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易中天中华史:国家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易中天中华史:国家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5:56: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易中天中华史:国家经典读后感10篇

  《易中天中华史:国家》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1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易中天中华史:国家》读后感(一):从“西学中源”到“世界同源”

  从“西学中源”到“世界同源”——评易中天《祖先》《国家》

  初听到易中天要重写中国通史,嘴巴有点合不拢,心想“他行吗?”后来想到易中天这些年写的《帝国的终结》《帝国的惆怅》《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费城风云》都很有见地,甚至比《品三国》更有料。那么“易中天中华史”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因此反而有了一些期待:一位把古今中外都收入视野的中文系教授,又是在媒体上敢于直言的学者,写起中国通史来比传统历史作品总会多一些不一样的味道吧。

  到了5月份,“易中天中华史”《祖先》《国家》开始进行媒体宣传,其中一则新闻是“易中天重写中华史, 5000年被缩水为3700年”。看到这新闻标题,熟悉易中天著作的读者就知道,他的视野绝不会局限在老生常谈的“历史悠久、地大物博”,而是站在了世界史的高度上重新阐述。说到世界,我就想起了“地球”这个词在中文中的出现。

  17世纪,明末清初,随着西方传教士渡海东来进入中国,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发生了第一次较为深入的交流,对双方都产生了影响,也是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起点。比如英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就借鉴了中国文官制度的优点。中国人则第一次知道了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科学,包括“地球”这个概念。

  不仅科学如此,我们的历史教育同样喜欢强调“上下五千年”,却避讳了“文明”本身的定义。一般来说,对于“文明”出现判定标准是城市、文字和国家制度。根据这个标准,最早的文明是公元前 3500年左右的苏美尔文明(两河流域,即今伊拉克一带),其次是古代埃及(约前 3100年)、古代印度(约前2500年),然后才轮到我们中国(约前 1500年)。换句话说,5000年文明“缩水”,不是易中天之“过”,而是在学术界流传已久的标准,只不过在公众传播中被避讳了,没有得到很好普及而已。

  易中天没有跟着教科书继续避讳,在《国家》的第一章就点出了“文明”的概念,指出“国家,是文明与史前的分水岭”。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正确认识我们在世界历史上位置,认识我们自己,是重新成为现代文明国家的起点。仅凭这一点,“易中天中华史”可以期待是一部划时代的历史作品。

  这一部规模宏大的“讲坛体”通史,第一册《祖先》选择从神话开始讲述,这一点既继承了也颠覆了许多传统。《史记》就是从神话开始的,比如黄帝能够率领熊罴驱使虎豹。但到了现代史学诞生,对古代传说产生了怀疑,认为神话都是无稽之谈,古史中的很多记载都缺少考古证据。比如胡适讲中国哲学史,撇开了三皇五帝尧舜禹,直接从孔子、老子讲起。而 20世纪以来,学者们重新发掘出了神话的价值,神话不只是神怪故事,其中包含了史前先民对于民族历史的久远记忆,不过在漫长的年代中口耳相传模糊了本来面目。《祖先》站在世界文化史的高度,剖析了夏娃、女娲、伏羲等神话传说中所蕴藏的从古代狩猎采集社会,到农业定居社会的演变。这些对于神话的解构和价值重建,并没有破坏它们原有的美感,反而揭示了其深层的意义和联系。而且《祖先》还指出,这些神话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先民的历史,也是世界共同的记忆。

  第二册《国家》,并没有直接讲述夏商周,继续在世界史巡游,寻找国家起源的秘密。从古希腊(雅典、斯巴达)、古罗马,直到美国,在这里我们窥见了《费城风云》的风采。作为文明要素的城市,自然也成为易中天关注的焦点。城市的意义有两个,一是为了安全,二是为了自由。东方的城市侧重前者,欧洲的城市(尤其是自中世纪以来)侧重前者。中世纪的德国流行着一句谚语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Stadt Luft macht frei)。这些对于城市“起源”的探究,对于当前的城镇化、城市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

  历史书汗牛充栋,但读“易中天中华史”,分明感觉到我们对于历史讲述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尤其是新颖的观点太少,能够反映学术界前沿成果的历史普及读物实在太少。易中天中华史的讲述充满了新奇的故事,以历史的经纬线串起来今天的思考。“易中天中华史”带着我们从世界的角度,重新认识作为地球村一员的中国的历史,这种学术阅历与“讲坛体”相结合的创新讲述,必将对我们的历史常识普及产生重要影响。

