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贫穷的本质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贫穷的本质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15 11:04: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贫穷的本质经典读后感10篇

  《贫穷的本质》是一本由阿比吉特•班纳吉 (Abhijit V.Banerjee) / 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一):一本既是讲穷人也是讲失败的人故事的书

  还在读,就算是记的一些笔记吧。

  先说一下整体的感觉,书的作者是一个印度人和法国人,所以书里面的例子大部分都是来自印度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非洲等。书的语言很正式,完全就是标准的研究体,如作者说的那样,他们构建理论,研究数据,与大部分的学者无异。这就是我拖了半年才开始读的原因。

  里面有对穷人的心理和行为做剖析的篇章,很多部分完全可以理解为:穷人=人生失败的那些loser,下面是一些摘抄的片段:

  有一点值得主语,即使这些人处于贫穷状态,他们几乎在所有方面都和我们一样,穷人与我们有相同的欲望和弱点,也并不比我们理性多少-正好相反,恰恰因为他们几乎一无所有,我们常常会发现,穷人在做选择时会非常谨慎:为了生存,他们都需要成为精打细算的经济学家。然而,我们和他们的生活依然有着天壤之别。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经习以为常,几乎不会在这些方面细细思量。

  即使是在任务看上去无比艰难的情况下,我们依然要用于坚持,成功并不总像看上去那样遥远。

  第一章 再好好想想

  形曲线 贫困陷阱VS 反向L形曲线 不存在贫困陷阱

  生活案例

  第二章 饥饿人口已达到10亿?

  对于“贫穷陷阱”中的描述中隐含着一个依据,即穷人会吃得尽可能多。如果穷人吃得多一点儿,他们就能做更多的工作,走出“贫穷陷阱”地带。

  对于十分贫穷的人,食物话费的上涨远远低于原来的预算。同样令人惊讶的事,即使是人们花在食物的钱也没有全部用来增加人们的能量或微量营养素。当穷人可以多买一些食物的时候,他们并不注重用所有投入换来更多能量。相反,他们会选择买一些口味更好,价钱更高的食品。

  贫穷陷阱可能不存在的一个原因就是,大多数人都能吃饱饭。由于一些基础设施的改进,从事体力劳动者的人数在减少。如果大多数人都处于非饥饿状态,那么他们因消耗更多卡路里而获取的生产力就可能相对下降,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人们会选择口味更好而不是能量最高的食物。与不怎么贫穷的人相比,摄入更多的卡路里对于非常贫穷的人来说更有好处。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恰恰看不到所谓的贫穷陷阱。因为,大多数人的贫穷状态并非是有他们吃不饱饭造成的。

  人们手里的钱越少,他就越不愿意去购买健康食品。一位百万富翁可能喜欢以橘子汁当早餐,但一位事业元人是不会喜欢的。。。当人们陷入失业状态,他并不像吃乏味的健康食品,而是想吃点味道不错的东西,总会有一些便宜而又好吃的食品诱惑着他们。

  穷人常常拒绝我们为其想出的完美计划,因为他们不相信这些计划会有什么效果,穷人饮食习惯的另一个解释是,在他们的生活中,还有比食物更重要的东西,如婚礼,嫁妆等关乎面子的东西,或者是电视等给他们生活带来一些趣味的东西。总体来说,穷人的首要选择是,让自己的生活少一点乏味。

  我们严重的穷人世界,往往是一片失去机遇的土地。我们会好奇,为什么他们不把买那些东西的钱节省下来,将钱投入到真正能使他们过得更好的地方?然而,穷人会更加怀疑那些想象中的机遇,怀疑其生活产生任何根本改变的可能性。他们的行为常常反映出这样一种想法,即任何值得作出的改变都要花很长时间。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只关注当前,尽可能吧日子过得愉快。

  基于营养说的贫穷陷阱的基本机制似乎不适用于成人。但是对于未出生的婴儿和幼儿,可能存在S形曲线关系,这与子女在童年期间的营养摄入有关。穷人的问题不在卡路里而是营养成分。仅仅靠给予穷人更多的钱不足以解决问题。即使在穷人收入增加的情况下,他们也不会吃得更多更好,而且除了食物他们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多的压力和欲望。因为,食品政策只停留在“穷人需要的只是便宜的粮食”是不可取的。

  第三章 提高全球居民健康水平容易吗?

