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姨多鹤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小姨多鹤的读后感10篇

2018-01-19 21: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姨多鹤的读后感10篇

  《小姨多鹤》是一本由严歌苓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姨多鹤》读后感(一):认真凑合

  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有一种不被打扰的惆怅情绪要消化。无论周遭环境是拥挤的地铁,嘈杂的公交站,轰轰吹着暖气的办公室后台,还是深夜床头昏黄的台灯,总能一瞬间被严歌苓拉进她的故事里。悲欢离合也罢,人情世故也好,兵荒马乱的也许不是那个时代,而是人心

  一个古怪家庭,一夫二妻三个人的故事,作者淡淡的笔下,尽是煮饭洗衣擦地,却透着难以言表浪漫。张俭和小环肩并肩趴在阳台上,跟对面家属楼的人说笑叫人没出息的向往,这个故事从头到尾只有透着“坏”的小环一人死心眼的对她的爱情从未更改。

  我们这个民族,似乎天生血液里就有对生活生命如张俭沉默寡语眯着眼的看淡情结,如小环般随时随地“凑和”,不知道对如多鹤那些认真对待生活的人来说,是该嘲笑还是受到侮辱。

  可是人呢,生活呢,本来就是能复杂也能简单事情,一深究起来,欠些意义

  《小姨多鹤》读后感(二):因循不觉韶光换

  我出生那一年,中日建交已经过去了十年。十年有多长呢。我现在还清楚的记得2000年12月24日的晚上,我关着灯躺在床上听收音机的情景。床是老式黄木床,四角立了高细的柱子,像是专门为了挂蚊帐设计的——当然那张床上确实挂了一副黑白莫辨的蚊帐。这张床摆在一幢老旧的教工宿舍楼的房间里,就在我的高中教学楼正北面不到五十米的地方。为了迎接高三备考期,父母替我以每个月200元的价格租下了一个退休教师的这间屋子。我住进来已经四个月了。那天晚上我在木床上躺着,抱着收音机,沉浸在各式各样的圣诞乐曲里面,眼睛透过蚊帐迷网望着模糊的天花板,心里想着十年后我会在什么样的地方,躺在什么样的床上。

  前段时间看了李海鹏的《佛祖在一号线》,一直想写个短评又没时间,直到昨晚看完了《小姨多鹤》。不知为什么,在读这两本书的时候,我常常深陷入少年时代的回忆中去。而事实上两本书各自讲述的种种事件都与青春期的愁绪毫无关系,却又都在同一个神秘角落拉住了我,向我的手心里递出一张张写满往事的纸条。

  我想起了每一个午睡醒来的下午,大院的广播音箱准时响起轻音乐,我艰难的从床上爬起来,套上衣服睡眼惺忪的朝学校走。子弟校在五分钟的步行距离之外,前面家属楼有人摆了冷饮柜出来,梧桐树丫上挂了小黑板,写着“豆沙冰糕2角,娃娃头5角,冷狗8角”。这个时候知了叫起来,阳光从斑驳的树叶间落下来,有微风吹起来,空气里满是各种莫名的植物香气,走在江边公园的甬道边上,一扭头就是波光粼粼的青衣江。

  就在这样的情景下,我第一次听到了《爱的代价》。温柔的女声轻声哼唱着,倾诉自己人生故事,“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我踩着音乐的伴奏,从阳光下家属楼的一个又一个阴影中穿过,一瞬间我突然觉出自己的难受,也许在那一刻我体会什么是忧愁——谁知道呢,十岁吧,或者还要大一些,我怎么可能理解什么是忧愁,可是就在那样的下午,在河风阵阵的阳光下,我真的一边走着,一边就猛感受到了愁绪带来的痛苦,隐约还带了甜蜜

  也许就在那一刻,我认识了我自己。

  生活其实没有那么戏剧化。十年后的圣诞前夜,我不过是换了个城市,换了张床,下班回家,从电视里寻乐。我对每一个我偶尔路过的城市说你好,向每一间我住过的房间说再见(我习惯和住过的房间产生感情离开之前会向窗帘和床单、茶几和马桶、电视和吊灯告别),才短短几天就能产生的感情,其实消逝的也同样的快。而花了许多时间建立起来的情感,又如何能在短时间内成功忘掉。

