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画廊外的天赋》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画廊外的天赋》影评10篇

2022-04-06 03:32: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画廊外的天赋》影评10篇

  《画廊外的天赋》是一部由班克斯执导,班克斯 / Mr. Brainwash / Debora Guetta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画廊外的天赋》影评(一):艺术界的阿甘正传

  你以为这是大神班克斯的故事?NO!这是一个卖衣服的法国佬逆袭成为现代艺术家的故事。

  法国的中年服装店老板泰瑞对艺术一直就有着执着的最求,从最开始拿着摄像机不停的拍摄,到跟着街头艺术家做牛做马,成为他们信赖的人,然后不断从他们那汲取创意和灵感,当然还有动力,最后把他们的能力借为己用,开办自己的Life Is Beautiful大型展览,成为有名的Mr.Brainwash,开始大把大把赚钱。这一切就像艺术版的阿甘正传:一个没有艺术专业教养的中年服装店老板,有时候还傻傻的,跟着街头艺术家满世界跑,叫他干啥就干啥。他痴迷摄影却又从不看自己拍摄的东西,就这么一直拍一直拍,班克斯说你去做自己的设计吧,他就去做,在很短时间内弄出了专业艺术家都完成不了的大量作品,然后是取得巨大的成功......也许唯一不同的是他会“利用人”,他雇其它设计师为他做东西,他只做选择,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他用班克斯发给他的短信做广告语,用班克斯的其它艺术家朋友来打点展会,他做的只是选择和安排他想要的!他没有专业技能,但他会一直朝着这个方向不停地跑不停地跑,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跑,跑到最后超过所有人,成为最大赢家。

  他就像一夜爆红的明星,成为艺术设计界的宠儿,他之前认识的街头艺术家好友对他的评价感觉得到不是太好但又不得不承认他的成功,他的成功来自于对其他艺术家创意灵感的模仿,他的大量作品都像是安迪沃霍尔和班克斯等现代艺术家的风格延续,不能说是抄袭,因为他做了改变,这也可以知道为何他没成名之前班克斯说他是自己人,什么都和他讨论,到后来他出名后班克斯说自己再也不想与他合作,班克斯应该是觉得自己被利用了吧。

  我觉得泰瑞是一个总体看起来傻傻的,天赋并不高的人,但他就是有股子拼劲,他可以为了艺术与妻子孩子分离;他可以妥协个人意志全心全意跟着艺术家们学习;他也可以把自己毕生积蓄投到一个不知道后果的展会上,他做的只是不停去做这件事而已。

  就算他的傻和不顾一切会伤害到和朋友们的关系,不过我觉得他为朋友们做的事也不少了,泰瑞没有天赋但并不意味着他不能超过自己那些艺术天分满满的朋友,他也是这么多年来一直心心念念为了艺术吃过不少苦头的。另外,泰瑞的成功不仅要归功于他的执着和奋不顾身,也要感谢这个“快时代”的审美品位和潮流标准,让泰瑞能够在几年的奋斗中“快速地”上位成为大家都以为的“牛逼艺术家”了。

  最后还想啰嗦一句对班克斯的崇敬,他的创意实在棒歪歪啊,所有设计和创作都不得不让人拍手称赞,所以说要变成牛人就得跟着牛人混(xue xi)嘛。

  《画廊外的天赋》影评(二):艺术家?商人?

  这部影片纯粹是冲着Banksy去看的,不仅是因为他的涂鸦,还有他的神秘。他的画已经摩拜过无数次了,本来以为在这部电影里能看Banksy,哈哈哈哈哈。。。太天真了!不过看到了很多喜欢的涂鸦艺术家作画的过程,实在是惊心动魄呀,太刺激了!

