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智慧社会》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智慧社会》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6 03:30: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智慧社会》读后感精选10篇

  《智慧社会》是一本由阿莱克斯·彭特兰 (Alex Pentland)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6.90,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智慧社会》读后感(一):读书笔记:智慧社会

  1.拥有最好想法的并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最擅长从别人那里获取想法的人。

  推动变革的并不是最坚定的人,而是那些最能与志同道合者相处的人。

  最能激发人的并不是财富和名望,而是来自同伴的尊重和帮助。

  2.我们不能再仅仅把自己当作谨慎决策的个体,必须要考虑那些影响个人决策,驱动经济泡沫、政治哥们和互联网的动态社会效应。

  3.社会物理学是一门定量的社会科学,旨在描述信息和想法的流动与人类行为之间可靠的数学关系,他有助于我们理解想法是如何通过社会学习机制在人与人之间流动的,

  以及这种想法的流动如何最终形成公司、城市和社会的规范、生产率和创意产出。

  4.社会网络中的想法流,以及它是如何被分为探索(寻找新的想法/策略)和参与(让大家协调彼此行为)的。

  社会学习,即新想法如何成为习惯,以及如何通过社会压力加速和影响学习。

  5.探索,收获能带来伟大决策的想法的关键在于,从他人的失败中学习,并确保这种社会学习的机会充分多样化。

  6.人们的决定是个人和社会信息的混合体,而且当个人信息较弱的时候,人们更依赖社会信息。在不确定情况下,社会学习对于提升自信心起着更大的作用。

  7.你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探索的质量,进而取决于你所拥有的信息和想法来源的多样化和独立性。

  案例:贝尔明星实验,贝尔实验室中大部分员工中只有少数人的才华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凯利发现明星员工会进行预备性探索,提前与组织中的专家建立双向沟通的可靠通道,帮助他们完成未来的关键任务。

  另外,明星员工的网络也更加多样化,普通员工只是从自己的角度看待工作,明星员工的网络中有不同角色的人,因此他们得以从顾客,竞争对手和管理者等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8.我们发现,那些用充满活力、吸引人的互动方式产生更多参与对话的个体,对社会网络中的想法流更重要。

  观察世界上最有效率的这群人,我们会发现他们通过持续与他人的交流来获得新想法,而且这种探索行为会创造更好的想法流。

  9.周围同伴的行为是驱动想法流并形成观点的最强大作用力,起作用的不是直接互动的数量,而是与他人的观点和表达的接触量,包括直接的对话和无意间听到他们的观点,看到他人采取的行动。

  10.人类的快思考是基于联想和经验的较老能力,慢思考是我们基于细心、规则的思考。

  要把一种行为转变为自身习惯,我就需要多次看到这一新行为产生的好结果。我们的社交世界既包括通过探索来获得新想法的紧张和刺激,也包括随后通过与同伴互动来筛选这些想法,

  从而决定哪些想法应该转变为个人习惯和社会规范的更加安静缓慢的过程。

  11.想法流,智慧社区的关键。

  直接互动的频率可以预测两人之间的信任,不断增加的信任可以促进更多想法流,并带来更高的效率。一个社区的组织智慧来源于想法流,我们从自己的周围的想法中学习,而其他人又从我们身上学习。久而久之,一个成员彼此积极互动的社区就成为了一个拥有共同,集成的习惯和信仰的群体。当想法流吸纳了外部想法后,社区中的个体就能做出比独自决策更好的决定。

  12.当人们在小规模团队中互动时,奖励或惩罚同伴对于促进可信的合作行为非常有效。提供针对人们的社会网络激励,而不是提供旨在改变个体行为的经济激励或信息包。

  人群产生的社会压力与个体行为之间不匹配的成本、关系的价值以及互动的数量有关,这意味着最有效的网络激励应该关注具有最强社会纽带和最多互动的人群。

  案例,Funfit每个人被指派2个或者更多小伙伴,认识或者熟识的那种,在三天中对与指定对象A、B互动最多的人提供小额奖励,并非直接奖励目标对象A、B而是通过社会压力来使得目标对象更加活跃。

