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谁偷走了美国梦:从中产到新穷人》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谁偷走了美国梦:从中产到新穷人》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7-17 04: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谁偷走了美国梦:从中产到新穷人》读后感精选10篇

  《谁偷走了美国梦:从中产到新穷人》是一本由[美]赫德里克·史密斯著作,雅众文化 / 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谁偷走了美国梦:从中产到新穷人》读后感(一):41年后,他的著作终于再次翻译成中文出版

  赫德里克·史密斯的《谁偷走了美国梦》终于要出中文版了,这比它的日文版晚到了六年,而距离作者本人的第一本中文版译作《俄国人》也有四十一年之久,虽然那本书没有获得他的授权。

  赫德里克是1933年生人,是可以归类在“新新闻主义一代人里的,他比汤姆·沃尔夫(《画出来的箴言》)小三岁,而长盖伊•特立斯(《被仰望和被遗忘》)一岁。他的第一本畅销书《俄国人》是新新闻主义写作典范,“给美国读者们描绘一幅亲切客人人类学图景,让大家看看俄国人在苏维埃共产主义的大幕下究竟是怎样的形象,以及他们为何会选择如此的行为方式”。对于汤姆·沃尔夫和诺曼·梅勒之间的著名口水战:究竟是该写宏大或者吸引眼球主题,还是该把精力放在叙述技法磨砺之上,他可能是最没兴趣的一群人之一。他对毕生从事的新闻事业始终抱有一种美国式的理想主义情怀

《谁偷走了我的美国梦》英文版

  赫德里克的记者生涯开始于“二战”之后的冷战时代。1950年代老爷子那会还是著名文理学院威廉姆斯学院的大学生,首先是在南加州的一家城市报纸做暑期实习记者。大学之后,他又去了牛津大学做富布莱特访问学者完成研究生学习。然后在美国空军服役三年。1959-1962年,他加入了美国合众社。1962-1988年间他在《纽约时报工作了26年,1971年成为了首席外交记者;在这家著名的报社,他的主要报道领域是马丁·路德·金和民权斗争,越南战争、莫斯科和华盛顿之间的“冷战”。1989年之后服务于美国公共广播公司制作了26期的黄金时段特刊;他的报道话题恐怖主义、华尔街、苏联改革、沃尔玛、安然公司、医疗保障环境问题以及华盛顿的权力真相等等。

  作为新闻记者的赫德里克·史密斯是极为耀眼成功的。在他所获得的所有新闻奖项里,最重要的当属两次普利策新闻奖。1971年作为纽时首席外交记者的他,因参与“五角大楼文件事件分享了普利策新闻奖;1974年又因为对于苏联和东欧地区的报道获得“普利策国际报道奖”。

赫德里克·史密斯

  而出版于2011年的《谁偷走了美国梦》几乎是赫德里克一生新闻事业的总结作品。这不仅仅是指内容而言。他在本书的前言介绍说,这本书里涉及的采访对象都是他在《纽约时报》和美国公共广播公司工作时积累下的人脉资源,里面不仅仅包括比尔·克林顿、马丁·路德·金这样的政界和民权运动领袖,艾尔·邓拉普、鲍勃·高尔文这样的跨国公司CEO,还有更多普通中产阶级民众,他们有的是小企业主,有的是银行信贷员,有的是工厂技术员。更重要的是,在这本书里,他要尝试回答自1970年代以来,一直在不停困扰他的一些问题:美国的阶层固化是否已经积重难返,美国梦对于普通的民众来说,是否越来越难实现?美国的民主制度是否正经受不可逆的削弱和蚕食?美国的普通民众为了自己利益,为了民主制度,可以做一些什么?

斯皮尔伯格去年执导的《华盛顿邮报》聚焦于当年五角大楼文件事件

  书成上市之时,赫德里克已经是七十八岁的高龄。但他仍在写作和思考。去年在电影《华盛顿邮报》大热之际,他和《纽约时报》当年其他两位当事记者又一起撰写了厚达800多页的回忆录《五角大楼文件》。2013年他在接受同行记者采访时,针对纸媒的没落,他仍然坚持认为新闻事业不会失去价值:“纸媒业很显然面临着巨大挑战,也许经过十年的大浪淘沙才会找到未来。但是我也相信新闻机构会以某种方式继续存在下去,因为有相当多的精英人群,他们需要品质的新闻,而这只有像《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和美国公共广播公司一样知名新闻机构才能生产得出来。”

  1977年,《俄国人》作为“黑材料”被有关方面指定上海翻译了出来,列入“灰皮书”一种。三十多年后,许知远在他的文章里一再提到此书,视其为理解当下中国一面参照镜,彼时,“单向街”还只是他的副业,他安安静静地写作一些不为人所喜的文字,却也没有招来更多的唾沫星子。时隔四十一年,赫德里克的著作再次以中文出版,也许这次,他不必等待那么久才会有一个知音

  《谁偷走了美国梦:从中产到新穷人》读后感(二):话语权丧失的中产阶级

  整本书以美国中产阶级的衰落过程主线,从政治经济历史角度分析其成因和应对开篇以尼克松为击败竞选对手争取选票而颁布《净水法案》,到自己否决该提案,对商界表面迎合,真实情况却近乎忽略商界利益说起,引出《鲍威尔备忘录》形成的时代背景。商界撬动华盛顿政治权利平衡必然造成政策制定朝着企业精英们的方向严重倾斜,直截了当地指出中产阶级被牺牲的必然性。

  在讲到中产力量时候,以马丁路德金引导公众活动明了该力量能够形成并促进类似1965年的《投票权法案》这种法律和政策的变化,1970年的地球环保抗议之中,中产阶级政治力量也广泛参与,再到拉尔夫纳德对商界和政府机构发起的消费者权益倡导所拥有的政治影响力。而这些中产参与政治的繁荣时期就在1978年开始衰落,商界要求政府取消各种管制使得企业利润提高,而这部分通过奖金股权形式进入CEO们的口袋,新破产法更大的作用发挥保护银行和债权人而不是企业的雇员和退休员工,401K计划则把养老储蓄支出也抛给雇员自己而不是企业。中产的政治话语权丧失而导致的被牺牲也不过刚刚开始。

