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混五六年》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一混五六年》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23 03:3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混五六年》经典读后感10篇

  《一混五六年》是一本由端木刑天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混五六年》读后感(一):除了部分段落情色内容多,其他都很棒!

  《一混五六年》写的是北漂大学生转战二三线城市的故事!

  其他作品机智幽默,才华横溢,既有针砭时弊的书生意气,又有男欢女爱的回肠荡气,既有痛快淋漓的求学际遇,又有痛入骨髓的职场反思,多角度、立体式地反映了特定时代背景下80后、90后等年轻一代的生存现状和人生态度。

  《一混五六年》读后感(二):丑鱼尼莫:混在北京不容易—《一混五六年》读后感(图)

  前几日收到好友端木刑天赠送新书一本,在表示祝贺的同时,也感到汗颜非常。因为,与端木刑天相比,我年纪要大很多,工作时间也长很多,但端木兄已经出书,且还得到大名鼎鼎慕容雪村的鼎力推荐,而长篇大作也已在酝酿准备中....同是漂在北京,看看端木兄取得的成绩,自己只有惭愧的份了。

  认识端木刑天最初是通过百度他的文字在网络上,很早的时候,就在猫扑、天涯等社区论坛以及四大门户网站上看到他犀利、隽永的文字,动辄千万的点击率,足以说明他在网络上的受欢迎程度。而其凤凰博客上的博文一天就能收获200多万点击率,更见其深邃思想的无限魅力,也因此深深佩服着他的个性文风、率性笔锋。

  见到端木刑天是在北京CBD附近的一家网络营销机构,白白胖胖的,笑容时而严肃时而轻快,眼镜后的深眸中时刻闪烁着文学的智慧气息。那时,我与端木刑天同在一家机构做文案,虽身在同一公司,但交流的机会并不多,因为大家都要忙活......

  去年6月,我从公司辞职,据说,后来端木兄也辞职了。辞职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我散漫、慵懒地生活着,而端木兄却用扎实的文字功底写出了洋洋洒洒的《一混五六年》,并在于华文世界非常著名的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更有慕容雪村郑重推荐.....不得不佩服端木兄对梦想(成为一名作家)的执着与坚持。

  按端木刑天自己的话讲,《一混五六年》是本“大杂烩”,里面有最犀利的评论,最幽默的杂文,最干净的情感,最有趣的小说,最深刻的思考,最漂亮的随笔.....尽管比较“杂”,但篇篇都堪称经典小品,值得拜读。

  对我来说,端木刑天的《一混五六年》应算是一本励志之书。作为漂在北京的中年人,《一混五六年》给我心里的冲击、警醒是显而易见的。混在北京不容易,房子、车子、票子.....每一样实现起来都很艰难,都很不容易。但我们该不该放弃呢?显然不能。既然内心里已经做好了漂泊的打算,就该做好吃苦,甚至是冒险的心理准备。尤其是对那些正在北京拼搏的80后、90后们,更不能轻易言弃。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我已40,人生已过一多半,几多感慨,几多遗憾。而在北京也“一混就是二三年”。期间有收获,有快乐,当然,更多的还是生活的不易,人生的挫折,但我并不打算放弃,仍将继续漂在北京。郁闷的时候看看《一混五六年》中的幽默小品,泄气的时候读读它的励志故事,风雨中学学它的阳光心情....总之,人生之中,没有什么不可战胜,只要坚持坚持再坚持,努力努力再努力。这或许就是我始终把《一混五六年》放在书桌上最显眼位置的重要原因之一了。

  《一混五六年》读后感(三):师座:《一混五六年》在读书的路上

  今天从网上预订的端木刑天《一混五六年》终于快递过来,只是不知书店太认真还是快递够敬业,书外包装的格外的结实,在路上牙咬手撕无果,只得大脑指挥大腿快走几步回家挥剪——开封。

