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灵性孩子》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灵性孩子》读后感10篇

2018-05-17 20: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灵性孩子》读后感10篇

  《灵性孩子》是一本由[美] 丽莎•米勒著作,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3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灵性孩子》读后感(一):让生命充满内在力量科学育儿观

  在养育孩子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荆棘感觉前路难行。特别作为现代孩子的父母,很多父辈留下的传统教育方式,已经不符合现在的孩子。我们身为孩子的家长,必须多多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学习育儿知识,给自己教育上多一些参考为此,我读过很多育儿书籍,感觉教育家说到的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确实很有用。给我在孩子教育上,解决了很多问题。

  丽莎•米勒博士的《灵性孩子》不仅引导你去理解在孩子身上发现的无暇的天生灵性,还呼吁我们要意识到育儿也是在创造一个安定幸福社会。米勒博士非常真诚直白地揭示了我们当前的窘境和价值观——疯狂追求物质成功。她怀有恻隐之心,她向我们展示到底如何才能实现自我的精神成长,以确保我们和孩子的终生幸福。这位专家说的很精辟,我很赞同她对本书的观点

  本书中讲述了关于灵性的科学分析实践内容丰富角度独特,值得我们用心品读相信你参悟了其中的诀窍之后,你也能用灵性来教育孩子。那么我们应该运用作者的观点,来发现自己孩子身上与生俱来的灵性,慢慢来引导,相信自己的孩子也有这种能力。平时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孩子成为朋友,相信孩子的能力。并参考书中提到的重点内容,好好研究相信我们的教育可以得到突破

  这是一本很神秘的书籍,这个观点第一次听说,我很信服这个“灵性”观点。米勒博士带领我们体验宗教信仰与灵性教育结合产生的种种益处。关于“生命意义何在?”是她抛出的问题,同时呈现给我们的还有以事实依据答案。本书谈论的育儿观点很有见地,在孩子教育方面的问题,在这里感觉又有了新的启示

  本书的内容新颖,角度独特,带给我们很多新的教育启示,感觉孩子教育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难了。这是一本很棒的育儿书籍,并且读起来流畅语言精炼,内容精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观点。相信对我们孩子教育方面有了新的目标,这是一本特别好的育儿书籍。值得推荐给同样和我一样,在育儿路上迷茫的你!科学育儿,发现、呵护与激发孩子的灵性,让孩子永远充满内在精神活力!我们一起加油,做个快乐的家长。

  《灵性孩子》读后感(二):创造爱的环境

  育儿,有难易乎?育之,则难事易,不育,则易事难。和家人关于育儿,曾经发生过探讨,也发生过吵闹,但是大家的唯一共识就是在实践中去发现理论,远比坐而论道来得真切、来得深刻

  不可否认《灵性孩子》是本妙语联珠、引人深思作品,书中充满的是智慧、温暖和希望,这本书告诉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性格和形象镜子,只有父母子女之间不断地加深联系,才能让双方人生都达到圆满彼岸

  和国人写书著说不一样,丽莎米勒没有像教科书说教育儿的重要性必要性,而是在一个接着一个例子中,让你感觉到孩子是上天赐于父母最佳的礼物,虽说这是一门值得探究的科学,但是如果没有灵性的结合,造人与生产没有感情产品几乎可以归为一类。我们本来对灵性教育的感受,就止于宗教般的认知,以为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站着说话不腰痛”,却不知道在丽莎米勒的心中,教育特别是对低龄儿童更是如此,只有将人性与神性相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在早期开启孩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门

  什么是灵性?灵性就是一种个体伟大力量的关系,比如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人与上帝(假使其存在),这种关系的本质热爱,是你对灵性有积极活跃态度的孩子的爱与信仰。如果我们做到这些,至少让孩子在青春期减少出现问题50%,这就如同小苗如果在适宜的土地生长,就不会被杂草所埋没,而成长参天大树

  孩子最初获得爱的场所必然是它的家庭,这种动物间的本能,并不能完全称得上爱,爱不是占有控制,而是引导与创造,父母要想让自己的基因在将来的竞争中永葆优势,就必须知道爱的本质就是放手,放手让孩子的各种感官得到充分刺激,进而有了善恶美丑的区分力,而不是我们一直都如温箱一般,起到越殂代疱的作用

  关于如何创造爱的环境,书中提及了五种方式,其中第二点爱的篝火,爱上加爱是值得我们信赖的,我们只有付出爱,才能收获爱,让爱由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也正是如此,我们就要做到“己欲达则达人”,人不仅是肉体的存在,更是心灵的汇聚,你以爱去交换,就能收到爱的回报,这与实体中的苹果或者蛋糕是不一样的,对于后者,你给予了别人,你就某种程度失去了这种物品

  《灵性孩子》读后感(三):究竟是什么让孩子能自我修复,甚至在困境中保持幸福?