  《易中天中华史:国家》读后感(二):文明的岔路口

  世界各民族航行的起点是相同的,不过在航行的途中分道扬镳,各奔东西。

  自母系-父系-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部落国家联盟-国家,各民族的民族认同便由生殖崇拜向图腾崇拜转变,然后由图腾、巫术演化出各自的文明进程。

  在希腊,因为工商业的发展,氏族血缘被炸毁,巫术演化为科学、艺术。引领着独立、自由、平等迈入民主体制。

  在犹太民族,因为命途多舛,流离失所,巫术演化为一神宗教-犹太教,使得犹太人变成没有国家的民族从而延续至今。

  在罗马,图腾演化为法律和信仰,成就罗马共和国、帝国前后500多年的辉煌。

  在印度,巫术演化为多神宗教-印度教和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使得印度屡经征服而仍然存在。

  在埃及,图腾演化为宗教,从而产生人神同构的古埃及文明。

  而在中国,图腾崇拜演化为祖宗崇拜,巫术演化为礼乐,经过尧舜禹至夏后帝启一路至可能是游牧商贸民族的殷商,中国这个中华文明的代表一直优胜劣汰,竞争上岗,谁文明程度更高谁就会强大,谁就会引领诸狄和诸羌,使他们产生对诸夏和殷商的民族认同感。

  若不是周的突起,或许 ,中华文明真的会被殷商带向另一个方向,殷商这个原先的东夷,在中华文明中简直将神权政治、等级观念、法制观念、自由贸易、奴隶制度体验了个遍、甚至差点炸毁氏族血缘。而中华文明也渐渐从“顽劣”的殷商走向“规矩”的周。

  《易中天中华史:国家》读后感(三):巡航的开始

  说来也好笑,易中天上百家讲坛品三国的时候,我还是个脑残蜀粉,听到他讲出真相还是颇为不爽的,三个字形容就是“毁童年”。而且说实话易中天的一些用词我也不是十分的喜欢,总感觉有点“老人潮”,故意用新词,其实已经是过气儿的词语了,用在讲历史有点太过不严肃。当然了,要俏皮幽默又比不上潇水,当时明月之流,还有各历史类贴吧的大神。所以其实这也是本书不多的槽点之一。

  《易中天中华史:国家》这本书按理说我是第一本来看的,过阵子补一下《祖先》。所以也只是针对本书来看的(坐等之后看别卷后打脸)

  赞一下这套书的几个优点。

  第一个。体裁新颖。从整体架构来看,整套书不是按照常规的夏商周到元明清的时间脉络写下来的。也就是说不是编年史。作者用了前几卷来解释几个很基本的概念,不厌其烦的用中外来对比。比如说国家。怎么形成,人类为什么需要国家,然后再阐述到中国的独特性。深刻很多。

  第二个。中西视角。按照作者在后记中写的那样,叫做巡航。作者在书中反复的在各个文明来回穿梭,对比,找到全球国家的“共同逻辑”。

  第三个。有意思的媒介。作者用了很多甲骨文作为证据和灵感激发点,阐述也很有意思,例如书中解释国和或,祖和且。也想作者说到那样,象形文字的优势凸显出来。

  第四个。结论清晰明快。书中经常出现提问题和简洁的词语作为回答。这样读者很容易划分段落,也可以找到答案,容易明白作者的意图和结论。

  作者说这叫巡航,巡航这也是刚刚开始吧。总体来说本书是不错的,可以预见整套书还是会延续这种语言风格,但是为了看到独特清晰的见解,这真的不算什么。

  再做补充吧。

  《易中天中华史:国家》读后感(四):小贺读书时间--国家

  《祖先》从远古讲到了部落联盟,再往下走一步就该是《国家》了。他说,国家的出现是有了城市。为了安全与自由,就有了城市,有了城市就出现了公共关系和公共事务,那么就要有公共机关行使公共权力维护公共秩序。于是这个公共机关——国家,诞生了。世界各个文明都产生了国家,形态却又各异:希腊选择了民主制,罗马选择了共和制,东方选择了君主制。那么又是为什么?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希腊为例,雅典坐落在爱琴海边,他们的出路只能是航海、殖民和经商,从中分别体会到了自由、独立和平等,顺势走向了民主、共和、宪政。而我们是两河流域走出来的小农经济,为了安全要投靠个头头保护我们。进入国家前,任何文明都有巫术和图腾,巫术在印度变成了宗教,在希腊变成了科学,图腾在罗马变成了法律,在埃及变成了神,而巫术在我国变成了伦理和艺术,即礼乐,图腾变成了祖宗。每个国家因其不同的天时地利为了实现安全、自由和身份认同走向了其独特的道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易中天中华史:国家》读后感(五):“国家”的逻辑

  首先,为什么会有国家?

