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东方战场》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东方战场》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4-06 03:00: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东方战场》经典观后感10篇

  《东方战场》是一部由路奇执导,黄海冰 / 袁咏仪 / 俞飞鸿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方战场》观后感(一):场面虽然辉宏,但剧本不够严谨

  目前更新到了第8集,而我只看到第6集,发现有以下毛病。

  1、九一八事变,对于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委并未交代清楚,草草带过。张作霖是日本扶植的东北势力,后期脱离日本管制,并拒绝签署丧权卖国的满州条约,日本人怀恨在心,随后报复张作霖(张作霖于1928年6月4日被日军炸弹在皇姑屯炸死),张学良执政期间实行“东北易帜”政策,中国在名义上实现了统一,损害了日本人的利益,日张关系急剧恶化,加上满州铁路纠纷、帝国主义利益不平均、“旧系军阀”的明争暗斗等诸多原因,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中国军阀统治期间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张学良派10万东北军入关调停,东北后方空虚,日军终于等到时机,侵占东北的野心昭然若揭,于是积极准备军事力量,把关东军主力都集聚在东北附近,飞机、军舰也早已经严阵以待,只等长官一声令下,便三军齐发,先占北大营,后攻克奉天,图谋东北,事发当晚,由于荣臻对敌人的情况上报错误,导致张学良对情况分析出现差错(错误的认为这也是一次普通的军事骚扰),于是下达了像之前日军骚扰挑衅时采用的“不与日军发生正面冲突”的“不抵抗”命令,于是其部下在战场充分发挥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定律,全面贯彻实行,北大营放弃抵抗,随后沈阳陷落,这场胜利来得如此轻松,更令日军野心增大,开始图谋华北乃至整个中国。

  也就是说蒋介石当晚并没有下达过任何命令,而张学良在他的《杂忆随感漫录》也谈到此事,详细地说明了此事的经过,“不抵抗”政策正是出自于张学良和东北各大“骨干”之手,与蒋介石并无关系。然而蒋介石对于日军的软弱态度和妥协政策却是表露无遗,1、过度依靠国联,认为国联能“做主”,

  4、对于日军的刻画不够全面,日本人是很有智慧的,然而在电视中只刻画出了日军英勇、残暴的一面,对于日军如何熟悉地形、如何制定作战计划、如何夺城掠地以及如何和中国军人斗智斗勇等均是草草带过,实在不够全面,如果能全面一些,就能让我们这些后辈更加了解前辈们在抗日战争时的辛酸血泪,有助于青少年了解历史(虽然不全面),更加能让青少年明白历史责任感与担当,这是一部以史实为基础的革命题材影视的责任,更是当代中国青少年的共同责任。

  《东方战场》——

  《东方战场》观后感(二):关于918不是张学良澄清过了嘛。

  十分钟后弃剧,不是历史,依然是宣传剧。是张学良下令的不抵抗,这一点张自己晚年在美国已经不止一次的说明过了。所谓的蒋下令不抵抗是中供的宣传。

  事实上九一八事变关东军只是占领了沈阳,并没能马上占领东北全境。沈阳沦陷后,蒋介石和国名政府多次命令张学良守住锦州,牵制日军,积极策应黑龙江省马占山将军的抗战。11月14日,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大会通过决议“严令各省文武官吏,若遇外侮入侵,应做正当防卫,严守疆土,与城存亡,不得放弃职守”。12月8日,针对张学良准备放弃锦州,蒋介石致电张:“锦州军队勿撤退。” 此后,蒋介石下野,12月25日、12月30日,南京新上台的孙科政府两次电令张学良在锦州“积极抵抗”。但张仍放弃锦州逃入关内终致东北全境沦陷。

  《东方战场》观后感(三):错误与疏漏,让人很难觉得这部剧严谨与真实

  从2015年年初知道《东方战场》这部剧,在网上搜了搜,便一直期待它的上映。等了一年多,耐心都快被磨平的时候,今年6月开播。原本满心期待,然而现在只剩下了失望。

  首先马占山的江桥抗战,了解不多,但就电视剧而言,个人认为还是拍的不错,把马占山活灵活现展现了出来。(马占山真的给这部剧添色不少,因为很多人物都很苍白,而他很真实)

