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的脸读后感10篇
《他人的脸》是一本由(日)安部公房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2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上共有109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有83位来自欧洲国家,12位来自北美洲,1位来自大洋洲,亚洲仅有5位,分别是印度的泰戈尔,日本的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以色列的阿格农和中国的莫言。大江健三郎曾说,“如果安部公房先生健在,(诺贝尔文学奖)这个殊荣非他莫属,而不会是我。”
安部公房1924年生于东京,在中国沈阳度过小学和中学时代。1948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医科专业;50年代初即在文坛崭露头角。“如果不是突然去世,安部公房应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曾离该奖非常、非常近。”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主席佩尔•韦斯特伯格说。
他与大江健三郎及三岛由纪夫鼎足而立,构成了当代日本先锋文学的独特风景。《日本文学史》评述:“安部公房的出现,对于战后日本文学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如此盛名之下,来读这本1964年出版的小说《他人的脸》,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安部公房的作品承载了太多的意义,这几乎让其作品本身失去了味道。
《他人的脸》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主人公在一次实验意外将面孔毁坏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人公开始将其自称为“水蛭洞”的面孔掩饰起来。他先去了解了整容科会如何处理,便开始一边自己动手制作假面具(面具的模型来自于一个陌生的男人的脸孔),一边研究。当他终于成功,并开始带上假面具,自以为这个世界不再排斥他、不再恐惧他,他重新开始追求因为面孔被毁的原因而拒绝和他做爱的妻子并成功。可是,主人公最后发现,原来大家都看出来他带着一副假面。这一下子,他陷入了一种混沌。
先不谈这本书的表象意义,单是这个情节,在如今看来,也算是有趣,只是当时的日本文学的语言风格和现在大不同,因而读起来稍有些吃力。而这本书又绝对不是东野圭吾、宫部美雪之类的风格。因为是从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写,这本书大段大段都是主人公的想法、做法,以及在和别人的对话过程中,重新梳理的想法。甚至有一些细节描写,比如考虑到汗腺,假面会导致真实的面孔大汗淋漓,加上伤口,就更加惨不忍睹。这样的描写让读者会有不舒服的感觉。而把这一切放到这本书最初的出现年代——上个世纪60年代,读者该是怎样的一种震撼?这样的文学才是真正的先锋文学。
如果考虑到其意义,存在主义无疑是最突出的。所谓存在主义,产生于一战之后,当时宗教不再是人们的精神庇护,人们开始寻找自己存在的价值。《他人的脸》利用假面这一媒介,刻画周围人群对主人公的反应,离奇荒诞,但又有预见性。如今追求视觉效果的时代,人们格外看重的不正是面孔、长相、身材嘛!其次就是金钱、身价、背景。至于人的内涵,在很多时候并不重要。更直接地说,如今,存在主义的探求应该更加犀利,因为我们进入了一种经济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模式,而人究竟为什么存在,值得我们去深思。
