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有序》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有序》读后感10篇

2018-08-23 04:0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有序》读后感10篇

  《有序》是一本由[美]丹尼尔•列维汀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51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有序》读后感(一):你的生活,谁做主?

  一.你的生活,你做不了主? 昨天早晨出门的时候,遇到刚送完孩子邻居小雅,她满头大汗跑回家,结果一摸口袋钥匙忘带了,眼看上班要迟到了,自己资料和包都还被锁在家里。没办法,只得等着老公回来送钥匙,不仅上班迟到了,而且心情也被搞得无比焦躁朋友晓晴上周跟我抱怨,她最近对工作越来越倦怠,因为太多太多繁琐事情,消磨着她的激情干劲,很多时候在办公室却不能专注做事情。有时候,刚想静下心来做一个方案,却收到用户咨询电话。刚想要做这个季度的PPT报表,就收到老板的新任务安排不然就是持续性地被邮件所打断。导致忙了一天却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效率低下,可是却无能为力毋庸置疑,我们处于一个信息爆炸时代,总是被很多信息和事情牵着鼻子走。对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我微信各种各样的群,加了不下五六十个,如果不设置为“信息免干扰模式,光每天跳出的信息就会让人抓狂。这可以称作是“信息焦虑”。 其实很多事情在分散着我们的注意力考验着我们的专注力,那如何让人生更加从容有效呢?最近在读《有序》这本书,它的副标题是:关于心智效率的认知科学。它告诉我们,不要刻意回避众多信息,而是要接受信息时代的挑战,有序地组织和安排你的生活,有效整理信息,让大脑处于有序状态提高心智效率。

  二.组织你的居家环境文件信息 有一次,宝宝半夜发烧到39度多,我跟老公马上起床,紧急去医院。结果找了半天,车钥匙不知道放哪里了,两个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翻遍了抽屉角落都没找到。看着烧得满脸通红的孩子,心里愈发焦灼。还好,后来从档案袋子里,找到了另外一把备用钥匙,这才解了燃眉之急,将孩子送去了医院。 后来,回想一下,其实就是我们没有把车钥匙找一个固定位置放置。为什么牙膏牙刷不会弄丢,而手机、钥匙反而经常搞丢,就是因为我们一般会习惯性地将牙刷和牙膏,放在洗手间的置物架上,而手机、钥匙要经常使用,就没有设置它的固定位置,没有固定位置的物品,就会消耗我们的心智去寻找。 所谓良好的居家环境,就是把物品归类,把重要东西放在固定位置,比如钥匙放在门口挂钩上,不穿的衣物放在柜子最里面,鞋子放在鞋架上,红酒放在酒架上,诸如此类。这样,每次取的时候,就会知道每件东西的具体位置,不至于弄丢,也不至于消耗我们的心智。 为什么在信息爆炸时代,我们更要重视居家环境呢?因为在古代,经济发达人们只有有限必备家居物品,所以放在哪里一目了然,而现在,各种琳琅满目用品都会被我们带回家里,所以一定要注意组织和整理我们的居家环境,才能不被物品所湮没,不被信息所焦虑。 同样,居家环境的整理,也可以映射到我们的的电脑文件整理中。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的电脑中会存放很多信息,包括工作、生活、娱乐等内容。这里,书中作者建议,有条件的话可以多备几台电脑,用电脑存放工作资料,用平板来存放娱乐信息和内容,也可以长备一个U盘存放相关资料,适当移动使用。 还有一点,对于密码的整理,最好放在一个word或者excel文档中归总。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我在一家大型的外企工作时,经常会受到密码方面困扰,因为公司要求每隔90天就换一次密码,而且进入每个系统都要登录一个密码,所以,我的工作中可能会用到十几个密码,而且为了安全起见,要定时更新。如果单纯靠大脑记忆,就会时刻有信息会占据着我们的心智,而且也不一定记得准确,如果不对密码进行整理,每天都会在找密码中度过,效率特别低下。而将密码分门别类整理在一个文档中,我们就会很轻松地找到想要的信息。 可见,整理你的居家环境和工作信息,让物品和信息有序地各就其位,就会大大减少我们心智的消耗,从而让你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和工作。

