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们如何走到今天》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12 04:4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经典读后感10篇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是一本由史蒂文·约翰逊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8.00,页数:27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读后感(一):有趣技术蝴蝶效应

  作者前言中提到德兰达(Manuel Delanda)的一番话,“不难想象,这样一个机器人历史学家写出来的历史,会完全不同于同时代人类历史学家写出来的历史“,作者站在一个”机器人历史学家“的角度思考传统历史中一些无足挂齿的事件,比如某些新发明出现,如何一步步发展,最后成为与当今时代直接关联转折点,对人类社会某些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比如古德堡根据中国经验设计出了印刷机,印刷机的出现导致人们阅读需求激增,而在此之前大部分人没有阅读习惯,这时他们忽然意识自己远视的毛病,于是带动了眼镜市场的兴起,在研制眼镜的一系列试验中,导致了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发明。显微镜的发明让人们第一次真实察觉到微观世界存在,这一发现为现代医学发展、流行病防治奠定了基础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后者用于天体观测否定地心说,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宗教变革同时也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发展。 古德堡印刷机的发明本意是给天主教会多印点礼仪经卷,好让宗教仪式更加规范结果印刷机在宗教改革派手中大放异彩,这些改革派人把支持脱离罗马天主教运动人士意见结集印刷出来,用于宣传清教运动,清教运动打破了罗马天主教的权威,最后这群宗教改革派另立了教廷,这一系列事情的发展最终导致一场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被确立起来,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就比如在《双轨》一书中提到这样一个例子,苏格兰的一家威士忌酒厂委托一个叫Joseph Black的科学教授研究提高酒厂的蒸馏效率,Black研究发现蒸汽中贮藏了巨大热量(潜热),Black有一个叫做James Watt的同事,Watt正苦于不知道如何改进教学应用的蒸汽泵,他获知了Black的研究进展,在他的启发下,创造出一台高级蒸汽泵,改良了当时的蒸汽机,由此拉开了工业革命序幕工业革命的发展则改变了全球政治格局。 实在有意思了,一件当时看来不起眼事物问世 ,继而可以引发了一场蝴蝶效应,最后竟然左右了人类发展进程。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信息科学技术爆炸的时代,每天不断有新想法,新玩意问世,由此引发的“蝴蝶效应”又会对100年后的今天产生怎样的影响?真想向天再借五百年。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读后感(二):人类的技术进步,是一个逐步自洽的过程

  最近刚看完《我们如何走到今天》,挺有意思的一本书。

  读完印象最深的一个观点:每次测量工具上的一次进步,都会暴露以前人们没有怎么注意过的问题,然后这些问题又会催生另一种更高级的生产工具进行解决。换句话说,人类的技术进步,是一个逐步自洽的过程。

  当然,这本书主要还是在写创新的。

  创新是怎么发生的?

  创新在哪些条件容易发生?

  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能催生出更多的创新?

  这本书用很容易理解而且不装逼语言,写了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六项创新。(其中第一项是玻璃。在这之前,我从未意识到玻璃是这样重要的一项创新)对于上面创新的几个问题,书里给出的答案按我的理解简单点来说就是:创新不是单点爆发,而是网络效应。人类的创新总是大规模发生在理论、技术、资源以及其他条件即将满足的临界点。在临界点周围,总是会有一批足够敏锐、足够聪明的人,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想出一个相同点子也就是说,创新是不可避免的(Inevitably)。而且,不同的创新之间往往还存在蝴蝶效应。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作者在阐述了整本书的观点后,最后抛出了一段完全相反的个例。全书一直在说,创新不是某个天才灵光一闪,而是群体意识的共同努力。但历史上,还真偏偏有一些天才,他们的思想跑得太快,时代的步伐被他们远远甩在背后。

  比如——不好意思,不太记得具体是谁了,懒得查——总之,就是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在计算机硬件远没有出现之前,就领悟出了分析机运算的设计原理。他发表了一些指令集合,能用来指导分析机的运算——换句话说,这就是理论上最早的一款软件了(而能够运行这种软件的计算机还要过一个世纪才能发明出来)。他的指令集发表出来后没能引起重视,因为当时大部分人还理解不了。他的一位伙伴试图用工业时代的齿轮零件来打造一台计算机,最终失败

