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读后感10篇

2018-09-24 04:00: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读后感10篇

  《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是一本由(德) 尼采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读后感(一):有点华而不实

  尼采的文章写得的确是文采飞扬,但是除了第一章以外其他章节读起来除了感觉文采很好以外觉得并没有太多的收获。不知道是不是时代不同了感觉读起来尼采有点老生常谈的感觉,另外觉得刚读的时候激动万分但是“冷却”一段时间以后有点不以为然意思!或许是我境界不够吧!

  《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读后感(二):隆重推介~

  每个人需要一个人生导师,尼采找到了叔本华,其他人呢?

  责编的又一本好书,隆重推介喽~

  仔细想了想自己的人生导师,小学的时候貌似是郑渊洁,初中应该是金庸,高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列子和金刚经,自此心识大开,三教九流诸子百家之书无所不读,此后精修,渐入无书胜有书之境。。。(滚!)

  《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读后感(三):译者序太长了,几乎涵盖了正文全部。请先读正文。

  周国平翻译水平还是可以的,没感觉拗口和难受

  尼采文章80页,周国平的译者序30页,以“原句引用“的方式涵盖了绝大部分尼采的点睛语句

  书本来就很薄只有80页,若是三五百页的书,30页译者序可以接受

  而且译者序应该是介绍创作背景、翻译背景为主,不应该如此大规模复制粘贴原文

  所以,想不受周国平思路影响的朋友,可以先读原文。译者序作为总结、理清思路所用。

  《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读后感(四):读书摘

  “因为他发现人们想骗走他的自我,要心照不宣地把他从他的洞穴悄悄拖走。他奋起反抗,他竖起耳朵,决计道:”我要保持自我。”这是一个可怕决定,他逐渐才认识到这点。

  我为什么活着?我应该从生活中学习什么?我怎么变成了现在的我?又是什么原因使我为自身的存在痛苦?”

  ——保持自我

  “他的尊严崇高只能使我们茫然自失,进而使我们脱离一切行动者的组织义务之链,生命之河,都将付诸东流。”

  ——众人反对苏本华式人物理由

  “最卖力地推进文化势力,恰恰存有三重私心,他们并没有带着纯洁无私心态来和文化打交道。”

  ——很好地描述国家推动文化事业举措本质

  “首当其冲是逐利者的自私,他们需要文化的辅助,随后便给予汇报,此时他们当然要规定文化的目标和规模。 ...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教育,就有尽可能多的需要,就导致尽可能多的生产,就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幸福。”

  “其次谈谈国家的自私:国家也渴望推广普及文化,并且掌握满足愿望的最有效工具。...推广教育有利于国家,有利于它和其他国家竞争。“

  ”...第三种势力,是那些所有意识到一个丑陋或者无聊内容,并且想通过所谓“美的形式”加以遮盖的人。...他们用整个东西方的调料浇遍自身,而且理所当然!现在他们自然散发出有趣的,来自整个东西方的气味!...这些死物想变得有趣。“

  ——文化形式主义

  1,首先是其方正品性简单的感觉...推崇旧观点谴责宣告新事物的人...掌握着衡量合法敏锐尺度,超出这一尺度,便收到质疑

  2,近距离洞察力...视域通常狭小眼睛凑近物体才看得清楚...但他绝对看不到全景

  3,在好恶方面表现出的冷静和平庸的天性...只按照他熟悉动机来寻找他人的动机

  ——这点特别感触。让我想到菲利普约翰逊的一本书,把所有近现代理论都列了一遍。类似这样的集成书很多,真是屎一样。在编者眼中,这一个个理论不过就是”理论1“,”理论2“ ... 理论沦为符号。关于这点,我希望再写篇文章说一说。

  4,感情贫乏生性沉闷 ...对于某些认识所带来的痛苦,他真是全然无知

  5,自我评价甚低,也就是谦逊。仿佛心里明白自己是爬行动物。这一性格令人感动

  6,对教师和领路人的忠城...借于后者的提携

  7,因循守旧,以及中无思想根基纯粹植根于既有习惯真理观。这种人是收藏家,诠释着,目录标本作者。他们在一个领域学习,探寻,纯粹因为还不曾想到会有别的什么领域。他们的勤奋类似直落而下的重力,所以常常高产。

