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鱼》影评10篇
《绿鱼》是一部由李沧东执导,韩石圭 / 宋康昊 / 沈惠珍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绿鱼》影评(一):悲伤的李沧东
历来,凡人变大师,最重要的都是境界的提升。入魔的修行者并非无法武力制胜,只是隐者已经老成了仙,拳打脚踢之流都是玩剩下的,要论输赢咱先摆盘棋试试。
拍《绿鱼》的时候李沧东显然还不是大师,虽然有了些形状,但毕竟是第一部长篇作品,想说的话有些多,着眼点时大时小,拿捏不准。
但李沧东毕竟流淌的是诗人的血液,即使未成型,也流露出傲人风骨。对于人性的思考是“诗意电影”中必备的材料,在这一点上,李沧东饱含了足够的情感。
在莫东退伍的途中,他被美延飘落的围巾蒙住了脸,随后在流氓的脑袋上砸碎了自己的奖章碑,这些都宣告了他必将走上的,是一条不再顺着轨道发展的歧路。这一场景最后的镜头也正是如此预示的,莫东追赶不上远去的火车,和流氓们撕打着,跑向了镜头的另外一侧,直到消失不见。
这样一来,莫东犹如被净身。虽然说是回家,但一切都已经改变了,连“以前这里有好多槐树”都不再是新鲜的话题。这样的塑造应该是最便捷最通畅的,首先将人物透明,简洁化,然后再代入遭遇中,才更能展现莫东命运的悲剧色彩。
在李沧东随后的影片中,都有智障类型的角色出现,《绿洲》更是把女病人作为主角谈了一场恋爱。但本片中莫东大哥的智障戏份却不多,只是作为这个家庭悲剧的实体存在。莫东退伍归来时,大哥在肢体的扭曲中表现出由衷的开心,但在家人团聚却又大闹矛盾时,肢体的扭曲再度复发,这时便是在暗示这个家庭扭曲的氛围了。在最后抓鸡的场景中,智障表现出更胜于常人的敏捷和力量,紧紧的把鸡抓牢在怀里,讽刺和颠覆了正常与非正常的概念。
在与大哥的情感建立中,莫东一直处在接受的位置,以至于引发宋康昊饰演的小弟不满,从而背叛。所以莫东才会在最后选择去杀死刚出狱的大佬,为了保全自己“恩人”大哥的位置。另一原因也基于美延的关系,莫东显得有些无力操控又愧于大哥,于情于理自己都亏欠,此时不报,更待何时呢?
于是导演对人性最失望的情绪就在这里流露,大哥在得知莫东杀死大佬之后,担心的是会引火上身,便毫不犹豫的解决了莫东。在观众看来,以德报怨之后的以怨报德是最值得同情的,剧情反之,怜悯悲怆之情则油然而生。这里的“冷暴力”成为之后韩片对于流血场面的一贯处理方式,带有旁观和自然的色彩,生生死死都发生在最平常的生活中,那么为什么说李沧东是个诗人呢,正是因为他太悲观了。
我们都知道其实悲观和乐观只有一字之隔,某些人看来最可笑的事情也许就是另一些人看来最悲惨的事情。李沧东的《绿鱼》之所以不是大师之作,就是因为所带情绪太多太杂,悲观和乐观之情甚重,不免显得浮躁。阿巴斯想拍人们的情绪,就直接把镜头对准每一个人的脸,全部记录下来就是一部影片;布列松说最美的是恰好出现的瞬息光影,这种“决定性瞬间”说法追求的是各得其所中显露出非比寻常的意义和美。
如此看来有时最腥红的血液不如一片枯叶煽情,一张泪痕汹涌的脸,也并不如没有表情来的悲伤。
《绿鱼》影评(二):绿鱼
李沧东导演的电影,几乎是倒着看的,最早看到的反而是《密阳》,那也是觉得宋康昊演得真是好。然后是《诗》,有友人曾经在我的大力推荐下去看,然后失望地说看不懂。
