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大学时代1读后感精选10篇
《后大学时代1》是一本由老四著作,现代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本书我先读了五章,忍住了就再读的欲望,这次一次读完,心中就憋着一股子郁闷和叹息,结局阴沉的可怕,给了希望(林染确定爱他),但吴越只是数年后在另一城市写首诗了事。我讨厌他对林染的态度,他只是把她当做保姆,甚至性需求。他总是对女友的忠贞疑神疑鬼,自己却放纵不堪。而林染一开始就没有欺骗他,最后甚至牺牲自己帮吴越。而吴越却一次次辜负与戏弄她,我讨厌这样的吴越,自私 ,无情,善妒。
苏姗不得不提,她和吴越相爱诚然,但她不敢反抗来自家庭,地域的压力,始终做不到为爱付出,放弃一些。吴越难得确定他爱苏姗,但他举目无亲,乡下的爷爷还死了。与苏姗富裕的家庭背景相差太大,所以他自卑,守着在济南的一点小成就,不肯去北京,那里节奏太快,他怕跟不上,放大与苏姗的差距。苏姗希望他去,希望他能为爱一搏,吴越却没这个勇气与自信,哪怕后来李兆林给了他这个契机,他却小资心理。总说在济南等她,等于无声放弃。我对此深恶痛绝。
本书中的女配角陈晓是我最喜欢的那种敢爱敢恨的人,只是看错了人,遇到了这个犹豫不决的段方杰,段唯一的一次抗争,是酒醉说休学却没敢;最终服从安排,老实结婚。这样的男人不值得陈晓专心的爱。我替她鸣不值。
锅头是个人才,能屈能伸,精明能干,善于把握机会,说实在比他兄弟徐达强的多,只是缺少一个如徐达般强大的背景。他确实是个诗人,冲动偏激,固执鲁莽,心直口快,及时行乐;他也是个俗人,巴结奉承,色令智昏,自私自利。
书中其他诸如姚启功,刘淇,曹爽,王文莉,程小刚,刘雅婷,乃至徐达都是社会上的各种人的缩影。小社会俨然出现。
总的说,书是写情感,但内容颇为黑暗,充斥了各种负面的东西,那些对人物情感的影响还是太大了。唉!
《后大学时代1》读后感(二):《后大学时代》:费力呐喊,不知道喊的是什么
《后大学时代》:费力呐喊,不知道喊的是什么
作者:丁爱波
1
在中国文学地理中,济南是一个消失了的城市。这座城市,不土不洋,没有西安、北京的历史底蕴,没有上海、深圳的洋派气息。而没有这些历史、地域与商业上的标签,发生在济南的情爱故事也就只能像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样,平淡如雪,虽有滋味,终究不免寡淡。
然而,大约是在2008年秋天,本刊记者吴永强,也就是《后大学时代》的作者老四,告诉我他要写一部小说,名字叫做《漂流时代》,写的是毕业后残余的青春与爱情。当然,也少不了性。
我问:“写济南吗?”
“我只了解济南和茶棚村。”
“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济南一套房。济南缺少浮华时代的各种特质,在商业文学领域,济南是禁区。”
“太好了,写的就是禁区,没人写,我正好来胡扯。”
“你说,人们更愿看杆石桥边的爱情,还是建外SOHO里的爱情?”
“不要拿着时髦当前卫,你这是白领病,是小资,我鄙视你。何况,你连白领都不是。”
我沉默无言,老四目光灼灼:“这是一个蚁族的情爱范儿,我是一枚蚁族,我能找到生活的痛感。”
“灼灼”完了,他又叹气道:“这是为我自己写的一部小说,是我在异乡的青春总结。”
2
2009年春初。我和老四去济阳做一次关于旱情的采访,结束之后,我们从村里鄙陋的小卖部里买来酒水和花生米,在光秃秃的地头上喝酒。
“小说写了5万多字了……”他等着我接话。
“什么小说?”
