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孤独的美食家 第一季·台湾篇》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孤独的美食家 第一季·台湾篇》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4-21 21:1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孤独的美食家 第一季·台湾篇》经典观后感10篇

  《孤独美食家 第一季·台湾篇》是一部由江丰宏执导,赵文瑄 / 赵正平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独的美食家 第一季·台湾篇》观后感(一):美食是治愈心灵的无上良药

  文:赵猪

  日本版《孤独的美食家》是结合了私小说与当下流行的美食文化,轻故事,却重内心体验,以美食为诱饵,展现都市内心深处寂寥和大都会渐渐淡漠人情味的电视剧。优酷、土豆打造的中国版《孤独的美食家》继续保持了这一风格,目前这一季主要把五郎的美食地图放在内地观众向往的宝岛台湾,用地道的台湾民间美食来体现淳朴的台湾人情味,不仅好玩好看,更是令人垂涎欲滴好吃得紧。

  不同于当下流行的强情节、重口味网剧,《孤独的美食家》从源头上就是清淡、闲散的私小说,孤独的五郎游走在台湾街头巷尾,从不轻易与人亲近,享受着个人悠闲滋味,唯一可以令他放下一切的,大概就是美食。也不同于日本原版,台湾篇在故事上更有人情味,情节也相对集中一些,每一集五郎都会参与到一个故事当中,不干预故事的走向,也不与故事中人物发生太多的牵扯,只是通过独白交代出他在当下的心情想法。看似超然物外的旁观者视角,却每每通过一道美食牵扯出共通的情感线索,令到孤独的五郎先生心有戚戚俨。

  比如第三集里,五郎随着私家侦探朋友见识到一对硬要把珍珠奶茶分开享用的偷情男女,听了一段有缘无分的爱情故事。本来很有可能发展出各种走向的狗血故事,但是在五郎先生看来,这一切最多不过引发他一时的感慨,远远不及一顿美味扎实的自助餐来得实际享受孤独,享受一个人的美食,何尝不是一种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

  但是即便是如此冷漠的五郎先生,当面对来自家乡的虱目鱼汤时,依然还是不免发出,美食不仅是填饱肚子东西,更是治愈乡愁的一道良药。对于当代社会,众多远离家乡,独自在外打拼的人来说,能够吃上一口道地的家乡美食,有的时候确实比任何东西都要来得温暖和治愈。即便在那时刻,你依旧是孤独一人!

  个人感觉,赵文瑄蜀黍简直是最合适的五郎代言人,比起他来,日版五郎松重丰难免有点苦相,少了这分淡定从容的感觉,自然也就少了对美食的真正享受和由衷的快感,而且也显得更不近人情。这大概也是《孤独的美食家·台湾篇》最不同于原版的地方,看似冷淡冷漠,其实饱含着深情,对美食的深情,对人与事物的深情,而不是敬而远之

  每一集一个小小的故事,不论忧伤还是喜悦,最终都会随着时间淡淡飘散,我们的五郎蜀黍还是不忘在看过了人世间悲欢离合之后,继续出发寻找他心目中的道地美食。最好玩的是,《孤独的美食家·台湾篇》里几乎每一样美食,都有确切出处,甚至明确的地址,对于已经或是即将有台湾行计划朋友来说,绝对是一份不错的美食地图,按照自己的口味,按图索骥,把戏里五郎蜀黍走过的每一处美食,都吃上一遍,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孤独的美食家 第一季·台湾篇》观后感(二):这部剧的重点不是美食

  《孤独的美食家》第一集没有看到孤独在哪,美食的入场镜头太短,全篇30多分钟相比较于日版略长,但是考虑到日版的原著作者出现时间,实际上台湾版比日版超出了三分之一的时间,而且,最关键的是故事本身很次啊,观众是奔着美食过来的,你却在不停讲梦想有意思吗?用日版的话说就是:你剥夺了我们的“自由”。老老实实得拍拍美食就可以了,心太大了,还想学《深夜食堂》讲故事。