  问题并不在于穷人为健康花了多少钱,而是他们的钱究竟花到哪里去了。他们常常把钱花在昂贵的质量上,而不是廉价的预防上。

  心理沉没成本=人们更有可能会利用他们为之支付很多钱的东西。

  穷人们之所以会坚持那些看起来漏洞百出的新年,还有一个潜在原因:在他们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希望变得至关重要。

  年复一年,我们都很难坚持实行自己的新年新愿望,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对当前与对未来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当时的我们是冲动的,很大程度上是由感性与即时欲望支配;但当我们为将来而计划时,那种渴望的快感似乎就不那么重要了。

  如果穷人们真的相信**的好处,他们可能就会相处方法,克服自身拖延的天性。换种说法就是他们之所以会拖延,是因为他们低估了**的好处。

  穷人所陷入的困境与我们其他人的困扰似乎是一样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和拖延。我们真正的优势在于很多东西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得到的。我们应该意识到,谁也没有那么明智,耐心或者博学到能够为自己的健康作出正确的决定。富人身边充满了无形的助推力。

  第四章 全班最优

  教育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投资:目的视为了挣到更多的钱,增加未来的收入。可是有一个明显的问题,作出投资的是家长,得到收益的孩子。

  第五章 帕克*苏达诺的大家庭

  ABCD策略:禁欲 (Abstain),忠贞(Befaithful),使用避孕套(Condom)否则你就会死(Die)。

  在女人有财产全的情况下,她就会在家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因而在决定家庭成员数量上拥有更大的权威性。

  孩子越少并不意味着他们更健康或者接受更多的教育-如果孩子少的父母意识到他们将来只能得到较低的现金回报,那么他们旧需要提前储蓄更多的钱,这回减少他们投资给孩子们的钱。的确,如果给孩子投资会比其他金融资产投资产生更高的回报,那么,从长远角度来看,孩子越少,家庭或许会越穷。同样的逻辑告诉我们,如果父母对女儿回像儿子一样有用不抱希望-比如说,他们需要为女儿结婚准备嫁妆,或者因为女人一旦嫁人,经济就会受影响于丈夫-父母对女儿的生活投资会更少。

  性别选择性堕胎目前十分普遍,而且还非常廉价,父母门可以选择是否要堕掉一个女胎。德里主要道路的分路标上,打着性别选择广告:“现在花500卢比,今后节省5万卢比。“

  无论歧视女婴的方式是怎样的,全球女孩的数量过少这一人类生物学始料不及的事实依然存在。

  家庭被看作是家庭成员之间谈判的产物。

  男人要比女人自私得多。

  帕克*苏达诺其实也不想要那么多的孩子,这些并不是有缺乏自控力或者避孕措施行程的,也不是社会强加给他的一种准则,同时他也相信养很多的孩子让他陷入贫穷,他并非真得想要这么多的孩子。他只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不知道到底哪个孩子将来又能力为他养老。

  第六章 赤脚的对冲基金经理

  对于穷人来说,冒险不可避免,他们常常自己做这小生意,或是经营农场,或者是做零工,基本上得不到任何就业保障。在这样的生活中,一场不好的突变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面对风险(不仅包括收入风险,还有死亡或者疾病的风险)会使我们为此担忧,而担忧会给我们带来压力,产品抑郁情绪。在穷人当中,抑郁的状态更为普通。他们在感到压力时更难集中注意力,这可能会降低我们的效率。

  穷人应对风险的方法:增加工作量(自欺欺人,竞争导致工资水平下降);涉足多个行业(降低风险);保守经营农场或生意(不去做额外的投资);联姻(分担风险)。很多穷人都身担数职,但这同样是缺乏效率的。

  另外一个方法就是互帮互助,但是仅限于邻居暂时失业或是收成不好时,如果遭遇疾病,情况就不同了。因为他们认为,那个家庭应该自己对此负责。帮助别人是为了以后得到别人的帮助,这个自私的心理是普遍存在的吧。

  穷人的保险不能实施的原因:道德风险(不认真的做事或者医生的腐败等等);逆向选择的风险造成保费更贵;明目张胆的欺诈。

  第八章 节省一砖一瓦

  存钱与自我控制

  时间矛盾表现在,我们在今天花钱的同时,也在计划着将来省钱。换句话说,我们希望,“明天的自己”比“今天的自己”更有耐心。

  时间矛盾表现的另一个方式是,买下我们今天想要的东西(酒,糖或脂肪类食品,小饰品等),但计划着明天将钱花在一些更合理的地方(学费,蚊帐,修婍房屋等等)。换句话说,我们会想象着会在将来购买的东西,并不总是我们今天已经买下的东西。从这一意义上说,酒会给很多人来说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它回事我们立即产生反映,却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预想的快感。相反,电视机或许不是一种有诱惑力的产品,但很多穷人都会为了买一台电视机,计划并存了几个或者几年的钱。

