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底特律往事》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底特律往事》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22 03:34: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底特律往事》经典读后感10篇

  《底特律往事》是一本由(美) 比尔•弗拉斯科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底特律往事》读后感(一):底特律往事

  正如本书的书名所示,以“往事”(once upon a car)来描述一种行业时,已经说明这是一曲挽歌。底特律是美国的汽车工业重镇,集中了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巨头,其中通用曾经占据全球汽车行业头把交椅长达七十年的时间。如今,三大巨头中有两个曾申请破产,底特律也彻底衰落下去。

  《底特律往事》是资深汽车记者比尔•弗拉斯科撰写的美国汽车工业的传记,他截取了2005年到2009年这四年的时间,记录了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迅速衰败的过程。书的开场即是福特公司处心积虑挖角,董事长比尔•福特期望他看上的人才吉姆•法雷能够加盟福特,“我需要你的帮助”,这位家族继承人已经无法掩饰他的脆弱。

  全书在这次极有寓言性质的事件中拉开了序幕,并奠定了书中主要内容的基调:三大公司都将希望寄托于更换管理者,无论是官僚体制僵化的通用,还是家族企业福特,甚至已经并入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的克莱斯勒,都在绝望地寻找一个可以将它们带出泥潭的圣人。四年时间,三巨头全部易主,高管轮换如走马灯。

  事情并没有好转。以通用为例,它已将世界第一的宝座拱手让给了日本的丰田,陷入与工会的纠缠无法脱身,每周蒸发的现金都在十亿美金之上,终于在2009年进入破产程序。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美国的汽车行业目前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养老金。二战时期,美国汽车行业达到了巅峰,开始大量提供企业福利来吸引工人,并以通用汽车为首,创立了现代的企业养老金制度。汽车行业还与工会达成了共识,将随着经济发展上调工资,后来遇到挑战,又承诺延缓上涨,把这部分回报加在未来的养老金里。只有持续高速运转的企业,才能够做出如此赌上未来的决策,但汽车业显然错估了自己的前途。

  了解以上背景后,会注意到《底特律往事》中的另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汽车产业与工会没完没了的拉锯战。“通用已经成为全美最大的处方药独立买家”,过高的福利让劳动密集型的汽车产业不堪重负。更何况,三大巨头的拳头产品都是高耗油的皮卡(也是美国传统车型),在油价不断上涨的今天,它们是最先被消费者抛弃的产品。而当“油价上涨到每桶147美元的时候,美国人基本上停止了卡车的购买”。决策层官僚主义盛行,对环保产品的开发严重滞后,对小车型重视不足,导致了产品线的脱节。又恰逢经济形势疲软、消费信贷萎缩,汽车产业在历史债务日益加重之时,还不得不面对十年来最低迷的汽车销售行情。

  危机四起。更高效的丰田汽车畅行美国,而华尔街的金融家们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做空三大巨头。汽车业的高管们前往华盛顿去国会求助,希望奥巴马政府伸手救援这个被称为“国家脊梁”的行业,却发现他们只是等待救援名单上众多的名字之一:金融危机之下几无完卵。

  《底特律往事》令人想起2009年轰动一时的、调查金融危机的《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两者都是金牌记者写就的行业非虚构报道,既有一丝不苟的事实分析,也兼有小说般引人入胜叙述技巧。而最令人唏嘘的是,两本书都展现了规律的强大和人的无力感。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竭尽全力都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只能够修补一些显见的漏洞,延缓最终结局的到来。一个行业经历勃兴、发展、乃至积重难返,如同一个朝代的新陈代谢,最终都将臣服于兴亡的规律。

