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红色药丸》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红色药丸》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3-15 10:55: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红色药丸》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红色药丸》是一部由凯西·杰伊执导,凯西·杰伊 / Marc Angelucci / Jack Barnes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色药丸》观后感(一):平权知女力,爱情见男心

  因为朋友的一篇关于中年油腻的公众号文章,而引发了几句讨论,随即对方推荐了两部纪录片,另一部是《The Mask You Live In》,先看了这部。这大概是第二次看关于社会问题的纪录片,第一次是大学时看的黄真真的两部纪录片,《女人那话儿》、《男人这东西》,以男女角度讨论性,只是探讨性自主与性开放的问题,并未延伸过多。后来不知道黄导是看破红尘,还是见钱眼开,《闺蜜》便上场了。

女权与阶级

  《the red pill》讨论的是女权主义,而背后却是深层次的平权问题,男权主义只是平衡或者说是在对照女权主义的霸权化。女权主义明显的带有解构,甚至是瓦解现有权力空间,重建的是女性置换男性的旧阶级社会角色。平权是建构现有社会,是修正、完善,而不是带来社会冲击。女权主义更像是一场革命,是女精英阶层带动城市女白领的革命。

  女权主义者明显带有阶级社会的影响,比如对底层男性或不如自己的男性的羞辱,而对于掌握社会资源、控制社会权力的男性,却显得无所适从,是臣服,是献媚,亦是一种油腻的表现。举一个极端例子,男农民工会和女白领结婚吗?现实中,看不到具有说服力的案例,能找到的一则新闻案例,是物业男保安娶了女硕士业主。显然这不是现象级的案例。

  可见权力的主张是依附,只是性别的差异。

歧视与逆向歧视

  油腻是一种润滑剂,无感,但散发着恶感。对于中年油腻所引发的中年危机,其实侧面反映“媚青”现象。记得曾有一篇五四时期的文章,有人就表达了对于社会存在“媚青”现象的排斥,好像是胡适写的。

  “媚青”在如今的话语环境下,已经是全球性问题,就和女权主义一样。年轻人面临的问题,被掌权者所谄媚,却又拿不出解决之策,说到底阶级社会的属性源自于阶级的筛选。韩国职场有“三八线”一说,一到38岁便是职业的分水岭,这明显是年龄歧视,而国内招聘更是赤裸裸的“年龄门槛”。社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歧视,如果因为某类歧视呼声大,变得愈发的关注,上升到某种高度,明显对于社会消除歧视是不利的。

  当我们耻笑于西方白左、女权主义者时,国内的中华田园女权早已泛滥成灾。片中所讲的厌女者或厌女症,厌男症,不是建立于性取向,而是性别取向。这可能是直男与直女之间的斗争,当然大部分女权主义者可能是同性恋运动的支持者,也难怪直男癌成为负面词汇。

女权与权利

  女权主义强调女性权力的缺失,扩充女性权利范畴时,往往会走火入魔,成为原教旨女权主义,带有原罪性的仇恨。

  女权的目的是什么,会不会在争取的过程中带歪了,而成为打击男性的手段?女权所追求的是平权,而不是削弱或减少男性权利(前提是这些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填补”女性的权利。如果这样处理两性权利关系,那么因为阶级的差异会造成二次伤害,加重逆向歧视。

  我们应该明白两性平权是权力不以性别作为门槛或权力多寡的标准。试想一下,当男性批评女权主义者的某些过激主张时,这些男性会被当作社会的失败者,抑或是垄断公共资源的既得利益者?

  显然阶级属性会发挥作用,斥之为某些男性最后的那一丁点权力的救命稻草被女权主义所击沉。如果某些女权主义者只是肤浅的追求男女同等拥有说脏话、酗酒、乱性等低素质行为,那么追求的是“下流平等”。就和片中的女权主义者谩骂男权主义者、维持秩序的警察一样。

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性

  其实女权主张应是两性追求自由与自主,是尊重、包容。朋友公众号文章及推荐的文章,其实亦是如此。没有自由、自我、自主的社会和灵魂,一切价值观的主张,都是理所当然的固执。比如母系社会、父系社会,都存在着不平等,而人类要摆脱动物性,要在两性平等上寻找平衡点,但涉及到资源分配问题。即便蚂蚁、蜜蜂等以“母系社会”维持社会关系的架构,同样,是残酷和剥削的。

  我不知道人类社会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是否有如今这样众多的争执。显然,现代社会的女权主义瞄准的是男性原罪,是以性别为区分,无视阶级社会的存在。

  最近欧美爆发的性骚扰事件在发酵(浙江大学冯钢的“教育性比失衡、混文凭”言论也可做对比)。美国有好莱坞大佬、知名男艺人,英国内阁成员亦有涉及,国防部长已辞职,虽然表明并未性骚扰,但还是“抱怨”如今的职场与过往不同了。也许这样“老派”的看法,就和蚂蚁、蜜蜂中一部分雄性具有交配能力,另一部分雄性不具备交配能力一样。

