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记读后感精选10篇
《回乡记》是一本由贺雪峰 主编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回乡记》一书,是贺雪峰教授主编,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与研究中心出品的“近距离看中国”书系第一本书,书中主要内容是二十多位观察者,从年味、乡土风俗、婚育嫁娶、村庄秩序、新农村建设、乡村经济等角度,近距离观察、记录各自家乡所发生的变化。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城市化率从七十年代的百分之十几提高到百分之五十多,这说明,至少有四五亿人,从农村来到了城市。“回乡”既是现代化和城市化的一个结果,也是每个由乡村移民到农村的人,当然还包括在城乡之间来回迁徙的农民工、学生重拾记忆,表达乡愁的一件事。
可见,“回乡记”所记录的既有社会变迁的一部分,也有每个个体的记忆、乡愁和焦虑。正如书中那篇“乡愁是对记忆的补偿”。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与之相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关注此类问题的作品不断问世。比如,熊培云的《一个乡村里的中国》,梁鸿的《出梁庄记》。可以说,《回乡记》、《出梁庄记》、《一个乡村里的中国》是了解中国乡村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变迁的三部优秀作品。
《回乡记》读后感(二):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贺雪峰教授(一直以来都是我很关注的一位学者)主持的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近两年来一直建议师生将自己的家乡作为一个样本,在回乡过年时记下家乡的巨大变化,记下个人的所见所闻,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以作为长期从事农村问题调研的一个补充。这些文章经过挑选、剪裁后,编成了手头这本《回乡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
所谓乡土中国,是指中国是一个有着辉煌历史的古老国度,其最显要的特点是农耕文化和乡土社会。孔子讲父母在、不远游,中国人讲家国情怀,讲安土重迁,讲叶落归根,这都是在数千年来以土地为价值和生命的最终皈依的社会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中国人所讲的故乡不仅仅是一个地域的概念,而是象贺雪峰教授所说的“有根,有历史,有意义,有归属,有稳定的预期,有人生目标,终老之后可魂归故里”那样,而是包含着对于运行秩序、社会关系、情感表达、行为习惯等有着共同体认的一个价值共通体。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人的生命意义就来自于从故乡出发,到回归故乡的旅行。
中国人的乡土观念是与农耕文明的生产实践相适应的,所以能够维持数千年而不变;但它又是与现代工商文明极不适应的,自从西方列强轰开国门之后,这种乡土观念的体认方式就一直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这一过程在改革开放之后不断加速,从《回乡记》中作者们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我们是否愿意,传统的乡村社会正在加速的衰败、瓦解。一方面,乡村被强行拉进了现代化的过程,自身的面貌、基础设施正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另一方面,附着于其上的乡土观念——各种伦理秩序、价值观念也在不断的调整,传统已经丧失,但新的秩序尚在变化孕育之中。
引发这种变化的根源是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是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股浪潮几乎将所有中国人都席卷其中。建国后形成了城乡二元体制,是为了优先发展重化工业,实现国家工业化而采取的一种限制性措施,通过集体化的管理来将农村人口捆绑于农业之上,限制了人员在城乡之间的流动,甚至还会有象上山下乡这种人口由城市向农村的转移。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第二、三产业产生大量的用工需求,另一方面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经不需要如此之多的农村劳动力,集体化管理的解体,使人口开始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就业向非农业产业转移,即所谓的城市化不断加速。如果说原来的城乡二元体制提取的是农业的剩余价值,那么现在从农村抽取的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核心因素,人——农村最具活力、最有影响的青壮年农民被吸纳到城市中打工。如此一来,留给农村的只有衰败一途,这在中国的城市化尚未完成之前就是农村的宿命。