  对于泰瑞,想说两句。这个无意中踏入涂鸦艺术圈的泰瑞,他真的是超级幸运,我指的幸运不是说他有幸见识那么高水平的街头艺术,然后将自己的艺术造诣突然上升到了一个什么高度,而是他有幸能结识那些艺术家,并且得到他们的信任成为朋友,特别是神秘而牛逼的Banksy,但感觉Banksy后面有感觉到自己掉进了泰瑞挖的坑里。说到泰瑞,我觉得他更像一个商人而不是艺术家,艺术家应该是要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的,就像一谈到波普艺术,你自然会联想到安迪沃霍尔,而泰瑞,他模仿痕迹太重了!他的版画,除了不同的颜色运用,几乎感觉不到任何超越前人的创作新意,唯一的卖点是Banksy的加持。

  影片中的街头艺术家,几乎都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表达他们眼中的社会,表达真善美,表达喜怒哀乐,我觉得艺术应该是这样的。好的艺术应该是能让人产生不同层次的体会的,而泰瑞的作品,看到的第一眼,我想到的全是艺术家。

  《画廊外的天赋》影评(三):在中学的美术课本上第一次看到Banksy的作品就很喜欢!

  it's the name of my best friend, he killed himself when we were 16, I just do it to comemorate his life. 这句话在这部片中算是打酱油的吧,不过却是最感动我的一个点。在我看来,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好玩,还有纪念。而创作会否成为艺术,在你真正创作的时候,我想应该是没空去考虑的(当然它是否会受人追捧就更不在考虑范围之列了)。创作是私人情绪的外化,是为了填补生活的亮色,就像我们在看Banksy的作品总会笑一下,觉得很有意思,轻松的感觉;创作是为了抓住那些美好的时间,逝去的,即将到来的,在脑袋里不断翻滚着要出来的,念头。

  看这部电影有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就是原来你以为它会是个接头涂鸦的纪录片(其实也确实是),但它有自己内在的情绪,这是非常Banksy的作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却不把自己置于明处。这是一部“发泄”式的作品,要表达的东西很强烈,表达的方式却几近“委婉”。

  但我们还是都得到了Banksy的点。做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事和做让别人觉得屌的事是有本质区别的。

  op art was never a bad word to me until I saw Thierry's show in L.A. It was then I found the line between what looks cool but has no meaning and a piece that maybe continues a deeper conversation. It's helped me not to make those mistakes in my own work, the cheap shots, ever again.

  最后提一下,Banksy的很多作品都是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的,这是他区别于很多其它杂鱼的内在精神。在“厚德载物”引来激烈讨论的此时此地,这点很值得我们关注。

  《画廊外的天赋》影评(四):你们啊,居然真的会买这坨屎

  --班克斯鉴定学·第一课--

  --背景介绍及影评--

  英国涂鸦艺术家班克斯(Banksy)倘若生在中国古代,一定是可以被司马迁写入《滑稽列传》的人物。

  要不然,也该出现在金庸笔下,踏梦而来,以剑为笔,随风潜入夜,刷刷一通画。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真正的大侠高手都这样,所有人都听说过他,但没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他拥有撬动百万级艺术市场的能量,却时不时开启嘲讽模式,不带脏字地把当代艺术骂得狗血淋头。“高级黑”不是我杜撰的称号,是他最喜欢的外号:quality vandal,高级破坏者。班克斯实在太像武林中人,连西方人都把他比作侠盗罗宾汉:擦着法律边界,行仗义之事。只要在街角见到那只睥睨天下的小老鼠,人人便知,班克斯曾经来过,只不过谁都没看见。

  地下艺术圈有很多人选择匿名,一来显得神秘,二来安全,毕竟在很多城市,涂鸦依然是非法的。不过甚少有人像班克斯一样,在网络时代做到完全匿名。这简直是个奇迹,要知道班克斯早已入当代艺术大雅之堂,不仅在伦敦、洛杉矶等地办大型个展,还拍电影,出书,甚至于近日将一个英国小镇改造成超大艺术乐园,获得全球瞩目。然而对于好奇班克斯身份的人来说,这些并没有什么用。此人既不出席自己展览的开幕式,也不接受面对面采访;拍了一部纪录片,不仅没露脸,连声音都经过了后期处理。也就是说,就算此时此刻班克斯本人敲开我的房门,我也只会把他当作外卖小哥……