  然而接下来,却越来越多的bug。九一八事变,没有描写下东北军有两只队伍殊死抵抗,反而是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李天白在当英雄。特别是马占山知晓李天白身份后说的那一番话,简直苏到飞起匪夷所思。淞沪抗战,张治中的第五军不见踪影,仿佛凭空消失了一般。太多的浓墨色彩给了张学良,让我看了十几集都快以为是《张学良传》。山海关战役凭空出现的苏娅,跟她老公一样外挂全开,一脸傻白甜的形象,任凭周围人都死了,自己还是金刚不坏之身。最后的最后,很想知道苏娅是怎么跑出来的?对苏娅的描写都比安德馨营长多,也是很醉。

  此外,这部电视剧对赵一曼的刻画特别糟糕。好几个片段都是尴尬地让我看不下去,大义凛然的感觉被演绎成了舞台剧,许多话太空洞与刻意,尤其演员在面对日军时的表情与说话语气,带给我的感觉就跟这部剧宋庆龄带给我的感觉一样。个人认为《东北抗日联军》这部电视剧不错,很真切刻画了赵一曼杨靖宇赵尚志的形象。

  七七事变是抗战全面爆发的标志,然而29军赵登禹将军,在平津战役脸都没露。淞沪会战是我最期待的战役之一,然而却支离破碎。许多重要的坚守都没讲,仅仅是画面切到一堆人拿着机枪在进攻然后就切换了。阎海文的“中国没有被俘空军”这句话也没了,沈崇海陈锡纯驾驶飞机猛撞“出云号”也没了。这些都是之前我万分期待的片段。罗店战役避重就轻,姚子青全营的坚守,就浓缩为姚子青被杀?意义何在?最后的四行仓库最为重要的升国旗片段也没了。最神圣鼓舞人心的一幕都不存在了,整个淞沪会战还剩下什么?既然没有就干脆别拍杨慧敏,免得露了个面别人也不知道她要做什么。

  此前看过许多南京的片子,大多着重于大屠杀,南京保卫战也就是一副“守军仓皇溃退”的形象。然而坚守八天,11位中国将军殉国,5万将士牺牲,这中间惨烈的城市保卫战不能被忽视。所以一直期盼能有客观反应南京保卫战的电视剧。然而,也是自己想太多了。基本没有,有的出现片段也是无关紧要的打打杀杀,雨花台紫金山中华门等惨烈的战役统统没有体现,(之前很期待看到高致嵩、朱赤、易安华等诸位将军,然而没有)。大屠杀也是尽情剪接别的老片,毫无诚意。

  此外,还是要吐槽一下空军的bug。除了阎海文以外,李桂丹也被安排成和高志航同天牺牲(然而两人牺牲的年份也不相同,李桂丹也明明是在武汉空战中牺牲,也不是撞击同归于尽)。好吧乐以琴刘粹刚也就直接交代完了,完全没让人理解真正空军的姿态与英勇。陈怀民的片段倒还好,但最后那段选个姑娘朗读陈怀民姐姐的信,矫情做作地我忍不住快进。丧失至亲的哀痛,全被朗读地和学校演讲大赛一样,竟然读出了慷慨激昂的快活感而不是深沉的悲思?难以理解。海军的篇幅更是小的莫名其妙,仅仅一个中山舰沉没就概括了全部海军了,失望。海军这么一个英勇的群体甚至没有某些个体的小人物出现的时间多。

  徐州会战也跟没有一样。滕县临沂台儿庄冒个泡就过去了,甚至都没有池步洲出现的时间多吧?不是很能理解一个重大的会战就是以这么昙花一现的姿态来呈现。那我还不如去看纪录片。不知道这段历史的人丝毫不能从这部剧里学到什么。接下来连着数集是八路军的片段。最好笑的是一首歌都可以讲这么长的时间(忻口南京的将士笑了,我算啥?)

