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知日·日本禅》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知日·日本禅》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5:56: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知日·日本禅》读后感10篇

  《知日·日本禅》是一本由苏静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日·日本禅》读后感(一):读《知日.日本禅》小感:关于“苹果禅”

  “禅”这个词在近年来进入大众视野,是因为乔布斯。

  乔布斯深深着迷于神秘的东方禅学,视日本禅师乙川弘文为一生的精神导师。参禅的经历深深地影响着他的设计——简洁的外形,静谧的气质,丰盛的内在。

  说起来很奇妙,对于苹果的笔记本电脑的设计,我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喜欢的。尽管它功能优秀、已趋完美,但我总觉得它太“空”,给我一种“空无”的感觉:银色的机身线条流畅,但却带着淡漠的气质,虽脱俗于别的品牌产品,却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疏离感。

  现在我渐渐明白了,这种疏离感来自于哪里,来自于乔布斯在自家产品上投射出的禅意——除去多余元素的极其简洁的设计,让人重新思索简单生活的重要性。生活也可以这样,一切多余的元素都被去除——只留下最让自己舒服的元素。我房间的桌子是白色的,苹果笔记本往上一搁,好像它要与整个空间融为一体。苹果产品的“空”,就是一种去繁从简的“禅”,一种“苹果禅。”于是,我终于悦纳了苹果产品的设计。

  苹果禅让我想到:什么是真正的简单,如何拥有真正的简单?

  我还没有办法领悟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而禅学思想家铃木大拙说:

  “想要获得什么,心就会游离到其它的地方;当你没有想要获得什么,你会拥有的,就是此时此地的身体与心灵。”

  而这,就是想获得真正自由的人们终其一生的思索吧。

  《知日·日本禅》读后感(二):了解日本禅

  这期日本禅,内容厚重丰富而庞杂,非常值得。前半本介绍日本禅的历史源流、现状,日本当代禅学大师,禅寺及禅修行僧的生活等,后半本内容则是禅文学艺术,建筑庭园、茶道花道、设计中的禅意、影视中的禅思、禅画、料理、动漫画作品、禅意摄影、制陶、木具器等等。几乎主要与日本禅相关的内容都有涉及。

  前半本禅的历史源流等内容,字多排版紧密,看过之后对日本禅仍是一知半解,对日本禅与日本佛教的关系还是分不清,现在佛寺是禅寺,是有所不同还是叫法不同,这方面也不是很明确,似乎两者混在一起说了。在日本禅修方面,尽管据说乔布斯也是日本禅的学员,但因为不了解其中奥妙,基本属隔岸看花。又圣严法师曾说“离经一字,即是魔说”,即指外在修行者通过自己修行中的身心反应来解释佛经,是魔,是外道。日本禅有多少在佛经之外,或者日本民族又有多少改良和演化,这些难说。涉及此类的话题,总归是不清不楚,让人高山仰止,望而却步,仅是门口稍作观望,解一好奇罢了。

  个人比较喜欢后半本,禅在生活艺术中的表现,像日本传统的三雅道(香道、花道、茶道)、禅园、设计绘画、影视动漫等等这些比较鲜活应用的内容。故纸堆里寻禅,不若生活中寻找禅意,不若用禅装点生活,我想这种融入日本人现代生活之后的禅,才是日本禅生命活力的所在。

  日本庭园,我一向不太习惯,更喜欢中国的园林。电影《赵氏孤儿》中的有一幕取景,即是有点日式风格的庭园造型。白沙,黑石,庄重的木梁,给这部中国古典剧来了点异色。据说,日本庭园,最初也是运用植物水景观等天然条件,但是日本地少,迁入闹市之后,失去了自然的掩映,失去了开阔的空间,自然渐渐变成一种意象,而非实体的形式融于庭园设计之中。于是在狭小的空间中如何展现自然的“无限之感”就成了日本庭园设计的最重要的课题,而这种风格也被后人冠以“枯之名”以观内心之境。说穿了就是地少只好变通着找点意象意思意思。