  ——说的太好了。和3可接应。

  8,躲避无聊...不知道如何打发闲暇

  9,挣饭碗

  10,尊敬其他学者害怕遭人蔑视。这一动机比前一个更稀罕,但是更高尚... 人们非常周到地向他人发现的真理表示敬意,以便有朝一日自己发现真理时,再把缴纳的税索要回来。

  ——真是一针见血。

  11,虚荣选择稀奇古怪的东西,而如果这些东西耗资巨大,需要旅行,挖掘工作,以及和世界各国保持密切联系的话,他就更加神往,多数情况下他只求荣誉,让人们把自己当珍品来惊叹

  12,游戏冲动,寻找绳结并慢慢解开

  13,正义冲动。但愿这一冲动在学者身上发挥超出人们观察的,更频繁有效的作用。因为,哪怕有一点争议火星落入学者的灵魂,也足以把他的生活和事业变为一团大伙并加以净化,这使他不再享有宁静,迫使他与温吞或冰冷的心境一刀两断,因为普通学者正是在这类心境之中进行日常工作。

  --

  ——学者的13个品性

  一个国家,如果还需要除政治家以外的人来关心政治,那必定是一个糟糕的国家,他活该断送在这众多的政治家手里。

  ——干嘛每天在网上吵来吵去

  国家目前为了促进哲学,使一些人享受那种”自由“绝非自由,而是一个养活人职位

  ——想起宋朝养文人制度

  我们可以想象有这么个年轻人,没有多少生活阅历,可他头脑里却杂然并存五十个作为文字体系,以及五十种对体系的批判——这是何等的混论,何等的荒废,对于哲学教育又是何等的嘲弄!

  ——清华的建筑学教育就是这样。

  《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读后感(五):一个青年哲学家的自勉

  我们只有一次生命,我们生来就是独特的。我们之所以不能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唯有两个原因:懦弱懒惰。我们大多数人的生命过得畏畏缩缩的,我们害怕邻人,害怕他们维护习俗。而这些习俗,可能在几百公里外就不同。对一个哲学家来说,坚持真理,从真理而获得自由,这需要极大勇气。而对哲学家更大的挑战在于懒惰,思虑的懒惰。这种懒惰,或者体现在贪图安逸,或者体现在厌恶闲暇。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在忙忙碌碌中躲避思考更甚于我们在闲适慵懒中躲避思考。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将自己的声音淹没了。尼采说,“每颗年轻心灵日日夜夜都听见这呼唤,并且为之战栗;因为当它念及自己真正的解放时,它便隐约感觉到了其万古不易的幸福准则。”1过一种不平庸的生活不需要天赋,我们只需要听从内心的呼唤,抵抗懦弱和懒惰,直面自身,直面自己对自己的责任,直面自己独特的源于无数巧合奇迹般地相遇而出现的生命。过一种不平庸的生活,其实就是过一种真诚的生活,实现自己本质上的独一无二。

  做我自己,这几乎是尼采捧出的一大碗鸡汤。然而,懦弱和懒惰成风的此世,做我自己,做一个独立自由的思想者,谈何容易。尼采说,一个哲学家成长过程中要遇到三种危险孤独、对真理的绝望和对彼岸渴求。即使是最伟大的思想,仍然可能遭受一个时代的沉默。即使对伟大者如叔本华,德国人曾经持有的牢不可破的沉默,“使他的主要著作最初版本的大部分只好捣成了纸浆。他的壮举将仅仅因为漠视而付诸东流,这一现实的危险使他陷入了可怕的、难以控制不安;看不见哪怕一个值得重视的追随者。”2思想者是孤独的,伟大的思想者更加孤独。因为伟大者甚至只能通过另一位伟大者得到理解。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怀疑总是时刻冲击着我们的信念。真理在获得确立之前,总是隐匿在重重帷幕之后。对真理的渴望愈甚,经过长久追寻而总不可得所导致的绝望就愈沉重。对真理的渴望使我们发现了自己的局限性,我们渴望获得天赋,我们渴望成为天才,我们甚至怀疑那个追求真理的事业是为圣徒和天才预留的。这就是对彼岸的渴望,因为这种渴望,我们停下了在此岸的追逐。哲学是一场巨大的冒险,每一步都可能成为放弃的理由。