  修滇缅公路的片段虽然少,但大体还是满意的。老人、妇女、孩子的共同努力,心酸而动容。但不得不愤怒电视剧对张自忠将军的敷衍。他露脸时间还没池步洲妻子多?没赵一荻多?没李天白多?连最后的殉国战都拍的毫无诚意莫名其妙,感觉就是直接给他一死了之。这就是本部剧最大的问题,许多重要的人物,那些牺牲的将士以及某些重大战役,都没有一些虚构人物或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出现的时间多?细节方面处理不当,又有部分与史实出入。人物刻画苍白无力,仅仅用大段大段的旁白来堆砌,毫无特色与个性(一副纪录片即视感)。

  长沙会战篇幅短的如同没有,所以不做任何评价。入缅作战,基本还是满意的(这么小的篇幅能拍成这样也不容易)。杜聿明的形象也很正面,特别是和史迪威对话,觉得他够霸气。新38师进印度也觉得比《中国远征军》拍的好,《远征军》那里拍的孙立人没什么表情略窝囊。然而戴安澜将军的遗体不是因为高度腐烂而火化了么?这么严重的错误也犯,佩服剧组。之后神一般的出现赵一荻。这部片也美化了英国佬,不然真的会掀起仇恨吧。炸桥不让国军撤退,武器宁愿留给日本人也不给国军,大溃退导致没一场会战打起来……数不胜数啊,害死戴安澜等远征军将士的很大一部分因素。野人山撤退的悲剧,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感没有演出来,因为篇幅太少了,无法展开。

  目前就看到这里。想了解历史的,还是读读《国殇》这部书吧。最后忍不住想吐槽电视剧里给宋庆龄的设定,每次出现都是圣母普济天下的即视感,长篇大论的话语加上那种配音,活脱脱花瓶的感觉,真的很尴尬。(不过毕竟80集的剪成了66集,也不能指望这部剧有多好了)

  【8.1最后一次更新。针对这篇长评的问题,因为是我七月份开始边追边写的,看到哪里就更新一次,所以难免像流水账。因为现在要开学了所以也没空推翻重写一篇总的长评。所以大家来看的将就一下,就把这篇当作流水账似的吐槽吧。没有办法面面俱到,只是自己看的时候有感而发针对性而已。】

  《东方战场》观后感(四):反法西斯中流砥柱,敌后战场激荡风云

  孟凡耀任总制作人、刘星编剧、路奇总导演的《东方战场》,刚刚结束首轮播出。本剧以全景式叙述展现了“东方战场”这十四年的抗战历史,无论是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还是敌后战场的斗智斗勇,还是历史名人的活动轨迹以及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抗争都被收入荧屏。

  相对于一般的抗日剧作,《东方战场》更将对日战争放置在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体氛围中,国际巨头们不再是台词中的角色,斯大林、罗斯福、希特勒、丘吉尔等纷纷走上荧屏,为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投下各自的关注,从而真实地再现了当年那场战争的激烈程度与波及范围。

  还原十四年抗日战争全貌

  严格来说,八年抗战只是通俗的说法,它描绘的是中日全面战争的时间。事实上从全局来看,抗日战争应该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

  历史学家张宪文在《中国抗日战争史(1931—1945)》中,系统地论述了“十四年抗战”的历史,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的局部战争,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的全面抗战,再到1945年日本投降。

  在这血雨腥风的十四年,中国内部各政治势力此起彼伏,国共两党更是恩怨相交。红军从南方反围剿、长征转移到陕北,并在历史大关口参与全民族抗战;国民党也从最初的消极抵抗到最后顺应历史潮流抗日。