  13.参与能够构建文化,重复的合作性互动能够建立信任并增加关系的价值,这为构建合作行为所需要的社会压力奠定了基础。

  有效地改变一个习惯需要一些可信的同伴在短时间内成功试用或推荐一个新想法。要让公司里的人养成使用新型社交网络的习惯,需要由许多可信的同伴实例组成的丰富的社会环境。

  案例,如果一个人在半个小时内至少3次收到加入网络的邀请,而且都是曾有过接触的人群,那么他几乎一定会加入这一数字网络。

  14.由少数个体主导对话的群体拥有更低的集体智能,表现最好的团队一般拥有以下特征:大量的想法,密集的互动,想法多样性。

  15.创意的产生依赖于两个过程,探索(想法发现)和参与(想法融入新的行为),探索更多是团队与外部的互动,参与更多是团队内的互动模式。

  16.如何改造底特律这样衰落的城市?构建一个热的内核,有着高生产率和高创意产出。社会纽带的密度是个体之间想法流动的关键决定因素,并进一步决定了新行为的传播。

  《智慧社会》读后感(二):以更精确的方法研究社会

  为了以更精确的方法研究社会,阿莱克斯·彭特兰创立了一门新的学科——社会物理学。简单来说,就是像物理学那样,在社会科学领域做定量研究。为此,他和同事们使用了社会计量牌。这种电子设备可以像智能手机那样收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信息。之后,这些数据会被用来研究社会的互动模式,甚至可以更进一步,将这些数据作可视化处理,以便更直观地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情况。

  “对于预测集体智慧而言,最重要的因素是话题转换的平等性:相比于话题转换分布更为均等的群体,那些由少数个体主导对话的群体拥有更低的集体智能。”

  《智慧社会——大数据与社会物理学》87

  “我和董文发现了3种简单的模式,它们能够解释不同团队和任务之间约50%的表现差异。表现最好的团队的典型特征包括以下三点:

  大量的想法:许多简短的发言而不是少数很长的发言;

  密集的互动:在发言和极短(少于1秒)的回应评论(例如“好”,“对”,“什么”)之间进行连续和交替的循环来证实或证伪想法并建立共识;

  《智慧社会——大数据与社会物理学》88

  “这种集体智能的核心似乎在于:一个有助于收集来自每个人的各种不同想法的互动模式,与一个有效的筛选过程,两者相结合以达成共识。”

  “我们关于团队的组织智慧的研究表明,团队像处理想法的机器一样运作,其中的互动模式有助于想法的数据挖掘。”

  《智慧社会——大数据与社会物理学》90

  另外,本书的版式设计有点花哨,影响读者阅读时的专注状态。个人更喜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开放人文”系列。

  《智慧社会》读后感(三):研究人类的想法的流动扩散的规律

  作者是麻省理工的学者,研究的社会物理学,主要的关注点是想法流(idea flow)的传播的规律。

  看完后基本的感觉是社会物理学的内容比较有新意,另外这是严肃的社会学研究而不是拍脑袋空想。但是全书的缺陷社会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书中提出来的规律、定理太少了。社会物理学的实际应用,也相对偏少,还处在个案阶段。

  以下是书中提到的社会物理学的几个实际的应用。

  1:作者及其团队分析一个金融交易员的在线社区eToro的用户之间的交互后找出了提升交易员业绩的办法:有些人太独立特行,有些人太过关注其他人的想法,平衡折衷后投资回报有30%的提升;

  2:作者说他和他的团队在2008年跟美国银行的3000人的呼叫中心合作。通过让更多的员工一起休息(以前他们的休息时间被刻意错开)并增加交流,让团队的平均呼叫时长显著下降。作者的结论是员工之间互动的总量和参与的水平,是预测团队生产率的最重要的因素;

  3:团队成员在创造力充沛的日子里拥有更多的参与与探索。将对参与和探索的衡量结果进行简单结合就能以87.5%的准确度预测那一天最有创意。

  4:我们发现一个团队成员中的魅力型连接着越多,在商业计划比赛中的团队表现就会越好。这种魅力型连接者的社交风格占主流的团队具有更为公平的话轮转换和更高水平的参与,而这正是组织智慧需要的(魅力型连接者具有以下特征:精力充沛并有条不紊地与他人互动;能够引导组织内的互动模式朝正确方向发展;并不主宰团队内的讨论,而是鼓励好的想法流模式);

  5:作者及其团队在美国的一个“红气球挑战赛”中运用社会物理学原理,发动更多的人帮他们团队,赢得了比赛。他们的策略的使用类似传销的奖励方法让人们动员他人帮助他们。

  《智慧社会》读后感(四):用新的方法实证旧的假设

  彭特兰带领的媒介实验室通过大数据的搜集和分析证实了社会网络理论中的原有的很多假设。例如,社会网络的大小与想法的多样性有正相关关系;社会网络的互动密度与效率显著相关。