不得不说,实现现代化是自近代以来全体中国人孜孜以求的追求目标,它附着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和殷切期盼,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这一过程必将带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巨变,在基础面貌的变化之上,至少还应该包括贺雪峰教授所总结的治理之变、村庄基础结构之变和价值之变这三大历史性过程。可以说,只要我们承认中国必须追求现代化,那么城市化就不可避免,那么农村的衰败就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现代社会的契约理念必将取代过去宗法秩序,而其中以故乡情结为依托的乡土观念必将受到冲击、削弱,以至丧失。与城市发展有着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不同,乡村的变化是自发的、被迫的,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也是被边缘化的,它应该如何参与、达到何种目标没有清晰的定位,也没有一个被规划的未来。
面对一个面貌变动不居的、明天尚未可知的、自身正趋于空心化的,日渐沦为城市人生活驿站的乡村,从乡村走出去的人自有一种无可逃避的惶惑和无奈——已经从乡村出走,但仍未被城市接纳,说不定哪一天我们就再也回不去了?!当然,我这里主要指的是一种价值观念。这种已经丧失了原始情境的乡土观念,包括乡情、乡愁,都在逐渐丧失自己的生命力。实际上,传统意义上的故乡在中国早已不复存在,它只能存在于我们的回忆和追思之中。继续放大了看,中国人在乡土观念上这种尴尬境地,正如在现代化过程中所有中国人的境地一样——我们已经破坏了传统,但新的秩序又没有建立,一切都在变化,这正是当代中国人普遍精神焦虑的根源。
不可否认,文化自有其强大的力量,其变化相对于外在面貌等物质因素远为缓慢,乡土情结对人们仍然存在巨大影响。但我们更加不能否认的是,在中国人走向由西方价值所主导的现代化的过程中,乡土情结的削弱、甚至丧失是已是必然。我们每一个曾经在城市生活过、打工过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促进乡村的变化,每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人都是出走者、背叛者,也是亲历者、塑造者,正是我们自己造就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那个永远也回不去的故乡——不但包括记忆中故乡的那山、那水、那情、那景,而且包括附着于故乡那片土地上的宗法秩序、社会关系、情感表达、行为习惯,以及由共同历史所形成的归属感等等。
这种变化是中国在走向现代化、走向民族复兴伟大进程中的必由之路,但回不去,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也不意味着完全丧失意义,它将为研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寻找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寻找中国乡村的未来提供一种镜鉴——这些从事中国乡村研究的年轻人,他们既具有社会学的专业素养,又恰好属于那种从乡村走出尚未融入城市的人们,他们这些带着个人体感温度的文字所记录的那些场景、那些变化、那个正在消失的故乡,以及他们面对故乡衰败时自身的忧思、焦虑和慨叹,本身就是中国大地上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具体样本,是观察和研究中国的城市化、现代化的一扇窗口——这也正是这本书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回乡记》读后感(三):寻回消逝的乡村记忆
寻回消逝的乡村记忆
——读贺雪峰的《回乡记》
面对乡土社会的急剧变迁,每个人都有心目中的故乡,每个远离故乡的人都有乡愁。近日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回乡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一书,由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师生撰写的100篇“2013年、2014年春节乡村见闻”结集而成。《回乡记》的每一个故事都是真实的——过年过节、宗族祭祀、婚丧嫁娶、种地打工。关于乡村生活的种种细节,在书中片段呈现,拼接出中国当下乡村的真实图景。
“故乡的景色,故乡的爹娘,我爱你们一如往常,迎面吹来了泥土的芬芳,我又回到了久违的故乡,岁月的路啊累积多少沧桑,让我再次拥抱故乡的风光。”正如《望故乡》中唱的那样,故乡在每个人的心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总会勾起让人无法释怀的情结——回家。影片《爱国者》、《角斗士》里的孤胆英雄,舍命相搏是为了回家;犹太人“出埃及”是为了回家;奥德赛跨越千山万水是为了回家;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盖木屋是为了回家;于右任“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家乡,家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是为了回家;从“黄牛”手里购买高价票是为了回家;甚至,对未来怀有某种乡愁,也是为了回家。相较于乡村的贫穷、愚昧、闭塞、落后,贺雪峰主编的《回乡记》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它装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