  《东方战场》描述的便是这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中共领导下的游击战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胜利,敌后战场与国军的正面抗战相呼应、配合,为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中共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不仅在敌后建立了抗日根据地,也在日伪占区频繁作战,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东方战场》通过史诗般的叙述框架打破了一般抗日剧的逼仄格局,将被各种戏说与演义涂抹的五颜六色的历史恢复到本来的面目,从这方面看与苏联系列史诗电影《解放》有着一定的相似度。《东方战场》的格局充满了历史剧的大气与磅礴,通过大大小小140多个具有影响的时间点,勾勒出了这场残酷绵长的战争的全貌。

  《论持久战》的理论和实践

  电视剧《东方战场》不同于以往的抗战题材影视剧,没有当下抗日剧的那些雷人桥段——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等,而是严格地遵照史实,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将矛盾集中在一个个沉重的历史人物之上。“人是历史的人质”,他们那代人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就必然要担起自己的责任,反抗外侮并最终站立起来,是他们自觉选择主动承担的结果。《东方战场》以人物的命运来牵动观众的心,由人物的“个体”上升到整个国家,那些抗战的普通人,他们中的一民、一兵便是“历史的尺度”。

  《论持久战》提出了中国人民抗战的纲领,鼓舞了士气,也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事实证明抗日战争的整体发展过程便是如此。《论持久战》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方法论,“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也可以在现实工作中看做是职场生存哲学、人生目标自我实现的思想武器。

  在《论持久战》纲领武装下的人民军队,不畏惧困难,不怕牺牲,“他们宁愿在抵抗中牺牲,也不愿在屈服中偷生;他们没有做不光彩之事,他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阵地;霎时间,在他们命运的顶点,不是恐惧的顶点,而是他们光荣的顶点,他们就离开我们而长眠了。”正如雅典执政官伯利克里的演讲一样,《东方战场》每一个为了正义而牺牲的人,都承受得起如此的光荣。

  游击战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

  《东方战场》是以正视历史的眼光,以还原核心事实的心态,完整地呈现了这14年战争历史的基本态势与作战方式。《东方战场》讲述的历史,不是单纯的仇恨也不是盲目的复仇更不是狭义的和平,而是以历史叙述的方式勾勒出了抗日战场的全貌,就像是一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它将我们带入到那个真实的历史情境之中,感受那份战争的残酷,感受那份捍卫主权的决心。在敌后战场通常可以用最朴素的语言来诠释“这是我们的土地,把日本鬼子赶出去”,从而让21世纪的观众更加理性地思考战争与和平、土地与生命、甚至主权与人权等一连串的社会哲学命题。

  “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抗日联队就开辟了敌后战场;七七事变之后,大半个中国都成为敌后战场,《东方战场》从东北一直描写到海南,剧集很细致地表现了因地制宜的战斗模式。

  以反九路围攻的长乐村战斗为例,八路军第129师面对第108师团,果断采取伏击战术,从左、右、前三分形成夹击之势。日军遭遇狙击后,叶成焕也及时调整作战方针,实施精准阻击。导演在表现这场战斗的战术思想时,又通过镜头的升降,横溢,全方位地展示出将士们奋战沙场的惨烈。那倒在地上的一具具尸体,构成了一层层“血肉长城”,散发出令人热泪盈框却又壮怀激烈的悲剧美感,凸显出战争与人的深刻命题。

  日军的残忍使其所到之处民不聊生,家园毁灭,生命遭到了践踏。军人则承担了保家卫国的责任,他们在面临日军的进攻时要尽可能将当地老百姓转移到安全的地方,然后根据当地的微观地理环境进行游击战。从海南琼崖抗日联队抗敌的处理来看,电视剧并不仅仅关注战术本身,而是在双方对峙的紧张氛围中,深刻表现敌我双方冲突下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东方战场》为了强调战争的残酷性,介绍了不同阶级,不同出身和不同性格的战士,讲述他们在这一带维护老百姓,保卫家园的艰苦斗争并壮烈牺牲的故事。不再是单一的伏击与阻击战,以人为本的思路保障了游击战的持久。