  如今日本传统文化继承并强大输出,日本禅不断被深入研究与修行者众多,而日本各行业对禅意的挖掘与应用更是在国际市场上赚得盆满钵满。日本禅,早已融于日本人生活并在衍变中被发扬光大。《知日日本禅》内容杂而全,不失为了解生活中的日本禅的一个好窗口。

  《知日·日本禅》读后感(三):无

  知日,这个品牌,是@佳少cn 介绍给我的,我常因此而怀感激。

  知日的书,做的用心,所以喜欢。

  知日,是通向日本的一扇窗。对于日本,记得以前看过李碧华的描述,爱恨交织。恨,自然是因为民族,爱,却是因为文化。我以前是如此,现在,仍然有些复杂,但的确,喜欢的成分,越来越浓,也是我已明白,文化,是跨越国界的,是世界的,就象禅的超越一切。

  禅,本来不可言说,一说即错。从印度,到中国,再到日本,禅千回百转,中国的禅,在最终与日本分开界限——中国的禅落于纸面,日本的禅落于生活。

  那年去日本,金阁寺,只觉应该屏住呼吸。门票是宣纸做的,毛笔字,极古朴自然。有着绚丽和服的女子,拾级而下。在日本,是最古典与最现代,都在眼前,却不觉得穿越。我个人喜欢和室的布置,常想着如果将来自己布置房子,也就是要那样,空无一物,连心都是空的。

  喜欢归喜欢,我仍要承认,我于日本禅,所知不多,这个无知的空间,可能是一生的长度都填不满。在读书的时候,我常有“知道”的喜悦,又觉不足,渴望身临其地,尤其是象龙安寺这样的地方,应该亲眼目睹那15块石头,也许,是真的应该把日本之行列入2014年的计划了。

  在还没有到达的时候,书,是一种慰藉。看着青木良太的作品,尤其是那只素朴的茶碗,感动,看着书中其他的图片,感动,宁静的感动,也许禅给人的感觉就是如此。

  我也知道,禅即是生活,如我现在,我即要外求,了解更多,我也需要内观,把握我所有的,并做更好的设计。

  禅于一呼一吸,禅于一生一世。

  《知日·日本禅》读后感(四):墙里开花墙外香

  宫本武藏,腌萝卜,精进料理,千利休,当你看到这些词开始觉得我走题的时候。啊,亲爱的,你得道了,走题的不是我,是我在读的这本书哇~

  吉田法师曾经在《徒然草》中记录下来这么一个故事:有个人送儿子外出学习,好让他能将来成为一名讲经师,会骑马和吟唱早歌两项才艺的讲经师比较拉风有人爱,这娃就想,那我先学学这个,起码要能上得了台面啊,哪晓得学习起来渐觉其味无穷,以至于后来没有时间学习说经,就年老了。从前我引用这个故事是为了劝诫家长,不要人五人六的觉得学什么才是正道,别的都是歪门邪道。今天引用原因稍有不同,且嗑点瓜子听我慢慢跟你说。

  我认识一个参禅多年的小姊姊看了这本书后专门的寻到我说:那书尽是胡说八道的。担心你读了吸收太多。别的我不懂,但对这个,因为喜欢,所以接触的多一些。这个小姊姊作为专业人士的批判自是对我有一些影响的。就是我自己:咦,为什么这一期知日有那么浓厚的百度百科和问问的味道了,尽管有很多的图片,而且还是第一手,但作为常在网上瞎逛又非常关注日本文化的喵星人,表示这期《知日》在主题表达上实在有点儿令我失望咧~初看的时候觉得完全就是游记加天马行空想象力的集合,期望再读的时候能够发掘出一点什么新东西出来

  欲学讲经师的小哥没能学成讲经,但马骑得不错歌儿也唱得好,本期日本禅很有小哥的风范巴扎嘿~

  《知日·日本禅》读后感(五):勿忘初心,禅世界中的自我发现

  中国的佛教是一个从外部传入的宗教,它有很多分支宗派,比如天台宗、唯识宗、律宗、净土宗、真言宗……等很多,各宗派在一定程度上都结合了中国本土文化,但只有禅宗是彻底中国化了的一脉。日本禅宗的直接源头便是中国,临济宗和曹洞宗都是六祖慧能之后产生的,某种意义上说,日本禅宗的祖庭在中国。然而,在当代,把禅宗变成世界的禅宗,并使他成为东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其直接影响力并非从中国发出的,而是日本,尤其是铃木大拙和铃木俊隆二人的对外传播,使西方世界对“禅宗”有了更加清晰的体认。