  在此强烈建议世界主要城市警察集体学习以下课程:“班克斯鉴定学”,“常见嘲讽伤害与预防”。班克斯的画作在艺术市场上能卖百万级别的高价,但涂鸦则是实实在在的平民艺术、公共艺术。涂鸦的地下属性,妙就妙在它可以复制,却没有“原画”,无论版权。班克斯的足迹遍及英国各城、维也纳、洛杉矶、纽约、巴塞罗那、巴黎各地令人意想不到的街头巷尾,但很多作品都被不明真相的市政府涂掉了,白白失掉了推广艺术旅游的大好机会。也不排除是权威部门恼羞成怒,毕竟,他们一般都是被涂鸦挖苦的对象:一对男男警察在涂鸦中忘情亲吻,颠倒的权力关系中小女孩搜身警察,和平鸽穿防弹衣,列宁梳朋克头,英国女王画着大卫·鲍伊的闪电脸……

  这么一号人物,每当他宣布每一项新计划,这个世界上就有人一头冷汗。比如他在某次展览中放了二百只活老鼠。比如他的洛杉矶展览“勉强合法”(Barely Legal)开幕式上,出现了一头漆成粉色的活体大象,百分百呈现英语俗语“房间中的大象”,比喻“视而不见”。结果,到场的记者们真的全都奔大象而去,对其它展品和议题视而不见,活生生地被班克斯嘲讽而不自知。

  比如近期大热的“暗黑乐园”Dismaland,Dismal(消极阴郁)与land(乐园)两个词的组合,傻子都看得出来是在戏仿迪斯……嘘,你知道就好,版权诉讼可不是闹着玩的。公园游览说明里就有这么一句话,“以下物品严禁带入园内:涂鸦罐,马克笔,刀具,沃尔特·迪斯尼公司法定代表。”

  看看官网上的预告片:“你是否觉得生活中少了点什么?你想要多出来走走?停下手头的工作吧,欢迎来到世界上最快乐的地方。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主题公园。”和谐美好的一家四口,在暗黑乐园度过了心满意足的一天。结尾也特别欢乐,一点都没黑中产阶级家庭价值观。

  反对政权滥用。反对战争。反对庸俗。反对消费主义。反对商品逻辑洗脑……涂鸦侠痛斩当代社会现代病。不同于某些街头涂鸦的个性化表达,与狂暴的反智倾向,班克斯最独特之处却是复杂性:既有少年的理想主义躁动,也有中年的愤世嫉俗,还有老年的睿智;仔细想想,分别能从上世纪无政府主义运动,英国老工业区的社会问题,以及英式Dry Humour冷幽默中找到源流。要说为什么班克斯影响力如此巨大,不得不说,是因为他以儿童式的天真表达,大声揭发当代艺术的新衣,让人如热天饮冰,痛快淋漓,恨不能击节叫好。

  “艺术是当今最大的玩笑。”

  “它是特权者、装腔作势者以及弱者的庇护所。”

  当班克斯的画在苏富比拍卖行卖出高价,苏富比当代艺术部门的一位专家顺口奉承了一句,“他是有史以来身价上升最快的艺术家。”而班克斯是这样回应的:他画了一幅拍卖会场景,众人争先竞标的是一张白纸,上面写着一句话:“你们这群白痴居然真的会买这坨屎。”

  如果你对这句话心有戚戚焉,那你一定要看这部班克斯的电影:《从礼品店退场》(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片名是暗指这一类人,看完画展走之前必须得去趟博物馆礼品店,不买个莫奈的围巾、梵高的冰箱贴就好像白来了一样(其实我就是这样的…)。这部打着“班克斯纪录片”名号的电影,其实既没有班克斯的脸,也不能百分之百确定是“纪录片”;而这部模棱两可的“纪录片”,竟然获得了2011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当然,用这种方式骗班克斯出山是不可能的,即使他赢得奥斯卡,也断然不会去领奖的……