  牺牲成为一个悲剧美学的名词,编导利用镜头在告诉观众,有战争就会有牺牲,但所有的牺牲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它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东方战场》反思战争、反思人性与民族创痛之间的关系,通过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激发观众珍惜和平年代的情感,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东方战场》在表现敌后战场的大大小小的战役中,体现了深厚的历史人文意识与悲剧感。观众在该剧的高度艺术化的处理中,看到子弹横飞,弹壳如雨,横尸遍野,血溅沙场的场面,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那厮杀喊叫的力量,以及战场的残酷与维护家国驱除日寇的决心与信心。

  “潮落潮生,几换人间世”。历经十四载的风雨,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东方战场》勾勒出十四年的抗战史,就是一面历史的“镜子”。2016年,太平洋不太平,南海那边仍然有事情在发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东方战场》提醒我们:勿忘国耻,守卫国土。

  《东方战场》观后感(五):历史正剧请尊重历史

  抗战胜利都70多年了,我国改革开放都快40年了。拍出来的抗战正剧还这样诋毁老蒋和其领导下我国抗日真正的中流砥柱,我表示很失望。第一集的918事变蒋指示张学良不要抵抗就严重不符合历史真相,不抵抗的是张学良及其东北军的高层并非蒋介石,无数次批判老蒋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也是极其可笑的,如果当年老蒋坚决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恐怕中国的红色政权早已不复存在。也不会有后来我国的各种如3年困难时期及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的人间悲剧。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现已空前强大,强大到我认为应该有勇气来正视这段历史了,没想到拍出来的抗日正剧还是这个水平实在令人失望。

  顺便说一句刚才我看到万家岭大捷,东方战场交代率领突击队攻上张古山的那人叫唐生海,我想问下唐生海何许人也张灵普上哪里去了为何只交代了其一个手下?知道些这段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那位突击队长名字应该叫张灵甫,难道就因为张后来成了GMD的整编74师师长成为了 内战急先锋。他在抗战中的功绩就能被抹杀了?

  《东方战场》观后感(六):恢弘视角看战争与和平,客观态度品历史与反思

  大型历史战争题材电视剧《东方战场》,可谓故事严谨,视野广阔,工艺精湛,态度严正,品质一流。而从明星阵容的选择,战争戏的锤炼,以及主要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刻画上却尽显出制作方力求大银幕水准,商业化浓厚的意图。因此,标准的历史正剧,恢弘的战争戏,也同样具备了很强的可看性和一定的观赏性。

  历史,是一面镜子,只有认清历史,尊重历史事实,我们才能从中吸取前进的动力。作为中国首部全景式展现十四年抗日战争辉煌历史的作品,《东方战场》真实再现了从1931年“9·18事变”到1945年8·15日本战败投降的这段历史时期内,发生在“东方战场”的140多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历史事件。正所谓广征博引。能做到几乎毫无遗漏地在一部剧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表现如此跨度和壮阔的历史画卷,《东方战场》的编导们从策划到拍摄,从制作到后期,必定是历经了艰辛而审慎的细致努力。

  世人皆知,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可谓是旷日持久、耗然惨烈。尤其是在以中日对抗的东方战场,涉及地理范围之广,死伤人数之多,破坏力之强,或许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们才真正了解,战争的可怕,和平的意义。然我等后人除了在诸多影视图文资料里感受战争与和平对人类社会的分量之外,更需通过诸多艺术家创作者们的作品的理解,品味出历史反思而来的种种味道。凝重、警世、动容,甚至力量。

  尤其是对当年历史的滚滚大潮中,对战火中炙烤的多数人类的命运起到一定影响和改变作用的关键大小人物们的可敬可佩,可效可习的心绪和冲动,心驰和神往,才是真正考验一部影视作品的优良佐证。恰似《东方战场》的精湛视角,一面宏观壮丽,一面又细微精致。无论是大到各国元首、战区将领的睿智决策和英勇对阵,还是小到普通的参战士兵和战乱中或奔逃保命或勇敢抗争的民众百姓,都给予了多角度更生动更鲜活的描绘和写照。让观者或重温或进一步感知那段可悲可泣又壮阔弘大的历史波澜的同时,也经历着一次品鉴优质纪录片的完美体验。

