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24/7》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24/7》读后感10篇

2022-04-06 03:04: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24/7》读后感10篇

  《24/7》是一本由[美]乔纳森·克拉里著作,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4/7》读后感(一):只是睡眠的话,毫无用处

  睡眠无法形成抵抗,因为人们还要被闹钟叫醒。叫醒后怅然若失的感觉,是人们追寻醒时梦幻的必要条件。

  醒-睡中的睡成为目的,睡-醒的转化被闹钟打断,形成了人们睡不着会不安,醒了就立即起床的习性,使得假期的自然醒变成懒觉赖床,安眠药成为促成睡眠的工具,冥想成为瑜伽垫上可以被众人看到的商品。

  在醒睡的微妙渐进的转化中,一个人得到了梦幻或叫做神启,然后打开自己房屋的门,向外面失忆的人们贩卖梦想,散播神示。

  梦是唯一商品,它千变万化到可描述的让人忘却睡意的样子。夜晚追剧、酒吧足球、游戏综艺的人们,把睡梦提到可见的醒时消费。睡梦难以说起,梦的商品可以与人聊天,排解孤独。

  只有长期的自然入睡自然醒,把握两者渐进转换中所发生的,才有可能使一个人成为述梦人,如果他愿意的话。否则,怎么睡,多是只能成为体系运转不可缺少的部份,而不是作者认为的是体系没有覆盖到的部分。

  然后,这本书同样是梦的商品,它把长存的人类状况,描绘成近期愈演愈烈的趋势,大量近期的事例,似乎意在唤起这个世代的读者此刻的失忆。这不会是对抗,最多是对它所称体系的厌倦情绪。如果被读者认为是某种对抗工具,那也是梦的商品。

  5000字足够,封面很丑。

  《24/7》读后感(二):睡眠是抵抗资本主义的新阵地?

  从何时起,我们用原本应该专属于认真做梦的时间,点开电视看着选秀类节目的导师们问出那句:你的梦想是什么?

  从何时起,我们不停地熬夜,又不停地失眠?

  只要是人类,就需要睡眠,无论你是左翼还是右翼,无论你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无论你身处腐朽堕落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甜蜜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从这一点来看,用睡眠来对抗资本主义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乔纳森·克拉里(Jonathan Crary)所著的《24/7》就像其副标题所宣告的那样,他的关注点正是: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

  克拉里是一位当代的美国艺术理论家,从他的代表作《观看者的技术》就可见一斑,但写起这本莫名其妙的《24/7》时却变成了充满左翼色彩的文化理论斗士,就连出版社都选择了赫赫有名的左翼出版社维索(Verso),也就是曾经的英国新左派书局(The New Left Books)。

  一个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的艺术研究者来研究睡眠问题的确让人匪夷所思,但是问题本身却切中时代的七寸,因为,我们正在被夜晚通明的灯火所吞噬,无论你是在五光十色的夜店里醉生梦死,或是在电视机前摆出土豆的造型,又或者早晨起床与晚上睡觉之前最后一眼的眷顾总是留给手机上熠熠的荧光。从这个角度来说,克拉里说的没错,生活在当代的我们——“视觉经验被毁掉了”(P41),对于黑暗的体悟最终被夜空下的光明所毁灭。那么凶手是谁?克拉里义愤填膺地说,是24/7,一天24小时,一个礼拜7天,说白了就是全天候,不间断的当代生活方式。不要假装外星人,觉得这一切有多么的陌生,至少你们家附近就不难找到24小时营业的网吧、便利店或肯德基,如果你嫌低俗,我们在发达地区还有通宵营业的书店。

  效率至上的当今社会,我们被巨大的资本主义机器推动着前进,以至于最无用的睡眠让我们如临大敌:我们睡眠时不生产任何价值。谨慎的读者也许会质疑克拉里的武断:我们的工作时间由马克思时代非人道的十几个小时,变为现在的8个小时每天,每周享受着两天的假期,还有无数的各种节假日。如果我们愿意,我们随时可以享受充足的睡眠。但是事实上呢?且不说高大写字楼里的白领们,从来没有从没日没夜的加班中体验到巨大的受虐愉悦,就算是朝九晚五的你们将时间献给了睡眠么?不,那样太浪费时间了!一旦你这样想了,你也就大步迈向了晚期资本主义为你量身定制的圈套之中。