  性骚扰是性犯罪的一部分。更何况性骚扰、性暴力绝大多数皆单一指向男性。有罪推定很明显。

权利与客观、主观暗示

  为什么我们都在喊女性撑起半边天,难道一个两性社会不是本来就如此吗?即便是女权主义者喊出来,也让觉得是在贬低女性。某种程度上,政治正确替代同情、礼让弱者,我们应该知道某些优先政策是出于对弱者的照顾。

  当然我们应该承认女性在生理上、先天能力上相较于男性处于弱势,这是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这也就是为什么权力与权利、责任、能力与义务的正对比。追求权力前,应该明白这之间的关联,这是权利的兑现,也符合阶级社会的秩序。比如船只沉没时,男性是最后撤离的,妇女儿童则是优先对象。这就是责任所承担,常讲光环越大,责任越大,如今女权主义的一个问题便是光环在无限扩大,却没有将责任提升相应位置。同时,排斥现有秩序,往往激化矛盾。

  女性要跨越生理差异,这无疑是天然的角色鸿沟,就目前来看,女性无法跨越,难以企及男性。但我们并不排斥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提高,扮演更高的角色,并且女性已经在做了,高等教育入去率,女性比例高于男性便是证明。

  当我们抵制政治正确,那么捍卫政治正确者是否可以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尤其是政治正确的范畴逐渐攻城略地,甚至变本加厉,这一现象已经不仅仅是发生在女权。女权常讨论的教育、生育、就业,就是阶级社会男女重新比例的调和。

  男权主义与女权主义,是问题与主义的对垒,问题是对方的,主义是自己的。任何社会变革,都是精英阶层中兄弟姐妹之间争夺权力家产,普通人只是随从,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化中暴发户和中华田园女权,降低了社会变革的质量与速度。

  今年听到一个词汇:原生家庭。爱情、婚姻应该让人变得温柔,且更具有包容性。片中一位男权主义者与妻子在生育、教育上产生分歧,而郁郁寡欢。我们忘记了原生家庭与新生家庭,突然间,我们有了思想、理想,甚至是妄想,却不曾记得吃药。

  《红色药丸》观后感(二):好人难寻

  1. 拍得很好。视频日记的部分很好,记录自己的思想困惑。

  2. MRA们从本质上说是极端女权的敌人,温和女权的盟友。事实上他们才是更认同平等主义的那部分人,因为真正的男性沙文主义者在听到男性家暴受害者的遭遇时只会耻笑他们,然后说:婊子就是欠抽。事实上,暴力男性-软弱女性&善良非暴力男性-疯女人构成了两组加害&受害组合。暴力的男性往往吸引来的是软弱且愿意对家暴忍气吞声的女性,而这样的女性遇到暴力反而往往不会报警。而尊重法律,惧怕自己因为打老婆而被警察抓走的男人,反而常常与吵架时爱动手动脚的女人组合到一起,人生的荒谬。

  3. 女权主义者错误的一点是把全体男性作为反抗对象,这种做法只会让好男人齿冷心寒,是非常不利于统战的。应该反抗的并不是具体的男性,而是抽象的不平等、限制自由的习俗和原则,哪怕这些抽象法则多损害女性而少针对男性,哪怕这些不平等看似都是由男性施加的。真相是,施加不平等的男性,并非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也是受基因等自然法则的支配,在施加不平等的同时也把自己架到了一个没有回头路的位置上,即自然界为雄性制定的规则:赢者通吃,败者全无。如果女权主义者要求和男人平等,那么欢迎加入这弱肉强食的世界,打老公的时候如果他还手可别逼逼,因为雄性社会决斗失败的一方可都是抹抹嘴边的血然后默默离开的。

  4. 说到底,只要监狱里男的占90%这种情况延续一天,就没有真正的平等。你不能争CEO和国会议员比例时大声疾呼,到了监狱犯人这默不作声,好事不能都让你一个人占了。

  5. 所谓女权主义者现在已经被声最大的极端非理性女权主义者所代表,如片中Big Red这种。导致我认为有自尊的女权主义者现在会给自己想一个新名字以跟她们划清界限,就像最高法院的Thomas大法官及其厌恶对黑人的Affirmative Action一样。而这些女权主义者我看也别装了,就是一帮特权主义者,想凌驾于男性之上干脆就说明白点,性别战争晚打不如早打。我看这倒是个科幻的好题材,未来世界,科技高度发达,男女对立到达不可调和的程度,于是爆发性别战争,双方互相隔离,互发核武器轰击对方基地。男性为了排遣性欲抓了一堆女的当性奴,双方阵营中拒绝站队的人冒死相爱什么的。

