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蛙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蛙读后感10篇

2022-03-23 03:04: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蛙读后感10篇

  《蛙》是一本由莫言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蛙》读后感(一):最讨厌写东西还要凑个标题了

  我爸的叔叔,也就是我二爷,生活在市里,做瓷砖、地板等生意,在我们整个家族中算是过的不错的(请原谅我用“家族”这么高大的词汇),我二奶奶有七个孩子,从老大到老六,清一色的女孩子,到了老七,终于生了个儿子,继承家业。因为孩子多,很多时候都不叫名字的,都用老大老二老三等等来代替,老七最小,所以叫小七。小七还算不错,身形高大挺拔,典型的中国人长相,而且他不像《丰乳肥臀》里的金童傻不拉及不务正业,一心扑在生意上,好好赚钱养家,打理好相关部门的相关人员,过好日子。后来小七结婚,他老婆也很高,头胎生个儿子,二胎生个双胞胎女儿,大女儿有脑瘫,刚生下来时,医生说这孩子十有八九活不长,也活不好,问小七是否#¥@!,小七想了良久,终是下不了狠心,说:留下来。现在小女儿长的漂亮又乖巧,在学校表演个唱歌跳舞,而大女儿现在走路依然不利索,说话说不清,流口水。老四没有工作,就帮小七带大女儿去医院、做康复。

  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成为姑姑那样的人,果断、坚强、勇敢、敞亮,能过的就过去,不能过的就绕过去,噼里啪啦往前走,直面一切,接受一切,永远不会在自己的小内心里细细地纠结,像个愚蠢的困兽一样自己困住自己。

  《蛙》读后感(二):蛙与娃

  文中的主人公姑姑是以莫言现实中的亲姑姑为原型。她年少学医有所成。

  毛主席鼓励人民群众多生时,她是接生的一把好手,人们眼中的送子娘娘,从没出过意外。

  计划生育开始时,她在卫生院给超生妇女做人流,不服管的,她追着撵着去把人家拉过来。农民都想要儿子,生完丫头还想再生。姑姑发现一个处理一个,手段强硬。她成了人们心中的阎王爷。

  为什么叫“蛙”呢?因为蛙的繁殖力很强,是繁殖的象征。一到春末夏初,池塘里蛙声此起彼伏。一天,姑姑又给人做完人流手术后,路过池塘,蛙鸣冲进她的耳朵,钻进她的心里。青蛙幻化成型,使她恐惧。

  她因手上沾满了孩子的鲜血而感到害怕。她嫁给了郝大手。郝大手是捏泥人的,专门捏娃娃。他捏的娃娃鲜活,每个都不一样,就像有生命。

  在最后的日子里,姑姑每天给郝大手描述一双父母的样子,郝就捏出一个娃来。都是姑姑曾经送走的孩子。

  《蛙》读后感(三):心斋读《蛙》

  《蛙》读后感(四):中国计划生育史的缩影

  这本书既是个人史,又是乡史,还是事业史、行业史,可谓中国计划生育史的一个缩影,语言活泼,情节惊心动魄。莫言说他是个讲故事的人。确实如此,他极会创造故事,极会讲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一个个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计划生育是官家和相当大一部分民众之间的斗争,有时还是导致伤残和死亡的激烈斗争。一边想生,一边不让生,各有各的理,都站得住脚。强制计划生育,是官家的理管住了民家的理,压倒了民间的理。

  生,还是不生;让生,还是不让生,这些都是两难的选择。小说把各自的理,各自的难处都写了出来,且写了一些 重要当事人在认识方面的180度大转弯。哪种选择都有理,哪种选择都非绝对正确,绝对好,而且,哪种选择相对更好一点,事发之时我们往往看不清,但我们又必须选择一个。人生中,有很多类似的两难。

  书中人物,几无单纯善良、可爱、快乐的人(王肝、陈手相对强点),各有各的恶劣、可厌和苦恼之处。这就是苍生,这就是人生。莫言的文字没有多少脉脉温情,往往是不动声色地把现实的残酷描绘、展示出来。