“X,我的《漂流时代》。”
“X,还在写啊,我以为说说就算了。”
“X,写了5万多字了,挺费劲。情感大于故事,像在费力呐喊,却又不知道喊的是什么。”
“喊破喉咙也没人理你。”
“X,不管你们了,不必看得起,也不必看不起。”他目光又“灼灼”起来了:“因为,人家是第一次嘛。”
这是老四的“第一次”小说,是他第一次“用刀子割自己”。区别于其他关于青春的小说——我不愿用青春小说来定义《后大学时代》,因为青春小说是属于咏叹调的,而《后大学时代》则是一段城市的狼嚎。
小说中,草根一族的吴越冰冷、寂寞,用怀疑、审视的目光看待周围的一切。他几次曾试图抓住城市的根脚,但城市却总是在与他开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城市摆弄着吴越的价值观,他越试图融入,就发现自己离它越远。
因价值观的轰塌而产生的失败与茫然让吴越周遭的一切都变得模棱两可。似乎没有什么是真实、忠诚、纯洁的。吴越的情感世界里,只有惊惶和冷笑。
至于友情、爱情,这些青春小说里的惯有词汇,在吴越的生活坐标里,则变成了一种单纯的方向感——他要往那里行走,尽管他不知道那里是什么。这或许是一种最后的温暖,近似于仪式,只剩下喃喃自语的慰藉。
在我看来,苏珊、林染,都不曾真正进入吴越的世界。苏珊是建外SOHO的,林染是杆石桥的,吴越以为自己爱上林染,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小有所成的蚁族习惯了这座城市功名利禄的潜规则。他已无能为力去另一个更大、更冷、更痛的城市搏杀。
老四曾说他写作的某种体验是,“割自己,让别人痛”。在这本小说里,吴越冷笑着肢解了青春与后青春,用一种自虐的方式,最终清洁了自我。
3
终于,2009年冬,老四完成了自己的《漂流时代》,小说名字也变成了《后大学时代》。2010年交付出版社,又等了1年多的时间,小说才终于面世。
在这1年多的时间里,我大约问了他有20多次小说出版的时间。从开始的雄心勃勃,中途的灰心丧气,再到后来的平静安然,小说还停留在那时情感的原点,老四已在这座城市找到了自己的根脚。
尽管小有所成,但蚁族、草根是老四从不避讳的自我标签。映照到小说里,正因为这些不可剥离的标签,小说中的吴越在这个虽然还有些土气,但已经光怪陆离的城市里感受到了某种局促和惊惶。
吴越在本质上,是一只乡间的蝉,因缘际会,飞到城市的钢铁丛林里,它找不到一颗歌唱、栖息的大树,找不到“付小芳”式的爱情,甚至也找不到“陈先发”式的仇恨。它只找到一盏盏霓虹灯,古怪的光芒下,是站街女,是宝马雕车,是俗香满路。
传统都市小说中,村上春树般的婉转低吟,在老四笔下变成了霓虹灯下的一声声清冽刺耳的蝉唱。割裂的身份、异化的城市面孔、唯一的成功法则,让吴越最终成了一个永恒的异乡人。
这不是风花雪月,这也不是残酷青春,这是一代蚁族在异乡的成长备忘录,充斥其中的,是无处可逃的迷惘和对未来痉挛式的想象。
小说最后,吴越写道:
一年的时光就定格在我面前,一年前和一年后是一样的,我依旧身无分文,依旧刚走出校门。而真正的毕业,才刚刚开始。
我仿佛看见一个人拨开人群朝我跑来,然后在我身边蹲下,一个声音——清脆的、美妙的声音传进我的耳朵:“我做你女朋友,好不好?”
是苏珊,还是林染?