  大多数人都能够觉察自己,也有能力转化内在的烦恼。然而,这二者之间会呈现一种轮回,消失,或者再次不断的逼近。觉察自己,会令自我完善;消化不完的烦恼,会令你陷入疯狂。这世界上有很多人是在迷蒙中的,他们可能永远也不会觉察到自己——这个孤独的存在,同时也没有什么来自内心的烦恼。实际上,能够不断觉察自己,且有苦恼来自内心的人,往往是那些天分很高的人。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有“夙缘”和“慧根”,与知道道理的人相比,他们更多悟到。

  实际上,在心灵吸氧一类的书籍中,已经偷偷引入了很多禅宗的东西。铃木大拙所谓“勿忘初心”早已被很多心灵励志的作品所用滥,然而还是那句话,知道是一会事,悟到则是另一回事。日本禅,就是在普通生活中去悟这些东西。

  《知日·日本禅》读后感(六):古道微茫

  当年铃木大拙与胡适辩论,骂胡适根本不懂禅。胡以蜚声国际之学者的身份,居然乖乖的不敢说话。因为此事,胡的国际学术地位颇受损不少。后人评这段公案,为胡适开脱说,胡适不回应,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胡真不懂禅,真不懂,则不必为辩论而辩论,有大家学者之风范;二是胡真懂禅,不计较这是非得失、乘除加减,实乃一代宗师级的人物。

  胡适不回应的理由到底是什么,恐怕已不可考,无论怎么说,总是一个“后人揣测”。不过这其中也确折射出一个问题来:以一名学者身份去论禅说禅,究竟能得禅味多少?中华文化,在累世变迁当中,流失了多少?当今之人,在守护自己民族传统文化时,又付出了多少?

  然而,刻下的放松有底有用没用?禅追求的难道是刻下的放松?是松风明月?是蛙跃古池、樱花过眼?是外在的有形的世界?

  后生小子,实不懂禅,因此问题多,诸多问题,自己也绝不敢胡加解释。唯以先贤大德所言所论为圭臬,努力求个明白。但纵然如此,有一点我是知道的,那些都不是真正的禅。真正的禅是实修来的,不是看了几幅画喝了几次茶逛了几次名山大川,就觉自己与天地相通无碍,了悟禅道。也不是说写了一本叫《知日XX禅》的书就是懂得禅机禅趣——这点上,毕竟还是胡适了得,宁不写,不落把柄。更不是捧着我们走出国门的、被别人生吞一番又吐出的文化奉为至宝。

  古道微茫致曲全,由来学术诬先贤。我宁担为人不厚道的恶名,奉劝读书人:别看这本书了。有这功夫,多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实在念佛,在言行当中去问禅寻禅,那才是扎实而永久的。

  拉杂而述,不算书评。此文本当三个月前写就,拖延至今,实非本意,深至歉意。

  《知日·日本禅》读后感(七):六根不净

  我知晓我六根不净,我知晓我浑浊不清

  我是个混账,现在,我,不如喫茶去

  我爱上了一只蝴蝶,是因为我爱她的美

  如果是一只毛毛虫,我肯定会虐杀她的,哪怕

  她的本体的原始版本亦是如此,可是

  太美的东西我知晓我得不到,可是我愿意摧毁好的东西

  但是

  我也会从人性的角度去诋毁丑陋的,这是自热过度后的不自然

  有时候感觉自己别无选择,有时候感觉自己讨厌

  静下心,看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真的是越看越讨厌

  我想去疯人院,疯一回也挺好的,不是么?

