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决策与理性》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决策与理性》的读后感10篇

2018-05-08 21:4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决策与理性》的读后感10篇

  《决策理性》是一本由(加)基思·斯坦诺维奇(Keith E. Stanovich )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2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决策与理性》读后感(一):读书笔记

  第一章 理性思维行为:关于什么是真实的以及如何行为的问题

  这是本书的一个导读,作者把后面几张的重点以及相互之间关联在此处罗列出来,并告诉读者,在不同情况下应该侧重使用本书不同章节内容理论。以下是脉络

  一个人是否能够理性地思考行动决定了他的幸福快乐程度。这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很多不理性的案例,例如为了一个手机丢了性命动物园老虎吃人事件,因为口角而杀人的罪犯,因为轻信而遭受P2P骗局人们反面案例作为演讲开头)。。。。整体来说,底层都是因为没有理性与决策造成的。

  工具性理性和认识性理性。工具性理性是:个体目标实现的最优化,也就是书中讲到的“期望效用”。认识性理性涉及个体所持有的信念在多大程度上是符合真实世界架构的,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把行动建立在对世界正确认识的信念上。期望效用出现偏差,也容易出现因决策错误而导致的失败,如早期史玉柱大楼,就是对期望效用认识不足,导致行为偏离,最后全盘皆输的局面。如果你对世界的认识都是错误的,那么做出来的决策,肯定也是错误的。就如同很多莫名的创业失败,3D电视等,沉浸在自己想象出来的一个大众需求中,实际公众并没有此类需求,它对于世界的理解是有偏差的,所以,尽管努力,但它最终失败了。

  认识性理性是关于什么是真实的,而工具性理性关乎如何行为的问题。我们的信念要想是理性的,就必须和世界原本方式一致--必须是真实的。同样,我们的行为要想是理性地,就必须是实现目标的最佳方式--必须是我们能做出的最好选择

  个体首先要有一个合适的目标。(可参照:成功动机与目标。)先前提到的工具性与其中的第一部分依据目标采取合适行动)相对应,认识理性与第二部分(持有与现实相吻合的信念)相对应,而第三部分(首先要有一个合适的目标)

  第二章主要介绍工具性理性

  第三章主要介绍认识性理性

  第四章主要介绍认知科学中的理性大争议,及面对第二、三章中提到的违背理性原则的实证结果的争议解释人类认知过程中还存在有待改善缺陷之处。

  第五章介绍能够调和理性大争议双方观点的认知双加工理论。

  第六章狭义理性理论的不足,以及判断和决策制定领域一些更为广义上的问题。

  第二章 决策制定:行为的理性

  个体要做出好决策,就意味着个体需要保持工具性理性,也就是采取什么行动、如何行动的问题。

  决策情景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可能的行动;2、所处世界可能发生的事件或可能的状态;3、在每种可能的外界状态下,对不同行为产生的结果进行评估。任何一种行动都可以看作一种结果未知的赌博。

  期望值的计算需把每种结果带来的价值乘以其发生的概率,然后把每种结果下的乘积加总得到。

  不管发生什么,你对行为A的结果偏好都优于行为B,那么你应该选择行为A。期望值大的为占有原则,选择占优原则的选项。不要被表面文字蒙蔽。

  人们会高估自己已经拥有东西的价值。禀赋效应源于人们对损失的厌恶。

  无关选项独立性的原理告诉我们,选择中对X的偏好高于Y的情况不会由于第三个选项Z的引入而改变。例如在网上购物的时候,本来购物车中的商品等打折买的,可又发现这个商品打折的时候又参加了另外一个满一百减20的活动,然后就纠结了,于是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选商品。

  我们的偏好判断的确有一种内在的易变性,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努力改造自己的决策,来表现得更符合工具性理性。第一,我们可以学习对决策相关信息进行不同类型的、更耗精力的抽样分析。第二,我们可以学习本书中提到的逻辑、决策理论和证据评价方面的相关规则

