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德意志零年》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德意志零年》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4-05 03:00: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德意志零年》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德意志零年》是一部由罗伯托·罗西里尼执导,Edmund Moeschke / Ernst Pittschau / Ingetraud Hinz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德意志零年》观后感(一):无辜的德意志青年

  不,我不想分析这个故事所告诉我们的。因为它告诉我们的那么深刻和惨不忍睹,超过了它的新现实主义形式。请注意这句话。我的意思的是指这部罗西尼的新现实主义作品,表达不仅仅是新现实主义,而是一个伟大的人文思想。现今的《钢琴师》所表达的残酷思想和《德意志青年》的所表达的似乎是一样。都是那么的灭绝人寰。

  在这部新现实主义里,你是找不到一个完整故事的。并没有像现在的好莱坞一样,有着亚里士多德的完美戏剧结构。它展示的是生活般的细节,而每个细节零零散散构成一个思想整体。相较于罗西里尼的《战火》,我认为《德意志零年》更加现实。我的现实并不是单纯客观的记录现实,这包含罗西里尼对二战纳粹深深的控诉。就如开头字幕所说的那样,我们往往记得纳粹的残酷,却忘记德国的人民却是无辜的。

  让你对德国改观了嘛,通过罗曼的《钢琴师》和阿伦雷乃的《夜和雾》,我们并没有原谅他们。但是通过罗西里尼的《德意志青年》,我们悔恨战争的同时深深的责问自己,这些无辜德国的人民又为什么要遭受这些罪?

  《德意志零年》观后感(二):战争带给人的……

  《战争带给人的……》

  ——罗西里尼战争三部曲(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战火、德意志零年)观后感

  巾城/文

  罗西里尼摄制于二战前后的三部不朽的电影。从《罗马》揭露法西斯的罪恶、展现人性的光辉,到《战火》四两拨千斤的六个小故事,再到《德意志》深刻探讨战后初期的法西斯后遗症,它们干练、紧凑,在紧紧围绕战争主题同时,每一部都展现出独特的令人尊敬的地方——尤其考虑到它们的制作年份及所呈现的与慌乱的时代不符的从容的艺术性。

  《罗马》是一部从拍摄手法上非常“正统”的故事片,但其情节曲折饱满,每一个剧情高潮都极具渲染力。片中不同身份的人(地下共产党人、天主堂主教、家庭妇女、孩子,等等)因对丑恶的反抗而走到一起,导演并未突出任何人的个人身份,而展现了一种超越个体的对理想与信念的执着。另一边,法西斯分子种种残暴的行为作为它的反面,极大拉伸了故事的张力,使正面力量虽已悲剧告终,但其最终的胜利在感情上已显得不可避免。(客观讲,这也是此类电影常规所运用的方式;考虑到影片拍摄时二战尚未完全结束,且片子整体质量上乘,即使从极苛刻的角度讲在某些方面并未“走出俗套”,依然值得尊敬。)片中还有一段德国军官的自我反思,虽较为做作,但考虑当时的实际情况,它对整个片子的意义是起推动作用的。

  《战火》,六个发生在不同地区的二战前后的小故事。影片妙笔在于,导演在该收时即收,绝不留恋镜头,有时甚至留下开放式的结局,这使片子充满空间感,加之故事的节奏紧凑,使得观者无论眼睛还是大脑都无法离开屏幕。下面是一些我个人的简单理解。

  一,它展现的是战争时期人与人间的敏感和恐惧,它直接导致了不必要的悲剧的发生。恐惧的根源在于不同阵营和身份间的互相杀戮,而行为与行为人立场之间的联结很多时候事实上是模糊的。(这里援引一句米切尔在《飘》中借艾希礼之口说的话:“主义早在枪响的那一刻就灰飞烟灭了。”)它最后演变为一种不同人与不同人之间简单的敌对和猜忌。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无论以何种理由,杀人行为的最终受害者永远都是无辜的人。

  影片花了很多精力描述女孩与美国兵在海边残垣上的聊天,从大海到家人,显得朦胧而遥远。这是人与人互相亲切的本能在最艰难的情境下的显现,它让最后悲剧性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二,它的主角是一个美国黑人大兵和一个意大利小孩。罗氏给了这个黑人一颗很高尚的心。考虑到其制作年份,这是一个另观者感动,令美国人脸红的故事。