我激动地抬起头,想把那个人从人群里拽出来,贴在心上。然后,我想起了几乎所有童话结尾的一句话:
从此,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后大学时代1》读后感(三):我们都是在这个时代漂流的人
(这篇文章是2010年9月16日写的,当时吴永强的书刚有出版意向,我要求他把这篇东西放到书的前言或后记中,他看后不愿意,说倒不是写的不好,而是太流氓了,容易让人误解他的小说。)
我可能是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2009年初吴永强从qq上发给我一个6000字的小说开头,名字叫《漂流时代》,我才想起在学校时他就一直说要写一部关于大学和济南的小说,让青春、性欲和迷茫充斥其中,成就一部心灵的成长史诗。吹牛逼,我其实一直是这样认为的。大二大三时他和任绪来经常构思一些长篇巨制,然后写一个开头,晚上在阳台上边洗脚边念小说。那时宿舍阳台背靠长清群山,夜色明朗,空气清新,他们的小说和他们的年龄一样,夹杂着青春期末梢的躁动和荷尔蒙过剩的欲望,总情不自禁地带出结合A片和身边女生意淫出的活色生香的场景。于是我们停止谈话,一起遥望群山,想象黑暗处发生的一些事。
于是小说也大都成了意淫,开头之外,剩下的都落在了那些黑黢黢的山头。
所以半年多之后他把二十多万字的结稿发给我时我简直有些不相信。这不是意淫了,这哥们实实在在的干了一票。
他甚至说要找人出版,序言里要写感谢我长久以来对他的书的支持。我很高兴,毕竟名字变成铅印的机会极少,更何况是在小说的扉页上,便大包大揽地说,在十天之内把小说看完,并给你写一篇六千字的评论!
可距我说这样的话已又过去半年多,书我也没看完,评论更无从谈起。还好他的书也暂时没有出版,否则他的书里真出现我的名字的话,作为一个不合格的读者我会尴尬。不过我还是从心底盼望着他的书能出版,能畅销,能像这个时代所有热炒书一样被被顶被踩被崇拜被谩骂被模仿,因为这是我们中文系唯一还怀揣文学梦想并为之坚持的人的心血。这是二十多万字的青春,不是每天一点零敲碎打的风花雪月,不是穿越、神功、玄幻的狗屁网络小说,他把打炮、看片甚至做爱的时间用在了这段青春上,这都是应该被尊重的。你能把打炮、看片甚至做爱的时间都拿出来干某件事吗?
不仅如此,我更关注的是,如果他的小说火了,我是不是也能出名?为什么?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嘛!倒不只是因为我们是同学、是哥们,他的小说,我从一开篇就看到了我的影子。
如果你熟悉吴永强和他那群狐朋狗友,那你会发现小说中很多人物似曾相识,我总感觉里面某个人是我,是薛青蒙,是任绪来,是文学院的谁谁谁。一群满脑子大腿乳房,一群被抛弃在这个时代之中这个城市之外的人。这让我对小说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有些小小的自得,顺着他的线索我仿佛又回到那伟人俯瞰男欢女爱的著名广场,一头扎进进灯色暧昧的西营街,寻找大学时代终结的一个象征性符合——破处。
以这样的镜头开篇,我倍感亲切。吴永强说大学三大事:吸烟、写诗、打手枪。大多数人不吸烟不写诗,剩下的便只有打手枪了。在一群光棍之中,破掉处男身份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伴随而来的是对女人身体的占有、突破,及对对剩余光棍的优越感。其实大部分人的处男身份在十四五岁时就已经献给了自己的左手或右手,但手和女人的本质区别让我们整日无法释怀,破处也便成了我们魂牵梦萦的愿望。毕业前我们一直勾画到济南著名的红灯区为丝袜和大腿献身,但终未成行。所以小说中锅头竟独闯虎穴,不管结果窝囊与否,也算是为我等了却了一桩心事。
我几乎从每一个角色的身上看到了大学中某个人的影子,他的性格,他的经历。这成了一部由吴永强导演我们主演的电视剧,我期待着每一个角色都沿着它的本体的人生轨迹走下去,导演现实。
可我忘了,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都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如果真按我们现实的道路表演下去,那岂不成了一场无聊的真人秀。
于是某个人跳脱出原型的桎梏,性格也就鲜明丰满起来,我只是他的皮囊,吴永强用自己的思想、世界观填充起他的灵魂。那些带有鲜明吴永强色彩的诗歌从锅头笔下流出:
走在别人的路上,遇见别人的
别人的衣服,穿在我的身上
别人的思想,整天被我引用
别人的呻吟,别人的欲望和猥亵
别人的身体装在我的身体里
别人的笑脸定格在我的脸上
别人的广场和护城河、泉城公园
别人的女人,别人的年龄
我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整个身体的高度
超不过一夜简单的偷情
——《别的人》
吴永强将性格中理想和现实的部分拆分给锅头和第一主角“我”,他们秉着不同的信念在爱情、金钱、欲望、理想中挣扎纠结。怎么纠结的?
