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光明大手印:实修心髓(全二卷)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光明大手印:实修心髓(全二卷)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5-16 02:10: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光明大手印:实修心髓(全二卷)读后感精选10篇

  《光明大手印:实修心髓(全二卷)》是一本由雪漠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79,3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光明大手印:实修心髓(全二卷)》读后感(一):光明火炬

  修习的前二年求灌顶无数,持咒无数,却难得清境,更难生起妙用。得阅此书,便觉酣畅淋漓、无比痛苦、简单质朴的语言,道尽了藏传佛法的伟大、修证之妙、见地之高超。下册问答,更解了我修学过程中许久未曾解开的迷团。

  强烈推荐!

  《光明大手印:实修心髓(全二卷)》读后感(二):关乎信仰

  关乎信仰

  《无死的金刚心》神奇在哪里?

  一个孩子心里的善与爱,是他终身受益的营养。记得一位美国著名文化人在老的时候被问及为什么取得巨大的成就,他取出一张小时候的照片:他站在躺在椅子上的腿受伤小伙伴旁边,为他读一本书。。

  我们没有权利要求他人为我们付出更多,感恩!

  让网络承载善美

  北京光明大手印读书会第22期:让网络承载善美

  ——谈谈学习与实践大手印文化

  时间: 8月12日 14:30 - 16:30

  地点: 北京 海淀区 苏州街慧海莲邦茶艺馆

  费用: 免费

  Mercy is now

  翻译:强小菲

  校正:魏宣光

  一个没有受到人间污染的婴儿,对母亲那种灿烂的笑,被称为“赤子之心”。不是因为妈妈有多少钱他才笑,不是因为爸爸要给他遗产他才笑,也不是因为这个世界要给他职称他才笑。他快乐他就笑。每个人类都有这样一个本来的心,因为我们的贪婪、欲望让我们的心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肮脏,越来越污垢。没有了面对母亲一般的赤子之心。

  这个婴儿有上一代的基因,有上一代的灵魂,但是它有了一个新的生命体。这个新的生命体必须有一种适合这个时代的新的形式、新的哲学、新的礼仪,更甚至是新的体验。

  我们的标准是:你自己是不是证悟了空性?是不是破除了执著?是不是离苦得乐?是不是得到了一种大自在?是不是有了一种大菩提心?等等。我的妹妹经常能看到金光闪闪的弥勒佛朝她微笑,但她并没有比我更智慧,她仍然充满了烦恼,充满了痛苦,充满了贪婪。所以说,即使修到看到本尊也不是成就。时下,一些号称成就师的所谓上师,大多贪、嗔、痴、慢、妒俱足。

  我们的目的是离苦得乐,消除分别心。要永远记住,人类的所有烦恼源于分别心和执著。你富有,我贫穷,我痛苦;你美丽,我丑陋,我苦恼;你对他好,对我不好,我生气……烦恼的起源,就是分别心。大与小的分别,高与下的分别,名利的分别,一切缘于分别心。因为有了分别心,才产生了执著;因为有了执著,才产生了愚昧;因为有了愚昧,就产生了贪、嗔、痴、慢、妒。因为有了贪、嗔、痴、慢、妒,烦恼不尽,于是有了妄想;有了妄想,于是产生了六道轮回。一切源于分别心。

  《光明大手印:实修心髓(全二卷)》读后感(四):千年的寻觅

  面对被历史尘封的许多风景,我常常泪流满面。当然,我的泪跟我的真诚一样,常常渗入我公之于世的书里。写长篇小说《大漠祭》(上海文化出版社)的多年中,我常常在梦中痛哭。我幽灵般游荡在尘世上,随处可见苦难的农民,我每每在梦中哭醒。写长篇小说《猎原》(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时亦然。不要笑话我的脆弱,因为我明明发现那苦难的深厚。这苦难,只有在他们的心灵变得明白起来时才会消失。而叫心灵的明白或叫观念的转变,是世上最艰巨的工程。从人类诞生之日至今,就有无数的智者穷一生心力,去宣扬真理。人类文明史其实就是智者们的布道史,但人类的上空依然密布着贪婪、愚昧、嗔恨的乌云。你只要一开电视,那搅天的血污就会扎疼你清醒的眼眸

  那情绪就像太阳下的雪花一样,很快就消融了,而你却执着了这个情绪一辈子。所有你执着的这些东西,本质上并不存在,只是我们自己觉得它存在,所以就执着它。当我们明白它并不存在的时候,你就会放下它。

  千年的寻觅

  ――献给香巴葛举

  ●雪漠

  仿佛,已有千年,

  焦渴的心灵总在期盼。

  期盼一缕清风,吹去我心头的热恼。

  期盼一份智慧,洗去我无明的云翳。

  期盼斩断生老病死的绳索,

  期盼彼岸的生命新绿。

  我曾无休止地呼唤,

  旷野里响彻我无助的哭泣,

  黯哑的嗓门撕裂了,

  一口口血,

  吐自焦裂的心。

  但我无法驾驭心灵的马车,

  犹如一个孩子,溺在水中,

  却无力挣出愚痴。

  沿着漫长的时空邃道,

  我苦苦寻觅。

  我历炼汉唐的繁华,

  我沐浴明清的烟雨,

  生命的扁舟,

  在生死中飘泊不已。

  岁月的大风强劲地吹来,

  吹走我一个个躯体,

  却掠不去灵魂的寻觅。

  谁能告诉我生命的真相?

  谁能揭开死亡的秘密?

  谁教我挣出命运的轮回?

  谁带我找到灵魂的净土?

  我一次次喊破了嗓门,

  可回答我的,只有死寂。

  人海茫茫,

  却打捞不出,

  我那双寻觅的眸子。

  耳旁只有瑟瑟的秋风,

  眼前只有无常的足迹。

  我一次次死去,一次次再生,

  扮演着尘世上所有的角色,

  生生死死,无休无止,

  忽尔牛,忽尔马,忽尔猪,

  可无法摆脱命运的磨盘,

  没人能告诉我,

  哪儿是灵魂的出路?

  我无助地哭泣,在天大地大的黑洞里,

  何处是我的归宿?

  我看不到黎明的天光,

  望不到一丝儿希冀,

  得不到一缕缕温馨,

  我不知道,命运会将我带向何处?

  生时,不知谁是我?

  死后,不知我是谁?