  从马克思的角度来说,我们的闲暇时间是为了恢复我们的肌肉以便更好地投入到被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的工作中去。但马克思的死敌怎么能在他死后这么多年仍然放任这样粗暴的现状存在呢?于是资本家和资本家的奴仆们联手创造了鲍德里亚所谓的“消费社会”,在你们不事生产的时候,请将钱包里的货币贡献给庞大的资本主义生产机器吧!克拉里说:“因为不存在不能购物、消费和利用网络资源的时间、地点与情境,所以24/7的无时间性无情地侵入了社会生活和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欲望被激起,直到深夜,仍然在用乔布斯的苹果在贝佐斯创建的亚马逊上挑选琳琅满目的商品,或者不停地用手指重复着刷新微博、微信的动作,“即使在这种习惯性的重复里,有人明知这种希望是虚假的,还对此不依不饶,好像多点击一次鼠标,再滑动一下触屏就会别有一番天地,似乎就能获得救赎,就能逃离那令人窒息的单调乏味,我们已经沉溺在里面太久了。”(P99)

  我们不但意识不到自己深陷德勒兹所谓的“控制社会”(society of control),而且还对始作俑者乔布斯、扎克伯格、贝佐斯等等崇拜得五体投地,像潮水一般拜倒在他们的神坛之下,呼唤着科技英雄重临人间,翘首企盼着受膏者除去生而为人的我们不得不忍受的睡眠之苦。这并不是什么奇特的事情。从二十世纪初,被希特勒逼得无处藏身的法兰克福学派的中坚们,跑到美国就体验了一把娱乐至死的魅力,他们勇敢地拿起韦伯的理论武器,想要寻找文学和艺术来抵抗工具理性的侵袭。但是,让这些批判理论的先驱们所没想到的是,科技的生命力是野蛮的,当你在kindle上阅读普鲁斯特的时候,当你在iPad上欣赏梵高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已经被无处不在的触屏电子设备所牢牢掌控,这样的图景隐喻的是我们的思想已经被这个数字化的社会紧紧撅住。

  克拉里说,睡眠对于我们只是农业社会遗传下来的不合时宜的文化残留,长久以来都是资本家无法消灭的自然现象,我们正在努力地用合目的的理性手段将之摧毁,比如,美国著名的“黑科技”研发机构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就在研制无眠技术,以装备他们本已经是世界最强的军队。农业社会的时间变换遵循着自然的规律,使得人类懂得在什么时候休息,在什么时候工作,在绝对的私人领域——床上——地主无法插上一脚,人类对自然的利用使得时间变成了无时间,24/7的社会从此诞生。但是这一切并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正如葛兰西在《狱中札记》所指出的那样,福特制社会诞生,给追求效率的资本家干预工人的性生活创造了借口,而如今,我们不再如此粗暴,我们的私生活会被不停更新换代的电子产品所替代。

  克拉里明明是一个艺术理论家,但却写出了一本让我绝望的文化批评著作,也许现在我们仍然能够坚守这一片无法被资本主义殖民的自留地——睡眠,但是一旦《盗梦空间》成为现实,我们又能充分利用我们的梦想了,只是不知道那个时代的科技英雄又会是谁?不过,我还是比较乐观的,克拉里不是说了么,“有一条关于阶级社会的常识很浅显但一针见血——富人从来不需要等待”(P142),换句话说,资本家是被晚期资本主义的效率逻辑坑害最深的那个人,所以再换句话说,并没有一个叫做“老大哥”(Big Brother)的傀儡师在操纵这一切,最多,只是一堆老大哥在制造着我们,也制造着彼此。

  末了,在克拉里提醒下,我才突然想起,原来小时候的电视机在深夜里节目停止播放之后,是一片五彩斑斓的静止画面,那时候的我听着故事,进入了梦乡。

  【学弟译作,恭喜恭喜!】

  《24/7》读后感(三):失去睡眠的我们

  上次在网上看到一个作家的时间表,每天十二点睡觉,五点起床写作,写两个钟头,然后七点去上班。这样的写作方式被很多人为之称道,甚至多加赞扬,想要加强写作时间的笔者也开始试试这样做,没过两天早起就昏昏欲睡,平常做事也没有了耐心,甚至多加烦躁,后来想想还是作罢,毕竟以剥夺自己的睡眠时间来提高工作效率或者培养爱好是很不划算的。

  虽是这样说,但很多人就是以剥夺现在的睡眠时间来支付未来,赚取未来的金钱,只是这真的能带来效率的提高或生活状况的好转吗?以自己健康为代价?

