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暗花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暗花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7 03:00: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暗花读后感精选10篇

  《暗花》是一本由臧小凡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1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暗花》读后感(一):暗花不暗

  作者在小说伊始安排幕后BOSS毛人凤接见本书第一反角张幕。对毛人凤的刻画鞭辟入里,老奸巨猾之色隐于四肢百骸。反观张幕——将带给共党特工人员巨大压力的最厉害的反角——不但长相特别易认,且显得冲动难抑、喜怒形于色,透出几分愚笨不说,居然还是想啥说啥的大嘴巴。

  可以说作者为了刻画毛人凤的老到牺牲了张幕,不过这样一来,让我很难感受到张幕赴港对解放事业带来的冲击和巨大压迫感,反而不由替毛人凤担心:你找来的这货能找到香港在哪里吗?

  于是,整本书就立在反角实力一般般,主角也好不到哪里去的国产剧路数上,无论是使出了如何先进的武器,抱有如何坚定的信念,用上如何残酷的手段,读者心里总是紧张不起来,只要你还是第一章出来的那个货色。

  《暗花》读后感(二):谁能用信仰迎接光明

  第一次遇到此种情况,阅读的过程中捕捉到了很多可以发挥的主题来呈现给读者这是一本如何扑朔迷离又是如何跌宕起伏高潮逆袭的谍战小说,但读到了结尾处却没有那种想要述说的欲望。

  “千千万万的人上了这趟列车,上车后发现,列车要去的方向跟他们当初为之奋斗的方向不太一样。于是,有人下了车,如同苏行、谢晓静;有些人还在车上,比如我。我想,列车暂时不会停下来,它仍然艰难前行,至于最后到哪儿,谁也不知道。”引用书中作为国共两党争相夺取的物理学家童江南的话来阐述我此时的心情,那是一种尘埃落定之后无法释怀的失意。

  结尾处的高音喇叭传输高亢激昂的声音:“我国政府发表声明,郑重建议召开世界各国首脑会议,讨论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问题。”已经病逝的教授听到此消息,不知道作何感想。

  为了将他安全的接到北方去研究核武器,引发了国共两党特工及特遣队的殊死搏斗,两方的人为了所谓的共产主义理想及党国的信仰,抛头颅洒热血,血雨腥风里提着命在刀尖上行走,最后该死的死了,不该死的也死了。有的人死的悲壮,有的人死的苍凉。而最后的结果却是,教授研制成功了核武器,而在成功之后立刻被予以禁止。

  书中有些让我很动容的场景,在死亡与信仰的抉择面前,人性的高低泾渭分明。

  涂哲最初的出场目的是为共党分子苏行做有利人证致使其取得教授的信任,却被国民党特工张幕下毒绑架,最后得已侥幸逃脱,在医院临死之前却又为毒杀自己的张幕作证指明其是真正的共党,临终之前履行了自己作为潜藏在国共内部的党国特务的神圣职责。

  如果说涂哲的党国信仰让我动容,那么周哑鸣的党国信仰是让我疑惑不解。

  作为全书反面人物主线的张幕在面对赤裸裸的真相时,留着两行浑浊的泪水,喃喃低语:“我理解党国,也愿意为党国牺牲,只是这样的牺牲,让我真的难以接受。我应该是轰轰烈烈地死在战场,死在抢夺教授的战斗中,而不是死在自己人的手中。”张幕在得知自己从一开始就是一枚棋子,一枚注定了死亡为结局的棋子,而他在乎的只是自己的死法,而非生与死的控诉。到底是什么样的党国信仰,我真是好奇。

  全文的最后,教授夫人的真实身份绝对是最大的逆袭。那些在书中隐藏的伏笔,那些没有交代原因必须以死制造假象的党国忠诚的棋子的牺牲都得以真相大白。教授夫人说:“她上了两辆列车,一趟跟教授一样,一趟在她心里。她知道,那是信仰。她为她自己的信仰感动,为这么长的等待感动,为自己逝去的年华感动。”

  人,能感动自己,该是这辈子多么难得的一件事。从头到尾,很难理解这些我列举的党国分子对党国的信仰,所以才会在看完书之后,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因为那些人所谓的信仰都让他们走上了死亡之路。

  书的扉页是:“高智商对决,谁能用信仰迎接光明?”如果论起信仰一说,书中的党国信仰鲜明热耀,绝不褪色于共党的社会主义理想。

  到底,谁能用信仰迎接光明?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样的赞扬原来是有立场之分的。

  《暗花》读后感(三):信仰

  《暗花》的故事一开始就非常紧凑。接连来了两拨人来到童教授家,都自称是党派来接教授去北方的。一个是曾经的爱徒A,一个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B。B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自己的身份,于是有了以人证来进行口头的方法。接下来就是人证被绑架,相关目击者一个接一个被害,近在眼前的线索一个接一个断掉,真相愈发扑朔迷离。这前半段俨然是心吊在悬崖边上的紧张刺激。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有神出鬼没的老妇人让每一个窥探真相的人瞬间毙命。