  《小姨多鹤》。极其精彩的开篇,所谓“凤头”大概就是如此吧。我紧张的坐在沙发上跟着着多鹤落身的队伍走到了屯子里,隔着薄薄的麻袋见到了二孩。情绪如此饱满,将我牵到了他们的三人生活中来。

  可是,从小说中段开始,这股骄傲的气场开始一点一点的泄掉。我仿佛又重新看了一遍所有这个年龄作家都写过的场景——我开始厌恶这么没有浪漫气息的文革图景了,如果说早些年我是因为好奇而猛读饱餐,现在则已对这个题材食不知味了。看到偷情我只能开始猜最后怎么被抓到,看到秘密被倾诉我只能开始猜什么时候才背叛孩子们的到来都充满希望,却都消失的如此潦草。看到多鹤最后竟然从日本回来,令我不由感叹这是多么烂俗的桥段。只有小的满意是多鹤乘火车迷失远方的故事,令我想起少年时代读过的另一本书,《街娃》。

  长大之后我试图在各个地方搜索《街娃》,再也找不到了。我还记得里面的小主人公在卡车里肚子饿吃牙膏的故事——不知道为什么偶尔我还会想起《熊猫鲍尔历险记》里面鲍尔在肮脏的垃圾车里和老鼠家族发生的故事——游荡在社会边缘的人,被社会抛弃了吗。咦,故事真的是这么讲的吗?啊哈哈哈,其实我都忘记了。许多年以后,我应该也记不起《小姨多鹤》和《佛祖在一号线》都讲了些什么吧。记忆那么深,谁有时间去仔细的挖。

  给4颗星。3颗给这本书骄傲的起头/前半部,1颗留给我的童年往事。

  《小姨多鹤》读后感(三):生命的韧性

  1、

  才发现这本书的封皮是一双东北大花布的日本木屐,一如多鹤的生命底色——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和中国男人生了三个中国孩子的日本女人

  多鹤是幸运的,她在大逃杀中活了下来,又被卖到善良的中国农民家里,得到了一个中国男人的爱,生下了这个世界上自己的三个唯一的亲人

  多鹤是不幸的,父、母、兄、弟、姐、妹所有的亲人都死于战争,自己活下来,却活在一个语言文化不通随时会被打为日本间谍的陌生国度。夹在小环和张俭中间,过着妻非妻妾非妾 母非母姨非姨没有任何社交日子

  多鹤的不幸又远不止这些。

  多鹤生命的前几十年都在思念故乡味道中度过,但是多鹤的故乡不是日本,多鹤的故乡是代浪村,代浪村在中国东北。

  在红色中国度过半生的多鹤,回到日本已经无法融入那个崭新又快速发展的世界。洗衣机是要投币的,机器人可以用来扫地的,一切陌生的不像她心中的日本。只有在每天经过中国城时,才会收获中国人的善意笑脸

  日本人都叫她们这种战争遗孤“中国佬”,虽然多鹤的确是日本人,他有日本名字日本姓,她姓竹内,她的父亲哥哥都死在日本对外的战场上。

  但是她又很不日本。

  她沿袭日本人生活习惯, 在那做江南小城的陋室 ,擦地 穿木屐 吃红豆团子和萝卜寿司。却在念了几十年的日本想小环的挂面和猫耳朵

  长大了以后,才知道,这种局面叫身份认同混乱。

  2、

  ——严歌苓批判战争了吗?说战争多么惨无人道了吗?

  ——没有。

  ——多鹤的悲剧是什么造成的?

  ——战争。

  看,这就是作家。

  3、

  但是这本书要讲的不仅是如此。

  严歌苓真正要告诉大家的,或者说我认为严歌苓真正要告诉大家的,是生命的坚韧

  所以,在这个小说里,作者写了两个女人。

  前半部分是多鹤,后半部分是小环。

  一个是水,一个是火。

  多鹤的坚韧,是在悲凉的感受不到一丝温度的世界里,自己燃气一团微小的火光,温暖并照亮自己,给予自己活下去的勇气

  小环的坚韧,是在这嬉笑怒骂的生活里,攒着智慧力气,让一大家子活下去!