  三.网络信息会导致人的神经成瘾,我们要学会自我屏蔽 令家长抱怨最多的,就是很多学生会沉溺于电子游戏中,不可自拔。甚至为了打游戏顾不上学习,顾不上吃饭,甚至没时间睡觉。而游戏也霸占了很多成年人的时间。有个朋友抱怨自己的老公,晚上一吃完饭就抱着电脑打游戏,任孩子在身旁哭得稀里哗啦,也无动于衷。 麦吉尔大学的彼得.米尔纳和詹姆斯.奥尔兹曾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将一个小电极放在老鼠电脑的边缘系统的一个小结构里,这种结构能够调节多巴胺的分泌,亦可以叫做“快感中心”。当笼子里的杠杆让老鼠的电子信号直接传到这个系统的时候,老鼠便会感受到一种快感,足以让其为之沉醉。即使被饿了很长一段时间,一旦这个杠杆按下来,它们依旧会忽略美味食物,忽略交配的机会,只是不知疲惫地一遍遍地按杠杆,去获取一阵阵短暂的快感,直到精疲力尽。所以,一个人沉溺在游戏中,或者不断沉浸在触发大脑多巴胺分泌的行为,是一件足以摧毁你大脑心智的事情。 我们要做的就是,人为自我屏蔽这种容易“上瘾”的行为,让自己专注于某项任务,而不被任务牵着鼻子走。实际上,很多著名的作家写作的时候,都把自己关进一个小黑屋,关闭手机和网络,主动拒绝一切外界干扰。主动屏蔽干扰,保持专注力,才能让我们的心智效率达到最大。 同时,还要专注于每次解决一件事情。比如处理邮件,我们可以集中一段时间处理,而不是每次跳出来一封邮件提醒,就赶紧点开邮件去看。要知道,每次邮件提醒,就好像是那个传输快感的金属杠杆,让你不经意浪费了很多精力和时间。 信息时代的我们,要做自己的主人,确实要突破很多屏障诱惑,可是,如果我们深谙生活的主旋律,懂得如何去有序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那么就可以大声骄傲地喊出:“我的生活,我做主!”

  《有序》读后感(二):你的生活,谁做主?

一.你的生活,你做不了主?

  昨天早晨出门的时候,遇到刚送完孩子的邻居小雅,她满头大汗跑回家,结果一摸口袋,钥匙忘带了,眼看上班要迟到了,自己的资料和包都还被锁在家里。没办法,只得等着老公回来送钥匙,不仅上班迟到了,而且心情也被搞得无比焦躁。

  朋友晓晴上周跟我抱怨,她最近对工作越来越倦怠,因为太多太多繁琐的事情,消磨着她的激情和干劲,很多时候在办公室却不能专注做事情。有时候,刚想静下心来做一个方案,却收到用户的咨询电话。刚想要做这个季度的PPT报表,就收到老板的新任务安排,不然就是持续性地被邮件所打断。导致忙了一天却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效率低下,可是却无能为力。

  毋庸置疑,我们处于一个信息爆炸时代,总是被很多信息和事情牵着鼻子走。对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我微信中各种各样的群,加了不下五六十个,如果不设置为“信息免干扰”模式,光每天跳出的信息就会让人抓狂。这可以称作是“信息焦虑”。

  其实很多事情在分散着我们的注意力,考验着我们的专注力,那如何让人生更加从容和有效呢?最近在读《有序》这本书,它的副标题是:关于心智效率的认知科学。它告诉我们,不要刻意回避众多信息,而是要接受信息时代的挑战,有序地组织和安排你的生活,有效整理信息,让大脑处于有序状态,提高心智效率。

二.组织你的居家环境和文件信息

  有一次,宝宝半夜发烧到39度多,我跟老公马上起床,紧急去医院。结果找了半天,车钥匙不知道放哪里了,两个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翻遍了抽屉和角落都没找到。看着烧得满脸通红的孩子,心里愈发焦灼。还好,后来从档案袋子里,找到了另外一把备用钥匙,这才解了燃眉之急,将孩子送去了医院。

