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断舍离(心灵篇)》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断舍离(心灵篇)》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7-14 04:5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断舍离(心灵篇)》读后感精选10篇

  《断舍离(心灵篇)》是一本由【日】山下英子著作,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9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断舍离(心灵篇)》读后感(一):不要急于向山顶仰望

  近日重读《断舍离-心灵篇》,又读出了新的体悟。遂来分享

  如果翻一下朋友圈,就会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跑步健身,真是健康积极又正能量啊。但是,也发现发现有这样的心情:“今天跑太多,膝盖痛啊”,“今天完成了50公里徒步,腿废了”。

  在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我们乐于尝试挑战一些稍有难度事情,这非常符合人的心理,也非常值得赞赏

  但是,如果在没有跑步经历前提下,一开始就想要跑五公里或是十公里,虽然咬咬牙也可以跑下来,但跑后几天内,大腿酸痛无比,以及上下楼梯惨痛经历。只会让跑步成你不愿触碰的梦。

  如果采取不一样顺序,在刚开始跑步前,先对自己当前的情况进行评估,明确自己当前的跑步的现状,是体能充沛可以跑五公里?还是已经好久没运动了,只能跑一公里?

  对于没有运动习惯的人来说,在最开始,跑一公里可能是当前最好的选择

  于是在刚开始跑步时,就以一公里为目标,等到身体适应强度后,再慢慢加距离。三个月之后,再去挑战五公里甚至十公里,那时就会发现,跑步是一件非常有乐趣的事,同时,我们的身体也会非常享受这样的运动强度。

  跑步如此,断舍离亦如是。

  对于整理物品障碍人群来说,总会饱受家里乱七八糟却怎么整也整不好窘境。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痛下决心,想要对家里进行一场断舍离。

  但是这样的断舍离总是会很快夭折,甚至是,只要一想到要去扔东西就崩溃到想哭。(夸张)

  整理其实和跑步一样,也是需要通过训练的。和跑步相同的是,在开始断舍离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接纳自己。接纳自己什么呢?接纳自己确实是一个在整理方面不太擅长的人。在明确自己不擅长整理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断舍离的训练了。(通过接纳 ,我们在面对棘手的,难以完成的任务时,就不会有太大的心理压力

  而训练的第一步就是:填写“现在、这里、我”表格。这份表格非常简单,就是借助表格,直观反映出我们当前所处的位置

  这份表的纵坐标依下而上分别是:区别(累计垃圾)、分类(囤积废物)、挑选、严选。这四个显示的是家里物品所经过的筛选水平

  那要如何绘制自己的“现在、这里、我”表格呢?

  1.从左下的点朝着右上的点划线

  开始画线时,完全随意,没有任何规定

  可以画锯齿状,也可以画波浪状,也可以画个圆。这样随性的画线,会让我们产生疑惑,这到底靠不靠谱

  但是据山下英子对自己学生的表格进行统计,发现他们画出的线与自身收拾水平变化非常吻合。可能是潜意识力量吧。

  anyway,自左向右画线结束后,我们就得到了自己攻克家里处境的“攻顶路线图”。

  2.在线上标示自己当前水平

  依照自己所画的线,我们就可以通过比对家里的现状,从而在线上找到自己当前所处的位置。通过不断的断舍离,我们在线上的位置就会发生变化。

  虽然在线上的位置会不断上升,但是这条线却永远没有终点,但是在此过程中,会收获源源不断成长。断舍离从字面看仿佛是在给生活减法,但真正操作起来,却是对我们的生活做加分

  “比以前更好了”“生活空间舒适了”“生活的更快乐了”这才是断舍离真正带给我们的。

  《断舍离(心灵篇)》读后感(二):断舍离

  与第一本《断舍离》不同的是,心灵篇更注重看不见的世界,得到心灵的提升—俯瞰力。

  01断舍离的精髓在于让 “看得见的世界”与“看不见的世界”同时变得有序和谐,也就是所谓“看不见的世界的断舍离”。

  02「俯瞰」的观点人们认识更深层次的自我,提高纵观全局能力。瞬间掌握当下的“需要、合适舒服”,将“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去掉。

  03从收拾开始,锻炼生活的能力

  “收拾”—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重要的点是思考。审视物品与我们的关系,取回被物品夺走的空间和能量。认清自己当下的位置,通过不断的训练登顶。