  美国楔形经济分裂的过程提到不少知名企业,都从不同角度切入,比如摩托罗拉的管理者高尔文注重员工提升培训,拥有这种理念的CEO从九十年代开始灭绝,当他退休后,摩托罗拉的继任者为了公司短期业绩出售子公司、关闭工厂。天才经济学家佛里德曼(我推荐他的《自由选择》,写得非常好)就对这种没有社会责任只想着为股东赚钱的企业进行了抨击。然而抨击并没有任何用处,这些贪婪的CEO们只会变本加厉,比如华尔街的邪典人物艾尔邓拉普之流只关心如何通过漂亮数字刺激上市公司的股价最高处兑现股票牟利,这种毫无企业责任的CEO。“像艾尔邓拉普这样的CEO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它同时也让数以万计普通美国人的美国梦开始分崩离析。(P81)”其根源还是企业的经济权力朝着管理发生便宜,员工根本没有任何权力可言。期权欺诈方面拿出了乔布斯从售出一半的苹果期权当中巨额获利为例,雇员方面则以微软的永久临时工案和沃尔玛拒绝为兼职员工缴纳医疗保险为例,说明员工在企业决策和管理层谋私时根本毫无约束力可言。次贷危机则从华尔街金融从业者的角度分析了金融市场的逐利性(推荐阅读《大空头》,虽然只能算是华尔街的八卦文,但不妨碍我们了解当时发生了什么),包括高盛一面向客户出售债券,另一面又通过对冲基金买空该债券(因为他们相信该债券会违约),以此双向牟利,同样压榨了中产阶级的理财投资的部分。

  从员工自身入手,信用卡汽车贷款住房抵押贷款、大学生学费贷款等各种形式的信贷叠加,则较五十年代的美国人背负多了四倍的债务个人出于自我保护申请破产,在申请破产人数居高不下的情况下,金融业在2005年让国会通过了《防止破产滥用及消费者保护费》修正案,提高申请破产法律和财务障碍。相比底层人民的窘状,布什政府还相继出台减税政策,降低最高所得税,降低资本得利税税率,逐步取消不动产税,最富有的1%美国人则减少了1万亿的税收。“减税之后的大部分好处,都流向了我们当中原本就最富有的那群人——再一次以牺牲最需要减税的中产阶级美国人民为代价。(P168)”

  本书的后三分一则开始分析外部矛盾,比如贸易方面,从沃尔玛压榨供货商导致供货商纷纷把工厂设立在中国、印度这类新兴市场以降低成本说起,指出中美贸易逆差达两万亿。“中国不仅成为了美国最主要的供货商,还成为美国最主要的银行业者,美国国债规模最大的持有人,其美元储备高达3.2万亿——这给中国足够强大的金融杠杆,一旦中国选择出售自己手中所持有的大批国债,美国经济就会遭遇灭顶之灾。(P301)”进一步以IBM、苹果公司为例分析了不仅低端产业,甚至高科技产品也转移至海外,对中国自主创新政策提出担忧(因其要求新技术的研发必须在中国,并应用在产品当中)。又从两党斗争和对外战争的角度分析经济和政治消耗的不合理,正如林肯所说:一栋分裂两半的房子——是无法维系的。文末提出的十点方案算是当前美国国内外环境之下的应对之道(这里就不一一讨论)。

  虽然本书并没有什么惊世骇俗或者语出惊人言论,但脉络清晰,分析全面,如果当做一本美国经济变迁的历史书来读,也非常有可读性。也许跟翻译时间有关,毕竟晚于成书近七年,而现今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却依旧可以从本书里找到逻辑。阅读这本书的好处也在于明白美国人民或者美国政府的思维导向,相比于很多赞扬和褒奖美国民主政治的著作,它则借由政治学家拉里巴特尔斯之口说道:“按照亚里士多德的标准,我们的政治制度在实际运作上似乎并不能称之为‘民主制度’,而是‘寡头政治’如果我们坚持把自己称作民主制度的话,那也应该有言在先——这是一种极不平等的民主制度。”(P190)

  而相较于那些精英阶层的麻木,巴菲特、比尔盖茨、特德特纳等商业成功人士都对重新对美国的超级富豪阶层加税表示赞成。这属于另一种声音,并非发至中产阶级或底层人民,却为他们的利益考虑。本书以中产阶级而没有以所有非富阶级为切入口主要还是在于对中产阶级的政治力量抱有一定的期待(文末的建议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政治),另一方面,相比于底层人民,他们也是经济危机以来受创最严重的群体,比如大量财富消失和破产申请、失业等等。

  我阅读本书的目的和一直以来看问题的方式是一致的,试图从多角度入手。就如观察任何政治或言论,如果整个环境下只有一种声音,无论它听起来如何美好,都是需要警惕的。

  《谁偷走了美国梦:从中产到新穷人》读后感(三):祖国,或以梦为马

  首先,感谢雅众文化的赠书。这本书的主题我很喜欢,以致于每次工作卡住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的拿起来,然后沉迷于其中,一读就是四五个小时……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我也很喜欢,精要、准确、简洁、克制。作者遵循新闻的写作原则,用事实说话,不乱发议论,通过大量的人物采访勾勒出了美国阶级分化的历程和动因。全书数百个脚注是另一大亮点,犹如一张地图指引读者通向更多知识

  如果说还有什么不足的话,我觉得,“述而不作”这件事既是优点,也是不足。止步于事实,就无法勾勒事实背后的政治和经济规律,不免影响读者的理解。因此,我想试试看,聊聊美国梦醒背后的一些逻辑,配合本书服用。读书前后服用均可。

  当然需要提前说明的是,我只是一个蹩脚的经济学爱好者,更对政治一窍不通,因此这篇书评不免错误百出。抛砖引玉,供读者批评参考

  一、美国梦醒

  在全书的第一页,作者引述了汤因比的论断,每个文明宿命,都在于它如何面对挑战。美国梦的诞生,我认为就始于一群清教徒面对日不落英国的挑战,写下独立宣言时刻。独立宣言的开篇是: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不言而喻的:造物者创造了平等的个人,并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则来自被统治者同意

