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4-06 03:32: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经典读后感10篇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是一本由[美]斯蒂芬·平克著作,三辉图书 / 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128.00,页数:10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读后感(一):粉饰暴力只会带来更多罪恶

  平克先生虽然用了卷帙浩繁的内容来试图售卖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暴力现象正在减少的观点,但仍然掩饰不了其通过偷换概念包装错误观点的本质。平克的创新在于其提出的新衡量方式,就是单位人口中受到暴力侵害的人数比例。经过这一层转化,读者似乎就能从各种拼凑而来的数据表格和图线中看到作者生造的事实和趋势。

  于是,平克先生可以跳出来向大家证明他暴力在减少、人性开始向善的观点了,并为此找到了一大堆振振有词的原因。

  然而只要抛开书中精心罗列的干扰概念,回到常识判断,每个人都能用最简单的算术加上最基本的限制条件就能觉察到其中的荒谬。

  首先,暴力现象并没有在今天的社会生活和国际环境中消失,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相反,人类社会范围内的暴力因素在越来越增加,暴力伤害变得越来越专业化、职业化,因而可以局限在一小部分人范围内。冲突的双方只需要在直接参与战争的人员中互相伤害就能够决出胜负,从而被动地划分出了占人口比例更多的平民群体(而且这种区分在战争中还并不能得到严格遵守)。还以上例计算,双方并不需要动用100万人参与战争,战争也只需要发生在有限的几处战场。但若只计算直接战斗人员的伤害比例,那就会看到从10%到20%、30%的增长趋势,这才是真相。

  其次,总体人口增长的因素不能忽略,而且巨大的人口基数并不能掩盖暴力存在和增长。

  错误的结论会导致错误的认知,因此可能会被用来掩盖更大的罪恶,导致更大的犯罪:

  1、既然人类社会总体的暴力现象是下降的,那么近代以来出现的种种罪恶都只是整体向好趋势中的局部现象,至少没有比以前变得更坏。这个论调很容易将这几百年来发生在亚洲、非洲和美洲大陆上的种种暴力事实淡化,美化出一个世界正变得更美好,至少在平均值上更美好的假象。西方人来到这些地方,虽然带来了些暴力,引发了些灾难,但如果算平均数的话,至少比你以前社会形态下的情况要好啊,而且现在更好了啊,白人带来的还是和平和繁荣啊。

  无知不可怕,掌握了知识和制造知识的方法,但制造并传播错误的知识更可怕。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读后感(二):左根永:天使与魔鬼的较量

  作者按:本书评已经在《西安晚报》2015年9月30日第11版发表。

  人有亲疏远近,最亲近自己的父母,然后亲近兄弟、姐妹和亲戚,最后亲近本族人、本国人。这就好比在人的脑子中有“家里人”和“家外人”这样的圈子,它控制着人性中“天使”与“魔鬼”这两股力量,一旦魔性占主导时,就会出现人与人的冲突、家族械斗以及国与国的战争。

  魔性为什么会出现,又为什么会超越人性中“天使”的一方面呢?常见的解释是“基因说”,也即冲突来自于人的基因自利。此观点由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明确提出,由汉密尔顿加以发展,主要内容是:人的利他程度与人与人共有的基因数量成正比,子女共有父母基因的50%,所以子女与父母最亲。2014年7月,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有一篇文章提到两个人能够成为朋友,不只是因为投缘,更是因为基因相近,朋友之间基因的相似度相当于第四代堂兄弟。这种基因的相似度可能是人“物以类聚”的根源,可以限制暴力的发生。

  大部人往往会因为身旁发生的类似“9.11事件”这样的暴力事件,从直觉上判断“今天的世界在变坏”,而平克则从历史和理论两个角度,从事实和逻辑上以令人信服的证据和推理证明“暴力事件一直在减少,并且这种趋势还在持续”。所以,他认为寻找“暴力一直存在”和“人类错在哪里”之间的关系固然重要,理解“暴力减少”和“人类对在哪里”之间的因果关系对人类的长久和平更为关键。