  影片开始于庄重的叙述。蒙太奇段落,采访,一切中规中矩。

  特里·古埃塔,一名法国移居美国的狂热录影爱好者,长相憨憨的很卡通,讲得一口标准法式英语。通过涂鸦艺术家表兄,特里闯入涂鸦者的世界,从此开始疯狂纪录他们的一举一动。圈内大神班克斯是特里的终极目标,在命运的安排下,有一天这位大神居然自己找上门,二人开始愉快的合作生涯。直到班克斯发现,这个一直号称在拍纪录片的法国跟班,好像,精神并不是那么正常……其后的剧情发展,好像磕了药一般飞上了天。班克斯一句无心的提议,改变了法国先生整个人的画风:特里·古埃塔摇身一变,一颗艺术新星冉冉上升。

  等等,这片子到底是不是“伪”纪录片?真不是我阴谋论,关于整部片子是个恶作剧的揣测,自影片上映以来就没断过。不说别的,“洗脑先生”一夜爆红,人生走向实在过于离奇;电影里拍到这一段落,满满的幽默感都快溢出来了,整个一出当代艺术讽刺剧。“洗脑先生”那些模仿/致敬/复制(随你怎么说)大师的“艺术品”,简直把从杜尚到沃霍尔到Keith Harring到巴斯奎特几乎你能想到的所有知名当代艺术家……黑了个遍。更不用提什么开展前摔断了腿,观众排了长队展还没布好这些过于drama的情节,要说没剧本,真的很难相信呐。

  班克斯本人以及特里·古埃塔(至少他的存在已经被证实),一直否认“恶作剧”的指控。前几年特里因为“艺术品”版权纠纷被告上法庭,似乎侧面证实“洗脑先生”展览的真实性。著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他给了片子3.5/4的高分)的理论是,事件应该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哪个独立电影导演会找来成百上千个群众演员,布置出一整个假画展,这不是疯了吗……还有人找到证据,在电影出来几年前,LA weekly就报道过“洗脑先生”的展览,当时他说班克斯的电影“正在筹划中”。

  但我就是觉得这一切很不真实。我认为法国小哥特里·古埃塔的故事是真的,他的展览也是真实存在的,但“洗脑先生”很可能是班克斯授意下表演出来的虚拟人格;他的画可能是班克斯(或许还有Shepard Fairey)创作出来的戏仿之作。展览真的办了,但拍卖记录并没有影片中那么邪乎,电影对“洗脑先生”的艺术影响力作了夸张处理。目的就是,用一部半真半假的伪纪录片,把虚伪的当代艺术市场狠狠涮一把,顺便嘲讽所有不懂装懂的观众、记者、艺评人和艺术藏家。当他们认认真真欣赏“仿制品的仿制品的仿制品”的同时,班克斯则用对电影体裁的戏仿,提出了对艺术的终极质疑。

  以上一段,诸君大可不信。因为我唯一的证据是感性的——影片结尾,被特里涂上“生活很美好”的墙壁,轰然倒下,我脊背发凉了……这是个玩笑吗?如果是,玩笑开在谁身上?虚无主义者班克斯,还有什么是他不能嘲讽的吗?

  2003年,伦敦的一场反战游行,班克斯混在人群中发放贴纸:“我不相信任何事。我只是被暴力吸引而来。”(I Don’t Believe In Anything. I’m Just Here for the Violence.)

  但两年以后,他去约旦河西岸,在伯利恒的一面安保隔离墙上画了两个孩子揭开一扇窗,通向不存在的美好风景。

  打开“暗黑乐园”官网上的参与艺术家名单,除了欧洲、美国,更多艺术家来自以色列、伊朗、叙利亚、巴勒斯坦。

  玩笑开在谁身上?可能是权力秩序,可能是艺术市场,可能是迪斯尼,可能是“暗黑乐园“里面拍照上传不亦乐乎的参观者,也可能是你、我,但不是那些真实承受着贫穷、战争等苦难的人们。我愿意相信,在班克斯愤世嫉俗的外表之下,有一颗悲悯之心;只是这世界承载着太多愤怒,令他无法以真心/真脸示人。

  Life is beautiful… or at least we wish so.

