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救赎者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救赎者读后感10篇

2018-06-12 20: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救赎者读后感10篇

  《救赎者》是一本由[挪威]尤·奈斯博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4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救赎者》读后感(一):到底谁是救世主

  又刷了一本哈利·霍勒。

  常常在想,奈斯博是不是按照自己形象设计哈利的。高大、瘦削、目光坚毅落拓不羁

  受我们从小接受教育影响警察应该是正面的、积极的、阳光的,晒得黝黑的皮肤上闪亮着一对有神的眼睛,一笑会露出8颗牙齿,还应该会有两个酒窝,最好还能有虎牙。可是奈斯博告诉我们,这世界上的警察并不总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形象,他们也会迷茫颓废、甚至有时会酗酒、办出常人理解不了的傻事

  拜作者所赐,我们认识了解了挪威这个北欧小国,冰雪海滩让她看起来那样迷人,而毒品暴力隐藏在这些迷人的表象后,甚至也变得不那么如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丑陋

  哈利系列作品有一个很突出特点,在案情不明情况下,大量使用第三人称推进情节。而读者非常容易掉入作者设计的文字圈套里。虽然一再被奈斯博用文字侮辱智商让人有些恼火,但是小说剧情确实很吸引人,就像我们在听他将一个很精彩故事,讲到一段突然打住不说,无论如何猜测总是猜不中结局,虽然无奈,但很诱人

  由于我读第一部哈利的作品是雪人,以后读得每一部哈利都忍不住要和第一部来比较具体到这部《救赎者》,窃以为比《雪人》布局更大、悬疑部分较几部其他系列作品要弱一些,作品本身更像是借连环杀人案反映一部分社会现实的社会悬疑类小说。这一点跟东野圭吾类似《虚无的十字架》、《彷徨之刃》等作品有一点相似之处,和东野君的犹豫不定相比,奈斯博的选择更符合我的口味,当法律无可奈何时,选择一种看似更为激进、实则能够被多数人理解的方法解决更为合理。所以,约恩死了,他必须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

  小说名为救赎者,明为书中不知姓名职业杀手,暗指那些在生活中受过刻骨铭心伤害、至今仍在苦痛中难以自拔的需要拯救的人。小说中哈利和阿斯特丽的露水情缘与匆匆结束、大量交代救世军这一组织、约恩的人格分裂和结尾哈利与玛蒂娜意味深长的告别,都在告诉我们: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唯一能拯救自我的只有自己。

  《救赎者》读后感(二):尤奈斯博的正确打开方式

  豆瓣评论的板式换了啊,一时间以为自己在用印象笔记无所谓了,反正我也不排版。

  这是第三本尤奈斯博了。之前看的《知更鸟》和《雪人》,接着打算啃《猎豹》,奥斯陆三部曲另外两部先放放。

  如果说这本跟另外两部比起来有什么不同的话,总结一下主要两点:第一,人物更多;第二,烟雾弹也更多。

  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每章看完做个重点事件出现人物、时间的笔记就好,虽然肯定会百密一疏,但至少脉络清晰一些,更容易梳理情节。我试着在地图标记,然而效果并不太好,除去最后小救赎者逃脱路线可以完美理清外,其他用处不大。用这个办法前提是读者自己得思路清晰,因为你认为的“重点事件”并不见得就是对的,此处遇到两个坑,哈利拍拍脑袋说的尼尔森和霉菌清理人,关键这两处出现频率还很高,高到自己都能脑补出一条完整的犯罪逻辑。遇到这种情况画个思维导图关联下人关系也可以,这个办法十分适用尤奈斯博的书,至少我一路看过来,归纳过来,就有不同的心得:哈利克同事,罗凯方家属

  至于第二个烟雾弹太多的问题,目前还没想到好办法——当然你完全可以直接翻到最后两章,把自己搞得兴致全无。这是个磨人的过程。因为有了之前两本的经验,所以在读这本的时候,就显得有点神经质,墨菲效应在这里不太管用,有可能、凭直觉下的结论往往都是错的,同样线索作用并不是告诉你这是本推理小说,而是在用“人生啊不能掉以轻心”来不断敲打读者的耐心,同样的道理,读者哪怕开启上帝模式去读这个故事,也不能窥其全貌,线索的铺开,更像是推理小说,而不是犯罪小说。这就又扯到一个问题,逻辑完全OK,尤奈斯博的故事讲得天衣无缝,但摆那些有的没的真的很讨厌,就这本书名《救赎者》来看,书中不断得出现救赎与自我救赎这样的心理侧写,旁征博引着《圣经》故事、雄海豹的杀妻总动员等等容易产生误导的信息,最后我觉得,读就是了,别想太多,你不是哈利霍勒就别想那么多,真相只有一个,但尤奈斯博就是不到最后不会让你看到。

  直至最后全本读完合上书后,我还在想,这本《救赎者》到底谁才是真正的救赎者?似乎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扮演着救赎和被救赎的两个角色,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又都是无可挑剔得正确,每个人背后都有一套完整的逻辑和坚定信仰支撑着他们行事,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介绍背景规则,除了哈利霍勒。

  只有他一如既往,一不高兴就喝酒。

  《救赎者》读后感(三):打破惯性自我救赎

  如果按照写作顺序读奈斯博的书,还真不一定这么的刹不住。倒序看比较有意思的是,真的能看到每本书作者的改进。上一本《知更鸟》,奈斯博野心还比较大,这本《救赎者》就更专注,他已经明确知道自己擅长所在,不再贪图宏大感情世界。黑暗中见真情,迷茫中显人性,才是奈斯博最迷人的地方