  后来,回想一下,其实就是我们没有把车钥匙找一个固定的位置放置。为什么牙膏、牙刷不会弄丢,而手机、钥匙反而经常搞丢,就是因为我们一般会习惯性地将牙刷和牙膏,放在洗手间的置物架上,而手机、钥匙要经常使用,就没有设置它的固定位置,没有固定位置的物品,就会消耗我们的心智去寻找。

  所谓良好的居家环境,就是把物品归类,把重要东西放在固定位置,比如钥匙放在门口挂钩上,不穿的衣物放在柜子最里面,鞋子放在鞋架上,红酒放在酒架上,诸如此类。这样,每次取的时候,就会知道每件东西的具体位置,不至于弄丢,也不至于消耗我们的心智。

  为什么在信息爆炸时代,我们更要重视居家环境呢?因为在古代,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有限的必备家居物品,所以放在哪里一目了然,而现在,各种琳琅目的用品都会被我们带回家里,所以一定要注意组织和整理我们的居家环境,才能不被物品所湮没,不被信息所焦虑。

  同样,居家环境的整理,也可以映射到我们的的电脑文件整理中。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的电脑中会存放很多信息,包括工作、生活、娱乐等内容。这里,书中作者建议,有条件的话可以多备几台电脑,用电脑存放工作资料,用平板来存放娱乐信息和内容,也可以长备一个U盘存放相关资料,适当地移动使用。

  还有一点,对于密码的整理,最好放在一个word或者excel文档中归总。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我在一家大型的外企工作时,经常会受到密码方面的困扰,因为公司要求每隔90天就换一次密码,而且进入每个系统都要登录一个密码,所以,我的工作中可能会用到十几个密码,而且为了安全起见,要定时更新。如果单纯靠大脑记忆,就会时刻有信息会占据着我们的心智,而且也不一定记得准确,如果不对密码进行整理,每天都会在找密码中度过,效率特别低下。而将密码分门别类整理在一个文档中,我们就会很轻松地找到想要的信息。

  可见,整理你的居家环境和工作信息,让物品和信息有序地各就其位,就会大大减少我们心智的消耗,从而让你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和工作。

三.网络信息会导致人的神经成瘾,我们要学会自我屏蔽

  令家长抱怨最多的,就是很多学生会沉溺于电子游戏中,不可自拔。甚至为了打游戏顾不上学习,顾不上吃饭,甚至没时间睡觉。而游戏也霸占了很多成年人的时间。有个朋友抱怨自己的老公,晚上一吃完饭就抱着电脑打游戏,任孩子在身旁哭得稀里哗啦,也无动于衷。

  麦吉尔大学的彼得.米尔纳和詹姆斯.奥尔兹曾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将一个小电极放在老鼠电脑的边缘系统的一个小结构里,这种结构能够调节多巴胺的分泌,亦可以叫做“快感中心”。当笼子里的杠杆让老鼠的电子信号直接传到这个系统的时候,老鼠便会感受到一种快感,足以让其为之沉醉。即使被饿了很长一段时间,一旦这个杠杆按下来,它们依旧会忽略美味的食物,忽略交配的机会,只是不知疲惫地一遍遍地按杠杆,去获取一阵阵短暂的快感,直到精疲力尽。所以,一个人沉溺在游戏中,或者不断沉浸在触发大脑多巴胺分泌的行为,是一件足以摧毁你大脑心智的事情。

  我们要做的就是,人为自我屏蔽这种容易“上瘾”的行为,让自己专注于某项任务,而不被任务牵着鼻子走。实际上,很多著名的作家在写作的时候,都把自己关进一个小黑屋,关闭手机和网络,主动拒绝一切外界干扰。主动屏蔽干扰,保持专注力,才能让我们的心智效率达到最大。

  同时,还要专注于每次解决一件事情。比如处理邮件,我们可以集中一段时间处理,而不是每次跳出来一封邮件提醒,就赶紧点开邮件去看。要知道,每次邮件提醒,就好像是那个传输快感的金属杠杆,让你不经意间浪费了很多精力和时间。

  信息时代的我们,要做自己的主人,确实要突破很多屏障和诱惑,可是,如果我们深谙生活的主旋律,懂得如何去有序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那么就可以大声骄傲地喊出:“我的生活,我做主!”