《他人的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巨著,然而却是一本日本当代文学史中不必缺少的作品,也是值得我们在如今的文化产业氛围中去阅读的一部小说。
-------------------------------------------分割线------------------------------------------
(书叔有话说)
《他人的脸》读后感(二):安部对“真面”的追求和与“假面” 的对决
1964年,安部公房出版了长篇小说《他人的脸》,这是他的另一部力作。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男人,在一次意外的事故中,他丧失了他的脸——这个可以标明为他之所以是他而不是别人的特征和器官,于是,一些巧妙和奇怪的遭遇就在他的身上发生了:他的同事开始排斥他,妻子拒绝和他过性生活。为了从妻子那里得到原本的爱情,他请人制作了一个面具,去诱惑他的妻子和他做爱,试图找回真实的自我。但是,他还是无法确定自我的身份,在迷途中他越走越远。
小说的主题深刻而复杂,可以说,《他人的脸》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人的自我和他人、个体和社会、内心和外部现实之间的激烈冲突,在文学创作的层面上,超越了一个所见即所得的现实主义的文学书写模式,创造出一个崭新的、抽象而意义丰富的文学空间。
“所谓脸,也就是指的表情。所谓表情嘛……怎么说好呢?……总之,就好比表达与他人关系的方程式之类的东西吧。是连接自己与他人的通道。……脸是属于人类的历史,是伴随着人意识到他人而出现的。而意识到他人也就是发现自己。我之所以设置主人公失去脸之后又自己重塑脸这样的情节,是因为我想看看,有意识地尝试着做人们平常无意中所做的事情,到底会怎么样。”1964年,安部公房在接受日本产经新闻采访时如是说。
“对安部而言,写作《他人的脸》这部作品,难道不正是安部自己对‘真面’的追求和与‘假面’的对决吗?”日本评论家平野荣久在其论安部公房的专文中说。
《他人的脸》读后感(三):安部公房是一堵高墙
安部公房是一堵高墙。他让我重新认识了文学的高度。他是一位让人很难懂的作家,他的作品也很难懂。说实话看完之后我也不是很懂这本书,可能译文实在是绕昏了我的思维。一个失去了脸的男人,他靠着制作出的假面而进行社交,但是当他戴上假面时,真面所代表的自己似乎也迷失了。
在此摘一段我认为写得好的话:”不具备特定对象的流氓式的性的表现,乃是面对死亡的个体所发出的的复苏人类的愿望。其证据是,所有的士兵都确确实实地流氓化了。假如在市民中间,流氓的人数大大增加了,这无疑证明整个城市或国家已在自身内部孕育了大量的死亡。只有当人得以忘却死亡时,性才开始变成具有对象的爱,从而使人类稳定的再繁衍也获得保障。“
安部公房的逃离都市三部曲除去已经看过的《砂女》还剩下《燃烧的地图》没看,有时间还想看看《箱男》。
《他人的脸》读后感(四):假面
对于一件物品(或一个人、一个地方),在我们失去之后,才会对它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安部公房的长篇小说《他人的脸》就是通过失去脸的方式,来探讨脸对于人类的意义。
作为高分子化合物研究所代理所长的主人公,在一次化学实验中被爆炸的液态气体毁掉了脸,变成坑坑洼洼的水蛭窝,他只好在脸上缠着绷带、戴上墨镜生活。这失去的脸无疑给他带来无数不便和被拒绝、被嘲讽、被冷淡的遭遇。这让他感到自己脸上的洞穴仿佛越来越大,越来越深邃,几乎要把残留的自己的身体和灵魂逐一掏空,他“需要一个能堵住自己脸上洞穴的塞子”。