荷尔德林说过,“人类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传统村落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寄托着乡愁。然而,与“农民的终结”相比,真正令人担忧的是“乡村的终结”。在工业化的目标导控下,在城市化浪潮中,承载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农村正在经历着被终结的命运。不论是全覆盖的“拆村建区”的城镇化,还是来自城乡一体化的村庄社区化管理,以及正在开展的“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无不是让中国乡村走向终结。同时,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与其他农村一样面临着空心化威胁,因年久失修、拆旧建新、盲目开发等原因,部分传统村落物质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正遭受严重破坏。
“难忘日间禾苗香,最忆夜半月如霜。斜晖脉脉千村照,黄水悠悠万里长。念少时,想亲娘,此心安处是吾乡。”对很多人而言,回乡过年是一次温暖的旅程。然而,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一种当代弥漫的集体情绪。数据显示,在1990年到2010年的20年时间里,我国的行政村数量,由于城镇化和村庄兼并等原因,从100多万个锐减到64万多个,每年减少1.8万个村落,每天减少约50个。它们悄悄地逝去,没有挽歌、没有诔文、没有祭礼,甚至没有告别和送别,有的只是在它们的废墟上新建文明的奠基、落成仪式和伴随的欢呼。大部分乡村还变成空巢,“平时村里几乎没有年轻人,连中年人也很少。整个村庄空空落落,显得格外空寂与悲凉”。而乡村的巨变仍在进行着,我们甚至不知道这个巨变的终点在哪里。
“无论是考学进城工作安居,或只是进城务工经商,年龄越大,就会越发思念自己的家乡,越发想要落叶归根。只是这‘千年巨变’中的家乡与儿时家乡已是不是原来的摸样,回不回得去家乡,能不能回家乡,都成了问题。”尽管主编贺雪峰的“结论”很悲观,尽管用“乡愁”作主题显得有些消极。但是,这不正是一个真实的乡村写照吗?处于城镇化过程中的乡村,文化生态、经济社会无不受到冲击和侵蚀。譬如,“小农经济”正在被大资本、大财阀所“垄断”,即通过土地流转来实现规模化。事实上,这是一个极具风险的选择。大资本、大财阀出于对收益的追求,必定会把收益率放在第一位,而不会把粮食安全和粮价的稳定放在第一位。
“如今终于见到了辽阔大地,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这是蒙古族诗
人席慕容作词的歌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中的几句。思乡,是人类社会最为古老的情感之一;归乡,也是千百年来人们获得安宁与休憩的重要方式,对农耕文明的中华民族来说,它几乎是一种近似宗教的仪式。一如孟德拉斯在《农民的终结》一书中所言,“较之工业的高速增长,农业的缓慢发展可以给人一种安全稳定、千年平衡的印象,与工业的狂热相对照,农民的明哲适度似乎是永恒的:城市和工业吸引着所有的能量,但乡村始终哺育着恬静美满、安全永恒的田园牧歌式幻梦。”尽管我们正在与故乡渐行渐远,尽管故乡也已非记忆中的温馨,熟悉的长辈一个个离去,一栋栋房子空空荡荡,无序的开发和污染吞噬着广大乡村……但“根”的信念融进血脉,使我们对故乡有一种永恒的相思。
http://www.shfinancialnews.com/xww/2009jrb/node5019/node5036/node5050/userobject1ai133444.html
《回乡记》读后感(四):让我们一起读读《回乡记》吧
家,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具有非常特殊意义的。从古至今,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家的位置永远是放在最前面的。家,不仅仅是一座房屋,也不单纯是一个地理位置,她是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提供保护的港湾。
随着近些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从前不曾改变的事情渐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乡土之变就是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在过去,家是落叶归根的地方,不管你走到多远,不管你多么富贵显达,总有一天是要回去的。那片土地,不在乎你是荣归故里,还是潦倒归乡,她永远都在那里等着你。
家里的那一盏灯,是任何的光都无法代替的。
就拿身边的事来讲,每年春节时,大批的客运浪潮就是很好的证明,在外辛苦工作了一年,春节是所有人想回家团聚的时刻。无论身在何方,无论道路多么拥挤,总想着能回到家乡,与亲戚朋友团聚一番,吃个年夜饭,互相串门说说家常话,这是多少代人都不曾改变的情怀。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里面很多的文字总是让我想起了我的老家。我的家乡地处豫东平原,同书中作者王誉霖一样,同属于周口。所以他写的有关家乡的回忆,我大部分都感同身受。特别是一些传统的习俗,比如小时候过年蒸馒头、除夕给长辈拜年、去祭拜祖坟、按辈分取名字等等,我都记忆犹新。而近几年来,这些老的风俗习惯都渐渐消亡了,新一代没人愿意去继承发扬,都嫌啰嗦麻烦。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爷爷常常会给我讲一些过去的事,在他们那一代人的记忆中,故乡是属于另一种模样的,不过,我当年始终不能理解爷爷的那一份怀念,我觉得生活是越过越好,应该向前看。如今,我长大了以后,却越来越能体会当年爷爷的那份心情,我想那种滋味是十分苦涩的。
《回乡记》是一本观察家乡、记录家乡变革的书,一如封面上所写的那样,记录和呈现这个巨变时代,充满焦虑和乡愁的乡土中国另一面。在这本书里,你能看到每个人对家乡的回忆,像当地过年时节的风俗,婚育嫁娶的风俗,红白喜事的风俗,以及传统文化与当今文化所产生的触碰变革。在这一幅幅场景中,你能感受到每个乡愁背后的故事,以及对这些变化所产生的无奈之情。