  喂,那谁,你特么的叫什么名字

  对,说你呢,你特么的叫什么名字

  不清楚,就一直装糊涂,醒后发现,自己真的是老糊涂啦,哈啊哈

  ========================

  以下是本书摘取的划线句段

  =========================

  quot;公元6世纪初,印度禅师达摩(菩提达摩)来到中国,为了达到释尊开创的“大彻大悟”之境界,在嵩山少林寺开始了长达 9 年的面壁修行,将“面壁坐禅”的禅修法传入中国"

  quot;主张渐悟的北宗禅,由于得不到统治阶级的支持,不久即衰落;而主张顿悟的南宗禅得以在中国开花结果,六祖慧能之后先后产生了临济宗、曹洞宗、黄檗宗等宗派。

  7世纪中期(一说为653 年),禅宗从中国传入平安末期的日本"

  quot;武士政权的统治者对临济宗宣扬的生死观极为感兴趣,源赖家亲自在京都修建了建仁寺,荣西成为建仁寺第一任住持,临济宗因此在镰仓兴盛起来,并很快成为日本禅宗的主流。

  quot;

  quot;临济宗只是在僧侣和统治阶级之间流传的“密教”,其教义本身与广大的普通民众并无任何关系"

  quot;曹洞宗主张“只管打坐”,即抛开一切,只需坐禅即能达到顿悟的境界。与临济宗相比,曹洞宗更加接近释尊的“禅”的最本真的教义,修行方式也十分简易,因此受到普通民众的推崇"

  quot;五山僧侣们也因此和当权阶层往来密切,甚至能够插手政事。

  quot;

  quot;日本禅宗三大宗派的最后一宗——黄檗宗的传入时间相对较晚,是在江户时期,由中国渡日的和尚隐元将其介绍至日本,并得到德川幕府的支持,在京都宇治建立了万福寺,隐元也成为日本黄檗宗的开祖"

  quot;,菩提达摩总结出禅宗的四圣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即禅不需要立书成学,用文字解释,而需要自己通过坐禅的实践去悟得;“教外别传”,即禅的教义要通过师父直接传承给弟子,这种传承没有特定的教学体系,而是所谓的“以心传心”;“直指人心”,即在坐禅的过程中充分认清自己的内心;“见性成佛”则是让人找回本我,最终成佛。这其中的关键是一个“悟”字。

  quot;

  quot;“公案”是指禅师在接引参禅学徒时所做的禅宗式的问答,或做出的某些具有特殊启迪作用的动作。"

  quot;在由道元创立的日本曹洞宗的主张中,最重要的主张就是“只管打坐,身心脱落”。

  quot;

  quot;普茶料理”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平等,进餐时大家围坐在没有主次之分的圆桌旁,用自己的筷子随意取食摆在桌上的菜肴。

  quot;

  quot;念珠,也叫数珠,本来是作为计算念佛次数的工具而存在。正式的念珠数量应该是108颗,象征着佛教中所说的“百八烦恼”,但现在根据宗派的不同,念珠的数量也有不同,但都是从108这个数量出发进行的改造:比如108颗的一半,54颗;108颗的1/4,27颗;或者像天台宗那样将108的0去掉,只保留18颗;等等。制作念珠比较常见的材料有:菩提子、水晶、玛瑙、黑檀木、樱花木、桃木、象牙、珍珠,以及能够散发香味的白檀木、沉香等等。

  quot;

  quot;当我们悲伤时全世界都是无趣的,当我们烦恼时全世界都是迷茫的,当我们嫉妒时全世界都是可憎的,当我们恐惧时全世界都是不安的。"

  quot; 刷着社交网站时我们似乎永远不会发觉自己浪费了多少时间,这是一个熟人太多、朋友太少的年代。别为不值得的人消耗你的精力,别因不懂得的人改变你的执着。只有一个会表达也会聆听的人,一个懂得原谅与关心的人,一个属于自己的人,才能结交足以成为一生的财富的真正朋友。如果你找到了,记住,永远别去伤害他。

  quot;

  quot;因为每一天都可以成为一个"

  quot;人有赤黄兼黑白,道无南北与西东。不信乞看天上月,清光透彻太虚空"

  quot;禅完全不是建筑于逻辑与分析之上的哲学。这是因为,禅正是逻辑的反面。逻辑具有思维的二元模式,而禅是心的整体"

  quot;你不应该说“我知道禅是什么”或者“我开悟了”。所有艺术真正的秘密所在——永远当个新手,保持初心。"