  作者创造性地使用了“想法流”这一概念。通过监测想法流的流动方向、流动密度来考察信息间的互动,以及互动带来的创新效率。作者的实证假设基于人们的行动和决策源于社会学习,特别是熟人间的、高频次的互动能带来社会压力,形成学习的动力和习惯。因为“我们大部分生活是高度模式化的,彼此很相似,并不是具有不同行为模式的完全不同的个体,我们大部分态度和思想基于对他人体验的集成。……日常行为都是习惯性的,基于我们从观察他人行为中所学到的东西。”习惯性的日常行为将大量的行为数据中体现出来,这为大数据分析提供了基础。

  在信息不透明的时代,人们相互模仿,但无法从宏观上把握群体模仿的趋势及其后果,盲目跟风最终带来“羊群效应”、“回音壁效应”;另一方面,熟人间的互动由于信息和想法雷同,造成想法流质量过低,从而影响创新形成。

  通过大数据的搜集和分析,人们现在可以通过技术发现某些想法流在某些空间里的单一循环,随即通过改变社会网络的方式改造想法流多样性。在实际操作中,也许只需要改变同一公司内部不同部门间的员工上下班时间、改变公司餐厅的桌椅长度,为员工交流创造机会,就能增加想法流的多样性,带来创新想法,避免羊群效应。于此同时,提高想法流的质量、提高创新效率,不仅需要提高互动的频率,即在群体中提高话题轮转、提高群体参与的水平与质量。

  无论是前者的正价社会纽带还是后者的提高互动频率,都需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作者经过大数据实证,指出数字媒体在增加信任方面的作用并不大。“大多数社交媒体是零散、异步、稀疏的,这意味着难以与可信任的同伴行为有重复且频繁的接触。因此大多数社交媒体更善于传播事实(或谣言)而不是新习惯。(165)但,作者也指出,“一旦社会规范开始其作用,电子式的提醒就会相当有效。”

  作者进一步大胆设想,如果能监测整个城市的想法流动,那么就可以准确预测创新想法的流动方向、提高城市运转的效率。

  实际上,上述的结论在社会网络理论里都有相关的研究结论,只是过去的方法是抽样调查,从小规模数据推测整体;而本书作者采用的是大数据。

  《智慧社会》读后感(五):我生活在未来——读《智能社会-大数据与社会物理学》有感

  此书读了许久,受益颇多,彭特兰是可穿戴设备之父、全球大数据权威、MIT人类动力学实验室主任,正如他本人所说“我生活在未来”,本书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

  为了避免忘记,我将心得草草记录于手机笔记并分享在这里,欢迎批评探讨。

  一、当下的困境

  作为人类,我们难以获得足够的信息,人脑也缺乏足够的处理能力来分析、决策乃至掌控。如果不借助大量数据的支持和人工智能的处理,我们难以保证自己的决策正确,也难以得到真实的现实反馈并修正决策。

  所以,引入人工智能对辅助社会治理势在必行。

  二、社会物理学

  社会物理学是一门定量的社会科学,旨在描述信息和想法的流动与与人类行为之间可靠的数学关系。

  引入物理学的概念来解释社会现象,主要指可预测和可解释的希望。

  关注想法流,是因为彭特兰认为想法和信息的流动,是造就人类行为的改变的关键因素之一。

  彭特兰之所以如此看重想法流,是因为经过验证,人类并不只是自利、理性的个体。我们感兴趣的东西以及我们的控制机制本身(特别是生活习惯和快思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与他人互动来主导的。

  三、新的视角:

  四、新的数据来源:现实挖掘。通过可穿戴设备和移动通讯设备,将以往难以数据化的信息,转化为数据进行分析。

  五、思路

  社会物理学的模式即观察-总结-验证-干预。

  现在看来,我们将一些以往认为难以量化的行为,挖掘形成数据,从观察现象和表现入手,撇开人类的思维理解方式,寻找规律并加以验证,最终将验证的结果作为反馈干预政策或者人类的行为。

  六、风险:数据隐私

  区块链技术对数据的加密、共享、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可以预见其广阔的应用空间。

  《智慧社会》读后感(六):屌丝们的智慧社会

  首先,要特别声明一下,本文中,“屌丝”与“大神”的区分标准,不是财富,不是颜值,也不是社会地位,而是影响力。在我们的周围,总有一些人,挥一挥衣袖,就能舞动风云,因此被称为“风云人物”,就是本文所说的“大神”了;也总有一些人——通常是我们自己,可能因为财力,可能因为相貌,可能因为性格,可能因为时间,也可能仅仅是因为自己的选择……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其实不是“不带走”,而是实在“带不走”。

