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肋读后感10篇
《上帝之肋》是一本由【美】罗伯特•布莱 著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帝之肋》读后感(一):寻找并让自己“完整”。
女人是男人的肋骨,那么男人就是上帝的肋骨。
如何讲述现代社会语境下发生的事情?家庭冷暴力,儿童性侵犯,苍白无力的男孩,没有勇气精神的孩子,只会臣服权威的人们,看不见的神权,遥远的父亲,缺失的成人仪式,不落地只想飞翔的男孩,窥视毫不在意的父母做爱场景,过分的协调,分不清野蛮和勇气的人们。
作者:[美]罗伯特·布莱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副标题:男人的真实旅程 原作名:Iron John 铁人约翰 译者:田国力/卢文戈 出版年:2013/6 页数:304 定价:35.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现代图书馆 ISBN:9787229064129讲道理大概没有人会去听,然而通过神话和戏剧的引述,我们却能通过故事明白现在我们身上缺失了什么。这个至关重要,古老仪式的覆灭,社会结构的变化,引发了人性问题蜂拥而至。有人说,人性变了,那么就顺其自然。也许吧!人性无法扭转,才有了这些问题的诞生。
作为诗人的罗伯特布莱享受盛名,他的书《上帝之肋》以其独特的诗意化风格,让枯燥的社会学,心理学现象分析变得有趣而生动。故事的想象才能让人们得到真相。直白的语言,反而不能留下痕迹。
锋利的尖刀无法在“自我”留下痕迹。以“铁人约翰”故事为开头,贯穿整本书,最终主人公依靠野人发现了真实的自我,这个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阅读完这本书的感觉是不同的,我个人体会是,“完整”。
因为社会仪式缺失,家庭教育缺失,自我缺失,导致了开头那些问题。这些问题有的致命,有的潜伏着等待出其不意的那一天。这是一本在我看来极为讽刺的书,我们生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找寻。是的,在之前看的寺山修司的书中,也有这样的感受,寺山修司对于社会的不满,有着深刻的见解,他鼓励孩子们、青年们要有勇气精神,要找回自己,要平衡内心等等。只不过他们两个人用了不同的方式。寺山修司浅浅的谈了一下。罗伯特布莱回归原始神话,宗教和仪式中去寻找答案。
“当今社会力量鼓励女人成为勇士,与此同时阻碍男孩子和男人身上的勇士之气形成。” “一个人越是靠近传奇,越能接触深度、潮湿、自发性和粗野。”通过寻找,你将完整,然后死亡。之前看过一些零碎的,片段的解析,但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完整的解答。寻找,是我们在人世间的目的,不然我们的人生将显得苍白。
为什么我们生来就缺失?让我不由思索。
读完后,对里面的童话故事产生了疑问,是不是真的如此?是被作者修改过了?拿原文对比一看,果然一摸一样。作者把一则童话解构了那么清晰,用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神话学逻辑以独特的形式装饰的精巧且细致。书中穿插的诗歌,神话故事,展开读者想象空间,打开隐喻的翅膀,落在读者的脑海中,久久无法散去。
当然故事切的层次分明,而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同状态将交集于一身,作者按照孩子到男人,女人,社会关系把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也许你身上发生的问题,正好也被写在这本书中,不妨拿来读一读。对于女性来说,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样的男人是男人且值得信赖,那么也不妨读一读。你就会有答案。
《上帝之肋》读后感(二):关于《上帝之肋》的散碎懵懂的读后感
对于我等俗人,看到这种书难免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对于一个童话故事做显然是充满主观性的解读,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谈论着那些很具体的象征意义,并且跳跃性地联系……这种推理方式真是比中国古代的哲人还不靠谱啊……但是另一方面,如果针对这种事吐槽,就会产生一种抱怨“这部韩剧里怎么顿顿都吃泡菜”的感觉;因为顿顿吃泡菜的是所有的韩剧而不是这一部,用这种语气讨论童话的象征意义也是这种书的惯例……所以我不在这上边浪费口水。