这些年,大家不止一次的讨论过年味变了,亲情变了,从前的美好社会变了。但是,有多少人思考过自己有没有变了呢?我们眼睁睁的看着曾经真实存在的故乡,一步步变成了梦里的场景,这难道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悲凉吗。
一如后记里说的那句话,记忆中的故乡再也回不去了,但是无论如何,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让我们一起读读《回乡记》吧。
《回乡记》读后感(五):民俗的变迁史
一个人眼中的家乡也许只有一种味道,许多人眼中的家乡,味道就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在《回乡记》中我们看到了五湖四海中的人对自己家乡味道的回首、重新体验等等。
《回乡记》,其实是回不去的家乡,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少再有农村保持得原有原味,就连我这在自己家一百多里外工作的人时间长了不回家就觉得找不到路。日新月异的建筑、轰鸣的机器等等,让回家的我再也找不到曾经的故乡感觉,唯一的就是还是那些人,只不过情淡了许多。
《回乡记》将不同人对家乡的感觉分类进行编辑,就像一个人从各个角度诠释自己的家乡一样,这本应是一种全新的感受,但是读过只有淡淡的忧伤,因为我们再也回不去故乡了。在匆忙地追寻经济的同时,我们将故乡远远地抛在了脑后或者将其改变的不再是故乡。所以,我认为《回乡记》中给我们提供的各地的特色产物、风俗等等都是弥足珍贵的,或许将来某一天,这些都将消失不见。而这一点是这本书最大的特色所在,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记忆中的家乡进行了独特的诠释。
《回乡记》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在于以做笔记的形式对作者论述到的现象引用名人的话进行诠释,或者从政策的方面对其进行解释,让读者对作者所谈论的话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作为一本类似于散文类的集子,主编能够从学术的严谨的角度对其进行讲解,是对书中所收篇目的深入诠释。
无论家乡如何变化,心底最深处的最家乡的感觉永远都不会变!这也许是《回乡记》所透露给我们的信息!
《回乡记》读后感(六):关于回乡的Paradox
如今,“回乡”的概念越来越热,并不是单指物理的回到故乡,而是对于“回乡”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一种诉求。 《回乡记》这本学生作品的合集也是一种诉诸传统的变种表达。
表面上以一群受了现代化高等教育影响的、对家乡原本就所知不多回乡学生的视角去记录和呈现乡土的巨变,再由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的专家教授作了批注解释,力求客观冷静。实际上,就算学生们的记录尚算平实,老师们的倾向也不算太明显,却还是带出了一种出奇一致的观点——至少是情感——“回不回得去家乡,能不能回家乡,都成了问题”。
纵观全书31篇记录,关于年味、家乡的变化、婚嫁等等议题的故事叙述,并没有什么出人意表之流,大抵与这几年对于农村的诸多描述相符。
在此种基调之下,31篇学生作品被编入了八个部分之中:年味变了的乡愁(时代巨变冲击传统的忧虑)、宗祠与祭祀的形式艰难保留(多为功利驱使)、婚育嫁娶的变化(除了价码越来越高之外,差异不明显)、被物质异化、价值观扭曲的乡亲(美化的回忆与用理论分析之下的残酷现实)、对新农村建设的批判(由城市人来设计农村是要失败的)、熟人社会备受经济理性和原子化的冲击(还是讲乡亲人情冷漠)、乡村新势力及其制约的产生(灰黑势力及法律)、乡愁(仍是对乡村变了的描述)。
人们对于家乡的爱成分向来复杂。无法做到像爱一个人那样,宣称“不管TA变成什么模样我都爱”,或如杜拉斯《情人》中所言“但我更爱你备受摧残的容颜”,甚至做不到“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大家总是充满焦虑和愁绪,以一个受辜负、受伤害、受欺骗的形象在那里说着相似的台词:你变了,所以我们都回不去了。更进一步的,会问一句:你为什么变了,但终归我们是回不去了。(跟这种感情十分类似的对照非常好找:把中国比作农村,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比作城市,那些去了美国的人,自然就会对中国生出如上的复杂情绪和判断。)
殊不知,作为物理存在的故乡,是没有变的。变的至始至终都是我们。
这些从农村出来,到城市读书的学子们,他们对于农村已然陌生,不自觉的从城市人的视角来描述农村。所以,情感和行文上达到了出奇的一致:怀念和美化过去、批判或者研究现在。
这种陌生,不是说你时间上、空间上离开它多久了,而是你的思维、心智、学识都已经不是原本的农村人的视角了。从你开始接受现代化的教育开始、接触现代文明的一切实体物质开始,“变化”就不可逆转的启动了。
同理,作为人的集合的农村也是如此。世界是运动向前、不断变化的。人为的阻止或者妄图修正道路都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大可不必为运动变化表现出过分的留恋和哀悼。在人类文明发展以百年计、地球演化以亿年计的情况下,城市兴起、城市荒芜、农村兴起、农村荒芜,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管你觉得好是不好、同不同意,都不可能回去。
真正应该做的是实现农村与城市的自由流动,让想去城市的人去城市,想去农村的人去农村。那样,就不会出现农民进城各项保障不行、各种歧视遍地,或者出现城市人要归隐田园被当做非典型案例大书特书的情况。