  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是天赋人权,为了全体公民的人权,政府与人民协力,追求经济增长、社会公正和共同繁荣。所谓共同繁荣,就是让大多数公民享受到中产阶级的生活,有工作和收入,有房子住,享受医疗和教育服务,有社会安全保障。这是美国梦的具象表现。这个具象表现,反复出现在美国总统国情咨文中,体现为政府对公民的承诺

  梦想是美好的,但经过战后数十年的发展,美国变成了”一栋分裂的房子“,1%的统治阶级掌握着权力和财富,而99%的被统治阶级生活日益变差,阶级分裂催生民粹主义,民粹主义选举出了一位号称”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总统,这位总统带来了自己极右派局外人,推行民粹的独裁统治,注意,上一个著名的民粹主义的独裁统治者是希特勒。

  美国梦,飞九天,为什么飞了九天就挂了?发生了什么?

  二、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

  美国梦是人权的梦。人权有政治权利、经济权利,还有文化和人身权利。我对政治和经济权利感兴趣。

  政治权利有几个特点,首先是平均主义的,分散的,一人一票,不管你有钱没钱,有才没才,有谱没谱,总之是一人一票。第二、政治权利理论上来说不能交易(以票换票,比如我拿德州的一个票仓换加州的一个票仓),不能赎买(以钱换票)。所以我们也没见过像金融衍生品一样的政治衍生品,比如说,特朗普发行一个选举权的掉期合约,如果五年后美国GDP达到多少万亿,就自动投他一票……这种事我们从来没听说过。第三、政治权利的边界是国家,一人一票,只在国内有效,美国人不能拿着选票到中国来行使民主权利。

  经济权利是劳动和获得收入的权利。这一权利恰恰是用来交易的,我们出卖劳动,获得收入。市场竞争使得人和人的经济收入差异巨大,我们赞美这种差异,赞同机会平等,反对结果平等。经济权利是无国界的,拿着美元全世界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所以,美国工人痛恨全球化,痛恨中国和印度,而中国工人一声吼,不要放跑了曹德旺!这都是全球化的经济权利,和有国界的政治权利,其间矛盾的具体呈现。

  最后还有一件事,政治权利是天赋的。而经济权利是挣来的。不工作就会饿死,但只要不死,就能投票。我忍不住去想,如果把这两件事调一下会怎样呢?如果每个人一生下来就享受国家发放的津贴,衣食无忧,但政治权利却要花钱花时间付出心血和劳动去获得,会怎样呢?我悠然想到了海因莱因的《星船伞兵》和南希·克雷斯的《乞丐与选民》……

  三、马太效应和全球化

  经济权利是通过交易生效的,因此,它服从交易中的经济规律。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规模经济性,或者称之为马太效应。

  规模经济性指的是企业的边际利润是否随规模增加而上升。通俗的说,一个商业领域服从什么样的经济规律,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还是强者必将衰落,屌丝终可逆袭?这取决于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工业、信息业和金融业都符合马太效应,也就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举个非常土鳖的例子,如果你有10块钱想投资,只能投余额宝年化4%;如果你有1万块想投资,就可以买点P2P刀头舔血8%了;如果你有100万想投资,可以买信托年化12%;如果你有1000万想投资,买房啊!越有钱,挣钱就越快!工业和信息业只有在出现重大技术革命的时候(比如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可能出现屌丝逆袭,除此之外,强者只要不犯错误,被打败的概率比较小。所以资本家的儿子还是资本家,工人的儿子创业很难。

  工业/信息业和金融业不仅服从马太效应,而且这一效应是覆盖全球范围的。确切的说,我们在宏观经济研究中,把产业分成可贸易部门和不可贸易部门。可贸易部门指的是能够在全球进行贸易的部门,比如制造业。全球贸易意味着生产/消费无国界,全球服从同样的价格,也意味着这个行业的发展和整体国家的发展没太大关系,有钱人可以全世界飞来飞去做生意,中国市场景气我上中国来,中国市场完蛋了我去其他国家,从业者更多的考虑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回馈社群。

  而后者,不可贸易部门,比如铁路、电信、或者餐饮、美发,家政等等本地服务,目标客群是本地的消费者,行业的兴衰与本地市场密切相关。这样的行业逻辑上来说,应该像亨利·福特给员工加薪一样,虑给本地工人多发点钱,培养本地市场的消费能力,回馈本地社群。但实际上,小业主之间很难形成统一决策,这是支线话题,不详述了。

  本书的十五章到十七章,谈的就是可贸易部门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转移过程。制造业转向中国,知识服务业(所谓的高科技业)转向印度,而大资本家享受马太效应,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在全球化收割财富,把工厂从美国搬到日本,从日本搬到台湾,从台湾搬到中国,从中国搬到越南,只要世界上还存在一个角落,这个角落里充满了贫穷且识字的劳动力,资本家就会冲进这个角落里面去。而美国、日本、中国的劳动人民,则是先后扮演了被资本家收割的角色,只要世界上还有一个角落,这个角落里面劳动力薪水极低,那么工人阶级就不得不忍受同样低的薪水,因为劳动力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认为是可贸易的,全球同价。

  环球同此凉热,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在经济权利或者说经济权力上的差距越拉越大,被统治阶级被剥削的越来越狠,走投无路,失业了,卖房了,社保断了,看不起病了,美国梦碎了。其实早在美国梦碎之前,许许多多的劳动者的梦早就碎了,日本梦碎,韩国梦碎,台湾梦碎,全世界无产阶级一起干杯,杯子里都是梦碎的声音。

  四、金融杠杆与二次掠夺

  如果仅仅是没了工作,这也不能说是美国梦碎,我还有房子啊!我把北京东二环的房子卖了,够全家一起快乐生活两百多年!但美国的普通人非但没有把房子卖了快乐生活两百多年,反而一不留神,连房子都赔进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雷·达里奥在《国家的经济兴衰》中把国家的一个兴衰周期分成五个阶段:一、自己很穷,也觉得自己很穷;二、有钱了,但还是觉得自己很穷;三、有钱了,也觉得自己有钱了;四、已经没钱了,但还是觉得自己有钱;五、终于惨痛的理解到,原来自己又穷了!