  6. 男女对抗的未来是很让人悲观的,因为技术进步是有利于女性的,因为使男性的力量优势趋于无用。和平法制资本主义及民主社会这些元素也是有利于女性的,因为在一个非暴力、依照规则运行的非丛林社会,谁能逼逼谁大爷,而嘴炮这件事从生理上来讲男性是处于劣势的。所以女人迟早会赢,片中的大哥们其实是困兽犹斗,被绿帽后的反抗,值得尊敬。

  7. 作者人挺好的,是个真正相信真善美的小姑娘,希望她最终能理顺,达到圆融。

  《红色药丸》观后感(三):这一切最终真的能解决么?

  只能说,人类总会为弱小而争取权益(无论弱小的对象是否是自己)而发动改革,而且个人力量的不足需要团体来补充,问题是团体里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充分平衡自己的做法,毕竟人是感性的生物。在此之下很容易就会让某些无辜的人受到伤害。

  就像开头制作人自己说的,自己不经历是理解不了对方的感受,每个人的情感波动和承受能力不同,争取权益者也可能会出现过激行为,在此之下就会导致相对的反抗,而两股团体因为自己所处的大环境,所以更加不能理解对方而自己的仇恨也可能愈演愈烈。

  完美的解决方案是没有的,因为世界上没有人可以站在所有的角度思考问题,人类弱小寿命短,能争取的大多都只是眼前的利益。但这种活动会一直存在,因为他其实就像是一种自然的竞争,无论男权、女权还是平权,都是一直在竞争,反反复复。

  它不会恒定不变,无论起始多么美好最终都会变质,然后被更强大的一方所压制。

  而在下面的人,也只会是适应这种环境中顽强的人,不适应的弱者最终还是会被淘汰掉......

  《红色药丸》观后感(四):20170821

  我原来觉得,不管男人怎样被声称压迫女人,女人在另一种程度上一定会扳回一局,虽然我并不知道任何数据。在我家里,我能感觉到女性是如何从情感上控制男人的,而男人永远是隐忍的那一方,这和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一样——to be the slient and tough type。我们现在也更喜欢这种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不是么。我也觉得这个很不公平,但另一方面我觉得这就是男女平衡。这个是无解的,那我就不参与不行动了。可能这是我家的习惯,也可能是大多数中国人(啊,我好讨厌这样措辞)的习惯,感觉二十岁就看透了一切,生活要么发发牢骚要么嘲笑别人,自以为有先见之明。这真的很可怕,when will we stop feeling ashamed and sorry about ourselves?

  虽然导演看上去并不聪明,她在几段video log里试图去理解新信息的样子看上去都有点好笑。但她仍旧在努力去理解这一切,很喜欢这种精神。正是因为这样,每一天他们就在扩大这种平等的可能性。

  可能问题并不是性别对立,而是人和人之间就很难去理解对方,理解对方大多数时候就是削弱自己,再有知识的人都会有这种不安全感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自动划分阵营,然后努力使自己不被孤立,大到种族、宗教、性别、阶级……都是差异最明显的地方,小到学校里的好学生和坏学生,艺术的流派。而我觉得无解的地方在于,如果不划分,世界是无法运作的。简单来说,给电影分类型是很傻逼的一件事,在我看来。但是如果我们拒绝使用这一说法,就意味着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定义一部片子,既不利于交流,更不利于宣发和传播,最后可能也不利于这部电影本身。然后接下来,就会出现反类型的电影,并以此作为营销手段。然后我就会觉得,卧槽,你们这样累不累。为什么一部电影不能简单是一部电影呢。但这就又回到了第一个问题,那就是世界的规模大到不可能case by case地解决问题,但我们想要fight for的人权却要求我们去这样做,可能最后就是制度不完善却在不断完善吧。

  为什么不能更多地去包容,重要的是要争取男性/女性角色的灵活性,而不是更多的权利。如果他们都真的在做这件事,还是很令人激动的。

  最后,告诉自己,包容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it is ok for you to be intolerant or ignorant for this moment, as long as you are working on it.

  《红色药丸》观后感(五):家庭里,男性施暴叫做施暴,女性施暴叫做男性自找,女性在开玩笑

  在看完纪录片后想到了去年看到的两个个新闻,都是关于家暴的。第一条是男方长期施暴,居委会叫警察,抓捕男方,女性是受害者,男方被拘留7日。另一条是女性长期施暴,男子报警,警察认为是小打小闹,而居委会的调解人员认为男方没有出息,这个当时很让我难以理解。

  另外一条新闻,一对新婚燕尔,男方出差时女方出轨,男方要离婚,女方告男方婚内强奸,男方被判刑。(原来婚姻存续期间的性行为也可以成为强奸,不知道判断依据在哪里?)