  《有序》读后感(三):信息焦虑的年代,我们该如何自救

  -1-

  公众号后台经常会收到一些读者的咨询:“阿酒,你有信息焦虑症吗?如果有的话,你是如何面对的呢?”

  所谓信息焦虑症,指的是由于人们在短时间内吸收过多信息,大脑中枢来不及分解消化,造成的一系列自我强迫和紧张情绪

  首先,我得承认,自己曾经也是一名严重的信息焦虑症患者,大家都是“病友”。

  曾几何时,我甚至害怕听到手机铃声,每次都会被它吓得一哆嗦,看到微信未读的红点时更是头皮发麻。

  所以那段时间,我选择拒绝接受所有的信息,我卸载微博,删除大量微信好友,退出所有微信群,这样做一开始不错感觉世界一下子就平静了。

  但没过多久,我却变得越来越焦虑,原因简单,这样的做法不就是掩耳盗铃吗?

  物极必反对待信息的断舍离也要有个度,比如你可以关闭微信消息提示音,在设置里取消大部分APP的消息推送,这样就不至于自己在专心工作时,一个提醒就把节奏全部打乱。

  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就不得不学会面对它们,对待信息焦虑,正确的做法不是逃避,而是努力提高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

  -2-

  信息焦虑是如何产生的呢?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我们一天接触到的信息可能会比古人一生接触的都多。

  海量信息时代的背后便意味着竞争的加剧,我们要承担更多的工作,要面对更多未知的变化。

  技术发展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能力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在这个信息为王的时代,如果不能掌握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便会被众多无效的信息给吞噬,最终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

  或许你正因为信息焦虑而头疼,但有句话说得特别好:“对知识的渴望是我们成功或失败的根源。它可以干扰我们,也可以让我们终生保持对学习与理解的渴望”。

  这话不是我说的,而是出自美国作家丹尼尔列维汀所写的《有序》,副标题叫做《关于心智效率的认知科学》。

  也就是说,信息焦虑不完全是一件坏事,信息化时代,与其像个鸵鸟一般把头深深埋入沙土里,倒不如学会与信息共舞。

  虽然我们无法改变整个时代的发展,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必要的信息整理术,提高我们的能力,也正因为如此,改变就有了突破口。

  -3-

  虽然每个人产生信息焦虑的原因不尽相同,但仔细观察,还是有不少共性问题的存在,总结下来,一共有三点。

第一:缺乏目标。

  很多朋友产生信息焦虑的原因就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今天看到朋友A推荐某个课程自己也赶紧报名,过两天朋友B又安利某个培训,自己也屁颠屁颠地跟着去。

  这就是典型的缺乏目标的表现,或许我们短期内很难找到明确的人生方向。

  但在这里,分享一个我认为很实用的方法,就是拒绝为了学习而学习,尝试从当前现实中遇到的困惑入手,抱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去学习。

  相信不少读者的手机中都装有各种学习类的APP,每天刷上半小时知乎,再刷半小时公众号,上厕所时也要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刷上几条今日头条看看今日时讯,生怕错过重要的讯息。

  然而,就是这种盲目摄取信息的方式剥夺了我们的时间、精力。俗话说得好:“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

  与其皆有涉猎,成为一个样样通样样松的人,倒不如聚焦当下的疑惑,从解决眼前的困惑入手,逐渐找到自己的终极目标,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技能。

第二:选择焦虑症。

  丹尼尔·列维汀在《有序》一书中将信息焦虑归类于选择的焦虑。

  比如,有不少人会因为中午是该吃酸辣土豆丝还是红烧茄子而纠结万分,还有一些伙伴甚至因为明天早晨穿白袜子还是蓝袜子而苦恼万分。

  我们经常把自己仅有的注意力浪费在一些大量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任由自己时间、精力被琐事牵着鼻子走。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便可以试试丹尼尔在书中提到的“满意策略”。

  该词原是由诺比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发明的,指的是我们对一些不重要的事情,我们只需要做出自己满意的决定即可,不需要追求完美。

  比如,一些小伙伴在制定计划时,会陷入完美主义的误区,想要收集大量的信息,甚至想要收集到所有的信息。

  确实,随着信息样本量的增加,我们判断的准确性也会上升,但这样做成本未免太高了。

  不知道你是否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孩子去买梨,为了买到最甜的梨,便把水果摊上所有的梨都咬了一口,这听起来很可笑,但仔细想想我们是不是就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呢?