  我拚命地挣呀挣呀,

  总也挣不脱比鱼网还坚韧的业力。

  在那个命运的管子里,

  我忽尔姓张,忽尔姓李,

  忽尔是男,忽尔成女,

  灵魂如风,

  飘忽来去,

  焦渴的呼唤布满了血丝。

  九天之颠,

  印满我搜寻的眼眸。

  直到有一天,

  我你相遇在那个夏日。

  记得不,我的上师?

  那个寻常的夏日并不寻常,

  清风徐来,绿影摇曵,

  佛光吹落了智慧的桂子,

  莲花就种入我的心底。

  我明白,那寻常之中的不寻常,

  我寻了千年呀,上师。

  我踏破了五百双铁鞋,

  才寻来,那短暂而永恒的相聚。

  从此,我的生命才有了意义,

  从此,我不再是无助的个体,

  我眼中的世界多了色彩,

  我有了灵魂守候的净土。

  我知道,万物有漏,精神永恒;

  我知道,黄金有价,师恩无比;

  我知道,你是超越轮回的大舰;

  我知道,你是解除痛苦的甘露。

  生命可失,

  可上师,我再也不愿失去。

  我在黎明的曙光中打坐,

  我在深夜的宁静里禅思,

  眼前老晃着师尊的音容,

  心头老响着你传的咒子,

  是的,我很苦,

  但我愿坐破一千个蒲团,

  因为,耳旁老响着你的念叨:

  “还有众生父母……”

  《光明大手印:实修心髓(全二卷)》读后感(五):自觉的灵、大手印传承的第一人:萨罗诃(Saraha)

  萨罗诃(Saraha,又译沙罗诃、萨乐和、萨日哈、萨惹哈等)这个名字,在汉译佛经中搜索不到,我国汉传佛教的学者通常也不了解此人。但是,在印度中世纪佛教史上,这个名字就难以回避。在我国藏文典籍中,萨罗诃一名经常被提到。现存与萨罗诃相关的资料,除印度、尼泊尔等地有少量发现外,主要存在于藏文典籍之中。关于萨罗诃的生平,没有确切资料。

  萨罗诃生于东印度一个叫拉吉尼(Rajni)的地方,当时那里的王公名字叫旃陀罗波罗(Candrapala)。也有材料说他的出生地在摩揭陀东部瓦拉纳西的一个叫做索纳瓦提的地方。他出生于一个婆罗门家庭,小时候的名字叫做罗睺罗跋陀罗(Rahulabhadra)。他自幼就对佛教有特殊的兴趣,并且这种兴趣日益强烈。终于,他从内心接受了佛教,但由于出生在印度婆罗门家庭,他要面临很多障碍。于是,他白天穿婆罗门的衣服,晚上穿佛教徒的衣服。他后来到中印度去接受了佛教的教诲,在那烂陀寺成为佛教比丘,后来又成为那烂陀的上座阿阇梨。

  受佛教“平等”思想的影响,他成了反对婆罗门文化和种姓歧视的先锋。他从卖酒种姓妇女的手中接过酒来喝,后来又与一个低种姓的土著女孩结为瑜伽修行伙伴。这个瑜伽女出身于制作箭的种姓,15岁上成为他的追随者,后来成为他的妻子。从这时起,他的名字变成了“萨罗诃”,意思是“做箭人”。西藏有多幅唐卡中绘有萨罗诃的形象:手中持箭,身边还有瑜伽女陪伴。后来,萨罗诃在金刚乘的怛多罗修炼中掌握了要领,获得了成就,被认为是最早的“悉陀”(Siddha,成就者),因而也获得了“巴多”(Pada,该词有脚、行等意,此处可理解为“有德行者”)的头衔,被习惯地称为萨罗诃巴(Sarahapa)。他周游过很多地方。

  萨罗诃巴的作品据说有32种之多,但最可靠的是他的《双行诗库》(Dohakosha)和修行诗(carya)。萨罗诃巴的《双行诗库》和修行诗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主要有下列三方面要点和特征。

  (一)以佛教立场反对宗教形式主义

  萨罗诃巴在《双行诗库》的开头就宣布:

  婆罗门只读经籍,却不知个中玄机;

  持拘舍拘舍,浇水培土,家中祭祀又何益?(拘舍,梵文kusha,印度教徒祭祀用的圣草。)

  如此修行无所成,只怕烟熏毁眼睛;

  出家持三根棍绳,游走如孤雁空行。

  殊不知都是虚妄,虚妄界执迷不醒。

  诗中,萨罗诃巴对婆罗门教予以讥讽,对婆罗门教的一些修行方式,如吉祥草祭及出家修行等提出批评,认为那不过是执迷不悟。这既是他“众生平等”思想的体现,也是他对印度教形式主义修行方式的否定。同样,他对耆那教的修行也予以嘲笑和否定:

  若持麈尾能解脱,孔雀毛掸最先得。

  若吃剩饭获知识,象马都会成智者。

  萨罗诃说,

  区区斋戒中,不见有解脱;去掉表面行,才得最胜果。

  萨罗诃巴反对形式主义修行方式,认为那不过是表面文章,是吃别人的残羹剩饭,不可能达到获得解脱的最高目的。

  (二)以佛教立场主张“悲空”

  一般认为,佛教金刚乘的理论依托于佛教哲学。萨罗诃巴正是如此,站在佛教的立场上看待世界,并根据世间的诸般迷惑而采取积极的针对措施。他认为问题的本质不在于世俗,而在于心,在于修心。

  看看触触嗅嗅听听,在世间漂摇流动;

  排出毒害要行动,要保持心的洁净。

  这个“心”(citta)就是菩提心,就是空心,就是慈悲心。在萨罗诃巴看来,期望摆脱轮回和期望得到涅槃都是痛苦,只有将“慈悲”和“空”结合起来才是最佳修行途径。他认为,不同时修炼慈悲和空,瑜伽是没有意义的:

  放弃慈悲去修空,最胜道路不能行。

  慈悲本是一种状态,无它轮回千万生。

  修空同时修慈悲,必能获入涅槃境。

  萨罗诃巴悲空兼修的思想,是依托于佛教哲学的。在依托佛教思想的同时,他也为自己的理论作了铺垫。

  (三)以金刚乘立场提出“自然修行”

