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沙》经典影评10篇
《惊沙》是一部由安战军执导,徐僧 / 国歌 / 高子沣主演的一部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惊沙》影评(一):我的影评作业~
The Victory Is By No Means Accidental
A review of the film JING SHA
y Veronica
The film Jing Sha was quite heart-shaking. It was adapted from an authentic historical event.The film describes the story of Red Army Western Expenditure, and portrays several distinctive characters. The battle between Kuomintang and the Red Army is stirring, and the stark contrast shown in this film is also shocking.
The whole film was structured on the basis of a stark contrast between the two forces.
Their attitude towards war was enormously differen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ilm, the head of Kuomintang army forced his soldiers to fight, using carrot and stick. He promised to give them whatever they want while executed the soldiers who defected or withdrew by shooting as a warning to others. For the soldiers in the Red Army, the situation was just the opposite. They wanted to stay at the warfront and fought until the last. They chose to stay even being forced to leave. When their lives were at stake, they put others’ interest first and cared little about themselves. The doctor put himself in danger saving the patients; the pregnant woman preferred to die fighting rather than leave. The wounded, the women, and even the children fought until the last moments of their lives.
econd, the contrast manifested in the combat equipments. The Kuomintang army used state-of-the-art combat equipments, and they ate well and drank well. But for the soldiers in the Red Army, they ate barks and grass roots. They didn’t even have enough guns and bullets. Bricks and stones were all their weapons. When all the munitions ran out, they pick ed up broadswords and fought hand-in-hand. It was the spirit that keep them fighting. Despite the harsh conditions, the Red Army resisted for over three days and finally broke out of the encirclement, showing their will and combat capability.
The film has successfully depicted several distinctive characters, among which Qin Jiwei impressed us most. His personality was quite full and complex.He was experienced in fighting and rich in war strategies. He showed his composure during the battles and made wise decisions about when to stay and when to leave. He also attended to others, and it killed him to shoot Guifang to death. He was fortunate enough to be the only one to survive and later became one of the generals who witnessed the vic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foundation of the PRC. Guifang’s husband, Han, was warm-hearted and humorous. Peng was different from other soldiers. He appeared more like an intellectual, who was a little stubbon and conservative. But he recorded the combat with his pen and sacrificed his life. The song he sang shortly before death was really touching and heart-breaking.All the major characters had some characteristics in common: faithful to the army, brave and capable in fighting, and never be afraid of death.
This film is also impressive and worth praising because it successfully depicted several women characters. Gui fang is the most impressive one. She was courageous and capable. She fought against the enemy as men did, even when she was pregnant. As a woman, she regarded the interest of the army as more important than her own family. And the nurse was also bold. Confronting the brutal and savage enemy, she was weak and could do nothing except weeping. But she got the nerve to kill the enemy in fighting against the rape. Even a young girl showed her attendance of others and courage to fight and die. They all sacrificed themselves for the collective interests and more grandly, the ideal of liberation.
The film has its symbolic meaning. By telling the story of Qin Jiwei and other warriors who sacrificed their lives during the combats, the film indicates the difficulties and hardships of establishing a peaceful and prosperous country. While enjoying the life now, we should always remember those who shed blood to pave the way for a better tomorrow.
In terms of the technique of film expression, the three closes-up of Qin Jiwei impress me most. The first came after one wounded soldier said”the wounded are fighting forces in war”, and persuaded him to allow them to stay and fight. After taking a glimpse of all the wounded soldier, tears came into his eyes, and his facial expression was heartbreaking. The second came after he had no choice but to shoot Guifang in case she became the capture and was savagely abused. Tears was in his eyes and we sensed the deep sorrow and hatred in his heart. The last one came after the breaking out of the encirclement. After Pend left, he read the notebook on which the details of the combats had been clearly recorded, and he foresaw that they might never see each other again. Tears appeared in his eyes. He had lost almost all comrade-in-arms, but he knew that he should never surrender and must fight until the last minute of his life. The usage of closes-up focused on his facial expression and indicated his emotions, marking the progress of the story and functioning as symbols of each chapter. The structure was compact.The music was solemn and stirring. It created an atmosphere of combat and sacrifice.