  原文首发于公众号:熙熙bu的妙想森林公众号原文有一些补充视频:《究竟是什么让孩子能自我修复,甚至在困境中保持幸福?》

  许多人有过这么一种体验,当面临失意悲痛时候内心往往有一丝觉醒而坚定信念牵引着自己回到正轨。这种力量似乎是日积月累地潜藏在无意识间,它注定在某个瞬间使我们眼前一亮,醍醐灌顶,以更高远目光看待自己的处境,甚至有种超越自我的感受。这种力量从何而来?它们来自于别人鼓励、肩负的责任、“生的本能”驱使,还是更高层次的精神性呢?

  01/

  20世纪90年代,马丁·塞利格曼等心理学家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的进程从研究少部分异常人类,到开始关注如何能让人类更好地发展、更幸福地生活。其中有一部分科学家尝试把“天人合一”、“超越感”或其他一些过往难以科学的方式去定义和研究“高级的人类情感”,放到科学的“显微镜”下,让它变得客观而可衡量。

  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主任丽莎·米勒博士就是这样一位科学家。她参考学者米尔娜·韦斯曼关于抑郁症家族三代的跟踪调查时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有着高代际遗传风险(比正常人高2-3倍)的人们实际发病率和复发率并没有像预测的那么高呢?是什么因素降低了抑郁症的代际遗传?

  还有一些例子。过往,那些遭遇家庭变故的孩子,例如父母失业、家人去世或者留守儿童, 在传统的心理学家眼里,是抑郁、焦虑爆发的高危人群,但米勒博士和她的团队通过调查发现,有着这些经历的孩子,在很多情况下不但与正常孩子相同的心理健康水平,还有着强大的自愈能力和适应能力。

  她的两位研究生张迪衡和雅科夫·巴顿与南京大学的团队合作,曾经在江西等地农村调查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孩子与对照组的心理健康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米勒博士还从众多的访谈中收集数据,发现很多孩子在面对亲人去世时,对死亡的理解有着独特的视角,他们会认为逝者灵魂守护着家人,更容易消极情绪升华,比成人容易走出悲伤的情绪。

  02/ 究竟是什么让这些孩子“逆袭”,摆脱基因或环境所带来的风险呢?

  米勒博士认为是灵性(spirituality,精神性)帮助了这些孩子和家庭。她用超过15年的时间,带领研究团队,对儿童、青少年以及他们的家庭进行多项科学研究,他们发现了足够多的科学证据证实灵性对人类幸福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在对抑郁症遗传的研究中,米勒博士看到了灵性对心理的疗愈潜力,她一直为此寻找证据,而一次乘坐地铁的遭遇让她得到了启发

  “一个闷热的八月的周日早晨,我打算实验室待几个小时。我来到第 86 街地铁站台, 加入了工作狂、周末度假的人和做礼拜的教友组成的候车人群。当列车停下来,车门滑开时,门口立刻挤满了人。

  然而当我走到里面,却发现车厢后半部几乎是空的,接着我看到了原因:一个脏兮兮、披头散发的男子正在车厢的另一头大喊大叫。他膝盖上放 着个快餐袋,已经打开了,袋子在腿上摇摇欲坠,他的双手下巴油乎乎的,手中拿着一块鸡肉,每个乘客上车,他都要对着人家挥动一下,叫道:“嘿!你想和我坐一起吗?你想吃点我的午餐吗?”

  大家都假装没看见他,尽量站到远的地方,和别人挤在一起......尴尬场面持续了好几站路,直到车门在第125 街站,两个引人注目的乘客上了车:一位优雅的老妇人和一个大约 8 岁的小女孩。她们似乎是祖母孙女,都穿着清新整洁的彩色裙子......

  乘客们主动为她们让路,大家都觉得,那个疯子肯定也会问她们吃不吃鸡肉。果然,那个人一看到两人走进来就咆哮道:“嘿!你们想和我一起坐吗?” 祖孙俩没有迟疑,只是看着对方,互相点了点头,然后正视着那个男人,毫不犹豫地走过去坐到他旁边。“谢谢你!”她们异口同声地对他说。男人惊呆了,其他乘客也惊呆了......