他找到曾在杂志上写过人工器官报道的K先生,详细了解制作假面的所有工序。这位K先生除了跟他谈起假面的制作外,还说到他不曾想过的“脸”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假面制作起来最困难的是脸的表情,而“所谓脸,就是表情,是联结自己与他人的通道。”K先生进一步认为,人的灵魂也存在于皮肤之中。K先生任军医时曾发现,对于战场上被炮火炸伤身体的士兵来说,最关心的不是生命,而是外表的复原;一些面部受到巨大损坏而无法还原的士兵,常常在出院时选择了自杀,因为这面部的伤害会像“写生画一般原封不动地转为精神上的创伤而留存下去……”
这在生活中不难理解,当我们想到某个人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便是他的容颜,这的确起着联系人与人之间的桥梁作用;当我们侮辱人的时候,也总会说某人“不要脸”,或者说一些如慈眉善目这样的词语,似乎也表示脸与心灵的某些关联。
起初,主人公只是报以轻松的态度完成自己以假面示人的计划,但听到K先生的这些断言后,他又多一些凌乱和恐惧。生怕脸的丧失会带来自己人格的丧失和他人对自己的记忆的丧失;失去脸之后,仿佛自己被幽禁在单人牢房,四处都是监狱的围墙。
可是,在如此孤立无援的处境下,主人公又不免生出“假面是对脸的权威做出反抗”这一虚妄观念。“脸不可能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唯一通道。表情或许是最简捷的传达通道,只是最方便而已,不一定就是最本质的通道。否则,盲人怎么进行沟通,怎么拥有成为人的资格。”他又反而加快了制作假面的计划,渴求在这反抗之战中取得胜利。
经过一段时间对假面的质地、色彩、皱纹、面型、络腮胡等等的研究和实验,终于开始了制作假面的一步步工序。在最后一道工序里,需要一位陌生人的脸的表面作为模型,而在这人选的决定过程中,主人公对一位陌生人进行威逼利诱时,初次尝到了用缠满绷带的脸伤害别人这一“加害者”的甜果。
这一甜果有着至关重要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对他过去缠着绷带的脸所受的不公待遇有所补偿,另一方面则让他意识到蒙面的内在作用。“所谓蒙面,就是依靠抹杀脸来抹杀心灵的隐身术。对于过去的死刑执行者、虚无僧、宗教审判官、蛮荒地区的巫师、秘密结社的祭司以及乘人不在时行窃的强盗之流来说,蒙面成了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其中一个重要目的,便是依靠隐藏表情来斩断脸部与心灵的关联,从而将自己从世俗中解放出来,可以变得无限自由,也就无限残酷。”当然,他需要的不仅仅是蒙面,他要的是假面,属于自己的一张假面。
假面已经制作完成,虽然在某些细节上还有瑕疵,但是无伤大雅。主人公需要做的,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去适应这个世界。假面充满自由,而且是过度的自由,这源于假面下的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抽象关系;此外,假面时时刻刻都拥有不在场的证据,即便有犯罪,却没有犯罪者,这可以摆脱一切对现实世界和他人的恐惧。
书中提到英国作家卡莱尔的话:“僧衣创造了僧侣,制服创造了士兵。”因此,主人公在适应世界的同时,也在慢慢适应这张假面以及由假面孳生出来的孤独和欲望。如何消费假面带来的自由,又成了一个难题。在通过对“自由的储藏”与对“自由的消费”以及消费的纯粹目的的分析,剔除了敲诈、勒索、赌博、杀人、自杀等等后,他得到结论:“纯粹的自由的消费实际上就是性欲。”
他决定利用假面对妻子施行诱惑,这里面有性的因素(“性的极限是忘我的,是在全人类的规模上与死亡的搏斗”),也有对妻子的复仇(在脸受伤后,他的性企图曾被妻子冷酷拒绝),更有对假面的嫉妒。在假面完成之后,某种意义上,主人公出现了双重人格,一个是水蛭窝脸的自己,一个是假面下的自己,但常常是前者对后者俯首称臣。
