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产品的视角:从热闹到门道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产品的视角:从热闹到门道的读后感10篇

2018-05-11 21:0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产品的视角:从热闹到门道的读后感10篇

  《产品视角:从热闹到门道》是一本由后显慧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32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产品的视角:从热闹到门道》读后感(一):产品中的哲学

  本人是在忙碌中一周时间看完本书的,跟市场千篇一律的产品技能理论不同的是,作者从产品经理从入门到精通整个职业生涯中,以不同的视角剖析产品思维方法论、职业发展以及行业经验;以自己独到的哲学视角思考(作者称结果过程)分解细说,不得不说很有启发,书中一些观点如:黑盒子、白盒子、T模型微笑机制认识产品、还原产品等,这些新理论名词互联网本质性说的很透彻;书中的理论很多引用到了作者工作中的实际操作,读起来不会觉得很高深,仿佛就在身边,也许下一个阶段你就会遇到;真是受益匪浅,也就只有“骨子里流着互联网血液”、本科法学专业的作者(luke老师)写的出来,独一无二期待老师的下一本书~~赞

  《产品的视角:从热闹到门道》读后感(二):一个外行对本书的摘抄,希望有用

  1、只有20%的工作可以用逻辑说得清楚,还有80%是说不清楚的。所以产品经理的逻辑就很重要

  你会遇到很多需求方,老板用户、外部合作伙伴同事等,他们都会从不同角度提出很多需求,都是碎片化和个性化的,没有逻辑关系。如果这个时候产品经理没有逻辑能力,那就是混乱对混乱,只能更乱了。

  2、如果你真的有时间,那请多听多学,快速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我经常告诉我的团队新人,要像一块海绵一样,去吸收各方来的知识,不断地优化调整自己的知识库,然后结构化地呈现。

  3、结构化的呈现产出是什么?是你的执行力,是一封没有错别字的邮件;是一个虽然简单,但充满质感的PPT;是第一个PRD的简练干净;是第一个会议准备充分;是第一个评审的问答设想;甚至是一页精练的会议纪要。

  4、技术不友好的主要原因是你的沟通不到位,沟通不到位的原因是你不够专业(professional)。

  5、沟通能力不是会说,而是基于宽口径的知识储备和换位思考能力具有的沟通理性

  6、面向用户收费的to C,面向企业的to B,以及B和C交易平台收取佣金的B to C模式。第一种的代表公司是腾讯,第二种的代表公司是百度,第三种的代表公司是阿里。

  7、马云有一句名言:“抢钱的时代,哪有工夫跟那些思想还在原始社会借口太多的人磨叽。只要是思想不对的人直接下一个。看不到商机的人也直接下一个。我们要找的是合适的人,而不是把谁变成合适的人。我们也基本改变不了谁,鸡叫了天会亮,鸡不叫天还是会亮,天亮不亮鸡说了不算。问题是天亮了,谁醒了?”

  8、互联网的一个思维就是,一边做一边改进,一边改进一边寻找机会。互联网从来不谋求从0到N的改变,我们只追求从0到1的改变。而我们认为,从0到1的改变是本质的。

  9、所以运营应该紧密围绕产品的微笑价值展开,让你的产品卖点更加突出

  10、产品经理一共有4个阶段:用户、理想用户、职业产品经理、用户。也就是说,产品经理是从用户到理想用户、职业产品经理(职业用户),再回归到用户。而最后的回归,常常不是技能的回归,而是常识场景的回归。

  《产品的视角:从热闹到门道》读后感(三):努力让这段产品策划经历成为我的核心竞争力

  这本书很着急地看完了,主要是因为最近在从0到1打造一个数据产品,需要我这个分析师马上转换身份学习做一名合格的产品经理。

  很多事情,要真的去做了,才发现里面门道多得很,没有好的导师,那就自己摸索吧,这些踩过的坑思考过的路都会成为你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掌握一系列方法与经历,才能淡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说到这本书,作者的经历真的很丰富,说的方法论很实在特别是对产品的定义有意思(产品其实没有具体形象,只要满足某种需求,提升用户体验,就是一个产品。这是一种产品的思维)。产品经理生来就是解决问题的。提升用户体验能力建议三个维度:场景、需求、动机。懂技术=沟通能力,这个理解不能太赞,产品经理需要学习很多技能,包括技术。当然还有很多亮点我记下来:

  1、产品的微笑价值、白箱(产品逻辑与细节等)黑箱(产品带来的微信价值)概念

  2、通过App Store 和应用市场的版本描述,还原产品版本,通过这样的复盘竞争对手可以看出产品的迭代节奏、走的弯路、交的学费同时你也能看出,哪些功能点的发布带来了用户的显著增长

  3、产品经理的学习路径:认识产品(recognize)、还原产品(analysis)和创造产品(creative)的RAC模型。

  4、执行力,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做好,把复杂的事情分解成简单的事情,然后将每件事情做好。创意有价值,执行力才有。想到就去做,不要拖延。产品经理最重要的是逻辑能力与执行力。