  怎么会出现没钱了,但是还觉得自己有钱的情况呢?原因就是金融杠杆。也就是借钱花。一个人资产和负债的比例,我们称之为杠杆率或者负债率。一个人为什么要借钱花呢?有两个可以接受的原因,一个是买大宗商品(比如房子),另一个是通货膨胀逼的;但是还有两个不可以接受,或者说非常危险的原因:一个是高估了自己的资产,另一个是借贷成性。

  金融资产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属性: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指的是它能挣钱而不是亏钱;流动性指的是随时可以变卖;安全性指的是资产价值不会出大问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常常被高估的资产就是房子,为啥呢?在大周期内价格一直上涨,以至于大家忘记了,房子的流动性相当不好。在经济上行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时候,房价不断上涨,消费者觉得自己越来越有钱,花钱越来越豪奢,但是当经济下行(已经没钱了)的时候,消费者会遭遇一个六连杀:

失业,导致没有收入或者只有失业救济金;短期找不到工作,只能打零工;银行贷款浮动利率上调,每月要还的钱增加;房屋价格下跌,导致房屋价值低于贷款额度,银行通知必须补交差价否则就收房子;房子被以极低的价格拍卖,拍卖后所得连还贷款都不够!最终无家可归还背了一屁股债

  这就是在美国、日本、香港先后发生过的情况,在日本的泡沫时期,曾经出现过这样的豪言壮语,“高利贷借的钱,那就借高利贷还嘛”,泡沫上涨的时候,房子似乎是抢到就赚到,但泡沫破裂的时候,就会出现大量的“负翁”,负债比资产还多,一生勤俭节约,还债度日。历史已经一次又一次的证明,经济周期总是伴随着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又会刺激用户借贷消费,借贷购买资产。但是,居民加杠杆的过程往往伴随着金融业的大发横财,买的没有卖的精,借高利贷的玩不过放高利贷的。

  如果居民还不起钱,金融机构会怎样呢?金融机构创造了两个伟大的产品,一个叫MBS,另一个叫CDS,然后把抵押贷款用这两种方式打包,转手卖给了其他接盘侠。简单粗暴的描述一下MBS的逻辑,金融机构把钱借给穷人,打了一堆借条,然后把这些借条分成了“估计可以收回来”和“估计是收不回来了”两类,可以收回来的自己留着,估计收不回来的就打包卖给社保基金了!再简单粗暴的描述一下CDS的逻辑,金融机构把钱借给穷人,打了一堆借条,然后开了个赌场,大家押钱赌穷人能不能还上钱。哇,这个玩法太牛逼了,美国金融机构惊喜的发现了一种新赚钱模式,叫做自杀性国难财。先帮最贫穷的人伪造收入和资产!然后借给他一大笔钱!第三步把借条打包卖给社保基金!第四步在赌场开个盘口,重金赌穷人还不起钱!穷人当然还不起钱了!于是金融机构挣了一大笔钱!社保基金亏了一大笔钱!太牛逼了!以前只能把钱借给还得起钱的人赚钱,现在居然可以把钱借给还不起钱的人赚钱!这就是自杀性国难财!稳赚不赔!退一步说,就算玩大了亏掉了,还可以请求政府救市!因为这些银行里存的都有老百姓的血汗钱啊!银行死掉了老百姓的钱也泡汤了!

  如果说商业活动中是对劳动者的一次掠夺,那么金融就是对劳动者的二次掠夺。金融很好,金融很重要,但金融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就是,金融资产本质上是企业和消费者的负债,借贷超过偿债能力是要出问题的。商业社会没有永动机,社会财富的增加要靠企业和劳动者创造价值,如果金融玩大了,像达里奥在《理解宏观经济的框架》中说过的,信贷的增长超过了生产率的增长,就会出现财富幻象,大家都把货币超发带来的假象理解成了真正的财富,这是极其危险的。在幻象中前进,就会出现断崖式下跌,鼻青脸肿去杠杆,美国梦碎了。

  五、政治权利与帕累托法则

  刚才我们聊了通过产业转移和金融掠夺劳动者的经济权利,读者一定会说,等下,不是还有政治权利吗?民主灯塔放光芒,为啥不用政治权利保护自己呢?

  遗憾的现实是,屁民们抬头一看,才发现政治权利被经济权利买断了!穷帮穷,富帮富,官面儿帮财主,《谁偷走了美国梦》的第九章、第十章,讲的就是商业如何腐化权力。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下帕累托法则,著名的意大利杂学家帕累托指出,一个坏人想偷钱,一百个好人都拦不住。因为如果一个坏人从每个好人身上偷一块钱,那么就会得到一百块钱。坏人为了偷一百块钱绞尽脑汁,而好人却不能为了防备一块钱付出同样的心力。这个今天我们称之为20/80法则的本质,其实就是“坏人一定赢”。

  做过企业的人都知道,要想挣钱,主要还是靠信息不对称,或者更加直白的说,精心设计的骗局。我知道,你不知道,才能赚钱;如果我也知道,你也知道,牌都亮明了,就没什么花头了。统治阶级越来越爱读卡夫卡的《城堡》,比如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完全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典型。为了利益最大化,我们要想尽办法制造信息不对称,政府越来越庞大,金融产品越来越复杂,都是为了让普通公民一进来就犯晕,只好乖乖挨宰。

  《谁偷走了美国梦》在第九、十、十八、十九章描述了美国政治的现状,尤其是政府的现状。内容很多,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点:分裂、僵化、腐化。分裂不仅包括两党对立,两党下属选区也越来越偏激和对立;僵化指的是两党对抗导致的总统/国会博弈,相互阻挠,以及政策修改;腐化不再赘述。