  可以说,尊重史实的初衷是保证电视剧《东方战场》客观冷静的前提条件,提纲挈领的大气,则让人看到了全剧崇尚高品质的艺术水准。而尤以客观面对大历史和小人物的关系,探讨纷乱战争与宝贵和平的关系,让观众代入感十足。有人曾说过,“历史就是与现实不断的对话”,只有正视历史,认真对待历史,才能给今天的发展和进步带来动力,更能给未来不重蹈战争的可怕覆辙以借鉴和警示。并将反思留给观众和世人。

  眼下,《东方战场》正在江苏卫视和湖北卫视热播,该剧立意之广,制作之精良,并颇具大电影的气质,再加上黄海冰、罗嘉良、马晓伟、袁咏仪、俞飞鸿、侯祥玲、 周航、应采儿、叶璇、张鲁一、刘璇以及诸位海外影视明星主演的纷纷倾力,将这一部反映中国十四年抗战,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抗战胜利的史诗级大戏演绎得波澜起伏、蔚为壮阔!

  《东方战场》观后感(七):送给你们这些装比狗

  《东方战场》观后感(八):中国第一部最全面重现抗日战争电视剧

  本剧是第一部全景反映中国抗日战争的电视剧并且采用电视剧《东方》《长沙保卫战》的剧情国际视角给人以一种客观全面的介绍中国抗日战争

  本剧缺陷有1.《七七事变》《台儿庄战役》《南京保卫战》过多采用80年代到90年代的电影片段,在视频画质方面影响很大

  2.在介绍《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不如电视剧《少帅》介绍的更加全面细腻

  本剧亮点重现了很多重大历史事件《江桥保卫战》《长城抗战》《一二八上海会战》《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武汉会战》《中国远征军》《伪满州国的灭亡》《汉奸汪精卫》 《中国空军远征日本》 《日本华北观摩团的覆灭》《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偷袭珍珠港》 《中途岛海战》《苏德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本剧可以说是一部很好的作品,可能有些人认为这部电视剧在叙述一些重大事件中掺杂一些与该事件无关的人和事影响观看的流畅性,我建议大家可以通过剪辑软件根据自身的情况对电视剧进行剪辑合成,这部电视剧真的很好,大家的一些问题都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达到最好的观看效果。

  《东方战场》观后感(九):对白很苍白,演员标签化

  看这部剧差不多10多集的时候,叶璇的出现及出场说出的话那我即刻明白为什么这场戏不能让我很involve去看,主要是里面的台词的关系,我基本上总结了这么几种台词法:文言到白话的过度(说有些生涩感),英文直译的中文(语法好像不对,习惯用法也不符合中国人的说法,什么我很享受之类的),日语听不懂,中国人讲英文说来说去就那么几句简单英语,初中知识;同时也很别扭;方言可以理解。

  另外对于演员暂且不说演技,我们来看看选择的这些人同其饰演的角色的匹配度,袁咏仪饰演的宋庆龄,什么时候就开始变得板着脸了?应采儿什么时候就变成淑女了,那么好动,大笑的一个人安静下来就觉得别扭;刘璇演的溥仪小媳妇根本不适合古装剧,男人们应该到还可以,西装笔挺,走路端正。

  《东方战场》观后感(十):《东方战场》

  是烈士们的鲜血,

  用胜利铸造出一个永不屈服于侵略的民族。

  他们正在用一种光荣的归宿,

  震撼着人世间所有的罪恶。

  一个敢于粉身碎骨的民族,

  世界上有何种力量与之抗衡?

  为人民而献身的烈士啊!

  我们为英勇无畏的您们感到骄傲,

  您们的名字将在岁月的长河里流淌万年。

  为烈士而恸哭的人呐!

  请把悲愤和眼泪化作力量,

  为了信仰的光辉道路,

  而奋斗终身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