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基因》经典读后感10篇
《天才的基因》是一本由戴维·申克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47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01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才的基因》读后感(一):《天才的基因》,一部严谨、科学的励志读物。
本书以非常科学的视角重新审视和思考了基因和人的才能之间的神秘联系,并辅以大量的实验和研究结果,这些使《天才的基因》成为了一本严谨的出版物,不仅使观点令人信服,也将对读者产生巨大的鼓励,去挑战自己的极限。中学时代,我从教科书中学到,生物性状是基因在环境作用下的选择性表达;因此,生物性状是由基因与环境共同影响的。本书以非常全面的分析和研究论述了上述观点。在哲学上,也符合辩证的思想。总之,这是一部论证体系很完整的书。
《天才的基因》读后感(二):非常有意思的观点
以前总觉得基因是很“确定”的。但通过这本书,也许有了新的想法。可能不是固定的,于基因、于头脑、于创造力。如果已知一切是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变的,我想很多人会想要去改变。可以延迟获得,或者说忍耐力更好的人,会更获得成功,这点我确信。也许我的经历就应该说明这一点了。对于运动员来讲,一次一次的突破,确实不是简单的基因论决定的。而且每个练游泳的人肩膀都会很宽,这种不同于他人的进化,证明了我们在改变,在进化,一切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你想要获得什么,现在开始努力,绝对不晚。如果说10000小时之内不可以获得成功,为什么不想想,只要10000小时你就能够获得你想要的。很诱人不是吗?
的人看这本书会比较累,书中的语言大多都是抽象、概念化的。真的很像在读政治概念书。
如果你要读励志书,我看你要失望了。而这本书也不是方法书,没有过多的涉及如何才能成为天才,实践1W小时的计划。
但是开卷还是有益的,起码作者从严谨的科学研究中,再次有力的让我们知道了基因并不是制约你成为天才的原因。
quot;基因距离性状形成过程还差好几个阶段。如果有人被一把史密斯威森手枪打死,没有人会怪罪拉着风箱将铁矿石冶炼为生铁的那个人,尽管生铁会被冶炼成精钢,最后锻造出凶手手中的手枪。同样,基因也不是视力好坏、大腿长短、个性怡人或偏执的确切根源。尽管,基因在此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天才的基因》读后感(四):《天才的基因》中的莫扎特
通读了一下这本书,感触最深的是“天才的背后是长达1万个小时的刻苦练习”,其中天才音乐艺术家莫扎特从出生开始起边开始接受音乐的熏陶,他的父亲利奥波德-莫扎特是一名雄心勃勃的奥地利音乐家、作曲家和教师。还有莫扎他自己本身对音乐的着魔和勤奋,在莫扎特35年的生命中,创作出了交响曲、钢琴协奏曲等等等等。作品的数量和质量着实惊人。
戴维·申克从各种数据和各种案例得出来结论,天才不是由基因确定的,普通人说的“基因决定论”是错误的,这消除了我们不努力的接口。任何事情总会有方法的。本书从实际案例到客观数据从侧面证明自己的论点,虽然说不上有理有据,甚至有一点以偏盖全的意思,但是书不错的,观点迎合我们这些大众。我喜欢。
总体评价,这本书至少比那种纯粹的心灵鸡汤要好一点,毕竟有些干货,比如什么锻炼啊,心理学啊,音乐啊,等等吧,但是即使是这么多点到即止的各种杂学,也根本无法抵消那浓浓的心灵鸡汤。在读前几张的时候还觉得这个理论挺好,想看看到底是怎么证明的,可是越看越发没意思,后面几张只是从不同的侧面又重新解释了一遍,基因的表达是和环境有关的,╮(╯▽╰)╭,看过前面两张的只要不是脑残,都能明白你在讲什么,但是实验什么的,说的就很笼统,大概带过,没什么交代;另外很令人发指的是,这本书正文大概只要本书一半的篇幅,但是注释,竟然占了另外的一半,也真是醉了,而且在正文中根本不提示要看第几条注释,完全是凭运气瞎看,一点严谨性都没有,还没有什么引人入胜的情节,我最开始以为中信出版社的书,总是有个保证的,现在看来,什么出版社都一样,在这出书质量上,都差不多啊,先说这么多吧,总之,本书值得在书店翻翻,但是不适合带回家细读,因为里面的内容,真的太少了。
《天才的基因》读后感(六):天才的基因在试验的结果下已站不住脚了
“一个人越是相信自身的能力能够发展,这个人最后越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是整本书中我最爱的一句话,也在此与大家共勉,外界再多的否认,自己也不要放弃自己!