现代化的阵痛是必有的。就像我们常说要学习西方环境保护方面的前车之鉴,不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我们还是绕不开这一段。把它视作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就好,感情用事能少则少。
农村如果不经历这一时期,无法完成自己的溃败和新生,这是世界运转的准则之一。
“回乡”的问题,在准则面前,是多么的矫情可见一斑。
以下是夹带的私货。
回到“回不回得去家乡,能不能回家乡”这个伪命题。城市与农村,两者为何不可兼得(共生),源于人为造成的不断对立与技术拙劣的试图缝合。
贯穿始终全书的,就是“变”这一字,而且如果要在“变”字之前加上一些修饰词语,多是不如人意的。这一幅所谓的“充满焦虑与乡愁的乡土中国另一面”的画卷一一在读者面前展开的同时,明眼人看到的实则是充满焦虑的人心的另一面。
焦虑的幽灵充斥着中国大地,不仅是农村,城市也难以逃脱。于是,在双方为了达成微妙的心理平衡的共识中,又有意为之的对城市及农村交叉加重了这一焦虑:城市焦虑着农村,农村焦虑着城市。饮鸩止渴不过如此。
因为,只有巨变,只有人心的焦虑,才能催生一个新鲜生猛的试验场,才有机遇和挑战。那些有行动能力、影响能力的势力,对这一巨变绝不是袖手旁观的,他们都视自己为变革的中坚力量,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作出很多尝试。乱与变、话语即权利、重新洗牌,都是这一时期的关键词。更多的人,是被利用、消费和挟持的对象。
《回乡记》读后感(七):回乡:冲击,焦虑,大时代
这本《回乡记》是在回国的飞机以及下飞机后返乡的火车上读完的,读的过程可谓一气呵成,写这篇文字却有些笔触拙滞。可以说,在近一年来的阅读中,这本书最体现了情感超脱文字、共鸣胜于说教。原因无他,只因回乡二字牵涉的恰是我自己,恐怕也是所有中国人最熟悉,也有感触的经历与情感了。
“乡”在汉字中意味的实在太多。本书的编者何雪峰在序中这样说中国的乡土性:“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相关。”事实上从另一角度看,中国纵向几千年的历史,横向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深其广,又何尝不是这一片片既不需太远又不需太开的息息相关的乡情所串联起来。所以与“乡”有关的文字,在中国的历史上实在是太平常而又太不平常,平常在于其数量,而不平常在于其牵动人心的力量。
这本书于当下的时节问世,却于这一切意义上又多加了一点不同。这是一个被称为“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中国绵延千年的古老农业形态正经历着快速的现代化转型,农村的社会结构、治理机制、价值观念无不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变化中有向前的奋进,当然也有转折的阵痛。这本书恰是展现这辽阔幅员上社会变化的最佳范本:几十篇返乡调研见闻,涵盖了十数个省区数十个有着各自文化传统的乡村,记载了作者们记忆中与眼中故乡的二重镜像。这样的覆盖安排,又恰应和了我们所说的中国乡土性的独特特征:以个体为中心的乡土之情恰恰能散落地串联起来,乃至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一切局限。时间上,转型的节点造成了乡村生态被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宗族地缘关系的解体,于是身处其间的我们感到焦虑迷茫,不知记忆中的乡音乡情是否会永远埋藏,不知渐渐被城市文明同化的农耕传统将会走向何处;空间上,这辽阔国土上不同地形不同传承造就了千姿百态的村落与乡土文化,而这些迥异的传统形态却不约而同地逐渐淡去其地缘特征,走向更为趋同的现代社会。婚丧嫁娶、村庄秩序、民情风俗、传统节日、农村建设、经济发展……一系列主题记录在几十位观察者的笔下,在书中铺陈而开,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中为我们展示了乡村社会变迁中每个个体的酸甜苦辣。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什么载体能比这些个体记忆与体验更好地记录中国的变迁。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摩登时代的都市人,你不妨读一读这本书,去体会,缅怀父辈们曾经挥洒汗水的乡间,一个不仅仅意味着“粮食”“泥土”“贫穷”“静态”,还记载了日渐淡漠的亲情乡情,记载了不同于都市中灯红酒绿却形如陌路的繁华热闹,也记载了先祖们生命轮回的,乡间。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见证者,你不妨读一读这本书,去追忆、印证自己所经历过的一切:从婚丧嫁娶、世故人情、宗祠祭拜,到自外面的世界蔓延而来的沥青公路、机械设备、钢筋水泥。于自己曾经历着的,正经历着的怀恋、迷茫与告别中寻找新的希望,得以存留骨子里的淳朴人心而同时挥别千百年的落后形态的新的希望。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笔耕不辍的文墨客,你不妨读一读这本书,去感受一下没有文字浮饰的经历与情感,去体味那些曾经存在于田园诗歌,存在于《边城》,存在于一切土地上的文学中的淳朴,去体味这些淳朴的乡魂如何经历冲击、沾染、同化,一如《陈奂生上城》,《平凡的世界》中记述的那样。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经世济民的治学者,你不妨读一读这本书,去真正地洞察而不是从公式中演绎一个世界的变化。张五常时常说,经济学是一门街头巷尾的学问:如果不时时走街串巷,何以洞悉商业与市场的秘密;如果不出没田间地头,又何以理解中国这个庞大的乡土社会是怎样经受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并与之在阵痛中融合?