  但汽车行业于美国而言,有着太过特殊的意义。它养育过独特的汽车文明,构建了美国式的生活,汽车是美国人在成人礼时收到的礼物,是中产阶级往郊区迁徙的前提,是城市通勤规划的依据。汽车行业的衰落触碰到了美国人爱国主义的红线,本书开头被福特挖角的法雷,本来在日本丰田工作17年,因家中遭寻变故,开始追问自己的国族身份问题,才最终加盟福特。汽车业曾是美国的经济支柱,如今汽车工会的会员,仍有五十万之巨。汽车行业的崩塌,最先摧毁的是一线的员工。他们中许多人已经在汽车行业工作数十年,被买断了工龄,却再难找到其他的工作。

  本书只讲到2009年,之后的事实是,通用经过一年的重组之后,再度挂牌上市。然而美国的汽车行业已经今非昔比。这些象征着“美国梦”的汽车,如今多在海外组装和分销;日本车则继续保持了世界第一的位置。在这场汽车危机之前,先于通用、克莱斯勒破产的汽车零部件公司德尔福已经看到了美国汽车业衰落的根源,德尔福的首席执行官罗伯特•史蒂夫•米勒说:“我们都非常清楚,我们原有的生活方式无法继续下去了。”

  《底特律往事》读后感(二):故事精彩,立场偏颇

  作者是写故事的高手,翻译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也棒,可读性极好!

  但是,作者在论及底特律三巨头衰败的原因时,虽然也是面面俱到,但唯一给出直接数字证据的,只有蓝领们的工资与医疗福利!作者用许多篇幅反复描述公司管理层与工会就员工工资、医保、退休金等进行的拉锯式谈判,给人的印象仿佛工人成本才是美资汽车业竞争乏力的最大原因,而不是管理层的因循守旧与战略失误。的确,汽车工会成员们的薪酬,就绝对数而言,听起来都很吓人,比方每辆车的成本中,医保费用要占1500美元,退休工人医保费一年几十亿等等。但是,这些成本,在三巨头的总成本中占多大比重?丰田美国(三巨头从该公司挖来多名斗士)的蓝领薪酬与医保退休福利又是几许、到底低多少?与同为制造业巨头的波音、通用电气等相比,其蓝领成本又如何?作者无一提及。这种偏颇的立场与缺乏可比性的论述方法,成为本书最大的败笔。

  《底特律往事》读后感(三):居安思危

  首先,这本书对于了解美国汽车三巨头(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的概括以及世界汽车格局很有帮助。并且,叙事性的描述让读者像读小说一样完成那段汽车岁月游览。

  三巨头的衰落,应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1.环境层面,包括经济不景气以及油价上涨;2.预见性与企业管理,三巨头没有预见性地研发生产节油环保的小型车并且公司管理臃肿低效,尤其是通用公司。

  关于高管或资本间的勾心斗角,这个是自然的。商业公司或个人都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科克里安及其代表的投资机构是典型代表。再加上收购克莱斯勒的赛伯乐集团,甚至可以一窥华尔街的冰山一角。通用汽车最后狼狈的破产跟瓦格纳是有极大关系的,应该说是他自欺欺人不想破产,最后却导致了彻底的破产,自己也被迫离职。相反,比尔.福特请来飞机行业的艾伦.穆拉利拯救了福特。

  很喜欢这样故事性地撰写,能够吸引你想一口气读完。

  《底特律往事》读后感(四):一些思考

  波澜壮阔地纪述了三大巨头在市场竞争衰退之际各家的遭遇。1、对于福特能够再次展翅高飞,艾伦·穆拉利功不可没,他能够团结核心管理层,能够有激动人心的计划,大家才能步调一致。而同时比尔·福特也是异常英明,知道何时进何时退。也许最重要的是,这个是他的家族企业,他都会以企业为重。2、通用汽车为何无法换帅?在庞大的成本劣势下,只讨论了降低工人的福利,而管理层的所有利益都保留。如何算是共同进退呢?瓦格纳无法带领通用,又不肯放手通用。他的策略仅仅是找各方要求贷款,对于一个一直失血过多的病人,他不能自愈的话,输再多的血,也无补于事。3、克莱斯勒好奇怪。他就不能是自己好好活自己吗?怎么总是去谋求买家?这也是要求输血的一种方式,但最终也不可能成功。4、盘根错节的工会关系,政府关系,公司高层关系。在这整个衰落史当中,就没有看到为未来做什么准备,思考过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只是不断的利益分配争夺。德鲁克没在世了,不然他必定可以再给出高见。当一栋大厦轰然倒塌,影响必定是地震级别的,但回顾原因时,是否可以单纯归于管理层的不力呢?不管历史原因也好,工会关系也好,管理层都可以有魄力做出改变的决策吗?

