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读后感精选10篇
《傲慢与偏见》是一本由[英] 简·奥斯丁 著 / [英] 休·汤姆森 图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适合收藏的版本是上海译文出版社新出版的“译文名著典藏”系列的版本。
装帧异常豪华,书口烫金、布面、函套……但这一版价格非常贵,制作也过于华丽,让人只想摆在书架之上欣赏,不忍翻阅,失去了作为一本书本身的意义。而且此版并未做到尽善尽美,在插图的收录方面也并不齐全,同时插图的线条印刷有些糊。
南海出版公司的这一版,在装帧设计上虽然没有上译版华丽,但精装的恰到好处。
内外封的图案设计美观、和谐,契合插图和情节。印刷、纸质也非常好。此版最有价值的是完全收录了英文原版的插图,包括英文版每章首字母大写的小图案也有收录。还为插图专门设置了目录。在内容全面方面,我想国内已经没有其他版本能出其右。
此版不足之处,个人认为就是在翻译上。译者过于遵照原著,不很灵活,有点逐句对照翻译的意思。没有在避免英文累赘叙述风格和尊重作者原意上做好平衡。虽然这么说,但尚在可接收的范围之内。算无伤大雅的瑕疵。
内容全面、价格平易、精装有度,如果您也欣赏奥斯丁的这本书,我推荐购买此版收藏阅读!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二):傲慢与偏见
故事梗概去除,只想谈谈感受。女人的自信要远胜与美貌,书中的伊丽莎白并不像姐姐简那么美丽,不过拥有独到的处世见解和对人一致的态度让我觉得美丽的女人(内在美)就该这样,可能伊丽莎白对于达西来说一定程度上会是二见钟情(因为第一次见到伊丽莎白说她还算过得去,但是在宾利家探望简时达西对她有大大的改观),但是维系这段爱恋就是伊丽莎白的自身魅力了;还有就是达西的傲慢,现实生活中肯定会有这类人,而我或许充当的角色仅仅是伊丽莎白的母亲,一味地只看表面情况而不给或者不听对方的解释或者像达西一样根本不屑与对他不在乎的人解释,所以不要对一个人妄下结论,自认为很了解人的人其实根本就不了解,这样就会产生偏见;婚姻不像爱情,在伊丽莎白的父母身上我就有所体会,贝内特先生只看到了情人的美貌而没有考虑婚姻生活是否合适就选择结婚这点让我印象深刻,还有就是夏洛特的爱情观,自己没有财产继承权也不年轻就简单的选择伊丽莎白的表哥柯林斯作为结婚对象国语草率与荒唐,对于我来说不能理解的事情但是在别人眼里可能就是合情合理的,因为柯林斯会有一笔遗产,工作也算是稳定体面的缘故吧。总结一下如果把宾利的谦虚乐观与达西的体贴专一有责任感结合在一起就完美啦!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三):从伊丽莎白看人性
把《傲慢与偏见》这本书称为简奥斯丁最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不是没有道理的。读完此书,我不禁惊异于简奥斯丁高超的写作能力。她不仅描绘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现实,而且还塑造了伊丽莎白这样一个不为封建礼教所束缚的伟大女性。伊丽莎白在本书中是一个特别的女性,这不仅仅是因为她的优点,也包括她的缺点。有缺点的人才是完美的,从这个角度说,伊丽莎白就是一个完美的女性。
从优点上说,伊丽莎白自由而聪明活泼,从不惧怕身份比自己高的人,敢爱敢恨。他敢于向达西表示自己的不满,在爱上达西以前,“每次说话,都想刺痛”达西,敢于拒绝凯瑟琳夫人不让他和达西结婚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伊丽莎白是简奥斯丁所塑造的一个新时期的女性形象,简奥斯丁希望通过伊丽莎白来表现女性对争取自己权利的呼声。在性格上,伊丽莎白最像她父亲贝内特先生,敢于表现自己的爱与恨,敢于讽刺自己所不喜欢的人。伊丽莎白极富有洞察力,和简一样,她能够觉察到母亲的愚蠢,妹妹的轻佻,并对此向父亲提出意见。在意识到自己对达西的偏见是错误的之后,她作出了深刻的醒悟“一想到达西,一想到威克姆,她就不能不想到自己太盲目,太不公正,心怀偏见,荒唐可笑”,这明显的表现出她具有善于反省的可贵品质。
