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酒徒》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酒徒》的影评10篇

2022-04-23 03:04: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酒徒》的影评10篇

  《酒徒》是一部由黃國兆执导,張國柱 / 温碧霞 / 韦伟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酒徒》影评(一):(追憶似水年華) x酒徒

  《酒徒》影评(二):一个文人的倾颓——电影《酒徒》观后感

  又一个关于失意文人的故事。不过,拍摄得比绝大多数同类故事有水准。影片在文人和女人的纠葛中开展。男人因经历女人而思考,因经思考而改变。影片中,文人经历的第一个女人是个名叫丽丽的舞女,他希望娶她为妻,却因窘困而遭到拒绝。文人经历的第四个女人也是一名舞女,名叫杨露,两人暗生情愫。舞女暗示文人,希望嫁给文人。文人却因为自身的窘困而不敢对杨露做出承诺,致使杨露嫁给他人。两个舞女,前后呼应,作为表象,揭示了在商业文学统治的潮流中,追求艺术的文人生活的艰难。文人希望坚持自己艺术的追求,却又不得社会的认可,最终只得妥协,改写黄色小说谋生。但骨子里的傲气却无论如何不能平复,只能终日借酒消愁,沦为“酒徒”。

  影片在现实和回忆中展开。那些回忆不是以做梦的形式展现,就是以酒醉后的迷糊状态展现——这和酒徒的生活是贴切的——一种醉生梦死的生活。从文人的回忆中,观众可以得知,文人由内地迁往香港,早年曾经历战乱,在精神上留下痛苦的印记,来到香港之后,又因不得志而倍感创伤。影片(或者小说原著)似乎借“酒徒”反应一代拥有类似经历的文人的命运。

  当然,若去除掉“酒徒”身上的文人身份和个人信息。他所面临的困境,其实也可以说是所有怀抱理想的人的命运。你是为了理想继续奋斗,而是会向现实低头呢?你是否能够承受坚持理想的高昂成本?这些都是很难回答的问题,对于那些还没有得到最终答案的人来说,在前进道路上,达利高傲的脸和梵高忧郁的脸都异常清晰!

  《酒徒》影评(三):我不是文人,但我是男人!

  如果重复又重复用“文学”这个字眼,可能会让很多想看这电影的人,望而却步,不是人人都看过《酒徒》这部小说,不是人人都可以自称“文人”。至少我不是,我只是略懂几千个中文字,又恰好勉强能把这些中文字凑合成有意思的句子的人而已!

  言归正传~~~~

  《酒徒》的确是一部美丽的意淫电影。非常有味道的声线,张国柱。风韵犹存,的温碧霞。还有性感而不裸露的国粹,旗袍。不得不佩服男主角,我作为一个男人,看到他每一个吸烟的动作都是那么有味道,烟里总是藏着“无尽的烦恼”,而这些烦恼就是王太太所说的“原来系咁”“你好似一D都唔觉得严重啊?” 只有自己知道,而旁人只会觉得不过如此

  “这个社会就是有太多聪明人,太少傻瓜。”

  “把她当作妓女,我是英雄。 把她当做爱人,我渺小的可怜”

  有了这么美丽而又具现化场景记忆做铺垫,我要找它的原著看!

  另外还有一个很点题的东西,刚刚顿悟到的(因为我不是文学青年,也不是什么专业影评人,感觉慢了点)

  ——对于女人,其实男人有很多坏习惯都是无法改掉的,即使是“死人霖楼”,你也别痴心妄想去改掉它,只能把他们缩小,留在狭缝里面。如果你接受不了,那就换人吧,别浪费大家的时间。

  ——对于男人,定力,你是必须的,有些东西一错了,就无法挽回,智慧虽然是魔鬼手制的药丸,吞得越多,烦恼越多。但烦恼总比内疚好!