  quot;坐禅时,当我把左脚放到右边,同时也把右脚放在左边,我就不会知道它们哪一只是右脚,哪一只是左脚。两者同时都可以是左脚或右脚"

  quot;眼睛要长在心里,观察自己;嘴巴要放在心上,评论自己。事事肯放过别人,则德日宏;时时不放过自己,则学日益。

  quot;

  quot;凡所有相,皆是虚幻"

  quot; 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

  quot;

  quot;在没有大学的日本古代,寺庙承担着启蒙民智、提高修养的教化功能"

  quot;日本的僧侣可娶妻生子,这在外界看来,戒律仿佛不严,但从土生川先生这里可以知道,这同样是误读。不同的宗派尺度不同,但认真的僧侣心中还是有持戒的观念的,所以即使是因下化众生而触戒,也会心不得安。

  quot;

  quot;我曾记得那一件僧服上胸前的轮袈裟是五层折叠的。他说这里有讲头。释迦牟尼悟道期间把所有的衣服都送给了别人,身上仅有的衣服便只能缝缝补补,折叠起来穿。所以轮袈裟也要显出折叠与缝线的痕迹。用文艺一点儿的说法,这是向释迦牟尼致敬"

  quot;室町时代,禅宗也得到幕府的大力护持。禅宗一枝独秀地活跃在日本社会的各个阶层,并逐渐产生了浸润着禅宗精神的俳句、园林、茶道、花道、书道、剑道乃至武士道等。

  quot;

  quot; 落花飞回枝头:

  一只蝶"

  quot;古时,南侧围墙的中间会设有一个“唐门”,此门常年关闭,只有在举行“晋山式”时才会打开——所谓晋山式,就是新旧住持更替的仪式。只有在这时,新住持与跟随在他身后的僧侣们才能穿过唐门,踏上方丈,成为整座禅寺的灵魂。因为需要用于此般重要仪式的举行,所以方丈南庭往往十分平旷,没有设计任何装饰物,有的只是满地白沙。而这些白沙也似乎永远保持着最清洁、最完美的状态,不受任何落叶与脚印的扰乱,静候着新主持的到来。

  quot;

  quot;枯山水庭园的诞生与禅学在日本的盛行密不可分。有不少著名的枯山水均属于禅寺,是日常修行的场所。譬如西芳寺、天龙寺、银阁寺的庭园,又可称为禅庭,皆有禅之美。曰不均齐,曰简素,曰枯槁,曰自然,曰幽玄,曰脱俗,曰静寂"

  quot;《南方录》中记述了日本茶道的两条发展脉络:一条是以侍奉幕府将军的能阿弥为首的贵族茶,其传承系谱是能阿弥→右京(空海)→道陈→千利休;一条是以珠光为首的庶民草庵茶,其传承系谱是珠光→宗陈和宗悟→绍鸥→千利休。这两条发展脉络,都是在千利休这里汇合,因此才有了千利休乃日本茶道集大成者之说。而千利休又将村田珠光奉为日本茶道的创始人,所以,后世习茶者便因袭此说,不求甚解的后学也跟着以讹传讹,于是才形成了今天这种所谓的“茶道”发展史“共识”。"

  quot;所谓“七则”,即传说千利休为茶人们制定的如下7条茶道法则:

  茶要点得合口;

  炭要放得能烧开水;

  茶花要插得如同开在原野中;

  做茶事要能使人感到夏凉冬暖;

  凡事应未雨绸缪;

  关怀同席的客人;