  穷人真正渴望得到的很多东西都比较昂贵,如电视机,自行车,孩子上一所更好的学校,而他们手里只有一点点钱(穷人往往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你永远都买不起那台电冰箱,还是喝杯茶吧。。。”)。结果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对于穷人来说,存钱的吸引力更小,因为在他们看来,目标太遥远了,而且他们知道一路上会遇到很多诱惑。不过,如果不存钱,他们会一直穷下去的。

  要摆脱贫穷,首要的步骤就是对长期目标进行思考,并习惯为此做出一些短期的牺牲。

  第九章 不情愿的企业家们

  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如果你所拥有的不多,那么就用你的聪明才智做到从无到有。

  大多数小企业主们并不会全力以赴得赚取每一分钱,这也能够说明,一些企业的培训计划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这样看来,我们不免对“普通的小业主都是天生的企业家”这一观点持怀疑态度。我们所理解的企业家是,他的生意有发展壮大的潜力,他有能力承担风险,并在工作中很努力,即使逆境中也会全力以赴。当然,我们并不是说,穷人中没有真正的企业家,但是也有一些人,他们的生意注定不会发展起来,也不会赚到很多钱。

  或许穷人所有的很多生意,并不是他们企业家精神的体现,而是某些失败的经济模式的演绎。他们周旋于这些经济模式之间,努力的付出着。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二):穷人经济学与变革政治学

  穷人经济学与变革政治学

  范仄

  说明:此文发于《21世纪经济报道》http://www.21cbh.com/HTML/2013-6-1/1NMTM5XzY5NzY1Nw.html。由于篇幅有限,很多地方点到为止,过一阵子再推出扩展板。

  核心提示:穷人很难,理解和消除贫穷似乎更难。

  我们都是“晋惠帝”

  中国古代有个晋惠帝。有一年发生饥荒,许多百姓活活饿死。晋惠帝听完奏报,便问:“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天下无人不说晋惠帝荒唐。然而读完《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一书,也许会觉得我们个个是晋惠帝。

  穷人很难,理解和消除贫穷似乎更难。该书第二作者、法国人埃斯特·迪弗洛6岁时,就知道有一个叫加尔各答的城市,非常拥挤和贫穷。他24岁作为一名研究生来到这个城市,在乘出租车前往市区的路上,只见一棵棵树木、一块块空草坪和独单的人行道。他竟一时找不到穷人。穷人在哪里?查韦斯做总统前的委内瑞拉,城市贫民窟在地图上显示为一大片绿地。

  第一作者是印度人阿尔吉特·班纳吉,6岁就知道加尔各答的穷人在哪里。他们就住在他家背后那摇摇欲坠的小房子里,但他只是对那些不用读书、擅长玩各种游戏的穷人孩子很不服气。正如很多旅游者从西部某些极不发达地区旅游回来,撰文艳羡那里人们的田园牧歌生活。

  为了真正认知穷人,为消除全球贫穷寻找合适策略,两位作者深入五大洲,调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到创业、援助、政府、NGO等多个方面。该书聚焦的是全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平均贫穷线为每人每天16印度卢比,根据汇率标准当于36美分。通过物价折算,则相当于在美国一个人每天最多只有99美分生活。这些人基本上是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据说全球有10亿这样的人。

  世界卫生组织称2008年疟疾造成约100万人丧生,其中大多数来自非洲儿童。研究表明,在疟疾严重地区,人们睡在经过杀虫剂处理的蚊帐中,可将疟疾感染减少一半。只要拿出10美元,一家就可得到一顶这样蚊帐。于是出现争论: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或者为这些家庭免费提供这些蚊帐,或者按优惠价卖给他们,或者让他们自己去市场上按全价购买。

  一般人可能会认为那些自己花钱购买蚊帐的人比较富有,受过良好教育,知道为什么需要这种蚊帐;那些免费得到蚊帐的人可能因为贫穷,才会被非政府组织选中。然而该书引用的调查结果恰恰相反;免费得到蚊帐的人社会关系优越,而穷人由于封闭只好以全价购买。

  这样的故事在该书中比比皆是。由此可见我们对穷人及其行为多么地不了解。因此,如何叙述和理解这些穷人的生活及其选择,如何观察和反思各类市场及机构为穷人所做的,如何在这些基础上重建消除全球贫困策略,是该书的基本任务。

  理解“全球共同温饱”

