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祖国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祖国读后感10篇

2022-03-23 03:05: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祖国读后感10篇

  《祖国》是一本由(英)罗伯特·哈里斯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祖国》读后感(一):不错的历史假想小说

  悬疑推理的情节基本上是中规中矩,没有失手的地方也没有特别峰回路转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真正喜欢的是该书对那个假想世界状态的描绘,非常细致真实,能看出投入的大量用心。结局上处理得也算饱满,希望和悬念都留下了,震撼力恰到好处。

  话说回来,男主角受到美好正直纯洁的女士感召于是从良并做出不惜代价的英雄行为,这种路数,真是,太多见了……

  《祖国》读后感(二):读好书,必打卡

  我告诫我自己,要做一个勤快的人,从2017年开始,不论是看了什么好书好片,一定要写个评价,哪怕几个字都要写!

  本书视角独特,从没见过以这样的角度来写历史小说的,最近看的比较好的小说有巨人的陨落,国家阴谋系列。感觉祖国和国家阴谋有点像,各种谍战戏。我看的时候各种跳戏。。。

  :最近看书有点快,跟吃一样。经济略紧张,跪求京东爸爸图书打折。

  《祖国》读后感(三):来自历史盲的胡言乱语

  可能是由于个人的二战历史知识储备不足,看完解决合上书的感觉并没有十分震撼(不如封面上的评论所写的吸引人)欢迎各位大佬指点。 大概的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首先是,个人感觉开篇节奏过慢了(也可能是线索铺陈阶段的需要吧),而书三到四章才感受到那种跟着书节奏走的快感。 第二是书中两人的爱情,或者是两个人相互吸引的过程,让我心生唏嘘。两个人都在为一段“正确”的历史做着努力,却最终逃不出时代的阻碍。 最后是开放式结局的处理,背道而驰。马琳进入无人的森林,可能逃掉,可能自杀。而查理可能回到美国顺利出版,可能无法出版而自行发放,而将资料公众于世人的结果,可能是带来轰动性的效果,可能是被美国官方拦下,等等。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这种标准分析就不赘述了。这本书更多的是对历史工作者和反乌托邦的致意,为我们打开一扇门去探索、去反思、去查证,对正在发生的和已经发生的事情的真实性进行考证。 以上。 (第一遍速读之后的粗略的感受,欢迎各位大佬指正。)

  《祖国》读后感(四):《祖国》(罗伯特•哈里斯)经典摘抄

  我对二战历史不了解,所以只是作为故事书看完了这本书,故事使人心情沉重,个别情景似乎感同身受,不加赘述,摘抄《祖国》的经典词句和段落进行收藏。

  1.制服:权威的肉身护甲。

  2.随机应变的警官总是能够发现机会。

  3.或者更糟糕的,你却神志清明起来。

  4. 更高、更长、更大、更宽、更昂贵……即便胜利了也要如此,马栩心里想。德国人有一种暴发户的自卑心结。没有什么是可以独自成立的。每一样东西都必须和外国人所拥有的相比较……

  5.正确的历史强于一百个师。

  6.无论这场战争如何结束,我们都会战胜你们。你们没有一个人会活下来成为见证。就算有人幸存,世界也不会相信他。可能会有人怀疑、讨论,历史学家会进行研究,但终究没有人敢确定,因为我们会把证据和你们一起毁灭。而且,即使有证据留下来,你们当中也有人幸存,人们也会说,你们所描述的事情太恐怖了。令人无法置信:他们会说,那些是盟军宣传的夸大手法,反而会相信否认一切的我们,而不是你们。我们将是历史的操控者。

  《祖国》读后感(五):英国人写的好莱坞剧本

  两口气看完的,停不住,很不错。

  故事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一个生活平淡、默默无闻、偶有抱怨的人,在偶然的机会被卷入一件事,后来发现里面有个惊天阴谋。然后在调查中偶然遇到女主角,女主角可以选择离开,但没离开,后来两人一起冒险,互相帮助,最终发现真相。。。

  很多好莱坞电影以及悬疑小说都是这个套路,但这本书却依然引人入胜。首先背景是二战胜利的德国,这个环境很让人好奇。我发现与现实某些国家有相似之处。哪些国家?我也不知道。。。德国胜利后基本上和现在一样维持着相互制衡的格局,德国也在改写历史,也在艰难维持统治,有国内外的反抗。德国虽然在战争中残酷,但胜利后依然需要怀柔与愚民政策。其次,这个故事确实跌宕起伏,结果“出人意料”,最起码对我这种智商的人来说。