  另外大段的介绍字幕真的很让人抓狂,本来美食的特写不长,还要兼顾看字幕,字幕还那么多,没看完字,美食镜头也没了。

  再说配音,一会配一会不配,再说为毛要配音?赵文喧的声音不错阿,况且文人气息浓厚,能不能根据赵大叔形象气质来写点剧本

  最可气的彩蛋!以为是照着日版那样拍,没想到是三个配角在唱歌跳舞,为什么不让赵大叔领跳!负分

  《孤独的美食家 第一季·台湾篇》观后感(三):看赵文瑄吃饭

  文/公元1874

  日剧《深夜食堂》和《孤独的美食家》已经走红多年,囊括了不止日本在内的大量亚洲粉丝,而且还接二连三的推出剧场版,以电影形式和观众见面。这套饮食题材的影视剧抓住了“深夜”、“孤独”等关键词,将“吃东西”这件人和食品亲密接触事情,带给了观众一种疏离感。一桌丰盛可口食物背后,是有故事的;而一个人去品尝一碟小吃,他孤独的背影里,或许又有着不为人知往事

  于是乎,将人文关怀与美食美景联系起来,这种制作模式能赢得大众欢迎,并不奇怪。而且,这一招我们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经做过了。90年代我们华语电影其实也已经有过三套影响颇深的美食题材电影,分别是徐克的《金玉满堂》(内地片名《满汉全席》)、周星驰的《食神》以及李安的《饮食男女》。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三部电影都有混合其他元素,并非单纯的美食电影。《金玉满堂》有环保、黑帮、内地香港的文化冲突等等;《食神》则在糅合都市商战、市井文化、少林功夫和周星驰个人星途的反思同时,还把天神、算卦等“封建迷信”给加了进去,“人人都可以是食神”这句现在被用滥的经典句式也从那个时候开始了。李安的《饮食男女》是这几部电影里元素比较简单的,吃东西+中国传统家庭矛盾展现,但就是这么简单,艺术成就却是三部电影里最高的。因为在用吃饭做菜来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切入点,不但让国内观众感同身受,还能让国外观众在当年一片功夫片的猎奇中,用最接近中国人真实生活方式了解中华文化。而十多年后那部没多少人知道的《饮食男女2》跟李安没关系,属于狗尾续貂,不值一提

  巧的是,当年出演《饮食男女》的赵文瑄,在这次《孤独的美食家》里,担当成为男主角。这部电视剧根据日版改编,但完全本土化,并且按照每一季来进行饮食的地域划分。第一季的副标题是“台湾篇”,显而易见的告诉观众,这次要介绍的,是台湾美食。于是乎,在剧集里,我们可以跟随赵文瑄扮演的伍郎,去见识台湾的古早味、正菜以及夜市文化,了解台湾的美食,绝非内地满大街的“台湾大鸡排”或者“台湾手抓饼”那么简单粗暴

  不知道为什么,近年来我们搞美食题材,总是喜欢弄得比较煽情。《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还挺正常,第二季就开始花大量篇幅描述主角们的艰辛生活,美食成了配角;《孤独的美食家》也没能逃脱这个宿命,赵文瑄的角色在片中吃东西,总会感叹许许多多。有的话的确算得上是至理名言,例如那句“有的人肚子已经饱了,但心里却一直无法得到满足”;但有的就是没什么营养心灵鸡汤,而有的则是纯粹杀时间了……感觉主创还是不太自信,一定要把想告诉观众的道理事无巨细的说出来。其实画公仔不用画出肠,吃东西这回事,大众还是能够理解的。

  标题的“孤独”二字,是整部剧集的核心元素。我们跟随赵文瑄的脚步,看着这位微博上卖萌无限的逗比大叔深沉下来,在吃各种美食里感悟人生,揭开他生活的点点滴滴,即便知道是演戏,但是还是有点意思的。毕竟伍郎所经历的一些人和事,我们在生活里或多或少都能找到投射。而像他一样一个人孤独吃饭的,其实社会里已经越来越多了。从前在我家乡里饭馆根本没有“盖饭”这个类别,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一群人去点个四菜一汤来吃;而现在大城市里,盖饭几乎成了每家小饭馆的标配,因为节奏太快,上班族们大多数时候都是点一个盖饭,匆匆吃完,然后继续奔波。见见朋友也只能是周末时分。所以从这个角度,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孤独的美食家。

  《孤独的美食家 第一季·台湾篇》观后感(四):走心的音乐 走心的美味

  分离分离 是为了相遇 忙碌忙碌 是害怕空虚 远行远行 是希望找到人生的意义

  看着人来人往 有点好奇 他们的故事 一个人在面馆角落里 美味慢慢尝着

  这是《孤独的美食家》中国版中的两首OST的歌词,全部都由歌手亲自作词演唱,只有自己写的故事,唱起来才会更加深刻吧。这两首歌诉说的是同一个故事,脑海中可以浮现出一个大叔,漫步走在街上,看着路上来来往往匆忙行人,路过一家有眼缘的饭店,推门进入坐在角落,点几个菜,一杯酒,慢慢吃,或许天晚些了,和老板攀谈几句。他总是一个人,他孤独,但有意义