  在《谁偷走了美国梦》中,我们看到,美国社会的分裂围绕着两条主线,一条是经济权利的剥夺,另一条是政治权利的剥夺。经济权利围绕着三条线展开:全球化让中产阶级失去工作,金融(特别是信贷杠杆)让中产阶级失去财富,最后是社保破产让中产阶级失去保障。政治权利同样围绕着三条线展开:政治团体的分裂内斗,政客利用程序导致政府决策和执行缓慢,大资本对政府的腐化。

  马太效应改变了经济权利的分配,帕累托法则改变了政治权利的分配,于是乎,被统治阶级变得越来越无助和绝望,而被统治阶级,最大基数的公民们,平民们,屁民们,才是一个国家兴衰的基石。

  六、打死中国,解救美国

  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全面掠夺,导致了美国梦的破碎。如何能重回美国梦,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呢?本书作者提出,要重新建立共同繁荣的机制,呼唤统治阶级的社会责任,以及底层的公民运动。进一步,作者给了十个药方,这十个药方,可以认为是代表了美国不同人群的意愿,分别是: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复兴制造业个人税收改革:中产减税富人加税企业税收改革:促进海外企业回流对中国贸易战削减军费保护房产(债务减记)和社保政治制度改革加强中产阶级民主运动

  看病易,治病难。这十个药方也是环环相扣的,核心点在哪里?改善中产阶级的生活。怎么改善?拉动就业,让美国人民有工作;债务减记,别让美国人民失去房子;拉动经济,让美国人民挣钱越来越多。所以搞基建/搞科研/复兴制造业都是为了拉动就业和经济,但是搞基建需要钱,政府没钱会出现财政赤字。怎么办?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的亏空,就要改革税收,鼓励企业回流多交税,让富人多交税,削减军费开支。如何保证企业回流,保护美国制造业顺利复兴?就要全面的跟中国打贸易战。

  这些药方也许有效,但客观的说,这样做和美国以往的自由主义思想截然不同,和以哈耶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思想截然不同,反而更接近凯恩斯主义的宏观刺激理论,更接近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不是不能拉动经济,但它的代价是极大的扩张政府职能,非常容易出现“民粹主义+独裁主义”,老百姓们为了搞死魏玛共和,呼喊着把希特勒送上了台。希特勒许诺黄油和面包,带来的是飞机和大炮。就像今天特朗普许诺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带来的是贸易战和修墙。

  本书提出的很多药方都被特朗普采纳了,除了给富人加税,不,特朗普反而给中产加了税,给富人减了税。那政府赤字怎么办?把奥巴马医保搞死就可以省一大笔钱了嘛!老百姓不满意怎么办?都是建制派的错!都是中国的错!

  于是乎,中国躺枪。向中国开战,打死中国,解救美国,这是“精英美国”和“大众美国”的共识。“精英美国”不愿意放弃利益,而是希望通过贸易战获得利益;“大众美国”的工作和收入都指望着打死中国工人,让制造业复兴。

  美国梦碎了,中国梦也不乐观,但是美国人民相信,弄死中国,美国梦就圆了,这是真的吗?我不太相信。不解决根本的阶级矛盾问题,打死中国也不会更好,如果美国能解决根本的阶级矛盾问题,那不用打死中国,它一定会再次成为全世界心目中的灯塔国,全世界人民抱个洗脸盆游也要游到美国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不可阻挡的。同理对于中国也是一样,解决了阶级矛盾,全世界人民抱个洗脸盆游到你中国来,你也可以做灯塔。如果解决不了阶级矛盾,政治和经济都不说了,连文化上都是一群皇汉搞奴才把戏,全世界人民又不傻,只有人拿你当小开,没有人拿你当灯塔。一提到祖国,我就忍不住想起海子的《祖国,或以梦为马》:

他从古至今,“日“!

  不多说了,免得管理员删帖,史密斯先生为我们清晰的梳理了美国的过去,或可为中国做镜鉴。美国的未来会怎样?中国的未来会怎样?打得赢吗?怎么打?准备好了吗?我不得而知,或许未来会更加风起云涌,但未来与我无关。消灭我,却与我无关,诚信肥宅泪流满面,再次想起海子的诗:

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我年华虚度,空有一身疲倦。

  《谁偷走了美国梦:从中产到新穷人》读后感(四):多维演化中的美国梦:价值分裂与阶层嬗变

  文/宝木笑

  赫德里克•史密斯在其新作《谁偷走了美国梦》的开篇指出了一个很有家国情怀的事实,那就是帝国的灭亡不是一蹴而就的,“历史,往往具有隐匿的开端”。这确实是历史研究的一处颇值得玩味的地方,罗马帝国灭亡的开始,肯定不是指的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帝国末代皇帝的那一天,也不是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破君士坦丁堡的那一瞬。按照赫德里克•史密斯的逻辑,一个国家和文明的兴衰早在真正出现“症状”之前就已经显现,经济基础、社会关系和价值体系仿佛三驾马车,一同将一个国家或一个文明拉向那个注定的终点。

  作为美国当代时政记者的领军人物之一,赫德里克•史密斯两次获得普利策奖,特别是当年其参与的“五角大楼文件事件”成为导致尼克松政府垮台的一记重拳。赫德里克•史密斯在《纽约时报》服务了26年,后在美公共广播公司继续“服役”,虽然其在民权运动、越战、冷战、恐怖主义、医疗保障、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无数次向政府“开炮”,时间跨度一直延续到新世纪,但从根本上说,赫德里克•史密斯一直带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爱国者鲜明的印记——热忱、执着、独立、原则和理想主义。所以,《谁偷走了美国梦》并不是部分人想当然认为的那样,是一本美国新闻界老愤青的吐槽之作,是唱衰美国的“左派文学”。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在全书后半部分,赫德里克•史密斯认认真真地列出了“十个步骤,让梦想回归”,非常详细地提出重新振兴美国的建议,不由让人联想到当年辛弃疾的《美芹十献》——这是一本情怀深沉的调查报告和沉思录。