  《底特律往事》读后感(五):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对底特律衰落的直观认识,源于人人网上一组照片。摄影师冒着生命危险,进入了基本只剩下黑人居住的“鬼城”底特律,拍下了破败的高楼、厂房,和随之而去的汽车工人“美国梦”。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底特律作为产业整合的典范,被写入教科书,并被冠上“汽车之城”的称号。如今这里仍是汽车之城,只不过是破产的汽车之城。

  Once upon a car译作《底特律往事》。往事,意即辉煌已不复存在。作者Bill Vlasic是《纽约时报》底特律分局总编辑,底特律三巨头们的大小发布会可能无一缺席,也因此和美国汽车巨头的高官们有过近距离接触和长时间观察。这些高管的行事风格、脾气、做派,在书中被刻画的鲜活、真实,读起来详实可靠,和作者平日的经历也不无关系。

  在金融危机后,不少机构、组织都将通用、克莱斯勒破产的矛头指向无所作为的高管,抨击拿着高薪,却任凭美国工业的象征——汽车工业,步步滑入深渊的管理层。本书提供了另一个角度。实际上,早在21世纪初,底特律三巨头: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就已经面临一系列危机。通用和福特实现盈利越来越难,虽然手握多个品牌,却缺乏整合和定位的能力,克莱斯勒则在与戴姆勒-奔驰的合作中处于绝对劣势,只能听任德国人发号施令。

  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三个公司的投资者仍保持谨慎的乐观态度,却无法忽视它们内部共同的问题。首要问题来自于工会。一直以来,底特律汽车三巨头是整个美国汽车工业的象征,通用汽车也牢牢占据着美国汽车销量第一的位置,不可撼动。在繁荣的70年代,它们对待自己的员工是极度慷慨的,不仅在职汽车工人的时薪比相似行业的工人高出不少,并且员工退休后的一切福利由公司负责,包括医保、社保等等。当时能够成为汽车工人是一件光荣的事,不仅意味着金钱、保障,也意味着进入一个强大的工会团体,不必担心突如其来的失业危机。然而时过境迁,工人的高福利难以持续下去。相比日企,底特律的生产成本太高了,产品性价比完全不及丰田,销量节节下跌,生产车间外停满了积灰的滞销车辆。为了继续盈利,只有摆脱庞大的包袱:员工福利。

  书中以大量篇幅描述企业如何与工会谈判、拉锯,试图摆脱负担。企业试过不少方案,比如一次性买断、成立基金会运营社保,但是工会一直认为这是无情的损害工人利益。从前的福利实在太优渥,现在面对冰冷的现实,多少有些难以接受。在华尔街的银行家看来,为员工担保如此多社会福利实在是无利可图,不过当一家公司成为帝国之后,难免想保护自己的“国民”。

  总之,为了解决福利问题,三家企业都付出了大量的现金流,即使如此也没能得到完全满意的结果。克莱斯勒在此过程中被戴姆勒抛弃,售给了美国的信贷公司,福特和通用也开始了止不住的亏损。三巨头元气大伤,但好歹算是卸下沉重的负担,准备轻装上阵。

