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亚瑟王》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亚瑟王》经典影评10篇

2022-03-15 10:54: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亚瑟王》经典影评10篇

  《亚瑟王》是一部由安东尼·福奎阿执导,克里夫·欧文 / 凯拉·奈特莉 / 麦斯·米科尔森主演的一部动作 / 冒险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亚瑟王》影评(一):什么是英雄

  每个民族都有英雄,中国有成吉思汗,日本有丰臣秀吉,埃及有图特摩斯三世,印度有著名的阿育王,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英国的英雄,首推亚瑟王。民主与平等是英格兰的国魂,而这种国魂又来自于伟大的骑士精神,谈到骑士精神就必然与圆桌旁围笼的十三个(传说中从十三个到一百多人不等)骑士有关,他们的首领,就是亚瑟王。

  很多人愿意把这个故事和原著作比,然后大谈如之何,那什么是原著呢?亚瑟就像藏民族口口相传的格萨尔王,说不清其时间,更加难以像编年史一样规范其行为,只是作为一个传说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承。所以抛却这些东西直接去看这样一个故事又有何妨呢?(片头已经论述,这是按照其中一个研究亚瑟的学者的成果写的剧本,也算是有地放矢)

  亚瑟是有性格的人物,他的跟随者也是。很多人对成天在喊自由的片子不屑一顾,或者说我们已经厌烦了老套的剧情。但我想说,格林童话已经老套了三四个世纪,人们没有厌烦,一千零一夜人们已经老套了一千年,人们也没有厌烦,伊索寓言更是老套了两千年,人们也没有厌烦,那么,老套真的能做为评论一部影片好坏的标准吗?

  接着上面的话说,亚瑟是什么人?天生赋予神性的英雄?当然不是。一个相貌平平名不见经传的主演足以说明这一切,否则,让布拉德·皮特来演岂不是妙哉?他身上体现的光辉就是一颗自由的心。

  一朵红花如果没有好的绿叶岂不是导演的失败,他的六名跟班,各有性格。当然,想在一个多钟头的电影里将人物描绘得比几个世纪的传颂还刻骨铭心是纯扯淡。但是,导演充分展示了他的能力,几个人每个笔墨不多,可相当醒目。首先,是那个咋咋呼呼,生了一打还欠一个儿子的胖鲍尔。勇冠三军(开始之战里纯用近战武器砍翻几个人后像大猩猩一样怒吼活像暗黑里的山猪),却又是最帅性的一个(抱着最小的bb要看一看是不是像葛文还有最后一句话:看来我不得不娶你妈了。实在让人感到嗜血者背后的天真)。最后力战而死的那个(叫什么来着?养了一只鹰)是“风中的舞者”,大侠一样的人物,箭术是里面最强的一个(开场直穿树上那哥们右眼,扔飞刀人家扔中心,他扔人家的刀把),使得武器也别树一格,不像狗熊一样(其他人打起仗来都像狗熊)和别人搏斗,只有他使的是独孤九剑,优雅的解决战斗,脸上有刺青,平时话不多,绝对的大侠。再说一个,就是湖之战战死的大个,话少到经典(湖上作战的时候,就说了一句话:here !now !)但是对落难小童却有着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大爱之心。最后赞一句,奈特莉的透视战斗妆实在是经典之作。

  任何作品都要去认真看,那种一边往后快进一边腆着脸说“这片烂透了”的人还是去看生死时速比较好。(没有贬谁的意思,毕竟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只是表达个人意见)