  那么人类作对了什么?平克引用彼得·辛格的观点,归因于人类不断扩大的圈子。平克指出“人们的伦理圈子之所以在向外扩大,不是因为软心肠的移情,而完全是冷静思考的理性结果”。但是圈子的扩大并不是自然而然的,需要进一步归因于人脑结构和认知能力方面的进化。

  平克指出人脑结构分为热系统、冷系统:前者主要是边缘系统,包括愤怒回路、恐惧回路和优势回路,处理平克所指出的五大魔鬼(捕食利益、支配欲、复仇心、虐待狂和意识形态),这些都是从漫长的觅食社会进化而来;后者主要是脑额叶部分,处理遥远或假想的未来。四位天使(移情、自制、道德和理性)是两大系统较量的裁判。人的行为究竟偏向于天使,还是偏向于魔鬼,要看具体情景下,天使能否压制魔鬼的魔性。但是,可惜的是,人脑的进化没有足够的时间,人类文明几千年在有人类以来的几千万年时间内只是一个点,人性基本未变,人的天使和魔鬼的两面性主要来自于不同社会的环境诱因。

  照上文所说,人民对政府合法性的承认是暴力进一步下降的诱因。那么,人民的意识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了改变,从而促进了暴力行为的减少?平克指出阅读和识字率至为关键,辅之以公共卫生环境的改善,人们开始认始到自己生命的价值,也开始移情尊重他人的生命,人头脑中的圈子扩大了。在此基础上,城市化进一步使识字的人之间通过读书会、沙龙等形式加强了联系,使知识创造进一步加快,人类开始认识微观的生物世界和宏观的宇宙;同时,不识字的人也开始从农村向城市流动,扩展了视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形成社会网络,这使人头脑中的天使机制进一步加强。

  另外,商业贸易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扩张,人脑中的圈子也开始飞速向本地、本国和外国的陌生人扩展,互利合作的商业思维成为常态,人性中的天使得到弘扬、魔性进一步受到压制。同时,市场使人的选择权扩大,民众的力量在增强,市场网络进一步演变为社会网络,民众通过社会运动同政府博弈成为可能,政府开始被迫限制自己的权力,民主宪政成为可能,暴力得到驯服。

  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理性在扩展人脑圈子的同时,也在加深知识创造的专业化。其负面作用是精英头脑中的知识圈子在缩小,学科内部、学科之间的偏见在增强。精英学者普遍认为像平克这样的百科全书式的研究者,已经是昨日黄花,专业化才是学术研究的唯一出路。平克的这本书恰在此时对这种知识创造方面的偏见提出了挑战。

  斯蒂芬·平克.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08.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读后感(三):解决平克的“无解问题”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读后感(四):关于暴力

  1.从古至今,暴力趋势不断减弱。(详情看图) 2.暴力来源于竞争利益、求得荣誉、猜疑对方,保护自己。在人性中具体表现为捕食、统治、施虐、意识形态和复仇。 3.你之所以觉得暴力没有减少是因为暴力信息传播太容易了。今天发生了10件好事1件坏事,新闻只报道那一件坏事。互联网上你印象最深的也不是什么好事。 4.你越容易获得什么消息,你越觉得它很可能发生。这叫易得性偏差。 5.人性中有四位善良天使,帮助你驱赶暴力。 6.第一位善良天使,是移情能力。即感同身受的能力、同理心、同情心、神经中的镜像神经元、从对方的立场角度看问题。 7.第二位善良天使,是自制能力。即能意识到冲动行事的后果,抑制自己的行为。 8.第三位善良天使,是道德感。这是群体的力量,但也随着不同社会群体的演变而演变。 9.第四位善良天使,是理性。理性为以上三者赋能,让“移情”更有高度,让“自制”更有必要,让“道德”更符合规范。 10.放眼社会,国家和司法会减少暴力,因为有惩罚。商贸会减少暴力,因为有共同利益。女性主义等权力革命兴起,社会更文明。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读后感(五):人性中的善与恶