  只不过,他们这一次又犯错了。

  一直以来美国都是最不环保的国家,低廉的汽车和油价,让美国人毫不在意的开着高油耗的皮卡和SUV,这两种车型在美国市场最受欢迎的。但是随着石油价格的步步高涨,以丰田为代表的小轿车系列,慢慢占据市场份额。这种蚕食的过程是缓慢的,但当蚁穴已经筑起,千里之堤终将崩溃。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像是巨人,反射弧漫长,当火烧到脚跟的时候,需要许多时间作出反应,然而市场是不会等待的。对规模效应的盲目信赖,让他们看不到狼烟四起,当底特律惊恐的发现自己已经着火,开始研发节能的汽车和油电混合汽车时,大势已去。

  当然,这时金融危机不适时的到来,给了底特律最后一击。除了福特之外的两个巨头均宣布破产,接受政府的重组、整顿。原本举步维艰的裁员如潮水一般席卷了美国的所有工厂,全书行文至2009年结束,底特律的所有辉煌在此结束。如同当年蜂拥而至一般,失业者大批逃离底特律,几乎是绝尘而去。底特律是美国汽车工业见证者,看着三巨头一步步发家,立足,走向世界,也眼睁睁看着他们举步维艰,被击倒,被肢解。

  作者叙述时一直站在管理层的角度,难免略显主观,好在细节完整,想要了解事件始末的话阅读本书很有帮助。

  《底特律往事》读后感(六):走进底特律

  真的是一本好书,这么厚,可文字还是会让你根本停不下来地去阅读它,去跟着它继续前进。

  本书的主人公是汽车城的三巨头——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在那段美国汽车工业史上最艰难的日子里,三巨头的命运河流有过交织却又最终流向了不同的境地。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使得恐龙般的三大企业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可是,不同的基因,让他们最终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福特,汽车有多少年的历史福特就有多少年历史的这样一家企业,怀揣着被通用赶超、被丰田威逼的屈辱与恐惧,家族企业的负责人比尔·福特开始寻求外界的帮助,从睿智地选择了完美的波音总裁穆拉利到成功挖到法雷,在天灾降临之前就已开始走上了重组变革的道路,这也让福特在通用与克莱斯勒向政府摇尾乞怜的时候抬着头继续前进。在通用被国家控制后的第二年福特就实现了盈利。快人一步,结果大不一样。

  通用,世界上最庞大的汽车企业, 发展百年,成功超越福特成为销量全球第一的汽车企业,骄傲从此就像病毒般深入通用的每一个细胞,傲慢自大的瓦格纳一直以为自己能够通过削减成本让通用起死回生。危机中的乐观情绪让一切都显得那么无意义,错过了与雷诺-日产联盟的机会、偏执于皮卡与SUV车型的生产、无可救药的官僚主义让优秀的员工无法发挥其聪明才智最终导致在汽油价格上涨、小型轿车成为消费主流的当代日不敷出,不得不走上破产重组、被国家收购的悲惨道路。

  克莱斯勒,被德系汽车企业奔驰收购之后通过重组成为底特律三巨头中唯一盈利的汽车企业。可就是这一原因使得工会无法对其与其他两家一视同仁。人力资源成本已然成为限制老牌汽车企业生存的最大因素的单下,这一歧视激怒了德方的CEO使得克莱斯勒被转手。私募公司接手后,聘请了并不高明的管理层更是火上浇油,让克莱斯勒从此跌入了亏损的深渊。最终,当暴风雨来临,克莱斯勒再度被转手给了意大利汽车企业菲亚特,这一结局,不胜唏嘘。

  是的,对于发展了数十年的汽车企业来说,长期积累的沉重的人力资源成本是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容否认。可是这真的是通用这样的大公司死亡的真正原因吗?福特不也和通用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吗?可是福特却在危机来临之后凭借自己的力量站住了,并在一段时间之后实现了盈利。

  变则通,通则久。每个行业都会有其固有的问题,也许无法得到完美解决,但只有早想办法去规避、去削弱影响才能让你活下去、活得好一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