  和端木刑天的认识可以说是因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缘故,自然所说的同一个世界不是白痴的支持奥运。而是因为万小刀,刀哥在去年出的书《一个民工的江湖》。因为对刀哥文字很喜欢,更因为大家都是村里出来的,所以很多哥们为刀哥写了祝词和书评最后演变成了一场大战,这绝对是意料之外的。

  这样大家就开始一些不太频繁的联系,我曾经在刀哥的访谈上,表露出对写小说颇有些不以为然,认为写时评写杂文才是王道。当然这样说的原因和我写不好小说有莫大的关系,在那时候,端木刑天一脸美滋滋的凑过来说写杂文跟他学。这才去了端木刑天的博客,点击率很高破了千万,时评杂文也很幽默,顿时文人相妒的毛病又犯了,后来开始玩命的写杂文和时评。

  时间过久了,这种毛病就开始渐渐平息。在杂谈里,端木刑天的每篇杂文和时评都会仔细揣摩一下,未必是要模仿至少做个参考物。直到一天,端木刑天的中篇连载在杂谈落户。为此我还是不以为然,总认为写好杂文和时评的,在写小说方面总会有从艺不精的缺点。而仔细看下去却惊奇不小,构思很巧妙,文字很精练,情节安排的也很好。这让我文人相妒的毛病第二次复发。当然以上都是笑谈,从字里行间,端木刑天写下的一些生活的片段,才知道他的从文轨迹也是很艰难地。

  我不理解别的群体,在村里走出来能坚持十几年如一日写文章的人是很不容易的。在村里大部分的人都是不认字的,而认字的大部分又是不爱看书的,更悲剧的是有小部分看书的还是喜欢看加图的金瓶梅。这样可以看得出,在这种万书皆下品的环境下,一个人保持这样的爱好或者梦想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这我很有触感,曾经我还有兴趣培养下身边朋友对文学的爱好,为此自己出资带着他们深入西单图书大厦,言传身教的去了刀哥签名售书现场。不过这激发了他们看完了刀哥的书,然后打电话过来夸了两句,结果后来了无音讯。总之这些坚持的人不容易,先要考虑肚子、考虑完肚子又要考虑脑子、考虑完脑子还要挤出一点寄回家的票子。总之和他们奋斗比起来,跳楼自杀的大学生就是死了都要脸红自己的不知足。

  好了,来了一本好书,自然要好好的品味和分享。一时兴起聊以此文祝贺端木刑天书籍大卖,这小子在海淀,曾经说过要当面送我一本,但我一直没有去拿着本书的意思。这是有原因的,我不希望看到这些人努力的出了本书还要四处送朋友,他们不是自费出版、自然书籍的处分权全在书商手里。虽然表面看自己花钱送自己的书,显然仍然会让人不快的。在刀哥出书的时候,有些刀迷就叫嚷着让刀哥寄书。这在我看来是很不好的,毕竟这是出书又不是中的彩票。为此我为了减轻刀哥的负担还为一些刀迷们寄了几本。至于端木刑天,是朋友自然更不能明知故犯。重要的是,从我这里到达海淀的路费已经够买一本书的价格了。为嘛偏偏要为交通做贡献。不过,书可以免,但酒是不能忘掉的。这就是放长线钓大鱼。

  《一混五六年》读后感(四):杨不坏:《一混五六年》里的情色味

  混在北京五六年

  《一混五六年》书评

  《一混五六年》出版突如其来,我甚至都不知情,端木刑天就跟我说要出书了,这本书承载了太多梦想,作者端木刑天是我的朋友,我了解这本书出版的全部过程,在拿到书之后我也在第一时间把它读完了。照例,这本书的出版业经历了阳痿的过程,作者端木刑天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公民,在这本书的许多文章里提了一些小小的建议,或者说是说了一些底层北漂者的接地的现实,但最后不得不把这些东西阳痿掉,因为注定要阳痿掉,面对生活,屈服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面对生活,我们注定阳痿

  书里面经历最波折的一篇文章是《赵副总监与两球天后》,这篇文章本不该是这个名字,之前这篇文章一直叫《赵副局长与两球天后》,只因局长二字过敏,故阳痿。端木刑天跟我说要改成总监,我说改成总监之后还不如直接删了算了,别看二字之差却一下从官场走向了职场,这是两个世界。把这边文章变成了职场文章之后突然就感觉有点怪怪的感觉,因为在职场上基本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一个局长都不行了,难道官场都是些为人民服务的大好人,而且还是一点瑕疵都没有的人吗?