  《24/7》讲的就是作者对现代资本主义中人们一周7天,每天24小时,每天都奔波忙碌在工作和娱乐上的怀疑,资本主义每时每刻都在操纵着我们的生活,睡眠作为最后的抵抗,也难逃被终结的命运。

  现如今很多科学杂志都将每天睡八小时列为健康名单,声明成年人每天睡八小时就够了,可以保持身体健康,睡多了反而对身体不好,很多人将这样的声明当作神谕,遵循着睡眠有害的想法,甚至睡得更少;只是为什么在以前人们睡十小时也没看见怎么身体衰弱,到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社会反而连睡眠都要列个时间表以示人们对时间的珍惜?

  中国自古有句老话叫“劳逸结合”,只有休息好才能工作得好,只是现在这样的话语很多人闻之只是嗤笑,然后继续着自己的白天忙碌工作,夜晚的大玩特玩,每天网络上每个群里都有人凌晨几点的叫嚣:“睡个什么起来嗨!”每个工厂里都有工人加班熬夜不睡觉,只是为了赚取不多的加班工资,每个热闹得不成眠的夜晚都有无数的年轻人肆无忌惮的在酒吧夜店里宣泄自己的寂寞与空虚,每个拥挤不堪的网络平台上都有一群男女老少在上面刷微博、刷空间,刷说说,刷群聊,刷微信等等,是什么造成了失去睡眠的现在?

  就拿笔者来说,每天晚上十一点之前睡觉,都会有朋友说早了,而他们要么在社交网络上刷着自认为闲碎无用的时间,要么加班到凌晨几点抱着手机聊天看电视还不愿意睡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达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的睡眠越来越不重要,更多节约时间高效利用时间的书籍层出不穷,其中里面包括了很多不睡觉的方法,比如碎时段睡眠:每次只睡两个小时的觉,醒后做点其他的事,然后继续睡两个小时的觉,如此叠加,岂不方便快捷!在广大网友大呼方便快捷的方法笔者还真没看出来怎么方便,只是将睡觉的时间碎片化,然后利用来做别的事,真的有那么多需要做的事么?与其说是时间不等人,倒不如说是这样的利用人们睡眠时间来加班加点的工作环境的不近人情。

  在失去睡眠的现在,未必拥有很多金钱的现在,我们加班加点工作只是为了这样的资本主义社会创造更多不关于自己价值的意义是什么呢?这值得每个为了生活奔波忙碌却被资本主义破坏了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每个人好好深思。

  毕竟,失去睡眠的我们也离失去自我不远了。

  《24/7》读后感(四):通向超工业时代的表现与睡眠的内在联系

  也许是欧洲人闲散的状态带给我的错觉,同时我忽视了美国这样一个经济主体,我曾想到现在的西方是后工业时代,可是这本书提醒我,对比一下美国的情形,看到的却完全是另一幅面貌,也许就像戴高乐总统当年说的话,到头来不列颠是一个岛国,法国是大陆的一角,而美国是另一个世界。他也许所看的是军事、政治、经济格局在二战后产生的变化。然而基础不同,到了90年代,借用斯蒂格勒的话来说,全球通向的是超工业时代,这在美国表现的尤为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科技的进步使得每个人看起来都活在虚幻中,完全丧失了独一性。我还记得阿多诺批判工业文化时所表达的意义:

  “机械化生产代替了传统手工业的生产过程,出产的产品可量身定制,批量复制,变得高效而整齐划一。其特点为:标准化,格式化,千篇一律性。文化工业的大众传播形式使其传输给大众的信息具有两重性,表层信息往往是自由、平等、幸福,反抗不公和极权主义等等,深层隐藏的信息却传播给大众适应与接受现实秩序的必然性”。