现在再来看看有关这本书的内容。
或许你周围有一些朋友学语言学的很快,这时你会很羡慕的说他有语言天赋;又亦或者你发现有个同学在物理和数学等理科方面从来不下功夫,可是做题速度总是最快,成绩总是最高,你又会说他天生就聪明。《天才的基因》也不断的举出名人的例子,如贝多芬、乔丹等被众人夸赞着拥有天才的基因,最后本书在大量的试验结果中推翻了“天才的基因”的说法。
该书更潜在的说法是,“懒惰的人们,别再为自己的不成功找借口了,凡事都是要付出努力的”。
书中最初提到“动态影响”,天生的基因加上早期教育的结果、高水平的指导、不停的练习、家庭的培养相结合,才会慢慢走上成功的道路。
其实你也会发现有些医生、律师、教师等职业的人他们的家庭长辈多数都是从事该类职务的。那种专业的知识指导、氛围的影响都会给他们提供了成功的前提条件。当然,天才的基因或许存在,但是它一定不是起决定作用的那个因素,整本书其实都是在解释这个。
其实在阅读完之后你会意识到这本书的内容是大量的试验和部分通俗的事例来共同解释大众普遍认为的“天才基因”的错误观点。
只是书中会涉及一些专业的试验,对于非专业的我来说有些许的枯燥,而且247页的书籍有将近100页的附录。众所周之附录的内容也就是些标注,这样看来书的内容并不是很多。
《天才的基因》读后感(七):天生我材必有用
非常抱歉这么长时间才贴出书评,这一段家里真的出了不少事情,老人的、小孩的。在这里真心的对书评的整理者们说一句抱歉。
从外表看这貌似一本非常枯燥的书,本来关于科普类的书籍就不好读,恐怕看到“基因”二字,有些朋友更是感觉闹心,小学生物学的差的我就是,虽然非常喜欢看自然地理,但是对于遗传啊,基因啊,突变啊,这些生理名字非常恐惧。从心底里不感兴趣。
但遗憾的是,这本书改变了我的看法,甚至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和帮助,我的孩子刚刚一岁半,在教育孩子方面,我没少下功夫,从最初的吃奶,到现在的语言教育,性格发展我都在进我最大的努力使孩子成为优秀的人。本以为申请这个本书是个错误,简直就是耽误时间,但事实上它却帮我大忙,改变了我很多想法,让我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重新梳理了一下。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做了很多笔记,对一些好的看法和例子,我都拿出来单独品味一番,还不断的和老公商讨,再针对我们自己孩子的特点谈一些我们自己的看法,我有一个很大的成见,这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在哪里看到的东西,但一直根深蒂固的停留在我的脑海里,那就是男孩子的智商,完全遗传与母亲,女孩子的智商则是父母双方的综合,而且我还以我们的智商往上辈比较,竟然发觉说的有道理。所以对于我们儿子我一直感觉他完全遗传我的智商很遗憾,因为我没有他爸爸聪明。
读“天才的基因”到一半,这个推理便被完全推翻,儿子的未来,在我的脑海里又重新被规划了。。。
《天才的基因》读后感(八):成功靠努力与坚持
人们幸福的生活在大地上。无论亚当夏娃造人也好,女娲捏人也好,人们形态各异的生活着。
古时候,人们对人之间的异同是很有认同感的。韩愈在《圬者王承福传》中说,“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意思是说,当官的用心机的人,是使唤别人的人;而只知道干活的劳动者,是被别人使唤的人。封建社会里森严的等级制度桎梏了人们的思想,直到近代中国人的觉醒,才有了人人平等的概念。所谓的人人平等,也包含了个体的差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事物,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人的差异,体现在种族、家庭、环境、经历、思想等等无数个方面。《天才的基因》则探讨了基因的差异对人后天的影响。成功者、天才的基因是否异于常人?他们之所以取得成功,是不是因为有着优于别人的基因?