  (第一章)国家的逻辑起点在人,是人自己的创造选择导致了不同的国家模式。不管选择君主还是民主,核心都是追求独立自由平等。

  (第二章)国家都是由城市发展而来,所以问题在这里也变成为什么会有城市?为了追求自由与安全。城市形成,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公共关系与公共事务,解决这些问题得靠公共机关,国家因此形成。安全可以靠技术解决,自由却只能靠制度。追求自由,就会最终走向民主。尽管道路曲折,却殊途同归。

  (第三章)从雅典到费城,自由、独立、平等、科学、民主、法治是西方文明一以贯之的核心价值追求,这也是国家的共同价值所在。 那么,为什么国家体制又会五花八门? 部落文化中都有巫术和图腾。

  (第四章)巫术在印度变成了宗教,在希腊变成了科学;

  (第五章)图腾在埃及变成了神,在罗马变成了法。

  原始文化从此脱胎换骨。任何一种国家体制和国家道路,都不过是世界各族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安全、自由和身份认同所做的不同选择和探索。 (第六章)在中国,巫术变成了礼乐,图腾变成了祖宗,因此形成的家国体制绵延三千七百年。 夏商是中华文明的准备与试错,而真正的奠基者是周。

  这一本读起来还是有点吃力,为了讲清楚国家的逻辑,作者将古今中外的历史杂糅在一起论述,但逻辑还是比较清晰的。从全球巡航的角度,作者找到了世界各民族的共同逻辑和共同价值。然而文明的道路曲折,史前文化中的巫术和图腾在进去文明时代分道扬镳,也造就了不同的国家体制。中华文明又与众不同,讲究认祖归宗的中华文明超级稳定。经历夏商周的探索,中华文明的基础由此奠定。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易中天写史的特点,不是告诉你是什么,而是一直在问你为什么,有史识,有史观,更有史胆。

  《易中天中华史:国家》读后感(六):国家

  易中天中华史 《国家》 历史从来就不会在默默温情的牧歌中进展,反倒经常得踏着千万具尸体前行。 纵观五大古老文明,非洲北部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亚洲西南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中国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南亚的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文明,南欧爱情海流域的克里特文明,形态不同,风格各异。但唯一的相同,是都要建国。 作者观点中,国家的存在,是人为了自身的安全,尤其是以农业为生的人,想要得到保护,那么在面对强大的天灾人祸的时候,需要强有力的组织者来带领他们走出困境或者避免灾祸,这就变成了国。但是不同的文明其国家产生以及存在的形态却不同。雅典好自由,而埃及则重神权,中国在形成国家之后则将图腾崇拜转为了祖宗崇拜,相应的印度是图腾化神,罗马则是图腾变法。图腾存在的主要意义之一是身份认同,上述改变均可达到同样的目的。 最后是巫术。在人类发展中,有许多当时无法解决或解释的问题和现象,因此产生了巫术来答疑解惑,在后来的发展中,巫术渐渐转变位科学(后科学发展起来哲学),艺术,宗教(到哲学),到中国的礼乐。

  《易中天中华史:国家》读后感(七):天不绝人愿,故使侬见郎

  虽然很多人都说49年以后再无大师,但是我还是认为易中天老师可以荣登大师这个称号。他的很多看法不见得新,也是拾人智慧。但是国学和西学的融汇互补、立论的思密辨严、文字的雅俗共赏是当今很多独擅一面的专家学者所鞭长莫及的。他的《帝国的惆怅》、《帝国的终结》、《黄与蓝的交响》、《诸子百家》等等著作无不是在延续传统中国历史的思辨中,融入了西方的新鲜血液,且少了其他很多学者的矛盾和纠结。

  《中华史》系列丛书的构思和付梓其实并不出乎意料。易中天一直都有着终极思考的信仰:我们的民族国家从哪来、有哪些经验教训、未来走向何方。很多人都是从百家讲坛认识的他,特别是对他的品三国印象深刻,我倒觉得这只不过是“先遣小姑尝”。易中天式的三观才是真正的营养。