  《智慧社会》谈的是社群运作,企业运营,城市规划,社会政治……这些话题似乎都是“大神们”的事,与吾等“独善其身”的屌丝无关。但是看一看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变化吧:餐馆门上大大的告示——免费WIFI,电梯间、大街上无处不在的二维码,微信朋友圈里涌动的微商……无论主动还是被动,愿意还是抗拒,我们都被裹挟进“数据驱动型社会”的狂潮中,无处可逃,没有微信钱包,春节都过不安生!这个社会中,几乎每个人都被有形的或无形的网线连接在一起,我们要嘛被连接,要嘛去连接,“智慧社会”已不是遥远的未来,而是正在我们身边生长着且正在吞噬着我们的庞然巨物。

  相对于大神们的忧国忧民,屌丝们更为关注的是:生存。农耕时代,要有把子力气会干农活,才能挣上工分吃上肉;工业时代,只要学会数理化,就能走遍天下都不怕;到了商业社会,有路子有货源有渠道,自然盆满钵满。那在智慧社会,什么才是生存之道呢?

  关于这个问题,《智慧社会》一书中,其实已反复提及,只是科学家的语言总是比较“高端”,且书中内容涉及面较大,因此比较难以梳理。当我们把晦涩的科学术语和远大的国家社会问题剥离掉时,就能看到,智慧社会的生存之道其实就是“探索”和“参与”。

  “探索”就是对外学习,“参与”就是对内交流,对外不断学习,对内不断交流,大家的思想碰撞在一起,不断产生创新的火花,你的我的大家的火花汇聚在一起,就是“想法流”。更多更好的想法流再汇聚在一起,由小到大逐渐成为智慧组织、智慧企业、智慧城市、智慧国家、智慧社会……在所有这些大大小小的智慧体中,最受欢迎的新型人才,自然是那些善于探索,而因此能带来新思想新方法的人,是那些善于参与,而因此能活跃丰富团队思维的人。吾等屌丝,若能使自己成为这样的人,成为最受欢迎的新型人才,未来自然生存无忧。

  *************************************************

  当然,这里的“探索”和“参与”,都并不是那么简单。“探索”质量越高,“参与”质量就越高,反之亦然。越有质量的“探索”和“参与”,带来的想法流越好,创新性越强,相应的,这些想法流的主人就越受欢迎,就业能力越强,生意机会越多。那这两个如此抽象的概念的质量标准又如何衡量呢?书中,作者在罗列了一大堆实验、案例、数据、数学公式等等之后,关于有质量的“探索”和有质量的“参与”分别给出了3个关键词,我们来一一解读一下:

  关于高质量“探索”的关键词:

  社会学习:社会学习的意思就是,我们要善于从身边人、身边事当中去学习,而不只是将学习寄托在书本上,课堂上。人类本身就是因为有社会学习的能力而成长的,只不过在未来我们需要有意将这种能力放大,每一段旅程,每一个同事,每一次与他人的交流,都可以使我们有很多学习的机会,比如,在买衣服时跟服装店老板娘讨价还价,就可以学习到营销话术,服装知识。

  多元化: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以前是给帝王的训诫,时至今日,屌丝们也可以享受帝王待遇了。多元化,既包括多种探索途径:书籍、交流、影视、网络等等,也包括与多种观点、各种人群的交流,以便获得更多样的想法,在“参与”时也才会有更多可分享的弹药。

  特立独行:特立独行在以往常常被当作异类,而在今天,则可能正是创新的源泉。如乔布斯,如马云,如Uber……在“探索”中,多关注异类,往往会有惊喜。而当异类称为常识的时候,就往往意味着他们的光环将渐渐褪去,问题将渐渐浮现,如苹果,如淘宝,如明天的Uber……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要探索新的“异类”了。

  关于高质量“参与”的关键词:

  互动:参与,当然是要互动。请注意,互动,是互相都有行动,人家跟我们说:“我喜欢喝咖啡。”,我们好歹回一句:“喜欢哪种口味的?”,即使我们不懂咖啡,也可由此开启了一个“探索”的过程。但如果因为不懂咖啡,在此刻矜持地保持沉默,甚至还有“话题终结专业户”会很傲娇地说:“喝多了有害健康!”,那就扼杀了互动,也就没有了参与。