  三,发生罗马城解放后的爱情片段。它讲的是男人与女人对于瞬间的爱情不同的态度。女人较为感性,她健忘,但易感动,所以既显得见异思迁,又有一股纯情的天真和冲动。男人则较为理性,他将美好的发生珍藏,但仅仅作为一种回忆,当回忆与现实产生碰撞时,他决不让前者影响后者。影片最后,男人与部队一起离开城市,而女人站在雨中的屋檐下等待他的归来。很显然,根据以上逻辑,她不会等他太久,因为能让她感动的人和事还有很多;而他会一直记着这个插曲,但不再视其为现实的一部分。影片没有走到这一步,它在恰当的时候收手,留下一个天各一方的故事,男人的一半归男人,女人的一半归女人。

  五,三个美国人,一个天主教徒、一个新教徒和一个犹太教徒入宿一家意大利修道院,影片探讨了敌对教派间共有却不能共享的神。处在非前线的意大利天主教神职人员因“迷失的人”(新教徒和犹太人)的闯入而陷入恐慌,甚至戒斋赎罪,但从前线回来的美国天主教徒却劝说他们应在狭义的教条之上看到更广阔的怜悯和我们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影片在那位美国人的演讲中结束,同样留下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六,一个抵抗者被法西斯残忍地处死的故事。它是六个短片中最直接的。将它作为结尾影片,可能有较强的现实考虑。而事实上,鉴于故事本身的紧凑和渲染力,它应该说是成功的。

  《德意志》,这是一部极其简练但深刻的影片。它揭示了法西斯主义带给不同人不同的心理扭曲,在它最终灭亡之后,这种扭曲转变为一种重建年代的社会畸形。同时,由于整个国家百废俱兴,也有一部分人因对物质的需求及不满而暴露了人性的丑陋面。影片三分之二的篇幅在描写这些畸形和丑陋,直到男孩听从他法西斯时期的教师的唆使而杀害了他的父亲。

  影片最后的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用长镜头的方式记录了男孩在弑父后的心理变迁,这种懊悔最终导致了他的自杀。而同时,他的曾是法西斯士兵的哥哥终于决定不再躲避,重新面对生活(为他打开这扇门的正是其父无意间的“临终之言”)。生死间,似乎社会自己对自己完成了某种拯救。但片子最让我震撼的是这种拯救所付出的代价,其沉重似乎在警醒后世的人们政治恐怖主义的代价——表面上,它是迫害、屠戮和对历史的摧残;但在心灵上,它带来的冲击更大,它会改变整整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心智,可能须要更大的牺牲和更久的时间才能将其恢复。

  《德意志零年》观后感(三):现实主义不等于糙(《德意志零年》1948)

  《德意志零年》(Germania anno zero)在故事片里算短的——我看的这个版本是74分钟——故事情节相对简单。意大利人跑到德国拍电影,到底能拍多深实在值得怀疑,但可以看出来,虽然片子绝非史诗巨作,但罗西里尼在处理上还是很精致的。

  一开始,12岁的埃德蒙特就出现在墓地,为了50克人造黄油挖墓穴,但因为他不足15岁,连挣这份钱的资格都没有。挖墓穴预示着自杀结局,死亡气息悄悄蔓延,将男孩推向不可避免的悲惨结局。父亲生病、哥哥懦弱、姐姐遭人闲话、房东冷酷无情、到黑市被大人强买东西、初识的女孩为了食物鬼混、被昔日的老师当作赚钱工具,男孩苦苦挣扎,直到最后因为听信老师的一番混帐话毒死自己的父亲。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埃德蒙特希望破灭走向死亡的那段戏。他告诉老师已经按其所说杀死了自己的父亲,没想到老师斥责了他,原来老师并不真的相信他自己所说的“生存竞争”哲学。埃德蒙特绝望了。走到街上,几个孩子在踢球,他走近踢了两脚,孩子们拿球离开。作为一个弑父者,他已经不被当作孩子了。他一边走一边玩跳格子的游戏,仿佛要留住天真。爬上断壁残垣,看见父亲的灵柩被卡车运走。人生彻底要毁灭了,他在倾斜的钢柱上最后玩了一次滑梯,与童年告别,然后纵身跳下。埃德蒙特在二次大战的战火中逃生,却在德意志重生的废墟中死去。

