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南京大屠杀》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南京大屠杀》的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4:34: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南京大屠杀》的读后感10篇

  《南京大屠杀》是一本由[美]张纯如(Iris Chang)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一):历史不会忘记的女子——评《南京大屠杀》

  同样的一段情,历练了不同的经历,可能让你欢欣,可能让你悲恸。

  同样的一叠纸,承载了不同的文字,可能让你愉悦,可能让你沉重。

  现在,这本书就放在案头。

  不用翻开,我也能感受其中的凝重。

  封面上的女孩,她的容颜青春靓丽,她的目光坚沉刚毅,她消逝于美好的年华,但历史永远不会把她忘记。

  她——就是张纯如。

  这本书,与其他书籍有很大的不同。不用翻看,只需看到书名,每个中国人都会清楚其中所言何事。作为中华近代史上最悲痛惨烈的一幕,那段历史让我们不堪回首,又不敢忘记。

  1937年,战事暴起。之前一年的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内最大两派间的合作,中国终于可以一心对敌。但是战端一起,我们才发现实力的差距。淞沪会战,精锐尽损,千年古都南京,已成禽兽口中之肉。

  君不见,城墙头,兵戈尽落枪声休;

  君不见,古街头,旌旗掩地尸骨留;

  君不见,清溪旁,头颅入泥血染沟;

  君不见,家门后,娘姑遇辱受禽囚。

  惨案连街,已不能以桩计列;

  屠城辱民,是实属古之罕有。

  敌人的行为,已不能以人的作为来形容,只能称之以禽兽。

  虽然,有人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我们也确实看到,屠杀过后,诸般人等所为所言。

  我们也惊讶地发现,粉饰下的敌人,现在竟然以“文明有礼”著称。

  我们也不讳言:从大屠杀结束开始,第二次南京大屠杀就一直延续了下去,延续了半个多世纪。

  我们不能奢望敌人的幡然忏悔,他们粉饰罪恶还来不及。很不幸,我们面对了一个怪异的民族。将他踩在脚底,他会向你称爹;挺胸抬头站起,灵魂立刻变狗。怀柔,有用吗?

  我们只能以自强的心来面对,来争取,只是,我们做到了多少?

  一页页的书,噙满了血泪。先人的苦难,让我们震颤。我们现在可以拿起书看一看,忍不住便放下平息一下心理;但是,你可曾想到,二十年前,那个文弱的女子,怎样用瘦弱的肩头,肩负起这个历史之责、民族之任!

  纯如以悲天悯人之心、史学家之理智,于境外图书馆中穷究细理,为我们迤逦刻画了敌人民族本性之源、战争发端之变、战争演进之烈、兽行发作之酷。她只是一个弱女子啊,让她来承受这份苦难,不是太残酷了吗!(写至此,泪盈满眶而搁笔)

  唉,赞纯如,于民族居功至伟,“第二次南京大屠杀至此结束”!

  叹纯如,承晦暗芳华早逝,唤民族觉醒发钟鸣大音!

  感谢中信重新出版此书,再次提醒我们反思与追忆。

  以此,纪念。

  旋转抛物面于2017年春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二):不能被遗忘的过去——《南京大屠杀》有感

  lue编辑

  南京,作为中国的四大古都,古称金陵、建康,是江苏省省会、副省级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可以说是一个中外闻名的大都市。但是提起南京还有一个对于中国人来说非常愤怒切悲痛,对于那些右翼日本人来说则是极力逃避的名词——“南京大屠杀”,可以说在中国的历史上以及整个世界发展进程中,各种各样的大屠杀都发生贵哦,甚至二战期间德国纳粹证券对于犹太人等的大屠杀的人数都比南京大屠杀中日军屠杀中国战俘和老百姓的数量都多。但是为什么现在的德国政府能够重新站立起来,重塑与被伤害国家之间的关系,而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却做不到这一点,仅仅是因为中国人民太记仇(日本人的单方面说法,我严重不赞同),还是日本人的‘健忘’?