  合作:合作是比互动更高层次的参与。默契地合作,是一种很愉快的体验,就如同麻将桌上与上家一个会意的眼神。在当前各种圈子越来越多的社会,人们可以合作和需要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驴友圈、摄影圈、自由行、跑步群……各种各样的微信群、qq群……在这些社群中,显然越合作人缘越好,越合作机会越多。

  信任:信任,是合作的基础,是“参与”质量好坏的根本保障。信任来自于什么呢?信任来自于互动。因为不信任所以不互动?还是通过多互动逐渐有信任?这对于当前世代的很多朋友可能是个两难选择。今天看到新闻播报外交部长王毅会见美国国务卿,谈南海问题,有这么一个立场:有分歧不要紧,不要有误解更不要有误判。这也许同样适用于解决我们普遍遇到的“信任”难题。

  ************************************************************

  “社会学习”、“多元化”、“特立独行”,“互动”、“合作”、“信任”,关于“探索”和“参与”各有3个关键词。看起来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对于屌丝们而言,实则是有难度的。难度在哪里?难度在于,我们需从处世态度上做出一些根本性的改变,才能真正实践这六个关键词。我将我们所需要的处世态度,也归结为六种,分别是:

  开放:开放的反面是“封闭”。封闭的人,每每听到新事物或面临挑战时,经常挂在嘴边的是否定句:“不可能”、“没时间”、“我不会”、“做不到”、“我不擅长……”,面对同样的情况,开放的人则往往用探索性的疑问句来应对:“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我试试”……那么,哪种态度会获得更多探索机会?不言而喻。问题的关键在于:遇到新事物新问题,抱有否定性的态度,虽不为过,而究其实,这只是一种下意识的自我保护,也是人之常情。但如果要有更好的探索,我们需要学会“勇敢”,需要学会在否定句就要冲口而出的时候,控制住,改用疑问句来应对,给自己一个机会,给对方一个机会,给机会一个机会;

  包容:封闭的人不需要包容,因为所有反对意见,所有令我们不适的观点事物,都已经被排斥在外了。但当我们转身成为开放的人时,就需要学会与“异见”共处了。什么样的歌好听?什么样的花好看?全球数十亿人口,怕是要有数十亿个答案,我们的观点只是数十亿之一。如果无法与这数十亿“异见”共处,我们就无法开放了;如果要与这数十亿“异见”辩论,那这辈子也无法做别的事了。唯有包容,是与“异见”共处的最佳方案,对很多“异见”,我们可以不赞同,也可以不反对,然后听一听,别人这么说,是不是有他自己的角度,然后看一看,不同的观点未来会怎样。唯有包容,才能让我们关注到更多创新的源头——“特立独行者”。包容,不仅能给我们带来更多探索更多信息,更能让彼此都快乐一些;

  灵活:灵活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少朋友经常会担心,在开放与宽容的过程中会迷失了自我,因此要牢牢地坚守自己的形象,这就是僵化。僵化,使我们能看见外面的世界,但无法接触,就像是玻璃瓶里的飞虫。但为了要真正实现社会学习,我们必须融入到真实的世界中去,而不是旁观,这就需要我们能放下身段,挖掘自己身上更多的特点,用不同的特点与不同的人打交道,保持自我又能四处逢源的诀窍便是:灵活;

  主动:在集体交流时,遇到问题我们是直接提出来,还是等着看别人会不会提?在团队挑战有需要时,我们是躲在后面还是挺身而出?在社群里遇见陌生人时,我们是先伸出橄榄枝还是先躲在一边观望?……这些都是主动与被动的区别。主动,是合作的根基,被人拉去参与的叫强迫。反过来当我们需要组织一些活动时,主动者与被迫者,我们更喜欢谁呢?反之,我们作为主动者活着被迫者,在他人的感官中也是同样的。如果只能当被迫者,也许未来就没有合作的机会了;

  分享:小朋友们彼此之间是如何建立信任的?为什么能那么快建立信任?因为分享,他们彼此之间毫无保留毫无芥蒂地分享一切自己认为美好的东西,好吃的,好玩的,还有一些自己的秘密。长大以后,开始阻碍我们分享的,可能是对他人的不信任,从开放到主动,我们会发现绝大部分的“不可信”,其实是来自于自己的成见与误解;还可能是是不知道自己能分享些什么,其实呢分享就是分享,很多时候,分享的内容并不重要,仅仅是分享的姿态就足以获取信任;还有可能自己渐渐内敛的性格,这个则正是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去做出改变的地方;