岂料,在对妻子的引诱报复中,妻子完全心甘情愿,变被动为主动,实现了骗局的逆反,被诱惑者反倒对诱惑者进行诱惑。形势急转而下,自负不凡的假面也陷入了妻子的迷宫。他更是领悟到彼此间双重假面的存在,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假面,真面也是一种假面。这种挫败感让他慌乱不已,他在虚拟与现实、抽象与具体之间游离,但又无法完全逃离,只能作为一种中间物的存在,既不是完全的自己,也非完全的他人。而且,在假面前后都出现的那个小女孩,是唯一看出他的假面的人,女孩天真但洞悉一切的眼睛让他陷入对假面的怀疑,之前一直是假面带着自己逃离,现在不得不自己主动逃离假面。
故事开头是妻子被主人公引到假面在外隐藏的秘密住所,看到桌上放着的三本手记。然后通过黑色、白色、灰色三本手记细致地讲述主人公从计划制作假面到利用假面引诱妻子的整个过程,并在最后一本手记结尾表达自己想要放弃假面的想法,而且把这一决定权交给妻子。之后则是妻子看完手记给他写的一封信,信里坦白她早已看清他的假面,一切都不过是逢场作戏。这让他极其愤怒难堪,并再次燃烧起对假面的渴求以及复仇的欲望,戴上本来已经放弃的假面,开始对妻子(甚至整个人类)施行报复行动……
小说很好地将故事、形式与哲思融为一体,除了精彩的故事和新颖的形式,作者不惜大量的笔墨用于主人公心理的阐述和对脸的意义的探讨,使得小说在文字和思想上都很浓稠,形成语言和思想的迷宫。而且随着故事的发展,主人公(以及作为读者的我)会越来越眩晕和迷失,这种失重感的确让人享受。而这迷失的背后,当然是因为,“他人的脸”背后,终究是他人,而非自己。对人类而言,“对本来面孔的否定、崭新的本来面孔”,这假面的两重性,天平明显是偏向前者。
《他人的脸》读后感(五):假脸
整容、换脸,这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应该算是不会感到多么惊奇的事。因为整容的明星实在是太多了,就算不是明星,普通人割个双眼皮,垫个鼻子什么的都也是很正常的事。我们几乎不会把“脸”和“道德”联系到一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改变自己的外貌又有多大的错呢?何况是像主人公这样,因为意外一整张脸都毁了,他用自己的能力给自己换一张脸,有错吗?书中的主人公毁容之后终日以绷带遮脸,他曾经亲密的同事、朋友,甚至是妻子都开始因为“脸”而疏远他,这确实是非常伤人的。当一个人已经非常难过的时候,周围的人还要这样对待他,这无疑是令人崩溃的。
主人公为自己制造出假面本没有错,但从他有利用假面去引诱妻子的念头开始,他就亲手把自己推进了一个更深的泥潭。苦痛与欲望,背叛与引诱,主人公戴着假面在进行一场历险。而且是一场不论结局如何,他要承受巨大痛苦的一场历险。自他戴上并开始适应假面的那一刻起,他的人格就开始分裂了。这也正是他的悲哀之处。
这是一本关于迷失自我的书。书中的主人公也折射出了我们自己的影子。很多时候,我们虽然还拥有着一张完好的脸,但是我们还是选择戴上无形的面具去反击、伤害、报复我们有过感情或者没有过感情的人。这不是对与错的问题,而是我们确实在社会的大潮流中迷失了自我。
《他人的脸》读后感(六):因为我就是你所需要的恶
妈的,看哭了。
A.对影像与文字的呈现空间的思考 B. 异化的我们 C.一种双重背叛
不是书评,一些感受:
人当处于不同的时间段理应是对不同的东西产生共鸣,但这种共鸣的内容是无差别的。小时候还看一些中二的言情小说,男二总是会死,因为太爱了,为了保护自己的心上人可以放弃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而对方要么浑然不知,要么尽管如此,抱着男二哭罢哭罢最终会选择拽拽的男一号。而我也是(几乎是每次)都跟随着狗血的情节桥段痛哭了起来。对这种体验一直很上瘾。是肉体与心灵的双重观感的体验。后来,开始读一些非虚构,用一些客观的立场审视文字的时候,是出离的,很难再进入到那种随着文内人物波澜起伏的体验了。
所以此刻看安部公房的共鸣就好像我小时候看言情小说男女卿卿我我与本质上是同一种共鸣。是心底的某一种渴望被轻轻地抚摸,被唤醒,被激活。