  很多悬疑小说中的“侦探们”都有一个女伴,比如本书,还有《达芬奇密码》《伯恩的身份》等,貌似《福尔摩斯》的同伴是男的。但实际上福尔摩斯是单打独斗,华生是个龙套。而其他书里基本上是男女搭配,并且渐生战友之情式的爱情。

  《祖国》读后感(六):妄念

  妄念缠身。

  我没办法证明自己生活的世界是真实存在或美好的,于是从小开始,每天睡前我都会幻想很多“如果”的话题。在那些支离破碎的片段中,在短暂而又生动活泼的梦境世界,现实变的不再现实,我看到了活在其他时空的我,可能是高帅富,可能是零零七。我曾尝试把那些故事写下来,后来我知道那样的小说叫Alternative History。

  后来年纪大了,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工作和学习上,每天总是累的像狗一样。连镜中自己的面孔也变得逐渐麻木和模糊。做白日梦的时间越来越少,梦境也再不如以往那样精彩。

  我却会觉得这个世界变的越发不真实了,似乎总会有曾迷雾般的东西笼罩其上,我会不自觉的想去揭开他。

  如同《祖国》书中的主角,与那个架空宇宙中的国家和社会格格不入,家庭不幸,无法升职,不停地加班,结局悲惨。直到他抓到了自己的救命稻草,一段危险的旅程,揭开一段尘封的历史和一个美艳的异国恋人。

  在我看来,祖国是《From Russia with Love》、《盛世2012》、《高塔中的男人》的混合,适合拍成电影。

  因为那样的故事,正是很多男人心中的妄念,或者我们称之为,白日梦。

  《祖国》读后感(七):台译本的“原罪”

  此版祖国的版权页说的很明白,就是台译本引进的,因此除了一些如雷贯耳的巨巨的名字被改成大陆版外,大部分名字都是保留台译的。此书中的军事典故并不多,德军名人也就那么几个,翻成什么风格都影响不大,只要文字不出大问题,读起来通顺即可。其实如果不是书里出现,有哪个读者会知道纳粹一群国务秘书的名字?所以台译风格其实本来就不是问题,戈罗霸子这个外号看上去略土,但是却非常符合故事的要求,那些喷译名的朋友,你们自己也不记得歌幽版的译名吧?另外歌幽版党卫军军衔是按照原意来的,比如二级突击队大队长,台版为了方便阅读改为同级军衔,前者虽然够精确,但都快比德文长了,有发烧过度之嫌。

  实际上这个书在中国有这样的知名度,99%都是因为某杂志与某编的影响,因此歌幽版被军迷拿来作为正统讨伐台版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且歌幽版文字水平并不差,在专有名词和典故方面还更符合大陆特别是大陆军迷的习惯,说胜于台版也不算夸张,只是以此为据来贬低台版就过于荒谬了。双方顶多是95%和99%之间的差异,非要分出胜负来,未免见外了。

  近年随着大陆市场开放,引进名著越来越多,翻译工作量也大涨。科班出身的外文老师精力毕竟有限,有些叶公好龙的出版社找到名师接手,最后工作总是落到三脚猫研究生手里。各种奇葩译文往往都是因此而生。飞利浦迪克系列的版权被某社拿到后,找的不知道是哪家的野鸡翻译,看得人抓狂不止,连GOOGLE翻译都不如。

  如果是热门书,各家还有竞争,或许能够咸鱼翻身,冷门书销量有限,很可能第一版就是绝版了。早知如此,还不如直接引进台版的好,萨达姆叫海珊又怎样?起码背广能正确翻成西服,而不是“背部宽阔”。

  科幻领域国内好歹有四川重镇,奇幻和动漫的翻译几乎就没有科班出身的,出版社好不容易找到个水平很高工作又认真的老师来翻,结果人民文学的《地海》翻出超级大男巫这样的名词来,翻译冤枉,读者不满,真是双输的结局。台湾有那么多非文科出身的名翻坐台,说明翻译这活儿有自己的规律,水平和爱缺一不可,既然台湾已经有了合适人选,大陆又何必再折腾一遍。大陆是有林少华,可是大陆有哈尼蛙吗?