  04重新思考“可惜”这个词

  使用仍和不扔四阶段表格来分析仍不了的真正原因。应该去珍惜的是物品和我们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物品本身。“舍”不等于弃,“断”不等于“绝”。

  05物品投射出自我

  物品是自身的投影,它可以成为诊断治疗、治愈我们内心工具。纠结,是自我分析的绝佳时机。比起商品价格附加价值,以自我为轴心的利用价值才重要。

  06我们需要的,是有意识生活的态度

  要能够接纳不舒服或者罪恶感,并且勇敢面对,而不是勉强表现出积极乐观。“感行合一”做出选择与决定。无论多亲近的人,都不该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到对方身上。

  07不再计较“幸”与“不幸

  “愿望期待、确信、梦想”是不同的。快乐生活的秘诀,在于心怀纯粹的确信与梦想,勇敢地生活。

  08三分法的智慧

  实践三分法时,关键点是分大类,从大分类入手,再由中至小,一步步缩小问题。两个重点:“是不是再也没办法分出更多了”,“这三项可以并列在一起吗”。利用三分法磨练俯瞰力,试着从自我轴心转移到他人轴心。

  09场的力量

  关注焦点离开物品本身,去关注那些肉眼看不到的频率、价值、感情。除了肉体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也同样重要。

  10做减法

  物品的数量常与物主的不安程度正比储备与囤积是不一样的。让储存物品达到一个自己日常能够管理最低限度足够了。

  《断舍离(心灵篇)》读后感(三):透过物品,看到你的内心

  透过物品,看到你的内心

  文/Sofia

  前些日子土豆秀了她网购的一双鞋。我很惊讶,白鞋虽美,但是打理起来却是不易的,尤其对于一个孕妇来说,大着肚子弯着腰多累呀。而我自己,看中了一双银色焕彩的鞋子,却因为怕打理而一直犹豫着没有入手;却又着实喜爱非常,于是为了这双鞋子前前后后去了商场n次,始终在纠结的道路上徘徊。

  也许,依据“断舍离”的精神,让人犹豫不决的东西就不要买。只是,如果往深了去探究一下,可以去想想自己为什么多次去看那双鞋子——这不是废话吗?当然是喜欢啊。再想一想喜欢的东西为什么会犹豫?是钱包疲软,还是其他?好吧,我是一个懒人,非常怕浅色鞋子上的难擦的污渍,这才是让我纠结的唯一原因。最后,再问一问自己,市面上是否还有其他的类似款非浅色的鞋子让我如此魂牵梦萦的?答案是NO。

  想通了以后,果断去商场把那双让我怨念让我纠结的鞋子抱回了家。

  其实,很多时候,我处理这些让我困扰的问题的方式就是断绝自己的纠结心理——要么say YES要么say NO。

  或许,你会说,你还“断舍离”呢,没“舍”之前,反而多添置了东西。你怎么就记不住“断舍离”的教导——令人纠结犹豫的东西就不要买?

  我觉得“断舍离”不是让你断绝一切享受、过着清教徒式的寡淡生活。

  《断舍离•心灵篇》里说,纠结和困扰的时候,就是应该进行自我分析的时候。

  都市生活如此繁忙,很多人都像陀螺一般转个不停,我们何曾想过要关怀一下自己的内心世界?只有真正得感受到自己的心灵,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成长,也才能让自己活得更自在

  “断”,是让你不要把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带回家,而不经过思考,你怎么知道这东西是不是你真正需要的呢?

  可买可不买,心头之爱没那么强烈的东西就是可以“断”去的。而让你一直魂牵梦萦、始终无法忘怀的东西,你不仅仅可以从中看到你的喜欢,还可以看到你的某些困扰——比如说我的懒、怕擦浅色鞋子上的污渍。

  某种程度上,我觉得“断”还是断去自己心灵的困扰。物品要“舍”,家居环境要减负。心灵呢?人的心灵更应当减负、舍去困扰。心灵远比物品更加娇柔、更加需要呵护

  我觉得,我成全自己的喜爱,入手了那双让我纠结的鞋子是一种“舍”,舍去了自己内心的困扰和纠结。当然,倘若我能够说服自己不再喜爱那双鞋子从而不买那双鞋子,也是一种“断”,断去了心头所念。不管是哪种选择,虽然没有实现物品上的“舍”,但是成全了心灵的“断舍离”。而我从这双鞋子中获得的喜悦也让我觉得,我当初的纠结还是值得的——因为是真心喜爱。