  如果给每个人的生命一个颜色,那么小环的生命一定是红色。

  红色亮眼,像小环的个性永远骂骂咧咧,永远风风火火

  红色像血,残忍血腥,是当年小环在山林里被日本兵追赶流出来的孩子,是这次流产造成的终生遗憾以及和多鹤 张俭三个人一辈子的纠缠。

  我常在想,如果张俭的媳妇儿不是小环而是另外一个人,张家的日子一定不能过的像模像样

  小环太厉害,太有生存的智慧了。

  不仅有智慧,她还善良,刀子嘴豆腐心的那种善良。

  她把情敌多鹤真心当做自己家人。张俭把多鹤扔掉自己跑回家,是小环骂着丈夫,一家人出去找。多鹤走失的几个月,也是小环挂心的几个月。张俭入狱后,她东顺一点西拿一点,靠登缝纫机养活了整个家。张俭判刑后,她看出了多鹤寻思的绝望,靠一碗鱼头汤,把多鹤在死的边缘拉回了生的世界。那个世界是活生生的,有远在东北的丫头,有拉二胡的二孩,有讨厌日本小姨的红小兵大孩儿,有忠心耿耿人性的小狗黑子,有楼下每天都噔噔作响的小环的缝纫机。

  一辈子喧嚣的小环,在生命走过一半之后,突然陷入沉寂。

  多鹤去了日本,丫头去了日本,大孩儿去了日本,二孩去了西南,张俭死了。

  留下半封信。

  那半封信流淌的是终于找回来,以为已经消失了的,对小环的爱。

  以及小环下半辈子一生的寄托和活着的希望

  《小姨多鹤》读后感(四):两个女人的史诗

  上个周天只把《小姨多鹤》的前四章读完,今天一口气从第五章读至结尾。

  通常是越看越爱不释手

  看完后,不禁要拿严歌苓和前段时间看的虹影相比较。两个人都深谙各国文化与历史这在书写上是占尽便宜的。凡是和历史扯上了关系,你不想高大上都难!当然同为女性作家,中心人物和女人都脱不了关系。

  但是严歌苓和虹影是不同的,她们的不同是两个层次的,虹影是隐晦而暧昧的,她的文笔比严歌苓细腻,甚至细腻过甚暴露了女性作家常有的缺点。而严歌苓像是浩浩汤汤的一条奔流大河,她不管你受不受得住,狂乱情绪一股脑的全朝你涌来,你在她的急速进攻下,守不住内心的防线,成为了她俘获的一个傀儡。