讨论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义。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们,“成功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要取得成功,努力最重要。“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我们的教育一直在激励着每一个人,给予每一个人力量,坚持下去。最终取得成功。很多人最终真的成功了。
俞敏洪曾经在一次演讲中透露,他在北大期间每天给宿舍打热水。若干年后他成功了,他筹划了一个项目,需要他的同学们一起做。于是他向他的同学发出了邀请。几个同学商量沟通了一下,毅然答应了俞敏洪。他们告诉俞敏洪,“我们对这个项目完全不懂,我们之所以答应你,是因为你给咱们宿合打了几年的热水”。如果把这件事情也看作俞敏洪成功的环节之一,那么应该启示到我们,很多时候,看似无谓的坚持其实是有益的。知其一而知全部,俞敏洪的成功离不开坚持。
后天的坚持固然重要,先天的基因也应正视。科学告诉我们,人脑构造不同,有的人天生对文史感兴趣,而有的人则对数字过目不忘。不能不说这是基因决定的。
个人觉得,《天才的基因》这本书,像极了小时候我们受的教育。基因的差异是可以忽略掉的。只有坚持,只有努力,才能成功。我赞同。
《天才的基因》读后感(九):肖邦不是王尔德
哥德巴赫(18世纪著名数学家,提出“哥德巴赫猜想”,给后世人带来巨大的数学乃至哲学难题)、约翰•纳什(精神分裂症患者,电影《美丽心灵》原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塔曼特(自闭症患者,能背诵圆周率过小数点后2万位)。
所谓“天才”、“疯子”、“白痴”必须是有限定范围的,破除界限,这三种人均可能在特殊领域有突出表现,这就是天赋。
书中说天赋异禀的成因主流认知是基因、环境两者双管齐下。如果说基因定性了我们的存在是一块陶土,那环境塑就了不同的形状:子宫里的、膳食营养、空气质量、人际关系、教育程度……碰触、吻、谁的吻、怎样的吻……这些捏出你我的形状,从里到外,区分了我们之于莱昂纳多•达•芬奇;莱昂纳多•达•芬奇之于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莱昂纳多之于马特•戴蒙……
如果说肖邦是在充满“莫扎特”的环境下从一个“极具天赋的可能”成长为弗里德里克•肖邦,那么或许可以认为没有莫扎特就没有如今的肖邦,这样解释非常易理解——这就出现这样一个问题,莫扎特的存在对于肖邦到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肖邦固然是天才,但这样的天才绝非能孤立形成的。说到天赋,肖邦自然是天赋异禀的,7岁作曲,8岁登台,这种天资绝非人皆有之的,但这样的家教条件也绝不是平均数。
实验数据显示,在人均教育水准日渐提高的今天,智商普遍高于上个世纪。事实证明,更多的教育能开拓人更多才智,于是现代教育越来越多倾向于“激发人类的潜能”,然而于此同时什么是真正能激发人类潜能的教育模式成为重点,避免重复的机械性操作?
任何时代都需要天才,因为天才在某一领域代表着杰出的造诣以及基因,然而我们却懊丧地发现,天才是不能复制的——因为方法错了,是天才拥有杰出的基因,而非杰出的基因决定天才。过于强调基因的决定性因素显然是片面的,因为影响着我们的因素显然还有更多。
如今看来,基因是颜料,个人意志与客观环境是调色板,抹到画板上去吧……蓝色有蓝的颜色:一笔是肖邦,又一笔,是王尔德……
《天才的基因》读后感(十):不要再给自己的懒惰以借口
不要再给自己的懒惰以借口
性状只有在环境和基因联合发生作用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迈克尔•米尼
如果我说一个人可以通过改变自己,而改变自己孩子的基因,那么大家肯定都不会相信。而这,只是本书带给我们巨大转变的一个小小的部分。
很惊奇的,这是一本具有厚厚的附录的书,想来这么多的附录,其实是想给我们原本认为根深蒂固的基因决定论以现实而沉重的一拳。
曾经那样根深蒂固建立在我们脑海中的基因决定论,我也曾深信不疑。是啊,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天赋是让人感觉像是上天的恩赐。并且我们也总是会习惯性的把它归结为恩赐,否则呢?我们不愿相信自己也曾经有希望成为那些伟大的人,而现在却只是碌碌无为。所以只是把他们的成功都归结为天赋,于是乎,给自己的懒惰一个良好的借口。
我们为什么不承认在自己的儿时,当别的孩子或许在家长的指导下,或许在自身的兴趣下向着伟大的目标迈进的时候,我们都在做的事情或多或少的没有意义呢?放纵自己的慵懒,而没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也许是成功最大的金钥匙,也正是大多数人明知道却故意忽视掉的。
书中并没有否认基因对于人个性和能力的作用,却从一个不断形成的过程向我们解释了基因是如何形成的,或者说伟大的基因也有其曾经被我们忽略的形成的重要因素。不论是牙买加短跑,北非长跑,还是莫扎特,群体的优秀基因形成有其环境的必然性,个人的优秀基因也是有相当的家庭条件与环境因素共同造就的。
在介绍了诸多的可能性之后,书中还浅要的介绍了一些如何开发天赋和基因的方法。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有超人的能力,或者说至少成为一个完善的人,那么看看这本书吧。它会打开你心中的另一扇窗,开启人生的另一道门。
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那么即便说自己没能得到质的改变,我们的孩子也会比别的孩子的起点高,因为这本书给予了我们这样的方法。
没有什么比打开一扇门更好的事情了,不是么?
不要再给自己的慵懒找借口,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