  而这本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美国作家张纯如编写的《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则是从另外的角度来进行解说。虽然作者是美籍华人,但是接受的教育可以说都是西方教育,本书中的很多描写基本上都是通过非常中立的视角来进行描述的,对于西方人来说可信度都是相当高的(我个人理解)。

  本书作者在描写南京大屠杀这一惨绝人寰的事件时,不仅仅是关注事件本身,还将目光投向了事件背后的根源,例如开头就简要的谈到了日军在攻打南京之前在上海的战况,可以说正式因为在上海日军损失惨重,在上海日军就已经有了滥杀无辜的迹象,例如:“上海民众袭击5名日本僧人,并造成其中1人死亡。日本立即进行报复,轰炸上海,造成数万民平民死亡”,虽然这一行径遭到世界舆论的谴责,但是日本政府的回应却是“自绝于国际社会,并于1933年退出国际联盟”。可以说日军在在占领上海的过程中遇到的激烈抵抗促使了日军在后续对待南京上面能够做出大屠杀等种种禽兽的行为买下了一个心里伏笔。

  本书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谈及了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整个发生历程,里面有两个关键词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六星期”和“安全区”,前一个关键词中包含了南京大屠杀里面的种种禽兽行为,例如杀人比赛,对于战俘以及中国老百姓的种种折磨,包括但不限于活埋,身体毁伤(将囚犯钉在木板上,挖掉鼻子等),烧死,冻死,狗咬等行为,这些还不是最惨的,对于中国妇女来说,尤其是那个年代十分重视妇女的在贞洁的年代,日军上下对于中国妇女的种种禽兽不如的强奸轮奸行为,可以说是让读者尤其是中国读者愤懑于心,不由自表的。尤其是书中的插图,当我看到途中的妇女呗捆绑在座椅上为了方便日军进行轮奸,可以说心理的那种愤怒无法形容的。

  后面的关键词“安全区”指的就是当时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可以说当时的外国友人对于当时被困的南京民众给与了力所能及以及不能及的各种帮助,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去铭记的。而且作者在书中提到了这些珍贵的资料的来源,可以说这是其他南京大屠杀的相关书籍比较少涉及到的,例如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最初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告收到美国民众质疑时,乔治·菲奇为了能够将更有说服力的影片胶卷偷运出中国,猫了巨大的生命危险。

  从第一部分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南京大屠杀尤其是对于西方读者而言,整个事件的发展脉络是相当清晰的。但是在第二部分钟,我们发现经历了这一事件之后,苦难的中国人民至今还是收到侮辱,如之后的远东审判(极度不成功),还有现在的靖国神社以及日本政府修改教科书等行为,可以说这一上海远远没有停止。

  透过这部书,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了解那一年,在南京的那六个恐怖的星期里面所发生的事情,就凭日本政府现在对于南京大屠杀的不服责任的态度,中日基本上很难有真正谅解的一天。希望那些哈日一族的人们可以认真阅读一下本书,相信通过本书你会对日本的认识会更全面。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三):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1937年11月,日军在成功攻陷上海之后,紧接着对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发起了大规模进攻。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一场持续7周之久,波及超过70万人,超过30万人遇害的的世所罕见的残暴屠杀吞没了这座古城。

  对每个中国人来说,南京大屠杀是无法忘记的伤痛,但很多人对它的了解可能只限于电视、课本里的只言片语和几幅图片。对于我来说,可能最多再加上小时候学校组织去看的《南京!南京!》中手推车上那堆满的赤裸女尸,除此之外,再无更多了解。很多时候我们恨日本人,却又不知道为何恨,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这样标题一样的字眼太过空泛,没有历史细节支撑的民族情绪终归还是不够牢固、不够明确。但我们知道,不能遗忘,所以我选择了解。

  《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这本书我很早就听说过,一开始是在网上下载的电子版,但当时年幼,听闻内容“血腥”后居然没有敢看,现在想来不知是好还是坏。后来大一些就入手了现在的实体书,但又由于诸如没有时间、怕内容堆砌史料过于枯燥难读等原因再次搁置了,直到这次终于翻开读完。