  读至结尾,深深发觉这个小姨不仅仅是多鹤,更适合那个大大咧咧的叫小环的女人。甚至在最后连张俭的死也是一句话带过。

  严歌苓在最后叙述的是两个女人前前后后三十几年共患难的情谊。

  《小姨多鹤》读后感(五):从前有个年代——《小姨多鹤》

  题记:从前有个小女孩,十六岁,叫多鹤,被卖入张家,第二个多鹤,被卖入李家,第三个多鹤,被卖入赵家,第四个多鹤,被卖入...... 对于《小姨多鹤》这部作品,王蒙曾经这样评价过:“离奇而又平实,冷酷却是温暖,丑恶酝酿善良,憎恨变成爱恋,是事出有因还是无辜灾难?不共戴天本来就难分难解。生离死别,呼天抢地,却是娓娓道来疯狂的历史,强暴了自自然然与普普通通。” 王蒙的话犀利的点明了这部作品的前因后果,让人痛,让人爱。整本书平平淡淡,如同孕育中的胚胎,持续痛苦的生殖,直到最后,终于脱离母体而生,因此即便文字来自于严歌苓,但在我等看来却无异是多鹤在生殖,小环为她接生,张俭是那个不说只是默默蹲着的父亲,三人聚在灯光下,每一个邻居每一个读者都在台下以数种不同的眼神观看着整个生殖的过程。而他们自己不知道的是,这不过是一个剧场,是一个时代最巨大的缩影,痛苦与折磨,爱情与快乐,以一种被引领的形式畸形的存在于每个人的每个角落。但我不愿要那些许的快乐——若是没有那无尽的痛苦,我又怎会为那些微的无奈感到快乐。 多鹤是当年日本人在满洲的垦荒团仓皇溃逃路上留下的孤女,村长为了保持所谓的尊严决定全村自杀,全村的人们都死光了,最后凝结的巨大的血块永远在多鹤脑海里存留,多鹤不愿死去,于是逃了,得到消息不愿坐以待毙的人们一起逃离了各自的村子,无数的人在逃亡的路上死去。路上遇到了土匪,从土匪枪下逃过一劫的多鹤被按斤卖给了铁路工人张家做了传宗接代工具,在接下来漫长的几十年里,这个“陌生族类”和她的男人张俭以及张俭的妻子朱小环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庭。张家在国仇家恨的背景下,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因多鹤的加入而变得畸形、暧昧而怪异少女多鹤心里有很深的恐惧。这恐惧缘于她在自己的村庄看到的“有血性地死去”的惨烈情景,缘于在逃难的路上亲身经历和亲眼看到的一幕幕惨剧,缘于她被抓在麻袋里论斤卖。但多鹤内心很倔强。她低眉顺眼地生活在张家,但并未想过要融入这个中国的家庭,当少女多鹤变成小姨多鹤的时候,她心里想的是,将来生一大堆孩子、自己的孩子,这样她就不再是孤身一人。 多鹤是被张俭强暴的,张俭有对她的肉欲,也有对小环的情欲,最后终于,多鹤爱上了他,他也爱上了多鹤。 小环是个非常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在那个时代她便懂得隐忍懂得爱恨,大声的嘶吼里隐藏着丝丝溢出难以忍耐的切齿之痛。无论什么样的朋友都可以被她征服,无论多么困难的境地她都能让全家人活下来。小环一辈子都在笑,笑着对待一切,骂遍了人,最后不骂了,因为没有人需要她再去维护了, 书里最充斥的情感不是情欲,是倔强,无论是哪一个回头看的人都不由得感叹,这是一个倔强的年代,没有倔强到极致的灵魂,如何能在熊熊燃烧想要把一切都化为尘灰的时间里活下来。 那个时代是有千千万万小姨多鹤的年代,也是有千千万万张俭的年代,那是中国历史上永远不能消逝的一道烙印,就这样横亘在每个人心中,我想我们的历史书里记载了如此之多疼痛的历史,不是在向我们呻吟“我们很疼痛啊,我们度过了那段岁月啊,多么不容易啊”,而是在给我们一个告诫,永远永远,不要再走上那条路。 小姨多鹤的一生,有张俭有小环还有孩子们,那么那些窗口里的人们呢,他们又有怎样的爱恨怎样的疼痛?他们又遇到了什么样的人生?红卫兵们颐指气使,大声怒喝,你以为他们自以为是、以他人的痛苦为乐?我想不是的。他们在压抑,压抑自己的情欲,压抑自己的声音,想要转移注意力忘却自身的痛苦,他们是逃兵,他们不敢追求自己的心之所向,他们不能所向披靡,他们不敢。 是啊,在那样的时代里,天性的快乐大概都是错的,任何的快乐都要被报以数倍的痛苦,那样的压抑,又怎能发出自己的声音? 永远别忘了,人是活的,爱恨是灵魂的声音,是最美好的礼物。

  《小姨多鹤》读后感(六):这是我看过最伟大的女人——小环

  开篇被那轰隆隆自杀式的枪炮声轰了一下,又该是另一个《金陵十三衩》吗?还是抗日战争,只不过已经结束了。但中间夹着年代的色彩,却越描越浓郁,让人不禁将人物的遭遇与大时代的背景相联合,形成一幅浓墨重彩的图画。说不上很喜欢故事,总觉得不按自己希望的剧情走,就不是自己心目中最好的故事,但不得否认,只有这样残酷、血淋淋的情节才令人难忘。血淋淋,也有描述生命的,但重点描述却是人心。生活在那个非常时代,遭遇那等事情,几个主角,乃至小孩子们心理都是不痛苦的,他们痛恨这样的家庭,同时来自亲缘关系,他们也不得不热爱这个家庭。大人们的情感是扭曲的,极力的压抑着自己。小孩子看到眼里,表现在行为里。这样特殊的家庭,实在不容易。