  人容易受到环境的操控,奖金组花钱会比学费退款要更多。退还这个术语意味着本来就是你的钱被退还给你了,你重新回到了原来的某种现状广告为95%脱脂而非5%含脂。

  第三章 判断:信念的理性。

  要计算出一个行动的期望效用,需要把每种可能结果发生的概率乘以其效用(然后把所有的概率结果相加)。卡尼曼获奖原因:人类的判断是如何受到启发捷径影响,进而系统性地偏离了基本的概率原则。他是研究人们如何做出选择以及评估概率的,探究人们是否采取了合适的行动,以及人们的信念是否依据证据进行了适当的校正。

  条件概率涉及在另一个事件发生的情况下,某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它的表示方式是:P(A/B)。可以认为是假定B发生后A发生的概率。

  当AB不互斥时:P(A/B)=P(A和B)/P(B);P(A/B)是发生了B事件后,再发生A事件的概率,所以是A、B同时发生的事件数量÷B事件发生的数量。

  反之亦然,P(B/A)=P(A和B)/P(A)

  贝叶斯法则

  人们过于看重某一具体生动单一事例信息,而忽视了将其与更抽象的概率信息相结合进行判断。只需要学会贝叶斯定性足够了,你们将一直拥有贝叶斯直觉

  人们会对接近确定情况的概率赋予更高的权重。

  卡片问题

  如果P,那么Q这种情况下,要证明它是错的,就必须出现一个P的情况下不是Q的例子

  最佳行动,需要对不同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做出估计。

  第四章 我们的决策有多差:理性大争论

  人们会认为一块被描述为含75%瘦肉的牛肉,比一块被描述为25%肥肉的牛肉更瘦。

  第五章 解决判断和决策领域的争议:一种双重加工的解释

  双重加工理论,大脑中存在1型和2型加工过程。1型加工是迅速自动的启发式加工;2型加工是缓慢、分析性的,并且计算花销很大。

  1型加工的定义特征是它的自动性。1型加工被认为是自动化的:1、他们的执行很迅速;2、当遇到启动刺激事,他们的执行时强制性的;3、他们不会给中枢加工容量增加很大的负荷;4、他们不依赖高阶控制系统的输入。1型包括情绪的行为控制、进化心理学家提出的用语解决特定适应性问题的信息封装模块、内隐学习、以及过度学习联结的自动激活。

  1型加工有时也被称为适应性潜意识。例如人脸识别、本体感受语言歧义消除、深度感知属性替换:个体需要评价属性A,却发现评价属性B在认知上更容易,因此使用B作为替代。属性替代相当于用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代替了原来更难的题目

  2型加工在1型加工的每一点特性上都正与之相反。2型加工经常是基于语言和规则的,被心理学称之为控制性加工。

  2型加工最重要功能就是覆盖1型加工。

  2型加工有两种相关能力,一是干扰1型加工,并在计算出一种更好的反应方式后抑制其反应倾向的能力。2型加工因此涉及了阻止机制

  遵从贝叶斯规则就是一种与信念校正有关规范模型

  广告行业是专门创造出诱导人们1型加工启发式的刺激,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认知能力或认知倾向去覆盖此种反应。

  如果人们能覆盖1型加工所激发的反应,一般都将有更好的结果。

  第六章 元理性:好的决策会自我校正

  最佳的决策策略是那些能够进行自我校正的策略。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一种元理性的洞察力--所有的推理原则,甚至那些有关理性本身的原则都应成为被批判检验的对象