  事实上这本书是很易读的,只要你不去考究人名、路线一类问题,只是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你的情绪就很容易被带入书中,一口气读完。是的,我的情绪就被带入其中了,而且不夸张地说,我是咬牙切齿、攥紧拳头读完的这本书。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是很平静地读完此书。当你看到书中的一幅幅照片、一个个数字、当事人的回忆时,仿佛亲身经历一般,由生向死、起死回生。之前学过的一切都显得那么苍白、空洞。不去了解的话,30万永远只是一个数字,不是一个事件。就我看完全书的感受而言,我们熟知的“百人斩”在整场大屠杀中真的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了,甚至是最正常最轻的恶行,因为比这恶劣残酷的多的事不在少数。凌辱、强暴、虐待、杀害甚至食人,日本人的行为一次次地突破我的下限,这些暴行是那些没经历过战争的人无法想像的。如果要我用一个词去形容这些人,这个词只会是“变态”。

  张纯如女士从三种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南京大屠杀,一种是日本人,一种是中国人,一种是外国人的视角。从这三个角度出发,辅以极为丰富的史料,可以更客观更全面地还原历史。在以日本人的视角讲述动因时,张纯如女士深刻地分析了日本人的文化和矛盾心理,这一点和如今金灿荣教授的观点大体一致,他们意识到中国是日本文化的重要源泉,但又因一时的科技进步而产生的差距想摆脱中国的一种矛盾心理,进而生出对中国的种族蔑视。再加之日本人对天皇的极度崇拜,渗入到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出现“昭和男儿”。这多方面因素促成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进而犯下那些无耻、残暴、变态的行径。

  我们应当永远记住并纪念张纯如女士,为了她对真相的追求,为了她发掘了约翰·拉贝的日记这一珍贵资料,同时在西方已经很大程度忘却南京大屠杀时,引起西方对这一事件的重视。我们还应当记住一些人,一些可能之前从未听说过的人,那就是昭和天皇和他的叔父朝香宫鸠彦。就是朝香宫鸠彦担任南京周围军队指挥后,一手策划实施了这场暴行,让成千上万的人的生活从此改变,生命从此终结。我们当然不会妄想换一个别的日本军官就会善待南京人民,但至少不会丧心病狂到如此地步。这是一个应当被定在历史耻辱柱上的人,应当被永久地唾弃。我们还应记住并感激一些人,他们不是生在中国,与我们信仰也不同,但却为了保护南京民众而奔走的外国友人:中国的辛德勒——约翰·拉贝、南京唯一的外科医生——罗伯特·威尔逊、南京的活菩萨——威廉明娜·魏特琳等等。

  读这本书不仅有关于那段历史的愤怒和悲伤,还有对于作者的敬佩。张纯如女士出生成长于美国,父母都是哈佛大学的学者,她本可以安稳随性地过完自己的一生,但是她选择了另一条路,沿着血脉去追寻万里之外的真相。她不辞辛劳在世界各地奔波,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还要在日本右翼分子的威胁下继续工作,甚至最终因此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是何等的坚毅勇敢,她是一个英雄。反观当下很多国人,生活在先辈用鲜血换来的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却在精神上成为了日本人。我向来是瞧不起这种人的,当然也瞧不起日本的文化。尽管现代日本给人的印象是严谨有礼貌,但我深刻知道他们骨子里的野蛮,这是一个有小礼而无大义的冷血民族。他们在战争中用虚假宣传欺骗普通民众和投降缴械的士兵,最后残忍地将他们杀害。而在战后由于投降条款免除了所有皇室成员的责任,使朝香宫鸠彦得以逃脱审判,甚至善终。而大屠杀的幸存者们却仿佛被遗忘,没有等到应有的道歉和赔偿,过着最艰苦的生活。一部分战犯在审判后被执行枪决,许多大屠杀的幸存者认为,这种结局要比大多数死在他们手上的受害者要人道得多。这个很遗憾却没有办法,我们不可能成为他们那样的恶魔,也注定不会用他们的方式对待他们。可即便如此,他们也没能等来日本人的道歉,甚至一些被日本人侮辱的妇女由于儒家贞洁文化而觉得自己是对社会的侮辱,从而选择自杀或在自责中沉默,不愿谈及自己的经历,自己默默地承受着一切。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战胜国享受的待遇,在成书的1997年,日本作为一个国家仍然试图再度将南京的受害者埋葬在被遗忘的历史角落,逃避否认着自己犯下的错误。然而更加遗憾的是,20年后的今天,日本并没有丝毫改变,而大多数受害幸存者可能真的不能在有生之年接受日本的道歉。这种对屠杀的掩饰,无异于第二次暴行。