  第三条是最无语的。女方怀了三胞胎,离婚,抚养权归女方,男方负责每月的赡养费。结果男方是无精症...不知道这算不算亲子诈骗案件。(这个真心不能选择原谅她...)

  这个社会预想的男性角色是强者,女性是弱者,当有歧视,伤害事情或者个人利益受损的事情发生时设想的前提是受害者是女性,而男性是施害方,发生错误行为的一方。而当这个行为反过来时,女性成为施害方时,女性把她们的行为归结到男性个人问题身上,归结到父系社会身上,与她们自身无关。我想有个词可以形容这种行为,叫做“双标”。

  再换一个角度。评论区也说了,生活中也最常见的双方第一次见面吃饭,在普遍价值认同中男性应该承担付账义务,女性貌似没有,如果男性实行AA制,会被贴上抠门,吝啬等字眼。如果你再反驳会被说成直男癌,穷屌丝等说辞。假使这件事如果反过来我想这个世界就会炸了...

  家庭主妇是人人都知道的词,而且普遍的认知是家庭主妇为女性。如果做的好,女性被认为是很能干,如果做的一般也认为对家庭有投入。而另一个词家庭煮夫却是一个有些预设的词。男性承担顾家的责任会被认为是无能,吃软饭的表现,每天在家里绕来绕去说明胸无大志,如果女性还事业有成,一般认为男性不配和女性一起生活。真实的例子是之前几年前江西一个家庭调节类节目,名字忘了,因为老妈喜欢看就陪她一起看的。内容大概是男女结婚,生了孩子,两人工作,女方收入大于男方,女方劝男方顾家,男方在多次劝说下辞职回家,在家照顾孩子,女方在孩子四岁时是公司高层,压力大,回家经常辱骂男方没用,只会在家闲着,要离婚,孩子归女方,而这四年基本都是男方在照顾孩子,男方不同意,就这样上了节目。期间男方讲了一件事,孩子在三岁时学会了了说妈妈,也记住了妈妈的长相,可是妈妈长时间工作出差后回来,孩子却已经不记得她是谁,而且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妈妈的陪伴几乎为零,而法院的判决意向为母亲,因为母亲的收入比较高。男方没有收入。呃,这个...

  最有些让我愤怒的是这部纪录片中有个关于男性被当父亲。男性不要孩子,女性在节目里说骗他,让他当父亲,让自己怀孕,同意的女性鼓掌,在场大多数的女性都在鼓掌。这个很恐怖,男性对此事一无所知,一切都在女性的掌握中,男性没有任何的选择,这是否能视为一种恶性欺骗。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发生的恶性伤害事件只是因为女权或者是普遍认知。如果女性的偏向作为一种普遍认知那是是否也可以认为它是一种特权...

  或许现在的平等应该是纪录片中的那个点吧,平等的问题不在于性别,而是当两方伤害同比例发生时,收到的保护是否应该相等,人们对伤害行为是否会因为性别而明显的偏向,这才是我们将来应该着重的。

  本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讨论,拒绝撕逼。

  《红色药丸》观后感(六):当我们在谈论女权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本文是看过《红色药丸》这部纪录片后,对片中观点的一些整理以及自己的发散理解,由于是美国纪录片,所以很多事实及数据是用美国在进行举证,中国的情况没有真实数据做支撑,但不影响读者对【观点】的理解。

  《红色药丸》观后感(七):男权还是女权,都是正义的儿女!

  最初看到这部电影的推荐,标题是“一位女权主义者拍的男权主义纪录片”。看完后,心里就清楚,众观者关于男权与女权的撕逼看来是必不可免的了。

  然而所谓男权女权,就正如它们的名字给人带来的感觉一样,那么水火不容吗?

  所谓男权女权,实际只是人们对于同一种事物从不同角度的见解与认识。不论男权女权,其本质诉求都是追求平权,其揭露与对抗的都是父权社会的种种弊端。它们殊途同归,它们互为补充,它们共同进步。它们都应该是不言而喻的,自然而然的,可惜时至今日,我们居然还需要讨论一种人与另一种人之间应不应该平等。

  所以,看这部电影,关注点本就不应是男权与女权谁对谁错。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应该看到父权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同样都是不公正的。在推行女权主义的时候,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直男癌千方百计阻挠,他们认为女性权利的公平,会影响到他们的就业、婚姻、政治权利,影响到他们自以为舒适而合理的现有的生活方式,殊不知自己也是父权社会的受害者。

  正如影片中所述,女性与男性在追求性别平等时,由于现有社会对于自身的限制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诉求。女性要求给予自己生产以及发声的权利,男性要求保障自己生存的权利。一个是要实现人生价值,使自己真正的活过,一个是要保障自己的安全,让自己生活得不再战战兢兢,二者没有孰优孰劣,更不应互相撕个你死我活。