  那个男子又举起手中的鸡肉,向两人大叫道:“想吃吗?”祖母和孙女再次直视着他,礼貌地一起回答:“不,谢谢你。”然后又互相点了点头。男人似乎不敢相信竟然有人拒绝他,就又问了 一遍,这一次声音更大,但语气自制多了,没有咆哮:“你们想吃点我的午餐吗?”祖孙俩再次心照不宣地互相点头,和蔼地回答:“不,谢谢你。”这样的问答持续了几个回合,最后那个男人冷静下来,安静地坐在明亮的橙色塑料座椅上。”——引用自《灵性孩子》

  这一幕启发了米勒,她隐约觉得,祖孙二人之间的默契的点头包含了一些的能量,她们通过这个动作分享了彼此间爱的指引价值观——难道是精神的传递起了作用?

  她开始着手分析抑郁症患者代际遗传的数据,并且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结果:患有抑郁症的母亲,如果和孩子拥有相同的信仰,孩子得抑郁症的风险减少了80%;而母亲或孩子单方有宗教信仰或者进行其他灵性活动,则效果明显

  她把这种精神的互相传递称作“灵性互通”。这种“互通的力量”恰恰就是地铁上那对祖孙所展现出来的精神上的默契以及爱与引导。这些数据再一次证明,灵性可以通过外显的行为被科学地分析和研究。

  03/ 科学心理学:摒除精神化研究,到开始精神化研究

  很多人认为,灵性是虚幻而带有宗教意味词汇,与科学无缘。尽管自古以来,哲学家、心理学家们试图解释灵性以及灵性的作用,但当科学心理学建立以后,非精神化的研究路线占据了主导地位,精神化的研究往往被认为带有神秘色彩而遭到忽视。米勒博士的研究在一开始,也经常遭受“宗教的”、“非科学的”质疑。

  然而,作为一位临床心理学家,米勒博士认为既然人们能体验并且描述这种感受,并因此获益,那么科学便不能忽视它。她联系美国各地的实验室,建立研究灵性和心理健康的新学科,力求运用科学严谨方法去证实灵性的客观存在。

  通过多种手段的调查研究,她发现:灵性水平高的人,抑郁的风险大幅度地降低,并且拥有更快乐的人生;对于青少年而言,滥用酒精药物可能性减少40%,发生危险行为(包括无保护的性行为)的可能性减少80%,他们还会有更好的学业成绩

  04/ 在世界各地,不同的科学团队也进行着灵性研究。

  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科学家肯尼斯·肯德勒通过双生子研究来调查人的内在灵性。他发现,超然的灵性感受有着相对应的生理基础 ,可以遗传,是人类气质的一部分。他把这种专注于超然体验的精神部分称为“个人虔敬”。

  孩子比成人更容易产生这种“虔敬”的感受。近代重要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泛有泛灵的观念,4岁左右的儿童会经历“泛灵”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孩子认为万物有灵。成人也常会发现孩子与花鸟鱼虫、星空太阳对话,与一草一木有着感情交流,而这些并不是教育的结果。

  皮亚杰认为这是儿童认知未分化造成的。如今,灵性的观点认为这是孩子天生与自然连接的灵性,这种泛灵的观念是天生并且有意义的,它与生理和认知的发展阶段相吻合,可以帮助孩子体验爱与情感连接。特别是当家庭缺陷或成人缺位时,这种与其他事物产生联系的体验支持着孩子战胜孤单苦闷,度过难关,也扩展了他生命中爱的场域。

  提出人类道德直觉的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团队通过研究“母亲观看不同影像后的泌乳量的对照实验”发现,当人们体验灵性的提升感时,体内会自然产生催产素,这种激素帮助人们产生平静、爱的感受,这时人们更愿意作出利他行为,更有道德感,变得更善良

  宗教心理学者威廉·詹姆斯这样描述灵性这种精神力量,称它能帮助人们“推到内心的石墙,融化冷硬的内心”,从而将“过失与道德上的沉滞堕落”一扫而空

  一直被心理学界忽视的灵性在众多心理学家的努力下有了更加科学和翔实的数据。

  灵性就像地心引力,“我们无法看到地心引力,却能看到苹果掉在地上一样”,米勒博士说。宗教是人类灵性的其中一种表现,而灵性可以有不同的形态。儿童天生就有灵性,它的产生与是否信仰宗教无关。