  萨罗诃巴认为,既然世界的纷扰和困惑不能回避,那么,就需要面对。如何面对,如何排解,它需要怎样的态度和修行方式呢?需要抱着“自然修行”的态度,采取“易行瑜伽”的行为方式,去修炼“大手印”(mahamudra)的“悉地”(siddhi,成就),去体验“大乐”(mahasukha)。

  1.自然(sahaja)

  应当说,“易行”只是诸多译法的一种。其梵文为sahaja。有人将它译为“俱生”,从词源学上讲,词根saha是共同、一起的意思,而ja是生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俱生”。从字面看,这也许符合原意。但悉陀们并不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该词的。sahaja一词还有很多意思,如天然、自然、简单、容易等。它另一个意思是自然、天然,所以也有人把它翻译为自然,指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观世态度。佛教金刚乘中主张和从事这一修法的派别,被称为易行乘(sahajayana,或自然乘)。

  萨罗诃巴诗中有:

  哎,世间香气迷惑者,要朝易行方向靠;

  心似气流在躁动,易行心态要树牢。

  他又说:

  身体为船心作篙,舵是上师有教导。

  稳心掌舵用力划,别的方法难达到。

  人的小船任飘摇,纯洁易行路一条。

  所谓自然,是一种现世的修行。萨罗诃巴明确指出,出家修行只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修心:

  居家好,莫林居,处处都有最高识;

  恒久长远是菩提,何处轮回与圆寂?

  菩提不在此和彼,最高秘密想仔细;

  心地清洁是正事,不断净修常维持。

  萨罗诃巴的意思很清楚,所谓涅槃是与生命相分离的身后事,菩提与生命紧密相连,在此岸并且只在此岸。自然就是这种“在此岸并只在此岸”的修行,即重现世而轻来生。

  2.易行瑜伽

  我们弄明白了“易行”的意思,就可以知道“易行瑜伽”(sahajayoga)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自然的结合”,即一种顺其自然的修行方式。

  在萨罗诃巴看来,“易行瑜伽”(sahajayoga)是修炼的最高阶段,通过这个途径,才能从“二”(dvaita)融合为“不二”(advaita)。物质世界都表现为两重特征,法与我、佛与我、悲与空、智与行,等等。只有这种成双成对的紧密结合,才是正确道路和法门,才能实现解脱的愿望。

  他说:莲花宝石是财富,冷酷无情得不到。

  诗中,“冷酷无情”是指自我状态。“莲花”(padma)和“宝石”(mani,即摩尼宝,此处指金刚石)都具有象征意义。我们知道,密教信徒心目中无限神秘而又威力无比的“六字真言”本来说的就是莲花和宝石,但其寓意,可指宇宙间万物融会、阴阳相成。

  3.大手印

  相传,萨罗诃巴是大手印修行方法的首创者。那么,大手印是什么?大手印(mahamudra)的修法,“手印”(mudra)一词,本来是姿势、手势的意思。其实,按字面解,大手印就是大姿势。大手印悉地(siddhi,成就)的获得,其实就是一种体验和感悟的获得。其秘密就在于与自然的交合。萨罗诃巴认为,通过这种修行,就可以产生无差别的“不二”感悟,就能达到一个最高境界。那么,这个最高境界是什么样子呢?他说:

  那里无心无息无日无月,要净心,萨罗诃说:

  无开始无中间无终结,无轮回无涅槃之境界;

  是最高境界之大喜乐,无他人和自己的分别。

  这种无差别的“不二”境界,也是“大喜乐”(mahasukha,即大乐)的境界。神秘的修行变成了“顺其自然之乐”(sahajananda,即天然之乐)。萨罗诃巴还提出:

  受缚沉迷者,八方苦奔波;

  解脱沉迷者,安稳家中坐;

  哎,女伴哟,放弃执着吧,

  要想求安稳,只有这样做。

  一方面是要放弃对世俗的执着和对解脱的执着,另一方面也要放弃对享乐的执着:

  享乐尽情莫沉迷,开河取水莫沉溺。

  诗中,享乐一词梵文vishya。只有不沉迷、不执着,才能达到“大乐”的境地。他又说:

  得成最大乐,无弃无所得。

  意思是说,要成就大乐,就要有所放弃,才会有所收获。须要放弃的是过分的迷恋和执着,而获得的是大乐——最高知识,即菩提。

  在佛教史上,在西藏的传说中,萨罗诃巴被认为是大手印传承的第一人。而在印度,他不仅被认为是“最初的悉陀”,还有人说他是“第二佛陀”。罗睺罗先生就说过:“萨罗诃巴是新语言和新诗韵时代的最初诗人。不仅如此,作为圣徒——悉陀传统的最初悉陀,他也是以神秘主义方式指示新方向的人。也许人们并不夸张地把他称为第二佛陀。”易行乘(sahaja)由他开启,。萨罗诃巴是印度佛教史发展到金刚乘阶段的重要人物。他坚持了佛教的立场,依托大乘理论,使金刚乘无上瑜伽的大手印修法公开化,并予以推广传播。他积极提倡和宣扬了“易行”理论,有力地推动了易行乘的发展和传播。藏文资料中把他说成是大乘空宗大师龙树的老师。萨罗诃的一些诗歌在印度中世纪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光明大手印:实修心髓(全二卷)》读后感(六):《光明大手印:实修心髓(全二卷)》前言