倒叙的手法是一个莫比斯环,安部又加以借助“手记”的手法(一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 能够带领读者进入人物内心深处最不堪一击的角落)建筑了一个立面的莫比斯环。真实的时空落在主人公焦急等待着妻子读完手记归来的那个晚上,手记里发生的时空,写下手记的时空。作者利用这些时空切换的空隙完美的实现了意识流的蒙太奇剪辑。
我们常说,影像是一种视听语言,是最直观的呈现手法。对于我们生活的表象,的确如此,用文字再怎么描绘一只精致的带着金色镶边的仿佛从维多利亚时期的宫殿里偷出来的一只咖啡杯(多繁复的文字啊)也不及一秒钟的特写来的直观。但影像的画面剥夺了我们所有的想象,所有意淫的空间。这个咖啡杯被文字写在纸上,每一个观者读到的时候心里想必都是大相径庭的投射,如果有一个将我们的脑内的想象映射成影像的装置,这必将是一个极佳的实验。
但文字还是比影像更好的一种文体用以进行复杂的心理/思想呈现。
影像可以做到叙事(安部公房好几部小说改成电影都很棒),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立论阐释与结论(film essay),但涉及到一些需要在脑袋里转好几个弯的东西时,例如,“论安部公房小说中的思维与写作技巧”(我知道这个论文题目很烂,在网页上随意搜索做个例子而已),对于这篇文字的影像呈现是有可能的,但应该很难达到文字的深度。
当然我并不是想要论述文字和影像语言哪一种更加“高级”,不同的媒介从发明起就是用来各司其职的。艺术作品需要空间,这个空间充满了本雅明的“光晕”(Aura)。影像中自有另一种展现空间的方式, 贝拉塔尔和塔可夫斯基为观者留下的“光晕”,也不亚于一些意识流小说家,隐喻式的镜头,会不停的萦绕你,这时你出现了不止一种文字的想象,而多种文字的想象又带来了更大的空间,就好像水面上的涟漪,一层一层晕开扩散。 艺术是互补的,一种无法达成的媒介,必会有另一种上来替补。
跑远了。回到这本动人的书吧。主人公没有姓名,的确他好像不需要,因为他甚至连脸都没有。于是他为自己制作了一张脸,而这张脸逐渐成为了男人生活中须臾不可离的中介物,甚至是目的本身。我坚信这篇文字是能够永垂不朽的流传下去的原因在于,碰撞了不同的时代,这张脸就会产生新的不同的外延,属于这一个时代人的病痛——人类与其所传造物的异化,甚至人类自身的异化。
对于光的意义最明白不过的人,既不是电工,画家,也不是摄影师,而是成年之后失明的盲人。消除这种异化的办法,作者在文章中也给出了很好的阐释,他想过试图破坏别人的脸让他们也尝尝这样的滋味,又或者是让人全都变成瞎的,这样谁也没法看见对方的脸了。从某种程度上消解被异化物的意义是对抗的最好办法,不过未免也有点太破罐子破摔了。
“所谓生存就是消费自由。人的行为举止似乎常常是将自由的贮藏作为人生的目的,可事实上只不过是因自由的慢性匮乏而导致的一种错觉。”整个过程中我与假面都是一种亦敌亦友又相互利用的关系。“我”利用假面去达成我的“自由的贮藏”,而假面借由“我”去实现更大的自由,一种离开主体性的涣散的绝对自由。尽管经过小心翼翼的试探,但这个如同永动机一般不切实际的框架仅仅存在于我的理想世界之中,而“我”却自以为它将应用在整个宇宙之中——因为“我”从来抗拒踏进他人的世界,“我”以为我的世界就是全世界。 因此一步一步走向了既定的残破结局,我(已经不知道是谁作为主体的哪一个我了)经历了一场双重背叛 ,假面背叛了“我”去勾引我的妻子,而“我”也背叛了假面,在最后向妻子揭穿了假面的真相。于是在这双重背叛之中又顺手玩了一把用荒谬消解虚无。
除此之外,这本书的信息量囊括的极多,对于表象与本质的探讨,对于弗洛伊德力比多的探讨,种族问题,社会问题…… 安部公房从embodied cognition出发,注视着人与物逐渐异化,一边大声哀嚎,一边扼住自己喉咙,用尽全力,咿咿呀呀的故意发出这些“无意义”残破的音节。
或许在那时间之流的停滞中我不仅超越了我自己的水蛭窝,还超越了脸这个东西,从而抵达了彼岸。12.50PM 16th Mar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