  《亚瑟王》影评(二):Tristan,让山鹰在你身后飞翔

  渣评有OOC成分,不喜勿喷,谢谢。

  在即将死去的时候,他望向大不列颠灰暗的天空,看到他的鹰从浓烟中飞过。苍穹降下沉沉的雾霭,静默的天地间弥漫着死亡的气息。

  缄默的历史一次次溅上鲜血。长风与咆哮,海浪与坚忍。 刻骨的绵长歌声笼罩城阙,宏大的诗篇从来诞生在无尽的死亡之间。

  远古的英灵从未曾老去,它们在勇士的眼中不断地复活,重复着有关烈火与鲜血的残酷歌谣;千年的精魂从未曾寂灭,它们埋藏在英雄的血液里,随时准备着一次壮烈的喷薄。

  战争。荣耀。爱情。死亡。一切都如同狂风呼啸而过,唯有勇者的双瞳永远沉淀在岁月的深处,照耀这万古沉寂的光阴熠熠生辉。

  他出生在苍莽的英格兰荒野之上,出生前就失去了父亲,他的母亲也因他而难产死去,死的时候她对他说,你一出生就杀了人,将来一定是一位勇士。为了让他铭记自己的身份,她自豪地给他取名为Tristan.

  特里斯坦。

  在遇到亚瑟前,他是自由的,与鹰马相伴周游列国。然而遇到亚瑟后,命运的轨迹便开始朝着他无法预料的轨迹开始了行驶。从此他没有爱人,没有亲人,他只有亚瑟,他的一生都是为了亚瑟。

  “只要您一句话,我愿随时变成您的棋子,您的剑。”

  强敌当前,无畏不惧;保护弱者,秉承天理;耿正直言,宁死不诳;果敢忠毅,无愧上帝。

  在成为骑士向他的领主宣誓时,亚瑟就成为了他的信仰,他最终为了他的信仰失去了生命。

  他们朝夕相伴十五年,守护帝国的边界。从此迎着第一缕晨光,目送最后一束夕阳,共同守望着这广袤到看不见尽头的土地,背向着远山在黄昏里站成不老的雕像。

  特里斯坦一直是安静的,当所有人,包括兰斯洛特都反对亚瑟时,只有他是沉默地,依旧默默履行着自己侦察兵和弓箭手的职责。

  胜利的战争后,与骑士们在一起时,当其他人都在得意忘形地笑骂,粗鲁地谈论女人与做爱时,他却唤来了他的鹰,让它站在自己的手臂上,问它刚才去了哪里。

  当兰斯洛特和高文为了自由和利益与亚瑟争吵不休时,他也只是站在一边若无其事地拿小刀削苹果吃,偶尔抬头看看大家吵到了那里。

  哪怕是主教莅临圆桌会议,与众骑士针尖麦芒时,他第一个想到的也是只是吃,对其他漠不关心。因为他的目标向来很明确,毋需思考争执。

  不过他也有得意的时候,当骑士加拉赫德当着他的面炫耀自己投镖正中靶心时,他什么也没说,只是拿起小刀投了过去,正插在加拉赫德扔出那只镖的柄上。

  加拉赫德傻了,问,特里斯坦,你究竟是怎么做到的?然而他又蹲回原位啃苹果去了,半天才闷闷地说,我只瞄准中心。

  是的,他从来只瞄准中心。

  而那中心就是一切挡在亚瑟面前的人。

  兰斯洛特有深爱的女人,乔伊有温暖的家和妻儿,天黑时总有一盏不甚明亮却温柔的灯火愿为他们等候,然而他只有亚瑟。

  在这十五年里,山一程,水一程,走地远了,也便迷失了故乡,从此只剩下彼此。就这样,从青葱少年成长为长风而立的男子,而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毕生的使命。劲厉的海风像是雕刻岩石般赐予了他深邃的五官,漫长的黑夜又赋予了他锐利如同鹰隼一般的目光,凡是落入这双栗色深瞳里的人都将受到死亡的召唤。