  在成为哲学家的路上,有一个巨大的陷阱就是成为学者。学者是哲学家的退化,是聪慧失败者,是误入歧途者。他忘记了追求真理的初心,他忘记了来自内心和永恒召唤。尼采列举了学者的十三宗罪:没有意识到自己不自觉地采取了某些标准,只注重局部未着眼全局,缺乏对伟大的喜好与对平庸的厌恶,感情贫乏而枯燥,自视甚卑,对师长忠心耿耿,在求学问上做惯性运动逃避闲暇也即逃避思考,把学术作为谋生的手段也即只为那些能够带来好处的真理效劳,提防同行又怕遭他们小看,从虚荣心出发想尽可能地建立自己的山头,把追求真理看作为游戏,出于对不正义事物的愤怒而追求真理。3

  “人类应该不断地致力于伟大个体产生。”4然而社会和国家却在不断阻碍这个过程。这是一个世俗的时代,这是一个在世俗中激烈竞争的时代,竞争的是财富权利交际。沉思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沉思者对世俗的超脱,在世俗者看来无异于一种被抛弃,被时代的大潮所抛弃。而在沉思者自己看来,超脱意味超越,是将自己暴露于世俗的浪潮之上,暴露意味着更易于遭受攻击。暴露需要巨大的勇气。仅仅这一点就将许多人吓退。而当国家资助哲学,哲学就被国家牢牢地攥住喉咙。国家不需要真理,它只需要能够为其所用的真理。当国家掌握着面包和职位,我们当如何保持独立?“如今,当老师的只要善于开辟出一块地盘,让庸才们在其上也能做出一些成绩,他就准会一举成名,求学者立即蜂拥而至。”如果哲学家应得的荣誉被掌握在委身于国家的学者手里,我们当如何面对?是蜂拥至他的门下,还是坚守自己的理想,听从那日日夜夜的召唤?

  哲学家追求的不是此世的荣誉,而是万世的荣誉。引用爱默生的话做结尾,“当伟大的上帝让一个思想家来到我们的星球上时,你们要小心。那时候,万物都有危险了。这就好像一座大城市爆发火灾,没有人知道到底什么东西还是安全的,火灾将在何处结束科学中的一切都不要想逃脱一夜之间被颠覆下场,任何学术名望都不再有效,包括所谓永恒的名声;迄今为止对于人们宝贵的和有价值的一切东西,现在只被看做出现在其精神视野中的一些观念,它们造就了现有的事物秩序,就像树结果实一样。顷刻之间,一种新的文化水准迫使整个人类追求的体系发生了彻底变革。”5

  哲学,使我勇敢。哲学,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注释:尼采,2012:《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周国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第2页。同上,第17页。同上,第58-61页。同上,第48页。爱默生,《尝试》,转引自尼采,2012:《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周国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第87页。

  《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读后感(六):尼采: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

  【书评写的不好,只是为了进一步强化我自己的理解和记忆~】

  引子

  《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是尼采30岁时的作品(尼采在55岁的时候精神失常,在母亲和妹妹照料下,仅仅一年之后就去世了,享年56岁)。这本小书(88页)是尼采所写系列论文《不合时宜的沉思》(共四篇)的第三篇,写于1874年,同年出版单行本。

  尼采(1844-1900)

  一 作为隐喻而存在——“叔本华”

  尼采写“叔本华”,首先是因为尼采的思想确实从叔本华那里受益良多,但更重要的是,其实“叔本华”本身就是尼采写作里所存在的一个巨大的隐喻:叔本华式的哲学家,甚至可以说是“叔本华式的尼采”。