可惜我还没看。
《后大学时代1》读后感(四):《后大学时代》读后感
《后大学时代》读后感
作者:张晓斌
下笔之前,曾经想为下面这些话语总结出一个装模作样的题目(以我的水平而言,这就不算是件很轻松的事)。后来放弃了这班门弄斧的念头,用最朴素的文字引领起这篇肤浅的议论岂不是更适合些。且重复书名,表达一下对师弟的敬意。
(一)
几乎是一气将作品看完,用了三四个小时的左右,算不上精读。几个地名或者商号轻易把我这个山师旧生拖入故事世界,主人公的经历读来亲切真实,感慨之语共鸣不已,在第一人称的叙述中不觉将自己代入其中。读至吴苏分手,脑中浮现的景象已全然是本人的一脸无奈与女友哀怨却坚决的神情。于是随着情节跌落抑郁非常。看到结尾时外面天气突变,电闪雷鸣风急雨骤,周边一个建筑物竟是靠避雷针脱险。幸好靠外界的刺激打断了惆怅,陡然想出换个角度跳出来看——这吴越却也不是什么好鸟,内心方才宽慰许多。
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如果足够理智的话,不应该因为吴越是我的朋友或是我本人而全盘接受。公平的讲,主人公也做出过很多不那么光彩的事情,尤其苏珊婚礼一段表现的尤为恶心。外表豪爽与洒脱,但始终无法改变骨子深处的自私与小气。偏执于伴侣的贞节不能自拔,对自已的放浪形骸倒颇为宽容大度。对女友的态度往往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投怀送抱时不以为然,却又不甘放任对方寻找新的幸福,要失去时再开始纠缠。包括其他舍友在内,每个人看似都经历了悲剧仿佛是感情的受害者,但谁又为自己的爱情付出了多少?吴越对北京的抵触,段方杰踌躇不定,徐达坐享其成又心怀鬼胎,始终都是女人们在做出牺牲。只有锅头是个例外,但也一度因为得到抒发才能的平台而几乎与情敌成为密友。可以称之为豁达,也可以有理由去怀疑、取笑他的感情。只要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其他所有的一切没有不可以忍痛割舍的。吴越言语中对爷爷充满感情,但他为老人回报过什么?锅头闯祸之后拍屁股走人等等,一个比一个自私。我们的劣根性在这帮人身上得到了尽兴的展现,文化青年潇洒地自嘲了一把。
文人,哈,究竟是什么造就了这群可怜的生物。认定自己是浪漫主义的载体,为人处事中却无比穷酸。手无缚鸡之力,迂腐无治世之能,偏偏心比天高,怀着莫大的怜悯胸怀为芸芸众生伤心不已。见不得不公平,见不得社会阴暗面,明明自己连顿饱饭都吃不上,还要唱吟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笑又可怜。
总不算可恨。顺从内心的需求和欲望又有什么错。至少我们想做个好人。话说到这里,谁又不是好人呢。维护自己的利益天经地义,讹钱、打人甚至捅刀子、破坏人家婚礼,最终受到报复又有什么可抱怨的。你是人,我也是,没理由非按你或我的价值观来评判一切。
(二)
罗永浩说,诗人在唐朝那样诗歌流行的年代自然吃香,但生活在不流行的现代因不得志而觉得社会有问题,这就是诗人的不对了。
如今最流行的艺术形式是视频,电视电影(如果是不雅内容的话更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北大毕业生翻墙刨洞八卦去吧,把这些无聊但受欢迎的东西堂堂正正的印到报纸上,在人们看不到电视时提供另一种及时阻止大脑运转的工具——谁有耐心看你写的文章,每个人只珍爱自己写在博客上的垃圾。仿宋印刷体,有时还可以加上图片和背景音乐,嗨,实在太棒了。
