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克刑警的冒犯》读后感10篇
《朋克刑警的冒犯》是一本由(日)山口雅也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朋克刑警的冒犯》读后感(一):dasdasd上大的爱仕达鞍山
的鞍山大师的鞍山大师的撒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撒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朋克刑警的冒犯》读后感(二):诡异的是,这四起凶杀案都分别贯穿着一首“鹅妈妈童谣”……
四个发生在“平行世界的英国”的有趣谜题。在这个世界里,约翰•列侬没有被暗杀,柯南•道尔爵士写出了第五部福尔摩斯长篇故事……另外,还有一身朋克族打扮、热爱摇滚乐的刑警。
打扮新潮、作风诡异的朋克刑警基德和他的助手苹可这次要面对的难题是:五十年没出过家门一步的女演员被毒死在家中;动物园园长和一只河马一起死在办公室里;两只“扭曲猫”之死和知名艺术商“扭曲男”之死不知有何关系;以及发生在海边的雷鬼乐手连续死亡事件背后有何隐情。
更诡异的是,这四起凶杀案都分别贯穿着一首“鹅妈妈童谣”……
《朋克刑警的冒犯》读后感(三):庞克刑警的致敬
这是庞克刑警系列的出版顺序的第一本,不过由于内文提到了 第十三位侦探,从时间轴上来说应该在 第十三位侦探 之后。
由四个小故事组成,故事的篇幅感觉介于短篇和中篇之间,每个故事大约50多页。还有说明设定的类似前言的文字 和 说明为何要围绕鹅妈妈童谣来写的用意既鹅妈妈童谣推理研究的类似后记。
4个故事怎么说呢,谜面设计的都还不错,解答则比较一般吧,线索上,大致公平,虽然主角可能有些细节最后推理的时候才说,不过不太影响我们来猜谜底。
氛围上则比较失败,人物个性和架空的背景应该是因为篇幅问题吧,涉及的都不深,不如 活尸之死 那样阅读起来比较流畅。还是得期待这个系列的长篇能挽回些(有长篇吧?XD)
对了,这几个故事和鹅妈妈童谣以及出场的人物来看,都有向推理大师们致敬的意思,所以标题叫 冒犯 吧XD
《朋克刑警的冒犯》读后感(四):从前有个小孩子--
假如你在书店溜达收书的话,假如你又有那么一点好奇和小青春,在看封底的时候就会被有趣的简介吸引,五十年没出过家门一步的女演员被毒死!河马死在办公室!两只“扭曲猫”之死和知名艺术商“扭曲男”之死!--然后就掏钱吧--
四个光怪离奇的故事,挺好玩的,嘻嘻哈哈一路看下来,除了在动机方面稍有薄弱,案情的逻辑推理还不错,三四两篇更是可圈可点。相比自称日本奎因的有栖川有栖和法月,山口大叔的逻辑推演和逆转更有奎因之风。平行世界的英国”这个设定有些虚架,貌似更多是为朋克刑警和顺手牵羊助手卖萌小姐而下的。比在《活尸之死》里强大的科幻设定不能同日而语。
每篇一个童谣的设定,和内容丝丝入扣,在前言和后记里,可以看出山口大叔的对推理的热爱,对前辈的致敬。细想下来每篇每句童谣都是固定的,如同四个命题作文,写起来难度不小。
记得看过山口大叔的一张照片,戴着墨镜,嘻嘻哈哈的感觉。这书里有对音乐的热爱,有对伪文艺的反讽,也有对现实制度的不平(侦探比刑警的优先调查权是否暗示着什么),山口年轻的时候必定是个愤青吧。