  *部分引言来自《纽约客》2007年5月的文章Banksy Was Here

  **首发自黑蓝文学微信公共号heilanwenxue。有删改。

  《画廊外的天赋》影评(五):《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画廊外的天赋]》A Banksy Film

  http://axinlove.com/2011/04/exit-through-the-gift-shop/

  《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画廊外的天赋]》A Banksy Film

  y @xinl.ve 110411

  Movie Rating:9。

  几乎在帝都的媒体上看不到有关涂鸦的消息,或者不仅仅是帝都,天朝寰宇内也不太有涂鸦方面的消息出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老百姓们还很穷,暂时没有此等精神文明的追求。不过,2000年初出现在北京街头的大头人形,还成惹起过一场讨论,属于半官方的纸质媒体对张大力所希望的“对话”。把自己的“大头像”放置于城市的某一处,期待得到城市的反馈。记者的采访属于他和城市的对话的一种,而随着他的思考,头像的变化(包括加上其它的道具、头像的凿空、路过行人的反应)等,都成了“对话”作品的产物。

  回想这一段历史,因为曾与普通人生活产生联系的涂鸦,现在被挤到无影无踪的地方。在西方,由涂鸦及其衍生品生产的作品,变成了当代艺术收藏的大热门。天朝GDP的快速增长,还是没有给艺术以空间。

  回到本片,《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画廊外的天赋]》从表面上看去是有关Thierry Guetta传记的纪录片,因此类型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提名,但实际上也是Bansky有关街头艺术的一片论文,特别有关Thierry Guetta的巨变。把本片当做是一件艺术作品来看,“A Bansky Film”同时也是“A Bansky Art”。Bansky可以在墙面上创造图画、也可以创作出变形扭曲的“The Murdered Phonebox”,那他为什么不能创作一部纪录片,用Bansky的方式看待下他作为推手形成的“当代艺术”。

  Thierry从喜欢拍摄,到喜欢拍摄街头艺术家的工作,到自己尝试创作,到办自己的绘画个展。如此的人生经历符合耳濡目染之说。Thierry的成功无疑是给徘徊在艺术门外的爱好者一剂强心针。从他的成功可以感觉涂鸦的门槛之底,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似乎只要和Thierry一样,把喜欢变成爱,变成狂热,毋需要天分或练习,就能获得一夜成名。需要做的,不过是将,属于画廊里的经典之作寥寥加上几笔涂鸦,抑或是“改良”下其它涂鸦艺术家的作品。

  “什么是Gift Shop,就是一个把所有原创艺术印在各种大批量生产的纪念品上让你买回家的地方。那里有莫奈的睡莲茶杯,也有Banksy的明信片。”

  英文的电影名说明了如此获得成功的涂鸦艺术的荒谬。在可以无限复制重复的工业制品中寻求艺术,Thierry从“Gift Shop”的商品中拿了一些,观光客也消费了一些。与礼品店不同的是,被视为艺术的涂鸦作品标签多加了几个零。

  ansky到底如何看待Thierry?从电影开始到结束,他一直强调Thierry是他的朋友。对这个朋友,他以制作发行这部“纪录片”的方式,公开了他的看法。Thierry拥有十多年来的爱好,他为街头涂鸦所作的工作,制作的不堪的纪录片,举办了由Bansky推荐的个展,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看似只在客观陈述有关Thierry的事实情况,但从他发现Thierry无法制作出一部像样的纪录片开始,他的口气变成了朋友之间的客套词。而之于Thierry,他受到莫大的鼓励后,开始创作,开始自己的事业,而社会居然就用真金白银认可了Thierry的成功。如此结局,远超出了Banksy的想象。