再然后是《绿洲》,从那个时候开始关注文素丽,当然薛景求大叔就更不必说,那个《海云台》里的悲情大叔,哇咔咔。
他们俩对于李沧东导演的描述,都很有趣。出演《绿洲》时,薛景求为角色减肥15斤,但是当初导演只是要求他减肥,却不说要减到多少,薛大叔跑去问导演,得到的回答是减到合适的时候。于是薛大叔就咬牙一直减一直减,直到掀开上衣,就看到一排肋骨,于是导演说,唔,可以拍了……
而文素丽被导演选中的时候很惶恐,因为她觉得和其他女演员相比,自己实在是不够漂亮,不过李沧东导演是这样回答的,“不是你不够漂亮,而是她们过于漂亮了”。于是文素丽接受了长达6个月的演技指导,于是2002第5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最佳新人演员奖(文素丽)双双到手。
看李沧东导演的电影,很有趣一点就是能看到很多现在韩国的一线演员年轻时候青涩的样子,我必须承认,《绿鱼》从头到尾,我也没有看出来哪一个是宋康昊,哈哈哈,真是笑死了。
而且由于译音的关系,我只是一直觉得这个演《绿鱼》的家伙韩石奎很眼熟,却怎么也没有把他和八月照相馆里那温文而内敛的照相馆大叔联系在一起。这些顶级明星年轻时候的样子,就这样活泼泼地跳进我的眼睛里。
以前一直都很喜欢金基德导演,然后,金导演说,李沧东导演是他最佩服的导演。
我得承认,如果不是回来看资料,我也有一点点不太能理解《绿鱼》这个名字,但是在看到解释后,再去回忆那些电影里的镜头,你就会发现,没有比《绿鱼》更适合的名字。这个名字,真的很适合、很适合。
我不禁有些憧憬,如果我家东元服役出来,能够有幸与李沧东导演合作的话,会被塑造成什么样子?
真的有点期待呢。
《绿鱼》影评(三):我是谁?
几年前看《绿鱼》的时候,几乎没有耐心看完,可见影片的娱乐性和商业性是有些匮乏的,就此减去一星。
李沧东出生前一个多月,梦露到韩国劳军,一时间歌舞升平,驻韩美军倾巢观艳,这一香艳的场面,是不是可以代表着美国模式下的韩国社会正式“平稳”开始?
李沧东在这种“平稳”治下出生、成长,以至于以笔成名,所有作品里都影射韩国社会在“平稳”治下的无奈和彷徨。看了之前的影评,大家都觉得在《绿鱼》里讲述了韩国社会城市化进程中的无奈,其实,那些低矮却有着“那么大的树”的温馨之家,那个“我希望开个小餐馆,一家人都生活在一起”的家……
其实又何尝不是在讲述在美国模式,也即背后那片城市森林映射下,韩国传统社会的彻底沦陷呢?作为一名作家导演,李沧东讲了自己的悲伤,也讲了韩国的悲伤,更讲述了朝鲜半岛“始终无法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的悲伤。
在《绿鱼》里,莫东用军功碑砸了流氓,是对军营生活的无所谓;他执拗地去报复每一个小仇,但是最后都付出更大的代价;他爱着一个女人,可是她属于大哥;他可以带着女人私奔,可是最终还是要回到大哥的身边;他永远都没有安身立命的存在感,因为“这原本不是我们的土地么?”根本就没有任何决定的权力;他的一切等待给予,百无聊赖的等待中,他用镜子审视自己,他无力地去挑战权威,大声喊着“还钱”;他无奈地看着权势之间的勾结,权力的交替,但是他付出所有牺牲了自己,却也只是保护了能轻取他姓名的权力。
所以,我们看懂了么?