《惊沙》影评(二):《惊沙》:惊心动魄的血染黄沙之战
文 / 赤叶青枫
烟花三月,内地上映的主旋律题材的影片特别多。从《炫舞天鹅》到《幸存日》,从《站起来》到《歼十出击》,每一部的主题都健康向上,甚是和谐。而若说其中最令人倍感震撼的影片,则当属讲述红军西路军某段战斗历史的《惊沙》。
如果不去百度,有关红军西路军那一段历史,请问你知道多少?
那是一段被岁月尘封的悲壮往事,因种种原因,这些年甚少被人提起,其中细节,知者更是少之又少……而作为中国影史上第一部正面反映红军西路军战斗历史的影片,《惊沙》的问世及上映,虽未必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但能让吾辈通过此片多少关注及了解一些相关历史,已是非常难得的了。
此片根据1937年初红军西路军“临泽突围”的真实史料改编,再现了前国防部长秦基伟将军当时如何艰苦卓绝的环境里和其他将领一同率领300人与7000人马家军殊死搏斗,最终成功突围的英勇壮举。
军事题材影片相信很多人或多或少都看过几部,但《惊沙》中所展现的临泽之战,应会是你我迄今为止在大荧幕上看到的最惨烈、最惊心动魄的国产主旋律战争片。
金戈铁马,血染黄沙;红颜饮弹,将士横刀……导演安战军为使得战争场面尽可能的真实,不做植入广告,不用明星大腕,不玩电脑特效,大胆采用写实手法拍摄,据说光TNT炸药就用了5吨,子弹打了十几万发,再加上众实力派演员全情投入、忘我演绎,故而视觉冲击力非常强。
所以期间有许多悲壮桥段看得人热血沸腾:被俘女护士原本柔弱如羔羊,但即将被强暴时,她奋起反抗,挥刀杀敌;为免受辱,秦基伟的干妹妹桂芳被敌人抓住之后,高声请求兄长杀了自己;桂芳的丈夫韩仕宏身受重伤之后,舍身炸地洞;秦基伟的同袍彭定山左倾思想严重,但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甘愿以牺牲自我为代价,掩护大部队撤离……
这些人物,无论主配,均个个形象鲜活,个性鲜明。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跌宕命运,会不时地触动人的痛觉神经,从而唏嘘不已。
“三六年,十月份,三大主力会师到会宁。一部分过河西呀,一部分留河东。十二月,天气寒,红军身上衣裳单。脚上血涟涟,肚子直叫唤。西路军是好汉呀,挥舞大刀把敌砍。敌人太多杀不完,敌人哪,杀不完……英勇不屈的红军哪,拉响了手榴弹!”影片快结束时,已是奄奄一息的彭定山一边唱着这歌,一边拉响了手榴弹。调是民歌小调,词却是非常形象的概括了红军西路军的悲壮经历。而真实的历史必定残酷血腥过电影及歌曲,如今历史真相已得以澄清,但愿昔日埋骨他乡的忠魂英灵能得以安息。
《惊沙》影评(三):典型的主旋律教育片,冲锋枪类型是硬伤
作为一部典型的树碑立传式的主旋律教育片,相对以前的老战争片,本片的确是有进步的。整部片子的基调、颜色和西路军的悲壮遭遇很是相配,相对于一些只追求视觉美的军服一尘不染脸蛋白白净净甚至描眉画眼的红军八路军战士,本片灰头土脸衣衫褴褛的外表下坚毅决绝的红军将士更符合历史真实。
与马家军的每次血战虽然有些雷同,但仍然较有视觉冲击,血腥暴力,将战争的残酷和惨烈表现得较为到位,算是一部合格的战争片吧。
当然,片子无论是道具还是故事,都还有不足和商榷的地方。
1.诚如有的观众所言,片中敌我双方都有大量的士兵使用斯登冲锋枪作为主战武器,这是枪械师的失职。斯登冲锋枪产生于二战,当然不应该出现在超时空的1936年,应该用德制MP18冲锋枪(俗称“花机关枪”,当时红四方面军装备最多)。作为较为认真的战争片,这种硬伤是不应该有的。
2.相对来说,片子还是比较脸谱化,正方基本还是高大全一身正气视死如归,身中数弹仍能所向披靡,典型的例子比如身中数弹仍然冲进地道炸毁地道的桥段。反方凶残狡诈,没有一个戏份突出的反方形象,基本都是路人甲乙丙的套路。
3.片面追求唯美反而失真。片中有两位被俘女红军战士被马家军全裸吊在一起的镜头,女战士的过耳短发仿佛刚刚拉直一样干干净净乌黑发亮富有光泽,美是美了,但事实可能会是这样吗?