  更多的人目光是多鹤。的确,她是个苦命人,失去所有亲人,失去家园,但她幸运被得救,幸运有能力补偿张俭家的缺陷,幸运得到了张俭的爱,幸运得到了小环的心痛,幸运得到了三个小孩与身俱来的喜欢,幸运隐藏在大时代里。张俭也是幸运的,2个对他挚爱的女人,保护、爱护着他。

  故事中真正最悲惨的人是小环,她的一生是厚着脸皮为自家人,不让自家人吃亏,不让别人占便宜,是这样的人,不能生育,成全自己的丈夫跟别的女人一起,丈夫有事她第一个挺身而出,丈夫被判死缓,也是唯一一个坚强地面对现实的人。她没有想逃避,没有时间悲哀,她要家人都对未来充满信心,让家人都食饱穿暖,让家人有生活的激情。她的一生都为家庭。她忽略了自己的所有情感,忽略了自己的所有情绪,忽略了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她是真正伟大的人。尽管她的丈夫最后也爱上了那个外族女人,尽管丈夫的最后一面,最后时间她都无法跟他一起过,尽管最后她的孩子们都认多鹤为亲妈,但是她还依然努力的活着,她只要张俭爱她,心里有她,孩子的嘴里还是叫她妈,她就够了。她也不是什么也没有,她还有小黑陪着她。

  《小姨多鹤》读后感(七):我好讨厌那个叫严歌苓的女人,她把我的心揉得稀碎

  凌晨一点看完《小姨多鹤》,小环安慰黑子明天就有信了。这样点到即止又似乎说尽一切的结束让人好不甘心,于是愤愤然,很没脸地哭了一会儿。

  严歌苓这个女人真是好讨厌,把一个活生生的朱小环交给我们,又活生生地把她交给了孤独。那种永远等信的孤独。

  我好喜欢朱小环这个女人。这个认为朱家屯就是世界的中心、出了朱家屯连四十公里外的安平镇都是外地的女人。她就活得那样狭隘,但又厉害得不知天高地厚。

  我又好喜欢她那张巧嘴、那颗机智的脑袋瓜。和人骂架,她都摆出一副泼妇骂街的姿态,谁来应战她都不怕。说话技术也是一流,猜得透人的心思,她不是从一声不吭的小二孩张刚嘴里套出一条条信息么。偷蒙骗也能来,用顺手牵羊的毛巾骗到农民大妹子的六个鸡蛋,一边夸人家年轻一边在心里想怎么看怎么像六十三了。

  小环是识大体的,不能生育,她认命了;张家买个日本媳妇来传宗接代,她吵吵闹闹也认命了;两个女人几十年同在一个屋檐下,直到那俩人真的好上,自己却成了多余,她伤伤心心也偷偷认了命,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地认了命。得亏有她,不然这个一夫两妻的家早就坍塌了,在张俭面前她维护竹内多鹤,张俭驴起来她酸溜溜地说话维护孩子,在邻居面前她又维护“妹子”朱多鹤。是她把这个家串联起来的。

  特别钟意朱小环,讨厌多鹤。多鹤的爱情,那么自私那么占有,而朱小环,人家爱得大度宽容,刀子嘴豆腐心的她总是替多鹤想了又想,多鹤可从没这样过。因此当小环劝张俭去和多鹤圆房消消多鹤气的时候,我脱口而出,凭什么啊!当小环借上厕所将探监的时间匀出给他俩人单独相处,而多鹤真的把张俭每晚九点自私占有的时候,我真想冲上去弄死这个日本女人。小环只是没有这样浪漫而已,如果换做她,她一定会说,二孩,每晚九点的时候,我和多鹤在家想着你。小环一定会添上多鹤,而多鹤的世界却永远将小环排除在外。