  在读完了好几万字客观的历史事实陈述和一堆理性的归纳分析之后,用这样超越时代限制、充满传奇色彩故事来结尾,总是令人感到特别兴奋。故事中的这类人,作者将他们称为“时光旅行者”,我觉得这个称呼也特别准确、特别好。

  广义上来说,上面举的那个例子的主人公,应该被称为历史上最早的一名软件工程师,也就是最早的程序员。而且,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个人还是一名女性,也就是女程序员,从小喜欢数学诗歌文学

  这个世界真是奇妙又有趣啊。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读后感(三):蜂鸟效应

  这本书谈及六项创新—-玻璃、寒冷声音清洁时间以及光。才看了两章就迫不及待的想要为它打call,非常开拓思路脑力风暴书籍

  第一章 玻璃。他并未简单的讲述玻璃诞生的故事,而是借助物理元素讨论历史变革。硅,地壳的90%都由它构成,相比碳、氧、氢,它很容易就被我们忽视。从利比亚沙漠玻璃到埃及图坦卡门墓中的装饰品,从君士坦丁堡陷落而引发的土耳其玻璃制造商的迁移到水晶玻璃的诞生,从古登堡印刷机的发明引发的眼镜需求激增到显微镜、望远镜的出现,蜂鸟效应带来的一连锁反应似乎证明观念和创新有其自身生命。有多少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其实深深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当我们随手拍下一张照片并上传到社交媒体上时,我们并不会意识到,是玻璃在支撑着整个行为:我们用玻璃镜片拍照,将其储存并控制在玻璃纤维制成的电路板中,通过玻璃线缆将其传输至全世界,然后在玻璃制成的屏幕欣赏它们。整个链条中二氧化硅的身影无处不在。最开始只是作为饰品而存在的玻璃不光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当人们借助显微镜、望远镜可以观察超越人类视觉自然局限的事物、当人们借助镜子第一次看清自己的时候,它开启了社会重新定位的序幕,人们从围绕家庭部落王国开始转向围绕个人,而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给人类打开了文艺复兴和早期资本主义大门。玻璃并不是社会进步的唯一条件,但它是一块基石,正是这一块块的基石为人类的进步创造了阶梯

  第二章 寒冷。从冰王图德贩卖冰块开始讲述人工制冷技术的故事。从一开始的直接贩卖冰块到冷藏车带来的全球范围的生牛肉贩卖,从伯宰的速冻技术发明到冷冻胚胎的超低温保存技术,从开利的空调系统发明到阳光地带移民潮改变的美国政治版图。当我们思考突破性想法时,我们总是受限于原创发明的范围。“但是如果你只是以这种方式来讲述制冷的故事,你也就错失了它史诗般的规模。在图德开始考虑如何将冰块运往哈瓦那之后仅仅两个世纪,我们对制冷技术的掌握,已经在帮助我们在全球范围内重新组织聚落形态,将几百万的新生婴儿带入这个世界。乍看之下,冰块似乎是一项微不足道的进步:它属于奢侈品,而不是必需品。然而你如果从长焦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它,就会发现,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它的影响力令人震惊:美国大平原的自然风貌完全被改变;通过冷冻胚胎,新生命和新的生活方式成为可能炽热沙漠上,矗立出蓬勃发展的超级大都市。”

  这个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来看待我们通常认为理所当然的这个世界,强推。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读后感(四):哲学+科学史