  可是即便如此,依然不能阻挡今天出现大量的精日和日杂。他们向往着日本,又以文化为自己开脱,试图将暴行与文化、与普通民众分离开,但是抱歉,民众真的不是无辜的,就是他们在背后支持造成这出惨剧。所以我一直不齿且鄙视这些当代汉奸,除了生在中国,恨不得吃穿住行都像一个日本人,这种人就是最卑贱的文化走狗。至于共青团中央说的什么“真正热爱祖国的年轻人,即便他们是日本动漫游戏的铁杆粉丝,他们也会在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维护自己国家的主权和民族尊严。”我认为就是屁话,日本人的文化输出当然不会把一个人洗脑成一个标准日本人,却可以在他脑中种下罪恶的种子,而那些人还自以为高明地高举爱国主义和全球化大旗麻痹自我。

  想说的话太多写不出来,想骂的话太脏出不了口,最后就以张纯如女士在前言中引用的话作结:

  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2017.12.13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四):尘封历史还是揭开伤疤?

  o5.《南京大屠杀》张纯如

  结束阅读时,有种沉重的无力感。历史可以轻易被掌权者篡改,被无关者遗忘……

  南京大屠杀每位亲历者都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检验着人性。战争中没有胜利一方,即便是幸存者也并不比死去的同伴幸福,他们一方面承受冷战带给中国的不公正待遇,另一方面忍受着身体的痛苦精神的折磨贫穷的生活。

  在屠杀期间为解救中国百姓受苦受难的国际友人,在战争结束后,也受尽身体心理双重打击,几乎没有等到幸福的晚年。

  一段段故事,一个个细节,触目惊心的历史不应被冷落。且不说日本人、美国人,中国都很少有对这段历史如数家珍的普通人,这段历史的普及路途还远。

  本书通过多角度采访,历史再现:资料、图片、幸存者说法、亲历者(美国、德国)证词(拉贝日记)、日本士兵声音等,不仅还原历史,同时探究日本为何会有如此泯灭天性的暴行:①人类极易被煽动,人类文明十分脆弱。政府起到很大作用。②权力导致杀戮,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杀戮。③人类竟然能够轻易接受种族屠杀,并使所有人都成为消极旁观者。

  然而这些探究似乎还不够,对日本民族的更多了解,让我准备开启下一本书《菊与刀》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五):向后看,向前看

  提到这段历史,我想不仅是中国人,哪怕全世界的人都会被其残忍所吓到。众所周知,在那段时间日军作出的泯灭人性的举动,残害了超过30万中国人,这段历史不应该被埋没。虽然说现在大不同于过去,但是历史毕竟是存在的,我们就要直面,因为只有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驾驭未来。

  这本由张纯如撰写的《南京大屠杀》,是我看过最震撼、最接近真实的著作。她在书中详细描述了日军疯狂暴行的细节,还分析了在军国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日本士兵对人类生命的漠视。书中所记录的一切都是有考证的,有信件、有照片、有通过采访幸存者得来的信息,她还参考了大量文献,在一本书中完整、真实地记录下了当时发生的一切。这本书中夹杂着作者的个人情感,这种情感也是每个人性尚在的人类的共同情感,这段历史就应该是悲愤的,无论怎么去掩饰,这种残忍都不会被淡化。书中还揭示出了许多被遗忘与被隐藏的秘密,如果你想要翻开这本书,那么我建议你做好准备,因为你很有可能会控制不住你自己。

  在我上大三的那年,有一堂表演课上,我有一个同学刚好祖辈经历过南京大屠杀,当她谈到这些故事的时候,虽然她没有亲身经历过,这段历史也确实离她很远,但是她依然无比激动。当她谈到爷爷给她讲述屠杀现场的时候,她彻底泪崩了。可见这段历史对未来的影响之大,这次事件也将永远被记录在人类悲惨史册当中。