  这件事情让我认识到文化注定是政治的走狗,政治需要文化,文化就繁荣昌盛,政治不需要,那么你连一个屁都放不出来,不是不敢放,而是屁眼已经被堵上。文化和政治本应一同发展才是,可是我怎么就觉得在这个地方文化繁荣的时候政治一片衰败,政治猖獗的时候文化便阳痿了。历数中国近代牛逼的文人,基本都出在乱世,为政治做垫脚石了,而现在我们连副局长都不能调戏一下。

  一混五六年里的情色味

  端木刑天的情色是否是在迎合这个时代?所有的影视文化作品没点情色都成不了作品,儿童读物除外,为什么?有些情色是迎合时代,勾人眼球。有些情色是揭露人性,让这个世界清晰一点,赤裸一点,让我们面对真相的时候不再害羞。清楚的看到真相上的每一根曲折而光滑的阴毛,而大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仅仅是眼前一黑而已。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是端木刑天的一个作家梦,也不是对读者的一个草率交代,而是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的呐喊,一声羞涩的呐喊,连局长都喊不出的呐喊难道不羞涩吗?这本书的价值是一个在北京混了五六年的乡村小子的过往经历,仅此而已。

  我的思想中一直觉得艺术作品应该完美一些,应该像一个个的童话,而《一混五六年》中的所有事情却给我以悲伤的结局,我质问端木刑天这是否太残酷,生活已经如此残酷了,你的作品为何还如生活这般酷?为何不让它美好一些?你说:我只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事实而已。他说:这仅仅揭开了繁华都市的阴暗一角而已。大家说:生活如此操蛋。我说:好吧。

  所以说:《一混五六年》值得青年人一读。

  《一混五六年》读后感(五):冷得像风:一混五六年:书非买而不能读也

  君子之交淡如水。

  我连是怎么跟端木刑天认识的,都已彻底忘记的一干二净,仿佛他这个人,本来就是在我的生活中的。但毫无疑问,我们的认识,是必然的,我喜欢纯文学,他也喜欢纯文学,我业余搞纯文学,他几乎专业搞纯文学,我们又经常到纯文学网站论坛上风骚。网站虽然数以百万,但纯文学就那么几家,北京人口虽然数千万,但圈子却是那么的小,我们从网友到朋友,到密友,真个就是顺理成章。就像你是一个嫖客,她是一个妓女,你经常去嫖,她经常在卖,又恰巧在一个城市,时间长了,总归会睡到同一张床上,都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本看破红尘情感深浅。

  自母亲去世后,或者说更早之前,已经很难有情节故事人物打动我的心,虽然没有一笑而过的洒脱,但淡然处之绝对够了。自古白发人送黑发人苦,但黑发人送白发人,何况不是一样的苦痛。生性孤高好强热情外向的我,怎肯再将一点点感情付诸于亲人密友之外的任何。可震东和他在京的一混五六年让我的心情波澜起伏了一下,我读来读来,就偶尔偶尔的发现了自己的一点影子,我想,凡是背井离乡,身处他乡的你我他,都会有这种波澜起伏。受过大悲伤收敛起情感的人,还是如此,何况那饱含情义的你?

