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沉默与空白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沉默与空白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13 14: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沉默与空白读后感精选10篇

  《沉默与空白》是一本由孟语嫣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9.80,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对于自传,钱钟书生来不肯做此一类文章。在他看来,传记是最不可信的。因此没有必要作自传,也不会去作他传。正如王朔在《看上去很美》的序言中所写──记忆是不真实的。哪怕再努力想还原一个真真实实原原本本的过去,你费尽心思绞尽脑汁还原出来的也再不可能是原来的时光了。方枪枪不会是原来的那个方枪枪,钱钟书也不会是原来的那个钱钟书了。

  然而在钱钟书去世后,还是有很多人为了纪念钱钟书,写了各式各样的传记。这些传记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钱钟书,那一则则逸事,仿佛历历在目;那一句句警语,言犹在耳。作为敬爱钱钟书的我们,在看这些传记的时候,在得以更进一步地了解钱钟书的时候,也要懂得分辨,懂得真实的那个他和被回忆被雕琢粉饰的那个他之间的距离。其实本文亦概莫能外。

  记得胡适先生曾说:“传记文学写得好,必须能够没有忌讳,忌讳太多,顾虑太多,就没有法子写可靠的生动的传记了。”

  还以为不会再有人出版先生的传记了。呵呵,终于看见了新版本的钱传,一口气拜读完《沉默与空白:钱钟书传》,虽然早已对钱先生的生平事迹了然于心,虽然这部作品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钱先生的爱慕与敬仰,但总体来说,不失为一部较为可靠而生动的传记。

  作为钱钟书的铁粉,很是佩服钱先生的博学,读完这本传记,不由得暗自佩服作者以姣好诗意的语词为基本单位,对传主进行的珠圆玉润般的描摹,一柔一刚,相互映衬,读来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钱钟书曾经用这样三句话来概括整个人类努力的进程:“我们希望他来。我们希望他留。我们希望他再来。”我想,或许也可以用这句话来表达对钱先生的敬意──我们希望你来,我们希望你留,我们希望你再来。

  《沉默与空白》读后感(二):狂乎?狷乎?

  光阴荏苒,昔日隐蔽在江南小镇中人不识的默存,已成了这个世界上唯一的钱钟书。那么多人喜爱他的傲视才情,那么多人艳羡他的贤妻才女,亦有那么多人折服于他的嬉笑怒骂;那么多人 视他自命清高,怪他出言不逊,亦有那么多人不理解他的狂狷。

  光阴它不言语。它只是悄无声息地为这世间的所有事情做出证明。那些当年盛极一时的东西,无论是流言蜚语也好,揣度臆测也好,声名负累也好,全都成了历史微尘,不足道了。

  他的闭门谢客,不广交游被人认为是狂傲与自命清高,他自己却认为与其说“狂”,毋宁说“狷”──他不愿意被采访,不愿意被访问,不愿意被过多溢美之词包围,不愿意回复友人书信, 都只是源于他的那一点狷介,那一点“闭门造车”的精神,那一点“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劲头。正如杨绛所说:他只是想踏踏实实做学问,低调做事。

  而在我看来,钱钟书先生这种甘于寂寞的“狷”,正体现了他的学问与人格之“狂”。正因为对自己的学问充满了自信,对自己的人生哲学充满了信仰,才能毫不怀疑毫不动摇地去做自己的 学问,去实现自己既定的愿景,才能丝毫没有与所谓的“名流雅士”结交优游的私念,成日待在自己的“窠臼”里怡然自得,却仍然能招来许多慕名拜访之人。

  他是宁可门可罗雀,也不愿门庭若市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狷介——他是如此言辞犀利,出口成章,雄辩之才犹如江水滔滔不绝,绝不是“狷介”二字所能一言蔽之。更何况闭门不出的他 ,并没有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腐儒,却成为了世间少有的学贯东西古今之人,成为了横扫文坛学术之人。

  世界上有如此多的人给予他如此高的赞誉,有如此多的高等学府邀请他前往任教,他都一概置之不理,坚决请辞。这不仅仅是爱国心,更是他的高尚人格之表现。他不争名利,争学问;他淡 泊舛运,珍亲人。