  最后的战役。萨克逊人的大举入侵。世界迷茫如同混沌初开,敌人像是来自地狱的鬼魂。浓烟弥漫下被战火烧焦的枯树像是垂死的人伸向天空的手。一切,都像是末世来临般的景象。

  而那时,他已卸任,正是归故乡时。

  故乡……故乡。

  那是多么遥远的字眼,遥远到,他这个不曾失忆的人都也已模糊。他早已习惯将自己的一切交给了亚瑟,然而等待十五年后终于等到自由之时,却突然发现自己已然忘记了归宿。

  他对他的鹰说,你自由了。然后看着它消失在英格兰终年不散的雾霭中。故乡依旧在远方,他朝着亚瑟远去的身影,孤身毅然投入了本不属于他的,最后的战役。

  这注定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战役,而他从未得到过什么诸神的庇佑。

  高楼望断,冥色入孤城。

  国家须臾间破裂,藏青色地山峦起伏绵延,掩不住万里狼烟。古英格兰蛮荒的土地,长风从高地顶端漫卷而来,沙浪在平原上向天际翻滚。

  他下了马,鹰隼一般锐利的目光都过混乱的战场,直接扫向了萨克逊的首领。

  他说过,自己从来只瞄准中心。

  就这样,两个深深仇视着对方的人在大不列颠满目疮痍的土地上相遇了。没有精力顾虑,没有时间思考,只有躯体和四肢还秉承这埋藏在血液里的记忆自由地收缩伸展。然而,他还是为了所要守护的信仰,死在了最后的征程上。

  孕育他的土地在心灵的最深处召唤他回家。他最终还是替亚瑟承受了那穿胸的一剑,毅然地迎接盛大的死亡,将毕生的热血付诸一炬,倒在了故国广袤的大地上。不瞑的双目在泥土里仰望着浮云变幻的苍穹。那里,恍然有他的鹰飞过。

  是谁说过,拥有被杀的准备,才有资格拿起剑。

  用一句许下的诺言,用一生来兑现。

  他没有得到诸神的眷顾。这是勇士的悲剧,亦是英雄的壮烈。原来毕生渴望的,不过是一个终结。

  浮生怅,醉千觞,换一世疏狂。

  旗帜依旧在灰暗的天宇下猎猎翻卷,隐约的梵音高高地飘荡在亚夏平原的上空。

  最终的胜利,亚瑟用泪水将你埋葬;黎明如期而至,然而死去的人已永远看不到明日的太阳。

  城烟碎,北星坠,祭天惆怅酒独洒;

  梦魂归,凝噎泪,不忆少年事繁华。

  未语尘满面,何处似樽前。

  今生无以为报,来世必再携一腔热血,为我主奉剑;看他翻手,覆天下。

  他年若得再续英魂,必将策马纵横这山川平原,然后看着山鹰在你身后的天空上缓慢地飞翔。

  《亚瑟王》影评(三):主旋律

  King Arthur/亚瑟王

  Director:Antoine Fuqua

  Writer (WGA):David Franzoni (written by)

  Release Date:24 July 2004 (Japan) more

  Genre:Action / Adventure / Drama / War more

  Awards:3 wins & 7 nominations more

  Runtime:126 min / USA:140 min (director’s cut)

  Country:USA / Ireland / UK

  Language:English / Latin / Gaelic

  制片说要有英雄,于是电影有了英雄。

  制片说要有美女,于是电影有了美女。

  制片说主题是自由,于是主题成了自由。

  制片说主角要做爱,于是主角做了爱。

  制片说有人要死,于是有人死了。

  制片说主题要光明,于是主题光明了。

  对于这样一部全部由二线明星参与的主旋律电影,你是不能奢求太多的。如果不是有太多不合情理的剧情,我们就该妥协了,当然好评就没什么可能。

  电影和《勇敢的心》其实很像,都是古装,宣扬自由精神,差距就在那情节设置上,霸王硬上弓是不行的。我最不喜欢的是结尾,还没从几个战士牺牲的悲痛情绪中缓过来,丫两个就没心没肺的结婚去了,这也太快了吧。

  故事原型只是传说,并不是史实,从前街机里流行的《圆桌骑士》也是采自这样一个传说。

  《亚瑟王》影评(四):FREE WILL

  传说中的石中剑拥有者亚瑟王,并没有多么的光鲜亮丽,夺人眼目。但在这里我们看到更多外表与装束以外的事物,即人的意志,自由意志---FREE WILL

  虽然故事有些牵强,甚至有点乱。但丝毫不减我看完此片的热情,我想每一个热血青年看到这类影片都不至于会睡着吧。毕竟是个虚构的故事,难免在背景,细节等方面有些空洞。而战争题材的影片自由是不变的主题,英雄也总是坚毅冷峻的。