  赫德里克•史密斯经历了上世纪50-70年代美国中产阶级梦幻般的“繁荣伟大的时代”,也看到特朗普上台前美国整个国家已经出现的种种问题,这位充满着理想主义情怀的老人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说到底,老人不想看到白宫的新主人成为君士坦丁十一世帕莱奥古斯。一个国家或文明的深层变化往往通过其核心价值的演变显影,赫德里克•史密斯纵览美国上世纪“黄金年代”至今数十年的历史之后,选取的研究切面或者说总论点则是美国梦,这是美国的核心价值,是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主轴。这显然是很精准的切入,美国这个年轻的国家从建国开始只用了两百余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从无到有、以至问鼎世界,与其说是其政治经济发展的爆发,倒不如说是美国梦的胜利。

  在这一点上,赫德里克•史密斯的《谁偷走了美国梦》显然与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的观点不谋而合。汤因比在研究了横跨六千年历史的二十一个文明之后,得出了罗马帝国衰败的根本原因其实来源于“社会解体”和“灵魂分裂”。汤因比实际上说的就是阶层嬗变和价值体系的分裂,赫德里克•史密斯则直接化用林肯总统“一栋分裂两半的房子是无法维系的”的名言,认为“在过去的三十年中,我们已然成为了两个美国”,“今天,再没有哪个共同的敌人,能够把我们团结成一个国家,再没有哪个共同的事业,比如西部拓荒或者登陆月球,能够激发我们全民族团结起来”。

  说到底,这就是说作为美国核心价值的美国梦分裂了,而美国之所以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梦成为了众多美国人普遍的信仰。遥想400年多前,一群充满着理想主义的清教徒离开了等级制度和继承制度盛行的欧洲大陆,近乎是将自己放逐到了“世界的边缘”,那种几乎是原教旨主义的感情让这个国家从建国开始就充满着理想主义色彩。建国后的美国艰难走过“制宪之路”、“三权之争”最终成为“共和之国”,以自由、民主、平等为核心的美国梦让美国人相信机会平等是他们国家与欧洲旧大陆不同的地方。时至今日,美国的强大仿佛指的是这个国家超强的军事和经济力量,然而成就这种种强大的根源,却基于一种民族内生活力的全面而持久的激活——众多美国人在今天仍然相信自己的国家鼓励社会等级纵向流动,相信一个人可以凭个人能力,而不是家族关系而取得成功。

  正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确认,以清教徒宗教信仰为渊源,以启蒙运动关于国家政治和公民权利设想为基础的美国核心价值观的基点就是机会均等,那就是美国梦的灵魂。对此,经历了战后三十年美国梦最为辉煌岁月的赫德里克•史密斯感慨万千,他承认任何文化和文明都是一个多维演化的过程,但作为一个爱国者和媒体人,他感到深深遗憾的是美国梦的这种多维演化夹杂着令人极为担忧的趋势。即使是在美国经济上升的2004年,美国社会依然出现了违逆美国梦的潮流——“底部淘汰”,赫德里克•史密斯选取了一名普通的美国蓝领麦克•休斯作为实例。为了降低国际贸易成本,美国无线电公司开始大幅裁员,五十岁刚过的麦克•休斯突然成了无业游民,即使他在美国无线电公司有着长时间的技术经验,但现实却是他多方申请,却依然找不到工作。而麦克•休斯的一段话很能说明普通民众对于美国梦的这种演化的情绪,麦克•休斯说:

“我有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我曾经能拿到很不错的养老金——我多少也是在美国梦里真正生活过。他们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把我给抛下了,他们把我的美国梦给切断了。”

  当然,很多人会说这应该仅仅是个例,或者说美国梦作为一个面向全体美国人的价值系统并不应该承受这种似乎“以偏概全”的抱怨。然而,“新闻斗士”出身的赫德里克•史密斯本身就算是一个怀疑主义者,他对自身的论点论据都是按照怀疑的眼光进行审视的。所以,《谁偷走了美国梦》的成书基础是大量的人物采访和资料搜集,近乎做到了“无一字无来历”。因此,这本书才会多出400多条注释,甚至书籍文章引用也达到75余册,赫德里克•史密斯更是走访了卡特、克林顿、索罗斯等美国政界、商界大佬和几十位典型的美国中产民众,通过大面积的数据和实例搜集来支撑全书的论点。

  美国梦虽然渊源颇长,但正式提出的时间并不十分遥远。1951年,历史学家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在其《美国史诗》一书中首次提到美国梦一词,他这样定义:“它(美国梦)并非仅仅是拥有小汽车和高工资的梦想,还是对一种社会秩序的梦想,在这里每个男人和女人无论出身贵贱、地位高下,都能够实现其天赋能力所允许的最高成就,并得到他人的认可。”由此来比对赫德里克•史密斯书中的数据和实例就显得很有针对性,《谁偷走了美国梦》谈到2011年底,“美国人得到的就业机会比十年前更少,典型中产家庭的收入持续减少,甚至比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还要低”。赫德里克•史密斯援引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报告称,2010年,又有260万美国人滑落到官方发布的贫困线以下,贫困线以下的总人口达到4620万人,这是52年以来的新高。而来自拉斯姆森报告所发布的一项民意测验显示,有37%的美国人坚信美国即将迎来最辉煌的时代,而认为辉煌时代早已远去的人达到了47%,“价值分裂”已经成为既定事实。

  更为遗憾的是,虽然所有的价值演化在时间轴上当然是线性的,但在内容上一定是多维的。多维分裂正是美国梦多维演化的主要表现,其中还包括价值观、家庭观、人际观、两性观等多个方面,这更造成了社会治理和文化整合的难度。于是,犯罪率开始上升,传统价值观念的家庭衰落,离婚率开始上升,人口出生率逐年降低,人们对组织机构及其制度的信任和信心持续下降,特别是人们相互间的信任感降低,交往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弗朗西斯•福山在其《大分裂: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的重建》一书中为此一锤定音:“虽然尚无证据表明人们之间的联系变少了,但相互间的关系却不及以前那样持久和紧密,而且相联系的人数也比以前少了……这些变化本身使20世纪中叶工业社会中流行社会价值观念形成了大分裂。”