  有人说要看台版不如直接买台版,我的意思是就算你这样酸,玛丽安托娃内也不会复活,蛋糕更是不会有的。而且台版书咱又不是没买过,民国竖版完全颠覆阅读习惯,配上科幻小说的内容,实在难以消受。

  《祖国》读后感(八):虚构的历史和残酷的现实

  对于极权主义的恐惧从未消散。即使在“历史终结”之后,极权的幽灵仍散发着幽暗的光芒。

  生活于自由世界的作家们通常善于虚构某种未来的可能性,将对极权暴政的想象植入其中,但罗伯特-哈里斯选择勾连历史——如果希特勒赢了?

  这是一个听起来如此戏谑的假设,但背后却寒气四溢。小说中的一切都基于发生过的历史,党卫军的制服、秘密警察、犹太人最终解决方案、焚尸炉上高耸的烟囱以及告密的孩子……只不过,作者把这一切设定在纳粹德国赢得二战的二十年后。

  但是,罗伯特-哈里斯毕竟是一名畅销书作家,他把这些闪着冰冷光芒的沉重话题融化进了一个通俗故事,一个冷硬的社会派推理小说的构架中。接连不断的凶杀案,死者都是位高权重的党国高官,一个格格不入的、潦倒的,甚至有着“资产阶级颓废”气质的孤胆警察开始深入案件,接着,漂亮的美国女记者卷了进来,爱情产生得出其不意,在巨大的禁忌面前更加充满诱惑,同事、搭档甚至儿子都背叛了自己,最终他为之效命半生的“组织”认定他已经成为最大的危险……

  故事有着标准化的场景编排和人物设定,凶杀、爱情、悬疑的核心裹着政治幻想的糖衣,希特勒和纳粹以一种符号化的氛围式的模式笼罩在故事周围。

  说到底,这仍是一场标准制式的好莱坞戏剧,作者无意深究极权的残暴,以及真正残酷现实对于人心长久性地摧毁,那些灰色的历史迷障只是一个爱情悬疑故事的衬托幕布。

  和经典的《1984》不同,《祖国》用通俗的甚至娱乐化的故事消解了对于“极权”这一严酷概念深入探讨的可能。这其中仍带着强烈的且不自觉的理想主义色彩,美国记者仍然是爱与希望的所在,曾经作为敌人的男主角最终也在女记者怀中回归良知,并且在自我牺牲的同时,让可以动摇纳粹根基的证词随着美国记者去往纽约。即使在故事中,德国已经胜利,但是美国仍然以一种最终希望的姿态出现,男主人公成为悲剧的注脚,一如他悲剧的出现,而美国女记者则以获得真相的姿势远走高飞,剩下的只有缅怀。

  而现实中的一切远未有小说中的那样充满戏剧性。现实中被裹挟于“组织”中的人们,更多的无法保持着质疑的心态,而“醒来”则更加遥不可及,与此同时,权威之下的众生注定了无可逃脱的命运,成为巨大的人类实验场中的实验品,牺牲掉性命或者心智。更可怕的是,即使极权崩溃之后,内心的恐惧、人们之间的失信、被摧毁的道德与法律禁忌都会默默无声地继续蔓延,经数代人而涤荡不清。

  终究希特勒没有胜利,《祖国》中的虚构只是虚构,但对于极权的恐惧却真切的存在且绵延至今。如何不被恐惧控制,如何面对改头换面的暴政,这才是《祖国》这个通俗故事之外需要面对的严肃命题。

  《祖国》读后感(九):这书要是改成黑暗结局就更深刻了

  1964年——

  主角马栩与前来追捕的党卫军激战,在真相已经被揭露的美好想象中死去。

  试图曝光真相的美国记者查理回国后,向主编吐出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真情,不料行事不密,被急于连任和掩盖父亲丑事的肯尼迪指示中情局暗杀,所有文件落入中情局局长胡佛手中,胡佛谎告肯尼迪称文件已销毁。