  没有一目十行功,但却有一目十行书。

  我看书很快,快到让人以为我仅仅是浏览。而且有两个极端,一个是极差的书,一个是极好的书,看起来翻飞不断。极差的,自不闭说,随便乱翻,以免浪费时间;极好的,是要赶着看那琦丽的文字,绝美的情节,手赶不上眼,眼赶不上思想,自然快到极致。但味同嚼蜡,却还偶尔有一段香肠的书,可就苦坏了我,因为读得太慢,这样的书,读感奇差。可遇到做事有始有终的读者,这个读者就有点吃不消了。在鱼龙混杂的今天书市,这样的书,已不知害了我多少时间。一混五六年是第二种——极好的书。我吃饭时翻起,两半小时结束,完后心头还念叨着那些主人公的名字。我记忆最深刻的一个名字是小暖,只因这个名字勾起了一段琦丽而难忘怀的青春年少岁月。

  书非买而不能读也

  记得好像是清朝一个姓袁的家伙写过一篇文章,文章的主旨就是书非借不能读也,因为你借的,担心主人要,要还的,就赶紧读完。我非常不同意,因为我向来不肯出借书,就算是最亲最牛的人,我也一率免谈,任你哭死。有一密友曾要借我一本刚上市不久的书,当时身边有好几个相熟的人,我不忍拒他,遂掏出20 元给他,并说:你上某某网买一本吧,六三折,正好二十元。他大窘,随行几个也大窘,我想,此四君,今生都不会再向人借书。我这是做了一件大功德事。

  谈书非买而不能读也,其因有下:一是,既然是你渴望非常想要读的书,必然是对方买来珍惜阅读并准备收藏的,你怎么能夺人所爱;二是,你这么想看,怎么不自己买一本并而收藏呢,看来还是不想看,只是一种嫉妒他人有,想拿回去玩玩弄乱的心理吧;三是,借书者,除去向图书馆借外,向其他对象借,基本上跟强盗骗子无疑。

  从少年看到快而立

  一混五六年是倒叙式的,最新的一辑是端木刑天的新作,不间断有妙语佳句,令人拍案,情节细节拿捏恰到好处,三年孜孜不倦,端木已有小成。越往后看,越是他的青涩作品,如果用比喻来讲,这本书就是红了一点的青苹果。但我坚信,端木刑天这只苹果,会大红特红,红到最后瓜熟蒂落的。怎么个熟法,我们拭目。

  冷得像风

  2011-10-06 于山西晋东南

  《一混五六年》读后感(六):“混”世“魔”王望天堂

  好读:语言流畅,自然,行文如流水,但并没有那么寡淡,这本记忆的“混” 帐条理还是蛮清晰的,以第一人称“我”为主线,以对自我和周遭辐射性的调侃自嘲为基准点。尽管不如都梁作品一样的神韵,但开篇行文的牵引过度性颇有相似。

  耐读:言之有物,文字天马行空、左突右击,言辞不拘形式,看似不着边际,但这种表面的坦然不在乎背后有太多的在乎和辛酸,是用“嬉笑”在怒唱一首歌。

  愿读:禁得住读,与自己相关的书总会引起太多的共鸣,都愿意去读,尽管我们在尽力去掩饰那些不足为外人道的伤疤,但却喜欢在别人的故事中找同感,寻安慰,那是一种难言的痛,在这场伤中也不无暖,开篇的故事中京漂族感触会更深,都市夹缝中的你我都脱不掉,无论你走到了哪一步,只要涉世,那好,就有你好看。

  这本书有点让我惊,我最初看书名定为《蚁族》类社会问题探究的深度读本,再看以为是同一个故事,细看之下才发现是现实生活片段的截取,是作者的随笔、杂文、中短篇小说合集,描写的是80、90后两代人的生存现状和人生态度。但主旨立意相同,“我”就像一个生活广角镜,聚焦这个色人的生活悲苦,用一种看似满不在乎的方式讲述人们的十分介意,让人不得不在乎。通常我们将这一颓靡状态的呈现主因多归罪在于人的个体,事实上,由于每个人生活方式不同,时代主旋律也不同,80、90两代被认为是社会的异类甚至渣滓的们,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等生活状态尽管让人匪夷所思,其实,责任更多是在于社会大环境的侵蚀影响,这本书用记录这些一混五六年的人的漂泊悲情,展现他们的愤争和对现实的不忍与妥协,实则是给社会敲响了一记警钟。