  这部影片,主要反映了父权社会人为设置的性别约束。父权社会告诉我们男性都是强大的,是保护者,而女性是弱小的,是被保护者。所以男性必须坚强,女性必须服从。这忽略了男性的人性,也忽略了女性的权利。

  我们不会重蹈西蒙波伏瓦的覆辙,我们不否认性别本身天然的差异,但我们拒绝把这种差异过分强调与放大。我们不希望它成为一种准则,来困囿我们,我们希望每个人先是一个人,再是男性或女性,我们希望每个人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最大,不因为是女性,就不能有所成就,我们希望每个人都可以面对自己的内心,不因为是男性,就没有脆弱的权利。

  可惜现在的社会并不能达到我们的期许。父权主义社会局限了每一个人,父权主义思想蛊惑了一部分人,让他们与另一部分人自相残杀相互指责。

  所以你会看到,高危职业男性就业率远大于女性,承受的危险自然也成倍于女性。

  但你又会看到,世界500强企业的高层中女性只占4%,各国站在政治中心的女性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你会看到,危难来临时,绅士必须把求生机会让给妇女,保证不了自己的生命安全。

  但你也会看到,做节育手术的夫妻中,男性结扎远少于女性带环,一些平时对妻子作威作福,看不起女性胆小软弱的“顶梁柱”“男子汉”们把媳妇推出去受双倍的痛苦(女性还要取出,比带环手术更痛),自己躲在后面只顾着自己爽。

  所以你会看到,男性忙于工作,压力很大,自杀率大于女性,没有时间陪孩子导致孩子丧失父爱,人格缺陷。

  但你也会看到,女性不管工不工作,承担家庭劳动都多于男性,家庭主妇一年创造的劳动价值甚至高于英国首相的年薪,却仍然不受人尊敬。

  每一个男性的苦都对应了一个女性的痛。而父权社会每剥削一个女性,就压榨了一个男性。

  真是人的劣根性难以消除!为什么明明敌人都是同一个,人与人之间却还是要为一些小小的不同而争得头破血流,却不能求同存异,宽容对待,集合起所有的力量打败敌人,从本质上消除问题?

  同时,看这部片子也让我深深的感受到地域国家之间的差异。有网友说同情片中被妻子家暴,自己反而还要受惩罚而得不到保护的丈夫。然而有些人因此就找到了借口大骂当代女性,却显然是不正确的,因为中国国情远非如此。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有24.7%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其中90%的受害者是女性!而且对于家暴事件,中国政府的态度却是不作为。出台的保护法极其含糊,真的出现问题时也是各部门踢皮球,连妇女保护协会都不愿插手,总要等闹出人命才开始重视。甚至就连董珊珊案件2009年发生之后几年间,还不断有家暴致死事件发生,受害者无一例外都是女性。更不用说还有性暴力、婚内强奸,就更是没有人管了。

  我举这些例子不是为了证明谁比谁更惨,比惨没有意义,也没有尽头。谁都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对方是加害者。这错了。因为双方都是受害者,不公正的社会现实与思想局限才是真正的加害者!

  这部电影的导演算是懂得反思了,但不得不承认她有些思想还是比较狭隘。男权与女权最终的走向必将是融合互补,我们应该站的高一点,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全人类的角度来考虑这些问题,共同为了人类的繁荣发展做努力。

  在这里我要反驳一下一位网友的评论:“把男性普遍遇到的歧视和社会阻力和女性比就像被纸划到的和断腿的比疼一样、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

  首先,不身处其位,永不知其痛。你认为女性遭受的不公只是一点点小事,是女权主义者放大了的,然而,我们所争取的权利让我们活得更有价值,更有尊严,就算是生命安全有了保障,如果人生没有意义,活着与不活着又有什么区别呢?更不用说,父权社会给女性的枷锁,比如处女情结,可能会毁了女性一辈子的幸福,让女性一辈子被自己所爱的人不公正地鄙夷、羞辱与伤害。所以这段话对于你不了解的女性群体是极其不公的。

  而且由于性别歧视,女性的生命安全也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威胁,在你所不了解的偏远地区,女婴被弃被杀的事件频有发生,更有一些国家,把女性仅仅当作财产和移动的子宫,对于女性的生命根本就不当成人命看。为什么女权主义者花了那么大的功夫抗争,要求获得堕胎权?你知道在此之前因大医院不接受而选择到私人小诊所非法堕胎而死或失去生育能力的女性有多少吗?不说远的,中国计划生育强制推行时,很多乡镇打出了“流下来,引下来,就是不能生下来”的标语,导致很多人怀孕七八月了,还不得不去做流产手术,后果不用说都很明白了。在这里,女性的生命究竟被当做什么看待?