  学习:最后一个重要的态度是学习。在未来,学习并不是一件事情,而是一种态度。“事情”是有开始有结束的,“态度”则是融入骨子里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探索”和“参与”在未来的智慧社会中是主旋律,而这两件事又是没有终止的,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始终保持在学习的状态和感觉中。在传统的记忆中,学习似乎是件需要很努力的事,其实如果具备了前边5种态度,学习就变成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只要在学习,就永远不会从“探索”和“参与”中退伍。

  *************************************************************

  一个目标:高质量的想法流;

  两个举措:探索、参与;

  六个要点:社会学习、多元化、特立独行;互动、合作、信任;

  六种态度:开放、包容、灵活、主动、分享、学习。

  也许,现在我们还是带不走一片云彩的影响力屌丝,我们还无法去思考如何运作社群、经营企业,但只要我们愿意,我们至少还可以改变自己,我们所需要做的,只不过是勇敢地踏出舒适区,开始“探索”与“参与”。首先把自己打造成为“智慧社会”的公民,这也许就是我们可以将《智慧社会》一书落地的当下吧。

  《智慧社会》读后感(七):终于看完了,趁热写书评

  其实这是第二次翻完这本书

  第一次看的时候是在长途车上随便翻翻,结果几乎啥也没看懂。

  因为这书的信息量太大,一两句话都能让人玩味会儿。所以我很多时候,并不知道作者想表达啥。

  这次,认认真真看了下,全书【第一章到第八章】都写得非常好,读起来津津有味,提供了新的视角,还有很多作者自己的科学实践经验,所以有不少启发。

  但第九章、第十章不知道是作者水平降低,还是译者水平降低,画风突变,我二刷还是没读懂,感觉还飘在天上。

  本书的核心是“想法流”,认为人与人之间想法的流动,信息的流动、资源的流动、加工和交换,是人类社会的根本。

  本书的架构就从个体、团体、组织、城市、社会、制度等等不同的层面来讲想法流和与之相关的事情。许多想法挑战了现有的经济学、社会学传统的固化的认知,至少算别出心裁,而且有理有据,很是精彩。

  许多作者在十年前提出的观点、想法,在现今、从我这个普通人自身的感受看来,依然是新鲜的、引领时代的。

  当然可能真正吃透、消化这本书的一些内容,完全可以去创业、去抓住风口,做个弄潮儿,把许多普通人关心的、但并未行动的事情做起来,用实践去推动社会更加智慧,也许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至于本书第九章、第十章,感觉读起来非常晦涩、生硬,而且作者在推销自己的产品、业务,跟前面的核心内容关系不大,主要是“治国平天下”之类的务虚的内容,感觉不是那么平易近人。

  这让人不免想到乾坤大挪移,张无忌有了九阳神功做底子,也就轻松练到第六层,到第七层总是有些地方练不上去,还有囚徒健身到后来已经不知道走火入魔到哪里的意思。

  也许作者自己也还在摸索后面的路子该怎么说吧

  《智慧社会》读后感(八):《智慧社会》——想法流如何驱动行为与社会学习

  这本书提出了一个概念——社会物理学,作为一个工科生,还是第一次听说这种用物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学的思路,感觉颇为新颖。结合目前流行的大数据,作者所在的MIT媒体实验室将很多心理学、社会学实验带出了实验室,利用一些数据收集设备,动态、真实的进行着描述人们行为状态的实验,得到的结果也比实验室环境下得出的要更加丰满、全面且真实。最终提出PDS(个人数据商店)的概念也颇具前瞻性,这种个人掌握自己数据所有权、使用权的形式,必将是未来的趋势,也进一步肯定了“数据”是未来的重要能源这一认知。

  本文首先提出了一个概念“想法流”,即想法的产生及其流动,这一交互形式是人类进步的根源,而“信息流”“商品流”或者其他流都是基于“想法流”产生的衍生物。围绕着“想法流”,我们有两个基本行为:参与和探索。“参与”即在一个小团体内(也即社会纽带强的范畴),大家通过讨论、交流以及其他沟通形式,让自己参与到团队内想法流的激烈碰撞中,并且调动起全组人员共同参与。而在如今这个社交媒体时代,广义的参与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线上的“泛”团体(比如某个兴趣社群、粉丝群等)内的想法流的交汇,互动、合作、信任,是参与的三大规则,我们也要充分合理利用社会网络激励以及社会压力调动起团队内部的活力。但仅仅有“参与”还不够,这容易导致“回音室效应”,即某种相似的想法在团队内不断重复,某种观点大家深信不疑并且不断加深印象,而导致在这样封闭的环境下一些想法会逐渐偏离真理,逐渐变得扭曲。所以要打破“回音室效应”就需要另一种行为——“探索”。这是一种超越小团队内部的行为,鼓励我们接触新的人、新的事物,以不同的视角来分析和看待事物,从外部吸取不同的声音为自己所用,增加想法流的多样性。因此,想法流的数量,加上内部良好的互动机制,以及外部想法流贡献的多样性(如新鲜血液),三者共同塑造了一个典型优秀团队的特征。