4.为了悲情,故事情节不能让人信服,比如,秦基伟三妹张桂芳的牺牲。当时,张桂芳被马家军士兵俘虏,被驾着胳膊拉走,秦基伟为了不让桂芳当俘虏,毅然开枪打死了桂芳,最后抢回了尸体。故事比较煽情,问题是既然秦基伟可以用冲锋枪连敌人带自己人一并打死,他为什么不能只打死挟持桂芳的敌兵,让桂芳自己跑回来获救呢。哪怕设计成让桂芳在跑回来的途中被敌人打死也比现在更合理。纯粹是为了煽情而特意安排的剧情,并不能打动观众的内心。
5.鉴于片子的血腥程度,属于儿童不宜的类型片,千万不要组织小学生集体观看,家长也不要带孩子观看本片。
6.应该组织政府官员集体观看,让他们受受教育,别光知道贪污腐化。受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官员。
. 告慰西路军将士最好的办法就是恢复历史真相,给予西路军将士应得的地位和荣誉,照顾好幸存的西路军战士和阵亡的西路军战士亲属,不要让他们流血又流泪。面临同样问题的还有广大的志愿军将士和更广大的抗日的国军将士。有的观众把电影看的太重了,指望着电影来拯救国人的思想改善社会的环境,这本身就是痴人说梦。
《惊沙》影评(四):典型的中国主旋律话语
惊沙记录了1937年中国红军西路军在甘肃林泽遭遇国民党马家军围剿的历史事实,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由秦基伟领导的红军战士英勇作战,以沉重的牺牲最终实现部队的成功突围。
作为一部反映西路军悲壮历史的影片,《惊沙》触及了一个极好的题材。然而最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主旋律电影。一个近乎完美的主角形象,一批英勇壮烈的革命烈士,一群一无是处的反派,以及极端严峻的困难被一次次奇迹般克服的情节设置,构成了这部影片的全部。
当然,《惊沙》并非一无是出,其在音乐的应用,画面的冲击力等方面都较以往的主旋律影片有所进步。但如果用更挑剔的眼光来看待这部影片,惊沙给人留下更深刻印象的还是它的几处硬伤。
首先是在制作上,不符合时代背景的机枪,松垮的绷带等镜头暴露了制作方在细节上的不用心。
演员的表演也让人感觉遗憾。徐僧扮演的秦基伟,让人感觉坚强地近乎死板,难以触及内心的情感表达。而韩仕宏在丧妻之后的那场哭戏也很难让人感到合格。 郑义斋的表演则是平庸地让人几乎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而最让人诟病的则是影片的编剧,人物过于脸谱化,好人好的一塌糊涂,反派则坏的彻彻底底。人物身中多枪依然能将炸药包成功投出等诸多违背现实的场景,都让观众缺乏真实感。而桂芳、彭定山等人的死也明显流露出导演刻意煽情的痕迹。
以上几点尚可以归结为技术上的不足聊以原谅,而影片的主题则是最让我个人感到不适的。影片导演试图通过再现70多年前的那场艰苦战役,表现秦基伟等英雄人物的高尚品质和丰功伟绩。
在这里,可憎的是那些围剿共产党的马家军,战争本身似乎并没有过错,相反,战争还成为了英雄展现魅力的舞台。
这部电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1990年的台湾电影《异域》,该片同样表现的是一支孤立无援的军队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屡次击退敌人的事迹,然而表达的却是强烈的反战情怀,充满了对于战争的控诉。
而本片却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战争的艰苦不过是突出英雄品质的一种工具,个人的牺牲成为一种理所当然,战争的正义性,牺牲的感人性得到放大。影片总是从拔高了的视角出发,关注的是更为整体的利益,而缺乏从更为具体的个人视角的解读,这也正是长期以来中国主旋律电影的通病。