  《中华史》将要共出版三十六本,这应该是中国目前出版过的各类历史类书籍中,最为壮观也最为奇特的一套。从已出的两本来看,果然还是延续一贯的易式庖丁解牛的风格。

  《祖先》:从传说时代着手,解析深藏在神话、儒化历史中远古社会的蛛丝马迹,特别是横向与世界其他古文明的对比,更是让人击节称赏的笔法。其实写远古社会的书籍很多,但不是流于学术、就是囿于文物考古、再就是浮于表面。能够从宏观上把握思路,归纳结论,并文笔通俗,至少不才我只看到这一本。对于赫赫有名的女娲、三皇五帝、后羿射日、图腾崇拜等神话人物及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文本解读、社会变革及与其他社会神话人物和现象的对比,既有理有据,又能做到合理的推论和延伸,这是本书最大的看点。让我们从神话的迷雾中看到了不仅中国,而是全人类发展初期的缩影。

  《国家》:其实这本书的很多结论性的东西已经在《帝国的终结》这本书中提及,本书更像是进一步充实。我一直持历史必然论和环境决定论,这与易老师的看法不谋而合。“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制度”,这句话一直是理清社会各种现象的最好定律。而本书其实也是在这句话的客观主义基础上,对埃希罗犹印中这些古老国家和文化做出了一针见血的宏观对比。

  其他的各卷虽然目前还没面世,但是从已经透露的标题中可以看出,其实很多是易老师之前书籍的延伸和扩展。估计易老师以前没写过瘾,这次闭关能够“近七十而从心所欲”。

  其实历史本应该是这样来写。近来看《唐代外来文明》和一些关于历史地图的书籍可以发现,整个世界其实一直就是一个共同体,特别是欧亚大陆,基本上牵一发而动全身,蝴蝶效应处处可见。即使在某个或某些国家最封闭的时期,也与其他国家和文明产生互相的影响和照应。当中国的诸子百家在思考人和社会的关系时,远在万里外的爱琴海畔的希腊先达也在思考着世界的本质;当欧洲沉迷于巴洛克风格时,闭关的大清和江户幕府也陶醉在琐碎繁杂的审美趣味中。而纷杂的社会变迁和国家形态又显示出,因环境各异塑造出的风格迥异的不同文明。所以横向对比各个文明其实才能更好的“确证社会”。已出版的市面热门西方书籍中全球史和文明对比的书很多,但是碍于作者的背景立场、眼光局限和篇幅限制,中国一直是刻板内容。很难满足中国视角的全球史学观。本书无疑开了一个好头。

  当然,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会被指指点点的。“易教授已经功成名就了,为什么还老不休”、“中国难道只有3500文明史”、“中国的历史关亚当夏娃什么事”、“开黄腔、跑火车”等等争论层出不穷。我不想为易老师辩解什么,只是觉得吵吵闹闹才是正常社会,只要君子动口不动手,不人身攻击、恶意造谣、曲断原意,人们才会在摸着石头过河和盲人摸象中得到不断接近真实而全面的答案。

  从已出的两本来看,和易老师的很多书籍一样,其实还是有很多看法还可以再展开来说,有些结论还可以再充实。但是我想说的是:前段时间有同事跟我说,他从不看社论的书籍因为不断会有新的观点和看法出来,所以没必要看。然而没有积累哪来飞跃,后人的成就一定是前人打下了的好的基础之上的。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人从不同角度提出更多更新的看法,特别是中国视角的全球文明对比,其实是非常迷人且丰富的话题。

  愿易老师健康长寿,等着以后收集全套。

  《易中天中华史:国家》读后感(八):易氏文化快餐

  【1】快餐

  快餐,是一种包装华丽,价格较贵,营养不多,糊弄小孩的食品。市面上诸如《每天学点心理学》《雍正的管理之道》《明朝那些事儿》,属于此类。

  易老师这套书,包装精美,价格较贵,营养不多,倒没糊弄小孩。但它仍是快餐,只不过不是路边摊,而是高大上的“易氏快餐”。

  有人质疑,你凭什么说易老师的书“营养不多”!