  《酒徒》影评(四):【轉載】舒明〈《酒徒》印象:从小说到电影〉

  《酒徒》印象:从小说到电影 舒明

  小说《酒徒》首章的开始,文字如下:“生锈的感情又逢落雨天,思想在烟圈里捉迷藏。推开窗,雨滴在窗外的树枝上霎眼。雨,似舞蹈者的脚步,从叶瓣上滑落。”小说末章的最后一段,语云:“这天下午,我在日记簿上写了这么一句:‘从今天起戒酒。’但是,傍晚时分,我在一家餐厅喝了几杯拔兰地。”电影《酒徒》的开端与结尾,分别用了一个和两个黑底白字的插入字幕,重现了这些抒情及叙述的文字。

  小说《酒徒》末章第43章的开始,提到“窗槛上摆着一只瓷花瓶,瓶里有一朶萎谢的玟瑰花”, “有人曾经用木屐打死墙上的蟑螂”, “阳光极好。几个学童在对面天台上放纸鸢”,以及“麻雀在窗槛上啄食”。在电影《酒徒》里,花朶凋谢、杀虫动作、儿童耍乐和小鸟啄食的情景,全部活现在镜头下。

  黄国兆的《酒徒》,是十分忠于原著的电影。刘以鬯的《酒徒》,充满意识流的描写与叙事,以及对中外文学的大量感想和批评,本来很难改拍成电影。但首次执导的黄国兆却大胆集资、于挑战、细心改编与精妙演绎,结果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要改编近300页的长篇小说《酒徒》为约100分钟的电影,必须删去原著的不少情节。把小说改拍成电影,最好选用短篇或中篇,因为短篇容易增补情节及充实内容,例如川端康成的《伊豆舞娘》(1926),或契诃夫的《贵妇与狗》 (1899)。中篇的长度亦刚好恰当,例如托马斯‧曼的《威尼斯之死》(1912)。长篇比较适合改拍成电视连续剧。艺术性高的长篇小说尤其难以处理,电影史早已证明,成功者不多,而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有时,不忠于原著的电影因为摆脱了文字的束缚,反易取得光芒。取材于小松左京的手掌小说《殉情》和刘以鬯的《对倒》的《花样年华》(王家卫,2000),即属此类。

  《酒徒》的主人公刘先生是个没有家室的上海人,一位有文学修养的中年作家,十分熟悉现代西方文学。他在香港卖文维生,是个不可救药的酒徒。他被自资创办《前卫文学》杂志的青年麦荷门所敬重,但他写的武侠小说不受欢迎,无奈沦为小报黄色小说的撰稿人。他亦是一个烟民,徘徊于烟酒带刺激性的世界,不断回忆过去、逃避现实与放纵想象。他吃喝玩乐,借钱渡日,和他相熟的女士依次为:旧情人张丽丽,房东17岁的女儿司马莉,徐娘半老的新房东王师奶,为家计被逼下海伴舞的少女杨露,以及误认他为亡儿新民的雷老太。他写的电影剧本被导演莫雨据为己有,得不到三千元酬金的分毫。他因一再入院治理而触怒编辑,连写稿的地盘也失去……

  小说《酒徒》的第41章,有这样的一小段:“在我喝下‘滴露’之前,我以为我已失去一切;喝下‘滴露’之后,我彷佛又重获失去的一切。”电影《酒徒》保存了书中不少这类的警句,大部分的精彩情节,近八成的艺术菁华,与作家被逼沦为爬格子动物的痛苦。影片的画面蒙朦,有点法国印象派画的风味;独白丰富,刻划出一个落魄文人的心境;粤话国话交错运用,呈现60年代香港的社会风情。映象与字幕的巧妙运用,亦提供了观影和阅读的双重品尝经验。《酒徒》里抽烟和喝酒的场面之多,更为银幕上所罕见。而这位心地善良的酒徒的内心挣扎,恍如被覆盖在酒杯内的大蜘蛛那样,不管如何努力想脱离困境,也徒劳无功。

  黄国兆的《酒徒》,既是诚意之作,也是成功之作。诚意见于编导的执着,磨剑十年,把“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忠实地搬上银幕。成功则得力于众演员 (张国柱、温碧霞、蒋祖曼、江美仪、郭善珩、韦伟、严浩、林超荣等) 的倾情演出,以及后台任务人员 (执行导演陈荣照、美术总监黄仁逵、摄影指导钟有添、剪接雪连、配乐吴杰等) 的鼎力合作。我相信未读过刘以鬯原作的观众,看完电影后会有阅读原著的冲动,而曾经读过该小说的人,观影后也有再一次翻阅《酒徒》的想法。改编香港文学名著的电影不多,而《酒徒》是一次漂亮的示范。