  以上内容在现阶段表现得更加显著,其中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加速现代化发展也深刻地体会到科学技术及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本质的影响。这本书中说到低微收入人群也无法幸免这种变化下对个体自主性的制约。同时其背后的深层联系着的是人们的睡眠。这在我看来是一个独辟蹊径的视角,我曾经观察中国历史的逻辑联系时候,感触到农耕与战争总是充满着内在的逻辑性,而这本书里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又潜藏着这样的一种逻辑关系。

  拿追求苹果手机为例,除了要我体会到产品自身的性能带来的效果外,还有快速的更新换代性给我带来的印象,这改变了我对商品的固有认识。其实在我还年少时,曾去修理部修理联想电脑,那里一个女性工作人员同我母亲讲,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很快,以后硬件会越来越便宜,而软件会越来越贵。这个趋势在那个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来,只是后来更加剧烈,以至于要购买者都习惯了这样的模式,一切似乎变得习以为常。

  想必每一位购买者都会认为自己是自愿购买,是拥有绝对自主权的行为。可是不想在这背后却是一种商业运作,电子数码产品的更新替代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习以为常的印象以后,无法拥有最新产品的人会感到落伍,因此产生焦虑感。相反拥有最近的苹果手机脸上有面子,拥有了紧跟时代步伐的能力。但这却是资本主义发展秩序中规定下的产物。非但没有所谓的自主权,反而被此秩序消解。

  除此,产品本身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我们无时无刻都可以接收到最新的讯息,或者上网购物,聊天,游戏……这来自于比较零散的时间,一切都变得琐碎,与现实生活产生脱节,我们不再是参与事务的主体,而是在其产品系统运作规则下的〇。

  与阿诺多的文化工业相比,此时已是有过之无不及,那时候还在呼吁精神艺术品的回归,而此刻我们已被数码产品包围到没有面孔。在这本书里更为严重的是,就连最后固有的睡眠领域也被侵入。科技的进步与商业的运作正在极尽可能地开发与页面与链接产生联系的商品,它不受昼夜转换的影响,或者说黑夜也成为创造剩余价值的空间。

  在作者批判性的叙述中,最后给出了一个延伸的结局来思考,也许正被吞噬的睡眠是打断资本主义进程的开始,因为人类自身的生理需要不会完全被资本主义征服,正因为如此,睡眠是最后一个抵抗这个时代的勇者,不禁充满唏嘘。

  《24/7》读后感(五):在资本的主导下,睡眠也许会变得可有可无 ——读《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有感

  在资本的主导下,睡眠也许会变得可有可无

  ——读《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有感

  文/看书起舞

  作者乔纳森·克拉里是美国当代著名艺术史家,视觉艺术、电影、摄影研究专家,哥伦比亚大学当代艺术与理论迈耶·夏皮罗讲座教授。作者的研究领域无疑对于睡眠、对于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

  按照传统的解释,睡眠是自然生理行为,是生命的需要,所以人不能没有睡眠,而且每天缺少的睡眠还要补上,否则会受到惩罚,很像欠债一定要还一样。但是,从资本的角度来考虑,由于它本质上不能带来效益,给生产、流通和消费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因此永远与24/7体制的要求相冲突。资本主义对睡眠的侵蚀也愈演愈烈。以北美地区为例,20世纪初的人每天要睡10个小时,上一代人睡8个小时,如今北美成年人平均每晚睡大约6.5个小时。也许,我们将进入无眠时代。

  本书介绍了睡眠历史和来龙去脉。曾经,睡眠位置在几千年里一直是稳定的。但是睡眠地位从17世纪开始松动。很显然,那个时候也开始了资本主义萌芽。因为睡眠与强调生产力与理性的现代观念不兼容。后来,睡眠逐渐变得不是那么“自然”了,相反,它被看作是一种可变的功能。现在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更是改造了“睡眠”的传统观念,使得睡眠变成仅仅延迟或者弱化运动的状态。

  当然,本书并不仅仅满足于讨论睡眠本身。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视觉文化研究的学者来说,作者深刻感受到,一个逐渐丧失睡眠的世界在摧毁时间感的同时,也在摧毁人类的视觉经验。他不是为了研究睡眠而研究睡眠,睡眠只是他的进路,目的是要通过睡眠来想象一种对抗当前资本主义的可能性。所以,24/7与其被看成关于睡眠的社会历史考察,倒不如是在寻求一种保护睡眠的方式。

  《24/7》读后感(六):在世界终结之时,我们还能留下什么?