这是个物质至上的社会,文化负责在人们生产的间隙提供放松娱乐,因此浮躁肤浅是最适合也是最有效的。文学就像脚趾头一样,虽说没了别扭,但它并不是必不可少的部分。熟读诗书满腹经纶又怎样,面对高效社会分工工艺流水线顿时傻了眼,引以为傲的文学才能压根就用不上。如今的经史子集不再是礼经中庸尚书,而叫金融理论民法通则企业管理怎样把心上人勾到手。文学从治国安邦敲门砖的地位陡降至个人素质修养的一个方面(学个吉他或者敲鼓也是不错的选择,泡妞时比写诗更有效),文人应当尽快接受现实。
要么独善其身。坚持古怪的文人操守,活在书页和意境的世界里不屑于蝇营狗苟,追寻自己认定的目标,凭着自己的良心活着或死去。需要提醒一句,在大部分世人眼里,这种人一般都下场很惨。
要么义无反顾的跳进社会的河流中。尽管水流不是那么清澈,个别区域还很脏,但仍不妨碍找到游弋的乐趣。对这群熟读天问、离骚的人来说,经济原理厚黑学什么的看起来就跟一块五一本的故事会一样浅显。屈原很令我们敬佩,跳河了,吃几个粽子纪念你吧。
最倒霉的是两边都不肯选的人,而且不幸的是这种人占绝大多数。经不起世俗的诱惑却又不肯适应社会的规则,埋怨自己不公的命运,咒骂世界竟不按自己的价值体系运行。这就是无理取闹了。
(三)
吴越宿舍(我们自己)在毕业后普遍都过得不好。虽然主人公几乎从未承认,但明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根本就没好好把握自己的求学机会。我也一度将自己的庸碌归罪于学校,但几年过去了回头想,为什么苏珊们能考到北京读研。或者说,如果对学校不满意的话,我高考后干嘛满怀期望的填这里的志愿。还是自己的原因呗。
书中吴越坐火车时与民工聊天那个情节我感触很深。老人谈着供孩子大学花费并将其视作毫无怨言的义务,吴越却清楚大学生活究竟是怎么个样子。我就有个很不争气的同学,家庭条件很差,自己却拿着家里辛苦打工耕种的收入挥霍到网游上,学业上基本不投入一点精力。他是不是该为愚蠢的行为承担全部责任呢?宿舍里基本上都过着这种颓废的生活,很难指望他一人洁身自好。
当然,出类拔萃者不会为环境所左右。他们能建造自己的环境,而且用的全都是不成器的材料。遗憾的是一般来说大学里这种人太少了。
大学早已不再是精英教育,招生量的惊人扩张几乎使其变成半普及性质。家长们保持对大学教育的盲信和愚忠,不惜透支家庭收入和身体健康送孩子去享受大学生活,丝毫不计较到底收获几何。也是无奈之举,没有文凭孩子将来能做什么呢?大学生遍地都是,开个电梯都需要本科学历。
受害的还有孩子们。从高中阶段开始,平均每个班里大概只有五分之一的学生能考入值得上的大学。之后,大学阶段对其就业或继续深造发挥明显作用的学生大概也只有一半左右。少量的精英脱颖而出,而大部分学生都是在陪读。诚然,整体的国民素质显著提高,上过大学的人都多少有些涵养,用他们可以确保社会稳定:售货员面对顾客的无理谩骂不会还嘴,领导欺负到你头上时不至于掏刀子杀人。在漫长的高等教育过程中,我们都被温和而缓慢的阉割了。
即使生活在八股取士的封建时代,按这么高的录取比例来看,别说举人秀才,大概童生都比大学生金贵。我们甚至还得和普通劳动人民一样向朝廷交赋税服徭役。但大学生身份的光环闪烁,我们花了眼,莫名其妙的生活在优越感的幻觉中。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定位,这也是大学生痛苦的源头之一。我们想当然的认为会找到一份收入颇丰而悠闲自得的工作,跟一个心仪的美女恋爱结婚,随后在舒适的家中与忠实的伴侣共度一生。毕业之后才发现现实和想象差的也忒离谱了些。当看到物质和性资源离我们远去时,一个个欲求不满愤世嫉俗的年轻人诞生了。我们很委屈,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其实压根无才可怀,然后在怨天尤人中失掉了迅速融入社会争取上进的时机。
谁规定过大学生毕业后是童话般的生活?我们天真的想象究竟从何而来?