  消除全球贫困行动,也就是实现“全球共同温饱”。“全球共同温饱”,是与“共同富裕”不太一样的社会目标,但前者更像是当代人类的底线目标。然而这底线目标的实现,似乎并不那么容易。本书对此做了充分的揭示。

  在经济学家那里,流行观点是“贫穷陷阱”:贫穷地区一方面需要大量原始投资,另一方面这些地区因贫穷而无法支付投资回报。这种情况显然也适用于未开发地区或发展中地区的基础建设。在没有投资价值的地区消除贫穷,既然不能走投资道路,余下的便是外来援助。这是全球消除贫困的主要策略之一。

  随着外部援助这一策略的有限性被大量揭露,有些侃侃而谈的学者认为只要有自由市场和恰当的奖励机制,贫穷地区的人们就能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无需外国人或自己政府的“施舍”。对于这些制度主义者来说,贫穷陷阱是不存在的。在我看来,针对这种主张,制度成本主义者也可以提出“制度陷阱”,即贫穷地区需要优良制度来消除贫穷,而这些地区因为贫穷而无法支付优良制度的成本。

  该书显然无意否定制度的必要性,但也认为制度主义观点并不能动摇外来援助在消除贫困策略中的主流地位。该书不讨论援助到底好还是不好,而是讨论援助在一些特定的事例中是否带来好处,认为真正有用的方式是从实际问题的角度去思考。他们努力关注“穷人生活的特定具体问题”,认为“每个人能做的就是深入了解困扰穷人的具体问题,尽力找出实行干预的有效方式”。

  以这种方法论研究穷人和贫困陷阱,很容易提出这样的观点:穷困地区不是所有方面都会陷入穷困陷阱;我们需要识别的是,这些地区在哪些状况下已经陷入穷困陷阱,在哪些状况下穷困陷阱并不存在。这样一来,人们只有进入具体情状,才有可能真正因地制宜地发现具体的反贫困策略。

  这种思路其实是由问题性质所决定,即消除全球穷困,实现“全球共同温饱”,是一个特定期限对特定对象实现特定效果的特定目标性问题。针对特定目标性问题,就必须把握其特定状况。凡是同类的公共对策或社会对策问题,这种把握特定状况的方法论都是必需的。

  寂静的变革

  正因为如此,无论是谁,如果想将自己的理论和主张到这本书中来辩论和验证,无疑是上门蒙羞。这本书几乎可以为任何理论提供丰富的反例。作者在“前言”中也明确指出该书“使我们看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经济学原理”。这里所谓的“丰富的经济学原理”,显然不能被理解为经济学界现成的理论。作者特别强调在研究过程中,自己的所见所闻总是严重挑战专业经济学家及政策制定者对于穷人生活的看法。

  该书认为穷人所陷入的困境与我们其他人的困扰似乎是一样的,即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而我们的优势其实在于很多东西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的,比如住在有干净自来水的房子里;即使由于某种原因孩子没有接种疫苗,但周边孩子都接种了疫苗,因此依然可以减少疾病;无需担心是否有下一顿饭吃,等等。在这些方面,我们几乎用不着自己有限的能力,而穷人则可能时刻需要运用这种能力去应对这些问题,即穷人肩负着生活中的多种责任,以至于他们没有基本的选择空间。

  换言之,生活在富裕国家的“穷人”,周围充满无形的助推力量。这些人可以舒服地躺在沙发椅上痛斥家长式作风的危害,教育别人该为自己的生活负责,而其实他们自己就是这一家长式作风的永久受益者,在很多领域被无形助推呵护。真正的穷人似乎更倾向于家长式呵护,恰恰是因为他们无法获得无形助推力的呵护。

  如果将无形助推的环境命名为“无形家长式环境”,那么在缺乏基本的无形助推环境中的穷人,则需要“有形家长式环境”。这便是两者区分的实质。如果不明白这两者的区分,就很难理解这两种人所需要的政治及实质。

  在很多人看来,贫穷村里实施民主自由制度,一定能激发穷人的积极参与。而该书的调查结果却与此相反:在自治民主制下召开讨论基础设施建设的村级会议,主动参与进来的普通村民比较少,参与进来的大多是村里上层人物,穷人即使参与进来也大多不发言。而由上一级政府发出邀请信来召开同类主题会议,穷人参与进来的反而比较多,并大多积极发言。

  该书认为,认真了解每个人的动机及局限性,可以更好地制定出有效的政策及机制,避免腐败或渎职现象的发生。而这些不断继续的变化,最终会开启一场寂静的变革。在我看来,其实就是适当的“有形家长式”政治推动真正的有助于穷人的变革;变革要义之一是形成无形助推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拥有基本选择空间的新政治。