  看了一集中国版,觉得故事写的很不错,以爵士乐为整个剧集内容开端并以一集的篇幅围绕爵士乐展开,也算是对日本原版The Screen Tones的致敬。刘思涵的Oh! Let it be为片头,这个小丫头嗓音不简单,抛去了流行乐的浮躁,多了一分左岸香颂的厚重旋律温柔,伴随着赵文瑄的漫步街头的画面,实为惬意。片尾品冠的暖声给这个故事中的祖孙三代的和解团圆增色,品冠在微博上说自己在写这首歌前仔细看了剧本,以男主角的角度去揣测他的生活状态,所以才会有这样温暖的旋律还有“有时候 一个人 不一定就不快乐 悲与欢 离与合 拥有才算是获得 我和你 一首歌 咀嚼不完无憾了”这样好的歌词吧。

  《孤独的美食家 第一季·台湾篇》观后感(五):萌叔你吃!我们爱看!

  身为赵萌叔的颜饭,有颜有美食对我来说就够了。我萌叔近些年接了很多男配,他自己在微博上说,之所以接这么多,那就是为了...挣钱...

  不过这次不同,叔接了这个系列的男主,估计双子的他心里想的是...又有钱挣又有好吃的真好!本来都晒了一个月的猫猫狗狗的铲屎官赵萌叔,开始狂刷“美食狗”存在感,自黑不停歇。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Life is uncertain, eat DESSERT first!看来拍这戏他吃爽了~

  我叔作为李安大导挖掘出的男人,无论演什么都这么优雅,饿的时候摸着自己的肚子,跑向餐厅时的小碎步,点菜时的专注,端着饭碗的温柔,有帅大叔有美食看的我真想舔屏。无端就掺和到人家家务事中,后来尿急的逗比演技,叔在用全身证明自己是个萌叔!

  《孤独的美食家 第一季·台湾篇》观后感(六):享美食诱惑百味人生

  美食是一种文化,在中国尤甚。没有生活在北京的人根本不能理解东直门簋街上的彻夜喧嚣,有时候吃不是为了填饱肚子,吃的是一种品位、一种人生。自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国人对美食的向往和探讨就一直处于高频率,每每深夜某人在朋友圈中发布美食图片,被友人评价为“报社行为”。

  美食天然有一种诱惑,不然不会有《舌尖上的中国》引发的全民讨论,也不会有日版的《孤独的美食家》连火四季,更不会有对《深夜食堂》的追捧。而今,由优酷出品的中国版《孤独的美食家》已经深夜上线,势必再一次会掀起新一轮的美食热议,有网友评论道“深夜档,绝对是报社行为,也是那些减肥狗的劲敌”。连续看了几集《孤独的美食家》,笔者认为这是让所有的网友享尽美食诱惑,体悟百味人生,美食是一种文化,吃更是一种人生。

  中国版《孤独的美食家》第一季台湾篇,依旧是讲述一名独自经营一家网店的男子伍郎(赵文瑄饰演),游走于城市间,喜欢亲自拜访客户,也因此发现了隐藏在城市里各个角落的美食,剧中突出宝岛台湾的风土人情和美食美景,此番深度探寻台湾美食,旨在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台湾及当地美食,和当地人的生活。笔者认为,中国版与日版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版加强了特有的东方人文内容的故事性,这是属于东方、属于中国特有的美食文化,也是国人的生活。

  当下快节奏的社会,让每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都终日辛苦奔波着,只有深夜的时候才会有些空闲去设想未来规划人生,《孤独的美食家》的出现定会在深夜通过美食让那些孤单的心灵得到温情的治愈,传递“唯有美食与爱不能辜负”的精神。一品小吃,一碗清汤,一杯奶茶,都可能会演绎五光十色的生活,只有真正读懂了人生,才能够尽享美食,《孤独的美食家》告诉我们,无论行走到哪里,只要用心感受,美食即是人生。