  书中还加入了客观角度,使得这些内容更加真实,当时在战场中仍留有一些外国传教士和商人,他们也是亲自目睹了一切。书中还有个十分重要的人物,约翰拉贝,他是一名德国商人和国家社会党党员。当时他参与了保护南京平民的国际行动,作者从他的日记中得知了当时发生的一系列惊人事件。拉贝的命运也十分坎坷,当他回到德国之后四处演讲,可是后来因为他是纳粹所以需要自费申诉,他的事迹感动了当时在南京的人民,于是人们开始资助他,终于打赢了官司。

  书中还配有图片,这些图片更是惨不忍睹,这让我想起了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一幕,日本人强奸一名中国女性,手段极其残暴,最终乱刀将之砍死。这些画面在当时比比皆是,已经成了日军的娱乐项目,实在想不明白当时他们的内心怎么会如此恶毒。这些历史不应该被埋没,应该被公之于众,让全世界人民都看到,如今我们要向前看,这种事件永远都不要再发生了,这也是本书存在的意义。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六):我已不再悲伤

  途中,日军所过之处的村庄城镇均遭到血洗,手段残忍至极。1937年12月13日,日军接到了枪决所有战俘的命令,接着日军在南京城中进行了长达六周的屠杀,当然并不止是屠杀。我在看的时候就一直在想,为什么会见人就杀呢?书中有提到日军是如何训练士兵的,士兵们被训练成了战争机器,我想是吗?不是,或许不是,他们根本不是什么战争机器,而是野兽,只有野兽才会那样没有人道,只有野兽才会那样轻视生命,事实上,日本士兵连自己的生命都轻视。武士道精神的作用?或许是吧,书中是这样解释的。 在《万历十五年》中提到了这样一件事,1555年,一股50至70人的倭寇登陆后到处杀人越货,越过杭州,经淳安入安徽,围绕南京兜了一个圈子,被杀伤的百姓竟有四千之多。倭寇其实是训练有素的军人,看来屠杀并非什么偶然,野兽般的行径也不是近代才有的。对此,我只能说,要不是洗脑的本领过硬就是本性如此。(和野兽有什么好说的呢?打死最好了) 关于日本政府如何参与大屠杀及原因就略去,我最希望的就是还略微保留着人性的松香石根将军没有被调走,但是他却在战后否认了大屠杀。 日本方面就提到这里,他们如和施暴实在是不想写,总是忍不住愤怒。 南京方面,1937年11月底,消息传到南京,上海沦陷,有20万日军在南京和上海之间,同时有70万中国军人在节节败退。这时蒋介石政府选择迁都但是留给唐生智保卫南京的任务。蒋介石带着人员物资还有各种珍贵的文物撤了,像49年败退台湾一样。(历史还真是惊人的相似) 12月初南京政府基本撤离,南京的人口由100万骤减至50万。(对于作者那句稍微有点眼力财力的人都选择逃离南京十分不满,蒋介石留下部队基本只是做做样子,剩下的人不愿离开故土或者对政府抱有希望)看看兵力,12月初,驻扎在南京的国民军有9万人,三只日本军队总计五万,国民军也做好了准备,就算有着宽得可以跑汽车的城墙也抵不住炮火,短短四天就溃败了。或许真的不能怪他们没有守住南京,这支部队很多都是被强行拉进去的,没有经过训练,况且有的年龄真的很小,而且这支部队,几乎没有什么军官,没有将领的部队怎么指望抵挡敌人,至于唐生智则在南京沦陷之前被蒋介石召回。 看到这些,我突然痛恨我们的文化,痛恨我们的儒弱,军队几乎没有什么抵抗就投降成为战俘了,即使是面对屠杀都没有抵抗。 死亡的恐惧都没有让他们反抗,可实际上,几千手无寸铁的人也可以造成不小的损失吧?或许还有活的希望,可是他们没有,让死亡变成了白白牺牲。(真想穿越回去剁掉董仲舒) 六周,鲜血染红了南京城。(还是气愤啊) 南京方面提到这里,真的很难想象六周的时间对南京造成了怎么的创伤,远不止屠杀,远远不止。 最后要说的,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大屠杀期间,国际友人在南京城建立了安全区;外国医生没日没夜地救助受伤的人。 “在上海陷落后的几周内,1937年11月,法国神父饶家驹在上海建立了一个中立区,保护了45万名在日军侵略中家园被毁、流离失所的中国难民。几乎与此同时,南京的一批欧美人士决定在南京建立一个安全区。当长老会传教士W·普卢默·米尔斯了解到饶家驹的义举后,便向朋友们建议也在南京成立类似的安全区。米尔斯和其他20多人(大多数为美国人,但也有德国人、丹麦人、苏联人和中国人)最终选定南京市中心稍微偏西的一块区域作为安全区。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美国大使馆以及许多中国政府机构都在这里。委员会建立这个安全区的目的在于,在中日两国交战的背景下,为受困于战火的中国平民提供一个避难的场所。这些外国人原本打算等南京平安过渡到日本人手中之后,就在几天或几周内关闭安全区。这个想法最初并没有得到广泛支持,其中日本人就断然拒绝建立安全区的建议。随着日军日益迫近南京,不仅亲友极力劝说,甚至许多中国人、日本人和西方官员也紧急呼吁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成员立即放弃该计划,逃命要紧。12月初,美国大使馆的官员坚决要求安全区负责人同他们一起登上美国帕奈号炮艇。当时该炮艇上已经挤满了外交官、记者、西方人和中国难民,他们正准备溯江而上,逃离南京。但安全区的筹建者婉言谢绝了这一邀请。1937年12月9日,外交官们最后一次向他们发出警告后乘坐帕奈号离开南京,留下的外国人只能听天由命了。出人意料的是,帕奈号后来遭到日军飞机轰炸和机关枪扫射。” 德国商人约翰·拉贝是纳粹党在南京的领袖(被欺骗的一个好人),担任南京国际安全区委员会主席。大约救下了十万人,冒着生命危险救下了很多被施暴的女性。能建立安全区是因为日本不得不忌惮欧美国家的实力,同时德国也是其同盟国。拉贝给希特勒去信,恳请元首从中调停,促使日本政府批准为南京的非战斗人员设立安全区(看到这我还真的有些希望希特勒给日本政府施压,实际上没有)。安全区的建立十分不容易,日军方面多有骚扰,内部也是困难重重。 安全区或许是书中唯一一部分能让人平静的部分了。 书的后半部分介绍的是国际上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态度,还有后续的审判、幸存者命运,这些略去不提,但是我们不能忘却。 最让人愤怒的事莫过于日本方面的态度了,尽管铁证如山,日本政府还是矢口否认,教科书的隐瞒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不过日本人那么多,有良知的人还是有的。 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小说家大江健三郎曾在《纽约时报》上发表题为《否认历史将摧毁日本》的文章(1995年7月2日),他指出:“日本一定要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侵略进行道歉和赔偿。这是基本的要求,大多数有良知的日本人都赞成。但是有一群保守的日本党派和商界领袖反对。” 关于南京大屠杀,我学会了不再悲伤,却还是愤怒。