  也许,这种喜悦的感觉就是一种超脱了困扰的让心灵呈现圆满的“离”的状态

  《断舍离(心灵篇)》读后感(四):断舍离——生活的减法,心灵的加法

  第一次听说《断舍离》这本书,是在豆瓣某大神的日记里面提过,断舍离是关于生活中对于空间收纳物品的相关介绍,以及怎么让自己脱离不需要的物品的方法脑袋中第一个念头就是,像我这种有收集乱七八糟小物品怪癖的人,严重需要这本书来让我脱离家里跟垃圾场一般的惨状。

  作者山下英子利用第一本《断舍离》的势头,写了第二本,《断舍离》(心灵篇),这个相当于第一本的进阶版。可能跟没有看过第一本《断舍离》,而直接跳到进阶版本的关系,我看这个心灵篇,整整看了两遍,第一遍看的云里雾里,对于断舍离有了些模糊概念,趁着热乎劲儿,我看第二遍的时候,渐渐看到了一些门道。减去生活中“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物品,只留下“需要、合适、舒服”的东西,尽量让自己的生活简单、舒适、自在,这就是断舍离宣扬的生活的减法哲学

  从日常生活中对物品的收纳整理进阶到对于心灵的收纳。我想,这就是作者山下英子要写第二本《断舍离》(心灵篇)的原因吧!断就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就是舍弃多余的废物,离就是脱离对物品的执念。作者山下英子在对于物质断舍离的基础上,提出了要用更深层次的俯瞰力,为自己的心注入专注的力量,通过把关注焦点转移到已经完成的事情上来为自己加分,不断进行自我肯定,累计判断力自信心,并从中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这就是断舍离说的心灵的加法哲学。

  作者山下英子提出的很多空间收纳方法,是我觉得特别新颖的,比如“七五一法则”、“三分法”、“时间轴”、“收纳一个动作的法则”等等这些都是让我对整理收纳有了重新的认识。比如我们的衣柜,衣柜总是我家里最乱糟糟的部分,换不完的上衣,穿不完的套装,总是堆在衣柜里面,想穿的时候都觉得没有一件是合我心意的。这一件是商场打折的时候买的,也就穿过一回,那一件是亲戚送的,丢掉又好像太不给人家面子了。这样或那样的想法阻碍了我想丢掉的念头。这就是为什么我的衣柜挂满了衣服,却永远觉得没有衣服穿。看完《断舍离》,我明白了,就是因为我把焦点都放在物品上面了,却完全忽略了我是否需要、合适、以及舒服。我才是物品的主宰,而不是被物品牵着鼻子走。我想,这应该就是作者山下英子要传达给我们的理念,通过整理物品来思考自己的生活。

  摒弃“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慢慢把家里收拾成“需要、合适、舒服”的状态,这应该就是目前我最需要做的事情。从整理物品到培养俯瞰力,我想这是迈向心灵净空的一个过程,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思考,不断积累结果。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不断进行断舍离的思考和俯瞰力的培养。

  断舍离,应该就是生活的减法运用和心灵的加法进阶。专注我们自己的生活,倾听我们内心的声音,我想着就是我们需要做到断舍离的本质吧!

  《断舍离(心灵篇)》读后感(五):从断舍离开始,重新爱上自己

  以前的我一直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什么事情都恨不得能做到一百甚至是一百二十分,一旦做不到自己心里想要达到的,就会特别恼火,自己跟自己生气埋怨原本一直以为自我埋怨是因为完美主义,直到我偶然看到这本《断舍离(心灵篇)》,才对我自己的问题有了新的看法

  这本书是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的作品,也是去年火热的《断舍离》的续集。在《断舍离》的影响下,我也开始动手收拾起自己的屋子办公桌,生活环境确实有所改观,买东西的时候会考虑这样东西我到底需不需要,扔旧物的时候也变得比以前干脆多了,因此等到这一本书的续集出来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毫不犹豫地就买来看了。全然没想到,这一次真正让我开始看清自己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

  影响到我的是作者在书中讲的那个例子:作者经常会在断舍离的讲座上问她的学员,如果没有经过任何特殊的训练,能不能举起三百公斤重的杠铃?如果没有雪巴的协助,能不能独自一个人登上喜马拉雅山?作者说到,这些问题看起来有些天方夜谭,但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里是经常会有类似的事情的,比如收拾,几乎每个人的家里都堆满了成吨的废物,如果总是想一下子收拾干净,也是不切实际的。