尽管影片成功实现了对英雄人物的塑造,并赚取了部分人的眼泪,但显然这种错误的战争观、英雄观是不值得提倡的。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部影片作为中国主旋律电影的一个典型是失败的。
《惊沙》影评(五):西路军浴血奋战的伟大史诗
这是一场沙漠里的战争,炮火炸开,黄沙扑面,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国民党军队马家军骑着战马从远处袭来,衣着单薄、寡不敌众的西路军战士们英勇迎敌、浴血奋战——电影《惊沙》是一部展现西路军战士伟大革命精神的史诗,宁死不降的西路军顽强抵抗几个月后,最终全军覆没,然而,其精神永存!茫茫的戈壁滩上沙尘飞扬,天空大地为之惊叹、为之感动、为之哭泣。
电影不仅成功塑造了西路军战士的群像,更加重笔墨、突出展现了桂芳、秦基伟两个英雄式的人物性格。
桂芳是整个电影中最有性格的人物,也是塑造最为成功的人物。她性格刚烈、意志坚强,分明一个女儿身的男子;而最让人感慨的是她坚定的革命必胜的信念。战争是男人的事,可是这部片子里,最让人感动的不是男人,却是这个意志坚强的女人。
在西路军与马家军在临泽第一次交锋之后,为了保存实力,上级决定留部分人员与马家军作战,转移敌人注意力,伤员和妇女儿童是主要的撤离对象,而怀了孕的桂芳坚决要留下来与敌人战斗。面对丈夫和总指挥秦基伟(同时也是桂芳革命以来一直跟随的“三哥”)的劝退,坚决不从。桂芳说:“难道留下的,就不能活着出去了?”秦基伟担心战后,桂芳和丈夫有人牺牲,为他们补办一直没有时间办的婚礼。她一把摔了秦基伟递来的盛着酒的碗说,三哥,我从你跟你干革命,多少仗咱们都闯出来了,今天咱们也一样能闯出去!
战场上,她像个男人一样,举起冲锋枪向敌人扫射。被敌人俘获后,她大声对远处的三哥说“我不能当俘虏,三哥,三哥,快打死我!”被敌人拖走时,血顺着裤腿留下,但桂芳依然是倔强的表情。
事实上,秦基伟是剧中的主角。他冷静、理性,胆大心细,是剧中最有智慧的人。同时,他又和蔼亲切、体恤下属。(不展开叙述了,此处省去N多字。)
除了人物塑造的成功之外,电影另一个成功之处在于宏大叙事中,它对人物之间的感情进行了特写,一起挤羊奶的幺妹和米娃之间的兄妹情,文护士和刘医生之间的战友情……红军队伍中的革命深情,表现得酣畅淋漓,感人肺腑。
然而,剧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
桂芳是整个电影中最有性格的人物。她的死是剧中的一个高潮,然而,对桂芳这个人物,剧中处理不好的是,由于桂芳性格的过于突出,而桂芳过早的牺牲后,使得后面部分没有了看点。
看到最后,才发现这是一部关于秦基伟将军的人物传记,然而在47年以前的那段历史中,似乎难以看出秦基伟是主要人物,因为在电影的前一个小时的时间里,电影没有集中关注秦基伟个人,而是分散在对西路军群像及桂芳、韩仕宏、老彭、米娃、幺妹等次要人物的刻画。这是一部伟大的西路军浴血奋战的史诗,却不是一部成功的人物传记。
《惊沙》影评(六):悲哀啊《惊沙》!
悲哀啊《惊沙》!
一悲你那段尘封的历史,多少红军战士战死在马步芳部的铁蹄下,守高台,战临泽,游击于风雪祁连山,那白雪皑皑上,层层叠叠的是我们红军战士的尸体,殷殷鲜血染红了荒凉戈壁!
二悲你从此消逝的巾帼之旅,一千余女兵转战川陕甘屡立奇功,但在艰苦卓绝的西征路上,或英勇战死,或屈辱被俘,之后就是饱受凌辱、残害致死!
三悲你浴血悲歌,惨烈鏖战,风沙滚滚,蒿草残阳的历史,真实质朴的再现在电影里,却不想被享福的后人嘲笑远不如美国大片的战争特技!