  《德意志零年》也有生硬的地方。一是埃德蒙特给美国兵卖希特勒的讲话录音,希特勒说,“德意志的将来是无限光明的”,导演将镜头转向废墟,希特勒激昂的声音在回响。另一个是埃德蒙特走向死亡的时候,罗西里尼插进了教堂的风琴音乐和镜头。太刻意了,削弱了影片的力量。不过,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好电影。

  影子王国 http://buckzhao.blogspot.com/

  《德意志零年》观后感(四):是我们的责任 也是你们的

  影片内容就不多赘述啦~

  影片中的一断情节:

  从“丰衣足食”的医院结束治疗又重新回到“啼饥号寒”的家中养病的父亲,饭前在病榻上对因前纳粹身份而恐惧惩处不敢外出工作的大儿子说的一段“临终遗言”(当然他不知道小儿子将要下毒了结自己,虽然他之前也想过用自杀的方式为这个战后贫困的家庭减少些负担。):

  “要是母亲活着多好啊,但她从我身边被带走了,财产被通货膨胀带走,孩子们被希特勒带走了;

  我连反抗的力气都没有,每个人都是这样。知道灾难来时没法抵抗,才到今天的结果。

  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你们的....

  ....

  不要作战了,停止逃避生活吧,返回社会同常人一般生活,承受命运并不是耻辱的事情....”

  影片中反映了很多战争类电影都会反应的:战争的残酷/战后人民的悲苦/人性/人们的思想和信仰等等。

  很多时候,我们是否会拿出一些时间,去思考一下,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匮乏感泛滥控制占有欲剧烈的强权首领心中(不只是心中)喊着:more~!more~!more~!

  自私无情贪婪的房东心中喊着:more~!more~!more~!

  利用小孩赚钱灌输强权思想得知出人命后心生恐惧忙于心理脱罪的离职老师心中喊着:more~!more~!What the hell~!

  生性纯真善良因生活所迫压力颇重为求养家糊口四处觅食听信谗言误入歧途嫌爹累赘毒害老爹最后又落入内心道德谴责与愧疚深渊的小男主心中喊着:more~!more~!Oh my world~!God damn it~!

  好吧,亲们脑袋里琢磨了些什么,于是...然后...就做啦....

  无数连串的杯具是谁造成的呢?是谁的责任呢?到底是什么造成的?到底是什么的责任呢?

  下面是影片开头的一段文字:

  意文:

  Quando le ideologie si discostano dalle leggi eterne della morale e della pietà cristiana, che sono alla lase della vita degli uomini, finiscono per diventare criminale follia.

  ersino la prudenza dell’infanzia ne viene contaminata e trascinata da un orrendo delitto ad un altro non meno grave, nel quale, con la ingenuità propria dell’innocenza, crede di trovare una liberazione dalla colpa.

  英文:

  When ideologies distance themselves from Christian morality and piety, the very foundation of human life they become criminal folly.

  Even childhood innocence is tainted and drawn from a horrible crime to a lesser one in which, through its own ingenuity, it believes to find freedom from guilt.

  中文:

  即使是孩子们纯真的心灵,思想体系的偏差导致犯罪以及精神问题的产生,也无一不受污染。

  《德意志零年》观后感(五):介绍

  [简介]

  战争离去,而战争对于人和生活的创伤哪里那么就容易离去。罗伯特·罗西里尼作品《德意志零年》是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是罗西里尼“战后三部曲之一”(另外两部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战火》),《德意志零年》通过一个孩子“轼父”的故事进一步揭示战争的残酷,影片通过对二次大战之后给许多国家带来灾难后的反思,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之情,部分长镜头意味深长,罗西里尼通过那些萦绕心头的画面以及普通市民(非职业演员)难以忘怀的表演,展示了法西斯主义对整整一代人进行洗脑而造成的危害。本片曾获1948年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剧要奖。

