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找我2》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找我2》读后感10篇

2022-03-23 03:01: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找我2》读后感10篇

  《找我2》是一本由黄铁鹰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96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找我2》读后感(一):多赢是怎样达成的

  普通职场人的生活就是由这些琐事构成的,毫无新鲜之处。

  唯一让人安慰的是,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可以选择多赢,每件事情都有它的最佳解决方案。

  对于有些事情,“吃亏是福”没错;而另一些事情千万不能亏着自己,也别亏着别人。怎么样达到双赢,甚至多赢,考验的是职场人的知识、技能、同理心和同情心。

  这本书很快就翻完了,一个多月过去了,唯一留下深刻印象的大概只是那篇《我该如何赔偿这个非因工意外死亡的员工?》,这个故事是典型的双赢结局,既合法,又合理,而且很有人文关怀,让人从最初看到事情发生时的无奈与心痛,到后来时心情豁然开朗。那位名叫俞天成的董事长,最终采取了最佳解决方案。相比之下,其他人对此事的点评、出主意,有的明显缺乏同情心,有的明显缺乏对社会和人的洞察力,只有当事人俞董事长,经过思考之后给出了最佳方案。

  我知道自己有很多事情可以不在意,但有的事情我不得不在意,后者应该有一个最佳解决方案。

  《找我2》读后感(二):读黄铁鹰编《找我2》

  还不错的书,很多实在的真知灼见

  18 要建立起核心团队,包括收服“老人”和培养新人。

  48 数据永远比表面的东西重要。

  52 创业初始,现金流比利润更重要,首先是要活下来。

  66 要安静下来,才能看清楚方向。

  157 上级对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下级对上级,层层加水,水到渠成。

  178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不在于能统率多少君子,而在于能驾驭多少小人。

  243 喝酒娱乐是需求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服务和日常关系积累更重要。

  256 散财聚财需要理性安排。

  《找我2》读后感(三):真实自有万钧之力——兼谈近年来杂志书的兴与亡

  近几年,我一直在关注国内杂志书的发展态势。人文社科的杂志书都还比较稳,像早期的《温故》《老照片》《经济学家茶座》等都不温不火地活着,新起的《读库》《知日》不仅活了下来,还引发了一小拨人投身杂志书的潮流;文学的也出了一批杂志书,不过死了很多,剩下的没几个了。这是为什么?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看到《找我》才清晰地明白问题出在哪里。

  怎么说呢?我认为这个杂志书的两大优点正是那些杂志的两大死穴。其一:定位清晰;《找我》就是一本来自真实世界的案例,为职场人提供参考;其二:接地气;正常情况下的商业杂志,像《第一财经周刊》《中国企业家》之类的杂志其实做得都太专业,太像一本杂志,也太具有文学色彩,所以显得是一种消遣读物,而不是真实商业世界的呈现。记得我拿到这本《找我》时的心情:真的惊呆了,竟然一点也不讲杂志编辑节奏,没有专题,没有常态的小文,也没有一篇理论模型分析,没有一篇专门的评论,全部都是真人真事的案例集合,可以说把原生态接地气的内容做到了极致;这可能是因为主编者没有做过杂志编辑的缘故吧,全然不讲那一套条条框框,做了这么一本原生态的案例文本,看得人心惊肉跳,身临其境。

  我的一位同事也在读这本书,她的感受也是如此:真实、可读、与我们的职场生活切实相关;为什么那些市面上的经管杂志没办法打动我们?为什么这本没怎么编辑处理的“口水文”反而让我们读了一篇还想读一篇?这大概就是案例的力量,真实自有万钧之力,案例才是最好的教材。我注意到主编黄铁鹰在北大光华讲授的是商业案例,而且是专门讲授,还获得了《哈佛商业评论》的中国最佳商业案例研究奖,看来这种做法不是偶然来的。

  回过头来,我们再反观前些时候出得那些文学杂志书吧:

  春树的《缪斯超市》,名字怪怪的,干嘛呢?一番才知道是文学,无非小说、随笔、诗歌、碎碎念之类的文章,毫无特色,文本小众,定位模糊,没有出第二期是很正常的。

  九夜茴的《私》,最初我还期待会有一些私货,值得一看,一看原来也差不多,现在好像也没了踪影。

  棉棉的《社交网络》,咋一听还以为是个网络互动杂志呢,一看还是一个小说、散文碎碎念的合集,没有独特的内容,没有清晰的受众定位,不死才怪。

  现代出版社还出了本绘本杂志书《现代派》,也是冒了个泡,就不见踪影了。

  ……类似的杂志书应该还有很多,定位不清,不接地气,想当然地做内容,最终的结果是自寻死路。这本貌似“口水文”的杂志书小小地火了起来,受到这么多人的欢迎绝非偶然,值得书界朋友深思。

  《找我2》读后感(四):读史明镜,借例判案

  按:

  续看[管理大师](htttp://http://book.douban.com/review/6178780/),了解管理的历程,有骗子也有才子。做为互联网社会而言,缺都不是信息,缺的是判断。有些事情,非一既二。有些事情,则非也,好比管理。其实,说千到万,管理,其实粗线条来看,两个线条,一个对内,平衡,一个对外,竞争。一个词,就是持续。

  对外,对于普通人而言,接触甚少。一个企业,说一个组织,有大有小。传统社会,上下等级,互联网社会,扁平化。都是人的集合。集合之中,存在着太多的变量。对于成功的企业来说,除非成功之后的总结,其实都是九死一生。

  对内,对于个人来说,职业和个人出现的,问题则是最大的,企业再有问题,也有上面扛着,自己问题才是对于个人而言在最重要。于己而言,做出正确都决策和判断是基础。不同时代背景之下,相同决策和判断,对结果的影响都不相同。看过了心灵鸡汤,以为人生就是做到几个点而言。鸡汤书和大多都管理书,都在过份的简化事实。

  读史,可以明镜。互联网社会的发展,抛开功和名,我们读读例。借例叛案。

  不同问题,都是断案。县令断案都是别人都事,自己开堂,断都是自己的案。是苦是甜,总有一日是知晓的。

  大抵职业上出现的问题

  1. 职业发展的转行

  2. 民企、外企、国企的转化

  3. 面对同级、上级、下级都处理

  4. 如何带队伍,带7个人还是100人,区别是什么

  5. 如何管理有背景都下属

  6. 选拨干部

  7. ……

  面对,如何解决?

  管理的问题,当你解决问题之后,出现的新问题,如何平衡?

  管理不是终点,牵一发动全局,洗牌、切牌、抓牌、打牌,都是技法。

  《找我2》读后感(五):战略与战术

  第一次摸着石头过河是勇气,每次都摸着石头过河是循规蹈矩,把摸着石头过河当成唯一真理就有些不思进取了。

  如果士兵摸着石头过河是智慧,但领导停留在摸着石头过河将是危险,兵法大家以摸着石头过河为顶点,其兵书不读也罢。

  中国古代是有些大思想家的,“孙子兵法”、“道德经”和“周易”都是高度提炼和升华后的经典。而欧美近代的实证体系也是将研究推进得更加系统、细致、精确、全面。而很可惜,中国的研究要么是亦步亦趋,要么是浮于表面。这也是中国四大发明止于娱乐和粗浅运用,却不再前进和发展,而欧美却总有突破。

  有人说(甚至书中也有案例)说明形势比人强。也许,作为普通人来说,如此思考也就罢了。但作为管理者和学者而言,发展性和系统性的东西确实非常重要的。没有前瞻性和大局观的管理不是管理,只是操作。这就是战略和战术的区别。

  只是中国的文化中,人情和关系的因素太过重要(相对于欧美来说),以至于人们功利地认为这是一种无往不胜的真理。于是有了很多“甄嬛传”和杜拉拉升职记。并不能说这种“术”一文不值,但过高地看待术,只会忽略“道”,迷失真正的自我。这于一般人也就罢了,放到管理者和学者角度,实在令人叹息。