  看到这里,我突然想到自己:以往在给自己定下的目标里,是不是也有些像“一下子把乱糟糟的家里全都收拾干净”这样不切实际呢?我冷静下来,开始仔细思考,那些自己无法完成并因此而愤懑的事情里,有多少是确实很难做到的,并且第一次认真地去找好友去讨论这个问题。没想到,朋友对我说了一句话:“你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总是想做那些根本做不来的事,做不好、做不到就开始着急了。”突然发现,原来一直以来,我在朋友当中是这个样子的。所谓旁观者清,向来标榜完美主义者的我,原来并不是真的追求完美,而是经常给自己定一些太高太远的目标,所以一直以来才会活得这么累啊!

  山下英子的一句话彻底拯救了我——首先是赦免,接下来是接受现状,不要急于向山顶仰望。是啊,长久以来我都生活在对自己的不满当中,但其实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根本就是一时间很难完成的啊,所以,应该要接受现实,宽恕自己,把目标分解得小一点,从确实能做到的事情开始,一点一点积累,这样才会进步啊!就像我们在考试的时候,答题的技巧就是先从会的问题做起,从应试教育走过来的我们对这一点很清楚,技能掌握得也算熟练,怎么一到生活里、工作上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呢?

  不过想想也是,周围的人们总是在说生活要拥有目标才好,没有目标的人往往会被人们指责,久而久之,我们好像就会不自觉地也给自己套上一个目标的枷锁,因为没有达成目标而对自己横加责备,过度执着于最佳选择而无法果断行事,就很容易用减分法去看待周围的一切,或者是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不安上。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能确保是完美无憾的,有得就有失。断舍离的观念里,则换了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把焦点从未完成的目标上转移到已经完成的目标上,比如“今天成功把钱包里的发票都清理干净了”、“塞满了笔的笔筒瘦身成功了”,改用加分法生活,就能轻松得多。

  就像这本书的序言部分里所说的那样,断舍离是一种心灵上的加法哲学,它会引导人们转换思考模式,把焦点放在成功完成的事情上,改用加分法生活,一点一点地累积判断力、自信心,不断进行自我肯定,并从中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

  山下英子这一次的新书果然让我不负所望,它帮助我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我的大问题。放下这本书,我觉得很有必要重新思考和计划一下自己的生活和奋斗的目标了。

  《断舍离(心灵篇)》读后感(六):做到断舍离,你需要想明白的三件事

  做到断舍离,你需要想明白的三件事

  正如《断舍离》的作者山下英子所说,断舍离的机制是,通过不断地“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与“舍”(舍弃多余的物品)的训练,最终达到“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的状态。

  这简短的几句话,并不能让你的生活有所改变,在现实与理想之间隔着一个词,叫作“行动”。当你真正地对多余的物品“宣战”,对自己的欲望“宣战”,你会发现,改变的不仅仅是生活的环境,还有你对世界的看法——你会拥有更深刻的洞察、更高远的观点、更广阔的视野,抵达一个更高的境界。

  禅宗讲一日禅,每日砍柴烧水做饭,都是禅修。断舍离的过程,本身就是修心为上。那么修心修什么?我觉得至少要想明白下面三个问题:

  一、你的“当下”有多“长”

  “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物品”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当下”,是当下不需要、当下多余的。最近流行说“活在当下”,那么当下在时间轴上应该是个时间段才是,这个时间段有多长呢?

  昨天晚上我把前年买婴儿充气游泳池时,卖家赠送的电动充气泵给“断舍离”了,毕竟我不想让一年才用一次的东西,占据我几千大洋一平方的房间,我觉得当下用不着。可是家人不同意了,理由有二,一是这东西没坏,二是每年给游泳池充气都要用。

  矛盾核心点就在“当下”的“长度”,我的当下很短,等到一年后用的时候,家里有打气筒等替代品,可以实现同样功能;家人的当下要长一些,至少有一年那么长!家长觉得它现在还有用。用极限法想一想,如果我们把一辈子都看作当下,那还有什么能扔得掉呢?连小时候的尿布都收藏着好了!