  [评论]

  自古杀手出少年

  只抓住6个

  萦绕心头的画面以及普通市民(非职业演员)难以忘怀的表演,导演罗西里尼通过这部电影展示了法西斯主义对整整一代人进行洗脑而造成的危害。

  就如照片所展示,这就是德国,二战结束后的柏林。

  所有一切都要重新开始,所以,这是德意志的零年。

  零年是新纪元的起点,应该充满希望。但埃德蒙多肯定持反对意见。他看到的残垣断壁都是摇摇欲坠的,杂乱无章。通常建筑工地也会那样,但还会有脚手架搭在上面。没有脚手架的窗洞只能用来勾画废墟的轮廓。

  废墟里没有人,埃德蒙多走进去,觉得成为了它的一部分。那些大墙,立在那里普普通通,倒下时却都惊心动魄。所以,作为墙,倒塌是它最辉煌的时刻。   

  有很多孩子都像埃德蒙多。看到这个场面时,我立刻想到了穆谢特(Mouchette),布莱松(Robert Bresson)的穆谢特,只因为那是个女孩。

  那时的儿童,懂得最多的就是动荡和暴力。他们甚至都不明白是谁遗弃了自己。这个问题大人也不清楚。埃德蒙多的父亲患病在床,认为自己是累赘,盼望着世界抛弃他。   

  埃德蒙多的哥哥并不总是这样躺在地上,不过一旦他那样做,我就想起中国的旧社会。本来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就和中国人的异曲同工。

  埃德蒙多的哥哥成了一个标本。他躺在地上,那里是房间的最低处,他也是家庭里地位最低的,低到连身份都没有。战败前他是纳粹士兵,现在只能藏在家里。

  贴地生存就是哥哥求生的方式,不能再低了,因为地面以下就是坟墓。   

  家里人都不知道埃德蒙多在做些什么。其实他在跟着以前的老师做非法生意。希特勒的演讲在废墟里回荡,反动的激情就是交易的基础。卖这些东西当然是被禁止的。更不幸的是,老师还和他一起从纳粹振奋的宣传中获得生的力量。

  12岁的少年变得稳重坚忍。他已经可以从容地向爸爸的茶叶里下毒,让他遂了心愿。除了这件事外,埃德蒙多还是很本分的,甚至大街上的孩子不和他玩他都不恼怒。

  来到这座废弃的大楼里,埃德蒙多从各个窗口望出去,欣赏着形形色色的行人和街景。他也投石,看它撞在对面墙上坠落下去,清脆的回响。穆谢特就比他凶狠,因为她是把石头扔向小伙伴。

  像那块石头一样伴随脆响而坠落是不错的,就像墙的倒塌一样辉煌。坠落并供人观赏,那是完美的结束,但要注重些细节,不能太狼狈。1967年时,布莱松就让穆谢特从草坡上滚到水里,开创了投河自尽的新模式。而1947年,罗西里尼也支使他的埃德蒙多东挑西选,找好一个最恰当的位置,然后冷酷坠落。

  落水和坠楼,穆谢特的自杀和埃德蒙多的自杀,竟都那么出人意料地寂静无声。

  逃避 历史负担将更重

  丁刚

  凯拉从楼上跳下去的时候,内心一定充满了绝望。这个12岁的德国孩子,在1947年的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毒死了父亲之后,从残破不堪的高楼上跳了下去。这是电影《德意志零年》最后的镜头。

  想起这部多年前看过的影片,是因为在网上读到一位日本网友的留言。不久前,笔者曾写过一篇小文《日本缺少什么样的反思》(本版4月11日),文章被译成日文在人民网日文版上登出,日本网友的跟帖有数百条之多。其中一位这样写道,“作者的意见在日本年轻人当中是很难获得共鸣的。我今年31岁,小学初中除了教科书之外,其他的教育都来自于社会科的老师。对于南京大屠杀、劳工、慰安妇等问题,只是毫无感情地教给你历史上有这个事情,而不涉及对和错。但在日本人的感情中,二战的历史教育只有原子弹受害国的概念。基于这种单方面的理解是无法进行沟通的,也不会有反省和和解。特别是处于新老年代更替的现在,问题更加复杂。”