  为了阐述清楚“在人类历史上,暴力行为呈下降趋势,并且人性中的善,一直是以无限的闪光掩盖过了人性中的恶”,作者从进化论、战争史、宗教史、社会心理学等诸多角度进行阐述,涉及到的层面不仅广,而且论述的层次也非常深。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几次都要停下来再去查找相关资料,不然会觉得啃起来有些费劲。但这种看似很“硬”的大部头著作,往往能够为我们填补知识上的漏洞,让我们见到人类文明史上的黑暗与光明、残酷与温情,而作者严密的逻辑、翔实的资料、清晰的阐述,读来确实也是一大享受:能让人在不知不觉间吸收到大量知识。所以,这本书看似很硬,很难啃,但耐心去读,并不会觉得枯燥,因为这部著作的文笔很流畅,也极少有故作艰深之处。

  人性中的善恶问题,不仅是宗教的一个主要议题,而且我们对这个问题实在也不算陌生。时至今日,还有许多人在人性问题上持以非黑即白的观点,并且偏执地认为,越是在以往的年代,人性中的善便越多,而越是到了现今社会,人性中的善便越少。但平克反驳的正是这种观点。诚然,现代社会里的诱惑确实很多,但我们不要忘记,社会越是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是显著提高,即便人们心中的欲望很多,但也可以有实现的渠道和途径,而不会像以往的年代那样,靠着掠夺抢劫等暴力行为来满足欲望。虽然,这些暴力行为并没有在现代社会彻底绝迹,但从作者举出的事例中读者们也不难发现,有许多相当野蛮的行为还是已经不存在了。

  正如作者在前言中说的那样,我们与其追问“为什么会有战争”倒不如多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有和平”,同样的,我们不必追问人性中的善多于恶,还是恶多过了善,而应该思考如何使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时刻都降临到我们的生活中。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读后感(六):这个世界怎么了?

  注:本文最早发于自有微信公众号【点康记】,欢迎搜索关注。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读后感(七):鄙视作者

  书的内容对应这本书的高评价实在大失所望。论据大部分集中在欧洲,对其他地区的论述有强词夺理之嫌。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民主制度的强烈优越感,和对其他一切政治制度的鄙视。甚至说出民主制国家都很文明和平,而那些不文明不和平的民主制国家根本就不是真正的民主制度,而其他制度明显在作者心目中简直就是罪恶的根源。书的开头罗列了众多名人对这本书的评价,但作为中文译本却没有一个中国人的评价,可能原因也在此。还有,作者从各个方面旁征博引,学识确实让人敬佩,但引用的大量数据全是支持自身观点的,而对于大家耳熟能详的反例却只字不提,所以说服力实在有限。本书对于暴力减少的总体观点我支持。但对于作者的避重就轻和并不公正的立场十分鄙视。一句话:这本书是给欧美读者的意淫之作。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读后感(八):【转载】抑制和减少暴力,为什么是可行的?

  文 / 郑渝川

  以上数据让社会科学领域的传统解释也陷入了尴尬。许多学者此前都令人信服的论证指出,城市化造就了陌生社会,这引发了更多暴力;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带来了痛苦的社会变迁,再加上近代历史上人们丢掉了信仰和对神的畏惧,社会日趋世俗化,犯罪现象变得突出。依照此分析,从中世纪到近代,再到现当代,犯罪率至少应该经过一个先上升,然后再局部下降的过程,才符合情理。为什么这样的分析结论,得不到数据的支持?

  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斯蒂芬·平克被认为是乔姆斯基之后最为基础的语言天才、学术通才,他是世界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平克所著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一书,近日由中信出版社引进出版。这部中译本字数多达124万字的巨著融合了历史学、实验心理学、认知科学、政治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深入探究了人类历史上的文明传统特别是暴力行为不断减少的奥秘,体现出历史、科学、叙事的完美结合,也因此受到当代美国最著名的一批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家的联袂推荐。比尔·盖茨甚至称其为“我这一生读过的最重要的书”。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这本书首先道出了一个得以确证的历史事实:人类历史、文明史其实也是一部暴力行为不断减少,文明程度总体上累积提高的历史。特别是中世纪到现代,民族国家、现代国家逐渐成型,政府垄断了原先分散在贵族甚至普通平民中的暴力权,通过法律约束民众行为,这成为暴力行为减少的最重要因素。这期间,社会文化和礼仪也趋于完善,欧洲国家逐渐形成了统一货币,引导人们开展正和博弈,而零和博弈的吸引力下降。平克还指出,在欧洲国家,贵族阶层进入现代逐渐瓦解,旧有的贵族尚武传统也转化为体育运动的新方式,这较为有效地改变了对于平民阶层的行为方式影响。