那些让他无奈的无形力量,是黑道大哥(美国模式)对自己大哥(韩国政府)的重压。那个几年前还是个流氓的大哥(韩国政府),靠着出卖土地开始酒醉金迷,却依然只不过是一条哈巴狗,它面对自己还有一裤兜子屎的权势(联合国)哭诉,但是得不到任何有力的回应。那个掌握他深爱着的女人的大哥,只懂得用漂亮的衣服和恐吓、出卖来控制女人(韩国社会);大哥似乎爱护手下(民众),但是手下只是他用来利用的武器,用过了,就扔掉了。
我是谁?李沧东悲伤地看着莫东,留下一个“全家人一起生活在一起”的凄美希望,却在女人的哭泣下,变得越加不可自拔。
我是谁?我这么看《绿鱼》。
《绿鱼》影评(四):冬天很近,春天很远
当你临死之前把脸贴在寒冷的车窗,侧眼看着车内的女人为你哭泣,你说不出只言片语,不停歇的吐出白色的雾气,其实那个女人也很爱你…
烧掉了那条红色丝巾,告诉家人我过的很好,要哥哥记得一起去钓过的绿鱼,含泪的微笑是因为你知道明天即将死去,影片结尾慢慢拉远的镜头让我恍然宿命其实就是一种无奈,那种静默和安详是我们对抗天地的唯一方式。
她喜欢那颗大大的柳树,永远珍藏着那泛黄的旧照,终于一天她去了那间餐厅,可是谁知道这就是你所希望的全家人一同经营的生意,柳树依然在那个角落,可是你却不在,你可曾想过真的有如愿的一天,可你的灵魂早在追逐远去的列车时已升入天堂…
总在不经意间响起口琴声,我对于口琴的好感从未退减,只可惜真的找不到了,那声音总是隐约的道出物是人非,我还记得童年少年时心的模样,很小很小,很蓝很蓝。
昨天看到满街的黄色梧桐叶,我知道冬天很近,春天很远,其实明天有和煦的春风,今天也有白白的雪。
《绿鱼》影评(五):青涩得韩国题材篇,看到得是对香港电影得模仿
本片得定位有些模糊,当然也是和他所处的时代是有关得。本片即不能算是一个单纯得商业黑帮片,也算不上是黑帮题材包裹得文艺片。本片有些混杂,但可以看的出导演得细心与目的。
本片得立意其实是很清楚得,通过小人物得经历,表现出底层人民得一种无奈与挣扎,其实不单单是底层社会得挣扎,更多得是中产阶级得迷茫。
同时本片也通过相应得爱情桥段穿插,以及对应得黑帮江湖规矩穿插在里面。而这种江湖规矩得穿插处理是很真实得,很克制得。并没有一股脑得戏剧化。最后老大将男主杀害,并流浪也正坐实了这一点。
在这方面是处理得很好得。
但是文艺与商业得融合是本片是很生硬得,即通过很黑色得很商业的出轨,或者火车丢毛巾等手段,莫名地哭泣,这些都很商业。同时有很克制,很温情,很真实的展现家庭生活。
这些是很难处理的,导演没有做到这一点。
《绿鱼》影评(六):绿鱼
电影伊始,我还以为这是一部以爱情为主线的电影,可随着剧情的推动,才发现远没有想象的这么简单。糅合了宿命,亲情,江湖义气,背叛,旨在表明一个小角色面对选择时的无能为力。石圭是善良正义的,可这并不能让他过的稍微好些,阴差阳错踏入了黑道,身边的环境迫使他改变,甚至铸下大错。可他最后的结局也是可以预见的,他的天真与整部电影本身的冷色调就奠定了悲剧结尾.
Mak-dong的单纯使他看不到人际关系背后那张错综复杂的阴暗的利益之脸。这样的人究竟是珍稀物种呢?还是注定要被强势弱肉的现实社会所吞噬,所淘汰掉的过时物件儿?道德与利益的博弈在一个又一个被工业和物质催生起来的城市中上演,被摧毁的人们迷惑而无助,而因为这场游戏强盛起来的人们却开始背离人性,逐渐走向残酷自私的兽性。这究竟是进步呢?还是远离与衰落?李沧东导演把这个问题的论断丢给了观者。风和日丽,儿童嬉戏,阳光照旧普照大地。
《绿鱼》影评(七):记一下
一.火车的延伸
我对被线条分割的画面很偏爱 一面是绿色的围墙,一面是自然世界,中间的桥是紫红色的美延.
二.丝巾
风带来的丝巾我倒并不太喜欢,莫东拿着它寻找美延我也不太喜欢,就跟古时候的小姐故意落下的手绢一个性质.但是它湿透了粘在莫东脸上时很有意思.莫东成了紫红色的蒙面怪物,他的脸不再被人看见,但是我们知道它湿漉漉的.他对美延的幻想和我们对他的脸的幻想同时产生.
丝巾最后的命运是作为莫东对美延感情的象征被火烧掉,燃烧在他的墨镜上,虚幻,无法触摸.
三.迷失的男人
美延让莫东坐丢了回家的火车,在这个变得陌生的社会里寻找回去的路
四.大哥的目光
等待莫东的大哥傻傻的盯着每一辆路过的车,镜头追随大哥的目光,跟着一辆面包车运动.车退出画面,车后的莫东突然出现在大哥的身边
五.兄弟
认为自己是个“不错的男人”的莫东对着镜子打量自己,大哥从镜子旁探出头来傻笑.兄弟俩在同一个画面中,却在不同的平面,距离遥远.男人照镜子总是在对自我男性气质无限意淫,不知为何每次我都觉得特别好玩 哈哈.