  基于“参与”,“探索”,“社会学习”,“社会网络”等概念,作者提出了将其社会物理学运用在不同范围的实践:团队,公司,城市,乃至社会。

  1.团队,组织,公司

  小至一个几人的小组,大至整个公司,都可以通过社会物理学模型来重塑组织,通过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将互动模式进行可视化,及时调整以提高生产率,增加创意产出。随着如今信息流动的速率越来越快,必将打破传统组织的边界,或许每一天你都将加入到一种线上的新组织,这种高强度的节奏也必将颠覆现有的组织形式。利用社会网络激励,便是高效快速形成较为有凝聚力组织的途径之一,作者通过“红气球挑战赛”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网络激励+信任制度,快速扩散组织的边界,让任务通过社会纽带来分解并且传递,达到一种效率极高的状态,其中社会纽带中的社会压力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作者建议我们做组织中的魅力型连接者,看到这样的描述,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形象,他们或是公司中团队的粘合剂,或是生活中朋友圈里的组织者,总之,这些人总能有条不紊的与各类人进行互动,有领导才能,且并不主宰一切,而只需通过简单的引导而带领团队朝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都想成为这种类型的人,但其实就是这样看似简单的几个条件、几个行为特征,我们之中大部分人还是做不到,除了能力、性格的不足和沟通技巧的缺乏之外,也许我们也没有这种意识去改造组织,发挥组织的最大潜力。

  2.城市

  将公司的边界扩大,就变成了城市,不过这不仅仅是数量的改变,而是本质的变化,从一个简单的生态环境,转变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环境,其性质产生了根本的变化。如果将公司比喻为一片热带雨林,那么城市就是整个地球,测量整个城市的想法流、互动模式的数据,难度可想而知,作者的实验室团队还是通过塞内加尔的一个小城市入手,开展了这方面的实践。城市的神经系统,是一种动态的、由市民需求驱动的网络化、自调节系统,其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要基于一套统一的标准架构,其中隐私、稳定性都需要被考虑,后文提到的PDS就是一种解决方案。一套完整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系统可以实时动态测量城市中人们产生的数据并分析其状态,找出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一切的事故、问题都会被及时发现,形成一个数据驱动、动态的、反应灵敏的城市系统。应用的场景有:城市交通规划,疾病预测及公共健康等等。我们也可以通过想法流的广度及速率来预测城市的生产率和富足水平,这的确是一个未来的数据时代,每时每刻都有极大量级的数据产出,想象一下未来处理城市数据系统的计算能力将会是今天的我们难以想象的。

  3.社会

  今天的社会是基于法律和道德运行的,但未来的社会,数据将会是很重要的载体,而针对数据规则的建立却仍是真空领域。因此“数据新政”便是亟需完成的变革,它的核心是同时提供监督标准和经济激励以引导数据所有者共享数据。首先,作者明确了未来数据的所有权、控制权和使用权,必然属于我们每个独立的人,那么如何建立一个数据公地,来合理运用每个私人的数据,就是未来数据社会所要面对的问题。不过作者已经提出了自己的构想,一个类似银行SWIFT转账系统的架构,一个开放的PDS(个人数据商店),也就是说我们未来线上产出的任何数据都会有一个本地或者云端的储存工具,一切数据都可以透明的展现,其来源和流向都被我们知悉,我们的授权也将更加具体,而不是像现在的情况——我们并不知道某些应用用了我们的什么数据。或许不久的将来,线上的应用将会有其PDS版本,后端的一切数据流动将会透明的展现在我们眼前,而且在与服务供应商的服务器进行交互时,一切数据将会是匿名的存在,或者是集合形式的存在。