  1.佛教修炼的目的是什么? 今天,我讲一讲佛教追求的终极目的、解脱原理以及相关次第。 这是目前好多朋友想解决、但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甚至一些信仰者 也不知道佛教真正的本质是什么。时下,信仰佛教的人有追求福报的,有 害怕轮回的,有想要学习一种新文化、汲取文化营养的……目的不一样, 结果也就不一样。 佛教文化非常博大,有“三藏十二部”之称。这三藏十二部的内容浩 如烟海。我阅过两次《大藏经》,整天闭关地阅读,如果一天二十四小时 中除了基本的休息之外,差不多要三年时间才能够认真读完一遍。阅读能 力稍弱的人,三年也不一定读完。这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全部地了解佛教 、完整地了解佛教,或想了解佛教中许多精髓的东西,必须要得到善知识 的点拨。 历史上有许多非常伟大的善知识,他们造了好多“论”,比如龙树菩 萨造过《大智度论》、弥勒菩萨造过《瑜伽师地论》等等。这些大论是佛 教的基本概论,很有价值。不过,现在能读懂这些大论的人也少之又少。 于是,出现了一种状况:无论是学习佛学的人,还是信仰佛教的人,并不 懂真正信仰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有信仰,我们在追求什么。如果 不懂这些,那么就是迷信。 比如,有些人把佛教变成了世间法的一种助缘。在广州一带,有向观 音借钱的习俗,今年向观世音菩萨借多少钱,挣上多少钱后,明年再来还 愿。像这种习俗就非常有趣,他们把观音菩萨当成一个财神来“信仰”; 有些人是为了祈求佛与护法的保佑;还有些人甚至想让护法神惩罚自己的 敌人,修一些像藏传佛教里面的诛法之类,等等。这些习俗和做法并不符 合佛教的真正精神。正因为有不同的人对佛教有着不同的理解,才导致了 佛教界的混乱。 事实上,信仰宗教的真正目的就是追求真理和自由。无论伊斯兰教也 罢,基督教也罢,印度教也罢,许许多多的宗教都追求真理。它们将真理 赋予不同的名相,比如印度教将真理称之为梵天,基督教称之为上帝,伊 斯兰教称之为真主,中国的道教称之为道,佛教称之为真如、空性等等。 就是说,每一种宗教都认为有一种存在比人类更伟大。这种存在有两种形 式,第一种是物质性的存在,有一种功能性的作用;另一种是纯精神性的 存在。无论它是物质的、功能的,还是精神的都不要紧,因为信仰者们都 承认有一种存在比人类更伟大。当人类向往这种存在的时候,就会产生宗 教。 佛教追求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自由、真理。 对于自由,佛教常见的说法叫“解脱”,因为真正的自由就是解脱。 当佛教把人从世俗的欲望、烦恼、仇恨、贪婪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人 类就会得到自由。 自由分为两种:一种是世间法的自由,一种是出世间法的自由。 世间法的自由就是离苦得乐,即远离痛苦得到快乐、远离热恼得到清 凉、远离愚昧得到智慧、远离仇恨得到慈悲、远离贪婪得到少欲知足等等 ,这些都是实现自由的一种方式。 另外一种自由是出世间的自由,即它不追求相对自由,而是追求绝对 自由。什么是绝对自由呢?就是无条件的自由。在藏传佛教中绝对自由被 称为“心气自在”,意思就是物质和精神、心灵和肉体都得到大自在。所 以,佛教追求的本质就是自由或解脱。 2.怎样得到解脱? 那么,如何得到自由?如何得到解脱? 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有两种方式,可以得到自由或解脱。 第一种是因信得度,因为信仰而得到救度。人们依靠信仰的力量来消 除自己的贪婪、愚昧、欲望,破除一种执著,最终得到解脱。比如,基督 教的信仰者会信仰上帝、伊斯兰教的信仰者会信仰真主,因为这种信仰的 力量,人们远离了痛苦,得到了快乐,并找到了他们向往的永恒而被救度 ,这就是因信得度。佛教中最能体现因信得度的就是净土宗,它认为念阿 弥陀佛就可以到极乐世界,信仰者甚至不需要非常多的繁杂的佛教教义, 只要信仰阿弥陀佛,并遵循一种规则(戒律、仪轨等),就可以得到救度。 这是得到自由、解脱的一种方式。 第二种方式是见即解脱。这个“见”就是见地的“见”、见道的“见 ”,正见和智慧,禅宗的明心见性就是一种“见”。大手印中契人大手印 的“契人”也是“见”,即得到一种智慧。 人为什么要得到这个“见”呢?是为了破除一种执著。 什么是执著?执著有两种: 第一种是我执,即对自我的执著,认为自己是一个永恒不变的本体, 并用自我来衡量这个世界,于是就产生了许多执著,比如因为执著而掠夺 、贪婪,贪婪而得不到时就产生仇恨。实际上,这些纷纷繁繁的热恼、痛 苦、仇恨都是由执著而来的。 另外一种执著是法执。在佛教中,把这个世界上所有心和物的现象都 用“法”来代表,它不仅仅是一个方法的“法”,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精神和物质都是“法”。 对“我”和“法”的执著在佛教中,是必须破除的。当一个人破除了 我执和法执的时候,他就会得到解脱。 我们举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执著好像寒冷,它把一杯水变成了一块 冰。那么,这块冰如何才能解脱呢?只有通过某种特殊的方式把这块冰融 化,它才会变成一杯水。当这杯水被倒人大海、和大海融为一体时,就叫 解脱。佛教的某些流派中,将这种现象形象地比喻为子母光明会。 那么,如何把冰与大海合二为一?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是把这块冰直接投入大海,等到一定的因缘成熟之后它就会融 化,这就是因信得度。追求往生的人就是往生到佛国去,在那儿机缘成熟 后再开悟、解脱,就好像一块冰“往生”到大海里,靠大海里出现的诸多 的顺缘来将它融化,这时那个体的冰就和法界的大海融为一体,从而得到 解脱。 