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性、谋杀及生命的意义》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性、谋杀及生命的意义》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5-13 16:16: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性、谋杀及生命的意义》经典读后感10篇

  《性、谋杀及生命的意义》是一本由道格拉斯·肯里克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58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1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性、谋杀及生命的意义》读后感(一):繁衍是最大的本能——微评肯里克《性、谋杀及生命的意义》

  说明:断断续续做了两月的笔记,大概有三万字。凡正多了也没人看,索性将偶尔发到微博上的贴出来分享。感兴趣的可以去图书馆或买来一读。会对人及自身有更通透的了解。

  版本:[美]道格拉斯•肯里克《性、谋杀及生命的意义》,朱邦芹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

  2、 人的七个次级自我:合作者:负责管理与合作相关的问题和机遇。实干家:负责管理有关地位的问题和机遇。守夜人:负责管理有关自我保护的问题和机遇。“强迫症”:负责避免罹病。快乐单身汉:关注的是获得配偶。佳偶:负责留住配偶。家长:管理与照顾与亲属有关的威胁和机遇。——2014/4/28

  5、 为什么我们总是习惯对别人的话容易吹毛求疵,而对自己的话总是宽大为怀?肯里克告诉我们,因为“人脑使用一个系统来理解听到的话,使用另一个系统来处理自己说出的话。”——2014/4/28

  7、 一开始对肯里克将什么都归于繁衍的看法比较排斥,但很多事实证明他是对的。针对经济学家所说的“人们的经济选择是非理性的”观点,他认为只对了一半。比如为孩子买这买那,甚至连要孩子本身都是非理性的(投入与回报完全不成正比),但却符合繁衍这一更大的理性。——2014/4/30

  8、 【我们能记住什么,取决于我们当时是谁】我们注意并记住了哪些细节,而哪些记忆被扭曲了,全能取决于当前负责的“次级自我”在功能上最相关的是什么。—2014/4/30

  10、 “雌性更有可能在选择配偶时担当挑选者的角色,而雄性则更有可能炫耀,以增加自己被选中的概率。”其实人类进化这么多年了,动物性还是占很大比重。——2014/5/5

  11、 生命的意义之二:你应该享受与既有的亲朋相处、照顾他们的时光,体会那种发自内心的乐趣。你可以把花在家人和朋友身上的时间看作偏离了生活的中心任务,或者你可以慢下来,让你大脑中的社会机制细细品会一下这种经验。——2014/6/5

  ——2014/6/5丽江

  附目录:

  序言 你、我、查尔斯•达尔文以及苏斯博士

  第一章  身陷阴沟

  一个天真的年轻学生是如何偶遇一群知识界的革命者并逐渐认同其观点的?

  第二章  为什么《花花公子》对你的心理机制有害

  美人何时对你有害?

  第三章  杀人幻想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有过至少一次杀人幻想?

  第四章  瞬间即对圈外人生出敌意

  为什么人类就是不能和平相处?

  第五章  大脑像填色画图本

  为什么文化差异并不支持人脑是一块拍板的观点?

  第六章  次级自我

  你的三副面孔

  第七章  重建马斯洛金字塔

  经典的需求金字塔缺失的那些砖头在哪里?

  第八章  心灵是如何被扭曲的

  为什么男人和女人忘记的人不一样,后悔的事也不一样?

  第九章  孔雀,保时捷,以及巴勃罗•毕加索

  为什么男人会不厌其烦地躲开《消费者报告》推荐的“最划算”商品?

  第十章  性与宗教

  虔诚在何时只是一种择偶策略?

  第十一章 深度理性与演化经济学

  为什么行为经济学家所说的“人们的经济选择是非理性的”只对了一半?

  第十二章 坏群体,“混沌吸引子”,以及蚁群般的茫茫人海

  为什么父母对你同伴的看法是正确的?

  结语

  仰望星空

  关于令人厌恶和禁忌之主题的研究如何汇集成有关人性的主要观点,并且回答了“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

  《性、谋杀及生命的意义》读后感(二):我们如此不同,我们又如此相似

  很多人都标榜自己是多么的与众不同,讲述着自己坎坷传奇的成功案例,但很少有人像作者一样开篇就能开诚布公地承认自己那些不堪的过去,承认自己当年的暴力倾向、性萌动、杀人幻想等。更少有人会反思自己为何有这些动机和冲动,并著书立说,成为讲授钻研这个论题。我想,这是困扰作者前半生的“和巴达斯猜想”之一吧?

  作者在序言2中,还谈及“怎样才能活得有意义?”这或许是作者在整个后半生为之奋斗的终极议题吧!

  本书揭开了几个问题的答案:

  1、自私的基因(规则)适用于人类的所有行为吗?