  赵文瑄太适合伍郎,也可以说他就是伍郎,内在的文化气质无人能及,他走访台湾的大街小巷,和美食相约,与故事邂逅,简单却幸福的故事。赵文瑄和松重丰一样,变身成为了吃货大叔,不同的是赵文瑄游走在台湾各地,将台南担仔面、猪油拌饭、古早汤圆甜汤等诸多台湾美食呈现在观众面前。一路享美食,一路讲故事,每一个小故事都有一段大感悟,这才是这部剧的真正意义所在

  其实,人生就是由一段段小故事组成,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人生,或悲或喜、或苦或乐,就如美食一般,每一道小吃都能刺激特殊的味蕾,《孤独的美食家》每集的一个小故事,犹如与美食的伴生,食与行,味与悟,美食带给我们的不止只有短暂的味蕾诱惑,更多的是静静思考后的人生。

  《孤独的美食家 第一季·台湾篇》观后感(七):利欲熏心下造就的四不像

  憋着一肚子火快进着看完第一集,真想把导演和编剧拉出来狠狠骂一顿,是不是买版权花了很多钱,台湾版拍的整个就是个半小时的广告,餐厅广告,酒吧广告,今天搞出来个番外篇还是广告。有植入广告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不能随时随地都在不停的轰炸我们的眼球啊,既然是美食家,你也等吃完了吃爽了再做广告,你们是不是就买了个名字和人物造型的版权啊?其他内容买不起就自己胡编乱造了。还有,编剧们你们是小学没有毕业还是智商低能?连写个作文都不会吧,题目明明是《孤独的美食家》偏偏写成《深夜食堂》的题材,估计编剧都没有看明白这两个日剧,这两个日剧除了吃东西,其他的内容都大相径庭,偏偏要揉在一起,是不是写剧本之前被门夹到脑袋了,公司怎么审核的,制片怎么通过的?一群脑残吧!!

  再说说演员,撇开赵文瑄不说,其他的人都是你们内部的亲戚和小情人吧,演技比他妈的群众演员都不如,当真是要用最小成本赚最多的钱吧,导演你是不是得了阿兹海默啊?不会做导演乘早退休,别来祸害我们心目中的经典,演员的演技充分看出来导演的水平(呸,都够不上水平这个词)。赵文瑄吃的斯文不说,还TM只有几分钟,你不给他说戏吗?连吃都不会导你还能导什么?连这几分钟吃戏都不会导,你算什么玩意,导蛋去吧。

  其他垃圾戏份都不用说了,还搞个番外篇,里面2个垃圾MM说话难听的一塌糊涂,表情生硬,还是只介绍那个烂酒吧,介绍吃的成分也少的可怜。

  由此可见这个垃圾公司出来的垃圾制片人找了个垃圾编剧和导演制造出一个垃圾电视剧,只是想以最低的成本来骗取收视率以此赚大钱。我祝你们收视率一路常绿,你们就是一群弱智的骗子,一路死好!

  《孤独的美食家 第一季·台湾篇》观后感(八):味香客自来

  其实我没看过日本版的《孤独的美食家》,漫画倒是看了一本。但是我看过《深夜食堂》,所以我喜欢这个版本的调调。

  台湾有一群被评为年度通告王的艺人,可能在大陆的关系,平时真没看过他们有什么影视作品。不过是在《康熙来了》上熟悉那一张张面孔,而这部电视恰好有他们客串,感觉还挺亲切的。

  描述美食,真的不容易。我能想到的词,也就那几个大家都听到烂的“肥而不腻”、“外酥里嫩”、“入口即化”......所以一篇关于美食的文章或影视能表达出让读者和观众有越看越饿的冲动,那就是成功的。但其实,找到好的表达方式,不需要有太多的词汇也可。《康熙来了》也经常做介绍美食的单元,每一次令我垂涎欲滴的并不是嘉宾对食物的介绍,而是胡天兰老师咬下一口后发出的那一声:“嗯!”就如这部电视里,赵文瑄饰演的主角五郎,总是以极其简单的:“好吃,好吃!”收尾。

  不过,这部片差评如潮也是有道理的。首先,说是中国版,模仿日本的痕迹太过明显。例如节奏,你走到任何一家餐厅,不会看到一个中国人走路和吃饭如此一板一眼的拿捏姿势。吃东西的速度也不是掺杂如此之多的细节,不自然便是做作。其次是美食,明明是台湾篇,光一个三文鱼就出现了三集之多,虽然不是连续的,但台湾美食值得介绍的真的就这么少吗?