  因此,透过该书研究,我们容易发现这些关于穷人的认知,不仅有助于确立因地制宜发现反穷困策略,而且有助于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和制度。这其实已经点出特定行动与一般制度相互演进的变革政治学式关系。

  我们无需去应对穷人整日应对却又很难应对的那些问题;我们甚至因为这些问题已经被“无形助推”环境解决而无法理解它们。

  这些无形助推力的形成和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制度的产物,而是特定期限对特定对象实现特定效果的积累。这些特定效果积累到一定程度,便逐渐转化为大量无形助推力,使人们可以卸任那些让人失去选择空间的生活责任,从而将逐渐形成的基本选择空间制度化。因此,人们只有在无形助推的基础上,才可能拥有升级的希望和生活,也即在制度化的基础上展开新的行动。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真正确认制度的价值,而不是颠倒之。

  唯一的问题就是特定期限对特定对象实现特定效果的行动,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基础。在选择空间制度化之前,必须已经拥有可以推动具体行动的制度基础。

  范仄其他文章,见南水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659881454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三):数据才是硬道理

  蛮让人反思的一本书。“贫穷并不仅仅意味着缺钱,它会使人丧失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

  这本书很好的一点在于,它用数据告诉你问题的答案。

  “在疟疾传播严重的地区,让人们睡在经过杀虫剂处理的蚊帐中,可以将疟疾的感染病例减少一半。”可是,到底怎样才能让一个贫穷的家庭去使用蚊帐呢?是由政府或者非政府组织免费发放?还是按照优惠价卖个她们?还是说让她们自己去市场上全价购买?这本书会用数据告诉你答案,告诉你哪一种方式的蚊帐使用率会高一点。

  “人们总会担心,他们会宠坏那些懒惰的穷人。而情况恰恰相反:当你想要的一切看上去都很遥远时,你很难感受到动力。将目标设置得更近一些,或许是穷人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方式。”

  “大规模的浪费及政策失败之所以会发生,常常是因为政策规划阶段的懒惰思想,而不是任何深层次的结构问题。”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四):为什么会贫穷

  《未来简史》中描述一直遏制人类发展的疾病、饥荒、和战争已经被攻克,将来是追求辛福、神性和别的影响人类的发展。但是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发现其实我们离攻克贫穷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本书列举贫穷的原因分为很多种,慈善机构想行善事也很有可能将好事变为坏事,就如我们捐献蚊帐给非洲贫穷山村,很可能使当地的蚊帐厂家破产。

  穷人可能不愿买保险,因为如果发生大的事故或者自然灾害,国家或者其它慈善机构会有帮助的。

  他们也不愿意长远打算,比如存钱买冰箱,因为他们认为这个肯定完成不了,还不如及时享乐。

  他们愿意将得到的一笔钱赶紧花出去,比如买明年的化肥,因为肯定有其它的事情会需要这比钱。

  根据统计学原理,我们世界所有人的财富应该是离散分布,总会有一部人份处于贫困线之下。

  十九大召开之后我们国家下定觉醒到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国家的意志。也提出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不可懒散等着国家来救济。

  本书是标准式美国快餐式书籍,知识很干条。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五):贫穷的经济学

  很奇怪,为啥出版商要翻译成贫穷的本质。

  标题党的心态吗?实在找不到可以吐槽更多的地方,只能把翻译拿出来吐吐。

  全文大约230页左右,很小的一本册子,但是探讨了非常多的内容。

  从教育,医疗,保险,借贷,储蓄,慈善,援助,人口,生育等等方面进行了讨论,通过详尽的数据来分析了贫穷是如何产生的,为何穷人之所以是穷人,穷人为何离不开现状。

  作者通过数据对比分析,提出更多的援助并不能解决贫困,反而因为增加了穷人对援助的依赖,从而丧失对未来工作的积极性和渴望,长远上反而是有害于贫困国家的发展。

  通文中,看得出作者对贫苦人们出境的同情,对造成他们贫苦的原因一一作了分析,同时可能是作者自身出身的问题(我并没有仔细研究作者出身),从贫困人们心理学层面上分析的时候,尽管是间接的引用的方式,还是表达出了对穷困人们缺乏自我约束,没有长远目标计划,目光短浅,甚至是因为长期缺乏物质导致穷人对物质的渴望和奢华虚荣等远远超过富人等一些意味,有点居高临下的俯视感。