  他的文字既没有掉书袋的学究之气,也没有媚西洋的崇外之风,他只是他,做他自己的人,做他自己的学问。至于世间评论,任他人说道去吧。

  也只有他,会在晚年回顾自己以前的作品时,将自己批得体无完肤;也只有他,能让自己当年恩师叶公超的一句“你应该去牛津大学”一语成谶;也只有他,会对慕名想要来拜访的人说出那 句“何必想要见识下蛋的母鸡”;也只有他,对诺贝尔奖不屑一顾,认同萧伯纳的那句话——“诺贝尔设立奖金比他发明炸药对人类的危害更大”;也只有他,当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来华 访问时想见他,会回答说跟她不是一路人,见了面没话说;也只有他,敢于说出自己心中真实的想法,不论是恩师也好,名流也罢,学问也好,人格也罢,凡是他不看在眼里的,亦能公然批 驳,其批驳言辞之犀利,狂狷可见分晓。

  说起他的狂狷,令人不禁想起张爱玲。两人的文笔风格虽截然不同,却颇多共通之处。两人同是夏志清先生在美国竭力推崇的作家,同是名门望族后裔,文笔同样的细致,比喻同样的出彩新 奇,令人叫绝,为人亦同样率真痴狂,叫人既爱又恨。

  钱钟书曾说,一个人,到了二十岁还不狂,这个人是没出息的;到了三十岁还狂,也是没出息的。

  而张爱玲则说,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钱钟书曾公开表明对冯友兰的轻视。

  而张爱玲也曾公然在发表的文章里说把她跟冰心相提并论,实在是不能引以为荣的。

  这是何等的相似!无论是对于自己才气的自知自信乃至自恃,还是对于狂傲的理解,无论是为人处世的毫不遮掩,还是对于自己不屑之人的露骨言论,都十分相似。

  而至于两人的文笔,无论是对于比喻炉火纯青、信手拈来的运用,还是对于世俗男女刻薄的赤裸裸的不留情面的“揭露”,文学史上皆常将二者相提并论,并行研究。

  美国著名学者夏志清在其《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最推崇的两个作家就是张爱玲和钱钟书。 更有趣的是,沉冰主编的《琐忆钱钟书先生——许景渊(劳陇)先生访谈录》中,许景渊先生一方面 为钱钟书被夏志清“力捧”而骄傲,另一方面又为夏志清将钱钟书与张爱玲相提并论而气愤:“美国的夏志清力捧两个文学家:一个是钱钟书,一个是张爱玲。其实,那是对钱先生的侮辱, 二人绝不可以相提并论!张爱玲的品德很坏。”并认为张爱玲嫁给汉奸胡兰成就等于是自己也做了汉奸。而钱先生则在沦陷区表现出了高风亮节,《围城》就写于上海的“孤岛”时期。

  先不说第一点,光是第二点,张爱玲亦是写出了《倾城之恋》,其内容旨趣虽与《围城》不尽相同,但是颇多共通之处。何故写《围城》便是高风亮节,张爱玲便是品德很坏,连夏志清先生 将其二者相提并论都是侮辱了钱钟书? 

  张爱玲的不幸在于,她不似钱钟书,家学渊源颇深,前途光明顺畅。她空有一身才情,却无从施展,常遭埋没。也不似钱钟书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而是半生颠沛流离,尝尽世间艰辛苦楚。其 实,张爱玲正是“诗可以怨”之人。

  操着道德论到处评判他人是非之人,往往是最不道德的人。借用“自由”的名句来说,那便是:“道德啊,道德,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

  张爱玲本人对于这种言论颇为隐忍,对发这种言论的人也向来是不屑一顾的。

  至于钱钟书本人,其狂与狷之道,可留给时间做评判。也许正如法国前总统雅克·希拉克先生的唁电所言——“他将以他的自由创作,审慎思想和全球意识被铭记在文化历史中,并成为对未 来世代的灵感源泉。”

  与万里长城齐名的狂狷,未来世代之灵感的狂狷,我们且待驻足,且听风吟。

  《沉默与空白》读后感(三):做自己的人,做自己的学问

  一部《红楼梦》,兴起了一门“红学”,这是在世时穷困潦倒的曹雪芹无法料到的;一部《围城》,兴起了一门“钱学”,这却是钱钟书不希望见到的。所以,无论“钱学”多么热闹,“钱学”的中心钱钟书却静默寡然,不为所动。

  他不写自传,不愿被采访,拒绝拍纪录片,避免交游广阔、鸿雁传书。连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时想见他一面也不能得。他只是活在自己和书籍的世界里,专心做自己的事。杨绛说:“他只是想踏踏实实做学问,低调做事。”

