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浮生六记》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浮生六记》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28 04:0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浮生六记》经典读后感10篇

  《浮生六记》是一本由沈复著作,汇智博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3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浮生六记》读后感(一):挽手话斜阳 ——读一水间注译《浮生六记》

  夕阳西下,门前伏着一条老黄狗,夫妇俩挽手相依指点江山美景,这种场景美好温馨的也是令人动情的。这种生活状态中更多的是在展现夫妻几十年如一日的感情,而非轰轰烈烈爱情。这种情感远不如白蛇与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爱情感人,但绝对令人无限向往。 沈复的《浮生六记》作为一部经典散文作品,流传甚广,这六篇文章倾注了沈复的心血,也承载着沈复与芸妹的浓浓情意。经典的流传总是引人注目的,后世注译的《浮生六记》版本也非常多。一水间此次耗费大量的精力努力从全新的角度来解析了这部经典作品,令人感慨颇多。 沈复作为一介书生,他有许多彼时文人的共同特性,那就是渴望通过读书来一展自己的报负。但许多时候天意弄人,他只能跟随官僚,通过另一种方式来施展自己的才华。但他有一个深爱的女人,他们两小无猜的时候约定婚姻,在美好的少年时成婚,从此相知相守

  天公也妒世间的这般生活妻子在壮年不幸离世,沈复内心备受煎熬,这种感受常人断难体会。文人总有文人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那便是用手中的一杆笔来抒发情感。沈复将自己与妻子在生活中点点滴滴优美细腻文字缓缓展开,让人看到了一幅恬淡的生活画卷

  天公也妒世间的这般生活,妻子在壮年不幸离世,沈复内心备受煎熬,这种感受,常人断难体会。文人总有文人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那便是用手中的一杆笔来抒发情感。沈复将自己与妻子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优美细腻的文字缓缓展开,让人看到了一幅恬淡的生活画卷。淡的生活画卷。

  一水间作为一位情感细腻的姑娘,将沈复对妻子的情感把握的非常精准,在她的笔下,沈复的文字在转换之间也丝丝入扣,令人读来情真意切。文字的优雅不仅仅在于外,更重要的是内心情感的流露,引发的是读者的情感共鸣,是对真挚情感的感动

  《浮生六记》读后感(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收到一水间的《浮生六记》,一本文艺小书,清新淡雅封面上寥寥叶片牵牛花蝴蝶等,瞬间把人代入到一种优雅素净情境中。

  翻开扉页,有一水间的亲笔书写:“寂而常惺,寂寂之境不扰;惺而常寂,惺惺之念不(辞)驰。”

  世间,有一种欢喜,便是收到友人之书。捧读在手,恰好,不轻不重。犹如听老友,低吟一段过往

  或许你不熟悉《浮生六记》,但一定曾背诵过这样的句子:“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学过这篇课文后,也学文中的小孩,细细观察细微东西,和蚊子亲密接触,作奇妙幻想,也会趴在草丛中,看小虫们争斗……

  那时哪里会想到写这篇文章的人,会有着怎样的一生呢,又怎么会想到多少年后,捧读书而唏嘘不已呢。

  这个人就是沈复。清代文人,字三百,《浮生六记》是他所作的自传散文,更确切地说,《浮生六记》是沈复写给妻子陈芸的绝美情书

  即使在当今,夫妻恩爱、举案齐眉、志趣相投、相依相守的能有几人?世间恩爱的男女大有人在,然,能贫中寻乐、和睦相处、不离不弃的又能有几人?太多人相爱相杀,反叹世间再无爱情。

  世间多是痴情女,何曾见男子为妻子书写绝美情书呢?一字一句,叫人唏嘘,淡淡的回忆中,果真是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呢?

  然而正是这“为欢几何”成了他们人生中厚重的一笔,也在文学史上留下一股清新的自然风,轻轻地吹着,吹着,不知什么时候就吹开了你的心门

  然而我,终究只是三分艳羡,七分唏嘘罢了,正如沈复劝告读者那般:“恩爱夫妻不到头”,如他们这般情深,终是不能白首啊。所谓的情深不寿。多愿意这世间的情深,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啊。

  不过,沈复从另外一个层面给予了它美好的结局。沈复和芸的恩爱,依旧是世人所艳羡的爱情。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沈复的“欢”在于与芸朝朝暮暮的相守,无论遇到什么风雨,夫妻携手一起度过,正如现在很多流行心灵鸡汤所书“好的夫妻关系,是遇事不责备”,但就这一点,做到的可怕寥寥无几吧。

  从幼年的一见倾心,到夫妻论诗游山川,再到后来沧桑世事历经的不离不弃,一直到生死相隔,余生,沈复的思念很长……这些构成了卷一“闺房记乐”和卷三“坎坷记愁”。

  沈复的“欢”在于侍弄花草、品鉴园林,这是卷二“闲情记趣”;还在于游历山川和养生,构成卷四“浪游记快”、卷五“中山记历”和卷六“养生记道”。遗憾的是,后两卷已佚。

  一水间译的《浮生六记》,文笔优美,语境悠扬语言灵动轻巧,读起来,有一气呵成快感,就像一条潺潺的小溪,一路向西,自然而优雅。

  竟不曾觉察到是有人译过的,好似就是沈复在娓娓道来。只不过这个沈复穿越到了21世纪使用的是我们的语言。

  这本小书特别适合在夏日晚风下捧读,它能带给你一阵清凉的晚风。

  祝 阅读快乐

  《浮生六记》读后感(三):《浮生若梦,百转千回

  好久之前就听到一水间译沈复先生的《浮生六记》,我是非期待的。前不久收到了书,颇为惊喜。书的封面雅致大气,几笔简单勾勒的书画,似是有种淡薄缥缈意境

  说来惭愧,我是很久之前拜读过沈复先生的《浮生六记》,那时候还是读的原文高中时期学了好多的文言文,那时候觉得自己颇为厉害,总想着自己也要读一本没有译文的文言文。《浮生六记》便是我接触的第一本,起初只是读来消遣,可没想到却被深深的吸引了。沈复先生和夫人陈芸的爱情和婚后的相处一度让我对爱情心生向往。一生得一知心人足矣。