  穷人的钱只是忙于生计而不是用来储蓄和进一步投资发展。

  穷人对保险的意识只是停留在保险公司毫无作用的层面,却不知其对冲风险的作用。当然其中举得一些栗子也能够说明穷人为何对保险有这样的看法,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保险的操作实在不站在穷人这一边。穷人因为自身教育,眼界,和理解能力等约束,信息的极度不对称,造成了穷人越是不了解复杂的保险,越是不愿去接触,只能够通过自身单薄的力量对对抗风险。

  穷人的融资问题,作者对比的了一般人融资,大公司融资等,分析了穷人融资难,成本高等问题以及原因。

  大多数穷人的生意都接不到多少钱,而且借钱的代价非常高昂。作者对此提出了发展小额信贷的建设性意见。

  借鉴此条,其实国内已经这方面做起来。相信未来十年里的民间阳光小额信贷,会更加蓬勃的发展起来。

  如果都来仔细阅读此书,不难发现,作者更鼓励还处于贫困人们去创新,利用小额信贷的机会去发展,去做一个足以支撑自己的生意或者事业。所谓买一份工作和找一份好工作之间的选择。

  腐败和贫穷如影随形,提到贫穷就不能不提腐败的问题。

  对于那些悲观的看法:极少油激烈的政体改革,从一个专职腐败的政体转变为一个功能完善的民主政体。作者提出自己的见解,(我估计是这本书可以被出版的原因):

  如果从底层的观点出发,只要增强职责和减少腐败,不一定要对政体进行彻底的改革。

  我不知道原文是怎么样的,这句话说的实在是太和谐了,非常适用天朝当局。

  作者举了数个栗子,说明即使没有固定的大的反腐体系,从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抑制腐败。

  作者同样也提出了对于多民族问题,可以”粉饰民族鸿沟“,通过一些选举区别对待。就像天朝,无知少女(无党派,知识分子,少数民族,女性)总会有在政界的一席之地。也符合天朝千年的中庸之道。

  本来是给这本书五星的,就作者的政治观点扣掉一星。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六):适合当局统治者认真研读的书

  这本书其实更适合当局的统治者来研究,里面的例子和事实以及数据都完全真实的反应一些问题。看得出来作者做的研究是花费心血得出的。不过我的摘要和评论与统治者没关系了,只是小众的分析一下对号入座自我感想而已。

  贫穷的本质 只是说了"因",但是针对这些“因”自然能明白怎样做可以改变“果”。单纯的对号入座与自怜都没有任何意义,你若不能改变现实,必将被现实打的头破血流。对于贫农来说,

  首先要学会的一件事就是忍耐,拒绝诱惑,比如不买贵而又不合时宜的东西,不买口味好但是没有营养的东西,用省下来的钱投资于改变自己未来的事情上。。

  穷人所陷入的困境似乎与我们其他人所面临的困扰没什么不同,缺乏信息,信念,意志力。的确我们受过良好的教育,见多识广,但事实我们与穷人差别其实很小,我们的认识比我们想象中要少的多。同样仅凭信息并不能成功,只是历史的规律。

  第四章主要是讲教育对于孩子未来的重要性。其实我本来出生在农村里,对于有些学习好而又上不起学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辍学的就更多了,小时候就觉得很可惜,其实我父母那时候已经摆脱了“上学无用论"的枷锁,所以我才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日后的生活,要是我父母像其他孩子的父母一样,或许现在我要面对的可能是另一番生活方式了。每个人的出生有他的不幸,我们不能和优越的人比,但是和那些辍学的孩子比起来我是幸运的。

  第二段 作为穷人,要充分了解保险以及保险带来的好处。

  第三段 非正规渠道借款是高利贷,同样信用卡利息等同于高利贷。

  第四段 由于目标过于遥远,而使得穷人自动放弃存钱。这是不是意志力不坚定的表现。对于有梦想的穷人来说他们更愿意节衣缩食,用省下来的钱来做未来的投资,相反认为自己没什么可失去的人,在绝望心态下做出绝望的决定,这解释了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差别。

  第五段 就一般穷人来说如果已得利润500,那么我们会用掉250去发展,其他的250用于家用而不是投资,这就是为什么穷人创业怎么也越不过驼峰的原因。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七):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也是穷人!