  然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著名中国文学评论家夏志清认为,《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在上世纪60年代,这个评价是石破天惊的,对当时的港台文学界乃至之后的内地文学界都震动很大。有一位外国记者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

  本书以简洁、通俗而又不乏典雅的语言概述了“文化昆仑”钱钟书的一生。我们可以在钱钟书的读书经历中领略到他对知识孜孜以求的精神,可以领略到他在抗战爆发后毅然从法国回国、在解放战争末期留在中国大陆的爱国情怀,可以领略到他的小说含蓄的讽刺及学术著作的体大思精、融汇中西的风格,可以领略到“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无奈与淡然……

  全书在不遗漏重大事件的前提下,以记叙为主而不流于记叙。大量议论抒情的文字,将叙事串在一起。所以,本书的语言生动丰富,有较强的感染力,使读者读起来有一种轻松愉悦的享受。

  文字指瑕:

  1.第056页,第四段第四行“坐在准泰山•面前”中,“•”当删除。

  2.第073页,第三段中钱钟书探望在医院的杨绛“第六次”、“第七次”应该都是指单趟,这样,两次即往返一趟。此处表述有歧义。

  3.第081页,第三段有“林荫小道”,“林荫”当为“林阴”。 根据1985年12月由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播电视部联合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荫”统读“yìn”,“树荫”、“林荫道”应作“树阴”、“林阴道”。

  4.第133页,第三段首行“清华大学各院系响应国家政策,对各院系进行了调整”,前一个“各院系”当删除。

  5.第153页,倒数第五行“有人却独独喜欢在瓦尔登湖畔搭一座木屋度过余生”,此处不知是不是指梭罗。如果是的话,梭罗只在瓦尔登湖畔小木屋住过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没有在此度过余生。

  6.第176页,末段首行“钱钟书写《猫》的时候,梁启超和林徽因都尚在人间”,“梁启超”当为“梁思成”之误。

  《沉默与空白》读后感(四):平生传记之钱钟书

  《沉默与空白》读后感(五):传奇与普通

  “做的是学渣的事,考的却是学霸的分。”这叫那些整天努力学习的人情何以堪?这怎能不令人觉得这天地如此凄凉?

  有些人天生本是牛人,像钱钟书。伯父给他取名钟书,也许冥冥里已揭示这小小孩儿嗜书如命,与书有一份来自底里的亲近,因之将来要成就一番文学的大成就。

  我们最记住钱钟书,肯定是他的一部(仅此一部)享誉国内外的《围城》,以及他与杨绛先生“文艺相璧,理想伴侣”的传奇爱情故事。

  本书作为为钱老写的传,关于《围城》的创作以及与“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之间的爱情,都只是钱老生命过程的一些轨迹。全书以时间先后顺序,描摹钱老从出生到求学读书、成长、相爱、成家立室、留学、回国到生命终结,这长长一生的经历以及平生创作,抓住人生经历的主线,运用鲜活细节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语言能力惊人、记忆力惊人,才情惊人,淡泊智慧而又有着文人的“呆气”,以及在家人面前有着孩子般调皮的可爱一面,还有有那么一点恃才傲物,这样一个率真本性的一代鸿儒钱钟书。

  在钱老的心中,自己创作出最怎么得意的作品,都比不上他和杨绛先生爱情的唯一作品——他们的女儿钱瑗。因为有了这小小生命的出现,钱老夫妇在陪伴女儿成长的过程中,尝到最多的是为人父母的甜蜜,家的温馨。如果说他们之间的爱情是传奇而浪漫,那么阿圆的到来,使得这份传奇爱情更加繁花着锦,圆满动人,令人深深为之羡慕——他们仨。这又看出,钱老是如此一个脚踏实地,居家过日子的可爱丈夫和父亲。彰显出钱老踏实专一的人格魅力!

  只可惜“世间好物不坚牢”。这温馨可爱的他们仨,现而今独剩杨绛先生守着温暖回忆过日。

  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就在想,作者可是一位清雅智慧女子?这些文字,很多时候带了了然的意味,蕴含着对生命的顿悟,一股清雅的文艺气息扑面而来。喜欢这些带着了悟与美感的文字。这些文字读起来有时竟宛如是在读精美散文般的,有了一些愉悦和对灵魂的触动。

  钱老身上,有着常人不及的传奇种种,也有着常人居家过日的普通,这样一位集传奇与普通于一身的文化大家,注定终将被恒久永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