  《蛙》读后感(五):一段真实的中国史

  之前因为莫言获诺贝尔才接触他的作品,看了《蛙》觉得莫言写的书很能带动读者。通过他写的姑姑,自己也身处那个时代,也跟着蝌蚪的心情跌宕起伏,看见一些当时的阴暗之处,心中也不断气氛,甚至读到后面还开始为前面自己开导自己,给自己开拓。的确如此处在当时的社会形态的下,很多事情就找不到对错的。从姑姑年轻时一直终于共产党,每次都说自己不信鬼神,到姑姑上了年纪天天被讨债的娃娃困扰。说明了人心得转变,也是时代的转变,突然想起《动物农场》里的那匹马,和这里的姑姑颇为相似。

  看完全书,自己也不觉的气氛,自认为的坏人在里面反而没有什么不好的结果,同时好人的人性也一次次的手打重创。里面李手应该算是知识分子,之所以他去开一间饭馆也有他自己想法,可能他觉得这个社会真的如唐诘诃德那样荒唐,就因为他明白所以他才舍弃医生的工作。蝌蚪反而是大多数人物的影射,有这想改变一切不平凡的心,但是一次次的又去妥协社会,自己承认自己的懦弱,其实是在说大多数人们心中的懦弱。

  我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但是自己也读了不少关于那个时代的历史,知道当时社会也许就是那么黑暗,正是一个转型的社会,正如《动物农场》里写的那样,大家创造了他,过后上层建筑就去以自己的意识去指导,有姑姑(马)的这样坚决服从的,有像蝌蚪(羊)一样大多数软弱顺应的,有想李手(驴)沉默不言的。历史也是在不断向前,一帮人想抹去发生过的,述说他们编造的,更有一帮人去宣传去美化。一个社会发展阶段总是有它固定的模式。莫言写出了人心,说出了也许在当时禁止说的,他把真实的历史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更加触动了我们的内心世界。唤起了我们内心隐藏的历史。

  《蛙》读后感(六):回归到人性的本源

  一口气读完了莫言的《蛙》,最大的感触是莫言在计划生育的故事背景下,通过蛙这一故事来谈剖析人性。

  不管是万心——姑姑,还是万足——小跑,从一辈子的长度来看,无论是给他们带来自豪的,还是忏悔的,都是关于人性的。姑姑因为把很多的孩子成功带到这个世界而骄傲,又因为亲手毁了那么多孩子而忏悔不已……。

  姑姑在计划生育狂热时期所信奉的主义、所坚定追逐的事业,小跑所看重的所谓前途,等到人老归乡的时候来看,相对于那些失去的生命,无论王胆·、王仁美……都是浮云。

  亲们,记住喽,亲人、爱人才是这辈子最最最重要的,在面临选择时,亲人和爱人才是第一位的,其他所有都必须为之让路……

  如果你做到了,你晚年时一定会为此而骄傲,否则一定带着遗憾而终。

  《蛙》读后感(七):一个女人的史诗,一个时代的悲剧

  蛙,同娃娃的“娃”音译,亦同女娲的“娲”音译。

  从生命学意义上讲的是人类繁衍的那些事儿,但事实上却是用轻松幽默的笔墨在讲述姑姑这个不平凡女人的炼狱史诗,讲述中国60年代的那些计划生育之内,计划生育之外的篇章、点滴。

  在高密乡的土地上,孩子出生都是用器官内脏命名,初看来有点滑稽搞笑,但事实上,能用这些器官命名的农村,都是因为生了不止一个孩子,多到自己都不在乎了,随随便便地可以用手、脚、眼、鼻来命名降临的小生命。放眼全球,这也可谓是一个中国特色了。

  姑姑万心年轻时多么优秀,根正苗红,模样俊俏,吃国家公粮,在高密乡那个农村就是一只不小心掉进鸡群的丹顶鹤,于是只有王小椆这样的飞行员才能配得上她,但也毁在了王小椆手里。