  对于日本右翼篡改历史教科书,中国媒体的报道不少。但这位网友提出“新老年代更替,问题更加复杂”,显然涉及到了历史教育的责任问题。从二战开始至今的60多年里,至少应该有三代人。而最关键的一代就是像凯拉这样承前启后的“中间代”。《德意志零年》摄于1947年,这部影片的成功就在于它真实地表现了“中间代”面对的残酷现实。新现实主义派大师罗西里尼执导的这部影片,完全在真实场景中拍摄。影片中的柏林废墟连着废墟,350万人生活在贫困与饥饿之中。凯拉一家四口,父亲患病卧床,哥哥因当过纳粹,不愿自首,躲在家里,姐姐则沦为娼妓。凯拉为了养家糊口,到处找活,甚至做过掘墓人。一位地下推销法西斯宣传品的老师要凯拉去卖希特勒演讲的唱片,不知不觉中凯拉就接受了纳粹思想的蛊惑。当父亲劝说哥哥去自首,他竟毒死父亲。在目视父亲的遗体被收尸车拉走后,他紧闭双眼,跳楼自杀。

  《德意志零年》可算是战后最早的涉及反思的文艺作品之一,这部影片至今仍常常被提及。我在网上看到的最新的一篇评论说,凯拉的悲剧引发出一串串疑问:是什么让一个孩子变得如此疯狂?德国人还是不是人类的一员?法西斯主义仅仅只是道德的失误吗?反思就是这样开始的。

  片名本身就象征着德意志民族在现实与精神的双重压力下重新起步。凯拉选择了自杀,但是他的更多的同龄人,像现任总理施罗德、前总理科尔一样,勇敢地承负起了历史的责任。当父辈们渐渐从历史中淡出,这一代人用自己的言行教育他们的后代,向欧洲和世界表明:凯拉的悲剧不再会重演。他们走出了凯拉没有能够走出的心理阴影。有了这代人的反思,德国才会成为欧洲一体化的核心动力,才会有更多的波兰人、法国人、荷兰人……愿意与他们和他们的下一代“集体承担共同的记忆”。

  战后德国的历史告诉我们,像施罗德这样的“中间代”为父辈的罪责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也用自己的责任感教育了后辈。对照德国,我们对日本的“中间代”会有更为深刻的了解。现在小泉内阁的成员也大都是在战争结束前后出生的,平均年龄接近57岁,但与同代的德国人不同,他们当中有不少人面对历史的责任,都选择了逃避。正是由于他们的逃避,新一代日本人才不得不面对更加沉重的历史负担,才会越来越多地遇到那位日本网友所提到的“更加复杂的问题”。这一切也加重了亚洲人民的担忧:凯拉的悲剧会在日本重演吗?

  《德意志零年》观后感(六):《德意志零年》弑父之后的出路

  题记:

  ――――罗西里尼

  在战后的柏林,一个叫埃德蒙特·凯拉的12岁瘦弱孩子经历着生命的苦难,他来自一个大家庭,哥哥因为参加过纳粹军队因为害怕坐牢而隐藏在家里,没有配给的他只能分食家人的份额,年老病重的父亲无奈家庭的负担,所以,未成年的凯拉也学会了打零工帮着养家,为了养家他的姐姐不得不在酒吧里卖笑,一日,凯拉遇见昔日的老师海宁,一个纳粹主义者,在他的怂恿下他参与了黑市交易并且越陷越深,同时在海宁纳粹“超人”理论的毒害下,凯拉认为生病的父亲是无用的,最终谋害了父亲的性命,而自己也因此走上了不归路

  这是罗西里尼战后三部曲的终极篇(另两部是《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战火》)。影片从一个拉升镜头开始,让我们目睹了德国柏林战后二年之后依然的惨状,这些影像是触目惊心的,无言的缓推镜头经过满是垃圾和只剩构筑框架废墟般的城市,满目疮痍的战争后果肥肠呈现在我们面前,作为战败国,300万柏林市民承担着战败的恶果,对他们而言承担的是贫困、饥饿以及流离失所。