从前那个在图书馆里找书的小孩子,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热爱,把自己热爱的事物做为终身的事业,山口大叔一定会very happy的。
从前有个小孩子,他把鹅妈妈童谣唱下去--
《朋克刑警的冒犯》读后感(五):艺术学校补习班
被人设和平行世界设定吸引过来的读者之一,不合格的英伦腔,和剧情牵强联系起来的童谣,总让人觉得可惜了“朋克族刑警”这一充满奇妙而充满想象力的设定。
就在对前两篇兴致缺缺要丢书的时候,第三篇《扭曲的罪犯》将注意力和惊喜拉了回来,先说案件走向,前两篇的篇幅短,人物少,几乎没有悬念和剧情就将故事引向和读者所想的结局。而第三篇以俱乐部牌桌上伯爵夫人与基德数人关于艺术的谈话开篇,可见作者对现代艺术的有趣见解,“不过现在艺术家的日子也不好过。与过去不同,如今强有力的对手太多了,他们想崭露头角,就必须创作出一些能令世人震惊的作品。摇滚乐和时尚业要比艺术领域具有更广泛的公众煽动力……正因为这些原因,现代艺术家们才会变得像是得了被害妄想症似的神经质吧。”
将尸体做成石膏模型,如果放入艺术领域,也是极其吸引眼球的达达派杰作吧。朋克族刑警萍可在关于艺术的长篇大论中嘟囔了一句“这是艺术学校补习班么?”在较长篇幅的艺术观念交织中我与萍可感同身受。
《朋克刑警的冒犯》读后感(六):想象力是什么,能吃吗?
首先,我没说这是本“神作”。其次,这篇小评超级主观。最后,无视想象力的人可以绕道了。
我很喜欢这本书,从看到第一个设定——平行世界的英国——就喜欢上了。虽然后来发现其实也没啥差别……看这本书时我曾无数次吐槽作者山口雅也别扭的脑回路和作为“朋克族”的奇怪坚持,但读完再回想这些,才真切体会到他的良苦用心。当然,这些通常被读者忽略。
伊坂曾在《魔王》里写道:促使人进步的动力是什么?答案是好奇心。延伸这一说法,激发作者创作的动力是什么?我给的答案是想象力。在我看来,山口雅也这么个不靠谱摇滚小青年的想象力就跟磕了药的猫似的,上蹿下跳、横冲直撞、体态扭曲……(貌似像贬义词?- -)
总之,山口直接用想象力建造了一座新城市,朋克刑警,白痴侦探,层出不穷的鹅妈妈童谣杀人案。一个个呈烟花状发散的短篇故事照亮了这座只存在于“平行世界英国”的伦敦城,更妙的是,还有背景音乐。
不过坦白说,若按推理小说来评价,其故事本身并不算个个绝妙高超,胜在可爱的点多,到处都是小聪明和小犯贱。谜面设计得巧妙有趣新鲜,解答部分均应主题,细节对应得不错。只不过这本的四个故事中没有灵光一现的神来之笔——简称“神作”。还有没事儿玩玩文字游戏,这也算闪光点之一了吧。
那个和河马一起死在办公室的设定,我看到时乐得不行。山口再次用自己的方式说明推理小说有无数种写法,就怕你想不到!
另外,作者在全文后详细阐述了他为什么要这么执著于“鹅妈妈童谣”,凑得上凑不上都要每篇凑一个,这动力源于他儿时在图书馆里看到的一本书。看到这里时我不禁有些触动,虽说山口在讲述儿时经历时继续用着调侃语气,但还是勾引我想起我的那些坚持。或许只是一件小事,如小山口蹲在午后的图书馆里看一本小说般的小事,却意外成为指引一段人生的明星,即使被现实盖满灰尘,它依旧能发光发亮。
想象力亦然,我就想把这东西当饭吃!