  毕业五六年,混迹社会五六年,本该而立的年纪,我们都收获了些什么?面对现实的无奈是无言的抗争,还是守着被磨平的棱角?在现实生活与理想奋斗的天平两端,有太多的不解和不舍,不留神已经一混五六年。现如今,在极力用光鲜掩饰中,当被问及混成了什么样时,那种被剥离的纠结和尴尬怎不叫人滋味丛生?只是文有限,字太短,读来不够酣畅,本书有部分故事成分,有部分生活成分。从小处事业到爱情婚姻,再到大处着眼的社会问题世俗观念,从阶级不同的城市到农村,紧跟时代的前沿,从中听到了太多现实的声音和年轻的脉动,可以说是处处生文,字字有风。假使能在粗线条的勾勒中再多一些细致的纹理,更耐看。

  看完这本书之后最大的感慨就是:其实我没有混,一直在很努力的认真活,但既然在这个社会中大家都在假装正经,那我只好假装不正经,如是,仅此。

  我们这代人也有天上人间。 我们生活在俗不可耐的人间,脑袋却一直飘挂雅望着上空的天堂,只是躯体不知何时已坠入深深的炼狱,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天堂,都想当“混”世“魔”王。但现实却有太多挣不脱的苦恼,放不下的牵挂,达不成的目标,我们在有限的岁月中想混出过名堂,但不留神五六年一晃就混过去了,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上演着一场真真切切“岁月神偷”的剧目。可悲、可叹也可怜。

  《一混五六年》读后感(七):北漂已老,混族崛起

  最近,朋友端木刑天出了一本书——《一混五六年》,端木刑天说书里讲的是在北京生活的一些故事及在北京工作时写下的一些零碎短篇文章,并兴奋地告诉我说该书还获得了慕容雪村的推荐。我对这本书谁推荐的倒不是很感冒,最让我好奇的是书名。初次打这个书名的时候,我还错打成了“已婚五六年”。

  讲的是北京生活,按时髦的说法,应该是漂了五六年才是啊,怎么会说成是“混”了五六年呢?

  端木刑天听到我的疑问后,沉默了一会,告诉我说之前他也想过把书名叫《一漂五六年》但最后还是觉得用“混”字更恰当一些,在北京呆了五六年了,他不觉得自己是“漂族”,他说自己是“混族”。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大概是从80年代开始的吧, “漂族”一词很时髦,这个时髦词好像只专属北京。特别是对于年轻人而言,仿佛去了趟北京,北漂了一回,见的世面就多了,腰围也粗了三粗。记得读大学那会儿,有个说话像蚊子嗡一样的学姐,去北京学习了半个月,回来后嗓子跟韩红一样亮堂,走在路上墨镜都带上了,屁股一扭一扭的,活脱脱的一个明星范儿。

  那时候,很多人都以为北京是一个实现梦想的天堂,“北漂”就意味着离梦想的距离更近了。多年后我还记得寝室里一帮哥们挤在一起看《天下无贼》的时候,一哥们指着镜头里的傻根王宝强说,这家伙就是一个北漂的农民,看现在漂得多牛B。那天夜里,漆黑的寝室被梦想的火花照亮了,大家感觉身上劲头十足,拍着胸脯约定大学毕业了也要去北京当北漂一族,用不了多久,大家都会开着宝马奔驰驰骋天下。