  乔纳森·克拉里的《24/7》是一本很有趣,却也会让你思考很多的书。

  在我们的社会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有人说,资本主义正以狂暴的姿态,掠夺和侵占着整个社会。在资本主义的席卷下,人被异化,资源被浪费,展露在眼前的,似乎就是终结。

  然而在这本书里,克拉里却不这样认为。他从资本主义无法掠夺的睡眠开始谈起,指出了在这个大环境之下,连睡眠也无法幸免地被资本主义所侵蚀的背后,资本主义本身也将面临终结一途。

  这本书的有趣之处,是它深刻地分析了几种日常会碰到的普通现象。前面提及的睡眠是一种,类似于永久照明之类的探讨,更是抽丝剥茧地将资本主义掠夺的本性剖析地一览无遗。甚至对于电视这个物品的出现,克拉里也作出了独到的分析,他认为电视的产生,将无数不同地方的人进行了同质化,它所产生的效果,就如工厂水流线上产生的同质物品,而人正是被这样的种种行为所改造,变化,同样变化的还有我们所在的世界。

  资本主义到底好不好,并不是作者想要定论的,作者只是希望通过不断深入的分析,让读者看到种种过度掠夺产生的,或者是即将导向的结果。读完此书,我不禁反思,如果我们的世界继续这样掠夺下去,那么就像24小时都处于白昼,一周7天都在工作的人一样,我们或许能创造出更丰盛的财富,但是能留给我们的,也许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多,也不见得是那么必要吧!

  《24/7》读后感(七):好吧!我用睡眠对抗资本主义—Leo鉴书195

  之前有个同事说自己长年只睡4小时,睡的少也就比别人有更多时间思考,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当时,我心里还有点儿小羡慕,但是总感觉哪儿不太对,看了本书终于明白了原因。虽然睡的象征一种没有屈服于睡眠时脆弱无力状态的能力,但是资本就是在有计划地7X24小时剥夺睡眠哈,怎么还要压缩自己去迎合这种趋势呢?

  本书满足了我之前的预期,还提升了我对资本主义、睡眠以及当下现状的认识。

  先哲的担心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很多电影和书里都提到了类似老大哥或者Matrix对人类的控制,这也是很多先哲的担心,一种东西正在逐步控制人们的的生活,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无处不在的控制正借由资本主义的发展(或者就是资本主义的目的)而变成现实。资本主义期望不断提升效率,从无眠战士到把夜空全部照亮,再到不断侵犯人们的睡眠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在资本主义的世界观里,要连续不断的控制,而个人的睡眠恰恰是他们之前无法控制,无法商品化的。可惜这部分也开始被侵蚀,类似《盗梦空间》这类电影就是在暗示梦境可以被涉及,可以被人利用。

  电视的产生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生活。

  儿时一直对电视很痴迷,虽然感觉不对劲儿,但是没有深入思考,后来不再迷电子了,其它电子设备开始入侵生活,可以24小时连续不断地在线,只要愿意可以永远不下网——正常生活就是这么被摧毁了。本书做了很精彩的论述。随着工作场所和学校的手段失去效力,电视被精心打造成一种控制机器,带来以前从未被发展的屈从和监控的效果。想想法,人被固定在一个地方,各自分开,被抽空了力量,至少部分地看,这和人被固定在一个点上干活的模式是完全一致的。电脑和互联网的出现就更加强化了这种模式。7X24小时式的资本主义通过各种电子手段,可以不断地捕获我们的注意力,而且把时间密集叠加起来,无论我们在哪儿、在做什么,都能同时进行种类操作。这就是智能产品带来的禁锢。智能设备不是因为能给人们带来好处,而是因为它能把使用者完全地整合进7X24小时模式里,牢牢地查锁住。