  一开始以为是一本科学史的书,读起来才对作者的视角、文笔思维深度广度甚为佩服。 "玻璃怎样以一种不易察觉的方式扩展了我们的宇宙世界?","智能革命如何让几百万人因此才有了生命?","最动人、最直觉的声音引发的创新发明有着怎样出乎意料的回响?","清洁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而成为如今的生活方式?","实践如何让我们有了记录千百年历史的能力?","最初的人造光技术,如何让人类摆脱黑暗追寻光明"。书封的概述很好讲述了书的几个话题,但我觉得远未能触及作者哲学一般思想的深度。 以玻璃话题为例,从最早的装饰品,到印刷革命引起的眼镜需求,到改变科学的显微镜,到材料,革命的玻璃纤维和复合材料,到把碳作为耐久的透明物质,"来自利比亚沙漠的鹅卵石,提供了通往彗星地球化学的直接路径"。 非常有趣的一本书。强力推荐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读后感(五):站在历史河流的尽头,也依然看不清这六个事物怎么浩浩荡荡的涌来

  史蒂文_约翰逊_-_我们如何走到今天重塑世界的6项创新

  chapter 1 玻璃

  2011-08-05 00:37:03

  我们几乎不会意识到,是玻璃在支撑着整个网络:我们用玻璃镜片拍照,将其储存并控制在玻璃纤维制成的电路板中,通过玻璃线缆将其传输至全世界,然后在玻璃制成的屏幕上欣赏它们。整个链条中二氧化硅的身影无处不在。

  2011-08-05 00:46:02

  我们大量利用碳、氢和氧元素。但是,硅很可能不会获得多少荣誉。尽管地球上硅蕴藏量丰富,地壳的90%都是由这种元素构成的,但是在地球上生命形式的自然代谢中,硅扮演的角色无足轻重。我们的身体依赖于碳,大多数技术(化石燃料塑料)也依赖碳;但是,对硅的需求才是现代渴求。 问题在于,硅开始被人们所重视,为何花了如此长的时间?这种物质非凡的特性为何完全被自然所忽视?大约一千年之前,这些特性为何突然间又变得对人类社会至关重要?当然,在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只能猜测。但是,毫无疑问,有个答案与另外一项技术有关,那就是熔炉。演化史中始终找不到太多关于二氧化硅的利用,一个原因就在于,这种物质大多数真正有趣的特性,只有在超过1 000摄氏度的高温下才会呈现。在地球的大气温度中,液态水和碳能够神奇地做到很多具有创造力的事情;但是在你将二氧化硅熔化之前,很难看到它具有同样的创造力,而且地球环境就是无法达到如此高的温度(至少这颗行星的地表情况如此)。这就是熔炉释放出的蜂鸟效应:通过学习如何在一个可控的环境里产生极端高温,我们解开了二氧化硅的分子势能,由此很快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以及自身的方式。

  chapter 2 寒冷

  2011-08-05 01:03:36

  空调:这台机器利用气泵的能量来压缩空气;压缩导致空气温度升高;然后使压缩的空气流过用水冷却的导管,这样给它降温。空气膨胀时从周围的环境吸收热量,就像冰晶溶解为液态水,这种热量吸收使周围的空气得以冷却。

  2011-08-05 01:05:45

  速冻食物技术:这完全取决于结冰过程的速度。结冰速度慢,就导致冰中的氢键形成的晶体结构更大。而数秒内发生的结冰,即现在我们所谓的“速冻”,则会形成小得多的冰晶,他们对食物本身的损害较小。

  chapter3 声音

  2011-08-05 01:19:20

出于某种原因,声音技术在它最先进的先驱者中,似乎引发了一种奇怪的失聪现象。某种新工具出现了,能够分享或传输声音;然后一种情形反复出现,就是发明这种新工具的人很长时间里不知道它最终有什么用处。1877年,托马斯·爱迪生完善了斯科特的原创设计方案,发明了留声机。当时他想的是,可以通过邮政系统,将其固定用作一种传输有声信件的工具。人们可以将他们的信件录到留声机的蜡卷上,做成邮件,留待日后播放。贝尔在发明电话机的时候,也犯了一个几乎一模一样错误:他料想电话的主要用途之一,就是用来共享现场音乐。一个乐队歌手坐在电话线的一端听众则可以随意闲坐,通过另一端的电话扬声器欣赏美妙的音乐。就这样,这两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发明家其实完全弄反了:最后,人们使用留声机来听音乐,使用电话机来和朋友交流沟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