但是伊丽莎白也有很多缺点,她过于敏感,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过早的对达西盖棺定论。按她的说法“我的愚蠢源于虚荣,而非恋爱。一个欣赏我,我就高兴,另一个忽视我,我就恼怒。在对待他们两个人的问题上,从相识之初我就怀有偏见和无知,抛弃了理智。在此之前,我一直没有看清自己。”
但是,缺点与优点相并融,却带来了饱满的人物形象 ,或许我们都有缺点,但缺点才使得人生更加的真实。人性亦是如此。
正如伍尔夫所说,在所有的伟大作家中,简奥斯丁的伟大是最难以捕捉的。在我看来,简奥斯丁塑造伊丽莎白的形象,不仅仅是为了表现对扩大女性权利的呼声,同时也是为了向我们展示出一个真理 :人不是完美的,但不完美的生活才是生活 。
塑造出一个普通而不平常的伊丽莎白, 这,就是简奥斯丁的伟大。
偶然在书店的一角发现了这个版本的《傲慢与偏见》,因为版本众多,书中主角的名字都因为翻译的不同而不断变化。这本书里,女主角一家叫贝内特,新搬来的邻居叫宾利,达西还是叫达西。
记得初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要求自己看了许多名著,《呼啸山庄》《简爱》《茶花女》《基督山伯爵》等等,只要听说过的,有名的,都被拿来读了一遍。
那时候还没有多少人生感悟,最大的烦恼无非就是“这次又考砸了!” “我喜欢的男生为什么跟别的女生聊的那么开心?“之类,小女生的心思。所以,那时候最喜欢《傲慢与偏见》,因为它有一种那时候言情小说的味道,虽然这么说有失偏颇,但确是一个看了不少通俗爱情小说的十五六岁少女的真实感受。
如今重读,自然会因为心境与经历的不同,而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尤其是对书中几个性格迥异的女性,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不得不说,奥斯汀在刻画女性角色方面要比刻画男性角色出色得多,贝内特家的五个女儿加上卢卡斯家的夏洛特,六个年轻姑娘都活灵活现,态度鲜明。
大家都喜欢伊丽莎白的古灵精怪,聪明机智,不卑不亢,但我爱简胜过她。简有着极其强大的内心,非常稳定的情绪,很容易博得别人的信赖与喜欢。虽然她有时候会善良的过分,但并不代表她是非不分,相反,我觉得以简的性格,无论她嫁给谁都会幸福。
情绪稳定真的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啊!
接下来是夏洛特,如果不是因为伊丽莎白的主角光环,我觉得夏洛特才是全书中最聪明的人。她有很强洞察力,她最先发现简在表达感情方面的问题,她第一个怀疑达西对伊丽莎白的感情;她理性,她真诚,虽然她可能在婚姻的选择上带了点自私与功利,但我们真的在乎吗?不是所有人结婚都是因为爱情,那个年代大部分女性的婚姻,只是一场交换。
书的开头也说了,“凡是有钱的单身汉都想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所以,柯林斯需要一位太太,夏洛特需要一个稳定的婚姻,仅此而已。但即使生活状态不能改变,夏洛特依然能够从中创造出自己的幸福感,比如鼓励柯林斯多在花园里待着,为自己争取一间私人的工作间,在丈夫布道的时候充满热切地眼神,这绝对是一个聪明女人的获取幸福的做法。
我特别喜欢夏洛特找伊丽莎白坦白时候的对话“并不是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拥有浪漫,我已经被赋予一个舒适安全的家,已经有很多东西我需要感激了,我已经27岁了,我没有钱,我也没有了憧憬了,而且,我害怕了,所以请不要对我作出评价,利兹,不要评价我”。
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为之争取,难道就比一见钟情来的不堪吗?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五):遇到达西先生就嫁了吧~