  “当下”的“长度”往往由年龄决定,年纪越大的人,他的当下会越长,总会难以割舍一些人和事,而孩童就更容易做到放下,刚刚还在大哭,转脸就开心地玩去了。

  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对当下的感知不同。假如把一个人经历的时间分成60份,一份是当下,那么,对于60岁的人,当下就是1年,对于3岁的孩子,就是半个月,甚至一转脸!

  这就是对当下的感知,而断舍离的过程,可以让你对当下的感知更加准确和务实!从而更好地思考自己的生活,更好地活在当下!

  二、跳出自己看自己的俯瞰力

  断舍离,是一连串的选择和决定,但凡你要做出选择和决定的时候,就必须审视自己是什么样的标准、要什么样的东西。这一审视,就是居高临下的俯瞰,是对自我认知的探索!

  下面这段话烧脑一下,我们要知道,“这件衣服我不要了”和“我意识到这件衣服我不需要了”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境界。

  “这个东西不要了”仅仅是一个动作,谁都能做到,甚至动物园里的猩猩也会扔掉一些东西,但是,加上“我意识到”四个字,就不同了。他不再是站在物品的角度去看世界,也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问题,而是跳出自身,用一种俯瞰的角度,思考自己需要还是不需要。

  这就像人工智能,如果哪天机器人拥有了俯瞰力,知道自己哪个地方需要修理,哪个系统需要升级,就十分可怕了。因为,他们很快就能超越人类,甚至开始自我繁殖!

  可见,在断舍离的过程中修炼俯瞰力,实际上是提高认知水平的过程!禅宗的坐禅冥想也好,心理学的觉察也好,都是在训练如何跳出自己看自己,用俯瞰的角度审视自己,修炼自己“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俯瞰力!

  三、用更广阔的视野看待人生时间轴

  把俯瞰力和当下结合起来,就是用更广阔的视野看待人生时间轴。人生的时间轴,就是从出生到死亡的一个长长的线段,每一个小的时间段就是当下。

  在当下时,我们聚集做事,心无旁骛,专心“修行”,把每一件事做好,把每一天活得出彩!

  在俯瞰时,我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知道每一个当下的目标是什么,应该做什么,尝试克服当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角度的局限,着手制定更加清晰的人生规划。

  因此,断舍离是物品做减法,认知做加法,遵循着上面的原则开始“断舍离”,可以开启人生一段新的觉悟和修行!

  《断舍离(心灵篇)》读后感(七):透过现象看本质,经营出自己轻盈而又充满重量的生活

  前两年大火的《断舍离》系列买回家也大约有一年多了,甚至连包装都还没拆。自然那时是跟风买的,自己内心其实并不喜欢这类图书。今年空闲的时间多了,加上对“读书”这件事情有了深层次的认知,于是前段时间便跳过了第一本《断舍离》,而直接阅读了《断舍离—心灵篇》,因为此时的我急需对自己的心灵进行断舍离似的清理。

  在这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社会,面对各种火爆的事物,即使你不去亲自体验,也能在刷朋友圈、微博、新闻时对他们有大致的了解。所以在我不断地被动听说《断舍离》的思想及内容的那段时间,我开始了我的衣柜整理之路,并在这思想的启发下认识到了自己衣柜中的衣服已经多到装不下新的衣服,而衣柜中却有着近三分之一根本不再穿的衣服。思想从以前“这件衣服好好的,不想扔”、“那件衣服我如果再胖点就能穿了”的思维怪圈中一下跳了出来,于是将这些衣服全部整理出来,一股脑全部扔进“爱心捐物箱”中。随着这一步的迈出,不仅我的衣柜,连内心都感觉清爽了不少。

  带着这仅有的一点点心得体会,我阅读了《断舍离—心灵篇》,感觉整体是在教人们如何把整理收纳中的“断舍离”灵活运用于生活、工作、情感中,学会俯瞰自我。通俗点说就是明白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到底什么是你想要的,什么是适合你的。好比小的时候我们写作文,一句话总是用若干修辞手法去修饰,为赋新词强说愁似的堆砌着,将一句话堆成一段话,甚至有时我们都忘了最初想表达什么来着。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减法,找回最真实的初衷,摒弃冗余,轻装而行。