四悲你被俘吊起在敌人的帐篷里,被敌人玩弄强奸时还受辱不屈,奋力一搏,直到最后年轻赤裸的身体上鲜血淋漓,曾经的活力从此逝去,却不想被沉沦麻木的后人嘲笑爱国主义不应卖肉!这是卖肉吗?影片的镜头裸而不露,一点也不低级,真正低级的是这样评论的人心!都只会争着去看《色戒》,大谈汤唯的性技;大陆不能上映《3D肉蒲团》,好多人争先恐后组团去香港看首映礼;日本武藤兰的假死就N多忘了祖的中国人拜祭,苍井空开个的博客就那么多中国人心有兮兮!现在笑这个残酷的镜头就叫低级?我看这个电影,我触痛于这样的镜头,我看到的是我们的同胞的曾经鲜活的身体被作为牛羊猪狗一样光溜溜的吊起,静静的,静静的,毫无生气。那一刻,我就好像看到南京大屠杀中那一车车同样光溜而让人震撼的尸体。这绝不是卖肉,是为了残酷的真实!那个裸,裸得凄美,裸得让人一看就想掉泪,如果评论“卖肉”的你也真的看过,却有卖肉的感觉,只能说,你的心本身就是龌龊的,无比低级!
五悲我泱泱中华大地,到处是炫耀IQ炫耀金钱逻辑混乱的所谓欧美大片,低级恶俗垃圾笑料拼凑的所谓贺岁喜剧,歌功颂德的历史事件的流水账似的所谓红色电影。好不容易有这样写实的历史片,它只是选取了历史的一个片段一个细节,甚至只是一个场景,但却被人断章取义为“为某个人歌功颂德”。我想起毛新宇计划为奶奶杨开慧拍摄一部电视剧一事,引发了记者们两会期间的追逐采访,甚至大家都忘记了他是作为政协委员来提如何“治淮”兴修水利的。其实有什么好奇怪的,现在很多这个老一代革命家的后代,都参与了拍摄老革命家题材影视作品这个组织工作。因为只有他们的父辈甚至祖辈真实的经历了那个年代。而历史的一个片断也不能展示出所有的人,否则就一定是七零八落,逻辑松散,什么也突出不了。可是有的人就一定要往别人头上扣个“功利心”的屎盆子,佛说“如果你看别人是屎,那你。。。”
六悲这样值得不忘历史还有点儿热血的中国人看的一部电影的推出,不但没有因为是主流电影而受到追捧,反而因为没有大牌明星没有商业炒作没有虚伪的互相吹捧而少有人问津,据说自三月中旬上映以来,很多地方的影院里只有零星的两三个人看,今天才过四月头,我很想看时,找遍大街小巷,偌大的广州城就没有上映这部戏的,有的甚至说,没有十个人看,当然不播放啦。还有不少人在网上唱,“谁让他不去农村播放啊?”这是个什么狗屁思想?其实现在很多京沪广的人,心早就被欧美港台给吃了去了,他们当中有些人崇洋媚外甚至到了都想被八国联军殖民了去的地步。最需要看这样的电影受这样的教育的正是这批人!而这批人表示不爱看不好看,只能说明我们社会太多都是贴着伪红色标签和外衣的作秀,冠冕堂皇之下缺乏真正触动人心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十分危险的!十分悲哀的!一切向“qian”看的今天,希望在思想上触动沉沦麻木的人,还真的很难。
本以为应是悲壮,最后只落得个“悲呼哀哉”!我只能在网上下载个不清晰版,就当是“清明时节雨纷纷,悼念先烈勇断魂”吧。
《惊沙》影评(七):不得不流泪,那悲壮的过去——《惊沙》
昨天小吴找我,说要去代表学院参加什么讲党史的活动。让我给推荐几个话题。
其实我想说现在建党纪念活动真的太泛滥,真正有意义的能真正起到教育作用的有几个?