  简单讲,克服选择焦虑症最好的方式就是开始行动。做,就对了!

第三:大脑的局限性。

  我们不得不承认,绝大部分人类的大脑是没有同时处理多项任务的能力。

  《有序》一书中,作者丹尼尔·列维汀将注意力比喻成一场零和游戏。

  简单讲就是说当我们关注A时,自然就会忽略B的存在,我们总想做更多的事情,除了时间、精力的不足外,我们还需要承认人类大脑进化的局限,承认我们还没有具备多项任务同时进行的能力。

  所以,为了提高我们处理信息的能力,便可以从降低干扰的角度来入手,比如前面我们提到的关闭手机APP的推送提醒。

  甚至,我们还可以花钱购买自己的注意力,学会转移自己的信息焦虑。

  我们经常会听人说,我们要学会花钱买时间,其实本质上我们就是在花钱买自己的注意力,将琐事外包,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

  -4-

  最后,既然谈到信息焦虑,我就再补充一条个人的经验教训。

  或许这个方法你听了会觉得无可思议,觉得太简单,但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本身就不复杂,难就难在行动。

  答案就是: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试想,当我们精力不足,身心疲惫时怎么可能专注于眼前的工作呢,当我们不懂爱惜自己的身体,为了多睡10分钟,早餐也不吃,空腹学习、上班时效率又能高到哪里去呢?

  所以,想要提高自己的专注力,提升自己处理繁杂信息的能力,就需要把身体健康这个地基给打扎实了,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作者简介:

  用时间酿酒,没有太多成功经验,倒有不少失败教训,愿你我都少走点弯路。公众号:用时间酿酒(yongshijianniangjiu)

  《有序》读后感(四):20180822 《有序》书评

  

背景

作者Daniel J. Levitin在wiki上的介绍挺好玩。他是一个认知科学家、神经科学家、作家、音乐家以及唱片制作者,同时担任3个学院职位,涉及心理学、行为神经科学、音乐理论等。他连续出版的4本书位列畅销书榜第一位。2本关于音乐和大脑,2本关于心智与信息素养。

  再看Google学术的信息:H指数37,高引用论文主要是音乐认知方面,同时参与脑神经方面研究。

这本书讲了什么?

  原书名 "The Organized Mind - Thinking Straight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Overload”,直译《有序的心智-信息过载时代的思维方式》,主要为homo sapine物种进入现代信息社会的适应不良提供了一些解读与实用建议。整本书涉及的内容有些杂乱,但提出的问题在每个人日常生活里都非常重要且普遍,如果能坚持执行他的建议,也许也可以像作者一样成为高成就人士。

分类问题

  作者在第一部分主要讲了分类的问题。分类贯穿于人类的认知与语言。如果没有分类,你将无法处理一碗豌豆。因为他们是A豌豆B豌豆C豌豆。。。分类功能的出现,满足了最早人类的生存需求:把食物和环境分成大类,可以进行批量处理。所有语言最早出现的几组词都是相同的,从中你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每天关心谢什么:人类/鸟鱼蛇/臭虫哺乳动物。

  分类,特别是语言的分类问题让人感觉疑惑。最早的解答是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他认为现实世界的实例都是理念世界不完美的复制品。这个隐喻很巧妙。其后还有康德维特根斯坦等给出了不同的解答。但黄瓜到底是不是水果,善恶的准确定义是什么,男朋友到底爱不爱我,这些我认为是语言的问题依然困扰着现代人。认知科学家给我了一个近似满意解:人类的分类能力于生存的需要。不同的需要产生不同的分类。人类的分类有严格分类、模糊分类。分类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往往并不与事物本身严格对应。分类的边界是模糊的,分类本身更是灵活的。每个分类都对应大脑中的一个实体节点。语言中理念的世界本身可能不再严格清晰,太纠结于辩理,成果有限,只能提高辩论能力。

  解决了分类的有效正确问题,作者还解答了分类的效率问题,即认知经济:怎样的分类有助于处理复杂的现代生活?从家里舍不得丢弃的衣服摆设,永远理不清的床头柜,到电脑桌面乌压压一片文件和反复嵌套的个人文件夹。公司应该如何划分部门和职能才能最大化产出?分类的类型和类型下的个体应按什么比例分配?