第二种是用你的智慧之火先融化那执著之冰,当冰化为水时再进人大 海,跟大海融为一体,这就是见即解脱。在大手印文化中把破除执著之后 和法界的光明融为一体,称为“子母光明会”,就是自己修道来的那份光 明,与真理的、大自然的、法界的、人类和众生本有的那份光明融合为一 的时候,就得到了解脱。换句话说,用信仰把你的执著之冰化为智慧之水 ,然后这智慧之水才可能和大海浑然成一体。一杯水只有融人大海时才会 得到永恒。 虽然这个比喻不一定准确,但可以非常形象地告诉大家解脱是怎么回 事。只有破除所有执著之后,解脱才能产生。所以,任何修炼的终极目的 ,就是破除执著。 佛教中认为破除执著的本质在于证得一种智慧。什么智慧?我们称之 为空性。佛教中对空性还有一种说法叫“无分别智”。为什么呢?因为任 何执著都源于分别心,因为有了分别心,才产生了执著,比如我和你的分 别心、我家和他家的分别心、我们这个民族和别的民族的分别心、贫富的 分别心……因为这些分别心而产生了一种不平衡的东西。当你证得了一种 无分别心的智慧时,解脱才会实现。 注意!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没有分别心的同时必须俱足智慧。如果单 纯的没有分别心,在佛教中被称之为“顽空”,例如一块石头没有分别心 、一种物质没有分别心,但它们没有智慧。所以单纯的没有分别心是不够 的,必须同时还要拥有一种智慧。 在大手印文化中、在香巴噶举的传承文化中,把无分别智称为“明空 ”。明空就是没有分别心、没有杂念妄念,还具有佛的三身五智。三身是 法身、报身、化身;五智是妙观察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 、平等性智。就是说,佛的三身五智在那种明空中是同时俱足的。 在藏传佛教的许多佛像中,专门强调了这五种智慧,比如每一个本尊 的头上戴着五个死人头骨,它就代表这五种智慧。没有这五种智慧的明不 叫明。所以说,大手印文化认为明空俱足三身五智。在香巴噶举中,将这 种大手印称为“明空智慧”,也称为“宝盒”,就是三身五智、明空都容 纳于这种智慧状态中,只有和合在一起才有可能证悟。 3.修行的次第 因此,解脱的本质就是破除所有的执著。所有的佛教礼仪的目的,就 是为了让人破除执著,得到一种智慧的光明。 我再举个例子,我们把真理称为“光明”,把所有的众生称为“迷者 ”——就是没有觉悟的人。没有觉悟的众生就好像在一团黑暗之中。有一 天,有一个人开始向往光明,因为他觉得太黑暗了。当他开始向往光明的 时候,就进入我们所说的佛教修道的第一个阶段:资粮道。他一直向往着 ,希望远离愚昧、贪婪、仇恨,希望远离欲望对他的束缚、桎梏,远离生 死给他带来的恐惧,远离他认为的六道轮回这样的生命状态对他的束缚。 然后,他开始向往光明,开始了资粮道的修炼。 在藏传佛教中,资粮道用生起次第、四加行、上师瑜伽等等来实践, 目的是让自己建立一种信心。当他完成生起次第后,他的信心就俱足了。 什么是俱足信心呢?他认为上师是佛、自己本来也是佛,他相信自己有成 佛的可能,并相信自己根据某一种我们称之为宗教礼仪、宗教仪轨的训练 就能得到解脱。因此,完成资粮道的本质就是要俱足信心,而不是别的。 在佛教中,信为功德母。信、愿、行中,信是第一位的,由信仰而发 愿,由发愿而有行为,没有信就没有一切。所以,资粮道的本质就是信心 。 有了这种信心之后,就要开始进入加行道。这时,他就会去寻找光明 ,东奔西跑,八方求索,在茫茫黑夜之中,可能到处碰壁,看不到一点儿 光明。但因为信心非常俱足,他就不会退转。这个寻找的过程就是加行道 。 当这种加行道修到一定时候,突然之间、刹那之间他就会发现,光明 在那个东北角或者其他什么方向,见到光明的同时就是“见道”,这个也 叫“明心见性”。大手印文化把它称之为“契人大手印”。在香巴噶举中 ,生起次第完成后进入圆满次第,通过修拙火、幻身最后也会见到光明, 进入见道。见到光明的时候,就明白了修行的方向,明白了如何修行。因 此,禅宗说悟后起修。“见”就是开悟,开悟之后才开始真正的修行,开 悟前的修都是瞎修。修行的过程,就是修道。悟后起修、见上起修都是指 在开悟之后的那个状态中修炼,这才是真正的修炼。过去的所谓修炼不过 是在积累资粮而已。在真理的光明之中,不断地修炼,直到最后融入光明 ,就达到了我们所说的“证道”。 仅仅是融入光明还是不够的,因为你自己还有一些细微的无明没有除 掉,必须用一种方便法门来消除细微无明和习气,使你不但融入光明,还 化为光明。当你自己也变为光明后,才叫“证果”。 但在大手印中,对证果还有更高的要求,就是不仅仅要化为光明,而 且心中还要没有光明这个名相,必须把这个名相也破掉。我用一首诗专门 写了大手印的境界: 大风吹白月,清光满虚空。 扫除物与悟,便是大手印。 “大风吹白月”就是看到光明,“清光满虚空”就是保任光明,让那 种光明充满自己生命的每一个时刻,禅宗里叫“打成一片”。赵州老和尚 说,老僧用四十年的时间,才将功夫打成了一片。这就是保任。“清光满 虚空”还不够,最后还要把这个“清光”的名相也扫掉,把对这份光明的 执著和分别也扫掉,把对开悟、证悟的执著也扫掉,破除了法执,才叫大 手印。 4.《三金刚偈句》 下面,我们重点讲一讲资粮道、加行道之后,从见道开始,即“大风 吹白月”、“清光满虚空”、“扫除物与悟”这三个阶段的修炼。 在佛教中,关于修炼这三个阶段的传承有很多,但非常精要的,便是 《三金刚偈句》,它是《椎击三要诀》的另一脉传承和另一个版本。这个 法脉源于印度。从印度传到中国的藏地、汉地之后,就在不同的佛教教派 文化中有了相应的传承,比如宁玛派、噶举派里面就有其传承,或说其为 大手印法要,或说其为大圆满法要,名相虽异,精神相通。 在香巴噶举中,它也属于“大手印宝盒”的一种。香巴噶举的创教祖 师琼波浪觉曾多次前往印度、尼泊尔求法,他先后拜了一百五十多位大成 就者为师,他几乎学遍了当时流行于印度、尼泊尔和藏地的所有密法,其 中就有《三金刚偈句》。笔者也是其教法传承链上的一环。 后来,武威松涛寺住持吴乃旦上师将另一版本的《椎击三要诀》也传 给了我,它由吴上师的上师释达吉从心道法师处得到传承。 为了便于实修,笔者将该法要写成了偈颂体。