(四)
书中吝于描写情爱美好的一面,倒是在表现离情别恨上有不少出彩之处。幸福片段往往短暂且历历可数,北京地下室的一夜,黄河大桥上的林染,这些在整个灰色轨迹中的闪光反而更显得寂寥凄凄,让人享受的很不踏实。
故事里有太多熟悉的影子,有自己不少悔恨和想丢掉的记忆。我一气将书看完,但绝不会再看第二遍。压抑的感觉让我回想起多年之前读那本《悟空传》,它残忍准确的扎进我最痛苦的几处穴位,却没有任何医治的效果,除了痛楚之外什么都没留下。
道理可以用来劝慰别人,但改变不了自己的感受。
我们一无所获,却几乎失去了所有。
我们是有不对的地方,不过所遭受的惩罚是不是也超出了应得的?
《后大学时代1》读后感(五):大学备忘录
大学备忘录
1
我想起了2009年11月1日,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本来打算吃完饭去大明湖走走,或者去泉城路书店,但是外面突然狂风大作,寒气逼人。这个40年不遇的寒潮让济南变成了冰窖,上午还在网上看到北京的朋友拍的雪景,北京进入了冬天,而济南的冬天,除了冻雨和狂风,没有雪。
站在门口看天,隔壁省政府的树伸过枝条来癫狂摇曳,邻居老太太叫着小儿不要乱跑,院子里晒的衣服早被不知谁收走了。出去的心只好打消,索性坐在电脑前将这几天萦绕心头的那个小说结尾。
于是就结尾了。没有任何征兆,戛然而止,吴越在一场与阴谋有关的强奸之后,倒在了暴力之下。
敲完最后一个字,电脑上的时间显示11月2日00:21,外面狂风依旧肆虐着窗户。没有任何愉悦,心沉沉的,在屋子里转了几圈,有种东西郁结着,释放不出来。脱衣服睡觉,睡不着。
吴越和他的兄弟们,毕业一年,始于2008年6月27日,终于2009年6月27日。划上了一个句号,但不是终止符。
而我的毕业一年,平常得像白开水,两年前我曾在博客里写道:“和几个哥们在学校对面的外事餐馆吃饭。似乎是和面面、小胖在我的小屋里长谈。是否?记不起来了。吴越的女人们都走了,而我还有一个远在北京的人。苏珊的北京无处不在,我的北京变成了济南。”
在写之前,在写的刚开始阶段,我从来就没有想到自己会把它写完。这个拖拖沓沓的小说,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度日如年,什么叫欲罢不能。很多时候,周末没有时间出去,而是趴在电脑前,有时候思考一晚上,却敲不下一个字,有时候觉得自己都不忍心看,就关了电脑去大明湖逛一圈,看湖上的彩灯游船,亭子里唱歌的老人,看一对对恋人从我身边走过,我从他们身边走过,然后回去制造我的恋人。
我继续写:“从3月到11月,从春天到秋天,终于在第一场寒潮来临的时候,在距离立冬还有5天的时候,完成了。而它的命运,或许会像夭折的孩子,死在我的怀抱里,但是不去管它了,死了拉倒。”
这是第一次,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直到失去兴趣。
还好,我依旧还有继续写的能力。套用老了在《动物学》前言里说的,不必看不起,也不必看得起,“因为——