初读这本书的时候,很容易产生的印象是:这本书主要谈论男性的女性化问题,比方说日本人所说的“草食男”日渐增多,而具有“男子气概”的男人减少……但是整本书看下来会发现这样概括至少是很不准确。作者真正想要探讨的是一些更加根本的东西,不但关乎男人的成长,同样关乎女人的成长;以至于我到最后实在想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强调性别,要强调这是男人的成长启蒙之书,也许他要强调母性的很多本能对养育一个完整的男人起到的阻碍作用,也许必须“从母亲枕头底下偷出钥匙”的意象给他的印象太深,也许因为父亲主要以缺位的方式影响男人的成长、而母亲是以无所不在的方式,也许最主要的因为他自己是男人,深有体会,而对于女性是否有同样问题他不敢妄言……
虽然是比较晦涩的书,作者并不想让自己太远离人间烟火,甚至很相信自己的研究与社会问题密切相关。他在书中多次讨论,家庭暴力、虐待、冷漠等童年负面因素是导致成长障碍的原因,而街头沉迷暴力的不成器青年都是没有从“铁人约翰”得到足够力量的成长不足者。由此也可以印证作者希望在男性(也包括女性)成长过程中强化的并不是某些人所认为的单纯的“阳刚”、“野性”,而是一些更实质性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这就是我感到太晦涩的地方,作者总是用“铁”之类的东西来比喻它,而始终没有非常明白晓畅的表达。我只能推断作者的意思中,这个东西包含着男性的家庭责任感、忍辱负重的能力、创造自己人生的积极态度、从失败和挫折中获得成长的能力和经历、辨识和追求理想的人生伴侣的能力、成年后参与下一代养育的责任感,等等。
这位作者相当渊博,并且他有一种很强的能力,可以将材料用这样一种方式转述出来,以至于你不太容易明确指控他歪曲了什么,但是又确实是透过他的透镜看出去,就会更有利于证明他的观点……这点让我很难受,但是我也很佩服他。这丫挺的。
《上帝之肋》读后感(三):成长的奥秘
因为最近遇到了一些事情,让我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困惑,我想通过这本书找到一个男人在成长中经历的事情,在潜意识中对自己心里或者是人格形成的影响,或者改变,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有关心理解读方面得到了一些启示,但毕竟是身处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经历中的养料也不一样,所以这本书更多的是一些参考性作用,我在阅读小说中的童话故事时,会对比儒家思想文化下的一些寓言故事进行分析,我想我们从小一以贯之的传统寓言故事其实也是一种行为规范跟价值规范上的一次塑造过程,在这个大的系统中,这些小的碎片渗透,逐渐形成了我们东方民族的文化内涵中的人格品质和价值导向,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系统,很多元素早已根植于我们的潜意识中,中西碰撞的过程又会不断产生出许多新的文化差异方面的问题,面对新的时代,也会产生许多疑问不能自解,我是一个八零后读者。
《上帝之肋》读后感(四):心中的野人
美国作家罗伯特•布莱是一个诗人,有四十多部诗集问世,是美国明尼苏达州第一位桂冠诗人,作品《身体周围的光》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但他最知名的一部作品却不是诗歌,而是放在我枕边这本关于男性启蒙的书籍——《上帝之肋》。
《上帝之肋》中触目可见作者引用的诗句,书中诗意弥漫始终,然而,这并不妨碍罗伯特•布莱借助诗歌、寓言和神话,逐步引领读者沿着男性成长的崎岖道路,寻觅路边被遗忘的隐秘风景。贯穿始终的象征性人物是“野人”,也称作“铁人约翰”,故事来自格林童话。“野人”代表男人潜藏在体内的勇气、野性,极具破坏性,又饱含创造性,野蛮残忍,又勇敢坚韧。
这本该是男人的原始形象,但在文明日渐昌盛的今日,男人心中的野人正逐渐被驯化。他们穿上西装、打上领带,养于妇人之手,心中的“野人”也如原始森林的动物,离男人越来越远。罗伯特•布莱做的,是让男人一路跟随着“铁人约翰”,历尽考验,启发男人发现真实的自我。告诉男人,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能成为工具,在原始社会,是“保护、打猎和繁殖的机器”,现代社会则成为房子、车子、职位的奴隶;如何从灰烬中走出,面对创伤,承担失败的下落;如何做一个父亲,了解女人,做一个合格的情人;如何学习战斗,成为勇士;同时,男人要如何平衡内心,他不该一生只有一个颜色,要“从红色的紧张到白色的战斗再到黑色的仁慈”,驾驭不同的马匹,完成男人的使命。最终,男人将经历无数创伤,成其为男人。读罢全书,我才发现,男人原本可以成为一首充满渴望,贴近自然,感情丰沛的英雄史诗。