  大脑的分类有三种方式:1. 根据外观相似度分类 2.缺乏相似性时根据功能分类 3.解决特殊情况时的灵活分类。第1第2种平时用得最多,重点说下第三种分类。按作者所说:“我们即兴使用、创造分类的能力是认知经济的一种形式。”分类是用一根线串起不同的事物,这根线的巧妙程度直接决定了你的处理效率。打开电脑就可以发现这种按需以提高效率的快捷分类比比皆是,甚至有过多的倾向:快捷方式、任务栏、分页桌面、dock、widget等等。(也许现在分类也不管用了,手机端出现了搜索功能。)本书举例新式的百货商店根据使用场景分类,钉子和配套的锤子放在一起。宜家的样板房作为一种线索把不同功能的商品归类,快速提醒你卧室需要什么,而不像传统大卖场需要穿过成片的卫生纸森林、不粘锅墙、洗手液仓库。(当然现实中的商品陈列法,我怀疑目的是让顾客在选择困难中迅速枯竭脑力与意志力,屈服于商家的引诱。)GTD工作法、四象限工作法也是巧妙突破原本僵硬的分类,结合人类的工作模式,提高效率。

  灵活分类的另一个应用就是写作。富有想象力的作者总能发现一根金线,把看似不相联的事物串在一起。

外包生活

  现代生活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从早上一睁开眼,你就需要不断做决策。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什么话不能说,什么会不能逃,这个邮件要不要回复。决策需要消耗较多认知资源,但大脑给每个决策分配相同资源和能量,不分轻重。“神经学家已经发现,过多做决定会造成创造力与动力的缺失。”

  因此作者建议减少日常决策。一方面批量解决决策问题,例如吃什么的问题,可以让爸妈解决、查找一份每周健康食谱、到餐厅里就点大众点评推荐的top5菜谱。同时尽可能把决策和活动外包,例如找家政服务,出门打车,用智能手机定时提醒,叫外卖。事实上大量的服务和产业的诞生本身就是服务于日常外包的逻辑。我有个朋友喜欢随身带一个12面骰(tou2)子,不重要的决策和纷争统统靠随机解决,至今活蹦乱跳。

  另一方面,作者建议日常生活追求满意解。“满意解”和“最优解”是Herbert Simon提出的概念,作者在这里的应用是指生活里大多数决定一点也不重要,只要追求大概满意,把节省的脑力用于创造性活动和人生重大决策。朋友中常常有类“最大化者”,对日常生活的技能和选择非常精通,能够准确告诉你哪种跑鞋最好、什么电脑值得买、炒肉最佳的温度,减肥最正确的姿势。同时他们做决定时往往犹豫不决,唯恐买亏了,需要反复比较。不幸我也是这样的人,活活把自己训练成一位司机知识很丰富但无所专长的爱好者。

技能包

  作者以认知科学家的身份,像一个无微不至的老母亲,孜孜不倦乃至喋喋不休地叮嘱读者许多日常生活技巧。在我看来,此书如同当今时代的生存技能包,不可前读后忘,应挑选对自己帮助大的那些建议反复实践。

  《有序》读后感(五):如何在开足马力工作的时候,还有充足的时间娱乐和休闲

  五一期间,读到一本书。

  这本书就像一个柠檬色的糖果盒,刚拿到手里,有种新华字典的感觉,厚厚的。我用相机微距功能聚焦它时,仿佛看到了科尔卡大峡谷的侧面。

  书的封面上由若干条湖蓝色的线条纵横攀援交织在一起,紧密中不失秩序,就像书的名称一样《有序:关于心智效率的认知科学》。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如今,一切都变得很快,快得令我们应接不暇。