  二 整本书包书名都在说:这本书是写作为教育家的哲学家叔本华

  在书中,尼采极尽作为一个哲学家对另一个哲学家的哲学式的、略显华丽的褒奖。尼采没有见过叔本华,他是作为叔本华的读者的身份而存在的。

  尼采说:“我属于叔本华的那样一些读者之列,他们一旦读了他的第一页书,就确知自己会读完整本书,倾听他说过的每一句话。我一下子就信任了他,现在这信任仍像九年前一样坚定。”(P10)不仅是尼采对叔本华有这种感受,我相信读了《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一书的你,也会是同样的感受。【尼采很伟大的一点是,他不是一个苛刻理想主义者,而是一个身体力行的苛刻的理想主义者,在书中他提出的所有批评,你都可以看到,在尼采自己的身上克服了,他所说的“在自己身上克服整个时代”,他确实做到了。】

  一个极顶点就是另一个极端起点的开始,所以在尼采极尽华丽的辞藻来褒扬叔本华的时候,他也不遗余力地批评了当时所有对时代呈现谄媚态度的哲学家。(在书中,尼采对叔本华的夸赞甚至会让读者恍惚觉得尼采似乎是个有点儿“中二”的少年,如此坦率和耿直,可以想象当时尼采的言说曾产生过多大的震荡。)

  “叔本华是在对自己说话,或者,倘若人们一定要设想一个听众,就不妨设想一个怀着爱心倾听的听者。我们太缺少这样的作家了。当这位言说者刚刚吐出第一个音,他的强烈的快意便已笼罩我们;我们宛如走进高山上的森林,我们深深地呼吸,立刻感到通体舒畅。我们觉得,这里处处是使人强健的空气;这里有一种无可模仿的无拘无束和自然而然,正如那些以自己的心灵为家宅,并且拥有一所及其富裕的家宅的人所感觉的一样。”(P11)

  话锋一转,尼采就转向批判当时德国的哲学家:

  “与此相反,有些作家为了显示机智而故意出语惊人,他们的演讲因此而有一种不安静、不自然的风格。当叔本华说话时,我们同样也不会想起那些学者,他们生就一副僵硬而不灵活的身躯,心胸狭窄,所以笨拙、窘迫或者做作地从那里走来;另一方面,叔本华的粗糙的、有点儿像熊一般的灵魂岂不使我们既怀念又鄙弃法国优秀作家的灵巧高雅的妩媚,在他那里,无人能发现模仿来的、仿佛镀了银的伪法国风格,这种风格是德国作家十分引以为自豪的。”(P11)

  叔本华(1788-1860)

  三 整本书的缝隙里都在讲:“叔本华”式的哲学家,才是真正的哲学家

  (一)成为你自己

  在《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一书中一共有八个部分。其中,作为中国现当代励志模板的“成为你自己”是作为本书的第一部分而存在的。在中译本的书中,仍然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个热情澎湃的、血气方刚的、30岁时的尼采,激动的语气,狂热的思索,让今天的青年依然为之震撼。

  100多年前的尼采已经提出了这个响亮的口号:“成为你自己!”但是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这些庸人仍然在不能做自己的镣铐生活里徘徊。是啊,不是每个人都是天才哲学家啊,更不是一个能够做自己的尼采。

  尼采在开篇发问,如果问一个去过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旅行家这些国家人们的最大共同点是什么的问题的话,大概旅行家会回答:是懒惰的倾向。(P1)在尼采这里,懒惰是没有生存之地的,尼采说:“当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蔑视人类的时候,他是在蔑视他们的懒惰:由于他们自己的原因,他们显得如同工厂的产品,千篇一律,不配来往和垂教。不想沦为芸芸众生的人只需要做一件事,便是对自己不再懒惰;他应听从他良知的呼唤:“成为你自己!你现在所做、所想、所追求的一切,都不是你自己。””(P2)每颗年轻的心,听到尼采的这些呼唤,都会为之战栗,当它念及自己真正的解放时,它变隐约感觉到了其万古不移的幸福准则,但只要它仍然套着懒惰和怯懦的枷锁,那就从不会有这种幸福,更不会有这种解放。