《朋克刑警的冒犯》读后感(七):鸡肋的设定
首先这不能算是一本推理小说,称之为童谣杀人研究更为合适。作者在前言后续里面都再三强调了他的兴趣是研究推理小说的鹅妈妈童谣,以至于在其每篇小说前都会引用一段童谣,外加作者不厌其烦的解释,XX曾经在《XXX》用过这个童谣云云。每一篇小说实际上都贯穿了一首童谣,而且与故事的主线基本没有太大关系,去掉这些童谣也不影响阅读。当然,与其说是作者硬在小说里插入一段童谣,到不如说是作者根据自己研究的童谣即兴创作了一篇小说,小说的内容要配合莫名其妙的童谣,所以情节方面的缺陷可想而知。
还有,本书是一个日本作家写的发生在英国的故事,日文里面语言怎么处理的我不清楚,但是翻译过来的仍是一股很重的日本小说的味道,一点英伦味都没有。尤其是里面的人物一口一个“XX君”“XXX爷爷”(朋克族也太讲礼貌了吧),读着真别扭。
考虑到作者的《朋克刑警》是一个系列,我也希望在后续中可以更好地体现这个新世界的设定。
《朋克刑警的冒犯》读后感(八):设定的悲剧
之前出版的山口雅也的活尸之死,评价和口碑都很高,看简介和设定也颇有意思,让我很是期待,好容易盼到出版,读完了却不是很喜欢。
待到这套朋克刑警系列,设定更是格外吸引人,随便不是很喜欢山口雅也的风格,还是满怀期待的读了,结果,更加不喜欢。
平行世界的英国的设定,看起来非常的有趣——实际上对剧情几乎没有帮助。
这种平行世界的设定,应该是增加内容的有趣程度和异域风情,但是实际上你除了在前言会看到这种设定,在正文里面几乎感觉不到平行世界的影响。
世界还是那个现实里的世界,只不过大概出现些常识性错误的时候可以大方的归结到“这是平行世界”————设定就是这么发挥作用的。
朋克族刑警的设定:首先“朋克族”这个说法就让我有想吐不完的槽。其次,与其说是朋克,不如说是emo。。。。。。霓虹对朋克的认知,真是,蛋疼。。。。。。然后,最大的问题依然是,虽然设定是朋克刑警,也只有描述服装的时候你才能想起来这个设定,人物性格和行为模式其实完全和设定没有什么关系(而且也没什么性格可言)。之前那部活尸之死也是这样的问题,人物性格是通过行为和对话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作者一遍遍的写“他是个叛逆的朋克族”就能让读者信服的。
故事背景在英国的设定:不知道是翻译的原因还是原文就如此,本书的语言完全是一副英文小说翻译腔(文笔不是很好的翻译腔),读起来有种磕磕绊绊,既不流畅也不简洁,不像日本人写的,但是也根本不像外国人写的那种两边不靠的翻译腔。
作者写的文章如果是基于外国背景,本来就是很容易犯错误的挑战,如果是对于所写的国家不了解,就会出现更糟的情况,所以这本书最后呈现出的就是日系英伦风情的效果,呃。还有故事背景应该是现代英国,但是作者明显受黄金时代推理影响很深,所以有时候读起来时间上也容易混淆。
结果读者就陷入一种不日本也不英国,不现代也不近代的,时空的错乱当中。
最大(其实我想说唯一)的闪光点就是第三篇里面关于“动机和伪动机”的部分,这个还颇新鲜。
其他的案件就属于,硬·上·设·定的没什么逻辑也没什么推理。
虽然我手头还有一本狂想,但是我应该不会去读了
《朋克刑警的冒犯》读后感(九):《朋克刑警的冒犯》——不惜创造的世界
上一次看到惊艳的推理短篇是在什么时候?恐怕要一直追溯到鲇川哲也的《五个钟表》和陈舜臣的《方壶园》了。几年来推理短篇也看了不少,但惊艳的短篇还真不多,甚至看完许久后能留下较深印象的短篇也很少。《朋克刑警的冒犯》这本书,老实说里面没有惊艳的作品,四个短篇,《“暴饮暴食”杀人事件》、《河马的证词》、《扭曲的犯罪》、《朋克雷鬼谋杀案》。就我个人观感而言,《扭曲的犯罪》最佳,当中对“扭曲”这个词的解释和行文的逆转都可圈可点,所以才给这本书打了四星。