*****
我自己并非从农村生活长大,对那片父辈曾经生长耕耘的土地本已有了一二分淡漠;又是一个经济科学的从业者,对现代市场社会成本价格供需弹性的兴趣超过乡土民情男耕女织。然而从异国回乡的路途却又给了这次阅读一种特别的感受。
或许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讲的,乡土性在中国人的血液里植根千年,它对中国人生存方式的影响甚而也波及覆盖到了都市,而今它遇到了现代性的重重冲击,正在年轻一辈的城市人中逐渐消散支离。
然而根性却不会,只要一层层一圈圈大的小的文化共同体结构还没有彻底消失,只要乡土中成长起来的地缘、亲缘关系还能在商品符号的社会中自我适应并找到新的结合点,只要由家庭外延至社会的对“同饮一江水”的精神依托还在。在这样的语境中,无论于异乡漂泊还是异国打拼的游子,乡土性也好,文化民族也好,农村也好,城市镇也好,都融进了一对永远都难以彻底解构的词:故土与根。
《回乡记》读后感(八):回不去的故乡
--读《回乡记》
没有故乡的人寻找天堂,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
---熊培云
1
一直都关注三农,因为我大学毕业五年一直身在农村。贺雪峰是研究三农比较厉害的专家,我这里所谓的厉害指的是贺雪峰能够从专家的角度较为深刻的解释当前转型中的乡村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根源,为我这个深处农村貌似理解农村的人当头一棒,其实我并不懂农村。这本《回乡记》就出于他之手,但这本书又不是他所写,因为这是一本他的学生做业集,但依然精彩。这本书总共有八辑共31篇文章, 涉及传统乡村文明冲击的担忧,宗祠,婚育嫁娶,新农村建设,乡村公共品的困境以及乡村治理等主题。
2
说实话,里面有些章节不够深刻,尽管全是出于研究生之手,但他们或多或少由于对故乡的疏远,寄希望在短时间(两个春节)对农村有更深入的了解是不现实的,但至少他们用笔记录下了他们看到的乡土中国,至少引发大家对乡村问题的反思。比如在《早婚现象在农村为何普遍》一文中,作者说道:“一个挤压男方的婚姻市场,和一个容易产生自由恋爱的现代打工生活,使得农村的早婚越来越普遍”。仔细想想,确实如此,在我曾呆过的村庄,早婚确实普遍,但从未考虑其原因。但在《农村修路难,难在何处》一文却对农村修路难的深刻原因没有挖掘出来,只停留到农户的抵制,却未看到修路动力的缺失。
3
我很久没有回过故乡了,但我一直在关心我的故乡。据说通往村里的路已经修通了,还有我曾关心的一个叔辈,精神病再次发作最后死于一次车祸。还有我家的老屋已经坍塌很多,与我相差两岁的小时伙伴早已结婚生子然后又出去打工,他的父亲满60岁了等等。这些消息都是与父亲的闲聊转移到我的耳朵里来的,但就是这些消息也越来越少,因为我的父亲也早已离开故乡,随着他回老家次数的减少,我对故乡将越来越疏远。
我曾在农村工作的时候,一而再再而三的去揣摩我的故乡,比如录入粮食直补的时候我在想,我的故乡是不是也有一个类似我这样的年轻人也坐在电脑面前录入我家的粮食直补呢。比如开展人口普查的时候,我不经意的想到我是否会被纳入我故乡统计的范围呢。还有农村危旧房普查,我家的那个老屋是不是被拍照录入电脑呢。而后在于父亲的聊天里,我就会不自觉的去问,去一一印证我的猜想。
4
现在已经不在农村工作了,但中国本身就是个大农村,我依然会去关注三农,去关心生我育我的故乡。我不知道父亲是否会时常去想念他以及我的故乡,但他离故乡很近,两个小时的车程,而我却离故乡近1000公里的距离。故乡是还在,但却是回不去了。
《回乡记》读后感(九):感受“改变”
爱不释手的一本《回乡记》。一口气读完,它勾起了我多年的记忆,虽然我生长在城市,但是每年我都会去祭拜我的爷爷,后来还有我的奶奶。他们在农村的祖坟中。
这本书是一部集合农村变化的纪实散文,作者贺雪峰。一共分为八个辑,分别从春节,祭祀,婚姻,变化,建设,公共物品,治理,以及对乡村改变的感受来描述农村的巨变。从他们的讲述中,可以看出农村随着改革变化后,农村的观念也在慢慢变化,改变了小时候那个孩子成长的农村,现在的农村没有了当时过年时的热闹,有些人不再回家;农民们大量的涌向城市,农村的土地也开始慢慢减少;从暴力走向了法治,一切都在向新气息发展。