更新完手机里安装的各种app,很多新功能还没来得及研究,一两天后,又出现了两位数的更新提示。 如释重负般打包好快递,翻箱倒柜找到一个快递面单贴上去,快递小哥却说现在全部是机打,不要手写的。 心急火燎地跑到银行办卡,以为会等很久,结果工作人员说现在自助办理就可以了。

  我们还来不及熟悉很多东西,就已经与其失之交臂。这个时代最大的神奇就是,自己悄无声息地活得像个傻子,面对纷繁杂乱的信息,面对人工智能,面对认知过载,我们变得焦虑不堪、丢三落四、工作生活一团糟。

  《爱丽丝镜中奇缘》有句话:“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使你保持在原地。”所以,很多人每天过着孔席不暖,墨突不黔的生活。

  我们生活了这么多年,却不知道如何来生活。我们从未像现在一样,渴望时间管理,渴望高效率,渴望断舍离,希望能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节省更多的时间去接触自己的诗与远方。

  然而,在尝试各种方法之后,我们的生活似乎并没有显著的改善。

  努力奋斗固然是一种美德,但不要因此就困囿于疲劳之中,井然有序的生活更是一种智慧。

  《有序》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给当代人的病症提供了一剂解药,在混乱无序的洪流中负重前行的人,都有一个卸下盔甲的愿望。

  《有序》的作者丹尼尔•列维汀博士是加拿大蒙麦吉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同时也是行为神经科学、信息科学学院和教育学院的特聘教授。著有纽约时报畅销书《迷恋音乐的大脑》、《传唱世界的六首歌》,他的书被翻译成21种语言。其中《迷恋音乐的大脑》为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指定课堂教材,并被列入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核心计划指定阅读书目。

  2014年彭博社搞了一次调查,政商界的人士当前都在读什么书呢?甲骨文的CEO马克·赫德推荐的就是《有序》。在这本书中,丹尼尔•列维汀从神经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告诉大家如何管理生活、社交以及事业,才能帮助我们重获工作与生活的掌控权。

一、要想忙而不乱,从断舍离开始

  日本的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说过这么一句话:

  “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儿,也整理内心中的破烂儿,让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

  断舍离的概念早已经脱离了最初的原始意义,早期因家居环境而诞生,后又升华到人生管理的智慧。

  我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人和事,吸收的观点和思想,积累的人生经验和感悟,全部聚集在我们的大脑当中。

  它好比一个庞大的杂物间,随着各种杂物的进入,难免变得有点混乱不堪,找不到车钥匙、误了重要的约会、精疲力尽却混乱低效。这是很多人的生活现状。

  想要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条不紊,“尘归尘、土归土、钟表归当铺”,可以从以下两种途径着手:

  01 学会分类

  前几年刚开始流行起,收纳整理师这个行业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不就是收拾房间嘛,至于要这么高的费用吗?甚至还要去考证。

  其实,自古就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说法,整理房间也是给大脑解压的重要方式。

  我们的大脑最不擅长记忆居无定所的东西,比如钥匙、遥控器、水果刀等。但是像牙刷、牙膏、护肤品就非常好找,因为它们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

  很多人在生活中经常丢三落四,把时间大把大把地用在“寻找”上面,这无疑是增加了大脑的工作量。

  其实,你可以按照物品的种类、功能、概念、外观来分类,将它们放置在固定的位置。当你下次想用的时候,就直接奔着那个位置走过去,就可以轻松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有序》中说:“整理衣柜或柜子可以让大脑从生活空间的大量事物中找到新的联系,也可以让大脑的神游模式重新定义组织这些物品之间的关系,以及物品与我们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通过对物品的整理,其实也起到了整理大脑的作用,我们想要生活的轻松幸福,不要一味的做加法,关键是掌握减法的奥秘。