  2、人类只有一个自我吗?我将在第六章重建马斯洛的人类动机金字塔

  3、经济心理学并非不理性,而是深度理性

  4、自私规则一定造就自私的人吗?

  5、自私规则在人类社会中如何运作?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

  作者在总结备受学界争议的这35年时(1975年—2010年),认为“进化论观点可以整合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生物学、人类学”。

  1、男性和女性对俊男和靓女的注意及记忆程度相同吗?为什么我们的大脑天然的寻找美貌和权力?

  2、感觉适应实验——我们对事物的感知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刚刚接触到的事物的评价,越多看美女富商,我们对自身及伴侣的评价就越低。

  3、为什么男女攻击比率如此不同?为什么女性抑制攻击性的能力更胜一筹?攻击性与睾丸激素正相关吗?

  4、圈外人同质效应是什么?功能性投射是什么?

  《性、谋杀及生命的意义》读后感(三):太拿繁衍说事

  认同的观点:心理学确实应更多地被作为行为科学来考量。

  不认同的观点:这本书太拿繁衍说事,然而多得是因为自己的选择独身的反例,如康德,如克尔凯郭尔,更不用说如王尔德所代表的一类人。康德的生活尤其是一种秩序的生活,很大程度上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在过活。即使因阅读卢梭的《爱弥儿》改变了作息规律,也还是出于其自己的意愿。

  既然有这么多出于自身选择的独身,繁衍固然可以是潜意识因素,但若把繁衍作为影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上升到普遍层面,就还是显得片面了。

  《性、谋杀及生命的意义》读后感(四):书外的竞争

  此书是作者历时30年酝酿而成的,于2011年出版,作者引用了源自达尔文的天演论的核心(繁殖和生育),而亲代选择、基因操纵、人体是预制代码、适应外部环境触发基因启闭预制程序等等,这些道金斯在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自私的基因>里使用过的术语或论述,贯穿了整本书,但整本书里绝少提到 Darkins的名字和著作和进化论祖师爷达尔文的大名.而2位作者交集点是在序里,Douglas标榜自己不是嬉皮士(反越战闹得最凶的那年,道金斯作为剑桥助教正在那里);也不是雅皮士(没有英式腔也不听勃拉姆斯);以及对“社会生物学”这本著作的提及程度,道金斯是极力推荐给读者的,而后者也就是在字面和注脚里提到了下.

  毕竟山头是richard darkins打下来的,以正己名.

  如果是在书店里翻阅过,应该不会购入这本书,差不多和怪诞心理学这类科普读物类似.不管是行为心理学还是社会心理学什么的,拆招的手段都从硬科普借招的,那不如直接读进化论读物.

  其次道金斯推荐的延伸阅读比这本书牛多了,比如囚徒困境和合作的复杂性 、社会生物学、微观经济学等等.

  《性、谋杀及生命的意义》读后感(五):生活,究竟为了什么

  在本书中,作者首先介绍了远超于周边生活的美好事物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比如看到电视上的美女,就会降低对周边女性的评价。参照物太过完美,因此周边的人都被比成了渣。

  然后,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笔墨阐述了为了下一代,男性和女性之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女性在择偶上,偏向于展示生育能力,因此年轻漂亮成为女性最大的资本;而男性着重于提供资源,抚育下一代,因此地位权势作为资源强有力的后盾,受到了女性的青睐。

  有基于此,人类在宗教选择上、群体选择上,不同程度的向有利于繁衍的方向倾斜。比如宗教倡导的一夫一妻制,比如男性在群体决策中,对于无关对错的问题上,偏向于展示自己的创造性,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以上都提高了男性基因遗传的可能性。

  同时,作者对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即使马斯洛的最高需求—自我实现,也都是男性获得女性关注的一种手段,都是为了得到更好的遗传选择。不论作者的观点是对是错,这种论调还是有他的可取之处,起码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所为种种皆为生育。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观点。毕竟,在很大程度上,这个理论很适用于现今的中国男女相处之道。热恋时的情侣们,可以看看本书,女性不妨关注一下自己是否够漂亮,男性是否够有钱,如果是,那么你们的婚姻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都是有保障的,直到女的年老色衰生不出孩子,男的突然破产养不起孩子。