我记得无机客兄曾经说过一句类似的话:“一万字的科幻小说就能写得很好,但是一万字的推理短篇比较之下就特别难写。”确实如此,推理短篇看到现在,给我的感觉越来越惨淡。那些精妙的诡计,要么早被前辈们写过了,要么就是写成了长篇而不是短篇。后者的原因么,稍微想想就能释然:有好的诡计,肯定要写成长篇而不是短篇吧。要在短短几万字内构思出独一无二诡计的推理短篇,实在是太强人所难了。
所以推理短篇反倒成了尴尬的境地,推理小说中可供写成短篇的创意要比科幻小说少很多,而采用构造新世界的方法来写推理小说,往往会增加不少篇幅,所以推理短篇中的世界系小说相比长篇而言要少太多了。折中而言,像山口雅也这样,创造一个世界,然后把这个世界的故事写成短篇集的形式,也许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
创造世界的做法,山口雅也在《活尸之死》里面已经发挥过,在长篇小说的框架下,山口雅也可以把死而复生的设定发挥到极致,但在小说行文和解谜过程中,却又严格遵循了欧美黄金时代作品的风格。波贝勒曾说《活尸之死》是日系作家中风格最为接近黄金时代的作品,这点我深为认同。而在朋克刑警系列中,山口也创造了一个平行世界,只需细心看看就能发现这个世界的中心仍然在英国,除了朋克刑警这样的设定有种新鲜感之外,剩下的侦探福尔摩斯二世、或是像极了菲尔博士的布尔博士都能让人瞬间想到黄金时代的名侦探,而且,这个世界中,侦探大于警察,侦探有案件的优先调查权,而警察只能给侦探打下手——这不就是推理小说最理想的环境么?但山口雅也似乎在这种致敬意味中包含了极大的嘲讽,因为小说中这些名侦探都是草包,真正解决案件的反而是朋克刑警基德。
不错,山口雅也不惜创造了一个世界来向黄金时代致敬,而小说的行文和诡计也极为靠近黄金时代的风格,可惜的是,山口雅也设定了世界却没有很好地利用世界。诡计和世界的设定无关,这意味着只需要经过不大的修改,这个世界中的故事就可以复制到另一个世界中,那么创造这个世界的必要性就大大下降了。这就是朋克刑警系列给人带来的微妙违和感,如果他只是想写这些诡计的话,那完全没必要创造这个世界,在我们所处的世界中,也可以照样在每个短篇中引用“鹅妈妈童谣”。也许是为了克服这种违和感,山口雅也才在小说中将主角设定为怪异的朋克族。
推理短篇写到现在,要么卖萌,要么卖腐,要么就是不顾一切地在读者面前卖下限,卖萌的短篇早在泡坂妻夫的亚爱一郎系列中就开始了,卖腐短篇现在正大行其道,而卖下限的短篇也比比皆是。《朋克刑警的冒犯》属于卖萌的类型,不管是朋克族刑警基德,还是他总是搞砸事情的女助手苹可,都像是故事的润滑剂,不会让读者在阅读时觉得枯燥无味。
可是,面对这样诡计不算惊艳、创造出来的世界又有微妙违和感的短篇小说集,有没有必要投入像阅读长篇一样的时间和精力来看这本书呢?推理短篇写不好不是山口雅也的错,他的活尸那么精彩,创造的世界和诡计的契合度那么好,但到了短篇,也只能勉力而为,努力把整个故事润色加工,使之看起来有些许新意。写推理短篇的人都是惨淡的英雄,不管是面对无路可走的境地,还是面对无钱可过的生活。短篇能够承载的东西比长篇少太多,而论精炼性又不如现时流行起来的微小说。对读者来说,我想应该有人会喜欢这样的风格,喜欢在地铁公交上抓紧时间看完一个短篇,不求获得共鸣,只需打发时间即可——通俗小说本来就有这个作用。
我还在读书的时候,觉得看多少书都不成问题,什么书都想去看,但工作之后才发现,真正重要的是时间,想看书的信很大,但真正能用来看书的时间却很有限,那么在有限的时间里,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短篇来读呢?我想,这真的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