  尼采真是个励志大师:“对于我们的人生,我们必须自己向自己负起责任;因此,我们也要充当这个人生的真正舵手,不让我们的生存等同于一个盲目的偶然。我们对待它应当敢作敢当,勇于冒险,尤其是因为,无论情况是最坏还是最好,我们反正会失去它。”(P3)“谁也不能为你建造一座你必须踏着它渡过生命之河的桥,除你自己之外没有人能这么做。尽管有无数肯载你渡河的马、桥和半神,但必须以你自己为代价,你将抵押和丧失你自己。世上有一条唯一的路,除你之外无人能走。它通向何方?不要问,走便是了。”(P4)

  然而,我怎样找回自己呢?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人是一个幽暗且被遮蔽的东西。不过尚且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发出重要的审问:

  “年轻的心灵在回顾生活时不妨自问:迄今为止你真正爱过什么,什么东西鞥使得你的灵魂振奋,什么东西占据过它同时又赐福予它?你不妨给自己列举这一系列受真爱的对象,而通过其特征和顺序,它们也许就向你显示了一种法则,你的真正自我的基本法则。”(P4-5)

  而叔本华,就是这样一个祛除幽闭遮蔽物的哲学家、教育家,教育就是解放,是扫除杂草,是对大自然的理解和礼拜。

  (二)回归简单和诚实:伟人在自己身上战胜了时代

  为什么我们缺乏任何高级的教育?因为我们“没有培养他们的教育家”!(P8)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完全无视道德教育,或满足于形式主义。德行是一句空话,交涉学生对之一无所思,一句过时的空话,人们对它极尽嘲笑。

  “现代人活得很尴尬;从先辈继承来的对自然本性的畏惧以及这种自然本性重又焕发出的吸引力,在不论何处获得一个支柱的渴望,蹒跚在次好与更好之间的认识能力的疲软,这一切在现代人的心灵中造成了一种不按,一种迷乱,注定它一事无成,郁郁寡欢。”(P9-10)

  所以,尼采认为叔本华能够教育他使他超越时代的不足,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教尼采在思想上和生活中回归简单和诚实,也就是——不合时宜。

  叔本华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过三种危险:孤独,对真理的绝望,否定此岸。

  尼采这里稍微批了下康德:

  “康德固守大学,服从政府,维持一种虚假的宗教信仰,容忍同事和学生中的相同信仰,既然如此,他的范例主要产生学院教授和教授哲学家,便是很自然的了。”(P15)

  “叔本华与饱学的冬烘们毫无干系,洁身自好,竭力独立于国家与社会——这就是他的范例,他的榜样——这里说的只是最表面的特征。”(P15)

  叔本华没有朋友,尼采说,一个人只要拥有真正的朋友,哪怕全世界都与他为敌,他也不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孤独。(P18)但是叔本华没有朋友。所以他是孤独之子。这是叔本华成长的第一种危险。

  叔本华面对的第二种危险就是对真理的绝望。

  “这一危险是伴随着以康德哲学为出发点的恶思想家,只要他在受苦和渴望方面是一个更完整更有活力的人,而不只是一架霹雳啪嗒作响的思想及其和计算机器。”“一旦康德开始发生一种广泛的影响,我们只能在一种具有腐蚀性和瓦解作用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形式中有所觉察;唯有那些最活泼也最高贵的心灵,因为不堪忍受怀疑,在他们身上取代怀疑的便会是那种震撼以及对一切真理的绝望。”(P19-20)

  叔本华的伟大之处是站在整幅生命之画面前,解释它的完整意义,其他人却致力于研究画布和颜色。伟人只是时代的样子,他在自己身上战胜了时代。“他教导我们在对人类幸福的真实促进与虚假促进之间做出区分:不论财富、名声还是学问,都不能是个人摆脱对其人生之无价值的深深烦恼,对这些东西的追求唯有靠了一个高尚的光芒普照的总体目标才有意义,这就是获取权力,借之补救身体,成为对躯体之愚昧和笨拙的永恒矫正。尽管一开始也只是为了自己,但通过自己最终是为了一切人。”(P21)

  “说到底,活着就意味着冒险。”(P24)