  不可否认的是,灵性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一种能力。相信很多人有过这样的体验:在面对“伟大”或“宏大”的事物时,起鸡皮疙瘩、头皮发麻,甚至被感动到热泪盈眶的体验,比如在观看异常壮美的自然景观,在目睹伟大的运动员超越人类界限、打破世界记录的那一刻,在庄严的仪式中与所有人共享一个信念所伴随的生理反应和心灵的升华之感——它夹杂敬畏、爱慕、提升、超脱和美的感受,有时还带有些许恐慌感;有些人甚至会觉得,这样的感受会让人从自我中心的位置上退下,仿佛被消融或者嵌入宏大事物中。

  米勒博士提出,灵性可以帮助孩子抵御风险,帮助青少年安全地度过青春期,也是人们终生拥有幸福感的源泉,父母应该支持孩子的灵性发展。而孩子灵性的发展,甚至还可以“反哺”因为教条或者物质化而“灵性退化”的成人。

  05/ 如何让孩子更好地发展灵性?

  米勒博士在她关于灵性养育的著作《灵性孩子》中提到了这样一些关键点:

  · 有些年幼的孩子说他在跟树、跟石头、跟小精灵对话,我们不要反驳或者取笑他,就让它自然而然发生,并且接纳孩子对自然和宇宙的好奇,鼓励他们与大自然中一切生物的交流和对话。

  · 允许孩子对不同宗教产生好奇。对各种宗教的探索,让孩子理解不同的文化,是他将来在世界通行的“文化护照”。

  · 对孩子给予无条件的爱,建立起家庭爱的场域,甚至可以把这种爱的氛围扩展至家庭以外,例如相同价值观的朋友、社区等,让孩子从更多的人中得到爱的支持。

  · 青春期的孩子,喜欢诘问生命、宇宙、存在的意义,尤其是女生还会迸发出充沛的情感与同理心,有时会为“小事”而哭哭啼啼。这是灵性激增的阶段,这个阶段跟生理发育是同时进行的,切勿将这种追问终极意义和情感的流露视为做作。倾听、支持他们,多跟他们一同分享这方面的话题。如果他们得到灵性支持,获得足够多的超然体验,就能减少青少年常见的抑郁症、酗酒和高风险行为出现的几率。

  · 当家庭或者父母遭受到困难时,不妨将这些困难视作契机:感谢或发掘积极的一面,接受生命的启发。这将有助于面对困难,有助于提升个人和家庭的灵性,拓展家庭对生活不一样的理解。

  米勒博士在书中给出了许多具体的建议,特别是她在青少年抑郁症的领域有很多新颖的观点,例如她认为所谓青少年抑郁,是精神资源不足所造成的,众多的例子表明传统的治疗并不能根治发育性的抑郁,而提高灵性水平则能帮助这些孩子......

  06/ 当我们追求幸福时,也是在追寻人生的真实价值

  晚年的马斯洛将灵性的探索列入需求层次的顶端,他收集了许多关于个人灵性的“巅峰体验”的报告,然而却被科学挡在了门外。以至于他忿忿地说道:科学确实让这个世界去神圣化,但科学的目的旨在求真……我们要把科学与人类的真实价值追寻结合起来,才能瞥见真理的面目。

  如今,这一切正在发生。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美国心理学会前会长马丁·塞利格曼说:“丽莎·米勒是业界出类拔萃的心理专家,带领我们体验宗教信仰与灵性教育结合所产生的种种益处。“生命意义何在?”是她抛出的问题,同时呈现给我们的更有以事实证据为依托的答案。”

  怎么才能养育一个终生幸福的自己和终生幸福的孩子?我们可以从丽莎·米勒的《灵性孩子》中找到答案。

  The End~,讲~完啦!

  --------------------------------------------------

  参考资料:

  灵性孩子,[美]丽莎·米勒,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11

  象与骑象人,[美]乔纳森·海特,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11

  国外精神性研究评述,卢川,郭斯萍,心理科学,2014.37(2):506-511A

  灵性与灵性干预研究,丁丽君,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4

  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对压力和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李虹,心理学报,2006,38(3):422~427

  Conversation with Dr. Lisa Miller, author of The Spiritual Child, Personal Development,2016.1

  《灵性孩子》读后感(四):理性的爱

  .