从书的编排上,有独特的设计。旁边会有一些专家学者的注释,与文中相对照。如在书中的94页田毅鹏解释了什么是社会原子化。书中还有大量的图片让我们更加了解农村的变化,更加真实,更加生动。
不是说新的农村不好,而是说现在的农村已经没有了老时期的某种味道,这种味道是家的味道,是对家乡的怀念,现在看上去没有了。我有着亲身的体会。每年我和爸爸都会回到老家,小的时候,我们回家都会举办一场小的宴席,我们和长辈们围坐在一起,谈论一年的家常;我和爸爸走在山上都是荒地,没有人种植,到处是野草,家族的坟包清晰可见。现在呢,生活越来越好,长辈们已经住上了自己盖的北京平,可是再也没有那样的聚会,没有了围坐,人与人的关系、感情都疏远了很多。我现在再上山,已经看到不到荒地,看不到坟包,遍地都是苞米,山上再也没有一条路是可以正常行走的了。叔叔说,今年这里可能要盖房子或者是厂子,我们可能要迁坟。听他说完,我有一种凄凉的感觉,家族在这里扎根这么多年,他们也要搬家。
书中的最后一辑让我感觉到这部书的意义,它让我懂得家乡无论变成什么样子,它都是家,只要感受它的变化就好,但是它的味道还会一直存在。无论十年,二十年,无论在你身处何地,都要回家乡看看,感受那里的变化,感受那里的味道,但是一定不要忘记那里,因为那里是家!
《回乡记》读后感(十):挥之不去的怀乡病
《回乡记》的撰稿人群体是一批来自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具有社会学背景及中国乡村田野调查经历的年轻人,本书是编者贺雪峰教授布置的寒假作业。以春节回乡见闻的方式,呈现了全国二十多个地区年味风俗、婚育嫁娶、乡村经济、村庄秩序的变化,记录和呈现了这个充满焦虑与乡愁的乡土中国另一面。
如果说“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曾经是一种思潮,眼下它远未退烧,相反,越来越多的“回乡记”仍在不断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之中,俨然一种文化现象或者说社会心理的流露。
《回乡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一书的撰稿人群体是一批具有社会学背景的年轻人,曾经真切地在乡村出生、成长起来,来到城市求学、生活,并且有过在故乡之外的中国农村田野调查经历,——这些一直在观察和思考今天“乡土中国”问题的人,再次回到那些越来越陌生的中国乡村,“家乡”在一个疾驰的变革时代变成了自己的研究对象。
怀旧病人的集体乡愁
由于是讲述自己家乡的情形,无论是对传统还是对现状,撰稿人复杂的情绪中往往更多的是批评和内省。当代中国的社会公众评价有其极为特殊之处,即人们对变革并不见得有多大的真实歌颂,更多的是对未来的不确定的疑虑;相反,他们对那些对传统的顽强捍卫则从来不吝啬自己的掌声和带有共鸣的叹息。
书中所有撰稿人都是怀旧病人,无一例外对儿时乡村的私生活和公共生活的价值给予了高调的确认,对家乡当下的问题和现状则深表遗憾,提出无休止的质疑。出人意料的是,这些私人观察和判断,择取的样本容差同撰稿人本身的样本容差同样不足以支持其观点的“回乡记”,在网络上公布后竟然获得读者的广泛认同,引起了讨论。最终整理结集成书,来到一个更广阔的接受与言论环境。不能不说这反映了当代中国城乡二元社会在传统与现代化的冲突之下都郁积着某种深刻的焦虑。
天真烂漫的旁观者
费孝通先生曾说,“任何对于中国问题的讨论总难免流于空泛和偏执。空泛,因为中国具有这样长的历史和这样广的幅员,一切归纳出来的结论都有例外,但需要加以限度;偏执,因为当前的中国正在变迁的中程,部分的和片面的观察都不易得到应有的分寸。”当我们用一个时间跨度提取出某个“中国问题”并最终找到答案时,你会发现那个问题早已经过一场变化,变得更复杂、更不可逆转。当人们终于无法适应剧烈变革带来的眩晕,“回乡”不再仅仅是追寻记忆的物化存在,更像是一种文化寻根之旅,但就其实质来说,这种文化寻根的本能与诉诸“传统”存在明显的区别。