  02 学会记忆外化

  《向前一步》的作者谢丽尔·桑德伯格在自传中说,她有一个习惯,无论是走到哪里,身上都会带着一个笔记本来记录待办事项。

  对于这种方式,我们一点也不陌生。写作的人会有专属的灵感笔记,老年人出门买菜习惯带着一个购物清单,日程满满的人有自己的日程表。

  效率专家戴维·艾伦将这种方式称为“洗脑”。她说,当你把大脑中很多事情写下来的时候,你会感觉到特别放松,可以更加专注当前的事情。

  除了这些客观的物品以外,人也可以成为你外化的工具,很过高管和企业家都有专门的秘书,来负责一些琐碎的事情。迈克尔·杰克逊有专门的档案保管员负责物品的管理。

  物品外化不仅可以减轻我们大脑的记忆负荷,还可以减少犯错的概率。

  所以,通过一个小小的便签,就可以让你的大脑不至于,总是处在高速运转的状态里。

02.情商高的人,一般都有这种品质

  现在人们一提到“情商”二字,就会想到一句话,“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在社交场合,会说话的人确实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是,随着交往的深入,我们发现真正受人喜爱欢迎的人,并不是那些能说会道之人,而是真诚友好的人。

  胡适在民国文人圈中,人缘好人脉广,是出了名的。

  唐德刚先生在《胡适杂忆》一书中说:“胡氏生前真可说是交游遍及海内外。上至总统、主席,下至企枱、司厨、贩夫、走卒、担菜、卖浆……行列之中都有胡适之底‘朋友’!”

  我们熟悉的徐志摩、陆小曼、陈独秀、梁实秋、金岳霖、张爱玲等均为他的好友。

  胡适跟鲁迅曾经也是非常好的朋友,后来因为政治主张和思想观念不同,鲁迅与之反目成仇,并且多次公开对胡适进行人身攻击,可是胡适从未回一语。但是当别人诬蔑、谩骂鲁迅时,他还站出来为鲁迅辩解。

  胡适的好人缘,与他温和、宽容、友好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有序》这本书中说,想要获得真正的亲密关系,最重要的因素在于人们的人格特征。尽管人与人之间有上千种不同,但与人保持良好关系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是“乐群”。在科学文献中,乐群的基本特征是合作、友好、体贴、乐于助人。

  如果会说话可以帮助你获得一个好印象,那么拥有“乐群”特点的人将会拥有更持久的亲密关系。好比长相靓丽的人往往决定了我愿不愿意跟你交往,但是心灵美的人决定了我跟你会交往到什么程度。

  哈佛大学有一项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历时75年,四代研究人员,最后得到的结论居然是:好的关系,使我们保持健康和快乐。

  所以,人缘好的人,幸福感会更强。他们不会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处理人际矛盾方面,反而做事顺风顺水,仿佛有了绿色通行证。

03.高效跟勤奋无关

  《有序》这本书举了一个匪夷所思的案例:

  20世纪70年代,加利福尼亚州费列蒙市的通用汽车公司运营状况十分糟糕,缺勤率高,人为破坏严重,员工士气低落,后来,这个厂就被关闭了。

  几个月后,丰田汽车与通用汽车合作,重开了这个工厂,并且返聘了90%的老员工。

  仅仅一年的时间,这个厂就成为通用公司旗下最好的团队。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因在于丰田的管理方针,那就是尊敬每一个员工,充分调动他们的内在驱动力。

  拥有内在驱动力的人,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他们把成功归因于“自己努力的结果”,把失败归因于“还不够努力”。

  他们时刻主张做自己的主人,把自己看作老板。这跟卡罗尔·德韦克博士提出的成长型思维的理念是一致的。

  莎士比亚在世的52年里,完成了38部戏剧和154首十四行诗和两部长篇叙事诗。

  托马斯·爱迪生一生拥有1100项专利发明。

  莫扎特生命终止在35岁,却给世人留下600多首作品。

  俗话说:“人与人的差别比人与猪的差别还要大。”这句话真的是细思极恐,有些人总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卓越的成绩。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高度的自主性与严格的内控力。

  明白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做到如何有效的工作,而不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这样就可以把空出来的时间浪费在其他有意义的事物上。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不要把自己活成一块吸铁石,吸收的越多,反而会更加膨胀、焦虑。不停的与外界交流,就失去了与自己交流的机会。一个不懂得整理自己的人,也不会知道自己究竟缺的是什么。

  【萌薇零基础插图训练营】报名方法:

  【萌薇手帐训练营第1期】报名方法:

  【萌薇手帐训练营第2期】报名方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有序》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