  而又正是因为这老妇人前半段太过狠厉,以至于她挂掉的时候觉得稍显牵强。

  故事越往后走,前半段针锋相对的敌我关系渐渐让位给另一条主线——教授身边出现了一个又一个身份成迷的人物。有名单被调换,有埋伏,有老党员被枪杀,有同志间的互相怀疑。这些似真似假的人际关系不断印证着那句“你永远不是孤单的,我们天罗地网、人山人海。”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疑云依旧笼罩在头顶,只是这次敌暗我明。

  不得不说,这些隐藏在教授身边的卧底身份合情也合理,真相揭晓时,剧中人的惊讶也理所应当,只是对于看客来说,由于前面伏笔较多,也基本能猜到七八分,就像柯南一样,只是缺动机而已。

  但是随着去北方的故事告一段落,一切似乎已经尘埃落定,作者却又在最后揭开了最大也是最可怕的彩蛋,让原本已经归于萧索的故事重新颤抖起来。

  如果说故事情节是这本书华丽的外衣,那么信仰与人心就是这本书充实复杂的内在。

  是什么样的信仰让一个人在沉默中被点燃,又在沉默中被抛弃。是什么样的信仰让一个人在生命的最后选择坚持。是什么样的信仰让一个人将亲人视为理应献身的棋子。是什么样的信仰让一个人与敌人称兄道弟,却依然能转头放弃这些感情。又是什么样的信仰让一个人用掉一生的时光与情感,为自己的坚持而骄傲。

  这一切都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明白的。他们也曾有过怀疑,有过挣扎,有过煎熬,但是信仰让他们选择奋不顾身。这是多么可怕的信仰,却又是多么伟大的信仰。然而在战争面前,这些信仰却只能化作悲鸣,让人唏嘘感叹。

  《暗花》读后感(四):他们不是符号,是所有荣耀的一篇

  以间谍为题材的“消遣小说”数不胜数,尤其在这个谍战小说的黄金时期。人们期待在这类小说中看到正面力量得到彰显,而一切邪恶都只是“纸老虎”。可是,这种难得的“优秀小说”,却好像总是少了点什么内在的精髓。

  在看《暗花》之前,我并不了解作者臧小凡。刚开始读这本的时候,你可以把它当作一个抱负远大,又企图投机的小人物,在现实各种政治势力下,艰难的选择和生存。他可以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大学老师,也是一个满腔抱负的壮志青年;他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也是一个心存温暖的父辈。

  从臧小凡的小说中,我们可以发掘出中国的谍战小说的另一条发展脉络——关注底层小人物在政治风云中的际遇和变化。人性的纠结、女人在战争中的生存和发展、人道主义的道德立场让这部小说成为一部类型小说,也成为能够吸引读者,让人一气呵成的因素,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暗花》在接近类型小说的同时也跳出了类型小说的框子,让它成为更接近文学意义的谍战小说。

  1.致我们终将分裂的人性

  在推理小说的世界里,有这样一句名言“人性哪里都一样”。不同时期、不同性别的间谍呈现出来的样貌并不一样。然而,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在高压窒息的重重压力下,间谍和特工们表现出来的非人性化,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太大差别。在不同时期的谍战小说中,我们看到的除了矛盾冲突,就是无论什么时候都无法避免的悲剧。

  人们心底仅存的那份温暖,被赤裸裸的剥离出去。每一个间谍个特工,从看似简单变得不简单,从不简单变得非常简单。这似乎又印证了一种难以企及的境界,第一种“看山是山,看水是说”,第二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最简单的,也是让人最难以捉摸的。

  英国间谍小说大师勒卡雷曾说:“如果每个人物都简单,你根本就完不成一个故事,至少我没办法。就像每个人都有个父亲,也都有过去。”或许,这正是人物多重性格的魅力所在。就像《暗花》里的张幕,他欺骗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老师,利用对自己爱慕有加的恋人,即使面对自己疯狂爱恋的爱人,都能疯狂的追逐和恐吓。可是,他也会怜悯一个卖报的儿童,对老师和师母总有那么一丝不忍。我可以理解为,这是作者对间谍工作的一种理解和同情,他用最人性的角度去写作,去解读,最大限度的还原了战争时期间谍世界扭曲、分裂的真实面目。