  这套书是通识,本身便无法承载过硬的推论和大量考据,虽然书中古今中外侃侃而谈,面面俱到,但对于国家诞生的相关历史事件只是列述,如春风拂面,有隔靴搔痒之感,所以说营养不多。只是把各种果子都摘下来,拼了个盘儿。当然,拼的很好看。

  其实,这本《国家》,更像是追述作者的思考脉路的一本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寻找线索,旁征博引,殊途同归。在这个追索的过程中,是一个问题连着另一个问题,不断地追索,但不是深入;这中间不会停留,不会给读者总结“我的观点是”,所以读完第一遍,貌似学到不少小知识,但始终看不出全书的观点。

  【2】观点

  我读的时候,做了一些摘抄。把好句子、观点和存疑的地方记了下来。等读到后记《巡航日志》,略微有一些总结。

  为什么要有国家。因为人类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国家和政府能够保障这些权利。(这个观点不难理解,但书中花了一章,绕来绕去,觉得兑水太多)

  为什么城市是国家和文明的标志。因为城市里的人,不在是族民而是市民,市民的血缘不同,人际复杂,所以产生出公共事务,而公共事务需要公共机构统筹管理,所以国家出现。市民,也变成了国民。

  【3】质疑

  易老师的书,一直保持着通俗易懂的风格。说的话,举的例子都是身边的事,能听懂。

  我想这是因为,易老师举的例子多是文化符号。因为是文化符号,流传了这么久,已经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了,一提这个事物,大家就能联想它代表的东西。所以好懂。

  但这里有个问题,这些例子用在这里恰当吗?有说服力吗?

  比如,P37页用上海的例子,说明城市能保障市民的自由,这点在古代有类似的吗?这是后来衍生的作用,还是城市诞生之初就具备的功能。文中没有提。

  又如,P94页“国家都可以不要,还要什么宗教”,举了诸子百家周游列国的例子。可当时天下共主仍是周天子。孔子也并不是没有国家概念啊。觉得不太恰当。

  也许,第三本进入西周,会给我解答。

  《易中天中华史:国家》读后感(九):用语通俗但却内容深刻

  『历史是可以随时翻新改写的,而且也需要随时翻新改写的。我们自己不能翻新改写,却埋怨旧历史不适用。那是把自己的不尽责来推到古人身上去埋怨他们,真是不该。试问孔子写《春秋》,司马迁写《史记》,岂是为着我们而写的?』 ——钱穆

  花了3个晚上将易中天新出版的《易中天中华史》的『国家』卷读了一遍,一些关键的地方例如『文化』和『图腾』还特意仔细重读了几遍。

  记得当初易老师宣布说要重写中国史,以搞清楚三个重要的问题『什么是中华文明?』『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当时在网上很多听到这个消息的人是持负面态度的。有的人说这是沽名钓誉,也有人觉得易老师将会晚节不保、自不量力。因为觉得我们不应该持这种态度,我曾经还在知乎写了一篇东西声援易老师(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013437/answer/16897258)。我觉得一个人要做什么是他的自由,并且我们的社会和舆论应该有一种鼓励人们实现心中理想的氛围,我们永远也不知道这会不会是下一个司马迁或者陈寿。

  当时有一种普遍的想法是我们已经有了那么多的史学名著,像《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等,无一不是宏伟巨作,任何人想要了解历史都已经有了足够的资料。虽然我隐隐觉得这个观点有什么问题,但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直到近期看了钱穆先生的演讲稿《中国历史研究法》,里面讲到写史有两种情况:

  撰写新史。将最新发生的重要事件记录下来,作为对历史传承的补充。

  旧史新写。用新的观点和角度去重新描绘旧的历史,并从同样的历史中提炼出对当今社会有价值的内容。一如易老师重写中华史的目的所在,带着具体的问题从不变的历史中去寻找新的脉络和价值。

  我才恍然大悟,这才是正确的对待历史的态度啊。

  回到这本书的内容来。由于之前刚好阅读了澳洲大学课程讲义改编的《极简欧洲史》和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中国》。两本书的叙事方式都是把重心放在了阐述历史的脉络上面,而不去阐述一些具体的事件和人物。此书也使用了同样的方式,不同的地方在于《易中天中华史》是作为一个系列来写作的,所以这本书《国家篇》还有一个开宗明义的用处,为之后的续篇做了一些类似于概念上的解释、表明围绕的问题等铺垫性的用处。