  这就引出一个核心的问题:美国经济并非一些人一厢情愿认为的那样处于病入膏肓的衰退,相反,自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美国的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期,并成功利用互联网经济将日本等上世纪80年代的超强经济体牢牢压下一头,那为何反而在核心价值上却出现了问题。对这个问题,不管是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还是弗朗西斯•福山都有过预言或定论式的共识,那就是赫德里克•史密斯这本书的副标题“从中产到新穷人”的美国困境。“国富民强”并不是一个逻辑自洽的真命题,事实上很多时候国家富裕并不一定代表着人民的普遍幸福和民族精神的进一步提升,开篇我们提到的古罗马、古埃及等文明即使是在其灭亡之时也不可谓不富裕,那些文明衰败的开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核心价值的分裂甚至轰毁。

  进一步说,这种核心价值的分裂甚至轰毁的背后又是什么呢?其实“从中产到新穷人”表述的正是一种阶层嬗变的情形,历史上这种阶层嬗变无非就是两个方面:一方面,顶层阶级开始更多地占据社会资源和财富,并毁灭社会公平正义,另一方面,底层民众的数量激增,并明确感受到阶层上行通道的狭窄甚至封闭。前面提到麦克•休斯说的那段话中,我们应该尤其注意到最后一句:“他们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把我给抛下了,他们把我的美国梦给切断了。”这个“他们”到底是谁?这实际上已经是一个泛指了。按照赫德里克•史密斯的说法,“他们”既指富豪阶层包括新型富豪,更是指“华盛顿-华尔街共生体”,最终指向美国的“新种姓制度社会”,他引述社会学家茱莉亚•伊萨克斯的研究报告为此作结:“出生在家庭收入位于前五分之一区间内的孩子,最有可能成为人上人;出生在家庭收入位于后五分之一区间内的孩子,最有可能自己也滞留底层”。

  既然这种“新种姓制度社会”初现雏形,那么作为其牺牲品的其他人必将感受到这种违背社会核心价值的恶意。而这种意识往往伴随着自身生活水平的每况愈下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懑不平。赫德里克•史密斯“从中产到新穷人”中的“新穷人”并不是来自原本贫穷的阶层,而是“中产阶级淘汰者”,说到底就是来自阶层的嬗变。这些“新穷人”往往在人生的后半段被淘汰了下来,而这些婴儿潮一代出生的“新穷人”却正是上世纪美国梦最为坚定的信仰者,他们当年虽然也许青少轻狂,玩摇滚、蓄长发、爱游行,但他们也见证了登月成功、民权运动、冷战胜利等一系列美国梦的胜利,这样的阶层嬗变和生活变故怎能不让他们心寒万分,怎能不深深撼动美国的核心价值?

  其实,不管在何种国家和制度下,“自由民主”和“机会均等”都是最强的凝聚力。我们不妨试想,如果在一个国家和社会里,每个人经过不懈的奋斗都可以获得成功,过上美好的生活,即使出身贫寒,只要自己足够努力,也可以一步步向上层流动,用汗水换来荣光,这样的国家和民族怎能不迸发出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谁偷走了美国梦》其实对我们同样有着警示的深意,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已然十分强大的美国,仍然需要警醒核心价值的裂变和阶层的嬗变,更何况各方面都才刚刚有所起色的我们?赫德里克•史密斯从未唱衰自己的祖国,《谁偷走了美国梦》恰恰是一位一生捍卫美国梦的“新闻斗士”的战斗檄文,这里我们不妨以全书的结语去感受他内心仍然深燃着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并以此共勉:

“我们正处于决定美国命运的紧要关头。不应允许缓慢且后患无穷的两极分化现象持续下去;不该任凭我们伟大的民主制度继续分裂下去。我们必须勠力同心,积极采取行动,振兴我们的祖国,恢复日常生活中的公平与希望。我们很清楚前路不易。不过,现在是时候了:我们美国人民,必须给出回应。”

  —END—

  《谁偷走了美国梦:从中产到新穷人》读后感(五):帝国的危机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曾经预言,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白领工人数量会扩大,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尤其是科学和教育的进步,这些人的劳动会贬值。他们劳动能力提高了,但是工资却下降了”。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从二战结束到二十一世纪初期,其社会的变化刚好映证了马克思的预言。美国著名记者赫德里克·史密斯在《谁偷走了美国梦》一书中,给我们展示了美国的白领工人,也就是所谓的中产阶级,如何在权贵阶级的压榨下日益走向贫穷的。

  赫德里克·史密斯是美国当代著名时政记者、畅销书作家,曾长期供职于《纽约时报》、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等新闻机构。他因参与报道1971年“五角大楼文件事件”分享了普利策新闻奖,又因其1971到1974年对苏联的国际报道而独享普利策奖。

  在《谁偷走了美国梦》一书中,赫德里克·史密斯通过走访卡特、克林顿、索罗斯等美国政界、商界大佬和几十位典型的美国中产民众,揭示了白宫、国会山和华尔街的精英们是如何利用手中的政治和经济权力左右美国国家政策的走向,及其对美国中产人群的影响。史密斯认为,中产阶级塑造了强大的美国,而权贵阶级的压榨导致了美国梦的破灭,中产变成了新穷人,这一巨大的内部危机造成了美国社会的分裂,继而影响到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

中产阶级的繁荣假象

  二战结束后到七十年代,三十多年的时间,正是美国的鼎盛时期。整体上,美国经济保持了繁荣,民众的权利不断提高,此时的美国是自由世界的灯塔。史密斯认为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中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中产阶级支撑了美国经济繁荣,影响着国内政策和法律的制定,甚至还能影响国家的外交政策。

  1959年,当时担任副总统的尼克松在著名的“厨房辩论”中向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炫耀,全美4400万家庭中,四分之三的家庭有自己的房屋,有5600万辆汽车,5000万台电视以及1.43亿台收音机。尼克松说“美国是最接近无阶级社会中的,所有民众共同繁荣的理想的”。当时的美国,人们的工资普遍获得增长,1947年至1973年,每小时工资翻了一番。工人获得了五天八小时工作制以及其他劳工保护法。丰厚稳定的就业,刺激了消费扩大,进一步刺激了经济的繁荣。