  首发公众号:落莲轩

  ID:lhlims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七):历史课本的教条与历史的不容磨灭

  作者以举证和批量数据来表达爱国和痛失的愤慨、强调杀戮和摧残的不容遗忘,相对少了当下我们要珍惜生活的感悟,读书时历史课本上日本人残暴的杀戮游戏似乎深深刻入脑海、虽然可恨所有死记硬背的年代大事、但真心对祖国慢慢走来的强大历史自豪。曾经怒看每一部爱过史剧中不反抗不自强的国人,但慢慢成长才发现畏惧以及割舍如同男人膝下有黄金一样。望我们真心的可以珍惜当下的生活、国家在发展、不能记仇但更不要忘记复仇、经济的强大、民族的独立,是对失败者最好的回击。值得看的书。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八):《关于这本书》

  书中所描述的暴行令人发指,难以与今天的日本人联想到一起,可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恶魔潜质,到了某些时刻便会爆发,那些令人发指,锥心刺骨的痛,即使是到了现在也难以平息,三十万亡魂,甚至更多。我们的国家当时可能腐朽落后,但儒家,或者说一种善良的传统美德并未丢失,只是在自己的领土上安居乐业。日本人狼子野心,这是几十年的阴谋,南京大屠杀并非偶然,日本军国主义的教育让人从小树立一种习惯,一种思维,即便没有南京,也会有西京,中京……有日本官兵在一开始不愿意,可所有人都这么做,不残忍就是被耻笑,而且军国主义的教育是把效忠天皇作为最高的信仰,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向外国人披露了被掩盖的南京大屠杀,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九):以耻为戒——《南京大屠杀》读后