  亨利•南丁格尔被调回华盛顿,在车祸中丧生。

  1964年——

  肯尼迪访德大获成功,回国后即被激进反纳粹分子刺杀。林登•约翰逊接替总统职位。美国爆发大规模黑人民权以及相应的白人要求美国法西斯化的运动。

  柯里勃、奈比、戈娄、费毕斯等相继死亡,死因被裁定为自杀或自然死亡。

  1968年——

  第三帝国出兵镇压捷克斯洛伐克起义。美国未表态。

  1972年——

  83岁的Hitler突然访华,与Mao历史性握手,种花国与第三帝国建立外交关系。

  共和党总统尼克松试图派人潜入水门大厦盗取胡佛保存的纳粹屠犹文件,事败,反被诬陷为试图盗取民主党选举机密,史称水门事件,尼克松被迫下台。

  1973年——

  第三帝国指使阿拉伯国家引发石油危机,美国经济大受打击。第三帝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1976年——

  Hitler去世,享年86岁。海德里希继位。

  1979年——

  乌拉尔山战役旷日持久,各委员国也相继发生动乱,帝国兵力开始受到持久消耗。原先承认Hitler权威的第三帝国政府各部门的矛盾开始激化,海德里希施政举步维艰。

  种花国宣布改革开放。

  1982年——

  海德里希遭暗杀。其后继任人约瑟夫•艾希曼及埃卡德•冯•曼陀菲尔均在短时间内去世。

  1985年——

  84岁高龄的阿尔伯特•施佩尔继位,宣布实行“人民的国家社会主义”。

  1989年——

  第三帝国最终未能彻底清剿红军游击队,只能从乌拉尔山撤军。帝国国内开始出现反对国家社会主义党的示威浪潮。

  种花国发生广场XX事件。

  1991年——

  不满施佩尔的党卫军死硬派发动政变,与帝国国防军激战。帝国陷入无政府状态。各委员国趁机发动起义。内战陷入僵局。

  1992年——

  持续半年的内战后,党卫军和国防军分别在东西两方成立宣称代表全第三帝国的政府,各自拥戴威廉•蒙克和施佩尔为领袖。

  施佩尔宣布承认各委员国独立,第三帝国解体,原德国疆土分裂为东西德,各自宣称为纳粹第三帝国正统继承人,人称“大纳粹德国”与“小纳粹德国”。

  欧洲国家集团也一并解体。欧洲各国恢复,由于疆界争议,战争不断。

  纳粹屠犹文件终于曝光,引发美国国内大争议。同年总统选举,民主党惨败,乔治•H•W•布什连任总统,以“贝克计划”向支持小纳粹德国的欧洲国家强力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

  俄罗斯重新取得独立后选举叶利钦为总统。

  Deng南巡,指出“不改革开放就死路一条,不能学习施佩尔的坏榜样”,种花国经济持续成长。

  1993年——

  种花国向大纳粹德国运送武器的货船“银河号”遭到美国军机军舰截查,种花国支持大纳粹德国计划曝光。

  中美冷战开始。俄罗斯宣布中立。

  好吧编不下去了……

  《祖国》读后感(十):fatherland or motherland

  书名“Fatherland”,百度一下,说是尤指德国。在整个纳粹统治时期,希特勒不是一直以元首和父亲自居吗?!不知道这是不是这个英文词用来尤指德国的词源学上的起源?

  无论是视作“father”还是“mother”,国人每每提到“祖国”这个词儿往往充满了情感色彩,会相当地情绪化,因为冠于其前的定语往往都是“伟大”这样的无限庄严而又无限飘渺的字眼。或许还很有一些人以为,提到这个词儿,不热血澎湃一阵子就根本算不上TMD“爱国”!

  讽刺的是,虚构的历史仍然有着非常强大的现实意义。不说别的,帝国前外交次长路德打算凭着上述关键性的证据向美国人投诚,以寻求外交保护。这与今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某些事情有着某种惊人的相似,难道不是吗?!再有,有人昨天问我,“李庄案是怎么回事,有那么重要吗?”我想,它的确重要,因为立法/执法者公然枉法这是动根本的事儿!这也是马栩所质疑的东西吧!

  译本的确差强人意。原因大致有二:一,沿用台译本,两岸语言表达上还是有着不小差异;二,大陆出版方所谓的“为适应本地阅读习惯的修改”有没有挂一漏万和画蛇添足的误笔?私以为,以后只要不是什么“匪”呀“贼”呀的指涉时,不妨全盘照录,以免不伦不类。译事之难,本人曾略有体会,台译者应该当得起“认真”二字,虽不及大陆军事方家译文的“专业性” ,但足堪阅读消遣了,不宜求全责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祖国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