以《回乡记》的撰稿人来说,他们显然并非思想完全成熟的观察者,有的甚至还比较天真烂漫,只是想回到从前。进一步说,他们回到家乡后,更多的是成为了整个乡村原住民通过礼仪人情扼守传统的旁观者,是那样一场自觉的集结在传统之下的本能运动的访问人。
然而,也正是从这批人之中,将来会诞生真正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运动对城乡二元世界的改造”进行全面评价的人物,因为这是他们这代人真正的需求。而现下他们的观察所得,不过是上一代人用传统麻醉自己、挣扎求生存罢了。
回不去的“熟人乡土”
在许多属于“乡土中国”的问题和困惑中,“乡村公共品的困境”这个题目下的一组文章涉及农村社会转型的细部,尤为引人注目。传统的乡土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微观说是生产耕作时的互助,站远一点说直接指向乡村的公共生活,包括交通(修路)、灌溉(农业设施投入)、医疗(乡村医生)等公共设施或公共服务的供给,都要依赖内生的组织结合道德礼法来运作。一位撰稿人回顾了故乡村庄当年引水灌溉中村民自发合作、互相提供公共服务的故事。从集体时期的公共“垄沟”,到近邻几家合资合作投入灌溉设施,直至私家购置的水泵、水管,灌溉作业从自发寻求乡村公共服务到可以独立完成的演变正是一个缩影。
今天农村的社会分化越来越大,纯农户所占比例减少,“农业生产合作几乎无从谈起。日常互动逐步减少了,社会关联也日益渐微。”在市场经济社会和城市化的冲击下,与乡村衰落同时,乡村公共服务的供给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经济理性、私人观念依仗着新技术的推广,在乡村微生态环境中完全驱逐了叫做“农业生产合作”的公共品,不知是该喜还是该忧。
一篇题为《村庄公共品供给的悖论》的文章,归纳了这种供给的悖论: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依赖于集体的“公共财政”能力;然而,当集体有了资金进行公共设施建设的时候,村民小组们又期望把这些钱收入个人腰包,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村庄的平静。
变革中的故乡与人心
《回乡记》文章的选录颇具心思,对应的题目深度显然超越原文:有日渐消散的“年味”和淡薄的乡村人际关系,原先作为大家庭感情枢纽的长者逝去后,产生了所谓“核心家庭”和“丧家犬”情结久久挥之不去;有转型时期农村治理与公共服务缺失的悖论;还有传统传宗接代观念在时代冲击下形成的新的代际关系,“城乡分住”成了一种不言而喻的今天城乡关系的反映,新版的“城镇剥夺农村”正在成为现实……都令人感受到一种贺雪峰教授所说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浓烈气氛。
面对乡土中国的急剧变迁,每一个有“故乡”的人都会有自己的不适应,都会生发出自己的“乡愁”。无论你现在是城市人,还是农村人,还是二者间的“摆渡客”,或者是进城不归但内心深处仍然渴望获得故乡血缘和传统安慰的新“城市人”,可能“谈论”这些问题都显得空泛,但记录下这些一手的观察绝对值得。这或许就是本书未来的历史价值吧。
我们现在或许可以看出,所有围绕着“回乡”所不断带来的新的痛苦,都来自于变革。人,也确实有美化过去以往事物的不自觉。当下面对的这种,过去西方把它叫做“现代化的阵痛”,城市和乡村都要经过这种必要的试炼。又或者,变的不是故乡,而只是人心。痛苦只是源于“家”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
□书评人 雪堂
http://www.douban.com/note/375988274/?qq-pf-to=pcqq.c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