  以耻为戒

  ——《南京大屠杀》读后

  □ 曹辉

  “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这是教育谁?是对谁的激励?当中国遭受外族的侵略时,每一个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也是种民族大义。因为,爱国是种天性,如同一个人爱自己的家是本份一样,勿需多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荣耀,每个国家也有属于自己的辉煌,这些荣耀辉煌的反面,就是耻辱、是不堪,是令人触目惊心的血泪史,一如发生在中国的南京大屠杀,这民族之痛,这侵略之殇,是人类编年史上一道永难痊愈的疤痕,可是,光阴荏苒,历时多年,疤痕依然,造成伤疤的与承担伤疤的双方,以衣旁观者,在事中事后又都持什么样的态度呢?这值得整个社会深思。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件成书,多国热销,这归功于张纯如,这个美籍华裔女作家。她用自己全部的热忱,多方搜集资料,写成这部20余万字的历史著作,一方面是还原,一方面是励志,万千心绪萦于笔端,以抒内心之慨,让正义在阳光下重现,让阴暗浮出历史的水面,无处遁形,这是她于人类、于中国、于日本、于受难者与侵略者的功德。

  对于每一个当代中国人来说,历史的耻辱应该铭记于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我们身为中国人的底限。2014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党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七零后之前的中国人,对这段历史应该是记忆犹新,但八零后之后的中国人,对这段历史哪怕知晓,估计更多的是觉着那是遥远的历史,与自己没什么切身关系。真持此见,实则差矣。

  梳理一段历史,不仅是梳理这个过程,更多的是它的现实意义,是历史对当下的深远影响和渗透,还有思想上的洗礼。就让我们一起重回那些血腥的恐怖画面吧,虽不忍观之,但总得对自己的历史有所了解,也会明白我们的国歌为什么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让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了吧。

  乔治•桑塔亚纳说: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倘若一个民族不能从自己的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样的民族注定没有历史地位。纯如说,作为一个作家,她要拯救那些被遗忘的人,为那些不能发声的人发声。她本身的敬业精神是其一,她对历史的尊重更显其正义感。因她出书而发现的《拉贝日记》也是对那段历史的一个不小的贡献,犹为难得的是,她懂得如何将历史写得令人感兴趣,也让我们了解了政治的复杂与黑暗。战后,日本在美国扶持下成为经济大国,开始粉饰自己的无耻行径,俨然还成了受害者似的,且将日本对某些国家的侵略美化为拯救这些国家,真真是不要face得很。

  德国二战后整个国家的反省是非常深刻的,日本则丝毫没有反省之意,还一再小动作不断,挑战我们的底线。美国在战后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为了拉拢日本,成为其盟国,对付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伎俩层出不穷,美国保持了日本战前的政治结构,并使许多日本战犯逃避了应有的惩罚,这批战犯及他们的后裔成为当今日本政治的核心人物。成为对全球和平而言,更大的隐患和威胁。

  当年的南京陷落是一种痛苦甚至致命的挫败,也是一个实足的教训。“人类残忍对待同胞的编年史讲述着漫长而令人痛心的故事”,这故事的恐怖程度远超出我们的承受范围。一位历史学家曾估算,如所有南京大屠杀的罹难者手牵手站在一起,这队伍可从南京到杭州,总距离达200英里左右。他们身上的血液总重量可达1200吨,他们的尸体则可以装满2500节火车车厢。身为受害民族,我们要永远记住那些死于非命的中国百姓,他们受到的残忍手段简直令人发指。日军将中国人当作练习刺刀的活靶,进行斩首比赛,还有大量中国妇女遭到强暴,还有日军兽行强迫父亲强暴亲生女儿,儿子强暴亲生母亲,并让家人围观。甚至用铁钩穿住舌头把整个人吊起来,把人活埋至腰部,然后放德国黑贝将他们撕碎,将婴儿一劈两半,据说有段时间,长江都被鲜血染成红色。这些兽行,连当时住在南京的纳粹党人都惊骇不己。对此书的内容呢,有些瑕疵,但大体上来说还是好的,瑕不掩瑜。