  暴力行为总体上不断减少、制约机制更有效发挥作用,不等于当代暴力就会自动消弭。时至当下,暴力伤害行为仍然存在,而且作恶者还善于寻求法律漏洞,骗取社会同情,来尽可能回避惩罚。社会网络时代,随着许多人注意力降低,更趋于情绪多变,暴力倾向也日渐突出。按照书中的分类,掠夺性、实用性暴力,复仇,施虐,基于意识形态的暴力对社会的威胁依旧显著。书作者强调指出,社会动力学中被称为“沉默的螺旋”现象,造成的从众暴力低龄化,应当引起社会的高度警惕。

  与暴力冲动相对应的是,人们也存在四方面离弃暴力、趋向合作和理他的驱动,包括移情、自制、道德感和理性。这四方面的驱动,是当代人文明特征的显现,但要约束暴力冲动,仍有待更强有力的力量。这就是《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一书最后一章提到的几股力量:第一,利维坦(国家),国家法律、政府的力量必须强大,创造并延续抑制暴力的秩序;第二,文明商贸,驱使人们增加正和博弈,减少暴力等零和博弈;第三,女性主义,即多用女性的视角看问题,强化社会对女性权益的尊重;第四,进一步提高识字率、增强不同群体的融合和沟通,并借助大众媒体,实现民众之间的互谅理解;增强社会理性。

  原文刊载于界面 2015年9月21日

  原文链接:http://www.jiemian.com/article/385271.html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读后感(九):人性中最少被谈及的善良天使--理性

  如果一个人要求自己不被伤害,转而又去伤害别人,就会使他成为一个hypocrite(伪君子),而削弱其声誉,降低他说“如果你不伤害我,我就不会伤害你”的可信度,造成他在博弈中的失利。因此一个爱惜声誉的博弈者,不会公开伤害别人,甚至也会广泛地反对伤害行为本身,甚至劝服他人一起避免暴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越来越多的人们在博弈中运用这种理性推理,就会表现出个体成员追求公众利益。甚至形成各种人权革命浪潮。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读后感(十):善、正义与快播案

  善、正义与快播案

  有人说,自由主义的道德立场就是正义比善更重要。

  什么是善呢?善就是好的生活。

  什么是正义呢?正义就是好的社会。

  因此,正义比善更重要,意思就是好的社会比好的生活更重要。

  为什么?因为自由主义者认为,一个好的社会必然是一个自由的社会,而在一个自由的社会中,人们可以选择过好的生活,也可以选择过不好的生活;一个强迫人们过好的生活的社会——就像电影《发条橙》中的社会——不是一个好的社会。

  道德有哪些组成部分?美国纽约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认为,人们心中内置的道德模块有六个:圣洁/堕落、忠诚/背叛、权威/服从、关爱/伤害、公平/作弊、以及自由/压迫。

  乔纳森·海特认为,持有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的人对六大道德模块反应不同,例如,美国的保守派对六大道德模块都同样重视,而自由派(也就是左翼的进步主义者)偏重于关爱/伤害、自由/压迫以及公平/作弊,自由至上主义者则只关注自由/压迫和公平/作弊。因此乔纳森·海特说,保守派更懂道德。