六.莫东向前的一步
环顾四周的莫东在镜头追随他目光的时候向前迈了一步,镜头回来时成为了特写.
六.白车靠右
说的很多,社会腐坏,莫东当兵时被压抑的个性的解放.用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方式.一,我们需要一个权力代表来承受莫东从军队压制中解放后的发泄,同时它要具备及时的压制性和易接近性来预示莫东即将踏入的社会的压制,那就是警察了.二,我们需要一个相同的压制手段以产生戏剧性趣味性,那就是对讲机.三,我们需要一个推助莫东完成心理过渡的人,那就是三哥.所以最后三哥成了一个卖鲜鸡蛋的人了 哈哈~
七.牧师的阳具
牧师的阳具因有罪而受到炙烤,牧师的阳具使他受苦,但火烤的疼痛同时也带来快感,尿和射精都是液体排出,受苦的牧师是处男莫东的化身.
八.美延的火车
美延坐着火车一次次离开培太昆又一次次回到培太昆,他们之间的作用力是相互的,培太昆的控制与美延的依赖使美延的火车的终点站永远是培太昆.至于莫东,只是一个比美延干净漂亮却同样无法摆脱培太昆赋予他们的命运的存在,与其说他们是恋人不如说是同样的病人.
美延的塑造很成功,导演和演员都功不可没.同样是黑社会老大的女人,同样是外表冷傲个性倔强的类型,李沧东对美延的塑造比前几天看的姜文对米兰的处理好得多.美延的冷傲跟着几分男人的豪气表现出来,美延的强烈个性依托着剧情,美延的神秘由导演的娓娓道出衬托,而姜文在这几个方面对米兰的处理却只是一律苍白地选择拒绝或者依靠语言.
九.旋转
终于如莫东的向往相聚的家人之间爆发了巨大的矛盾,莫东开着车围绕扭打在一起的家人打转.此时莫东是被孤立的个体,拼命想要全家团聚的莫东却成为了家庭中最疏离的成员.
十.扭曲的脸
莫东看到车中的美延后内心扭曲的外现.
十一.杀鸡
莫东在家庭社会情感压力下被抹杀,成为了滋补美延和培太昆的营养汤
十二.绿鱼
莫东梦想全家一起开一家家庭食堂,也许一切都可以从他赚到足够的钱开始,然而为了绿鱼迷失的莫东最后沉到了河底.培太昆要他杀人时说的话时骗人的,却真的应验了.莫东没有得到绿鱼,河底的绿鱼却被家人打捞莫东尸体的网捕获,被家人吃进了肚子.
十三.黑
李沧东的诗是一片的明亮,这种明亮直到绿鱼的末尾才出现.绿鱼是黑色的故事,美延是黑色包裹的女人,只要莫东不完全沉到黑暗的河底,画面就永远不会明亮,美延就永远不会穿上白纱.个人的牺牲永远是时代变革的必定产物.
绿鱼充满初生牛犊的挑衅和对自我才华的肯定,与诗的故意淡化而产生的诗意对比强烈.碰巧黑白都是我的最爱.
《绿鱼》影评(八):《绿鱼》与《电影就是电影》
《绿鱼》是《电影就是电影》里边姜培所看的电影,为了姜培,我专门去看了《绿鱼》。
姜培看《绿鱼》,或许只是因为导演张勋与编剧金基德的关系,金基德最推崇的导演是李沧东,李沧东的处女作是《绿鱼》。但是我以为,还有些别的因素。且不说城市化与乡村,不说家庭,单看与姜培相关的黑帮与理想。
男主角莫东,恰好要找工作,恰好有好感的女主角美爱是黑帮老大的女人,于是莫东加入了黑帮。但他显然是个黑帮的边缘人物。老大在更大的老大面前卑躬屈膝,老大以怨报德把莫东杀了。我相信这不是老大的人品有问题,这才是黑帮的游戏规则。莫东死在他一根筋的性格上,死在他不了解黑帮,死在他做事出格了。Green fish,新手。姜培何尝不是个新手。
片头的红丝巾,象征莫东爱情的理想;老大问起莫东的理想时,他回答一家人在一起开餐馆。这两个理想,因为他的死,都实现了。然而他既然不在,爱情怎能够长久?家庭餐馆与别墅群隔河相望,餐馆又能开多长时间?莫东将美爱从小混混手里解救,却被痛扁;他雄心勃勃地去找工作让母亲不做保姆,却在当年就死掉。他短暂的26岁,短暂地改变了什么,却葬送了自己。理想的红丝巾,从空中飘来,罩在莫东的脸上,也罩在姜培的脸上。
莫东母亲生日,老大给他一些钱让他回家。姜培得知小弟的母亲生日,也给了他一些钱让他回家。这两部电影里边的这两段动作,一样的。姜培,你是有多受电影的影响?关于黑帮,关于理想,姜培,我想你从电影里边已经看得够清楚了,可笑的是,面对首拕说的那些台词,你真的当成是对你说的了么,就此就忘记了么,就重新走上了电影悲剧的路了么?为什么历史不停地重演,是因为人即便知晓结果,依然会重复别人走过的老路。
《绿鱼》影评(九):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蒙住我双眼也蒙住了天
尽管也有《薄荷糖》这种严格片断倒叙的结构式影片,但李沧东似乎更应该被划到现实主义导演的范畴。这自然与其题材直面现实,镜头客观写实,影像朴素平实有关。一句话,较之韩国其他作家主义导演,诸如玩结构的洪尚秀,玩镜头的李光模,玩色调的金知云,李沧东貌似是最朴实无华,老老实实讲故事的那个。