  2.烽火战争中女性的信仰

  在早起男性为主导的间谍世界里,女人大多是纯粹的点缀,女人的出现更是为了突出男人的刚强、勇敢和睿智。近年来,随着间谍小说的白热化,女性的地位逐步上升。《色戒》《风声》《听风者》等小说中,女性的大多以正面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女性在谍战小说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不得不说,臧小凡用暗花传达了一种女性的信仰。这多少和间谍行业有些许抵触,情报行业中没有人性温情,而女间谍心理的起起落落,时刻影响着无法预知的结局。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讲,将这些女性当做普通人对待,正是臧小凡的出发点。潜伏在核物理专家身边的间谍,以教授夫人的身份隐藏下来,这一场潜伏,坚持了几十年,她对教授的爱和尊重,对自身使命的追寻和坚守,都是对女性的一种考验。

  事实上,教授夫人对理想和信仰的追寻在故事的最后表现的淋漓尽致,她对爱情忠贞却夹杂着一生的背叛,她对女儿慈爱又带着半生的欺骗,她对事业忠诚又左右为难,正是这样的理想让她守住到最后。就在她拿到教授绝密文件的时候,或许能苦涩的吐了一口气,悠悠地说一声,我想我赢得了“收尾”。

  不管的正面或者反面的间谍,一场战争,一声号令,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这场大事业中,不管是杀人机器,还是战地玫瑰,他们都是时代的殉难者。在这场尔虞我诈的争夺战中,他们牺牲了自己的爱情、青春、家庭、友谊,甚至生命。在机构体制的眼中,他们只是一个简单的符号,在作者的笔下,他们的故事是所有荣耀的一篇。

  《暗花》读后感(五):红黑特工没有输家

  苏行与张幕开始便争夺教授,摆出一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架势,导致两党之中很多特工成为牺牲品,有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感觉。当然,本书构思精妙之处不是单纯的特工较量,而是出其不意地蕴含各种无间道人物。比如涂哲在临终前完成逆袭,反戈一击让本该清晰明朗的局势更加浑浊,使得我不得不跟着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行一轮又一轮的猜测。

  国民党特工彼此之间不是团结一致、相互配合去完成任务,而是翻来覆去地搪塞,一个劲儿地为自己找台阶下,甚至出现借刀杀人的场面,表面上已经注定了结局。但国民党特工出现窝里斗、窝里反,自相残杀的场面,都得有一个根本的起源,而绝对不会凭空发生。正是毛人凤卸磨杀驴招致张幕的反抗,其实这是不容置疑的,当然,在国共较量中丧牺牲的特工是可惜的,但他们还不是最可悲的,最可悲的是张幕这样的特工,他成了两种力量较量的无辜牺牲品。

  看到教授得救,我还是没猜测出究竟谁是暗花,也许我们真的没有睁开那双慧眼,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在我们感到迷惑的时候,暗花出现了——

  文/阿晨

  《暗花》读后感(六):间谍的人性刻画

  看完《暗花》好几天,一直不知道怎么写。正如书的一开端毛人凤就用下棋的形式和张幕猜测国共局势一样。只是下棋的人自以为自己掌握全局,以为自己最聪明,殊不知这世间真的是人外有人,无论多么美的棋局最终都会有破绽,因为这棋局中的棋子并不是没有生命力的车、马、炮等,而是全部都是万物之灵——人。而这部分人却是世间最难为的人——间谍。在我看来,《暗花》正是以此点为伏线进行布局的。

  描写国共两党的争斗之作数不胜数,仔细读来,各有特色,从不同的侧面刻画了国共战争那个特殊时期战斗在地下一线的人和事。《暗花》以国共两党争夺核武器专家童教授为明线,这期间的人和事让今日之我读来,感慨就是幸好自己不生存于那个时代!一个将人变成恶魔的时代!

  总而言之,读完此书,新潮澎湃,但是心中也颇觉不解。书中所描述的国民党的潜伏特务各种各样,只是其结局都一样——都沦为了弃子,甚至有的连作用都没发挥就成为了弃子!张幕、周哑鸣等等,其结局总是让人觉得唏嘘不已,假令读者身处其境,是否也会如其一样选择呢?下那么大的一盘棋,其结局就是为了保护蜜蜂?书中潜伏最深的国民党特务是蜜蜂,只是直到最后我也不知道她潜伏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获取核武器成功之后的图纸吗?如果是,在大局一定的情况下,还能有用吗?几十年的夫妻之情、母女之情,竟如此都是假的吗?

  虽然本书刻画了很多间谍或者是特务的人性的,但是让人读来总是觉得很多地方展开不够,如张幕对童笙的感情、周哑鸣对谢晓静的感情,作者并没有展开论述,读来总觉得苍白。但是尽管苍白,我们也能感觉到身处那个时代的人的无奈!所谓时势造英雄,大抵就是这样的吧!

  过去的历史谁都不能复印下来,我们唯一能知道的就是通过相关的书籍进行了解。而《暗花》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个白色时期的一点温馨、一点无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暗花读后感精选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