  “哲学家要给整个人类命运下一个正确的判断,因而不只是平均的命运,而首先是个人或整个民族可能获得的最高命运。”“所以,哲学家必须在与别的时代的区别中估价他的时代,并且,当他为了自己而克服当代性时,也必须在他所描绘的生命之画中克服当代性,亦即使之难以辨认,仿佛被涂盖住了。”(P24,p25)

  (三)哲学家的存在类型

  “在我们时代,哲学家作为教育家意味着什么?”(P29)

  “哲学家怎么看待我们当代的文化?”(P30)

  哲学家意识到:我们时代普遍的匆忙是文化整个被连根拔起的征兆,世界从来不曾如此世俗化。“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原子时代,一个原子式混乱的时代。”(P32)“当所有人在自己身上只感觉到思域的蠕动和卑劣的焦虑,就这样从人的形象堕落,堕落为禽兽、甚至僵化的机械之时,谁将负着人的形象上升?”(P33)

  尼采回答道:“我们的时代塑造了三种人的形象,从他们的光景中,芸芸众生长期内仍将获得美化自己的生活的动力:这就是卢梭型的人、歌德型的人和叔本华型的人。”(P33)

  伟人和小人物的区别是:不愿再设计自己的事情上自欺和受骗,一定要深入存在的底蕴,追问为何活着的问题。而叔本华型的人“甘愿为真诚而受苦”(P35)。

  “苦难是负载你走向完美的最迅捷的动物。”

  尼采说叔本华式的人生就是:“幸福的人生是不可能的,人所能达到的恶最高境界是一种英雄生涯。为了正在到来的不拘怎样有利于全体的事物,与及其严重的困难搏斗并且终于获胜,但是所得甚少,甚至完全得不到回报。”“他的意志历尽艰辛,忍辱含垢,终其一生劳而无功,饱受世态炎凉,在涅槃中毁灭。”(P37)

  卢梭型的人如同一团烈火,点着整个民族;而叔本华型的人首先是冲向最前带领民族,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而歌德型的人求得一种高贵的目标,一种自我保护。

  (四)自然为什么要产生哲学家?

  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周围迅跑着高雅的野兽,而我们正置身于其中。他们建造城市和国家,他们发动战争,他们无休止地聚集和分离,他们彼此竞争和模仿,他们相互欺诈和蹂躏,他们在痛苦时哀嚎,他们在胜利时欢呼——这一切意味着我们在退化,在退回到动物本性,隐藏其形而上的禀赋,宁愿重返无意识的本能世界。(P43)

  因为有哲学家们的存在,如同叔本华的心一样,“始终怀着这样的激情拥抱存在的可怕的象形文字,拥抱石头一般冷酷的学说,不是作为黑夜,而是作为明亮、殷红、普照世界的光芒。”(P45)

  自然需要哲学家,需要圣徒。“在圣徒身上,自我已经完全融化,他的受苦生涯不再或几乎不再被感受为个人的东西,而是对一切生灵的之神的共感、同感和同感;在圣徒身上,出现了生成的游戏完全想象不到的恶那种奇迹般的变化,那种最后最高的人性变化,全部自然都为了他的自我拯救而朝这一变化突进。”(P46)

  简而言之,“就是要求我们不倦地与阻挠我们成为叔本华型的人,从而剥夺我们生存的最高完满性的一切进行斗争。”(P47)

  四 但现时代却是多可恶的现时代!

  (一)时代的匆忙与体面的丧失

  尼采在第六章开篇提出:“人类应该不断地致力于伟大个人的产生——它的使命尽在于此,别无其他。”(P48)

  个人应该甘愿为这个目标服务和自我牺牲,个人心系伟大人物,是文化的第一典礼。(P49)而如今哪些文化的推动力量,包括盈利者、国家、形式爱好者、科学,都是自私自利的,“为己所用”的观念,彻底糟蹋了现时代的文化。现代人用“美的形式”来将“丑恶或无聊的内容”淡忘,来掩盖其匆忙的逐利行为。

  尼采辛辣地讽刺道:

  “有时候我觉得,现代人彼此都厌倦得要命,所以他们觉得有必要借助于一切艺术来把自己弄得有趣一些。”(P53)