  本片还包括由Thierry拍摄的Bansky和由Bansky拍摄的Thierry,被放在同一空间进行二人“作品”的比较。Bansky未能弄清楚Thierry成功的原因,大概也未能理解市场疯狂追逐他作品的原因。如同,他只是创作了一个作品,然后就失去了对作品的控制。他的展览能获得好莱坞的捧场(“A Banksy Film”入围奥斯卡),Thierry获得成功又有什么意外。作品的解读、艺术和商业价值等等,均属于跟着渔船飞的海鸥,等着进食这些被抛下海的沙丁鱼。

  谁又比谁多懂了一些涂鸦作品。A Banksy Film是一件Bansky style的作品,也是一件无奈之举。要想自虐的话,不妨把本片看做是一部Bansky嘲笑盲从大众的艺术品。

  Exit.Through.The.Gift.Shop.2010.720p.LiMiTED.BluRay.x264-TiTANS

  《画廊外的天赋》影评(六):艺术的各种姿态和其背后的意义

  当作是街头涂鸦文化的记录片,显得有点儿浮光略影的滋味;若当作是传奇人物Banksy的个人传记来看,更是落得一个捕风捉影的下场,分明就是涂鸦大师亲身上阵拍摄的作品,又岂会厚着脸皮为自己作碑立传?看到一半的时候我才渐渐嗅到反讽的意味,矛头原来指向那些贩卖艺术的商人。他们有的是金钱,并非真正懂得艺术,只是凭借错位的热情,利用媒体影响力,引起一大批观众蜂拥而至,从而投机获利。

  从洗脑先生令人咋舌的人生经历中,我发现自己开始怀疑到底艺术的真谛是什么?为何洗脑先生的作品不能算是真正的艺术品?艺术到底是要追求震撼人心的美学效果呢,还是要不断追求商业价值?如果说米开朗基罗梵高毕加索才是艺术的话,那么街头涂鸦又算是哪门子艺术?如果街头涂鸦能够获得观众青睐,又为何不能当作商品来贩卖呢?

  所有的困惑看到最后也没能完全解决,但起码这部纪录片带给我另一个角度去了解街头涂鸦,以至让我走入到艺术这个无边无际的世界,领略艺术的各种姿态和其背后的意义。

  《画廊外的天赋》影评(七):错在哪里?

  习惯了看完一部电影就去看看评论.结果发现大家几乎都一面倒地批判Thierry如何如何暴发户心态如何如何庸俗如何如何有心计地接触Banksy.

  果真如此吗?

  可是看见Theirry这么多年来一直拍一直拍这些街头文化作品真的直指金钱吗?他本来就没打算获得什么.出展览什么的,也是在Banksy的点化下的而已.

  没错,他的作品很幼稚,与Banksy无可比较.但是你觉得他出名了是他的错吗?

  是整个主流社会的眼光问题吧.

  况且Thierry真的是对街头文化有热情的.他错在他复制黏贴,居然还出名了而已.不过Thierry出名了,真的是一个Joke.(但他的商业头脑真的很不错,巧妙动用了媒体的宣传.)

  Anyway.这是一个大众眼光的问题.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

  但自从有艺术开始,哪一个时代没有这种MBW式的笑话呢?

  一直存在.

  《画廊外的天赋》影评(八):筆記

  - 主片不是關於 Banksy, 而是透過一個喜歡拍 video 的人如何進入到 street arts 的圈子到成為出名的'藝術家', 來突顯商業與 street arts 在今天的吊詭關係.

  - 故事其實拍得挺有趣, 算是挺有敍事的. 但不是很有衝擊力, 故就主片來算只是不賴, 絕未算是很好的一部電影吧.

  - 片中也有介紹幾個出名的 street artist, 像 Space Invader, Banksy 等, 能看到他們珍貴的創作過程, 即管只是少數的鏡頭, 還是很過癮.