由于传承和证悟上的差 异,它跟时下流通的不很一样。笔者在修订本书时,决定用《三金刚偈句 》为题,以示跟时下流行的《椎击三要诀》的区别。 《三金刚偈句》主要讲三个方面,第一是见道,第二个是修道,第三 个是无修道,也就是刚才我所说的走近光明、融人光明、化为光明的整个 过程。佛教中所有的修炼过程,都离不开这几个阶段。修炼的本质是生命 科学,而不仅仅是宗教信仰。 三金刚偈句 雪漠 撰颂 坦然离妄心,无纵亦无擒。 离散见本觉,呼呸并斥心。 续呼也吗火,无余唯愕惊。 愕亦无挂碍,离言趋明通。 了知法界性,印证妙明心。 行住皆安然,贪嗔苦乐融。 刹那与恒常,认知本来身。 子母光明会,安住本体空。 猛施呸字诀,不执空乐明。 无有分别计,入定与出定。 下座并上座,恒住无别境。 未得坚固力,舍闹居静行。 闭关务修持,恒常倍精进。 不离法身见,殊胜复殊胜。 金刚第二诀,定中决定生。 妄念无计执,忧喜与贪嗔。 旧境无连续,解脱之法身。 犹如水中画,起灭相续生。 所起法身王,所现明体空。 现显与串习,随妄本净空。 解脱殊胜法,离此皆谬论。 解脱三要义,无修法身境。 三要之见宗,融合智悲定。 万法即真如,真如万法同。 三世如来义,随契佛子行。 除此无圣法,法身起妙行。 智慧藏中藏,不似石中英。 胜乐金刚教,传承三心印。 付与心子持,深义契佛心。 莫可轻弃之,勿失方便门。 5.如何见道? 第一段讲的是如何找到真心的修炼过程。 “坦然离妄心,无纵亦无擒。” 什么叫妄心?我在《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中解释甚详,有兴趣者 可以看一看。 妄念纷飞叫妄心,没有妄念的时候,就是真心。比如,天空中充满着 乌云,乌云就是妄心;当乌云消散之后,一片朗朗的无云晴空就是真心; 再比如,妄心是波浪滔天的大海,真心就是风平波静的海面。当一个人远 离妄心,远离杂念,如如不动时,就是真心。 当你没有妄心,没有妄想,没有杂念,进入真心状态之后,要“无纵 亦无擒”,既不要让它丢了,也不要过于执著它。“纵”的意思就是把它 松开、丢了;“擒”就是执著、抓紧。这都不对。过分的执著和过分的散 乱都是不对的。“无纵亦无擒”就是在真心的状态下,坦坦然然,放松但 不丢掉。 “离散见本觉,呼呸并斥心”,这个是方便法门。当你远离了散乱, 见到本具自性的时候,就从事上明白了什么是真心。虽然不同的人有不同 的方便法门,但不论哪种法门,其修炼的目的都是为了见到真心。 《三金刚偈句》是顿入法,方法是通过“呸”字诀来明心见性。当你 出现杂念的时候,用力呼“呸”,把妄念斩断,并且在一种吃惊、惊愕的 状态下去寻找真心。你不停地这样修,你就可能在某一个瞬间,见到自己 的真心。 紧接着,“愕亦无挂碍,离言趋明通”,在那状态中你已经了无牵挂 ,远离了语言、远离了分别心、远离了任何概念,进入自己的真心。这就 是如何让你见道的方法。“了知法界性,印证妙明心”,要明白法界自性 的本质是什么,本质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都在瞬息万变。 我们找不到任何有自性、能够永恒的本体,这就是法界的本来面目。你不 仅要明白这些道理,而且还要通过一种特殊的训练方式,来找到自己的真 心,才算“印证妙明心”。 关于人道的方式,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教派有不同的方便法门:净土 宗通过念佛,然后达到念佛三昧;禅宗通过参禅、参话头进入一种境界, 等等。 当你找到真心后,你必须把这种光明应用到你的行为中,就是“行住 皆安然”,不仅仅坐在这儿快乐,走路也是这样。吃饭、穿衣、作画、行 住坐卧都这样,把贪、嗔、苦、乐的分别心都融入这种明空状态。在每一 个刹那,恒常地保任真心,不要离开这种光明。 6.如何修道? 当你认知到真理的光明之后,就要让这光明时刻照耀着你,达就是修 道。 永远不要离开真心,永远要安住于空性。修行的本质就是这个。 这种修炼,在佛教中叫熏染,在禅宗中叫保任,都是一样的。 当你在每一个当下都不离开它的时候,光明就会一直在你的生命中, 变成像空气一样的东西,你就会受益无穷。这种无分别的智慧,就会让你 远离分别心,远离诸多的诱惑、烦恼、痛苦,你会变得非常快乐。 要“子母光明会,安住本体空”。 关于“子母光明会”,我刚才已经讲过。你执著消除、心灵发出的光 明和真理本有的光明合二为一时,就叫“子母光明会”。 如果出现杂念怎么办呢?这个法脉的方便法门就是呼“呸”,狠狠地 呼“呸”。 其他的方便可以是持咒、观想、持宝瓶气、念佛,甚至做大礼拜…… 诸多方法的本质和呼“呸”一样,都是为了驱除杂念,让心安住于本有的 光明中,但是又不执著那个乐、空、明,就是安住而不执著。当然,这个 “不执著”,刚开始的时候做不到,后来就做到了,就像呼吸,虽然每个 人不一定注意自己的呼吸,但却时刻呼吸着。因为无论是什么样的执著都 会变成心灵的束缚,包括对真理的执著,修炼到最后是要破除所有的执著 。 “无有分别计,人定与出定”,坐在这儿是这样,安住于那种光明, 走在路上也安住于那种光明,安住于当下,安住于快乐,安住于清凉,不 要离开它。不论坐上修,还是坐下修,都在那种无分别智的境界中。 这时候,会有一个问题,人会常常散乱,所以在传统佛教中,人一得 到这种正见就必须要闭关。 真正的闭关,就是要从见道开始。之前的重点是参学,参访一个个善 知识,请他为你开示心性,进入见道。 当你明白了什么是真心之后,你就要开始闭关,像守护一支刚刚被点 燃的蜡烛一样守护着真心,不要让邪风把它吹灭,然后在上面添加好多燃 料、柴火、油——这便是我们说的资粮,让这个智慧之火越来越大,越来 越旺。 修行的过程就是这样的。 闭关的目的,是为了把自己心灵的蜡烛放到屋子里面,别让它被风吹 灭,并慢慢添加资粮之柴,让它变成火把,进而成为火堆,最后变成满天 的智慧大火。所以说,“未得坚固力,舍闹居静行”。没得到坚固力的时 候,必须离开闹市,到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闭关,让那个火焰一天一天地 燎原。