突然想起3月份一直想去看的《惊沙》,就跟吴丹说,你可以去讲讲西路军。然后就解释了下什么是西路军,西路军的事,然后说你去翻翻《徐向前回忆录》,最后加了一句,你可以去看看《惊沙》这部片子,一些朋友说看了拍的不错,但是我一直没有看。
然后结果吴丹立即就扔过来两个rmvb文件,说是朋友在外网下的。
虽然事情多,2个小时不到的片子,挤了下时间看了,上午答辩回来把最后30分钟看了。
不得不说,国产战争片的通病,这部片子也没有跳出来,枪械错误就不说了,弹药紧缺的时候还满场景内都是炸药炸点的宏大场面也不说了,毕竟国内导演在战争片子的思路上还需要加强……
战争场景,虽然拼杀的镜头有些重复,但是每个镜头的确是下了功夫的。不过,还是硬伤,西路军子弹有限,马家军是骑兵无重武器,这种战争场面漫天的大爆炸炸点的确是……不说了。
有些剧情也是刻意为了渲染悲情而刻意的,这些也不说了……
就片子本身来说,可以说是今年看过的电影中最好的了……
尤其是最后片尾曲的时候,说真的,片尾曲真的很好。
红军和1984年国庆阅兵的场景重叠的效果配着片尾曲也真的很悲壮……
的确……西路军是太惨了……
片中第十分钟,出现了我一直在等的一个名字,董振堂。
秦基伟在片中问:董军长呢?回答曰:全牺牲了。
后面的马步芳拎着董振堂的人头围城的桥段的时候,我还是感叹……
董振堂,你们要去百度谷歌搜索的话,只有一张照片。
2001年,建党八十周年的时候,献礼电视剧《长征》,里面也没有出现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只有一个长相平平的群众演员,在一个分配作战任务的戏份的时候,说到董振堂时,起立打了一下酱油。虽然董振堂的纪念在主旋律的平台上一直都很大,但是我觉得……真正要纪念,还是在银幕上重现一下这个人更合适。
当看到最后的时候,你感到眼角的湿润了吗?
勃列日涅夫有一个歪理,流泪的文艺作品是好作品,有人用这句话来讽刺勃总不懂文艺乱插手文艺。
但是,一部好的文艺作品让人流泪了,难道不是好的作品吗?
五美分闪开,正常人留下,我觉得看到最后,的确都会眼角湿润的。
当然,这部片子的编剧是秦天少将,有着给秦基伟树碑立传的意思。有美分如是说。
看到片尾,出现47年后这个字幕的时候,我就想,肯定会有秦基伟向小平报告的原声,果然,秦基伟的货真价实的四川口音。
但是,秦基伟难道不该树碑立传吗?秦基伟的经历,了解军史的都知道。
西路军就不说了,就抗美援朝15军的上甘岭,这样的将领,难道不该立传吗?
西路军幸存下来的人,个个都是有故事的。
记得原来看《徐向前回忆录》的时候,徐向前写他自己孤身一人在西路军全军覆没后回延安的经历,那种文字里体现的,是一种劫后重生心中抑郁的幸存感和痛苦的交集。
其实,每年搞纪念建党的活动,还不如好好拍一部像这样的片子,真正的能让人流泪的片子。
《建党伟业》也要上映,但是明星效应只是一种群众的集体围观心情罢了。
2009年,建国大业上映的时候,我在说,有一部很好的国庆献礼片,《天安门》。
20111年,建党伟业要上映时,我说,有一部很好的建党献礼片,叫《惊沙》。
是到了美分们出来说西路军敏感词的时候了,美分退散。
每年,各种单位,搞建党纪念活动,我觉得,还不如把党员们集中起来,好好看一部真正的献礼电影。
至少你们看过以后,会流泪,或者心里会流泪————投机入党的假党员和党员里的美分可以忽略不计。
至少,不得不流泪,为了那悲壮的过去。
片尾曲,写得特别好。
《化作星辰伴着你》
昨天的风 昨天的雨
昨天血染的戈壁
今天的天 今天的地
今天高扬的国旗
不要说我已倒下
看不到黎明的晨曦
不要说我已离去
听不到胜利的乐曲
啊 我看到了 你已傲然站起
啊 我听到了 你在自由呼吸
来 来 来 来 来吧
来 来 来 来 来吧
我们集合 我们集合
我们集合 我们集合
去参加祖国生日的贺礼
来 来 来 来 来吧
来 来 来 来 来吧
我们出发 我们出发
我们出发 我们出发
铿锵的脚步 铿锵的脚步