人家是第一次嘛。”
2
这是意淫的产物。
我把几年来实现了的、未实现的对某一种情愫的向往,一股脑儿加在了吴越以及吴越的哥们身上。是这样的,那个滥情而至性的人,是我的一种假设;那个在诗歌里漂流远方的人,是我的另一个灵魂;那个被利益俘获投奔大好前程的人,是我的一个白日梦;那个在学术中备受煎熬的人,是我失去的一部分。
然后,就这样了。
我想让你看到一种状态,看到我们曾经的记忆。也许是假的,不真实的,但确实曾经存在过。
就这么简单。
吴越的故事是假的,杜撰的。但心情是我的,纠结以及堕落。“就这样了,你走不进你的内心”,我从来没有走进我的内心,那个充满了肮脏与龌龊的黑室。我有,其实你也有。
百度百科上说,所谓“意淫”,就是文学作品中的“情”,戏剧舞台上的“淫”。这种“情”和“淫”,就是文学生涯中的“情痴”、“情种”,体现的是作者精神层面上的一种境界,而不是肉体活动。
看来,是我想歪了。
3
这是一代人的光荣与梦想。
有一年冬天,我在老家山区的一个小镇的敬老院里,和一帮村官喝酒。这些和我年龄相仿的同龄人,刚刚从大学走出,带着各自的伤痕回到村庄。
寂静的夜,清新的空气,暖暖的屋子。我们把买回来的酒菜摊开,有人用茶缸,有人用快餐杯,就这样喝了起来。他们的生活在村里,也在一本本考公参考书上。如果考不上,命运等于无。那是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体制的可怕。
那一次喝酒,我看到了他们的快乐。单纯的,没有杂质的快乐。当然,更看到了他们的忧伤。
晚上躺在敬老院简陋的房子里,听外面风拍打瓦片,睡不着。好不容易按下平日的工作和无聊,回到老家,还是没法让自己平静。
世上已无桃花源,此地空余酒与瓶。
4
这个拖拖拉拉的小说,几经辗转,怀胎8月,生了20个月。这样说不清楚,实际就是写了8个月,到出版,又经过了20个月。现在看来,当初的很多情感显得那么幼稚。就是我经常说的,傻逼,是的,又傻逼了。
那么多的傻逼。
当时毕业一年,觉得有很多话要说,现在毕业三年,没什么可说的。关于大学,以及后大学时代,要说的都在这本小说里了,可以闭嘴了。
第一年,我怀念很多人。第二年,第三年,我怀念我自己。
如今,羞于谈大学了。或者忘记了,谁还记得当年那点儿破事?
大学就是一个垃圾场,人人皆为垃圾。有的能回收,有的只能弃之荒野,风吹日晒,聚乙烯200年后才被分解,等待,成为一种习惯。
而今,毕业已三年。有人结婚,有人生了孩子。看到你们的孩子开始重复我们的童年,我有点儿恍惚,你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孩子。当然,有一天我也会有我的孩子。
结婚,像吃饭一样,没有快感。一个仪式罢了,给某人一个交代,然后,日子和以前没甚区别。
爱情是什么味道来着?好像这些年来人们从来就没说过爱情,当我们谈爱情时,我们在谈什么?性,必须的。然后,我们谈奥巴马和本拉登,谈上学不努力,回家种土豆。
我们曾经的爱人,曾经的目光和羞涩,而今,早已成了别人家的洗衣机、洗碗机、抹布、泄欲器……
是这样吗?