  我和一水间私交甚好,她找我写书评时,我是颇为忐忑的。怕自己简陋的文字不足体现这本书的好。读起这本书仿佛又回到了高中时期在紧张学习状态下仍然背着母亲偷偷的读。书中许多内容大多已经忘了,再次读起依然是让人兴趣倍增。一水间的语言功底,我是一直很钦佩的。原文可能深奥或许晦涩词语翻译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仿佛沈复先生和夫人陈芸的生活就在眼前展现一样。陈芸是我印象深刻女子,她真的是太完美了。即使家境窘迫依然是高洁亮丽古人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她好似并不受世俗干扰,她爱好读书写字,她可爱迷人,有才华,有女人的娇羞温柔。这一身优点一体,若搁在当代也是很多人追求的。沈复先生的一生大概是多了陈芸才有了许多乐趣人生短暂,得一知己颇为不易。先生他命运多舛,时运不济,后陈芸的去世对他也是颇为打击。浮生浮生,沈复先生以真映幻,写着夫妻二人相互逗趣,相互扶持悲切动人

  史料记载沈复先生奔赴四川后,无人再知他的踪迹。我们不妨大胆猜测或许他是漂泊去了,生而为人,没有陈芸相伴的后半生他过得太苦,一边流浪一边想念。也许他会在某个世外桃源定居,慢慢终老,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晒着太阳,耳边轻轻拂过温柔的风,他安静的去寻找他的陈芸了。人生浮浮沉沉,大概是如酒醇厚回味,大概也如烟吧,飘飘渺渺百转千回。

  《浮生六记》读后感(四):伊人已去,再看浮生

先说点题外话

  阅读,书是一方面,装帧是一方面,气味也是一方面。很多人说喜欢纸质书,或许是更加习惯纸质书的那种味道电子书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一尘不变手感与电子产品的气味其实与阅读格格不入。说到底,阅读实际上在大多数人眼里是一件庄重事情

几版浮生看《浮生》

  这是我第三次看沈复的《浮生六记》。一个是周公度版,一个是张佳玮版,另一个就是现在手中拿到的一水间版。周公度版本是我看见的第一个版本,此版封面的山水设计让人惊艳,不过其翻译的错误也是让人无法热爱;第二个版本是张佳玮版,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作者,不过这个版本却如张佳玮所作的代序里说的那样失去了一些文采,也是颇为遗憾。最后就是手中的这一个版本,虽不知道译者“一水间”是何许人,不过他的翻译却略带古意,有一种年代感在里面。如果是别的作品,可能这样的文风不适宜,而用作翻译古典文学,却是恰好不过了。

  值得一提的还有这个版本的装帧,竟然是用草丝纸做的封面,这种纸可以看得到里面粗粝植物纤维,拿在手里的手感有一种古朴韵味设计师我专门查了一下,其设计者白砚川也是业内有名的图书设计师。所有的设计都可以在贴合书书籍文本基础延续其一贯的设计元素风格。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说一水间的文本

  说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其实在读者的心中也有一把尺子。哪样的文本自己喜欢,哪样的文字读起来觉得形同嚼蜡,这个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感受。而我为何独觉得这一版的《浮生六记》文笔独特,且看我一一说来。

  一是古词

  翻译古文实际上就如很多人说的那样,吃力不讨好。译成白文,难免失去古文的韵律趣味,即便是再好的翻译,总也似乎缺少点什么;如果进行创作,可以得到用现代文演绎,而又不可能一字一句进行翻译,其难度就更加增加了。

  此一水间的《浮生六记》另辟蹊径。使用了大量的古词点缀,即便是翻译成白文,也有古意在里面。文言文单字词较多一点,而此书中也使用了大量的单字词进行翻译,尽量使文风古典一些;另一方面对于四字连词,以及词组的使用让文章的“音乐性”得以保留下来。所谓朗朗上口就是这个意思

  二是增补

  古译今,总是需要表情达意上进行增补,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这些增补的词句,译文读起来就会显得干瘪无力。如果没有相当的水平,一般人是不敢翻译古文的。一水间在翻译此书之时想必是字斟句酌,而今拿到书,读起来有一种自然清晰之感;语意连贯,可见其遣词造句功力非凡。

  闺房记乐一篇中对于芸娘形象的描述原文是这样的:“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

  而作者的翻译是:“只见我芸削肩长颈,虽然有些瘦,但是瘦不露骨,偏有种娇弱动人的味道。芸的脸庞好似巴掌大小,眉弯目秀,顾盼神飞,灵气逼人,眉是水月眉,弯弯细细,精致极了。”

  在这一小段翻译中,作者联系了自己的想象进行了发挥,比原文更加细致,而不失其古意。

  不愿意再用“小红楼评价这本书。其实这本书与红楼实在不可以拿来比较,一个是闲时追忆风雅,重在回忆;一个是描写大家族幻境风月,重在人物格局与志趣布艺,不可以相较。而我把这本书的各个版本拿来相较,也仅是指出其中的区别。如此班门弄斧,实为不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