  5、版本需要封闭。最小可行化产品(MVP)。管理好需求与预期。早期一定要让用户感受到你的变化

  6、多听多学,想海绵一样去吸收各方的知识,然后结构化呈现产出。沟通能力不是会说,而是基于宽口径的知识储备和换位思考能力具有的沟通理性。

  7、产品经理就像同声传译一样,能够快速地将用户需求和场景还原到流程和功能上。

  8、所谓竞品 分析,包括竞争分析与产品分析。

  9、用户体验要素把产品分为五个层次表现层(视觉体验)、框架层(页面设计,即原型)、结构层(交互设计和信息架构)、范围层(对产品范围的定义,通常是PRD和内容需求)和战略层(产品的整体目标、用户需求和在行业中的机会)。

  10、波士顿矩阵中的明星类产品,又被称为独角兽产品。

  11、信息架构一共有3种:Yahoo模式的列表、Google模式的关键词搜索和facebook的反向订阅。

  12、互联网一个思维就是一边做一边改进,一边改进一边寻找机会。互联网从来不谋求从0到N的改变,我们只追求0到1的改变。0到1的改变是本质的。

  13、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假想用户是“17岁的女孩”,他们挑剔时尚敏感,并且“贪婪懒惰”,所以产品经理应该聪明且且勤快的。

  14、可以用斜率(增长曲线的爬坡斜率)来判断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小于1代表还在探索期,大语音进入增长期。

  15、对于创新者和早期采纳者,需要用教育用户的运营方法,“让用户无法拒绝使用你的服务”。好的运营应该做到,如果用户拒绝你,用户就是傻子

  16、大部分吹牛和不切实际的产品,都是规划得又大又全的产品,而不是又小又少的产品。什么都有就等于什么都没有,有但是用户不知道也等于没有,有但是不符合逻辑或者场景也是不对的。

  17、好的产品迭代也快,需要付出很多艰辛。运营只能放大产品的价值,但不能把注定失败的产品起死回生

  18、服务好98%的用户,其余2%不要管他。

  19、性感的产品是让人有欲望去探索的产品。

  20、一个好的操盘者应该能够将产品的节奏、资源整合和团队气氛控制得很好,早期不断去探索产品的定位与价值,然后逐步去拓展用户。

  21、最后,听所有人意见,看用户的数据,自己做决定。加油。

  《产品的视角:从热闹到门道》读后感(四):通俗易懂

  作者结合了自己工作的经验以及对产品的理解,通俗易懂,作者在每个章节都有布置作业,这个是本书的亮点。根据这个学习路径执行,肯定会有很大收获,但能真正执行的人会有多少呢?作者还分析了产品经理的的成长历程:从小白用户——理想用户——一年级产品经理——二年级产品经理——三年级产品经理,每个历程的能力模型以及考虑问题的视角都是不一样的。自己很推崇作者培养产品感觉的方法:认识产品——还原产品——创造产品。看到这句话时就会想起自己1年前制定的计划:每周体验一款新App,分析其产品设计以及商业模式,然而并没有落地执行。其实,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我希望自己是其中一个去执行的读者。

  《产品的视角:从热闹到门道》读后感(五):小摘录

  用户是目的,不是你去改变的对象

  一切以可感知的体验作为技术价值的判断,让技术隐藏在产品的后面。

  定义产品的微笑模型:产品的第一价值是微笑,微笑价值最大化是我们产品被设计和运营的核心。

  流量和用户是不一样的,流量没有属性,用户有属性。

  产品其实没有具体的形象,只要满足某种需求,提升用户体验,就是一个产品。这是一种产品的思维。

  市场和雇主的要求,应该是一个职业规划的努力方向

  懂技术=沟通能力

  丑不是问题,问题是美并非解决用户需求的关键

  产品经理的学习路径:认识产品(Recognize)、还原产品(Analysis)和创造产品(Creative)的RAC模型。

  认识产品:培养产品感觉

  还原产品:培养专业视角和执行力

  创造产品:高质量产出

  将用户场景流程化,其实就是将用户故事产品化的过程。

  流程的意义在于“无例外”。

  需求来自两个方面:产品内和产品外——

  (1) 产品内:主要是产品的用户和数据。“想迭代要数据,向数据要迭代”。

  (2) 产品外:公司内外部的合作伙伴、老板等等都是外部需求的来源方,但外部需求代表的是需要被验证的需求,而非必然存在的需求。

  所有的产品设计想法都是用户的故事,把用户故事简化为需求就是产品设计的过程。而把需求实现的过程,就是迭代和开发

  产品经理存在的目的不是消除需求池,二是做出符合大多数目标用户需求的产品。

  MVP模式下:早期一定要让用户感受到你的变化。

  从不完美走向完美,是自然规律,也是符合用户心理认知的事情。

  未来的问题未来解决,用未来的方法和资源解决。

  大运营:收入=用户总量*付费率*ARPU值

  小运营:拉新、促活、留存

  小运营的指标其实描述的是一个产品的质量和黏住用户的能力

  恋爱式运营:要在合适的场景、正确的动机下,满足用户的需求。

  对于运营来说,用户细分的一个生产了就是“运营手段的针对性使用”