  在政治上,史密斯觉得最普通的美国人也会认为自己拥有政治话语权。他们通过共同行动,参与国家政策的规划,影响政府决策。1963年,为了推动民权,争取种族平等,人们纷纷走上街头,跟种族主义做斗争。经过不懈努力,在一系列民权运动之后,1965年,《投票权法案》终于获得通过。六十年代末,人们发起了绿色运动,数千万美国人举行集会,表达对环境污染的愤怒。到了70年代,一些列环保法案得以通过。除此之外,还有消费者权益保护运动,女权运动,工会运动,以及反对越战的运动,这些大规模民众运动最后都取得了胜利。

  这些繁荣不过是暂时的,只是美国权贵阶级暂时妥协的结果。因为当时正是美苏争霸的高峰期,外部敌人迫使美国各阶层暂时团结在一起。史密斯也不否认期间存在的固有问题,有经济周期的问题、种族问题、劳工问题等等,还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失败。史密斯认为民众的参政意识和斗争才是中产阶级获得地位的保障。

美国梦的破灭

  1978年是一个转折点,苏联的改革最终失败,经济陷入停滞,为了转移内部矛盾,苏联选择了对外扩张,阿富汗形势突变,苏联于次年出兵阿富汗。而中美建交,使得苏联彻底孤立。苏联崩溃已是时间问题。最大的外部敌人已经不再是威胁,在这个形势下,美国的权贵阶级不再妥协。《谁偷走了美国梦》一书向我们展示了最近四十年来权贵阶级的所作所为。

  这一年国会通过了一系列法案,此前制定的货运、铁路和航空管制的法案被取消了,新的破产法取代了旧的破产法,401K计划取代了原有的养老金体系,原本要增加税收的法案变成了减税。这些法案全部有利于企业,而对大众尤其是中产阶级不利。这些法案的通过标志着工商界精英的胜利,从此以后,工商界的领袖以及金融界的精英开始把持美国,扶摇直上,普通大众尤其是中产阶级逐步陷入了困境。

  放松管制的初衷是增加利润,但是增加的利润并没有分配给员工,只是促成了股票的上涨,股东和企业高管大赚特赚,利润被他们拿走了。新的破产法不再驱逐失败的CEO,反而是让原来的CEO继续掌权,对企业进行快速重组。银行和CEO们通过破产重组大量获益,破产律师也因此获益,而受损的是企业的员工。CEO们在重组企业时,只需要新的融资和企业,原有的企业和员工都被抛弃了。401K计划更是让企业将承担养老金的责任转嫁给了员工自己,而减税获益的只有富人,实际上是劫贫济富。

  进入八九十年代之后,新技术的大量运用,工厂大量往海外转移,在中产阶级还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他们的岗位就消失了,而失业之后,他们再也无法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永久临时工成了常态。收入的降低使得中产阶级再也无法提供足够的学费给子女,他们的后代越来越难进入好的大学,也因此沉沦下去。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两极分化,阶层越来越固化。

  金钱在政治上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精英们乐意花费大量的金钱,游说政府官员或者国会议员,使得政策的制定对精英有利,而阻止那些对他们有害的法案。普通民众无法跟他们对抗,工会的力量也越来越弱。2001年,六大商界集团拿出了20亿美元进行游说,促成了新的减税方案通过。国会在这种金钱攻势下,民众的声音完全被忽视了。华尔街更是招募了1400多名前政府官员进行政治游说,形成了一个华盛顿-华尔街共生体,在这个共生体的推动下,罗斯福新政最主要的改革,实施了将近80年的对银行监管法案被推翻了,戴在银行头上的紧箍咒被去掉了,从此金融业一发不可收拾,直至酿成了2008年金融危机。但是即使是酿成了金融危机,金融业依然没有能够被再次监管。

  政治上的忽视,加上金融上的洗劫,以及工作岗位的消失,中产阶级的美国梦彻底破灭了。

如何应对挑战

  赫德里克·史密斯认为目前的美国已经严重分裂了,因为权力、金钱和意识形态而分裂,就像林肯所说的“一栋分裂两半的房子是无法维系的”,他呼吁要让美国梦回归,并提出了十个步骤。

  第一,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提供部分启动资金,吸引大量私人投资,包括美国跨国公司的海外利润。不仅可以更新美国过时的运输网络,还能创造几百万个就业岗位,降低失业率。

  第二,推动创新,重建美国在科学、高科技和创新领域的优势。

  第三,复兴制造业。重建工业基地,将美国的创新转化为立足美国本地生产,优先购买美国货。

  第四,改革所得税法,减轻向超级富豪阶层的倾斜。

  第五,完善企业税法,阻止美国企业离岸外包,奖励在国内雇佣劳动力的行为,促进国内就业。

  第六,重新平衡全球贸易,打击不公平贸易。这一条主要针对中国,美国普遍认为中国通过固定汇率操纵了货币的价值,损害了美国的贸易平衡。此外,美国企业指责中国普遍存在知识产权盗版现象。最后,美国人指责中国经常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向企业提供补贴等不正当优势,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在世界上倾销商品。

  第七,削减军费,减少战争。美国在全球拥有600多个海外军事基地,驻扎着将近六万军队。维持这些基地和军队就需要大量军费。而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又花费了数万亿美元,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赤字。

  第八,稳定住房市场,加强国家的社会安全网计划,尤其是社保和医保。

  第九,政治改革,主要是改革选举制度,减低金钱对政治的影响,提高选民投票率。

  第十,动员中产阶级。史密斯认为要想改变如今严重不平等的民主制度,唯一可靠的办法就是动员普通美国人。只有更多的普通民众主动回到政治舞台上,才能形成强大的反制力量。

  在这种危机之下,赫德里克·史密斯没有关注资本主义的本质,而是选择相信美国的民主制度。在《谁偷走了美国梦》中,他强调,那些不知道民主为何物的阿拉伯民众都有“阿拉伯之春”,作为奉行民主制度的美国就更加可以,现在美国民众需要动员起来,积极采取行动,发起一场让美国梦回归的运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