  (原刊香港出版的双月刊《文学评论》第10期,2010年10月,第103-104页)

  《酒徒》影评(五):《酒徒》的成与败

  电影《酒徒》改编自香港作家刘以鬯的同名小说,描写一个中年稿匠为了谋稻粱,抛弃文学理想变作犬儒主义者,只写黄色小说和武侠小说,酒精是他唯一的疗方。

  这个故事将作家的潦倒处境写得入目三分,对文人来说是不能回避的杀伤力,令他们铤而走险甘愿为刘以鬯作嫁衣裳。说铤而走险是不过分的,《酒徒》作为中国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意识流长篇小说改编起来自然困难重重。2004年,“导演界的村上春树”王家卫以《酒徒》为灵感,拍出一部支离破碎的《2046》,一上来就引用书中文字打造氛围感:所有的记忆都是潮湿的。但他把作家的郁郁不得志浪漫化,酒徒成了“好色之徒”,不谈理想只耽风月,于是王菲成了梁朝伟的枪手,“虽然她是个女孩子,但她的黄色小说写得不错”。

  我以为,改编是导演和作家之间的一场角力,谁比谁风格浓烈基因强大,最后生出的小孩就像谁。王家卫是stylist,有自成一体的语言系统、用镜方式、叙事手段,他借刘以鬯的尸还自己的魂,是故能够与原著在不同的领域里分庭抗礼。

  但《酒徒》的导演黄国兆有不同的发起思维,他求的是忠于原著、稳中求胜,修改亦是在枝枝蔓蔓,不敢下狠手的。刘以鬯以诗的语言写小说,并采用复调的方式,令酒徒分裂出两个角色,一个关注外部,一个着眼内省,两个声音交替说话,是很有现代意识的做法。黄国兆的处理方式是加入大量内心独白,并以黑底白字字幕转场,亦步亦趋到几乎完全不动脑筋。 

  并且,为了照顾对严肃文学不感兴趣的普罗大众,他删掉了书中谈论文学的部分,弱化了小说的诗意,简直像是婚礼上重情义的伴娘,就是为了衬托新娘而来,凡事都按偃旗息鼓的规格走。唯一开的玩笑大概是这一段字幕:“我梦到四十年后,有香港导演把我的小说改编成电影,但是这位导演没有付给我一分一毫。我梦到五十年后,又有香港导演把我的另一本小说改编成电影,这是我第一次收到电影版权费。值得干掉一瓶拔兰地。”是戏中鲜少令我耳目一新的地方。

  故事中有个热血青年麦荷门,一心想要拯救严肃文学,即使在自己所创办的杂志滞销时仍然意志坚定:“只要有一个忠实读者,《前卫文学》就会继续出版。”在文人商品化的那个社会,麦荷门仿若得了文学幼稚病,注定要兵败如山倒。然而最可悲的是他有野心办一本第一流的文学杂志,可是收到第一流的稿件,竟无法辨识其优点。黄国兆早在十年前,就跟刘以鬯买下了《酒徒》的电影摄制权,可见也是野心蓬勃,他本打算做监制,却眼看合约即将到期仍无人问津,便把心一横,亲自披挂上阵。但囿于才气、资金、市场的限制,一如《酒徒》中的那个热血青年麦荷门,“具有普鲁斯特的野心,但永远成不了普鲁斯特,理由是他只有野心”——一种非常动人但也是稚气的野心。

  好在这部电影在选角上的极大成功:

  老牌艳星温碧霞放弃妓女一角,转演深闺怨妇王太太,床戏、挑逗通通点到为止,衣服穿得严严实实,铁了心要走内心戏,戏外她感慨万千:“原来一个女人遭男人拒绝,会这样难受。”她想突破演技,但这不同于“要把脱掉的衣服一件件穿起来”的负气式决心,温碧霞已过不惑之年,又嫁得如意郎君,事业有成不过是锦上添花,偶尔接演合胃口的片子过过戏瘾罢了。