  从姑姑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爱的极深的女子,却被伤得血肉模糊,为了活下去,她不得不寻找一个精神寄托,从王小椆驾着波音机叛逃的那天起,她得世界毁了,她的红心死了,她的爱情灭了,疯狂地投入了60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浪潮里,终身未嫁,尽管在60岁的花甲和一个卖泥塑的憨厚男子共结连理,但那不叫婚姻,也不叫爱情,那叫她的晚年自我救赎,为了那些死在她手上的那些婴孩。

  看着姑姑的一生,我真真地为这个女人心疼。别人为了爱情,付出了自己的一生和青春,反观自己,何尝不是如此倔强呢?相比之下,姑姑还比我幸运,她有一个可以麻痹自己的工作和理想,而我又将如何去寻找我余下50年的精神寄托?

  姑姑的史诗,也是中国的悲剧。

  人类最重要的本性就是生育繁衍,这和许多动物的原始本能一样。但是人为地扼杀那些未出世的孩子,甚至可以采取封建社会的连坐制度,拉倒邻居的房屋树木,逼迫超生的家庭自首,在法治史上,这出现了历史的倒退。

  在红色革命年代,太过于强调大我的国家,也太过于抹杀小我的权利了。

  作为一个阅读者,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仿佛身临于王仁美父母的地窖洞口,看着王仁美拖着五个月大的肚子,眼睛饱含着绝望的泪水,乱蓬蓬的头发上粘着蜘蛛网和稻草根,缓缓坚定地爬出地窖口。

  我仿佛身临在大舟小舟的河床上,看着姑姑驾着冲锋舟追赶王胆一家,夏雨阵阵,时有一阵河风袭来,成熟的桃香味将人团团包围。我就站在王胆的豪华木筏上,看着这个袖珍儿苍白的脸不断扭曲着,只为赶在姑姑抓到前生出这个超生儿,给予他一个合法的人的权利和地位。可惜,又是一个她。袖珍儿在浑浊的河上死去。

  他人有罪,旁观亦有罪。

  《蛙》读后感(八):有一种无奈,叫百姓

  莫言的《蛙》讲述的是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初期的故事。“蛙”字,谐音“娃”,还谐音女娲的“娲”。莫言在书中说:“女娲造人,蛙是多子的象征,蛙是咱们高密东北乡的图腾,我们的泥塑、年画里,都有蛙崇拜的实例。”

  这多生孩子,显然是根深蒂固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的,就像旧时候女人裹小脚。其实女人裹小脚在清朝就已经是被国家禁止了的,但这根深蒂固的审美即使在政策的打压下仍然秘密地生长着,直到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将其完全消灭。但与裹小脚不同,多生孩子其实并不能算是什么陋习,重男轻女是,但多生孩子却不一定是。然而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时代就会有不同的影响,在教育和物质资源匮乏的年代,人口数量猛增对人和自然都是严重的打击,因此控制人口的增长便成为了必须。

  每当一个新政策下来之时,必然会产生百姓与政府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政策与自下而上的心态的矛盾。自上而下,是国家希望整体人民素质和质量提升,于是必须牺牲个人自由的理念;自下而上,是人民感受着一刀切的体制而遭受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双方都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不管不顾其他人。就像作者的心情所描述的:“我想对周围的人诉说心中的愤慨,但人各有事,刚刚发生的事情犹如电光一闪,没留下任何痕迹。”人们很难跳出自己的思维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屁股决定脑袋,矛盾就发生了。

  这种政府与百姓的矛盾凝聚在了姑姑身上,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姑姑同时又忠诚地为国家执行着计划生育的任务。一生、一死,她的手上,浸透了新生婴儿的羊水,也沾满了堕胎流产的鲜血。书中,她一直追逐着陈鼻一家,想要剁掉超生的陈鼻的孩子,想尽办法追捕陈鼻的妻子,最终却输给胎儿的早产。当她踏入孕妇躲避她的小船上时,却突然从一个追杀的身份变成了救命的身份,伸出了一双妇产科医生的双手,接生了这个她一直努力要剁掉的孩子。