  案例中很多人背后形成了各自的职场哲学和手段,但很少有形成超越的视角和价值观的飞跃。如果这种管理风格成为中国的常态,是中国现状的胜利却是中国未来的失败。如果这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积累,那么中国很难是一个真正强大的团队/集团。

  古语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将相之才难在哪?难在战略之观,而非战术之斗。中国企业领导者把君王术看得甚重,但是历代君王,开疆辟土的有几个?大多数无不是搞搞平衡、管控和纵横之术,能守住祖业旧基的就算不错了,更不要说抗击外敌,复国富民了。这样的不思进取的思想做企业,也不过是守业心态罢了,还将战术权谋和个人利益凌驾团队战略之上,水平和结果如何不难知道。能做一代算不错,守二代算是幸运,往复三代以上,没有些特权保证,我不敢说能长久。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陈汤个人性格上有不足,但其战略眼光却是超越常人,对事物的考察也是非常严谨周密的,以其大胆和严谨护卫西汉安宁。如果领导者不能自己拥有战略眼光,又不能用好富有战略眼光的人,甚至将权术之斗引入高堂内庭,一人之利稳定了,群体之力下降了,一时之利获得了,长远之益牺牲了,就更不要谈创新、变革、战略规划和及时调整了。

  管理不是权术,战术服从战略,案例难取代系统思维和扎实功底。当管理学沦落为关系学,只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悲哀罢了。平民可以不忧国,君王不可不忧;白丁可以不研究,但贤士不可以不研究;百姓可以不关心未来,领导不能不关心未来。不去设立好的机制,不去培养好的人才,不去构建好的战略,纵然是庞然大物,也不堪一击。不能说案例完全没用,但如果管理止于《找我》,还不如多读读“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更好。

  《找我2》读后感(六):管理是一门语言,《找我》是他的新字典

  第一个,全书无图,看起来容易疲劳,无图似乎违背mook丰富版面的精神,建议适当插入漫画、图片、新闻之类的调节调节;第二个,虽然第2期加入了一些创业的话题,但是感觉还是职场的东西多一些,重复感有点强,是否可以考虑针对一个行业、一个现象、一类问题作作专题之类的;第三个,最好每个案例能有个现实结果的反馈、尾声之类的,哪怕是放到下一期,否则颇有虎头、熊腰、蛇尾之感。此外,封面过于单一,字体那么多,哪怕“我”重新设计下也好,否则太学术了。

  这些年,开卷八分钟、冬吴相对论、《读库》都是等不及追新的东西,是坚持食用的精神粮食,《找我》的出现不仅给我现实工作提供了参考,还丰富了我的食谱,希望能坚持下去,越办越好。

  《找我2》读后感(七):在分不清方向时,坚持公正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说实话,我当初拿到《找我》1、2的时候,我也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有一个系统的分类编辑或许很好,不过黄铁鹰教授在自序中说,一来今天创业的明天有可能就得回来职场,二来没有一招鲜获胜的人和企业,说白了,“世界是个万花筒,每个人看到的图案都不同”,因此还不如大杂烩在一起,各取所需。

  当然,我想这是黄铁鹰教授的理由,我的理由或许更为简单,《找我》说的管理学的事其实说白了就是做人的事,没有人天生就是总经理——拼爹的除外,大部分都是从职员、中层经理、高层主管再到自己创业的,因此每个时期的态度或许都不一样,多听听其他人的想法,比如你是员工,想想老板是怎么管人的,你是老板,看看员工是怎么选择的,于是你的想象就更丰满了。

  在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升值后,如何应对原来的领导和同事?》这个问题怎么看,怎么像公务员面试题目,标准的结构化答案应该是这样的:一是以工作为重,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二是私下多和领导、同事沟通;三是对于工作一视同仁。好吧,这基本上也有不少人是这么答的,包括了软硬皆施等等,但其中我最喜欢的黄铁鹰教授的回答——韦尔奇在三个首席执行官候选人中选定其中一人作为接班人后,主动跑到另外两个人家里说,“对不起,董事会决定任用伊梅尔特为通用电气的新首席执行官;同时,我还要更抱歉地通知你们,通用电气把你们两人炒掉了。”主动为后继者扫清障碍,这才是管理大师。