一定要精进,并且远离恶友。不然,要是碰到恶友,他就会污染你 ,就像一杯净水中间,忽然进了病菌,那么,这杯水就被污染了。所以, 在闭关中和日常的生活之中,都不要离开法身见——空性无分别智。这是 最殊胜的修行方法。 7.让正见坚固 《三金刚偈句》的第二诀是:“定中决定生”。这时候,你要在那种 智慧的观照下,以修定为主。大手印和一般教派的修法不一样,常见的修 炼是由定发慧,通过戒、定、慧,先修资粮道,从生圆二次第人手,然后 修宝瓶气、幻身,见到光明时发慧。而大手印是由慧来摄定,当你得到智 慧之后,就由这个智慧来统摄修定。 修定方法有很多,比如“妄念无计执”,妄念来者自来,去者自去, 不要管它。来了它就来了,走了它就走了,你不要执著它,也不要怕它。 当你安住于空性的无分别智中时,所有的妄念就像太阳下的雪花一样,它 自己就会融化的。 所有的忧愁、快乐、贪婪、仇恨等等,都不要执著它,也不要怕它。 在智慧的观照下,它们就会变成你心灵的营养。只要你安住于空性去观察 它,烦恼起来时,生起正觉,生起智慧,生起光明,烦恼就不见了。如果 一个人能把愤怒状态保持七天七夜的话,这说明他的定力非常好,稍加一 转化,他就成就了。要知道,那些妄念也是无常的,快乐和痛苦都是这样 。刚才是失恋的人,过几天就变成了热恋。就这样,世界就是这样。再过 不久,热恋者又失恋了。一切都瞬息万变着。修法的诀窍就在于不要跟念 头走,叫“旧境无连续,解脱之法身”。这是什么意思呢?念头来者自来 ,去者自去,走了就走了,不要让那个杂念绑走你的心,你不要在出现一 个念头的时候,像一条被链子拴着的狗那样,跟上那个链子跑掉了,变成 欲望的奴隶。所以说,只要“旧境无连续”,就可以证得解脱的法身。修 道就好像在水中画画一样,无论怎么画,水中留不下一点痕迹,画的画, 灭的灭。换一句话说:“要永远安住于当下,快乐无忧,触目随缘,做事 如彩笔描空,描时专注,督摄六根,净念相继,描后放下,心中空中皆了 无牵挂。”虽然我描的时候描得非常专注,但描后空中留不下什么痕迹, 心也是这样不留痕迹。这个过程也好像拿剑斩水面一样,斩一下,水面“ 哗”地开了,剑一抽,水又平了。心就要这样。任何状态下,你看到的莫 不是法身之王。什么是法身之王?空性无分别智。 “所现明体空”,你看到的一切都是这种无分别智的显现。风不离无 分别智,不离空性;太阳不离空性,呼吸、快乐一切都不离空性;显现的 一切、串习的一切、习惯上的一切,所有妄念随着智慧光明的出现,都自 动消散了。这就是解脱的殊胜法,即“解脱殊胜法,离此皆谬论”。除了 这个,别的都是谬论。换一句话说,所有离开这种见地的方法,就肯定是 不究竟的。在藏传佛教的《上师瑜伽》中,有一种非常好的方便法门,就 是在那种明空无执的境界中祈请自己的根本上师,用这种正念的力量,得 到一种来自法界的大力,让自力与他力相结合,让上师那种大力的智慧波 、磁波、磁场磁化你,让你与法界光明达成共振。 这是第二步。 8.无修道 有一天,你发现你生命中时时刻刻都在这种明空状态里。吃饭、穿衣 、发怒——发怒只是一种显现,像镜子中的火一样,虽然有火的形状,但 镜子里是没有热量的——皆在这种状态中。所有的东西,你在心镜中明明 朗朗,如如不动,却朗照万物。这世界上的一切,在你的心中了然分明, 但它又不能干扰你的时候,第二个阶段就完成了,修道就成功了。 下面进入无修。 “解脱三要义,无修法身境”,真正的无修是大修啊。“无修”就是 修而不执著修,证得空性而不执著于空性,得到智慧而不执著于智慧,做 而无做,修而无修,无修而修。 赵州老和尚说,老僧吃了多少年饭,却不曾咬一粒米呀!万法了然于 心,心却如如不动,《金刚经》上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是这 种。 但是,这种状态非凡夫所有,它必须同时俱足三个要素:三身(法身、 报身、化身)、五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法界体性智、成所作智、妙观 察智)、慈悲。 这时候,明空不离智和悲,一切都不离真如。真如即万法,万法即真 如;生即死,死即生;我即佛,佛即我;最后把证到的空性也破除了,达 到究竟,证得而不执著。 比如,人经过舞蹈的基本功训练后,对舞蹈技巧非常熟悉,最后就甚 至连舞蹈的这种概念也没有了,整个天空、整个世界都是她的舞蹈,这时 才谈得到无修。 不是说得到大手印的名相就能证到大手印,好多人连大手印是什么都 不知道。必须要有那种智慧,既在道理上明白那种智慧,又能在生命中间 体会到那种光明,享受到那种光明,并且永远和它不分离,让它成为你生 命中一刻也离不开的光明,之后再把光明的名相也扫掉,不执著它。无修 是当你再也离不开光明的时候,才谈得到无修。“无修”,无时无刻不在 修,但不执著于修,就是这样的。 当你还不能时时刻刻在光明中时,而说自己就是在无修,那就叫狂慧 、狂妄。你名义上什么都知道,实际上得不到任何受用。什么叫狂慧?你 自己知道所有的游泳技术,但一下水就沉下去了,淹死了。你没有实际应 用,只要你实际地应用之后,能够驾驭心灵,驾驭肉体,并且知道游泳的 诸多规则、诸多要领,你还能游得很好的时候,才能起作用,否则是不起 作用的;再如,像骑自行车一样,你虽然知道很多要领:目视前方,腰杆 挺直,紧握车把,但不去训练,一骑车就会摔倒;再如,你知道吸烟不好 ,但偏偏戒不了烟呀;你知道一切女的都是无常的,都是欲望,但见到一 个女孩子就爱上她了……没有办法,你控制不了自己的心呀!你的心是这 样,你的肉体更不听话。你觉得不该烦恼,但偏偏会生起烦恼。所以,光 是“知道”没有用的,必须通过理事的明白,然后用行为去实践那种明白 ,最后连这个明白也不执著,就是任何时候你都离不开这种明白,而又不 执著于这种明白,这才能起到作用。 比如,一个人必须通过艺术规则进行训练,开始进入素描的各种笔法 练习和临摹,然后创作,才可能成为大师。大师是什么?他不是在创作, 他和整个大自然是一体的。当他灵光一现的时候,他心中自然流出的那种 东西就不是刻意而为的,就像小鸟的叫声一样,是天籁。百灵鸟不需要谱 曲,但它唱出的是最美的歌。它甚至没有唱歌的名相,也不管别人是不是 在鼓掌,也不管出场费。