  “现代人不惜一切代价要变得有趣和兴致勃勃。”(P53)“这样,尊严和体面的丧失当然是极为触目惊心的了,因而非常需要一种骗人的优雅,用来掩盖那种斯文扫地的匆忙病。”(P55)

  (二)学者对时代的谄媚

  “学者们还相当大量地怀着想要发现某一些“真理”的冲动,目的是向权贵、金钱、舆论、教会、政府献媚。因为他们相信,如果主张“真理”在它们那里,对他自己是有好处的。”(P58)所以在学者身上充满了拙劣的伪装,对新事物的隐晦,本性好恶的平庸且乏味,逃避且无聊。

  “在任何时候,天才和学者都是相互敌对的后者想要杀死、解剖和理解自然,前者想要用新的活泼的自然来加强自然;这就存在着观念和做法的争论。”(P62)

  “最幸运的时代不需要也不承认学者,最病态的怨气冲天的时代,则把他看作最高贵最有价值的人,授予他最显赫的地位。”(P62)

  现代人在表达时显示了一种野蛮的任性和夸张。而且这种夸张横行于时代。这个时代充斥着“胡说八道;它们未必只是宗教教条,也包括诸如“进步”、“普及教育”、“民族”、“现代国家”、“文化斗争”这些荒谬的概念。现代所有的普通名词都披带着人为的、不自然的装饰,因而比较聪明的后代将会谴责我们的时代扭曲和畸形到了极点——不管我们仍在多么响亮地夸耀我们的“健康”。”(P69)

  尼采真的很有勇气,他再次痛批康德式学者:

  “一个学者绝不可能成为一个哲学家;因为即使康德也未成正果,虽然天生其才,富有潜力,但直到最后仿佛仍然处于蛹化的状态。谁若认为我的这些话对抗的有失公正,他便是不懂得何为哲学家,这些假不近视一个大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个真是的人;而一个真实的人何尝脱胎于一个学着呢?”

  所以,尼采认为,要拯救我们的时代,我们需要叔本华式的哲学家、教育家(也就是尼采我……)。他不是“顾虑重重的叫花子”(还在批康德式学者…….)(P72),他没有放弃真实的性情的纯正,以履行其科学的职责,不贪图地位和名声,不向权威屈膝。

  可惜,这样的叔本华得罪了大批的学者。

  最后,尼采提出最惊世骇俗的观点:

  将哲学从学院里驱逐出去!(P73)

  他认为哲学家来自天才,而不是学院式的教学。而且学院式的教学毁灭了哲学本身,学院式哲学的教学将哲学只是作为哲学史知识而存在,大学的哲学教育与哲学毫无瓜葛!

  因此,哲学家需要“自由,永远的自由”——“与国家没有瓜葛,没有生计的逼迫,没有爱国主义的创伤,未受学者式的教育,具有性格中奔放的男子气概”。(P73)“因为国家从不关心真理,他们只关心对它有用的真理,更确切地说,只关心一切对它有用的东西,不管这东西是真理、半真理还是谬误。”(P83)

  哲学家的诞生,高于国家,高于一所大学的存在。“哲学家血液中涌流着英雄主义的源泉。”(P87)为真理献身,为真理效劳。(康德式的学者不脱学院故态,患得患失,低声下气,在对国家关系上有失风度,一旦学院哲学遭到谴责,他根本无法为之辩护。)

  这是30岁的尼采的最大心愿。

  爱默生说:

  “当伟大的上帝让一个思想家来到我们的星球上时,你们要小心。那时候,万物就有危险了。科学中的一切都不要想逃脱一夜之间被颠覆的下场,任何学术名望都不再有效,包括所谓的永恒的名声。顷刻之间,一种新的文化水准迫使整个人类追求系统发生了彻底的变革。”(p87)

  “在真正的哲学被践踏的时代,对真理的爱乃是一种可怕的和强有力的东西,用行动来证明。”(P88)

  而叔本华已经证明了。并且日复一日地继续做出证明。

  结尾:

  尼采:

  “人类的一切秩序终究都是为了不断地涣散人的思想,从而使日子不知不觉地过去。”(P38)

  参考书:

  [德]尼采著,周国平译.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M].南京:意林出版社,2012.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