  本书中易老师采用了一种与厚重历史不怎么相符的通俗性的写作用语,大量的使用自问自答试的写作方式,整本书的重点都围绕在『为何国家的建立才是现代文明的开端』这一问题的解答上。并且大量引用了全世界各地的文化的形成、发展、覆亡的过程,用以对比中华在同时代文化、政治的发展程度,给读者以一种非常广阔的视野。在很多例证中,易老师则举了许多『甲骨文』等上古文字的形成和演变,来证明自己的推测。

  这本书看了之后最让我欣赏的地方则在于易老师对于我们很多看似是常识的概念的深入挖掘。这个想法其实也搁在我的心里面很久了,就像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孝顺父母』,但是却从来没有人能够仔细的、清晰的讲解明白到底什么是『孝顺』;类似的还有什么是『尊重』、什么是『自由』、什么是『成功』之类我以为我很明了,但却会在别人问我的时候没有办法准确的回答。光就这一点,我觉得就该推荐此书,它不仅仅是做了很多解释,也会启发人们去深思其他的我们习以为常却不甚明了的概念。

  当然了,说完好的再来说说不足。在看书的过程中,我时常在想,要是能够将某些史学问题与心理学知识结合起来就好了。

  例如讲到上古人们刚开始在地上洒水用以求雨,再之后演变为膜拜图腾。这中间的关系其实在行为心理学派有过相应的解释:当知识有限的古人有一次在地上洒水后天就下起了雨,他就会本能的将洒水这件事和下雨联系起来,并且不断重复此事。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传播变形』原则, 再之后人们就会慢慢的将这个动作神化,并且相信之后演变的图腾与下雨有着神秘的联系。也就是古代宗教的最初由来。

  再例如易老师讲到『男儿本自重横行。男人雄心勃勃就像他性欲旺盛,既不光荣,也不可耻,只不过正常。但如果装腔作势,就虚伪。』,其实在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学派也有过结论,讲一个人当本我远超超我时,就会表现的非常自私自利,这其实是一种天性。

  所以人类历史的进程其实很多都与人类的本性相关联,在很多时候外界束缚减弱,人的本性就会暴露出来,其实可以用来解释很多历史的进程。毕竟历史是由人来谱写的。

  还有就是篇幅所限,有时会觉得还可以更加展开和深入一些。

  总的来说,《易中天中华史-国家》是一本轻松易读的好书,不会让人望而生畏,却能让人发人深省。读此书,就仿佛听一位饱读诗书的先生在用最浅显的白话让我们了解我们的根在哪里。

  《易中天中华史:国家》读后感(十):国家的秘密

  为什么会有国家?为什么只有建立了国家,才算进入文明时代?

  城市是文明的标志,但为什么城市出现后,部落就变成国家了呢?因为城市中的市民不像部落中的族民有血缘关系,市民公民之间的公共关系与公共事务,无法按照氏族部落时代的习俗进行,而要靠公共权力和公共规则,还要有按照公共规则行使公共权力的公共机关,这就是国家。

  虽然世界各文明都产生了国家,但国家的形态各异。雅典是民主制,古罗马是共和制,秦汉开始的中华是君主制等等。虽然现在民主是全世界的大势所趋,但在古希腊时代,雅典的民主制只是一个小点,这和她独特的地理特点有关。希腊文明不同于相对封闭的印度或中国,他们航海、殖民和经商,而航海让人体会到自由,殖民让人懂得了独立,经商让人学会了平等。而自由、独立、平等的结果,势必是民主、共和、宪政的。这也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既然全人类都追求独立自由平等,为什么雅典的民主制度到几千年后才重新席卷全球?世界各民族的史前道路都是一样的,从氏族到部落再到国家,史前文化也是一样的,有巫术和图腾。但进入国家和文明时代后,巫术在印度变成了宗教,在希腊变成了科学;图腾在埃及变成了神,在罗马变成了法。原始文化从此脱胎换骨。任何一种国家体制和国家道路,都不过是世界各族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安全、自由和身份认同所做的不同选择和探索。这就是国家的逻辑和秘密。

  中华文明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巫术没有变成科学,也没有变成宗教,而是变成了伦理和艺术,即礼乐。图腾没有变成神,也没有变成法,而变成了祖宗。别的民族的身份认同靠神,靠法,靠信仰,靠观念,唯独我们是“认祖归宗”,家国体制绵延三千七百年。

  于是,中华文明是第一代(古代)文明中唯一一个幸存下来延续至今的文明,也是延续至今的具有世界性的文明中唯一没有宗教信仰的文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