  而这种矛盾,其实是无奈的。因为思想和文化是很难被政策改变,只有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地对每一代进行教育才能够达到。就如黑奴的废除,早在1808年时国际黑奴贸易便被禁止,1865年时美国就颁布了最终的正式废除黑奴的法案。但根深蒂固的黑奴思想并没有因为法律的禁止而瞬间消失,人们称废除黑奴之后的黑奴体系为 “Slavery in any other forms” (任何其他形式的奴隶制)。而真正的平等无歧视,只有通过一代又一代的教育,提高对自我的认知才能够真正实现。

  有时候,政策也只能改变最表面的表象。《蛙》中讲述的李手的饭店便是这种表象的矛盾,这种矛盾是内部与外部的矛盾。究其根本,仍然是百姓的教育和思想的矛盾。饭店中西合璧,环境上先进开化吸引着作者和他的妻子,而店内却摆放着送子娘娘,仍然怀着一颗传统守旧的内核,认为子嗣少便是不孝,认为没有生儿子便是绝后。饭店用世界级先进的外表包裹着顽固不开化的内在,是一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无奈。

  最后,用原文中的一段故事囊括这所有的矛盾与无奈,这是属于每一个生在这世上的百姓所无法逃脱的:“我想起了自己童年时,甚至在成年之后还玩过的恶作剧:将那种青色的或者绿色的虫子,用图钉或者棘刺,将它们的尾巴扎在地上或墙上,然后看它们挣扎,看他们想爬行逃命的意识与不听指挥的身体如何搏斗。当时我毫无怜悯之心,甚至感到愉快。与虫子相比,我是强大的,强大到虫子无法感知我的形貌。对虫子来说,我就是制造一切灾难的神秘力量。它甚至都感受不到我那只行凶作恶的手,它只能感受到那枚图钉,或者那根棘刺。”

  《蛙》读后感(九):蜉蝣一生

  在读这本小说的时候,听办公室的老师们讲到本单位的八卦,说90年代初期一个女老师,极其妖艳,她之前与之后,学校里都不再出现过这样美的人。她与丈夫大学毕业后即结婚,不久她怀孕,四五个月显怀时被学校察觉,因无生育指标,被两名领导强行带到医院引产。后来她离开学校,与丈夫离婚,做导游的时候遇上一瑞士男子,遂嫁到了欧洲。

  把这个事情讲给父母听,父母说,那个时候这种事情太多了,数也数不过来。想来比这更无人伦人性之事,在当年那个特定的环境下,也可以成为最平凡的谈资。

  小说中的人,其实和现实中的人并无两样。况且我一直认为,生活从来比小说更跌宕起伏无法预知。那在强力的政治和社会高压下的人,命运从来都不是自己决定的。如蜉蝣一生,渺小而任人践踏。

  《蛙》读后感(十):蛙

  一口气读完莫言的长篇小说《蛙》,作者以长度、密度、难度,很好地捍卫了长篇小说的尊严,再次展现了胸中的大沟壑、大格局、大气魄。我们都曾和计划生育国策密切相关,自己相关,子女相关,庆幸在生育混乱现象之后国家为生育政策部分松绑。一个时代的政策必然有一个时代的历史背景,也许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女后代永远无法理解那个年代的那种做法,无法理解作者描写的姑姑,既是一个妇产科医生是送子娘娘,又是一名共产党员计划生育工作者是地狱妖魔,更无法理解她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根本无法理解作者描写她内心世界的煎熬和残酷。拉回到现实来看,千千万万个她的隐忍付出,换来的是现在的国富民强,换来的是现在我们能够‘听取蛙声一片’,虽说‘别人有罪,我亦有罪’,只是作者非常冷静而客观地描述了事实,我不能否认无罪,但做到这样,也是身不由己,生命值得敬畏,唯愿蛙声永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蛙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