它没有人们对唱歌的诸多概念的束缚。大手印终 极的时候就像百灵鸟自然欢快地唱歌那样,虽然没有唱歌的概念,却能唱 出最美的歌。要是癞蛤蟆在听到百灵鸟的歌声时,却说我不愿意唱那样的 歌,这是很滑稽的。癞蛤蟆说自己不执著于像百灵鸟那样唱歌的原因,是 因为它根本唱不出那样的歌,它叫出的可能是噪音。明白了吗?当然,我 只是举个例子,在我听来,癞蛤蟆的歌也很好听,但那是另外的一种味道 。就像不同教派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方便法门,都会让人达到某 种境界。大自然的声音都很美。 我的意思是,不同的教派有不同的规则,你必须明白那种规则,实践 那种规则,最后打破那种规则,却又不违反那种规则。打破它的时候,甚 至你会创造规则。大师不被任何规则限制,但可能会超越规则,创造一种 整个世界都认可的规则。这才是大师。 开始的时候,你需要单纯地遵守规则。你不能随便地破坏规则。当你 破坏规则的时候,你根本不可能实现超越。你首先要继承,然后才谈得到 发展。要是你智慧之杯里的水已经满了,再溢出来的那部分才称得上创造 。半瓶子的咣当咣当,那不是创造。一定要明白这个东西。 “无修法身境”,就是瓶中水满了之后,它已经没声音了,你觉得他 可能没有什么东西,但里面却充满了智慧,所以我们常说大智若愚。 对于智者来说,对于我们所说的“法”,他可以不说,也可以说,但 无论说还是不说,他都不执著这个东西。境来则取,境去则空。明空之中 ,智悲双运,三身五智皆俱足。你可能看不出他的修来,但已经没有了黑 暗和光明的概念。 有个朋友问我,达到能够和本尊对话是什么境界?我说这在真正的修 行中不是高层次的,生起次第完成之后就会这样。为什么呢?因为这时候 你还有二元对立,你还有我和佛的二元对立,我是众生,你是本尊。而真 正修成后是没有这种对立的,在一片朗然光明之中没有佛与众生的概念, 没有这种分别,就是无来无去,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修到最后,真如和万法是一体的,没有真如和万法的分别,这就是“ 三世如来意,随契佛子心”。 因此,这种智慧必须进入你的生命中,成为你行为的某一种指南和观 照,成为一种你向往的东西和灵魂的标杆。除此之外,再没有更高明的法 了。为什么?因为所有的修炼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终极的自由。方便法门虽 然不同,它可以用一种红的颜色、绿的颜色,但终极目标是相同的。所以 “除此无胜法,法身起妙行”,一切都是法身生起的妙用而已。 昨天有个人说发愿要学很多法,其实成就是不需要学那么多法的。所 有的法都可能实现成就。成就之后,再随缘应世。 对于真正的大手印行者来说,众多的法对他没有什么意义,他不需要 这些概念。老子说,“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 为而无不为”,贪婪扫掉了,仇恨扫掉了,愚昧扫掉了,习气扫掉了,再 也没有要清除的东西的时候,叫证果,叫成就。 修炼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什么东西,不是在这杯水里加一点果汁、加 一点贪婪、加一点仇恨、加一点分别心……不是这个,而是要减少。宗教 修炼的目的,都是为了减少自己心里的东西,减少负担,减少分别心,减 少贪嗔痴慢妒,减少到最后,心灵的灰尘没有了,习气也除掉了,再也没 有东西可扫的时候叫证果。 修行不是在这个之外,再找什么果位,不是你得到了一个苹果似的果 ,说:你看,我证果了。因此,《金刚经》才说,“若阿罗汉作是念,我 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则不名阿罗汉。 明白了吗?证无所证,连那个都不执著。 “智慧藏中藏,不似石中英”,就是指正见以及在这种见地指导下的 生活方式,它是智慧宝藏中的宝藏。明白这个道理时,叫明白心性,即在 理上的明白;当你的生命能受用到空性时,就叫开悟,即事上的明白。 《三金刚偈句》是通过胜乐金刚这个法脉传承下来的。“胜乐金刚教 ,传承三印心,付于心子持,深义契佛心。”所有得到这种见地、这种法 脉的人,其实是得到了一种心子的待遇,也叫心传。今天的好多人都不一 定是真明白。为什么呢?因为在事上你们还不知道什么是真心和心性,如 果你们真的明白了什么是真心和心性的话,那就是真正的开悟。但因为不 同的人有不同的机缘,而且必须实践“教”,不实践是不可能成就的。因 此,“莫可轻弃之,勿失方便门”,不要轻易地丢弃它。它非常的方便, 非常的智慧。 在香巴噶举的五大金刚法中,胜乐金刚是诸佛功德的总集代表。在五 大金刚法的修持中,它处于根本主佛的位置,地位最为尊崇。 《三金刚偈句》讲了资粮道、加行道之后如何修见道、修道、无修道 的几个要诀。其实,任何法门、方法都不离这些。这是类似于佛教概论、 实践概论、生命科学概论这样的东西,它是离不开的修行见地。法门可以 有无数的变化,但这条轨迹、这几个台阶都是一样的;它们可以有不同的 说法,比如念佛三昧、禅定、三摩地……但各种名相如果离开这种正见, 就是外道。这就叫“印”。什么是印?就是正见。有了这个印,佛法就是 真的;没有这个印,就是假的。佛教中有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寂静涅槃,而这三者合一之后的印,叫“大印”。三法印都融入了大手印 ,也叫“真如之印”。 上面讲的这些内容,仅仅是作为学术和文化上的一种交流,至于你该 修什么样的方便法门,各有各的根器,各有各的喜好,各有各的传承,各 有各的上师,这需要另外的机缘。入门的时候可以经过不同的门,但修行 必须经过这几个阶段,就是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修道,这叫 五级证道,最终才能证得究竟智慧。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