  《贫穷的本质》,本来是我推荐给朋友的一本书,自己还没看,结果她看了以后回头和我说真的很不错,反而促使我很快地看完了。应该说对于政府扶贫办主任绝对是很有帮助的一本书,因为作者通过连续15年对印度1美元以下的贫民的观察和研究,深入了解他们的动机和局限性,最后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援助是最有效的”。当然我所佩服的是连续15年这种扎实的精神,相比当下各种各种浅尝辄止,结果违反常识的调研来说,恰恰是当下中国最最缺乏的,这本书扭转了我很多的观点,而且的确和我在农村看到的情形很类似,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如果我们缺乏自控力,其实我们也是穷人,特摘录一些,以飨观众。

  贫民和我们有着一样的毛病----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 我们真正的优势在于我们处在城市中,有着良好的公共服务、卫生系统、医疗系统,很多东西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的,不用每天想着给饮用水加消毒剂,相信医生会尽力而为。 我们几乎用不着使用自己有限的自控及决断能力,而穷人则需要不断运用这种能力。应该认识到,我们谁也没有那么明智,耐心或博学到能够为自己的健康做出正确的决定,在我们身边充满了无形的助推力。

  发展中国家贫民会花很多钱来置办婚礼,嫁妆,洗礼等,这很可能是怕丢面子的结果。这些钱花的越多,人们来年会变得越沮丧,而他们孩子越可能辍学。

  智商的高低完全可以由身高效应来解释,关键就是童年时充足的营养摄取,童年摄取充足营养的人,都会长得更高大、更聪明,因为他们显然更可能发挥自身的遗传潜力。

  贫民在选择食品时,主要考虑的并不是价格是否便宜,也不是有无营养价值,而是食品的口味怎么样。 穷人的主要问题不是卡路里,而是其他营养成分,比如碘。

  贫民会把大部分钱花在昂贵的治疗上,而不是廉价的预防上。

  失去希望,感到没有出路,这会大大降低人们渡过难关所需的自控力。由于压力大,会释放更多的皮质醇,而皮质醇会直接损害人的认知和决策能力,所以他们不太可能会做出理智的决定。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八):恶性循环的贫穷

  饥饿和营养:

  “穷人挣的钱太少,导致他们无法胜任重要工作,但哪些可以吃饱饭的人,却足以胜任细致的农活,这就产生了贫穷陷阱,穷人变得越来越穷,富人变得越来越富,吃的越来越好,身体也越来越强壮,从而变得更加富有,因此,贫富差距会进一步扩大。”

  文章在后面又阐述了一些内容来证明饥饿不一定会产生“贫穷陷阱”,举例了印度和中国的贫穷家庭。

  “事实上,有大量证据支持这一观点(指前文更高的人更聪明的研究),即童年时期的营养不良会直接影响成人的处事能力。

  “营养不良的儿童个子更有可能长不高、学习成绩更差、生下的孩子更瘦小。此外,营养不良还与成年时期的经济地位较低有关。

  “穷人在选择食品时,主要考虑的并不是价格是否便宜,也不是有无营养价值,而是食品的口味怎么样。”

  “我们眼中的穷人世界,常常是一片失去机遇的土地,我们好奇,为什么他们不把买那些东西的钱攒下来,将钱投入到真正能使他们过的更好的地方?然而,穷人会更加怀疑那些想象中的机遇,怀疑其生活产生任何根本改变的可能性。他们的行为常常反映出这样一种想法,即任何值得做出改变的都要花很长时间。”

  贫穷和健康:

  穷人因为挣的钱太少,接受教育的机会也很少,在疾病上面采取能忽视就忽视的措施,由一点小病小痛越拖越大,最后无可挽救,花光家中的积蓄,甚至举债,变成赤贫,我举个自己的例子,我的牙齿在小时候补过,前年开始补的材料开始脱落,当时如果我去医院补上或者做个根管治疗,几百块钱就足够了,但是由于我刚入社会,经济情况十分紧张,有时候还需要家中的接济,就一直拖着,一直拖到今年我已经有了些积蓄,觉得自己有闲钱了,去看了牙医,结果因为拖的太久,连牙根都已经驻掉了,拔掉再种的话需要一万多,总而言之,我现在又变成了赤贫。

  而相反的有些贫穷的家庭又因信息的匮乏而迷信抗生素,他们放弃热水和一些简单的治疗手段,比起发烧的时候使用物理降温,他们更希望那个医生为病患进行静脉注射,因为他们自己也知道自己的经济状况解决不了大问题,但还是要为自己的健康做点什么,或者说这样做会让他们好受点。

  “穷人更多选择的是治疗,而不是预防。”

  “在穷人的世界里,良好的卫生设施少的可怜。”这一切是个恶性循环,贫穷,吃不饱,居住条件差,继而患病,花掉大量治疗费用,更穷,营养不良加剧••••••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九):思维的贫困者