一本好书是值得反复揣摩的,每次读完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记得第一次接触到《傲慢与偏见》是在语文课本上,后来应老师要求这本名著也成了我们课后的必读作品之一。十几岁的年龄,很难耐得下性子去看书。再后来去接触这本书的时候,自己画了很大的功夫在人物名字上,并没有全身心去享受文章。第三次拜读这个作品是在今年六月份,可能是心境不一样了,在阅读的时候,会去幻想书中的每一个场景。 昨天半夜突然心血来潮去看了《傲慢与偏见》的电影,当电影里的场景与书中的文字完美结合时,心中的熟悉感与激动,让我越看越兴奋。 达西先生很容易让人先入为主觉得他是一个傲慢的人。他是上流社会的适龄青年,他富有且优秀,是所有女孩心中理想的结婚对象,他有权利有资本骄傲。随着故事的发展也让自己对达西先生的态度瞬间路转粉。 因为阶级思想,达西先生一开始是不允许自己对伊丽莎白产生好感。可是伊丽莎白的伶牙俐齿却无形中吸引到了达西先生。达西先生第一次给伊丽莎白表白时,却被女主骂的狗血淋头。站在达西先生的角度,我很欣赏他,欣赏他抛弃了阶级思想,敢于正视自己的内心,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站在女主的角度,从第一次的舞会上不小心听到了达西先生对自己的评价,她的倔强与骄傲,就不允许自己再去欣赏达西先生。再加上后来伊丽莎白对青年军官维克汉姆产生好感,维克汉姆误导伊丽莎白,让伊丽莎白对达西先生更加反感。而达西先生第一次的表白还有那么点小傲慢,再加上伊丽莎白本身对达西先生的偏见,所以伊丽莎白对达西先生坚决的拒绝也是肯定的。受到打击后的达西先生给女主留了一封信,解释了伊丽莎白误会他的几件事。伊丽莎白读完信后也十分的后悔与内疚。 第二年的夏天,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又“偶遇”了。达西先生待人的态度,慢慢消除了女主心中的偏见。当伊丽莎白接到家信说小妹妹与军官私奔了,对于这种家丑伊丽莎白非常难堪,怕达西先生又会瞧不起自己。但事实是,达西先生知道后,替她找到妹妹,并且帮助维克汉姆还清赌债,还给他了巨款,让他与莉迪亚完婚。这个时候的达西先生就好像是霸道仲裁,默默地一个人替女主摆平所有,遇到这样的人谁能不爱呢!女主的心里也悄悄地对达西先生产生了爱慕之情。 伊丽莎白是一个聪明可爱,倔强骄傲,有主见的女性。面对柯林斯的求婚,面对母亲的压迫,她敢于拒绝,勇于反抗。她不为世俗的婚姻而活,她一定是要嫁给爱情。而她的朋友卢卡斯小姐在面对“27岁”的事实和柯林斯的条件还可以的情况下,选择了与柯林斯在一起。柯林斯与卢卡斯的婚姻没有感情基础,完全建立在各取所需的基础上。可以说是“尽管结婚并不一定叫人幸福,但总算给她自己安排了一个最可靠的储藏室,日后可以不致挨饿受冻。”希望自己以后不要活成卢卡斯~ 关于宾利先生和简我想说“只要最后是你,晚一点也没有关系”~ “一个人可以骄傲但不可以虚荣。骄傲多数情况,无非是我们对自己的看法,但虚荣却指的是我们过于看重其他人对我们的评价。” ——自省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六):论婚姻与可嫁性问题
之前交作业的产物,还没有修改,观点有偏激之处大家谅解,内容也不完善,之后会修改,也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
论婚姻与可嫁性问题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在简.奥斯汀后世的一位男作家曾不无轻蔑的说,她的作品中讨论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可嫁性的问题。简奥斯汀的作品我只读过《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两本,她的作品是否都如海明威所说我不知道,但以上两本确实在讨论这个问题,笑。但是我想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一个作家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决定了其作品的风格和内涵,作为一个生活在还未受英国工业革命波及的乡村的奥斯汀,其作品自然是闲适、轻松的,但若单单如此,她的作品怎么可能会流传几百年而仍然广受欢迎呢?