  其次就是,我已经说过,男权与女权本质上是相统一的,正如男人与女人本质上都是人。完全没有必要拔高一个来贬低另一个,不需强调你们受的苦难更加深重,大家都是受害者。既然这样,为什么力不能往一处使,对抗共同的敌人,反而要自相残杀分个高下呢?

  并且,我要纠正一下。现在女权主义已经更名为女性主义。这么做正是为了尽可能避免社会各界的误会。“女权”这个名字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极权、专制、镇压从而抵触女性主义,也促使很多偏激者自以为是地宣扬一些令人恶心的过火理论,而这又进一步加深了对于女性主义的误解。

  希望女性主义者与男性主义者都可以勤于反思自己,尽量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来评判每一件事情,用博大的情怀来对待这个世界,用不屈的意志来反抗所有不公。

  也希望所有人都能够不怀偏见的看待我们,擦亮眼睛,不要被一些激进分子迷惑,不要因为他们的歪曲而伤害了正义与公平。

  男权与女权不是死对头的关系,它们同为正义的儿女,真理也终将打败一切谬论,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努力加快这个进程。

  说句幼稚而又热血的话,我想要改变这个世界。说句现实也很坚定的话,我不会让这个世界改变我。

  《红色药丸》观后感(八):觉得受到压迫?很好!但请务必保持清醒继续学习!

  导演从自身女性经验出发探寻女性问题,但从她展现的整个拍摄历程来看,她始终未曾深入了解女性历史、考察相关文献,而是在所谓网络媒体的各种报道、数据和相关人士的说辞中“思考”(在男性主义者那里当然也有充分的“对男性不利”的数据了),始终停留于各种经验和“去历史化”“去制度化”的社会数据,以至于采访拍摄过程中看到听到惨痛的男性loser个案时,逐渐对其产生恻隐之心,对曾经的“女性主义者”“标签”摇摆不定,最后掉进兔子洞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听男权主义者声泪俱下地讲述这些(连真实性有待考证的)男性loser惨案真是非常作孽呐! 男性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上的“压迫”,从自身的经验出发,或是眼见男性同胞惨案之后终于开始呐喊:男人更需要同情!嘤嘤嘤!为什么没有人倾听男人诉说!男人更脆弱更需要呵护!这是件好事。但仅仅围绕经验所展开的思考推论始终是危险的(所以也有朋友在只读了波伏娃之后,会对其从女性经验出发的琐碎唠叨不屑一顾:就是女性琐碎的日常嘛!问题是波伏娃仅仅只是女性在发牢骚或自我嘲讽吗?)。必须从各种经验深入下去,抛开痛苦愤怒等等的情绪,继续学习学习,读读书吧,看看历史中男人女人们的真实境况,在看看男权主义者们拿出的所谓对男性不利的数据和案例真的是由女人造成的吗?背后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男权主义者们反复强调的甚至打印出来挂在墙上的所谓男人在战争、法律等重大问题上的失权举证,背后到底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是女人吗?是女权主义者吗?既然已经开始对男性女性议题感兴趣(等一下,他们是真的对此感兴趣吗?),就请多读点书学点儿实在的东西,脑子是个好东西,至少能在阐述自己观点和论证过程中(等一下,他们是在阐述观点和论证吗?)更有说服力,而不是小孩向妈妈要糖那样,无止境地痛哭举栗子:看看女人干的好事!法律啊!政府啊!包庇女人了!我们男人真惨呐! 片子里女性主义者学生、教授针对男权主义者们质疑的回应部分很少,但三言两语把该说的都说了,也没什么好多重复的了,甚至有教授一针见血地质疑这些男权主义者“是否想借用性别说的外衣,来进行白人民族主义运动?”至于男权主义者继续叨叨“看看吧有这么多男性惨案”这件事,女性主义者也只能表示无奈地笑笑,嗓门儿再大的女权活动家也表示骂不醒,有更多更重要的问题等着去解决,没空兜圈子。

  《红色药丸》观后感(九):男权运动让人服下的药丸究竟是什么?