  看到这本书中的哈利,越发能理解在后续之作中他的痛苦。作者刻画的这位侦探形象,总是被自己的优点拽进苦恼深渊。比别人更加敏锐的察觉到罪恶,比别人更惊觉的发现罪恶,而且已经日益无法分辨生活与侦探的区别,就像入戏太深。但身份就是警察,怎么办呐。哈利一直走在边缘,必须足够看清深渊的摸样,却也不能一步跨进那里。要命的是,他是擅长、喜欢这道边缘线的,可以让自己保证人生的清醒

  书里的凶手虽然自诩为“救赎者”,但更需要的恐怕是约恩,是哈利,是莫勒。约恩不是坏人,是懦弱,他既无法面对自己性格障碍,更不可能去对它进行改正,最可悲是他放纵了自己的黑暗,放弃了救赎;而莫勒也是软弱,他虽然不想但终抵不住诱惑滑进深渊,已经失去了被救赎的机会,一辈子都会被自己的忏悔不安折磨。还是哈利的主角光环,敢于打破和面对,才能自己救自己。没有人能成为上帝,等待别人救赎是自我逃避想法。能真正救赎的只有自己。

  《救赎者》读后感(四):《救赎者》及其他

  尤奈斯博的书读到现在,对大多数一直追随他的读者来说,很多套路已经非常明显,好多读者总结的也极其到位。但我觉得这恰恰是他的成功之处,他就是有办法让你追随他的脚步,在许多明知是故意为之的细节处停下脚步,作个标注,再跟着往前跑。最近读的《救赎者》和《知更鸟》都是这样做的,用笔记下人物的名字、关系,重要时间点和事件,很有帮助,更主要的是读起来会很放心,因为太知道不知道什么时候情节就会完全离奇峰回路转、不知所踪,如果不好好看住之前的全部线索,就会陷入巨大的谜团中。

  但对《救赎者》来说,也可以不用读得这么吃力。除了《雪人》之外,这应该是系列里排名第二喜欢的书,因为读奈斯博就是从《雪人》开始,它带给我的冲击是那么强大,以至于时时回想,时时都有被击中的紧迫和无力感。在书中,挪威总是冰天雪地肆虐寒风卷过早已冻结的峡湾,带起细碎的小雪花,把哈利掩藏在雪雾中,但这个一米九的平头金发男子完全不在意周围环境,他全部心思都在未侦破的案件中,所以身为女读者,我们永远不能说萝凯太作、太矫情,换作是我,不管是怎样的加强版哈利,也最好避得远远的,就像哈利在这本书的结尾和玛蒂娜说的话一样,“开始很好,这段时间也会很好,但结束的痛苦让我们还是不要开始得好。”天哪,玛蒂娜一定会因为这句话对他终身难忘。很套路,但也确实很好用

  再说回这本书,这次奈斯博没把读者当作局外人,在最后才揭开谜底,让读者饱受兜兜转转一筹莫展之苦,一开始他就告诉了你凶手的大部分履历和问题,而且凶手本人的身份似乎并不重要,他只有一个代号,但那个代号却已概括了他的前半生。这次凶手是谁不是我们的重点,重点在于找出凶手背后的指使者和最关键的,指使者的动机。在这本书、《知更鸟》里,奈斯博都诉诸于人格障碍,这不同于在《雪人》里被遗传疾病驱使下造成的心理变态,这里,指使者的扭曲的不宽容成长环境、双重人格的限定、实现自我满足畸形手段、被揭穿后担心公开恐慌,都成为了完美的犯罪动机。

  并且,这是唯一一部凶手不应该被谴责,最后还实现了他本人的目的回归主流生活的结局。我们读者也在不知不觉中走入凶手的内心世界,认同并接受了他的作法,甚至还会对他为完成使命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韧和果决而感动、赞叹。

  最后,哈利和贝雅特针对是非善恶对错进行了立场之争,毫无疑问我会站在哈利的背后默默支持他。这与我对世界的不可知论的哲学有关,但更关键的是,已经读完全部出版了的哈利系列后,已被深深吸引不能自拔的我已将哈利视为最亲密的警察朋友,而对于朋友,我能作的就是就算全世界都与你为敌,我也要与你站在一起。

  《救赎者》读后感(五):另类“悬疑”,精彩在反转之外

  从故事结构和写作手法来说,小说的“悬疑”是用类似“蒙太奇”的手法制造出来的,隐藏和遮挡一些事实,造成猜想,奈斯博的这篇小说,从悬疑角度而言,不算太成功。

  但不妨碍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镜头不错,虽然比起后来的作品还有不足,但已经够得上一篇好小说的标准了。

  奈斯博借小救赎者的母亲的口,说出了这篇名为《救赎者》的主题:“你发现罪行并不像你当初选择当警察时以为的那样黑白分明,你原本想从邪恶的手中解救人类,但多数情况下,你发现邪恶的成分很少,而弱点的成分很多,很多悲伤的故事都可以在自己的内心里找到。”

  文末的情节,应该是对前一个故事的交代,结合救世军在这个故事里所面临的问题,莫勒的话实在是太沉重。这也预示着哈利·霍勒警探今后的人生轨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救赎者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