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主要写了四对有结果的婚姻,分别是宾利和简,达西和伊丽莎白,威克汉姆和莉迪亚,柯林斯和夏洛特。其余还有一些配角,就先按下不提。
那么,在这四对美满或不美满的婚姻中,我看到了什么呢,不是美好的小姐与绅士,除了在达西和伊丽莎白身上我觉得还有丝丝人情在之外,其余的都是美色、金钱、轻浮与欺骗。在《傲慢与偏见》中真正左右着婚姻的,不是爱情,而是利益。纵使披着温情脉脉的外衣,婚姻本质上仍然是人们为了维护自己财产、自己的利益而创造出来的东西,无关风月。
先来说说宾利和简,简长得美丽动人,性格又温柔,聪明但又不太聪明,宾利则被一击即中,中间多多少少有些坎坷,但最终还是美貌造就的爱情,婚姻也算是美满;再来说说柯林斯和夏洛特,柯林斯是班纳特家财产的继承人,为了“弥补”内心的歉疚,要娶班纳特家的一位小姐当做太太,在得知简“马上就要和宾利先生订婚”的消息之后将目标转向了伊丽莎白,于是班纳特太太就硬逼着伊丽莎白嫁给可笑又滑稽的柯林斯——为了财产,在班纳特先生的阻止下才无疾而终。而夏洛特在得知这件事之后便迅速的和柯林斯定下了婚约——同样为了财产。在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情节,在伊丽莎白拒绝柯林斯时,柯林斯觉得不可思议,然后说了大意这样的话:伊丽莎白小姐,你拒绝我是不合情理的,我是你的堂兄,又会继承你们家的遗产,而你不但没有多少遗产,没有多少男人追求,而且年龄也很大了,你除了我还会有更好的归宿吗?表达了什么呢?我娶你是对你的恩惠,你应该感激我才对。只能说大不列颠人的绅士风度对一些事情真的起到了很好地掩饰作用,再怎么尖刻的话都能说得风度翩翩。而夏洛特则对伊丽莎白说的更直白了:我一个大龄剩女,没有财产又嫁不出去只会给家里增加负担,碰到一只大肥羊肯定要牢牢抓住,即使柯林斯这个人又蠢又可笑。
利益是促成婚姻的直接原因,而爱情只是催化剂。但是人总是有温情的,不可能像钞票一样冷冰冰的,所以就有了像达西和伊丽莎白这种结合。单论家室背景还是财产,达西都不会和伊丽莎白结合,他给伊丽莎白的信里明确提到了这一点,达西出身贵族,伊丽莎白只是乡绅的女儿,达西年收入一万磅,伊丽莎白只有一千磅的遗产,更别提伊丽莎白那让人难堪的妈妈和妹妹们,但是伊丽莎白毕竟还是被达西喜欢的,而且达西的妹妹乔治安娜也喜欢她,达西也对未能将威克汉姆的真面目告诉伊丽莎白而让班纳特家对其疏于防备而自责,再加上班纳特家有几位素质良好的亲戚,才真正促成了二人的结合。在1996年BBC版的《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曾经说过“当我看到德比郡的庄园我就不可自拔的喜欢上了达西先生”。
在18世纪的英国乡下,仍然是绅士和淑女的世界,人们普遍认同的事实是淑女应该由绅士来追求,二者因为爱情而结合到一起,所以宾利和简的婚姻是广受好评的。然而当传出达西会娶伊丽莎白的传言时,达西的姨妈凯瑟琳夫人却匆匆赶来要伊丽莎白发誓不嫁给达西,因为他们是身份悬殊的,而达西和她的女儿才是门当户对的。至于柯林斯和夏洛特由于是赤裸裸的因为利益的结合,则是最受非议的。
实际上,没有充裕经济条件的女性是处于弱势的,是需要依靠有经济条件和实力的男士,但是在伦理观点中,男士则是处于弱势的,需要祈求淑女的垂青,然而他们心目中则是一定明白自己究竟属于什么样的地位,所以柯林斯才会对伊丽莎白的拒绝如此恼火。
当然我们绝对不能否认的是婚姻中不可能没有感情基础,否则那种婚姻难免有些太过可悲,在女性拥有一定婚姻自主权的英国社会,做出夏洛特一样露骨决定的人想必不会太多,但抱有同样心理的女人不在少数。同样的,不考虑物质基础的婚姻是愚蠢的,中国有句话叫做贫贱夫妻百事哀,就像威克汉姆和莉迪亚,但是幸得达西帮助他们并没有“百事哀”,反倒能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什么样的男人才有可嫁性呢?无论是18世纪还是21世纪,都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可以依靠终身,首先是物质、生活层面的,至于精神层面的嘛,18世纪的贵族夫妇可以分别另找精神伴侣,21世纪的中国部分妇女们表示可以退而求其次,那些物质精神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女性们则大部分被冠以“剩女”的名号。
《傲慢与偏见》能带给我什么呢,毫无疑问是表层对于爱情的美好向往,和深层次婚姻的现实性。
爱情是纯精神的,是化学物质作用于大脑产生的不可物化的感受,而婚姻不是,它是落实在生活的每件小事之中的,它自诞生开始就被赋予物质的象征意义,所以婚姻从感情层面上讲从来不是纯粹的,我觉得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一点,在以后才不会迷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