  比如一段感情是否要继续下去,你只需要弄明白两人三观是否一致,性格是否合适,这是在一起的基础。至于对方舍得为你花钱、愿意带你去见他的家人、能够花心思给你制造惊喜等等这些都是附加品。如果你为了附加品而忽略掉基础,那么注定这份感情中早晚会有一方陷入痛苦。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学会举一反三,我认为《断舍离—心灵篇》一句话总结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做任何事情明确目标,不要被路途的繁花似锦迷住了双眼,偶尔被蒙蔽也不要紧,及时发现调整,及时断舍离,经营出自己轻盈而又充满重量的生活。

  《断舍离(心灵篇)》读后感(八):第一部的升华

  断舍离第二部我晚上用了1个小时看完,这基本是我阅读最快的一本书,但部分章节我几乎是一目十行,只有在重点处略做停留。

  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他有什么深奥的理论,而在于他用一种崭新的观点来理清人和物品的关系。俗话说钱财乃身外之物,人往往执着于物,不断的争,不放手,沉迷其中,而让人迷失了自我,泯灭了活着的意义。

  第二本是独一本的强化和升华,将断舍离收拾房间进行拓展和延伸,使之能广泛的应有在人生,人际关系等多领域,用一理通百理明的思维处理任何事,懂得舍得的意义,有舍方有得。

  中国人传统里有一种有备无患的意识,习惯积攒东西,怕有一天总归会用到,但是越攒越多,破坏了有序的环境,看看这个可能以后会用,看看那个以后也可能会有用,每次的收拾,不过是把物品拿出来,换个摆法,又重新放回去,这种收拾潜意识也清楚毫无意义,于是逃避整理,因为一旦面对,又是这种依依不舍,十分纠结的心态,断舍离2说,纠结,其实正是进行自我分析的绝佳时机,我非常认同,这就像,我们身体某个部位疼了,这正是题给我们提出的信号,是我们该去行动的时候了。如果用有备无患的思维来看,似乎把一个超市都买下来,都不够用,所以我们得扭转思路,我们的手掌就这么大,抓不住所有,只能抓住关键,其他细枝末节,果断抛弃。只有放下,身心一致的放下,才能获得不物喜不以己悲的全新境界。

  第二本是第一本的进阶,我建议第一本看明白了,了解了人执着的根源,掌握了断舍离点具体方法,立刻付诸于行动,整理自己的居室,办公环境,电脑,手机,果断但删除,归类,有选择性的导入新的东西,直到自己从收拾和整理中找到乐趣,获得成效,养成习惯,再阅读第二本,他是对第一本的总结,也是延伸,让我们明白,再情感,人际关系,职场等多方面,我们都可以运用断舍离,在这本书中,我们的认识将得到一次全面的升华,方知断舍并不仅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思维方式。

  断舍离的要义是让我们享受精致的人生,抛弃那些占据我们空间的垃圾,撇弃那些扰乱我们思维的杂念,让我们的生活,工作,人生,在规范的轨迹上富有创意和乐趣,展现积极的态度,明了不是占有,而是享有,不是留下,而是创造,享受内心的和谐和平静。

  《断舍离(心灵篇)》读后感(九):把自己从当下抽离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意思说的是人们深陷在某件事情里时往往看不清楚真实状况,反而是局外人看得更明白、更透彻。现如今非常流行一种说法是活在当下,但有的时候,当下反而最容易让我们迷失。

  在我看来,人生的种种困扰无外乎来自于对过去的贪恋不舍或是耿耿于怀、对当下的愤懑不满或是纠结踌躇、对未来的担心恐惧或是迷茫不安。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断舍离的观念,解决了人生中过去和未来的烦恼,告诉人们要注重当下的需求,既不要总是留恋过去,也不要过分担心未来,最重要的是看清当下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当下最适合自己的是什么,自己最需要的又是什么,甩开无谓的烦恼,彻底解放身心,轻松自在地生活。

  不过,还有一些人的困扰恰恰是来自于当下,特别是当遇到一些麻烦和困难的时候,这时的自己就好像是陷进了一团乱麻里,剪不断也理不清,想逃也逃不掉。山下英子在《断舍离》之后的新书《断舍离•心灵篇》当中,提出了一个让断舍离的生命有了二次延伸的新概念——俯瞰力,这个概念如醍醐灌顶一般,给人以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清朗之感。

  《断舍离•心灵篇》中的核心概念——俯瞰力理解起来像断舍离一样,非常简单。俯瞰力就是一种脱离当下,从高处往下看的能力,需要培养的是深刻的洞察、高远的观点和广阔的视野,是在断舍离到了“离”的状态后进一步提升所收获的能力。人最难看清楚的往往是自己,和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有时候似乎是看到了,但这可能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幻想罢了,而并非客观感知到的。要真的做到客观,需要的就是高到云端的俯瞰力。