书中并非只有隐喻,罗伯特•布莱以大量生活实例阐述男人在今天遇到的问题,为人父,为人子,作为社会一员,面临的不同心态与问题,家庭关系的处理,事业与人生的协调,压力与尊严的共生。《上帝之肋》贯穿男人的一生,指引男人发现真正的自我,释放环境压迫下扭曲的灵魂。
男人的一生当然不会像书中寓言般层次分明,很多时候,不同状态将交集于一身。但罗伯特•布莱将男人各个状态可能遇到的问题都做了详细的分析,因此,《上帝之肋》是一本值得不同年龄段男人都读一读的书,可以从中找到男人的力量之源。甚至,女性也不妨一读。尽管这是一部关于男人的书,但绝非宣扬男性至上,恰恰相反,这本书能帮助女人,发现真正值得信赖的男性品质。了解另一半世界,看清一个可能会和你一生恩怨纠结的人,无论如何是必要的。
《上帝之肋》读后感(五):读懂“男人的真实旅程”
读懂“男人的真实旅程”
罗伯特·布莱,美国著名的“深度意象派诗人”。《上帝之肋》,一本关于男人的文化史。一个“新超现实主义诗人”写的文化史,一定很好看,您不妨也来试读其精华。
男人们心灵深处的感受被完全忽视了,男人们被悬在空中而不是被放到地上,他们接受的教育使他们对不公平的权力俯首称臣,他们被人当作幼稚的小孩子……”在《上帝之肋》这本畅销全美的著作中,布莱试图帮助我们回忆已经被我们远远抛在脑后的、强健的男性形象——一个保护神的角色,“我所说的内心的勇士从不侵略性的跨越别人的界限;他们的存在恰恰是为了守卫界限。”
《上帝之肋》,雄踞《纽约时报》畅销榜六十二周的超级畅销书,既是美国男人读懂男人的第一书,也是美国女人读懂男人的第一本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上帝虽然用亚当的肋骨造就了一个夏娃,可又有几人在意那根遗失的肋骨。而《上帝之肋》用童话般的故事帮助每个人看清自己真正的脸孔和本质。
诗人的心都是晶莹剔透的,也是脆弱敏感的。但是,布莱那颗晶莹剔透的心却很强大。在《“铁人约翰”的故事》里,精神导师布莱不但成功的引导“国王”8岁的儿子完成了从男孩到男人的蜕变,还使他获得了爱情和财富。有研究表明,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摆脱父母的缚束,或脱离父母的庇护,“国王”8岁的儿子做到了,8岁的小男孩走进了森林。我们能做到吗?
布莱在《雪地中的寂静》(Silence in the Snowy Fields,1962)一书中引用了雅各布·伯麦(Jacob Boehme,1575~1624)的话作为引语:“我们都在那个外在的‘我’中沉睡。”布莱在诗中向我们呼唤:让那个内在的“我”醒来吧,醒来吧——
安东尼奥·马卡多说:“每一个男人都要进行两场战斗:在梦中,与神战斗;醒来后,与大海战斗。”没错,正如布莱在《上帝之肋》中所言,“一个男人的创伤所在,正是他的天赋所在。无论创伤是否来自于酗酒的父亲,骗子母亲、伪君子父亲或者虐待狂母亲;无论他是否滋生于孤独、伤残或者疾病,他出现的地方,就是我们向社会奉献天赋、施展才能的地方”。而“一个人需要二十年的时间才能理解和掌握定律,而从定律过度到传奇则需要花费一生的时间。”
“所有的诗歌都是旅行。”布莱说:“最好的诗歌是长途旅行。我喜欢那些向着另一个世界旅行的诗,那个世界可能会是一处有如蜜蜂翅膀一样被忽略的地方。”在《上帝之肋》中,布莱的诗“回到头脑深处”,在这种“深处”,“跟自己有关的坏消息,以及长期以来被自己凌乱的理智抵御的极度的痛苦”,“穿透自我……同时意识到诸多别的存在”,“即使没有任何人注视,生长、营养的补充、血液的清洗以及细胞的替换也在不停的继续”。
透过布莱的诗和布莱所讲述的故事,我们可能会吃惊的问:“这是关于谁的故事?”是“国王”8岁儿子的故事?是“野人”的故事?还是我们自己的故事?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你说他是谁的故事,他就是谁的故事。布莱的诗歌总是这样的,布莱所讲述的故事也总是这样的:它能让人联想到大量有待释放的能量。
人生最重要的,是有诗和远方。寒窗十年苦,难道就是为了到城市里找一个睡觉的地方?一个志在高远的人,一个有抱负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又怎么能不读懂“男人的真实旅程”?《上帝之肋》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不但诗歌丰韵,故事也很动听,尤其是思想含量特别丰厚,字里行间无处不充盈着人生的智慧。
路是我们用脚走出来的。正如《洛杉矶新闻报》所言,《上帝之肋》是“一部非凡的作品,作者用诗人般的洞察力和情感,精彩的描绘了一幅男人的情感蓝图。他用一种被压抑和禁锢的情感,引导我们走上了一段与众不同的旅程,帮助我们发现或重新发现什么才是真实的、最基本的男人世界。”
(文/刘英团)
发表于9月1日《辽宁党校报》
http://www.lndx.gov.cn/dxbk/lndxb/new/286/text/4_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