  今后的社会将会三个颠覆常规认知的概念:1.合作代替竞争,或者说是任何竞争都包含合作;2.团队代替阶层,阶层是过于模式化的描述,而人们是非常多样化、动态化的群体,处于流动、重叠的团队中,一种团队矩阵才是对我们状态的描述;3.交换代替市场,我们的经济是一种具有特定交换关系的复杂网络,买卖双方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市场关系,而是一种基于信任和个性化的关系。与《怪诞行为学》中一些观点类似,传统经济学中的一些完全理性假设也许在股票、金融等领域成立,但是在今后的很多领域将不再成立,人的本性在其中发挥着作用,这其中既有非理性的干扰,也有人们在其信任网络内外表现不一致的干扰。

  最后作者还提出了网络化社会的三大设计原则:1.社会效率,这个原则显而易见;2.运行效率,即运行成本,建立数据公池就将会大大提升运行效率;3.弹性,即未来社会需要一组不同的、具有竞争性的系统,它们并行运行,不断进行动态调节。

  写在最后

  我们回顾一下自己一天的经历,早上赶着早班车去公司,或是路上买些早餐带着,或是到公司随便吃点,我们是参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或自驾,即交通系统)运行中的一个原子,也是早餐商品流系统中的一员;在公司的一天工作中,我们也会经历数个会议、数次交流沟通,这也是日常想法流相互碰撞最频繁的时候,虽然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观察过自己在组织内的行为特征,但在开会、讨论、评审的过程中,其实已经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而目前这些数据都没有被合理的运用起来。当我们下班后,去饭店吃饭,或是去便利店买东西,一天之中的种种行为其实就在刻画着我们自己,不同特征的人所表现出的行为必然是截然不同的,尽管我们都在有意无意的隐藏自己、伪装自己,但结合不同场景、不同环境下的所有行为数据,通过合理科学的模型,还是可以完全透彻的分析出一个人的基本特征。而将所有人的数据汇总,则形成一幅动态的社会行为地图,将这些数据运用在不同的领域就能产生不同的价值。大量级数据的获取,再通过模型算法的转化,反复迭代优化算法及其输出,这不就是人工智能吗?只不过本书的作者将这一切冰冷的技术具体化,让未来的概念与自身的生活相联系,通过技术来引领我们朝更美好、更智慧的方向前进。

  在将数学、物理学、社会学结合的如此出神入化之时,作者也并未忘记技术所带来的困境:隐私、数据所属权等等,技术越来越不止是一门纯粹、单一的领域了,技术所带来的社会、伦理等问题也越来越摆在了我们眼前,不论是对未来有生动刻画的《黑镜》《西部世界》,还是我们目前就遇到的社交悖论、网络暴力,技术的双刃剑属性愈加凸显。希望今后的科技从业者也能够像本书作者这样,多从社会角度思考、反省:技术在除了带给人们便利之余,还能够引导我们重新塑造人性与社会结构。

  本书结构

  《智慧社会》读后感(九):智慧社会的前景

  《智慧社会》读后感(十):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 基于社会网络结构的想法流模型 = 社会物理学

  书的原名是《Social Physics》,整本书也基本上是围绕着彭特兰所提出的社会物理学展开的。所谓的社会物理学,可以理解为通过对基于群体行为数据对社会网络结构中的想法流动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如何对人类行为进行解读、预测甚至影响的社会学。按照这样的分类,期待很快能读上《心理物理学》,哈哈。

  就像其他社会学的书一样,书中提到的概念和案例都很容易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经验,也不难理解,所以读起来很容易出现“不过是把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用新的角度重新讲一遍”的错觉。但是,恰恰是这基于严谨的逻辑展开的新角度,可以给你我带来一种看待周围世界和生活的新视角和新思路。

  简单总结一下本书的要点:

  - 通过想法流的作用,社会学习对我们人类获取信息、决策和行动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 参与(engagement)能够建立信任并增加关系的价值,而把注意力放在改变人们之间连接上的社会网络激励能够加速人们之间的合作

  - 集体的最佳互动方式:外部的探索 + 内部的参与

  - 提升集体互动效率的方法:互动模式的可视化、魅力型连接者

  - 在庞大和复杂的现代社会里,需要基于社会网络结构的数字神经系统来设计数据驱动的城市和社会,其中的两个关键是社会物理学和数据新政

  - 一些数据服务和工具的介绍:数据公地、开放个人数据商店、影响的数学模型

  对于我自己而言,最大的收获是:想法流的视角、集体互动的改进方法、基于社会网络结构的数字神经系统、开放个人数据商店的个人数据服务模式,对于自己在思考管理、社会和大数据服务时还是有不少新启发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