  亚瑟的成功不仅因为他拥有英雄的品质,更重要的是他不只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拥有兰斯洛,崔斯坦等传说中的骑士与他同仇敌忾,他是圆桌骑士团的首领。

  对于迷一般的亚瑟身世,我们也不做考究了。影片让亚瑟的出现成为一种可能,但与其说是一部史诗般的影片,不如说是在身临其境感受一场副本游戏。如果你和我一样是网游爱好者的话,一定会感同身受,一个完美的团队,对于攻破敌人的防线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最后我想对影片中的几个形象做个人点评,仅供参考

  不得不提的还是英国花瓶Keira Knightley奎妮薇扮演者,她那副招牌式的歪着嘴角自负的表情,不知道还要败坏了多少部电影。不过在《亚瑟王》中最后扮为“蓝魔战士”出场的形象确实不错,也因为第一眼我没认出是她。

  在亚瑟的麾下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崔斯坦,平常不苟言笑,为人低调,但战场上,常以精准的箭射和优雅的剑术置对方于死地。最后单条BOSS挂了也许是太自信自己的DPS了。

  兰斯洛亚瑟的好兄弟,一个花心的男人。但看得出他每次都会全情投入,甚至为了所爱的人去死。也不是每个女人都有让他死的机会,不然我想他就算是猫也早该死了。然而这样的男人最终还是会如他所愿为女人而死,尸体烧为灰烬,灵魂飘散在风中。

  《亚瑟王》影评(五):一个可以为了信念献出生命的年代过去了

  愿意找一些冷门的电影,这样可以把自己保持低调的风格继续保持下去。

  昨天第一次看完了这部电影,忽然觉得很感动。因为:一个可以为了信念献出生命的年代过去了。

  如果不是传说般的亚瑟王最终打败了萨克森人,而变成了不列颠的国王,那么这将是一个彻底的悲剧,那么可能会是一个和华莱士类似的悲剧英雄,然而结局很大团圆。到底是事实好莱坞了好来坞,还是好莱坞好莱坞了事实。总之,结果就是这样。

  “相信亚瑟的誓言!”于是亚美利加的骑士就可以以性命相托,一次又一次冒险然后挣脱或者死亡。

  “我要和我的骑士葬在一起!”如果是骑士们信任亚瑟的原因,那么亚瑟在骑士尸体前的祷告和忏悔就是亚瑟最深的信念。

  “你想象中的罗马从未存在。”是亚瑟做出保卫不列颠的最后一个筹码……

  总之,那是一个在今天人眼里落后、野蛮、不开化……一切用消极社会可以形容的世界,可是就在那个时代,人可以用他们的生命换取信念。再一次受到今天人们的抨击:真是幼稚,人家随便说说的话也可以相信吗?但是事实上,我们可以相信。这就是今天人的悲哀。今天的人,可以为了生命放弃一切:金钱、地位、荣誉、信念……

  可是我又一次回忆到一位骑士大战前放开他的战隼,“you ar e free now.”明知会死,但是因为信念就可以平静的去赴死。

  我好羡慕不列颠人,因为有亚瑟和他的骑士;我好羡慕欧洲人,他们有哥白尼、布鲁诺;我甚至羡慕日本人,因为他们有慷慨赴死的武士道,,可是,可是,在这片土地上有为了信念献出生命的人吗?也许我的无知,我真的没有想起一个。悲哀啊悲哀。一个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的国度我们还能对他有什么希望?it is the best time but also the worst time.我相信后者。

  今天又看到了google的一个好消息,无论怎样,我喜欢他:you can make money without evil.永远打动我的心。

  一个可以为了信念献出生命的年代过去了,不幸;但是更不幸的是,愿意为信念付出生命的人还在。

  明天上飞机,我想买一张保险。时刻准备着……

  《亚瑟王》影评(六):King Arthur

  Let me sing with inspiration

  Of the man born of two nations

  Of Rome and of Britain……

  Arthur the blessed

  Led his assault from the Great Wall……

  ——公元6世纪威尔士诗人Taliesin

  传说公元4、5世纪的前后的中古时代,他在英国领土上推翻了数百年的罗马帝国的统治,成功驱逐了萨克森人的侵略,并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措施,把大不列颠逐渐推到了欧洲的重要地位,建立了一系列的丰功伟绩。关于亚瑟王的传奇,曾经流传于无数的文学名著中,电影将这些故事搬上银幕,再现了这位欧洲帝王的丰功伟绩。