  以睡眠对抗资本主义,也许我们还有机会。

  睡眠让我们可以部分地抵抗资本主义的侵蚀。后者不断从我们手中窃取时间,而睡眠有效地拦截了这一过程,虽然睡觉时间正在不断缩短。

  连续被电子设备(电视、电脑、网络)控制无法带来存在感和快感,也不能得到满足。相信你也有类似的感觉,打开电视,好一会儿过去了,还是没有一丝的兴奋,反而感觉到空虚的状态,但是越往后越难地自拔。有统计说看太久电视 或者电脑会感觉比没看更糟糕,而且看得越久,感觉越差。即使是网络色情有暴力游戏也会很快导致反应变得千篇一律,不能感到愉悦,人们只是被一种重复的力量驱使驱使着反复做一件事儿——这跟僵尸基本上差别不大了。

  我们不家机会对抗这种状态,利用睡眠切断与这种无情资本主义的联系,保持一部分自我(想完全独立即没可能也没必要)。睡眠在社会和自然之间,确保着周期性模式存在的世界,这对生命非常重要,也正因如此被7X24小时的资本主义所不容。

  睡眠是一种拒绝全球资本主义无以复加力量的方法。

  书写的非常精彩,也解答了我的很多困惑。看过书之后我关了手机、电脑连续睡了12个小时,醒来之后感觉世界有点儿不一样了。

  《24/7》读后感(八):不睡眠能做些什么

  《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分析了当代全球资本主义系统无休止的需求。乔纳森.克拉里从北美的候鸟白冠雀开始写起,论述我们的清醒与睡眠的界限正在被吞噬,同时又将视角引申到其他方面,并将目前这种社会状况给了一个简单的速写“24/7”。而我们就被资本主义所操控,技术生产从不间断,总是处于浑沌状态,睡眠在逐渐被磨灭。

  一周七天,每天24小时,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不再截然对立,这也直接改变了我们的时间观念。当然,在乔纳森.克拉里的眼里,“24/7”甚至破坏了白天与黑夜、光明与黑暗、行动与休息,包括永久照明的思考等等,所有社会活动都与工业生产节奏不相配。

  乔纳森.克拉里通过事实论证,揭示了资本主义体制的矛盾,虽然我们深陷在“24/7”之中,但我们可以试图寻求自我解放,只要不甘于自我堕落,也是可以有出路的。

  作者提出来的反抗模式,核心就在于睡眠。毕竟睡眠是所有人类不可避免的,也是资本主义无法彻底剥夺的。塔可夫斯基、卡夫卡等知名人物都有对睡眠的赞美,可见睡眠已经足以代表社会人类行为的延续。这本书虽然很短,但是观点新颖、立意明确,那就是睡眠使人们得以暂时摆脱资本的控制。只有睡觉,才能让我们逃离“24/7”,这是对抗资本主义的最有效形式,但是,当黑夜也能有创造剩余价值的空间,那我们不睡眠究竟还能做些什么。

  《24/7》读后感(九):祝失眠的人做个春梦

  睡眠是人类抵抗资本主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因为睡眠的过程几乎不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根据作者对马克思等人关于资本主义运作方式的解析得出,资本主义是依赖于对劳动时间的改造,24/7这种工作模式在很多机构和公司都已经实施很长时间了,但是在近些年这种工作模式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24/7并不是说让人每周上7天班每天24小时,在以前几十年24/7体现为两班倒三班倒,近些年,24/7的模式随着网络的发展变得更加隐蔽也更加普遍起来。

  举一个简单又明显的例子,以前的商店都有固定的营业时间,包括现在一般的商店也是有固定营业时间,虽然出现一些24小时营业的但仍属于少数,而网络上的商店是24小时营业,我们随时都可以购物,在下班后,甚至在夜里突然醒来的间隙都可以通过手机实现购买行为。举个稍微隐蔽点的例子,当然其实已经也不那么隐蔽,并且目前来讲似乎被追捧地更高些,就是所谓的“大数据”商业和“影响力”经济。