  笔者对此的不同意见是:我们的道德本能基本上是在石器时代的小部落中进化出来的,并不完全适应今天的工业化世界。例如,如果“让人感到恶心”(圣洁/堕落)就代表不道德,那就给反对移民和同性恋等主张提供了根据。再例如,忠诚/背叛和权威/服从这两个道德模块在小团体中或许很有价值,但是在大社会中有时就会变得可疑(一个人是否应该揭发同事的贪污腐败行为?如果上级要求你把犹太人送进毒气室,你是否应该服从?)能够增加小团体凝聚力的道德同样也可能在大社会中制造分裂。战争和种族清洗就是这些道德所造成的极端恶果。即使是关爱/伤害也有同样的危险:关爱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美德,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特别关爱某个小群体(往往是与自己有特殊关系的群体),就会陷入裙带关系的泥潭。

  这意味着道德常常具有两面性——在道德的名义下实施的暴行给世界带来了无穷的苦难。这也意味着,与好的社会有关的道德(正义)和与好的生活有关的道德(善)是有可能发生矛盾的;当善和正义发生矛盾的时候,自由主义者选择正义。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我们不会把异端送上火刑架,不会把犹太人送进毒气室,也不会认为裙带关系是件好事了。

  笔者的这些观点与许多学者不谋而合。例如人类学家艾伦·菲斯克认为,道德来自四种人际互动模型:社群共享(对应乔纳森·海特的圣洁/堕落和忠诚/背叛)、权威序列(对应权威/服从)、平等互惠(对应关爱/伤害)和市场定价(即法理原则,对应公平/作弊和自由/压迫)。

  菲斯克观察到,“在世界范围内,最近三个世纪以来,社会制度在整体上沿着从‘社群共享’向‘权威序列’,再向‘对等互利’和‘市场定价’的方向加速移动。”在这一过程中,道德越来越个人主义,道德的范围越来越小(从保守派的六种道德模块,到自由派的三种道德模块,再到自由至上主义者的只有两种道德模块;道德范围的缩小意味着对于自由至上主义者来说,只有正义才是道德,才可以强制执行,而那些与正义无关,只与个人生活有关的“道德”,则统统被放逐到了不可强制执行的“个人美德”的领域中去),而社会也越来越和平,暴力越来越少。(斯蒂芬·平克,《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谈到人类如何“自我驯化”,克制自己的暴力本能时,学者们总会谈到移情和道德本能的作用,然而斯蒂芬·平克认为,移情和道德本能的作用被过度强调了,而理性的作用则被忽视了。

  乔纳森·海特做研究时采访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生,问他们对于和鸡发生性关系或者双方自愿的食人等行为(圣洁/堕落)的看法。这些学生回答说,有关行为虽然恶心,但是他们可以忽略掉这种恶心的感觉,不让这种感觉影响自己的道德判断。乔纳森·海特把这些人叫做“怪异”(WEIRD:西方的、受过教育的、工业化的、富裕的和民主的)人群。“怪异”人群的特点,就是他们可以把理性置于道德本能之上,通过理性来作出道德判断,不受本能的影响。

  除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怪异”人群之外,乔纳森·海特也研究了巴西和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的人们。他发现,与“怪异”人群相比,第三世界国家的人们更加集体主义,认为属于道德范畴的事物也更多,他还发现在同一个国家中(研究是在巴西做的),受教育较少的低社会阶层者比高社会阶层者更集体主义和泛道德化。

  心理学家金泽哲对美国两个大型数据库进行了分析,他发现,人的智商与其政治自由主义立场成正相关,而且智商与自由至上主义的正相关要比与左翼自由主义的正相关更强。

  也就是说,越聪明、受教育越多的人,其道德观就越个人主义,认为属于道德范畴的事物也越少(前面说了,保守派有六种道德模块,自由派有三种道德模块,而自由至上主义者只有两种道德模块)。同时也有研究指出,越聪明、受教育越多的人,其暴力犯罪率就越低,成为暴力犯罪受害者的可能性也越低。

  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结论说,道德的范围越小,越仅限于“正义”领域,个人生活越非道德化,人们用理性来控制自己的道德本能的能力越强,社会就越和平,暴力犯罪就越少。

  这些和快播案又有什么关系呢?对于传播和观看淫秽视频这类双方自愿没有受害人的行为,越多非罪化和非道德化,社会就会越和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