  赴约要守时。

  quot;

  quot;  日本的书道,也秉持着禅宗的美学,与茶相同,以“拙”为美。茶室内挂轴的书法,向来不以俊秀清逸的字迹为美的标准,而是以书法是否拙朴自然以及书写者的德行作为评判的准则"

  quot;15世纪之前,花道还只是宫廷寺庙的“专利”,后来由于建筑形式的变化,佛像从巨大的寺庙移到了一般住宅的壁龛挂轴,使得供花形式上以“立花”作为欣赏而成立,最终发展为日本独特的传统艺术——花道"

  quot;日本花道的组织体系为家元制,由师傅收徒传艺,一代一代传承"

  quot;恬静”表示一种安静清澈的淡泊,追求“满足于简约的精神境地”,追求蕴藏在简约质朴之中充实而平静的心境,是以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为代表的茶道宗师们从一朵野花或日常杂器中发现的美"

  quot;  “空寂”表现一种枯萎有涩的境界,追求“破旧物体中渗透出的华美,它是与外表毫无关系的内在的品质”"

  quot;日本的花道,讲究质朴、自然、精致的静态美!有些插花的陶器,大多是破裂的,或烧塌了的花瓶,但如果插上一束充满生命力的花,却充满了生气与美感!“轻圆融,喜残缺”,日本人这种欣赏自然形成的残缺物的习俗,与中国人追求的完美、圆满、永恒的精神完全不同"

  quot;香道与茶道和花道并称为三雅道。所谓香道,是一种以“乐香”为道艺的高雅艺术,通过眼观、手触、鼻嗅等形式对名贵香料进行全身心的鉴赏和颖悟,通过训练让内心澄明,至清无垢,不断追求“静、雅、美、真、和”的意境"

  quot;1 涂香:粒子最细小的香,主要用于密教寺院来供奉正尊或在读经、写经时涂抹在手上及身上来洁净身心。

  quot;

  quot;据说习练香道,光是“闻香”就要练一年,第二年才练香灰造型,第三年进入综合练习,经过四年才给“初传”证书,晋级到师范“皆传”级需要15年,升到“奥传”一级则需要25年至30年。长期枯燥的练习,主要是磨掉内心的焦躁,培育沉稳坚韧的心性,在修习中剔除急于求成、超胜他人,欲获取赞美,掩盖错误的种种心态"

  quot;宫本武藏将领兵作战称为“大兵法”,击剑称为“小兵法”以示区别"

  quot;进入战国时期,“接地气”的曹洞宗获得武田信玄、织田信长、前田利家、毛利隆元、浅井长政等人支持,身处乱世的诸侯们不仅在信仰上服膺曹洞宗,也希望通过各地寺院与僧人刺探情报、收揽民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上行下效,从将军、执权到武士之间通过主从关系,将忠节道德、尚武规范、生活情趣等各个方面将武士阶级约束为一个多层的整体"

  quot;说到底,习剑是为了决定生死,靠杀人谋求光宗耀祖,靠杀人伸张正义,也靠杀人推进历史进程。生死一线,能杀人才能活人,颇似意大利那不勒斯人深受暴力泛滥之苦,由此认为“能作恶者,方能行善”,因此《叶隐闻书》的顿悟是武士应成为“唤醒大慈大悲之人"

  quot;  明治九年一纸《废刀令》终结武士时代,但次年西南战争,“示现流”训练出的隆摩军展现超强的战斗力。因而,明治十二年警视局正式采用剑道,博采各流派所长,发展出近现代剑道"

  quot;宋之后中国的佛教不入于“净土”,就入于“禅“。而寺名多叫禅寺,但其实多在念佛。禅对中国的影响是沁入的,但并没有成为一种显性文化,你往往要再深入,才了解原来观照的对象受到禅的影响。和中国不同,禅在日本是个显性文化,几乎无处不在,所以铃木大拙认为不了解禅,就无以了解日本。像禅画,它变成一种艺术类别就是从日本开始的"

  quot;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更多的是在学习西方,但日本在学习的同时也向国外介绍自己的东西,日本发展新事物时,并不会否定传统,像日本有唐学、兰学等,他们不会学了西方学问, 就丢掉王阳明。这点中国人就不是,中国人会在不行时,把一切都否定掉,因此也不会对西方谈自己的传统"

  quot;中国艺术受道家影响最大,而禅和道家融合相契也影响了艺术,如强调留白等,但没有形貌具体的禅艺术门类"

  quot;日本禅的修行则和艺术有很大关系,比如茶道,修行和艺术形式间是一体的,你可以透过花道、茶道来一定地修行禅道"