  我不喜欢小环的结局,有种聪明累“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的悲惨。多鹤很有心啊,把病危的张俭劝去日本治疗,她终于得到了这个男人,没人旁人分享地得到了,再一次把小环排除在外。小环聪明一世,不可能没有丝毫怀疑,当年下江南的时候,她都要死要活跟着张俭来了,不过在全世界说“让他们一家人团聚”,小环就成了个没有身份的傀儡了。这个傀儡在这个家这么多年,大摇大摆进进出出这么多年,是该退位让贤了。

  张俭在日本死在了多鹤怀里,丫头去了日本,大孩张铁也跟去了。人家一家算真正团聚了,有你朱小环什么事啊?你为张家生过半个孩子么?哦,倒是生过,只不过被多鹤的同胞害死了而已。

  日本人没有抢到中国的领土,却成功抢到了中国的男人。从朱小环的手里,一丝不剩地抢了过去。

  是啊,还有什么剩给她朱小环的呢?丫头、张铁都不怎么来信了,多鹤来是来信,信越来越长,都是关于小环毫无概念的日本的事。二孩是唯一还把小环称做母亲的人,可是也高飞了。小环父母亲都过世了,只剩下这栋职工楼的一间,还有年老的黑子,以及盼来盼去无法准时的信。

  这就是没有子女的下场么?

  我是为朱小环而大哭的一场。这个女人太值得怜爱了。

  《小姨多鹤》读后感(八):大爱朱小环

  对多鹤,我是爱不起来的,只有同情.她不过是个麻木的,逆来顺受的女子.这缘于她那个民族女性的生存哲学.而读到最后,同情都不必了.她看上去卑微、柔弱,却是真正的赢家。她赢得了一个男人的心,赢得了一大堆血脉的流传。而朱小环呢?她还剩什么?她是个事事要尖占强的女人,可是为了爱情,她几度将男人拱手相让。因为善良,她会在丈夫将情敌遗弃后冷语相向。因为亲情,她多少年如一日地,将情敌的孩子视如己出。多鹤曾经控诉:于你们,我不过是一个子宫两个乳房。曾经指责:中国人都是撒谎精。而朱小环,她从不控诉,即使天天与人争吵,也从不记仇。也许在那样的年代里,她的一句“凑合”,方是最珍贵的生存法宝。向伟大坚韧、善良的女性致敬!

  《小姨多鹤》读后感(九):一个特殊的家庭

  看完这本书已有几天,总想写些什么但又不知道能写些什么,每个人物鲜明而生动的有些让人心疼,像有什么东西堵在胸口不吐为不快,多鹤:坚韧而倔强,沉默而隐忍,用自己不多的言行改变着那个家庭,在异国的土地上孕育着三个儿女殊不知自己身体里血液的另一部分属于另一个国家,注定与那个家庭脱离不了关系,注定一场离奇传奇苦难多桀。小环:最悲情伟大的一个女人,泼辣善良,刀子嘴豆腐心,对张俭如姐如母般得爱,对三个孩子是视如己出,付出真正全部的母爱。张俭:我一直认为张俭一生所爱是多鹤,只是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家庭,他不能光明正大的去爱一个日本女人,更不能抛弃糟糠之妻,他看似木讷实则大智,就这样一个男人两个女人组成的特殊家庭谁也离不开谁,像很多普通家庭一样温馨,辛酸,只是更多了一份离奇!