  当然,其实通观找我1、2,其实在各种管理、营销手段中,还有一条不变的真理,那就是坚持心中的一杆秤。比如在销售产品中,一定要把自己的产品做到最好,比如对付那些“X二代”。对于那些人情关系安插过来的人,有不少聪明的意见,比如在处罚他之前及时向有关系的上级报告,但万一这个“有关系的上级”是需要越级报告的呢?比如了解上级安插的人是想给他个闲职养起来,还是想培养他,但上级会告诉你吗?还是那句话,既然你不知道深浅,那么就秉公执法吧,从某种意义上,保持公正反而是最廉价最简单的方法。只有那些曲意逢迎的人才会左右摇摆,也只有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的人,才走向了被奴役之路。

  《找我2》读后感(八):职场浮世绘

  我们在企业里做项目,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甭管是管理岗还是操作岗,做工作分析调研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不觉得离了自己这企业就得玩完的,没有一个不觉得自己劳苦功高的,没有一个不觉得自己干的多挣的少的——当然,事儿只要不说到自己头上,每个人都明白着呢。

  我们往往误会企业里刀光剑影,是高手竞技的竞斗场,是一个英雄就可以兴盛一个昏招就可以败亡的神奇的存在——当然,这也是一个误会,企业的运转需要大多数缺陷与优点并存、自私心与上进心同在的普通人在每个岗位上产出价值。

  德鲁克对于知识员工的论述在我看来仍然是那么精辟,尽管在当今的舆论里,没有成功似乎是一件个人没有规划的怂逼结果,而另一些不如意的人则把一切归结为拼爹与体制问题。我的理解是,世界是运动的,无论是接受,还是不接受,我们只是不得不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持续地在职业中过的舒服一点。

  本质上来说,我相信劳资矛盾不可调和,但从我的工作来说,我做的就是调和劳资之间的矛盾,让大家都舒服一点,让双方都能更平稳地提升与发展。我想,这也是我会喜欢找我这一系列书的原因。

  以他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看看他人的案例,挺好的。

  《找我2》读后感(九):在别人的经验中《找我》

  都说管理是实践的艺术,谈再多理论,到头来都得靠实践来体现价值。所以黄铁鹰教授的《找我》系列就显得眼前一亮——都是些具体的案例,加上各路人马的分析点评。正如书中所说:世界是个万花筒,每个人看到的图案都不同。作为职场中人,借《找我》来看看自己的可能性似乎不错,谁没点差不多的经历?

  说到底,世上没有天生的管理者,即便天才也得靠着勤奋努力去积累和完善自己。职员、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管、创业当老板……绝大多数人都得沿着这样的路径成长,纵有不同背景、不同身份、不同经历、不同遭遇,归纳出相似性却也不难。那么,看看别人怎么做,了解上司怎么管人、老板怎么运筹帷幄、员工怎么应付,启发肯定不少。相比各类大谈理论的管理书籍,《找我》系列接了不少的地气,书中的讨论部分亮点颇多,好比在商学院和实践的江湖中架上了一座桥梁,让两边的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局限,在面对具体问题的时候就多了一些应对能力。

  提出问题永远比找到答案更重要。翻看《找我》系列,问题分门别类,各路大牛见解各异。有结合自身经历的分析评论,有基于理论的点拨指导,有切合逻辑的论证推导,也有些于事无补的批评感慨。这从另一个角度更论证了管理除了科学特性之外更趋于艺术,如水一般,无常形却有常规。管理是一门语言,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说法,依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发挥,但最终目的一样——无非把人用对把事干好而已。抓住这个点,结合自己的现实进行思考,那么这《找我》就找对了。你有没有书中那样的上司或下属?该怎么应对上头打过招呼的下属?一仆二主怎么办?在现在的公司有前途吗……书中的问题很普遍,答案虽局限其中的解答过程能带来不少豁然开朗的感觉,至少能发现自己没那么孤独并不是特例,那么,离应对自己的问题是不是更近一步了呢?接下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实践吧!