不知道。
5
有人说我的小说写的不好,思想不好,内容不好,反正什么都不好。
我说,其实,我是写诗的。
6
这本小说先叫《漂流时代》,这是我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的一个名字,后来被改成了《漂一代》系列之一,后又成了《后大学时代:1毕业综合征》。艺术远了,商业近了。唉。
儿童不宜的文字,几乎全删掉了。
改的就这些。
要想看完整版,我这里也没了。
无他,只是照着A片上写的,你懂的。
7
献给谁呢?
献给时间、岁月、我自己。
献给济南。
献给无始无尽的屁民。
8
开始写,是在历山路的筒子楼里,写了一半,搬到大明湖边的平房。隔了几个月,似乎忘记了,猛一天发现还得写,就写下去了。而今,我已经离开小屋,好在还在大明湖附近。每天上班就顺护城河走一会儿,走进大明湖,一边吃肉夹馍煎饼卷鸡蛋一边喝豆浆。绕过超然楼,在秋柳园旁站一会儿,发发呆,看看浑浊的湖水,拐进湖边的报社。
蒲松龄夜宿超然楼,王渔洋赋诗秋柳园,每天与两位前辈相会一次。我对蒲松龄的推崇,无以复加,很多时候我觉得,蒲松龄就是我自己。向大师靠近,纵然鸿毛泰山,一种心情吧。
书里面没有写后记,得在这里补上一点儿,说说感谢的话。一直恶心那些感言,感谢某某某,实际是一种自我炫耀。我心虚。
但是,该感谢的还得感谢。
感谢我自己,竟然把发呆逛街调情的很多时间用来写了这么个玩意儿。我知道这是个陷阱,可能以后会继续陷进去。没办法,就这样吧。
感谢一干同学,小说里有他们。但是不敢说,对号入座是不可能的。刚毕业时的相依为命,远在他乡的哥们。小胖给了我很多灵感,并且在我准备放弃的时候给了我很大鼓励。一想起他们,小说中的人物就栩栩如生了。感谢小田,在写作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章节都是在她的指导建议下进行的,她那里不过关,小说就没有进行下去的可能。
感谢李九如,书里涉及到的几首诗,大部分是我自己的,有两首是他的。他那些牛逼的诗,放着也没用,我拿过来,放在小说里正好,给小说增色不少。《烟和女人哪个好》、《二十岁老处男的精辟见解》,这两首,当然,稍加改动。感谢丁爱波,小说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他的,我偷偷拿来用了。
感谢高克芳,这位老乡、前辈、大姐,关于书的写作以及出版,给了我很多建议和帮助。感谢乔洪涛,这个比我年长几岁的老牛逼,写东西滔滔不绝,和我同样痴迷贾平凹,以及中文系和少年往事。日后当成大家。刚开始写,就给他打电话,给了很多鼓励。
感谢我爹,他总是揶揄:“你不是喜欢写吗?那就写,别整天高谈阔论纸上谈兵。”当然,我还是不敢拿给他看的,小说不符合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他看来,我就是写了一群流氓。
感谢……爷爷,小说里多次提到的爷爷,是吴越唯一的、无法代替的情感依托。这种情感,来自于多少年前我的爷爷。前段时间端午节放假,到他坟前一坐,说说话,就是这样的。爷爷不知道遥远的世界,但他懂得茶棚村的天地。
一切活着的,以及去世的,亲人,都是我的,都是我自己。
感谢,这个傻逼时代。
动车追尾,客车失火,大桥垮塌,暴力拆迁,海啸泥石流。人活着,不容易。越来越多的人不快乐,我也不快乐。拥有越多就失去越多,失去越多就什么都没有了,一点儿也没有了。动车追尾之后,某媒体人说:“中国,请放慢脚步,等一等你的灵魂。”这种话说多了就觉得恶心,乍一听一惊一乍,实则空洞无物,于社会,与人,无甚裨益。
当压迫的气球无限膨胀,当愤怒的火焰越燃越高,很难想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们不幸,生在这个时代;我们幸运,经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我累了,我们还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