  《小姨多鹤》读后感(十):犀利的疼痛和暖暖温情【小姨多鹤杂谈】

  说来惭愧,第一次接触严歌苓的作品。

  《小姨多鹤》是我阅读严歌苓的第一部作品。说评论够不上,只能把自己心中所想书写下来,与之共勉。

  首先整本书阅读完后,给人一种既犀利疼痛又暖暖温情的感觉。小说的时间跨度大概三十多年,而跨越的那个年代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的年代,各种贫穷、战争、斗争、仇恨、冤案等等,都令人不堪回首。而关于抗日抗争后的民族疼痛,民族沉思,以及战争后的产物:日本女人在华卖为人妇人奴~~这一直是被人所忽视的,至少我是不知道的。说它给人犀利的疼痛感就是因为这个,战争所给我们造成的伤害,战争所导致的日本遗孤,这些慢慢被人淡忘或者压根儿不知道的事情被她写出来了,写得客观、完整而惊险真实,所以阅读小说就如身临其境,感受战乱的不堪与生命时刻不保的惊险,感受贫穷年代底层人民朝不保夕、食不果腹的困窘与绝望。而暖暖温情,则是着眼于张俭一家人中默默的感情,张俭与正妻朱小环不离不弃的夫妻情、张俭与竹内多鹤深埋心底的爱情、朱小环与名为亲子女实为养子女的母子情、多鹤与名为外甥外甥女实为亲子女【在那个家中,她没有名分,孩子们都叫她小姨】的真亲情,都让我动容。阅读完后,你不会因为多鹤是日本女人而满腔不满,文中她就是一个女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没有国籍、没有阶级,只是一个爱着家人爱着孩子、勤勤恳恳劳动的女人。她在中国举目无亲、在张家没名没分,而且还不太懂中文,然而她就那么坚韧的活下来了,不说话只劳动,任劳任怨,在张俭还没爱上她之前,她把满腔的感情都倾注给了孩子,孩子就是她的一切,孩子就是她对故乡的追忆,孩子就是她的依托,总之只有孩子才能给她安全感,给她活下去的勇气。后来她与张俭有了爱情,彼此挚爱,我认为这不是对朱小环的背叛,人类的真爱毫无杂质,所以情之所至,又有谁能阻挡得了呢?她渐渐又有了新的依托,尤其是后来张俭被陷牢狱,她与张俭的那个有关想念的约定,不禁让我黯然,这得有多深厚的感情才能让他们忘记身边一切而去专注在一刻,仅仅只为思念一个人。

  小说中我最欣赏的人物是朱小环,虽然她与张俭的夫妻情里爱情的因素越来越少,然而不离不弃的亲情却让她对那个家愈发的热爱。她泼辣洒脱,刀子嘴豆腐心;虽有时爱吵闹却也明事理懂进退;虽懒惰,但真正时刻还是她在支撑整个家。她因为日本人而掉了孩子,从此不能生育,因为张俭的一句保大人,至此对张俭掏心掏肺,对张家死心塌地,所以当张家买回多鹤为张俭生子,她也只是适度的闹闹,闹完也乖乖回家了。当多鹤生下女儿丫头后,她对丫头的爱,完全是一个亲生母亲的爱。对于多鹤的态度,刚开始她虽没什么好脸色却也从没刁难过她,后来在多鹤生下双胞胎儿子后,她其实已真心实意的把多鹤当成了家人。在张俭入狱后,她挑起了整个家,对于他人对多鹤的刁难,她都一一帮她排除,时刻把多鹤带在身边;而对于跟家庭闹阶级矛盾的大儿子,她也拿出母亲真心的爱去感化。所以她跟多鹤的感情,也真真是超越姐妹的真情,即使她知道张俭的心里最深处藏的是多鹤,她却没有闹没有嫉妒【也许刚开始时有点嫉妒吧,只是后来就淡了,就如作者所说,小环后来在家中扮演的角色不止是妻子还有母亲、祖母等角色,她的感情已经升华】。如此坦荡荡、没有嫉妒、只有关爱和呵护的女人,怎么不让人惊叹呢!还有一点就是她对三个孩子的感情,三个孩子中,最最得我心的是张钢,想必也是最得小环心的,丫头和大儿子都随多鹤归日本了,他们想追求更好的生活这无可厚非,可是把养了他们那么多年的“母亲”就那么弃置在祖国,难免让人心里悲凉。所以二儿子毅然决然的留下令我欣慰,即使最后他也不能常伴小环左右,但只要知道他就在不远处,就会来信,又有何妨?所以这个辛劳了一辈子、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也终是有了寄托,伴着黑狗,等着,也许,明天,他们就来信了。。。

  【思绪有点乱,突然又冒出很多想法。其实刚看完那会儿有种特别压抑的感觉,就如站在一个黑暗无迹的荒原,寒风瑟瑟,想逃脱却找不到出路般~~定了定心神便又安静了。。好吧。。就先搁笔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