  首先,对于创新者和早期采纳者,我们需要采用“教育用户”的运营方法。“让用户无法拒绝地使用你的服务”,如果用户拒绝了你的服务,“他就是个傻子”。

  其次,就是通过社交传播渠道拓展的方式来做早期大众和晚期大众。这个时候竞争者出现,好的产品就脱颖而出了。踏踏实实地把体现最核心价值的产品功能点做好,再说其他未来的想法,否则你根本没有机会走到未来。

  最后,通过引爆点来撬动整个市场。

  想提高收入,就在用户总量、付费率和客单价上下功夫

  用户总量的提升,需要为产品找到合适的定位。

  付费率的提升可能就是需要梳理流程、增加运营活动会员制运营、买赠满减策略等运营活动。

  客单价的提升则需要用户细分运营、拓展品类等方法来做。

  互联网产品和运营是将品牌与服务结合起来,制造可以传播的话题

  “听所有人的意见,看用户的数据,自己做决定”。通过用户的行为数据总结出上一个版本的问题和下一个版本的问题。

  如果想让用户尖叫,最好让那些生活中本来就让人惊讶的用户先进来。

  更简单不是产品做得简单,二是用户用的简单。

  我们往往将对客服评价等同于这家公司好不好或者这款产品好不好。

  没有门槛的产品经理,要求还是很高的。从软和硬两种素质上提升自己,让自己思考方式更加产品化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一些工具的使用。

  发现需求、优化流程、提升体验,是我们通过产品的自由之路。一切都是从发现需求开始的,改善体验是最终目标,优化流程是手段。

  《产品的视角:从热闹到门道》读后感(六):看看就好

  总结:这本书让我反思一件事,总是买大公司相关的书是否不太对,他们所拥有的资源实在是太充沛了,这样的高的配置很难复制。不过,市面上大公司相关的书也不多,看完算了,省得惦记。这本是百度出来的人写的。

  1、 BAT盈利模式

  百度是广告公司,向企业收费。腾讯是游戏公司,向用户收费。淘宝是平台公司,向企业和用户收费。现在三家做的战略布局都是打通线上服务,争夺线下商家资源。

  2、 产品经理技术要求P40

  本职技能:原型图、流程图、文档、交互设计

  相关技能:前端:HTML、CSS、Javascript、jQuery、Bootstrap

  后端:HTTP服务器、后端编程语言、Hadoop、Apache、MySQL

  最基本要求:用户调研和需求分析、PRD/MRD撰写、原型绘制、数据逻辑处理。

  HTML、CSS、JS

  3、 通过倒推APP的迭代版本,发现更新的历程,具体功能改进。

  4、产品经理说需求的时候,开发想的是功能点和开发点。一个需求点,对应3个功能点,对应至少9个开发点。

  《产品的视角:从热闹到门道》读后感(七):感性产品经理的性感产品观

  自序中说“一切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就一定会发生。”所以或许与三节课老师们及其他志愿者的相识也是必然的,时间早晚而已。

  正如作者一再重申强调的“本书不是一本实战的书,目的是希望提炼一些框架,搭建一个知识结构。”内容也确是如此。书中从小白视角入手,随着入行年龄的增加,自身也不断提升,通过分析各阶段应当具备的能力及掌握的思维格局,为我们展开了一幅产品经理进阶“路线图”,让处于各个阶段的读者都能够在其中找到自己对应的位置,相应审视,查漏补缺,从而准备好通往后一阶段。

  相较于系统讲解操作方法或文档写作等产品书籍的方法论著作,本书更像是世界观,前者教授具体的“术”,而本书指导宏观的“道”。个人更建议未入行或初入行的产品经理先看本书了解产品经理界的“道”,再去研究各种方法论的“术”。最终达到“和别人看同一款产品,你的深度要大很多。”

  想起有读者反馈说觉得有些配图不是很必要,个人对此持保留意见。在我看来,本书是配图 PPT 的备注,整书是由 PPT 展开而来,是它的讲义。配图单独拎出即可自成体系。当然也因于此,叙述风格偏口语化。口语化的叙述方式会让有些部分语句语法不太通顺,以及口语授课中多说几遍着重强调的语句都写出来就会稍显重复。

  故而没读多久,就觉得本书和《从 0 到 1 》很类似,也是由课堂笔记整理而来,加上有同样的观点:从 0-1 的质变以及从 1-N 的量变迭代。偏口语化的风格很多时候看着看着就会感觉仿佛鲁克老师在面前讲课一样,如上课那般絮絮叨叨(褒义ʕ •ᴥ•ʔ)

  看到某些部分有时也会潜意识的希望这里是否配上真实的案例讲解更好,但转而一想,也不合适。那样就是另一种风格的书籍了,而非传达理念之意的本书。

  对于作者自称为“产品经理最速曲线之父”,瞬间就让我想到了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因为他也是这般自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