铿锵的脚步 铿锵的脚步
惊天撼地 惊天撼地
昨天的风 昨天的雨
昨天血染的戈壁
今天的天 今天的地
今天高扬的国旗
亲爱的 我不会倒下
化作星辰伴随着你
亲爱的 我绝不离去
永远守卫你精神的高地
啊 我看到了 你正傲然崛起
啊 我听到了 你在长空搏击
来 来 来 来 来吧
来 来 来 来 来吧
我们集合 我们集合
我们集合 我们集合
铸成祖国刚健的躯体
来 来 来 来 来吧
来 来 来 来 来吧
我们出发 我们出发
我们出发 我们出发
像惊沙呼啸 像惊沙呼啸
像惊沙呼啸 像惊沙呼啸
狂飙万里 狂飙万里
这部片子,我真应该去电影院看,哪怕票价只有10元,哪怕全场一个人可以包场。
《惊沙》影评(八):《惊沙》:残酷的战争,远去的历史
《惊沙》,这部战争电影讲述的是红军西路军在1937年血战临泽真实历史,红军西路军由徐向前率领,从河西走廊突围与陕北红军会合,这一路浴血奋战长达数月,把持河西走廊的国民党将领马步芳的军队穷追不舍,《惊沙》的故事重点就是展现在临泽的一场突围战斗。这场战斗由当时年仅23岁的红军军官秦基伟指挥,在极端被动的条件下,秦基伟仍然能够率领官兵突出重重包围,展现了红军的顽强与不可战胜。
秦基伟率领的其实是一支后勤部队,在前无增援,后有追兵的情况之下,还要照顾老弱病残孕,这样的情况几乎等于身陷绝境了。但秦基伟没有放弃对于突围的希望,即使在最悲剧的情况之下,仍然能够保持对最后胜利的信心,这或许也是共产党人能够坚持到全国解放的根本原因,不抛弃,也不放弃,即使战死疆场也不举手投降。《惊沙》是红军精神的一种体现,不光是这一场战斗,从南昌起义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每一场战役都能够看到这种宁死不屈的奋战,国民党军队即使装备精良,给养丰富,但仍然无法打败共产党的军队,是精神这种强大的武器在支撑着他们前进。
战争是残酷的,残酷到一种无法想象的地步,生死在这个时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胜利。怕死的人,往往会最先死去;而勇敢向前的人,往往也会争取到生存的权力。《惊沙》之中,展现了一幕幕战场上的殊死搏斗,影片的战争场面做的很好,爆破、近身肉搏、枪战、夜袭等等场面都十分逼真,这说明在技术上,国内的战争影片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影片中虽然没有大牌明星,但是场面逼真,情节曲折,所以看点还是足够的。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很难想象到战争的可怕,那种子弹四周飞舞,炸弹遍地开花,敌人蜂拥而至,这种地狱般的场景令人恐惧,但战场上是不容许人害怕的,害怕的人只能是瞬息间被毁灭掉,只用勇敢向前,才能搏杀出一条生路来。
《惊沙》中重点刻画的人物是秦基伟,他建国后曾任国防部长,在年轻时就展现了大将之才,23岁即指挥了这场成功的战斗,指挥更是在祁连山中打游击战多年,是共和国的开国功臣。片中的秦基伟英明果断,对敌情有敏锐的判断力,在关键时刻往往做出最正确的决定,这是战争胜利的关键。影片中比较感人的一幕是秦基伟的妹妹第敌军抓走,但千钧一发的时刻,秦基伟不得不亲手送妹妹上路,因为妹妹被敌人带入军营的话,那更是生不如死,在战场上,任何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心软只能是害人害己。《惊沙》这部电影展现的虽然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但这段历史在革命战争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这部电影,可以看到红军的坚韧和刚强。
崔汀/文
《惊沙》影评(九):为什么好题材到了中国导演手里就变垃圾了呢?