作为作家和导演,对于诗和电影的定义,李沧东是这样理解的:“诗到底是什么和电影到底是什么是一样的问题,现在,我在用后者来回答前者。”而在其电影里,完成诗意和现实互相切换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象征和隐喻的运用。
而在《绿鱼》里,退伍回家的莫东在落地镜前自照,他大气地劝阻母亲不要去做保姆,儿子会出去赚钱的。镜中的那个年轻人恰是一副踌躇满志,信心百倍的姿态,偏偏在这张脸的旁边,却挤过来智障大哥那张痴呆作怪,挤眉弄眼的脸。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通过镜中的两张脸已经有了预兆。及至结尾遭到黑道大哥毒手,他挣扎着走到车前,栽倒在挡风玻璃上,而镜前的那张脸,一面怒目圆睁,另一面则因贴紧玻璃而扭曲变形,大口的热气呼出,在车窗上凝成雾气。镜头于此几乎定格,如此触目惊心的写实,分明又透着残酷失真的诗意。而这种“美与残酷的相互转折”(崔卫平语),恰是李沧东反复慨叹的恒久命题。
电影里另一极具象征意义的道具,还有打火机。仅莫东给别人点烟的镜头,就有三处之多。第一次,莫东从夜总会门外遭遇美爱,后者正被大哥纠缠而故意耍小性子,懵懂的莫东挺身而出,救美不成反遭羞辱,大哥手下“宋康昊”将其打得鼻血直流还掏出香烟借火,强弱对比悬殊之下,莫东也只能乖乖就范。第二次,因为美爱说好话而被大哥安排到停车场做登记的莫东再次和“宋康昊”照面,宋依然以借火为由找乐,因为之前大哥训斥其“年轻人没有骨气”,加之刚刚窥见美爱车内痛哭的刺激,小伙子终于强硬了一把,一棍将“宋康昊”撂翻在地。而第三次,莫东为大哥杀死仇家,然后和大哥在即将拆迁的废墟前见面,黑暗中大哥划了两根火柴,均没有点着香烟,这次是莫东主动将点燃的火机递了上去,黑暗中的火苗微光转瞬,随即摇曳熄灭。不难看出,与香烟连接在一起的打火机在影片里被李沧东赋予了男人式的勇敢、骨气、尊严和血性,但耐人寻味的是,莫东因为这种直率的血性而赢得老大的赏识,却又因为这种盲目的血性而送掉了性命。而从被动到主动的递进延伸,无疑更加深了这种悲剧色彩。
到影片结尾,命运的隐喻则转化成了那只无处可逃的鸡,它被智障大哥逮住,而最终沦为黑道大哥嘴里的美食。所以,莫东的悲剧其实是家人和社会的联合绞杀,它的吊诡之处还在于,其代价换得的竟是此前个人求之而不得的天伦之乐。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惟一还能证明其生命痕迹的,只剩下美爱那几滴无济于事的眼泪。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蒙住我双眼也蒙住了天,而我为你保留的记忆还有最后一点真,却只能通过一张小小的相片去追寻了。
《绿鱼》影评(十):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
———《绿鱼》浅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加速,高大的楼房与低矮的平房则显得格格不入、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城市、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时代改变了。
城市化进程
影片看似是帮派片、而在帮派片的包装下、隐含了社会的改变、城市化的进程。写实的镜头下无疑增加了一中忧伤。在城市的街道中、莫乐这个乡村形象则显得格格不入。身无长处却像在城市中打出一片天空、对城市的陌生、浓重的家庭观念在这个喧嚣进步的城市中显得甚为突出、一次次被城市人揍、擦摸着嘴角的血痕。城市vs乡村,莫乐输的一塌糊涂、在庞大的城市中、莫乐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因美爱得到了培社长的启用、而莫乐通过努力得到了培老大的赏识。培社长却是城市最大的象征、他代表了城市、就像莫乐代表了农村一样、莫乐叫培社长哥、这是乡村向城市的妥协。城市人的表现功利社会向莫乐推进,莫乐的生活方式、乡村的价值观念被这些所影响。莫乐只能通过从镜子中来辨认自己。镜头则通过莫乐在镜子前的自我审视来传达信息。在乡村的自己和城市的自己有何不同?莫乐在寻找着自己。城市的推进、城乡结合的形式,莫乐有乡村的一面也有城市的一面、自己到底属于哪?