  摘抄一段如下,作者对于这种经济范式的描述,“即使没有任何直接的强迫,我们也会根据指示行事;我们允许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娱乐接受外部的管理,想象力需要从外部强加到头脑里。网络系统通过监控我们的线上生活向我们推荐商品,我们购买这些商品后自觉地留下反馈给别人,告知他们我们买了什么。我们向形形色色的生物计量和监视系统的入侵臣服,逆来顺受;我们吃着有毒的食品,喝着有毒的水,住在核反应堆附近,却毫无怨言。人们已经完全放弃了生活需要承担的责任,这从很多畅销指南的书名就能看出来。这些书名透着一丝残忍的宿命论的调子,告诉人们有生之年必须要看的1000部电影、要去的100个地方和要读的500本书。”

  基本上除了在睡觉的时间,人只要醒着就必然参与在整个世界的经济运行中。“人类生命大体上已经被裹挟进了没有间歇的持续状态,不停地运行就是其准则。”这种方式使得我们的个人特质和社会身份才重新被打造,重新塑形,以顺应市场、信息网络等系统的不间断运行。

  这种方式“无穷尽地激发煽动起你的需求,让你永不餍足”,“饥饿、口渴、性欲以及近来对友情的需要,都已经被重新改造,转换成了商品。”在他们的联结主义的范式中,最有价值的是为活动而活动,“永远都在做什么,在移动,在改变——这才能给你带来声望,而不是稳定,后者往往是无所作为的同义词”。“ 人类生存的重要事件空隙都被穿透了,工作时间,消费时间或市场时间。”

  “在全球化论者的新自由主义范式里,失败者才睡觉。”

  作者引用了列维纳斯对于失眠的认识,“失眠总是徘徊在专注自我与极端的否定自我之间。它没有排除对他人的关心,但它又没有为他人的在场提供意义明确的空间。”失眠是“是拒绝对遍布全世界的恐怖与不公视而不见。这是一种不安,努力不让自己无视别人的痛苦。但这不安同时也是因为保持清醒也无济于事。”“失眠的感觉和强制性的警觉,与之相伴的是现代的孤独和疏离感。”这种时候,做个春梦真是个绝佳的选择。似乎得到一些满足,其实又什么都没有。

  当然这本书没那么简单,作者试图从睡眠对于人类自身的意义以及消除睡眠的失败讲起,进而讲到资本主义运作到当代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影响,这种不间断的经济时间如何改造每个人的精神,这种永不停歇周期极短地商品更新给人带来焦虑,以及通过大数据通过全球化链接后造成的单一和不确定性的丧失对人类想象力造成的致命伤害,以及更加可怕的“自我管理”通过一种非常“自由”的模样如何通过每个人的主动,实现了比1984中更可怕的被监视状态。最后一个章节也进行了一些文学影视作品的分析。

  正如译者所描述的这本书“的写作方式和思考方式都是非常不主流学院派的,更像是学术随笔,又像是做演讲,讲几个故事,又分析绘画,把批判理论杂糅期间。”但我不同意译者说这是“文化研究中最生机勃勃的写作方式”,我反倒认为这还真是24/7模式下的写作,不能够成为严格的体系,他过多地引用了现当代哲学和社会学学者的观点,剩下的时间又在告诉读者好像相关的一点点历史绘画文学影视作品,让人读完之后并不能非常清晰地了解作者自己的看法,当做现当代关于睡眠、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各种作品导读是不错的选择。

  《24/7》读后感(十):视觉的记忆

  在阅读完这本《24/7》时,沈语冰教授翻译的克拉里的《知觉的悬置》刚刚出版,一直将克拉里作为视觉研究前线的笔者对于《24/7》的期待并没有那么的高,觉得它似乎又会是一个对“资本主义”絮叨的“怨妇”形象(或许和中信出版社的封面设计有关,显得像是一本快书)。但是读完后发现,克拉里的思路极为简练,中心命题并没有扩散到过多的“抽象概念群”(**主义泛滥的写法),牢牢锁定“睡眠”这个点。

  英文版的封面似乎更加应和其作为资本主义对抗宣言的意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24/7》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