  《性、谋杀及生命的意义》读后感(六):《性、谋杀及生命的意义》

  “如果你想了解爱情、友谊、成功及公平正义,你也必须理解世界上同时存在着欲望、偏见、失败以及自私自利,它们共同构成这斑斓多彩的世界”。这也就是道格拉斯.肯里克在《性、谋杀及生命的意义》一书中所要阐述的内容。我们的头脑中充斥着简单自私的偏见,这些从祖先那里继承的心理机制在人类的进化中至关重要,并且最终导致了当今人类多层面的社会生活,并产生了人性中最具正面意义的特质,包括慷慨、艺术创造力、爱,以及家族纽带等。 繁衍——生存的本能。 作者研究发现很多征婚广告里面,女人会寻找比自己年长几岁的男人,而男人则会寻找比自己年轻几岁的女子。这是违背社会——心理学法则中“相似性吸引原则”。照理说,人们都会倾向于想与自己很相似的人做朋友或伴侣,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呢?而且不仅在美国社会,荷兰、德国、甚至印度等非欧洲社会也是相似的现象。其实肯里克从进化心理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的许多调查和实验数据可以用更简单的语言去概括为两个字——繁衍。女人在四十多岁后要经历更年期,期间生育能力可能完全丧失,而男人在此阶段则不会。而且,女人在二十多岁的时候生育能力很强。对于男人有吸引力的女性特征,如丰乳肥臀等其实都是间接的指向生育能力,尽管在研究之前很多男性否认这一点。女人在寻找男人时希望后者可以向其后代提供食物、保护和其他资源,从而间接地为繁衍作出贡献。随着年龄的增长,男人会持续积累资源和社会地位,所以女性才偏好选择年长男人做伴侣,毕竟这样自己和后代都有保障。作者花费大量笔墨所要陈述的观点就是:繁衍才是人类最大的本能。 基于上一观点,作者对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提出了质疑。他认为,马斯洛不理解繁衍的重要性。他认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需求中很大一部分其实可以归为“尊重”一类。即使自我实现,也都是男性获得女性关注的一种手段,都是为了得到更好的遗传选择。因为纵观历史,精擅其艺的人往往会赢得地位,这也就间接的提高了他成功繁衍后代的概率。所以他将“自我实现”这一需求从金字塔顶端替换下来,并且在最高层次上新增了三个动机,而这三个动机都与繁衍有关。这三个新动机从低到高依次为:获得配偶、留住配偶和养育子女。简言之,肯里克就是将原本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替换为了“繁衍”。“所为种种皆为生育”。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观点。不论作者的观点是对是错,这种论调还是有他的可取之处,起码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毕竟,在很大程度上,这个理论很适用于现今的中国男女相处之道。热恋时的情侣们,可以看看本书,试着想想作者重建的需要层次理论。女性不妨关注一下自己是否够漂亮,男性是否够有钱有地位,如果是,那么你们的婚姻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都是有一定保障的,直到女的年老色衰生不出孩子,男的突然破产养不起孩子。 可以说,“繁衍”这个词就是全文的基调,包括作者提出的七个次级自我,无一不是在为繁衍服务。作者提出了我们大脑的七个次级自我:合作者——负责管理与合作相关的问题和机遇,与他人和平共处是生存繁衍的前提;实干家——负责管理有关地位的问题与机遇,赢得地位才能受人尊敬,进而提升繁衍率;守夜人——负责自我保护,繁衍首先得保护自己啊;强迫症——负责避免患病;快乐单身汉——负责获得配偶;佳偶——负责留住配偶;家长——负责管理与亲戚有关的问题。显然,作者将人类很多行为、人类的内部动机、需要等最终都归为了“繁衍”,虽然这让人难以接受,但是也不无道理。 除了这一有趣的观点,书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实验。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有过至少一次杀人的幻想?为什么人类就是不能和平相处?为什么男人和女人忘记的人不一样,后悔的事情也不一样?为什么父母对你同伴的看法是正确的?这些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相信你会在《性、谋杀及生命的意义》中,在肯里克幽默易懂的文字中找到答案。

  《性、谋杀及生命的意义》读后感(七):人类的终极目标

  这本书的优点有:

  1.目录结构清晰

  2.语言通俗直白

  3.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入每个章节给人以真实感

  4.心理实验叙述简明易懂,又有论文式详尽引用参考附录

  这本书名重口的心理学著作有15万字之巨,然而由于时间关系,我仅仅是囫囵吞枣式浏览了一遍,所以不少地方理解会有所偏差,对于这本书的不足不敢妄加非议。

  我觉得这本书可以倒着来读。在看每一章节时,可以先看这一章的最后一页最后一段,然后再从这一章的第一段开始看。在看这本书之前,可以先翻到最后一章《仰望星空》。在这章里,作者讲了生命意义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从进化心理学、认知科学和动态理论结合来分析,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人这个物种的生命意义;另一方面,是从微观的角度,讲述一个人该如何度过有意义的一生。

  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

  gt;人类的终极目标并不是无休止地寻求令自己欣喜若狂的幸福,而是与他人共同联结成一个支持网络。

  为了得出这个最终观点,作者做了哪些铺垫?

  首先是摘要。

  (待续)

  然后是目录。

  (待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