导演多用全景展现城市的对比、莫乐回家时河岸的两旁、一起聚餐时城乡的对比、培社长去莫乐家城乡的对比、这种对比在影片中不胜杖举。当莫乐完成培社长的任务去见培社长时场景安排在了废墟。莫乐倒在废墟时,代表乡村薄弱的力量无法阻挡城市化的推进、乡村的阻挡是无力的,就像莫乐在车中和三哥说:“以前这里有好多槐树,现在却成了小区。” 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莫乐显得无能为力,而培社长的一句“我们不是流氓”则展现了城市化不是用暴力手段在推进而是在不知不觉中乡村的记忆只能靠那些泛黄的照片来保存。
家庭观念的改变
年迈的母亲,瘫痪脑子有问题的大哥,殉酒的二哥,有不断的家庭矛盾,三个开着破车卖鸡蛋,而小妹是一个陪酒女郎,而莫乐则要努力攒钱完成自己开饭店一家在一起的理想。家庭是本片重点,莫乐强烈的家庭观念从钱包中的照片可以体现出来,照片贯穿影片,不只是城市化的符号、也是家庭的符号、当莫乐一家聚餐时,无休止的争吵、事事不断、家庭观念极强的莫乐、形成了极大的讽刺、传统的家庭观念在二哥家庭矛盾及一家人物欲中流失了。“大哥别挂电话,别挂电话。红色的桥、绿色的鱼、丢失的拖鞋、被蜜蜂叮蜇了的小妹、大哥你还记得吗?”莫乐就在大哥挂断电话中结束了与家人的最后一次谈话。当得到莫乐死讯的消息,一家人才有了一家人应有的表现、莫乐用死,完成了家庭观念的改变时代的发展、改变了我们家庭的观念、物质与情亲的选择、影片的家庭映射出现实的家庭、我们缺少家庭应有的、只因时代在进步。
追不住的爱情
人生上出手相助、在城市中寻找美爱、送还围巾、多么浪漫的爱情、却在本片中增加了忧伤的气氛、只因他是老大的女人、就像莫乐无法追住载有她的火车一样。没有结果、追不住的爱情。在她冷漠的外表下,有一颗炽热的心、美爱爱着莫乐,感激莫乐的一次次的出手相救、无奈的她是培社长的情人、他们地位不同。而美爱作为本片中戏份较多的女角,她展现出了女人的地位低下、只是男人的附庸。无奈的上培社长床、他只是性客体、美爱对莫乐说:“谁都来做、你有什么。”透露出她的无奈与低下的社会地位。因为美爱的地位低下,更突显了两人爱情的悲哀、迎面吹来的紫色围巾、就像他们这段不经意的感情。烧毁的围巾象征着他们爱情的结束、美爱保存着你泛黄的照片,在未到你家庭开的饭店,看到那颗与照片中一样的槐树时、将这股悲剧爱情推向极点。物是人非,唯一的留念只剩照片。
最后的定景镜头,大镜头将影片推向至高点、幽灵视角的镜、代表着我们的眼睛也代表莫乐的眼睛、看着美乐坐车远去,他希望开饭店一家团聚的景象出现、家人忙碌又其乐融融、而电影城市化的突显、莫乐家的小房子看着河对岸的高楼、城市化的推进,这里终将被改造、时代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