  直到大学毕业走入社会后才知道,北漂根本就没有那么简单。直到去了趟北京我才知道北漂一族根本就没有那么牛气冲天。

  曾经北漂一族是指那些从其他地方来到北京,在北京生活但却没有北京户口的人群,这些人几乎都是青年人,多数人往往具有一定学历或较高的文化素养、知识技能,他们主要寻求在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一展抱负。那时候北京的房价不夸张,物价不嚣张,交通更没有现在这么疯狂。那时候33岁的东北女子张树新在中关村南大门零公里处竖起了一块硕大的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那时候,早起的蔡文胜正在用极低的价格疯狂注册一些稀有的域名,那时候一个年轻有理想的青年握起一双拳头就能在北京打出一个名堂。

  如今,北漂一族的前辈们早已经功成名就,要么做了功成名就者的二把手跟着出风头,而跟风在后的80后、90后们则大部分变成了鼠族和蚁族。“其实他们都是混族。”端木刑天说。

  现在更多的人在北京是混。梦想很丰满,但是现实非常骨感,天子脚下的现实更是皮包骨一般。为了在北京混个名堂,男的混得肾亏胃下垂,女的混得贞操失去容颜毁,前不久有一名工作在中央电视台的女记者为了在北京混个模样被一个假“国情局局长”骗了财还给睡了么。

  很多前辈们不理解为何长安街上的男男女女都变得像混混一般,找不到山楂树之恋里的单纯的笑脸,一群群男青年对着街头的女孩吹着口哨,一群群女青年在霓虹的闪烁下摇着裙摆。大家似乎都不明白,这个世界一直变得很快。很多人骂80后、90后是社会的异类和渣滓,很多人都认为80、90后两代人思想有问题。大家一个个就都像混混一样,满不在乎的游荡。很多人将这种情况归罪于人的个体,认为80、90后的两代人就是TMD天生异类。其实责任更多是在于社会环境对年轻人成长的影响。把80、90后放到老一辈那个年代,一样会“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看不见未来,曾经热情似火的梦想变成只在做梦才会想一想的名堂。有谁知道这些如混混一样的年轻人夜深人静时候的彷徨?

  混其实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混不是放弃,不是麻木,只是一种装糊涂。混族们继承了北漂一族身上的一些传统,这些传统其实也是从传统的北京人身上学的。大家不管男男女女干啥的,都会装B。一个个走在外面,打扮得华丽光鲜,都自以为是个爷,连开的士的司机都一嘴的火车跑出来,俨然当上了国家主席。

  没有办法,生活不像是一场游戏,只要把一些绝招控制好,瞄准目标,就能顺利打死怪兽,称霸天下。现在的生活里充满了太多的压力,太多的不为人知的东西。或许今天还健健康康,明天稀里糊涂就喝了三鹿的奶粉;或许今天干干净净,明天一不小心遇到了李双江的儿子要打人。车子很多都在拥堵,不知道猴年马月会畅通无阻,专家成堆都在忽悠人,不知道谁的话才能相信。潜规则遍天飞,有关系的靠关系上了位,有姿色的靠姿色进了门,剩下的只有一个字——混。

  混其实是一种悲情,混是在无奈的现实中的一种愤争。梦想被折断了羽翼,希望变成了绝望。当生活的重担压在年轻的身上,漂亮的女大学生丢掉绮丽的梦想走进了天上人间,年轻力壮的男学生忘记了曾经的豪言壮语拿起了杀猪屠刀。日子混一天过一天,我们活着,活着似乎已经死去,但活着比死去有希望。

  我们私下都称我们是混族人。端木刑天说,混族人因为没有钱,很多都是单身,每年的光棍节是大家最疯狂最开心的时候。两三个“混族”聚在一起结伴而行,我们管这个叫“结混”。结婚,我们结不起,但“结混”我们天天都在进行。东西南北中,走到一起,大家都是兄弟。男男女女,聚在一起,大家明天的太阳会更加美丽,虽然大家心里都知道明天的北京依然是雾茫茫。

  混,是一种无奈,其实也是一种快乐,苦中做乐何尚不是一种乐呢……

  写着写着,我发现,我也是一个混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