  对导演来说,表露自己从女权主义者向男权运动的转变还算是颇为勇敢的举动,即便如此,她仍保留了片中那些为女权发声的强力辩言。导演对MRAs( Men's rights activism的支持者们)抛出的故事产生同情,最终选择倾向他们的阵营可以视作典型的归因错误。可在背后不断诱导的男权主义者们看起来就非常可恶了。 男权主义者们搬出数据来和女权作对,抱怨男性的高自杀率,高辍学率,高工伤比率,战争中军人高伤亡率等等等等,来证明(美国)女性的特权。但是,就像片中那张标明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波斯湾战争......”的表格一样,(和其他“有力”数据类似)男权主义者不但完全无视象征着家长制(patriarchy,为了避免引起“父权≈男性≈男人”——“我是男人我很无辜为什么针对我”的直接字面误解,姑且译为家长制)暴力的政府才是战争的操控者,还罔顾战争中除了战士还波及了大量无辜妇女和儿童的事实。 看到这里我们是否就能下结论说男权主义者完全搞错了反对的对象并停止讨论?或许还不能,毕竟影片仍在继续,还不断抛出令人怜悯的男性凄惨故事。这让人觉得,男性对子女抚养权的艰难争取和男性家庭暴力受害者遭受的不公是不是反应了一些美国社会的“真问题”呢?正如一名网友在IMDb上评论道,“有意思的概念,糟糕地不加批评和幼稚方法”。(Interesting concept, terribly uncritical/naive approach)以上这些固然是真问题,但却没有在本片中深入分析,更不是男权反对女权的论据——结果只能越走越偏。(如果导演愿意带着摄影机追踪这几个议题,举双手双脚赞成)反观法律条文、执法人员、媒体、社会活动者以及普通公民在这些社会问题中表现出的性别偏见,比如抚养权总应该归于女性这一母亲的角色,女性是绝对弱者,只有女性会遭受家庭暴力或性暴力等。只能更加揭露出家长制的社会政治系统对人无孔不入的压迫,凡对女权思想稍有些了解的人,都认同将解放这种压迫作为奋斗目标,且认为现状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地步。 男权主义者们摆出这些煽情故事,如果是为了提出争取公平的父亲权益,拒绝父权欺骗,保护男性家暴/性暴力受害者的权益等等政治诉求的话,这难道和女权主义者们追求性别平等、呼吁破除刻板印象有本质上的分歧吗?答案不言自明。然而这些男权主义者们充满偏见地狠咬住女权和女性特权不放,除了“动人”的(让受家长制压迫而受挫的人认同自己是女权受害者的)故事之外,本片中没有什么有说服力的说理。这实在令观众质疑男权主义活动家/鼓吹者们的真实意图:他们并非对某些强大权力视而不见,而是竭力维护家长制长久以来意图营造的和谐稳定的社会图景。这就难怪被片中的受访者质疑所谓的MRAs有披着性别问题的外衣,宣扬“白人民主主义”的嫌疑。 在一些反对集权主义的声音中,会以“合谋者”来责难体制中沉默的人们,这仅仅是为了揭示和批评?更为了激起人们真实的反思,播下即便微小的火种。同样,女权思想所反对的父权制、男性特权并不是反对所有男人或具体的人,而是批判对历史和现状的不加反思。如在片中看到的,男人也支持女权,男人也需要女权,因为对性别平等的诉求并不相悖。更不用提女权思想为性少数的平权,为人解放自己的身体,甚至为“男权运动”提供了理论武器。 这是本片另一个令人疑惑的地方,男权运动的兴起,恰恰缘于上世纪的女权运动,且男权诸多流派中不乏汲取后者理论的。就比如影片中“红色药丸”社区的代表人物们所属的“男权(男性权利取向)的男性运动”,按豆友整理资料所述,他们的主张中认为不加限制的女权运动过于膨胀,这将导致对男性的性别歧视——其中也并未强调对立。(见男性危机、进步男性运动与保守男性运动的历史、流派及多元诉求)。尽管导演立场含混,但本片无疑传达了该派别的最新宣言:男权与女权势不两立。 最后提一提影片中展现的女权主义支持者们的形象,尤其是那些抗议者。镜头之下,和老实安分(有时还有点儿令人潸然泪下)的男权运动者们对比,他们看起来言辞激烈,粗口不断,行为无礼——这是否是一种偏颇的人为塑造?暂且不论。且想象一下从百多年前女人提出要进入议会起受到的讪笑和阻挠吧! 影片后半部中出现一名顶着红发说话大声的Big Red,她表演式的抗议格外亮眼,仿佛游戏倒也不失理据。她坦言成为女权主义者只是在3年多前,这难道不也是公民参与的一种好榜样?参加社会组织和社会运动的理论门槛或许不高,活动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一种认同和参与一定远远大于站队,重要的是不断学习和思考。男权运动者愤怒,女权主义者更加愤怒,这种愤怒随着参与、学习和反思的加深恐怕更多的不是来自于偏见,而来自历史的社会的哲学的艺术的等等的现状和思想(同时这些也构成了她们的“武器”)。当政治正确被家长制力量绑架,是直面问题还是默念如“White is the new black”一千遍让失去特权的自嘲变成真理呢?要走的路还有太远,更何况本片仅仅折射出美国民主危机的小小一面。 从看到“新京报书评周刊”上所载《人人呼吁女权的时代,你是否愿意听听“男权”的声音》,到产生好奇看完本片《红色药丸》,前面两者中诸多观点和论据的错乱令人心有戚戚:男权运动者们劝人服下的“红色药丸”,究竟是《黑客帝国》里令尼奥清醒的那颗,还是《盗梦空间》里柯布那不停旋转的陀螺的另类化身?请观影者务必认真省视关于《红色药丸》中的种种。