  这本书中提到,断舍离教给人们的是一种减法的生活哲学,通过不断的断与舍,让生活变得简单、舒适、自在,而俯瞰力教给人们的则是加法哲学,借由俯瞰力把关注的焦点放到已经完成的事情上,为自己加分,提升自信心。而当我们越是能够清楚掌握住自我,明白的那个现在自己所处的位置,就能更有意识的生活,不再拘泥于现状,不再计较那些生活中的不幸,也不再受当下情绪的影响。总而言之,就是通过断舍离和俯瞰力,让自己的生活和心灵都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和高度。

  蔡康永曾经说过,在这个残酷的社会里,要跳出自身往下看,把自己从当下抽离,跳出自身,跳到上方往下看。这样一来,很多当下觉得扛不住的痛,也许就扛得住了;很多当下害怕的事,忽然就不怕了,就像现在的你回头看自己幼时所惧,已成玩笑。学会这招,我们也许就能预支日后的智慧和勇气。我想,这其实也正是俯瞰力的意义所在吧。

  《断舍离(心灵篇)》读后感(十):摘录而已

  相较于行动篇,这篇力量更弱。有些东西说的过于玄乎了,不看也罢。倒是最后那部分实践者的话中,酸果的那篇《最简单的生活之道——从你的衣柜开始》说的更简单更直捣主题。容我摘录于下,看此足矣:(剩下的更重要的事就是看自己如何实践,在实践中体悟,东西才是自己的)

  说了这么多,简单来说无非就是:生活很简单,以“自己是否需要”为中心来考虑问题,择优选择生活中的一切需要,仅保留当下能够用到的,即可。

  想来自己是此方法的受益者,清理了卧室衣柜内一半以上的衣服,不管新的旧的好的坏的现在不穿的不喜欢的看着不舒服的全部扔掉,衣柜顿时变得很清爽;扔掉了不怎么穿的一堆鞋子,满满的鞋架变空了,只剩下自己喜欢的鞋子;朋友送的各种布满灰尘的物件和礼物,现在用得上的留下,用不上的就送给需要的朋友;把手机上用不上不常用的软件,应用、游戏、电子书等,管它喜欢的或是不喜欢的,精简删除到最少,相册清空、图片清空、视频清空、手机运行更快更流畅了;把工作电脑上收藏的堆得像瀑布一般的网页、储存的一大批看过的电影、不可能有时间看的一堆学习资料、一堆过期的工作文件等,一股脑删除;把QQ、电话簿、微信登上的联系人,不常联系、不再联系、不认识不喜欢的,全部删除,只剩自己喜欢或喜欢自己的人,发现自己真心的良师益友就那么几个也就足矣;下定决心和并不爱的人说再见,虽有歉意和不舍,但相信分开以后,各自都能过得更好,等等。从整理衣柜开始,当我理解到幸福的生活应该实在做 减法以后,内心像是很多杂质也一并清除了,心中获得前所未有的宁静。我想在未来,应该还有更多的东西等着我去清理。比如已经困扰我许久的纷扰杂乱的工作;再如已经堆满了各种新书和旧书的书架——对于我这爱书狂人,我想这应该是不小的考验——尤其在对待自己钟爱的事物上,放弃舍弃挣脱,才能真正根治我们心中根深蒂固的执念,脱离欲望的苦海。

  刚刚开始做这一切的时候,可惜、犹豫、难舍等感情会一直在头脑中盘旋斗争,常常扔掉的东西又拿了回来,总感觉实在无法舍弃,总觉得仍带哦很可惜。但是,如果最终狠下心舍弃后,会发现其实也还好,本来就用不上或者不好的东西,与其它们在阴暗的角落滋生灰尘,那和扔掉又有什么区别嫩。

  想来,活于世间,就没有什么无法舍弃的东西。一切执念,都只是我们自己为自己的头脑拷上的枷锁而已。

  试想,一场跑步比赛,一个负重奔跑的人,怎会可能有一个双手空空轻松上阵的人轻松呢。从普通的成功几率来算,谁取胜的可能性更大?

  最后,我们只需记住:占有绝非是拥有,放下才能拥有更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