  《知日·日本禅》读后感(八):浅尝辄止论禅说道

  《知日·日本禅》是一本很驳杂的书,前半部分讲了日本禅的历史发展,而后半部分讲了茶道、花道、剑道等的故事。然而,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问题不是讲的多与不多,而是没有讲到大家都关注的点。

  “知日”系列一直都是以引荐日本文化为己任的杂志书,所以,我可以理解本书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理论,然而仅仅是介绍,又似乎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我们都知道日本的禅道文化,但到底是如何衍生出现在的日本文化的呢?说实话,在看完书后,我还是很疑虑。

  比如我喜欢看宫本武藏,里面就有一篇讲他的文章,有考究,也有展开,我也是看这才知道宫本武藏还是个画家。但是,当人们开始提到“道”的层面时,这些因果是如何统一的呢?

  我们都知道,日本向来以学习大国文化,并形成自己的独特文化而著称,从禅的演变中,我们就发现很多中国的影子。而在现代,日本的“东方”特色却变成了日本化的东西,比如乔布斯学习的禅就是日本禅,然而这种禅是否还是从古代开始的禅,还是新的变革的产物呢?

  我一直觉得日本的“道”,实际上就是一种将一个事情做到极致的表现,繁多的仪式和规矩又造就了神秘色彩,而日本道的宁静也给了现代人自我完善和修复的可能。——当然,这些都只是个人的理解。

  不过,或许我要求太高了,大家或许看看图片,了解了解历史就足够了。而其中也不乏珠玉。我推荐的倒是关于“一个人”的文章,他里面打破了我们对于日本人的想象,也证明了,虽然日本是集体主义的国家,但在这个国家里,总会有人去彰显个性,无论是涩谷的夸张还是森女的简约,或者“一个人”的生活。

  《知日·日本禅》读后感(九):落花·流水·禅心 ——《知日·日本禅》,走进禅の奥义

  落花·流水·禅心

  ——《知日·日本禅》,走进禅の奥义

  作为最被我这样饱受现代文化“摧残”一代所期待的《日本禅》特辑,《知日》没有让我们失望。从禅门一花五叶的源流,到东渡日本的发展,从诗意与禅意的转化,到生活细节的禅意表达——茶道、花道、剑道、食道,甚至日式庭院的简雅与典藏,皆是禅。

  日式的禅秉持了各家禅说的源头的精义,却也在“拈花微笑”式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外,也另加了“开坛授法”的教育。从每家每户的佛龛到京都旧式风格的抹茶与插花,从电视剧到漫画新番里更为被年轻人接受的寺院故事,“精进料理”里面用心入微的那种认真劲儿和修禅课里面的规规矩矩的虔诚,我们见到的是一个能够在吸收西方文化的术业的同时,依旧保留儒氏的东方情怀的生活细节的国家与民族,他们没有忘记精神世界,而也正是因为他们对精神世界这种无比认真和诚恳的情怀,也值得让我们这些“尺八”的传播人变得羞愧——我们把祖先的灵魂忘记在路上了呀!

  日式的禅意是平和在自然里面的。松尾芭蕉的俳局,欣赏落英(樱)缤纷景致的普通人,鸭河流水,京都气息的和服与规矩的奉茶时光,即便是宫本武藏那样看似杀戮重重的剑客,也在坚守自己内心的规则与信条时,契合了禅门修行的“道在日用”的菩提心——“悟道之途在于修炼。扫除一切困惑,达到心中澄澈空明之境界。”

  对于如我一样的门外汉来说,本辑当中的很多禅家与大师的智慧都不是那么好懂,但是像是《红尘度禅心》或者是《简朴而不简单》这样的文章就比较容易让我们能够接受,同时,也让我们在想要理解前面的大师之道的路上更近一步。其实也许我们身处的环境,从事的职业或者对无边佛法的精神理解的多少都不打紧,留有一颗禅心,在生活当中去着落我们狂躁而不知根脚的拜金式的职业与社会评价,也许就能够改变这一切。日本禅的最广为人知的大牛弟子乔帮主曾经说:“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为人如此,为事,也当如此罢。