  公元450年,罗马帝国已经逐渐走向没落,并且意欲从英国撤离,在大不列颠各岛上,众多的领主和骑士为了争夺土地和城堡相互开战,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组织起自己的游击队,积极地活跃在全国各地,具有强烈侵略性的萨克森人也乘乱进入大不列颠。整个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亚瑟(克里夫•欧文 饰)从小就在战乱中和家人失散,被人收养并成为一个被人看不起的杂役,然而魔法师预言他一定会成为神圣的英国君主,而亚瑟更是拔出了“石中剑”印证了自己的将来。亚瑟不仅仅有天赋的神力,而且拥有远大的志向,当年轻的他看到国家的这种混乱的现状,发誓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整个大不列颠群岛脱离罗马人的残暴统治,同时摆脱混乱的战争局面,他下定决心要为这里的人民建立一个全新的,充满和平宁静气氛的家园,成就自己的一番霸业。

  亚瑟骁勇善战和超凡的气魄令一些非常优秀的骑士为之折服,他们纷纷加入亚瑟的队伍之中,组织成著名的“圆桌骑士”,这些英勇的战士在亚瑟的带领下一路势如破竹,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战绩。

  在战争中,亚瑟遇到了被他们蔑视地称为“蓝军”的一组由贫民和流浪汉组成的游击队,在他们中间,有一位出身高贵的领导者,格温娜维尔(姬拉•奈特丽 饰)。当时他们双方都受到凶残的萨克森人的侵略,为了战斗的最后胜利,两个从前的夙敌不得不暂时地携手,建立战斗联盟。而在这些战斗之中,格温娜维尔逐渐发现亚瑟并非自己想象的那样凶残暴虐,而是充满理想和体恤人民的仁慈,而亚瑟也发现这只一直被他们蔑视的由难民、农民和流浪汉组成的“蓝军”中存在着巨大的生命力和旺盛的斗志,这些战士纔应该是英国真正的主人。

  战争仍在继续,但每个观众其实都应该已经知道这故事的结果,亚瑟最后成功地建立了大不列颠王国,创造了英国的历史,而格温娜维尔最终也成为了王后

  《亚瑟王》影评(七):莫名其妙的英雄传说。

  看我的名字便能理解电影结束时大失所望的心情。第一位圆桌骑士为了救别人的老婆死了,面带略带幼稚的笑容,哈呀,怎么导演还不安排女主吻我一口。

  从场面到服装,到真实拍摄的巨墙,夸张而又说不出哪里不对哪里好的战斗场面,好莱坞风格,英国5世纪版的。阿凡达可能抄袭了最后一场打斗女主的装扮,估计连无胸的特点都原封不动搬来。但是不得不说是真实的,不像故意为了做出土著民样子的大涂大抹,和骑士们最后的全副重甲一般,穿在身上,重在马匹。诚实的说,配景很不错。爱尔兰的风景也很美。

  作为主角的亚瑟王几乎完美无缺,继承了一贯英雄主义不留瑕疵的风格。为什么克里夫欧文我只能记住宝马系列的广告呢,还是他略显生硬的表情和那眼神,坚毅微露茫然,淡绿色的瞳孔,只适合做一个不怎么说话、开车耍帅到底的司机么?拜托别显露男女温柔豪情了,况且面对的女主还是凯拉小姐...也许只有米克尔森的是真正有特点的骑士,其他的换谁来演感觉都差不多。

  不过的确看完会有点震撼。这样的英雄传说虽然莫名其妙,但也有自己的意义。

  《亚瑟王》影评(八):当故事只剩下战争和自由

  总的来说,很失望。完全是为了重温一下亚瑟王历史找到了这部电影。可能是为了展示自由的主题吧,故事把爱情、奇迹、传说都淡化了……剩下的只有战争,赤裸裸的生和死的交战,和所谓的“自由”……跟骑士传说的内容差很远……结果,让人失望。