  “手段--目的”模型:评定人们是否使用了有效的手段,以实现他们已有的需求和目标。

  理性的广义理论--在评价手段之外还要对所追求的需求进行批判。其次,讨论集体行动的问题;最后,我们将讨论元理性什么时候会认定无关环境因子与决策有关的这一问题。

  元理性:评价我们的一阶需求。

  一阶需求之间的冲突:如果我买了那件我想要的夹克衫,就不能买那张我也想要的CD了。

  我们的价值观是用来启动对需求进行评价的一个主要诱因。行动、价值的不一致表明:我们需要对一阶需求和他们的价值进行规范化的批判和评价。

  囚徒困境和公地悲剧体现的是,理性必须监督自身。

  传统的理性要求是,沉没成本在决策时应当被忽略。决策应当只考虑未来的结果,而沉没成本已经是过去的事儿了。我们不应该知识因为自己在过去花了钱或者时间,就继续做出一些在未来会让自己并不那么开心的事情

  《决策与理性》读后感(二):在理性的测试上总有人做对

  本文介绍了什么是工具性理性、认识性理性,举各种例子论证人们不理性的表现;也陈述了社会改良主义者和过分乐观派对论据的不同解读;介绍了调和双方争议的认知加工理论;最后提到狭义理性的不足及判断决策领域更广义的问题。

  对我的决策时的启发主要是:1.注意对特定一致性、连贯性、确定性的坚持,不要受到无关情境、无关事项的影响。

  2.在不同选项中决策时,考虑所有结果的发生可能性

  3.注意不要被不同措辞,偏好不同的诱导方式所影响,要看到背后实质意思

  4.提醒自己注意是否属于增益情况下风险厌恶,损失情况下风险寻求。

  5.是否属于偏好现状,高估已有东西价值的情况。

  6.考虑运气好坏给结果带来的影响。

  认知时的启发是:1.考虑基础比率

  2.注意备择假设P(D|~H)

  3.不要用一个相对容易的问题取代一个更难的问题,不要因为一个具体生动一个抽象平淡就被牵着鼻子走了。P(给定B出现A)≠P(给定A出现B)

  4.不要总把过去事件和未来事件联系起来思考

  5.比起自己的感觉,更相信统计数据一点吧。

  6.检验假设和可证伪性,想想看我还应该考虑什么其它假设。

  对策:多多注意用2型加工覆盖1型加工。

  完全析取式推理

  思考备择假设P(D|~H)

  想一下事情的对立面

  概率论思维

  使用执行意图“当X发生时,我就做Y”

  形成心理目标

  使用代理人物问问别人)

  可证伪性原则

  模因学语言

  改变环境而非人 e.g跨国捐献器官

  事前承诺 代表重建环境 e.g自动储蓄不超支,提前打包少吃,牢记期限不拖延

  笔记很抽象,写得西撇,相当于在抄书,唯一的好处是,确实有时候想到理性两个字,能让我稍稍警觉一点,反思自己是不是又认知吝啬,不肯动脑了。

  《决策与理性》读后感(三):《决策与理性》的得与失

  本书的第1~3章还是比较传统的,主要介绍最新的对于理性的分类,同时也详细介绍了有关工具性理性和认识性理性的概念。这里面的理论和相关的研究结果我们都是比较熟悉的,在之前的书籍中也有类似的介绍。

  不过在第4~6章中,本书提出了一些很新的理论观点。例如,决策与判断中的认知双重加工理论以及元理性概念,这些在理论上都是比较有新意的。我们可以发现,从事决策与判断领域的研究者,也开始跳出之前研究范式和方法的局限,开始使用其他领域的相关概念(在认知心理学中,很早之前就存在双通道理论和元认知的概念),来对本领域中的研究问题进行重新梳理和解释。

  当然,我们必须要承认,本书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研究方法上的突破并不大,基本上所有的实验都是通过实验室中情境判断的形式得到的。随着如今认知神经科学突飞猛进发展,决策领域的研究开始大量使用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范式对人类的决策问题进行研究,也出现了大量的重要研究结果,我们甚至可以在《科学》这样的杂志上找到多篇有关个体决策的认知神经机制的论文。但是,在本书的归纳总结中,还没有将这样一些重要的研究结果融入其中,不免有一些可惜

  :因为书难就打三星的人,自己脑子灵光还怪书咯?

  况且,书根本不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