历史是真实的历史,事情也是好事情,可是就这么好的事情,拍得却是一塌糊涂,战争场面因为没有几句台词,也不要多少实在的演技,所以先暂且不谈。可是就有点空闲的时候,这些人物说的话怎么就一板一眼的不像那么回事呢?导演同志,你觉得当初在那种战场环境下的人是那么说话的么?那种不自然的台词,明显的雕琢痕迹,怎么就不能从中国电影里去除?就像某些记者一样,采访别人还要叫别人照着稿子念,那种出来的效果,是人看的么?当然记者的本意是对方不照着稿子念就没法见人,可是最后新闻见人是可以见人了,就是人不再见新闻了。你说你记者白白的浪费这么多精力干啥呢?
当然,导演,你说,你白白的来糟蹋中国军人的历史干啥呢?
《惊沙》影评(十):够惨烈不够感动
在没看到片名的时候,我以为是《金沙》,革命片嘛,立刻想到的是“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看到片名,是“惊沙”好吧,这回想到的是古龙,定格的意向,对衬着西北黄沙漫漫,该是一部与惨烈有关的片子了。
这段历史我们已经需要借助百度来重温了解了,当年红四方面军在长征后一路西行,西路军的命运就基本上是一个惨烈的代名词。当年在去青海湖自驾途中,在西宁小驻,参观马步芳大帅府,里面阻挡西路军也是其一个生平之一。当然,从今天来看,甚至算是恶行之一,好在我早已学过辩证唯物主义,知道从哪个角度来看,没有责难,只有叹息。
这部片子完全是主旋律,我疑心这是给秦基伟将军生辰或是忌辰某个纪念性日子的献礼片,尤其当片尾出现八四年那场著名阅兵,当时阅兵总指挥秦将军向邓主席汇报受阅部队已一切就绪,那个耄耋老人你不能不为他庆幸,不能不为他感叹,啊,他居然是当年西路军的幸存突围者,粮草无援,前途难测,但居然,他真的活到了革命成功,建立新中国的那一天,当上也共和国的国防部长,啊,真的感叹,相比起那些大批牺牲者,他被历史选择,他的确幸运。
这是一部战争片,说实在的,我对战争片厌倦已久,虽然小时候一听到打仗的片子就兴奋得要命,但我早已长大不是吗?早已知道世上并不是黑白世界,并不只有好人坏人之分,甚至,因为这些战争都是内战,部队的对垒其实是骨肉相残,对于正义与非正义了还起了深深的困惑。当然,这种想法算是政治不正确的,因为这正是制度更迭,政权夺取的必经与残酷之处,从中国历史来看,没有兵不血刃的战斗,没有和风细雨的革命,没有不付出代价就前进的历史。。。好吧,我都理解,我只是不再乐于见到了。
这部电影取的是西部军众多战役中的一个,临泽之战,充分显示秦将军聪明才智的一场战争,完全以少胜多的突围之战,每日一战,只有战士和烈士。据说导演为此投入的弹药,营造的效果是同类题材中少有的,但是,在我眼中,那些战争场面,不过是两只部队,双方几千士兵的几千种死法展示而已,有些我都要情不自禁地闭下眼睛,不忍,实在不忍。
里面当然安排了情节,一对夫妻,两个小孩,一个左倾分子,一开始出现的王医生和文护士乍现的爱慕还真的有点感人,可惜,战争容不下一对普通恋人,他们分别牺牲了。那对夫妻,桂芳和韩仕宏,算是主要的配角,为了革命,付出一切,包括一个还在孕育的孩子。但怎么就不太能打动我呢,八卦一点,我倒觉得桂芳更爱三哥啊,还有韩最后去炸那个洞之前他明明被机枪疯狂扫到,应该立刻倒地啊,却仍能跑个几十米去把那个洞炸了,噢卖嘎,这是什么样的不死之躯啊,这也是本部片子最大的弱点和BUG,同理可证那个留下来掩护撤退的彭同志,他明明已经瘫在死人堆里了,却又能搞些炸弹重新战斗。。。。这部片子拾回了往日令我们发笑的战争片的雷点,只少一个桥段:交党费。
看完片子出来,已近正午,阳光炽烈,是一个最美好的金色秋天,风有点大,吹来远远近近不知道哪里的花香,安庆路上人车安然,各安其事,呵,是个太平盛世啊,立在路口,为了眼前这和刚才电影院中完全两样的情景,突然忍不住要热泪盈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