  这部电影有着好莱坞电影摆脱不了的英雄风格,让我想起《ThePatriot》,同一类型,打着“自由”的大旗,少数正义者终于战胜了多数非正义者。因为“自由是不可战胜的”,分明是自由女神为什么是站在美国而非伊拉克的诠释。

  英雄主义并不是不好。传说中亚瑟王建功立业的故事,那种你难以想象的艰辛和非凡的毅力,让人激动。亚瑟肯定是个有信仰的人,意志坚定,而追随他的人——兰斯洛特、特里斯丹、欧文等等——都有鲜明的个性。但是在这个电影里,我看不出亚瑟为王应有的特质。更看不出其他骑士的特质。看来任何一个人(主要是美国人),只要他有相信自由万岁的信仰,都可以成为影片中的亚瑟。这个信仰用口说就行,这是我的感觉,那个亚瑟跟一个满口教条的教士没有区别。电影中的亚瑟跟书上的亚瑟都是虚构的,前者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后者却是唯一的。

  我思考得更多的是,这种类型的英雄故事影片尽管颂扬了自由意志,但是,在这自由的背后是那么多的鲜血和杀戮,难道自由和杀人是相等的?想起当年听俄国文学的选修课,老师说道俄国文学的人道主义精神,说俄国文学中没有那种为了复仇就大开杀戒的情节。恶人虽恶,最后被会被饶恕,给予新生。我不敢说亚瑟是不人道的,但我认为导演不人道。所谓的“爱自由主义教育”不该是以这种教条式的方式存在。

  为了自由主义,亚瑟故事不但被改编了,还被改变了。特里斯坦虽然是死在战争中,但是那是在亚瑟称王之后。我印象中特里斯坦好像不是死在战场上的,是死在对情人绝望的爱情中。电影里面除了战争,没有这些故事。

  好了,说完了故事再来说说人物。为什么那个特里斯丹的刀法跟日本武士一样……晕……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大家看完都想起了《七武士》的原因之一。中世纪是个残酷的时代,杀人如麻。人长得孔武有力些,长得不那么俊朗都可以理解。但是,但是那个本应该是骑士中精品中的精品的特里斯坦被装扮得奇奇怪怪,那副样子根本不能让你想到他还有一段浪漫至极的爱情往事(就是他和伊索尔德的那段感情)。兰斯洛特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形象,至少样子挺接近我的想象。传说中桂内薇尔的来历我不太记得,好像也不是这种野性十足的形象,应该是个贵妇人。我只记得这个女人好妒忌,什么事情都可以妒忌一番,实在可怜了亚瑟。

  桥段,也是比较让人失望的地方。一个词,老套。想起以前读过一篇评论,总结好莱坞电影N大桥段。真巧,这里面都有,例如:男女主角鬼混时突然出事了,然后两人若无其事地来到事发现场。还有就是结局,都是经典套路。亚瑟王之剑的部分似乎也有暗示,但是,那把剑是从老爸的坟墓上拔下来的,跟骑士传奇里的说法没法比。

  总的来说,亚瑟王传奇的内容那么丰富,绝不能靠短短几小时的电影展示出来。仅仅通过几场战争来描述亚瑟王和骑士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可能的。战争和自由是骑士故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骑士精神:忠君、护教、行侠、冒险、爱情。这部电影确实反映了忠君,护教、行侠也有那么一点点(至少亚瑟是护教的,其他人就……)。而骑士文学中最吸引人的冒险和爱情就太单薄。失去爱情的骑士还能算是骑士吗?