  在出售唱片的段落希特勒的演讲和画面上纳粹老巢的衰败形成反讽,以此导演表明自己对纳粹大话的讥讽。国家的灾难必定让孩子们蒙受悲苦,而纳粹的漏网者更是利用这些孩子干坏事,导演反映了战争最大的危害是对于下一代心灵的戕害。

  导演站在了人道的立场告诉世界这些德国平民的悲惨生活,大量的墓穴告示世人德国人民同样遭受不幸。限制用电、拣煤渣,为了家庭温饱的童工,害怕惩罚而窝在家里只会睡觉的前纳粹的士兵,在现实里境遇往往决定着个人的命运,导演为小凯拉将来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对于家庭的不幸这个孩子的成熟程度明显超过了同龄人,作为新现实主义的特点,大量非职业演员的运用让角色更加接近生活,就像小演员埃德蒙多,这个豆芽菜身材的孩子出色演绎了一个无辜孩子在动荡年代的飘零。让人震撼的是孩子对于所有事件的漠然,特别在弑父那段里的从容令人不寒而栗。父亲的形象也是导演着力塑造的,一个一战的老兵一生除了伤病一无所有,最终被自己的孩子谋害,弑父的主题象征着德国纳粹对于国民道义的恶劣影响。这脸似乎隐喻着当时社会的思想处在临界状态,父子关系表明了《德意志零年》的主题,一切在等待整合。父亲死后她们商量剥下羊毛衣物的对话将不幸的年代凸现,面对贫困,道德感是苍白的。

  影片大量的街景用自然拍摄,故人物脸色往往显得惨白,然而却更加突出了战后人们的境遇,街景的残垣断壁控诉着战争后遗症,而从群众演员的视线里你明白街头的镜头都是实景偷拍的,这也是这个时期影片显著特点却增加了临场感。

  【附录:影片资料】

  片名:《德意志零年Germania anno zero》1948意大利

  导演:罗伯特·罗西里尼 Roberto Rossellini

  主演:埃德蒙多·墨施克Edmund Moeschke 、恩师特·皮斯却Ernst Pittschau片长:74分钟

  个人评价:艺术性8.5,欣赏性8(优秀电影)

  2005年12月12日 星期一 下午14时56分

  此文首发于《DVD银幕内外2005.12》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约稿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德意志零年》观后感(七):天才仍旧是很珍贵的

  今日上课老师放了《德意志零年》。

  战后的最悲惨的地方是柏林。

  因为穷困潦倒,残破不堪,而且,没有同情。

  罗西里尼就在电影的开头,给予这个城市很多的镜头,

  城市,在这个电影里,成为了主题。

  老师说:“能看到这个地方的罗西里尼。。。。是很棒的。

  艺术家还是有很可贵的地方的。

  虽然艺术家的生活一向被人们指摘,

  但是大多数艺术家的灵魂,尤其是作品中的灵魂,

  仍旧是我们最珍贵的馈赠。”

  当然!

  天才仍旧是很珍贵的!

  我面对意大利新现实诸君,就会觉得说“不稀罕天才”很亵渎他们似的。

  他们都是好人。

  当然,天才是很珍贵的。

  我极愿望在作品中膜拜他们,

  同时,不在生活中忍受他们。。。。。而已。

  《德意志零年》观后感(八):人性的,太人性的

  人性的,太人性的

  ——若不慈愛,每一個人都是孤兒

  也許“上帝已死”這句話,並不太討人喜歡,甚至細細追究起來還有些許末世的悲劇色彩,然而,用這四個字來描述這部影片實在是再確切不過。

  埃德蒙決定用他自己認為對的方式——殺死父親,減輕負擔,希望讓家裡其他成員過得好一點。弑父之後的埃德蒙就像是一個小撒旦,突然從天國墜入地獄深淵,成為了“善”的參照物——“惡”的代表。事實上,在埃德蒙看來,“罪惡”的誘因卻是因為老師的一句話——要死的總會死,早死還能減輕負擔。因此,當老師得知其弑父的行為而扇了他耳光並咒罵他為“殺人犯”時,埃德蒙終於再也無法承受。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導演羅西裏尼把教堂和聖潔的風琴聲擺在了埃德蒙的面前,對埃德蒙而言,這個“慈愛”的代言人只是一個符號,在這個時代、這個地方,沒有任何意義。於是,埃德蒙轉身背過教堂,向相反的方向走去。與其說是埃德蒙背棄了“慈愛”,不如說是“慈愛”背棄了埃德蒙、背棄了這個世界、背棄了人性。