  《红色药丸》观后感(十):当我们在谈论麦当劳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用中文谈论“女权主义”是一个尴尬的话题,下面我以麦当劳为例,用网络段子手最喜欢的“鄙视链”来不严谨地说明:

  A(18线山村娃):吃麦当劳令人艳羡

  (二线小城市学生):吃麦当劳是家常便饭

  C(一线大城市小资):吃麦当劳不够笔哥

  D(西方某城市苦逼留学党):吃麦当劳最便宜

  E(某文科博士毕业华裔准精英):麦当劳的普及是资本主义和西方殖民主义的胜利

  F(美国某反精英华裔非主流):麦当劳普及就因为它高糖高脂吃了爽,哪来那么多“大道理”,你们这群生活在文字构建一切的幻想中的政治煞笔

  ……

  当A和F都说麦当劳好吃的时候,他们在称赞一件事吗?

  当C和E都在鄙视麦当劳的时候,他们在鄙视一件事吗?

  ——————————————————

  对于一个同时存在着“前启蒙时代”、“启蒙时代”、“后现代主义”、“反后现代主义”的国度,大家谈论“女权主义”,就像ABCDEF……Z吃麦当劳一样众生百态。

  更不要说还有各色“5瞄”“煤粉””反智“充斥荧屏,对于这种“舶来品”,不小心就先论阵营再论事实了。

  一个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压力中苦苦挣扎的年轻女性,可能会把Judith Bulter的《性别表演》奉为圭臬;

  一个在“我不反对gay,只要我的孩子不是”的论调里惶恐不安的深柜LGBT,可能会把2015年的Caitlyn Jenner捧为超级大英雄;

  一个在“Genitals Govern the Country”的氛围里被迫“潜规则”了的女下属,可能会把“sexual consent”的立法视为天降福音;

  ……

  彼岸走得越激进,此岸的愤怒便越强烈;因为它更加印证了“我们”“backward”,更加印证了我们愤怒的合法性与正义性。

  这固然令人同情。

  尴尬地却是那些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书生。虽然不难想象,一个被horse教统治了课堂上下的学生,猛然来到”自由的国度“,听闻了种种福柯德里达巴特尔,和纷然笼罩着“先进文化”光辉的抽象艺术、运动和主义,当然犹听天籁,怎能不悉数汲取,好全副武装,转身一身凛然地回到母国传”道“授”业“,解救劳苦大众。于是精神上,便和白花花的”文明人“一起,进入了一个似已可完全摆脱生理与物理藩篱的、完全平等的、不需要艰苦劳动便可摘得果实的”天国“,俯身再对比,更觉得众生渺小、拘涩、充满了压迫与不公,实在是时时不如意、事事不称心。——但却怎么会隐约忘记,“太‘进步’”未见得总为好事,“以‘被压迫者’之名行‘压迫者’之实”亦令人警思,“worldview”决定“methodology”也许会失败?

  固然不满于内联网的不自由,但也讶异于网民被允许在”无伤大雅“话题里发言所带来的活力。“直男癌”“女权婊”种种title推陈出新、各显风骚,不知西人是否会鲜羡,竟没有PC警察来管。半隔绝的文明国,本是可以提供一些新鲜的素材,却被那些受过正经西方经院教育的”正义之神“们悉数忽略,解救众生时,never question what they‘ve been taught,实在令人遗憾。而对于那些读“书”少的,也许“直觉”隐约觉得哪里不对,又不忍心破坏“先进文明国”的模范形象,于是诸如“中华田园女权”和“真/假女权”的名号便纷纷出台。

  但西人的“真”女权进行地如何?这部纪录片也许可以给你一些启发。当然,如若自己是ABCD……Z哪个还不清楚的,当然,也只能习惯性地得出一个“这个导演压根不懂什么女权便乱喷一通”的主张来。自然不会知,像导演这样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可是浸淫在“真女权”的种种ideologies以至不曾有机会怀疑真理为何的人。”真女权“霸占了学术界,倒是普遍现象呢。

  顺便介绍一段的两位罕见良心学者的对话视频,其中Camille Paglia大概是唯一一位在世的让我尊敬的女权家了:

  Modern Times: Camille Paglia & Jordan B Peterson

  关于女性透明天花板

  ——————————————

  利益相关:

  I am female, non-heterosexual. And I am NOT a feminist, NEITHER a LGBT rights activist.

  I have some friends who did / are doing Gender Sudy, who don't easily get offended, and who don't force others to be feminists.

  https://www.douban.com/note/641920832/为什么我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