  我推荐它的理由并不是因为拍得足够好,而是中国人终于有勇气尝试做和美食相关的影视了。我觉得历史人文让我们觉得吃东西就是填饱肚子这样的思想太根深蒂固了,是时候让大家慢慢转变为享受美食。我特别特别羡慕五郎先生吃到走不动的那感觉,但女孩子有这样的想法似乎会被各种嫌弃,还好我不在乎。

  总的来说,台湾篇至少拍出了人情味。期待第二季,希望能拍出符合中国人的味道,不要再刻意模仿小日本的feel啦。

  《孤独的美食家 第一季·台湾篇》观后感(九):看完两集之后的评价

  看完第一集觉得导演要的太多了,《孤独的美食家》和《深夜食堂》都想要,都想要的结果是都是半成品,故事那就好好讲故事,通过美食来引出故事,美食就好好吃东西,别矫揉造作。那时还对自己说:在等等,说不定导演第一集没有把握好,第二集会有一个比较大的调整。

  但尼玛看了第二集就忍不了阿,故事和美食有毛线关系?故事还尼玛是李拜拜,看你吃东西,我的口水分泌一点都没有加快啊!还有还有,五郎的独白声音能被那么别扭嘛,时不时来句:嗯,好吃。我的天!!你知道我的感受嘛,我吃金丝肉松饼也能说嗯,好吃啊。

  总结:故事很有深夜食堂的味道,单独把故事情节拿出来是个不错的片子,可你的名字是叫“孤独的美食家”,那就很抱歉了。

  或许,导演可以考虑改个剧名?

  《孤独的美食家 第一季·台湾篇》观后感(十):《孤独的美食家》:美食融入生活才是文化

  文/满囤儿

  接触一些传统文化圈子里的人,你会发现他们都特别悲观,都认为现在中国人在丢失自己的文化。武术是文化、京剧是文化、美食也是文化,可是当这些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脱离后,文化的传承自然就断了。现代都市人生活中,没有武术、没有京剧,自然也就不具备这两种文化。可是我们至少都还每天都在吃饭呀。那我们的美食文化传下来了吗?很抱歉,也没有。因为我们现在吃饭仅仅是为了活着,而不是为了享受美食、品味美食。《孤独的美食家》让我们看到,只有将美食融入生活,才能称之为文化。

  美食文化,日本有、台湾也有。因此,翻拍久住昌之的漫画,只能是台湾电视人来主导,而不能落户内地。前两年,我们曾经看到过一部超级撼动心灵的纪录片----《寿司之神》。通过完全客观的视角,我们看到了有“寿司第一人”美称的小野二郎是如何把做寿司融合进了自己的生活,又是如何将自己的艺术创造力,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融入到了寿司制作中。看过之后我们会发现,吃饭要想吃出美食文化的境界,没有这点儿虔诚是远远不行的。

  能够与日本拍美食相抗衡的台湾,也曾经诞生过《总铺师》这样的佳作。这部电影通过年轻一代人的视角去重新体会了一把传统的办桌文化。我们也会发现,当主人公小婉一心只想当明星的时候,她的吃饭算不上文化,可当她全身心投入到办桌的时候,美食融入了她的生活,才体会到了父辈的文化。

  对比之后我们发现,台湾的影视创作者在美食文化的认知层面,是可以做到与日本同行相通的。他们有着类似的视角和叙述方式。因此,我们对江丰宏导演的这部华语版的《孤独的美食家》充满信心。赵文瑄作为多年文艺大叔的最佳代言,算得上是井之头五郎落地华语语境的最佳饰演者。从被李安发掘,出道以来,赵文瑄就一直具备着李安调教出的那种文化气质,与这部文化大戏,最为贴近。

  既然改编主创令人放心,那么原著漫画的精髓和文化气息就得到了稳妥的传承。我们再关注的一点,就是落地台湾后的细节改变----美食的选取。本剧选取的美食与日本的漫画及日剧版里的都不相同,更加注重台湾的本土化。这就决定了中国版在细节内容上与日本版将会有完全不一样的呈现。比如第三集里的主人公----珍珠奶茶,就是我们超级超级熟悉的呀。原来如此熟悉的美食,竟然在我们生活中已经沦落成解渴之物了,怎么可以!!!于是,一段关于珍珠奶茶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们重新发现这忽视的美食与生活之间的勾连。当它重新融入我们的生活时,美食的文化属性就被建立起来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