  当故事只剩下战争和自由,这个故事就不可能是原来的故事了。浪漫被删除后,故事变得太现实。这就是被变成现实主义爱国教育片的传奇,一点也不吸引人。

  《亚瑟王》影评(九):仁善的年代

  我之前没试图分清过仁和善的差别,直到又看了遍这个片子。

  在亚瑟王认清现实,寻求自我和归属感的过程中,他的仁体现得淋漓尽致,包括对自己同伴的友爱,包括对陌生的村民的不抛弃。那个即使自己的速度被拖累,也不肯放弃平民的镜头,颇似三国中的刘备,不同的仅在于前者有湖上破碎的冰幸运地拦住追击者,后者靠的是长坂坡的断桥,甚至这唯一的不同也有相似处,都是猛男的杰作。

  他们最大的相同是两位领袖心中的”仁“,亚瑟王的仁,是坚信人生来都是自由平等的,刘备的仁,是认为百姓应该过上平稳自足的日子。不同的仁,但都是仁。仁是一种爱,是有为而有所不为的爱,是坚韧的爱,仁绝不乱爱,如同亚瑟王不会爱萨克逊人,刘备亦不会爱曹贼,同时仁是该付出时,绝不吝惜,即使只有一个人,即使对手无比强大,实际上我认为“仁”是一种原则性,是对信念的不懈追逐,仁是有责任感的爱,有使命感的爱,所以说仁是一种人类领袖的爱,催生号召力,带来归属感。虽说仁者无敌,但是仁这条路,因其原则性,即爱人,甚至爱义,远甚于爱己,也要求跟随的人如此,故而必遇阻力,必是难走的。君不见,古来皇帝谥号为仁的,十分寥寥,也愈显其珍贵,我印象中似乎只有宋仁宗。

  善,是无缘无故的爱,是广谱的爱,是人最本质的东西,失却善念,便不为人,善可以友爱身边的朋友,也可以关怀偶遇的陌生人,甚至可以宽恕长久的敌人。善亦能感化和传递,但唯独不能被领导。善是平民的修炼,善的本质实际上是爱自己,爱人也希望别人善待自己。然而善亦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偶尔行善不难,可是在周围社会”河蟹“的背景下,如何平衡自己心中的善恶呢?如果你善待人,周围却还你别的,你又能坚持多久?

  如果说仁强调的是心志,亦强调资本,而善,可能更需要看透后的大智慧,才能再上层境界吧。

  生在仁者的年代,就随之披坚执锐;如若不然,行善以待吧。

  ================== 吐槽的分割线========================

  阿凡达的造型是来源于片中的土著么?

  话说在哈利波特中地位相当于“My God”的“Merlin's Beards”的梅林,怎么看起来之前就像是无恶不作的坏蛋呢,不是号称服侍亚瑟王爷爸孙三代么?

  肩上有鹰的那哥们,砍人的时候很会摆造型么,我很喜欢。

  《亚瑟王》影评(十):亚瑟王-圣女贞德:英法国家的正常化的里程碑人物

  亚瑟王和圣女贞德两部史诗电影,是了解英国和法国演变为正常国家的一扇窗户。而百年战争与玫瑰战争正是这二人以后以前所剧烈发生发展着的历史事变。

  百年战争(公元1337年-1453年)。这一战争源起于法国王室与英国王室因姻亲关系而对法国土地的争夺。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以英国的撤出大陆和法国的领土归于完整而结束。但它对两国的外交战略方面的影响各有不同:英国不是短暂的撤出大陆领土的争夺而是永久性的撤出——无论是地理上的原因还是现实对手的阻挡(它的在历史上的战略对手分别是荷兰、西班牙、法国、德国甚至是远在欧洲大陆另一端的俄罗斯)。这一战略的转变将成为影响以后数百年而至于今日的战略局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也同时退出了对欧洲大陆的战略权势的争夺——“退一步进两步”正是英国绅士们的拿手好戏,反而让它们的战略政策无比的理性、成熟和臻于完美(相对于其他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的国家而言更是如此)。而对于守住领土的法国而言,更重要的则在于其法兰西民族精神的奠定。圣女贞德以死唤醒了沉睡已久的民族精神,成为法兰西灵魂的组成部分,既预示着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即将形成和外交战略的成熟,也预示着它将以超强的意志和热情去实施和完成既定战略目标——无论是法兰西斯一世、路易十四时期的红衣主教黎塞留或是路易十五和拿破仑·波拿巴还有戴高乐将军,在他们身上无不体现出这一点。这就是这一战争的一体两面,深刻影响着各自国家的对外战略走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