  孩子的问题是一个家庭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一个孩子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更是不能忽视。而孩子身上的问题往往都是大人的问题,都真切的反映出家长身上的不足,也充分暴露了家庭教育的欠缺。所以不要一味的指责孩子,而是要多从家长自身找原因,才能从根源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孩子出生后我的育儿书籍看了不下20本了,经验也总结了一些,说起来也能头头是道的,但是真的实践起来却是另一回事。孩子分分钟钟能挑战我的底线,让我一秒从淑女变泼妇……总是告诫自己要静下来慢下来,收敛自己的急躁脾气,但是现实面前总是不堪一击。孩子是好孩子,至于家长是不是好家长就要另说了。

  首先这本书吸引我的就是封面,深蓝色的夜空下,繁星点点,一个小孩子站在星空下指着最大的一颗星星,仿佛在诉说自己的星空知识或者是畅想着外太空。宇宙的浩渺在最近看科幻书时更是深受震撼。封面上的“让生命充满内在力量的科学育儿观”更是吸引我。封面下面的硬装书评是黄色背景,很是符合童书的特点,清新艳丽。扉页的点点金色的纸张也很上档次。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给满分!每一本育儿书都是宣传的独一无二,都是从独特的视角来传授新的育儿理念,而这本书是针对孩子灵性的,这在之前可是从未接触过的全新理念。也正是我们作为家长曾经忽略的孩子的灵性。以前或许会觉得有点玄学的概念,但是还是基于无神论者的自律,自动摒弃了。这也是我选择看这本书的原因。本书一共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童年时期,二是青春期及以后,共13章。

  所谓灵性,就是“个人与超越自我存在(超然)的力量的关系”。我个人简单的理解为个人与超能力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本书,我掌握怎么和孩子讨论灵性,怎么参与孩子灵性的发展,怎么支持和鼓励孩子的灵性。这是基于科学基础的有关灵性的研究成果。是一个逐渐发现自我的过程。如果让孩子这与生俱来的灵性就这样消失,实在是太可惜了。‘’

  《灵性孩子》读后感(五):创造爱的环境

  育儿,有难易乎?育之,则难事易,不育,则易事难。和家人关于育儿,曾经发生过探讨,也发生过吵闹,但是大家的唯一共识就是在实践中去发现理论,远比坐而论道来得真切、来得深刻。

  不可否认《灵性孩子》是本妙语联珠、引人深思的作品,书中充满的是智慧、温暖和希望,这本书告诉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性格和形象的镜子,只有父母子女之间不断地加深联系,才能让双方的人生都达到圆满的彼岸。

  和国人写书著说不一样,丽莎米勒没有像教科书般说教育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而是在一个接着一个例子中,让你感觉到孩子是上天赐于父母最佳的礼物,虽说这是一门值得探究的科学,但是如果没有灵性的结合,造人与生产没有感情的产品几乎可以归为一类。我们本来对灵性教育的感受,就止于宗教般的认知,以为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站着说话不腰痛”,却不知道在丽莎米勒的心中,教育特别是对低龄儿童更是如此,只有将人性与神性相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在早期开启孩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门。

  什么是灵性?灵性就是一种个体与伟大力量的关系,比如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人与上帝(假使其存在),这种关系的本质是热爱,是你对灵性有积极、活跃态度的孩子的爱与信仰。如果我们做到这些,至少让孩子在青春期减少出现问题50%,这就如同小苗如果在适宜的土地中生长,就不会被杂草所埋没,而成长参天大树

  孩子最初获得爱的场所,必然是它的家庭,这种动物间的本能,并不能完全称得上爱,爱不是占有和控制,而是引导与创造,父母要想让自己的基因在将来的竞争中永葆优势,就必须知道爱的本质就是放手,放手让孩子的各种感官得到充分的刺激,进而有了善恶美丑的区分力,而不是我们一直都如温箱一般,起到越殂代疱的作用。

  关于如何创造爱的环境,书中提及了五种方式,其中第二点爱的篝火,爱上加爱是值得我们信赖的,我们只有付出爱,才能收获爱,让爱由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也正是如此,我们就要做到“己欲达则达人”,人不仅是肉体的存在,更是心灵的汇聚,你以爱去交换,就能收到爱的回报,这与实体中的苹果或者蛋糕是不一样的,对于后者,你给予了别人,你就某种程度上失去了这种物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