  作者很残忍的打破了我对贫穷的刻板印象,他们很冷静的指着自己的调研报告说,我们和穷人思维上没有本质区别,这是我们处在一个体系更完善的世界罢了。不,我有点难以接受。我们是因为国家的基础建设才和贫穷说再见的,而不是我们更聪明? 来,我们先聊一聊贫困者的一些作死的行为。 如果有一定资金时,面对食物,贫困者往往只考虑自己的口腹之欲。穷人并不会全部用来买主食,而是偏向于买了很多味道更好,价格更贵,但能量和营养不足的食物。 而相应的,面对生活,穷人花销的首要选择,也只是让他们的生活少一点乏味。他们习惯于降低生活标准,来增强自己的忍耐力。他们会把用来增加体力和精力的花费,用于逃避沮丧,减少乏味,却不会专注必需品,也不去排斥奢侈品。 对于教育,他们把它当成赌博投资,如果成绩好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毕竟,他们还是会将教育看成一种让孩子获得大量财富的方式,进而让自己以后好过嘛。 在家庭里,他们选择多生来增加自己的幸福养老的可能性,他们选择眼前的利益而放弃存钱的习惯。 对于健康,他们则会把钱花在昂贵的治疗上,而不是廉价的预防上。穷人会推迟小金额花费,和对未来有好处的花费,而用于对当前更有吸引力的花销。 你肯定会心生疑问,我的思维怎么可能和贫困者一样? 我来一一解释。 贫困者并不是傻,其实他们有很认真的思考问题,就像我思考高数一样,但是,他们规避风险的手段太落后了。他们没有社会保障来支撑家庭,所以为了自己的幸福,他们只好养儿防老,只好不远不近嫁女媳,只好放弃不知道有什么实际好处的教育和保险。 贫困者没有长期计划的能力,因为他们压力太大,导致了大脑认知功能低下,而难以用未来衡量价值。 又因为认知水平的局限,他们对不懂的东西有太多偏见。人们关心健康,但不科学的花钱。他们不懂疫苗,只发现注射与没有注射的都没有患病,又或者用药用到一半,觉得差不多了,就停止治疗。 想想我们,我们不也是如此吗?在意及时反馈,不看长远利益,对不懂的东西,只是直觉判断,存在执拗的态度。等等,比比皆是。 其实,我们也是一个贫困者。思维的贫困者。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十):对穷人而言,世界是手动模式

  很喜欢有很多实验的书,《贫穷的本质》在前面的很大部分,都是基于各种实际实验而得出的判断。这让很多判断,更加让人信服,也更值得讨论——因为提供了一个共同的背景故事。

  前两章的两个例子,更多的让人想到的是:我们身边的世界,对于非穷人而言,是自动的——不必为干净的水源、充足的食物过多的担心;但是对于穷人,这些都是手动模式——在水中加氯,获取清洁的水是否值得?睡在蚊帐中,避免疟疾是否合算?……穷人更多的生活在缺少公共设施的环境下,穷人与非穷人的区别,除了这种缺少公共设施本身之外,似乎微乎其微。

  书里讨论的例子很多,每一章都是一个独立的实验和对应的结论。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印度护士工作的实验。护士经常翘班,服务意识低下。民众不再信任护士或医生,本来应该密切协作的护士和患者,变成了两类完全不相关的人——护士翘班,拿工资;患者自寻出路。这是贫穷国家更经常发生的问题——当一种正确的政策或福利进行,总是能够形成一个特权阶级。但是特权阶级并没有解决本应解决的问题,反而形成了一种浪费。更讽刺的是:印度的穷人,会把当护士看成一种追求的职业。很难说,这是由于人的懒惰造成的错误选择,还是一种制度的缺陷。

  最后作者的总结帮我们梳理了作者的思路。穷人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在非穷人看来,这也许是很奇怪的,但如果考虑到穷人是在手动的环境下生存,可能就会稍微易于理解一些——过多的手动操作,过多的选择(无论大事小事,都需要做出经济选择),浪费了穷人的精力,也让穷人的注意力,很难专注到对的事情上。

  我们在社会中,比起比我们占有更多财富和资源的人,都是相对的穷人。在富人眼里,我们也是做出各种愚蠢决定的穷人。如何用一种富人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其实对我们每个人都是考验。正如作者所说“我们还不知道很多本该知道的事情”。复杂的世界中,我们有越来越多的选择,但却越来越难以衡量正确的选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