  记得一次项目管理培训,培训师说学习项目管理最有效的方式是找一些类似项目的失败原因,进行分析后设计一下应对方案。有这样的准备,至少能避免不再发生类似问题,问题即机会,大抵如此。《找我》系列就是各类问题的汇总和参考,实践中的问题,终要靠实践解决,只是实践需要消耗资源,既然书中已有“前辈”消耗了资源,何不借用一下,让他人的失败成为自己的路标和垫脚石呢?

  黄铁鹰教授编著的《找我》系列就是这种值得借鉴的作品。期待与时俱进的后续吧!因为找我是个永恒的命题,注定随着各种问题不断发展更新而更新。今天,你《找我》了吗?又找到了些什么呢?

  《找我2》读后感(十):别人的失败是成功最好的垫脚石

  我开过小店,做过培训公司,现在还在做网站,其实除此之外,我还有一次创业经历(好吧,我当没有听到你在说,经历真乱七八糟),那是从咨询公司辞职出来,兼职做着NGO的工作,那时候NGO组织这边还给不出薪水,正好一个以前的朋友有一个项目,就去参与了。

  那是浦东新区政府想做一个类似商学院的项目,正好有一个盘子不小的私募基金的老大也有这个打算,双方一拍即合。这两边的结合真所谓有钱有势,又加上一些商学院教授的加盟,有钱有势加有文化,作为执行团队的一员,当时的我感觉前途一片美好。

  当时希望引进的项目是明茨伯格的IMPM(国际实践管理硕士项目),明茨伯格在管理学界名号是非常响亮的,他最红的一本书叫做《管理者而非MBA》,其中可见他的主要观点,即传统的MBA商学院学的理论僵化,严重脱离实践。所以他在1996年创立的IMPM项目,倡导讲理论和实践严密结合起来,除了要求学生不断对学习进行反思,并进行跨国跨界的交叉互动学习,还倡导把学员本身的管理经验带到课堂上,再把课堂的内容带回到工作团队和工作实践中去。

  网上搜了一下,不久前,人民大学刚作为一个模块参与进了IMPM项目,由来自12个国家的27个学员参与,这些学员除了来自传统的企业,还有来自国际红十字会等NGO组织,这个观点跟营销大牛菲利普.科特勒是一致的,任何组织都存在相似的管理难题,这组织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企业,也包括类似基金会、行业协会、兴趣小组等所有非盈利性组织。

  那个项目当然是失败了,原因多样就不赘述了。不过在学习IMPM的所有材料中,我确实体会到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亦从此从一个商学院MBA的出身,走向了反MBA的道路。

  《找我》是系列书籍。这套书的特点在于,它总是抛出一个问题,下面来自学院派的教授、实践派的同学纷纷抛出自己的见解,没有绝对标准的答案,只有来自行业内的深刻理解和行业外的多视角碰撞的火花。

  正如《哈佛商业评论》上我最喜欢的栏目一直是“案例分析”这个部分,这本书基本上都是案例, “如何应对女上司?” “从1人创业到100员工,队伍如何带?” “外企转国企,如何生存?” “如何管理85后员工”,抛出问题的人简直深陷泥潭,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下面给予建议的人也五花八门,但正是这种多角度的撞击中,问题的真相似乎渐渐清晰。

  有些人看书喜欢一个明白无误的答案,就如我常会收到这种豆油:“你在书里说的记事本太复杂了,你能告诉我一个简单的方法吗?”。 又或者 “我从来没有做过基金投资,我看你对这方面很了解,能推荐一个靠谱的基金给我吗?”,还有“你对余额宝是怎么看的?”遇见这种问题,我通常直接无视 - - - - 人生本来就没有绝对答案,即便是一样的问题,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面对的选择不同,一定也会有不同的答案,所有的答案都是需要自己去摸索的。

  不过这当中也略有捷径,正如求职之前,如果能找到类似行业的师兄师姐们聊聊会增加很多业内经验,在这套书中翻翻,也会寻找多许多你正面临的问题的可能性答案。

  毕竟,别人的失败是我们成功最好的垫脚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