  德西卡《偷自行車的人》裏的裏奇,若是和埃德蒙擺在一起,將會是西比蔔和撒旦的關係。埃德蒙正是意識到了自己的“罪無可赦”,才會選擇在“家”對面的破房子裏跳樓自戕。終於,撒旦死了,那麼,善也死了。尼采似乎成了一個預言家,不論是關於人性,還是關於上帝。

  《德意志零年》观后感(九):我所看到隐喻或投射

  《德意志零年》讲的是一个懂事明理的小孩怎么一步步“堕落”,然后杀死自己的父亲。这样表面上看,就是一部讨论战争后遗症的电影了,二战之后人的生活,人在心理上受的影响,借由一个“小孩”展现。

  但深下去想,这个故事的模式实际是:

  在老师(强权)的语境里,父亲(弱者)最后被孩子(工具)杀害。

  是纳粹在平凡个体上的投射,也算见微知著的隐喻。

  老师这个角色一开始并没有明确定义,可能是既得利益者的“朋友”,也可能仅是无情无意的商人。他卖的碟是希特勒的演讲,导演这么安排不知道是不是有意把老师这形象往法西斯上靠。他情急之下对孩子说的话也冷酷至极,“适者生存”,弱者注定要被强者消灭,更像是本能的法西斯主义者。导演模糊了人物的定义,却加给他“老师”的称谓,是种权威的树立。

  孩子听信了老师的话,杀死父亲。有人说小孩“认为父亲对社会豪无用处”,我觉得是种臆断,小孩在弑父过程中并没有很深的自觉,他只是老师的一个工具。这点罗西里尼在之前已经告诉我们了,小孩为老师卖碟,老师对他的关怀也只是利用他的手段。

  父亲的形象多是经过对白建立的。他认为人要用于承担责任,他对自己成为家庭的负担深感愧疚,他也是爱好生活的普通人(他在医院里描述伙食,说是像天堂),这样一点点丰富起来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他对现实是不能掌控的,一是卧病在床,二是“战争夺走了我的孩子,通货膨胀夺走了我的财产”,是个根本无力反抗的弱者形象。

  其实不管是不是隐喻,导演早就达到他描绘现实的目的了。

  《德意志零年》观后感(十):废墟中的人们

  “通货膨胀带走了我的财产,希特勒带走了我的孩子。”这是片中爸爸的话。这个爸爸后来被他的小儿子,一个十二岁的小男孩用药剂带去了天堂。

  故事是在一片连着一片的残桓断壁中展开的,也是在这背景下结束的。其实,片子里只有这么一个场景,二战战败后的德国荒芜萧条。

  在战争这种特定情况下,很多逻辑也就变得混乱起来。原来的秩序也就变得不值一提。从这部片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战争对人们的伤害是多么严重,一切都是现实的。从经济到工作生活,到人们的内心深处的道德观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很少有人去做“战争中的我们”这种模拟演练。即使做了,恐怕也难以胜任在战争中这种真实的考验吧。战争后的情况亦是如此。

  有人说人类活着只是几十亿只蚂蚁爬来爬去而已,根本谈不上苦难。的确,我相信也只有这些蚂蚁身在其中,才能去述说自己的苦难了。我想,如果你的财产缩水了百分之九十,原来有存款十万,而现在一下子只有存款一万了,内心总会有所波澜。特别是当你所爱之人,你依靠的人,或每天相处的人离你而去的时候,我们应该是从本能上难以接受这种突然的改变的。

  这部片子从表现手法上是过于朴实,我甚至觉得是有些粗燥的。配乐也显得比较笨拙。演员们的表现倒是有可圈可点之处。作为对战后的描述的电影,本人觉得今村昌平的《黑雨》似乎比这片子更为耐人寻味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