  此以菩提入道,且解世间奥妙,流水落花禅心,一叶随风东来。

  y 林怿

  2013年5月25日0:44:05

  写于御庭园

  《知日·日本禅》读后感(十):不知禅,不知日本

  《知日》从名字就可看出它的内容取向,不要别的,只专注于日本。自陈要“提供最有创意、最具价值感的日本文化阅读,更加深入和更加持续地报道记录有关日本的一切,侧重有关日本文化生活方面探索”。

  日本一直都是中国人热衷于谈论的话题,就算不识字如我外婆,看到电视新闻里有关于日本的信息,也可以痛骂几句。但除此之外,我们对日本的认识一直都比较模糊,我们可能知道苍井空老师,知道日本的电器牛逼,知道日本频繁的换着首相,但是,对于日本大和民族,他们的文化和历史,我们也许并不那么了解。

  虽然前几年《丰臣秀吉》在各大书店卖的很火,东野圭吾成为比村上村树还要畅销的日本作家,日剧和日本动漫也有不少的忠实拥趸,但这些,往往都是浅层的消费文化产品,没有真正抵达日本文化的核心内容。

  当然,这些元素都可以成为了解日本的窗口和路径,但还需要一个引路人,一个可以将这些表现解码的桥梁。《知日》或许能成为这个引路人,通过对一个一个符号,一个一个主题的解析,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看清日本。

  《知日》迄今为止已经出版了十辑,主题包括“猫”、“制服”、“妖怪”、“森女”、“美术馆”、、“书之国”、“铁道”、“明治维新”、“奈良美智”和“日本禅”。

  “日本禅”此辑主要关注佛教禅宗在日本的影响。首篇文章《世界的禅,日本的禅》梳理了日本禅宗的源流。

  禅起源于古印度,6世纪初达摩来到中国,面壁修行9年,成为一代禅师,禅宗在中国发扬光大。在宋朝,朝宗分为六祖慧能的南禅宗和神秀的北禅宗,后者主张渐悟,前者主张顿悟。由于没有统治阶级的支持,渐悟派没落,顿悟派发扬光大,开花结果。

  7世纪中期,禅宗从中国传入平安末期的日本。12世纪扶桑人荣西来到中国,随天台山怀敞休息临济宗,回国后宣扬佛法,使临济宗很快在僧侣和统治者之间传播开来。13世纪,日本和尚道远也来到中国学习禅宗,他在天童山跟随如净和尚修行,回国后建立永平寺,成为日本曹洞宗的开祖,曹洞宗主张“只管打坐”,比较简易,在平民阶层得到广泛传播。而黄檗宗传入时间较晚,是在江户时期,由中国渡日和尚隐元将其介绍到日本,得到了德川幕府的支持。

  临济宗、曹洞宗和黄檗宗是日本禅宗的三大流派,这三支宗派在日本一直流传至今,即使各自的修行方式稍有不同,但却共同使禅成为日本重要的文化构成。

  佛说无常,禅亦如此,它虽属于宗教流派,但却是佛教中的一个异端,因为禅宗四圣句即有言“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它更关乎内心,关注于个人的“悟”而不是对于一个偶像的崇拜和祈求。

  这样看来,禅其实更像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才会产生独特的倾向于少、枯淡和闲寂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这本书分别从庭园、茶道、花道、剑道、香道、电影、漫画甚至料理出发,探讨了禅在日本文化和生活中所产生的影响。这些生活方式不仅作为审美活动和休闲活动而存在,也是禅修的具体表现形式,日本人就是在生活中学习禅,发现禅,修行禅的。

  所以,有人说,不了解禅,是不可能了解日本的。

  但通过这本书就能了解日本禅了吗?当然不行,你必须看更多关于相关主题的书,甚至亲自去日本体验一番,或可能够发现禅与日本的真正联系。但这本书无疑为我们认识日本提供了一个窗口,由于是主题性质的,所以比一般散章更有力度。

  然而,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还是过于杂了,文章体量都偏小,文章组合起来确实为整个主题服务,但内容比较生硬,整本书的组合也就硬邦邦的,虽然也是有主次有分支,但它不像河流,也不像树,像那种路口的指示标,上面插满了箭头。

  最后,必须要说,版面设计很不错。汉字终于被当做设计元素来对待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