  - 碟內還有一個15分鐘不到的關於 Banksy 的短片, 值得一看.

  《画廊外的天赋》影评(九):你们大半夜的跑出去用狂暴的气质给夜空画个大画脸

  其实写这篇评挺不好意思的。事先说好我不是什么艺术家。

  High不需要理由,就像当年看海盗电台的时候high到哭一样,仔细想想,high过之后留下的廉价的感动往往是因为有些人连命根子都不要也要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唔,现在总感觉什么事一扯上人生啊理想啊什么的就粗俗了好多。

  把这个片子推荐给排骨看也是出于很大私心的。想跟他出去干点坏事,守着西边菜地那一整排的墙总感觉是一种资源浪费。一直在想什么时候能用上“悸动”这个词,反正现在就是这种感觉。我不知道排骨想不想玩这一票,因为我知道就算他不想去也会陪我一块去的。像他这类正统的艺术家可能都忙着读名著排话剧写大字作作诗陪老婆什么的......

  初中班里有一个姓吴的男生,矮矮胖胖的,学习不上心又爱闯祸,有很长一段时间坐在我后面。他喜欢在大演草上画画,每次收作业都能看到他在乙啊丙啊旁边画着左轮手枪啦撅屁股的机器人啦耍大刀的啦吸烟的虫子啦,不知道被老师撕过多少本子。当时的我还只是中规中矩地在课本空白处画泳装美女之类的,对他眼中的艺术敬而远之。然后有一天下了晚自习,我回家经过一个比较荒凉的地方,我看到那个男生和另外几个人嬉笑着在墙上喷着什么,我心中腾起一阵优秀共青团员对一切非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所应有的鄙夷,然后快步离开了。第二天早上经过那里,才发现墙上多了一个像是字母组合却胖得认不出来的图案,它就那么放肆地躺在那里,跟墙角的废品一样充斥着一种无所谓。我当时除了张着我偏见的嘴,瞪着我无知的眼,脑子里只剩下昨晚他们因为单纯的满足而发出的那阵笑声了。

  后来我知道那个男生玩涂鸦有一段日子了,还建了网站,再后来就升了高中,没人再想起这个男生,再再后来就上了大学,有了淫淫网,别人推荐好友时才发现这个熊孩子没去上学却做了艺术家,打扮得跟什么似的,玩音乐玩设计玩舞蹈玩汽车......我又感到了五年前的那种鄙夷,不过这次完全是因为满满的羡慕嫉妒,还有恨。

  哦,忘了说了,系里给定下画文化墙的任务,主题是“建党九十周年”,后来又开会说大家不用忙着设计,系里会很人性化地给设计好,大家到时照着画就行,最好统一找一个光线好的时间,给大家拍照。然后我脑海里立刻浮现了一个画面: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我把一桶油漆泼到了系领导办公室的大门上。

  2010.4.14

  《画廊外的天赋》影评(十):个人小感

  i love banksy so much...

  原来之前看过的那么多可爱又犀利的涂鸦是出自banksy之手!!!

  看一半的时候觉得有点闷,再看看豆瓣翻译的中文名,感觉像是那些没有想印象中循规蹈矩从什么世界知名艺术学校出来的“艺术家”;莫非是说街头艺术人的生活...

  结果到后面变成了banksy来“讽刺”那些不断被copy的泛滥,不但没有无个人特色,往往还未有什么thought provoking 之处...

  其实只是大家的出发点不一样——banksy是出于raise the public awareness的目的创作了art of war,来支撑起战争地区的人民要有对生的希望(真心喜欢那些阑珊后的椰林树影跟小女孩)

  而那个说英语有浓重口音的法国人(好纠结的没字幕!!!)或许是想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份潜在的能力去开个画展

  其实本人不懂什么艺术,或许艺术就是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想法跟情绪的另一个更加高深的代名词吧....

  anyway,after watching the film n read some critics,i like that viewing the same things in different standpoints....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