  遗憾的是,南京大屠杀在国际上经常被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好像那段历史无足轻重似的。对于我们呢?也要将这屈辱的历史一笔带过吗?怎么可能!受害者一直保持沉默?那好,张纯如就来认真写一写这段令人不堪回首的历史吧。有部电影名字叫《金陵十三钗》,这是张艺谋导演的。我想,要是中国能排出一部令人增趣的,不是妓女救国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来,可能会更提振人心。而这本书,公正地重现了一桩悲惨的历史事件,掷地有声,也算是一书惊醒梦中人吧,如是真好。

  2017.4.24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十):权利导致杀戮,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杀戮

  “本书描述的两种相互关联但又彼此独立的暴行:其一是南京大屠杀本身,即日本以何等残暴的手段消灭了中国一座城市数十万无辜平民。其二是对大屠杀的掩饰,即日本如何在其他国家助纣为虐的沉默中企图抹杀公众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从而剥夺了受害者在历史上应有的地位。” 作者认为日本士兵在南京的大屠杀行为究其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因为日本的军兵制度。日本士兵在成为军人之前就经历了本国残酷的军事训练,日本士兵遭受了非人待遇,当日本士兵在经过了残酷的战争洗礼之后,日本士兵这种压迫性遭遇的愤怒会转移到被俘虏以及投降的中国士兵的身上,当杀红了眼的时候便将这种杀戮的持续释放到手无缚鸡之力的平民百姓的身上,此其一。再者,日本的教育使得日本人对中国充满仇恨和蔑视。自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日本完胜中国的消息使得日本国内征服世界的思想开始膨胀,国民的侵略思想也在掌权者的推波助澜之下开始变得异常的兴奋。日本的文化深受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的影响,然而这个做了多年学生的日本便觉得中国是个腐朽的封建社火。统治者便有了对中国的蔑视以及侵略再改造之意,所以在攻克南京之后便把中国人不当人而冠以“支那猪”的名号予以侮辱和屠杀,此其二。最后,就是日本自身的宗教因素的影响。自19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天皇便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影响,作为国家的象征日本民众以及士兵对天皇的信仰大于一切。日本在侵华之前就从思想形态上开始改造日本的青年,在教育上基本上实行的都是军事化管理实践军事化技能为目标,在思想上以效忠天皇为国捐躯为己任。所以,日本士兵对中国人的屠杀便被视为对天皇忠诚以及热爱国家的表现,此其三。 关于日本对大屠杀的掩饰,究其原因首先应该归结于当时世界的政治格局。在1945年8月日本正式宣布投降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便接近了尾声。世界各国政府便开始为了自身的利益进行权力分割,日本成了各国政府拉拢的对象。由于军事实力的悬殊,中国在控诉日本的进程中没有绝对的话语权,美国成为了日本最终的掌控者。美国出于对日本的照顾使得日本在国际军事法庭上免受了众多的审判,例如免除对天皇的审判以及接受审判后的战犯免受制裁。可想而知,否认南京大屠杀的控诉对日本统治者是百利而无一害,此其一。再者,大屠杀发生在亚洲大陆的中国,当时的世界充满了战争的硝烟,除中国与日本之外的国家很少有人知道并且同情当时的南京惨状。面对西方的统治者,这样的消息如果在他们的国家蔓延开来是不利于他们对日本的拉拢计划的。所以才使得西方世界很少有人清楚地了解过南京大屠杀的存在,对大屠杀的否认有利于政治目的成功,此其二。所以,日本在其他国家助纣为虐的沉默中企图抹杀公众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从而剥夺了受害者在历史上应有的地位。 时至今日,距离南京大屠杀的发生已经将近80年了。就算是在1938年出生的那些人都已经将近80岁了,可想而知那些经历了并且对南京大屠杀深有感受的人都已经不在人世了,能对日本在南京大屠杀的滔天行为进行指证的人基本上也是屈指可数。然而对于我们这一代或者是建国以来的人们来说,南京大屠杀只不过是写在历史书上的事实而已,对于经历了地狱般磨难的那些人记忆已经开始变得模糊起来。 然而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样:忘记大屠杀就是第二次大屠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