  长年在喜剧片里装疯卖傻的毛舜筠终于在《酒徒》里做了一回惊艳的“绿叶”,穿着旗袍,扭着腰肢,目光轻佻,一只手叼着烟,朱唇微启,吐出烟圈来了,云里雾里的,怎么定睛都是虚焦。 你才觉得说,张国荣当年爱到想娶她是有道理的。

  房东的小女儿司马莉,洛丽塔式的早熟女孩,甜蜜中带一点狎昵,“告诉你一个秘密啊,不过,你要发誓不跟比人说••••••我想你也不会跟别人说的啦,我15岁时已经堕过胎。”她的笑容缓缓从脸上浮出来,有如厌世老妓。由于受演员外形所限,黄国兆做了一个无伤大雅的改动,将司马莉的性诱惑诠释为一种小孩子式的顽皮与狡猾,也是非常合宜的。

  蒋祖曼一人分饰两角,常常是麦荷门的镜头一结束就接一个舞女杨露的大特写,却毫无破绽,演技化妆都极到位,还有一场激烈床戏,令人感叹蒋祖曼真是雌雄同体的尤物。

  作家刘先生由老戏骨张国柱扮演,兼具文人形骸与浪子气质,即使年纪偏大仍然入型入格。临近片尾有一个镜头,他在烟雾缭绕中失声痛哭,面目又像敞声大笑,叫我看了比他还难受,但他笑一场哭一场还是要回到现实里去,酒酒酒••••••他在醉醺醺中间接害死了房东雷老太太,戒酒是件容易的事吧,他第一千零一次痛下决心要戒酒了,“但是,傍晚时分,我在一家餐厅喝了几杯拔兰地”,然后字幕淡出,影片自顾自地结束,完全把我们扔在绝望里了。

  或许,电影《酒徒》的成功就是忠于原著,而它的失败是过分忠于原著,但导演黄国兆的野心与坚持仍打动我之甚,他已年届六十,是香港资深影评人,《酒徒》是其执导的处女作,只为完成自己内心之追求,他说“大不了马革裹尸,遗臭万年”。在温哥华的首映礼上,有个韩国女孩看完后过来要跟他拍照,因电影令她动容。黄国兆令我想起这样一类人,不断向生命发起挑战,看生命敢不敢让他们做他们爱做的事,为此我十分尊敬他。

  《酒徒》影评(六):谁的酒徒不重要

  《酒徒》最大的问题在于导演黄国兆,一个做了十几年的资深影评人,终于按耐不住寂寞而动用了号称中国第一本意识流小说。不能够否认,导演的确避免了很流俗的小资嫌疑,但也暴露了一部影评人电影最大的缺点:站的太高,不接地气。

  电影中一段字幕大概这样说:我梦到30年后,有人将我的小说拍成电影,但他没有给我一分一毫。10年之后,又有人将我的小说拍成电影,这一次他们给了我版权费。这一段明显是导演自己对于王家卫拍摄《2046》的不满,但《酒徒》一片中充斥着对王家卫风格的模仿,如此看来王家卫借用了《酒徒》的故事立意,而《酒徒》借用了王家卫的影像风格。

  片中字幕运用的太多,本来流畅的叙事发展和情感酝酿全部被打断。时不时的注入战争因素,使得影片显得杂续过多。一个好的文学改编是要有魄力对文字进行删减的,而黄国兆过于周到的忠于原著,则将自己电影的节奏一一打乱,无论在影像上如此下功夫,破碎的电影叙事结构是无法被弥补的。

  《酒徒》影评(七):意识流,流于意识

  很多好的电影改编自名不见经传的小说,在导演的二次创作下,绽放出另一种光辉。相反,很多不错的小说改变的电影,却难以突破原作的框架,应该就是导演和作者的角力中,失去了自己的主导。

  酒徒的原作小说并没有看过,据说是启发了王家卫拍摄花样年华和2046的一部意识流小说,酒徒电影也带着七分的王家卫味道,黑屏上的字幕,摇曳生姿的旗袍,颓废的中年男人,以及自说自话的台词。

  刘先生卖字为生,千字八元,读者反馈好可以加到十元。一个博览群书,以普鲁斯特,乔伊斯为偶像的人,在现实的影响下,放弃了严肃文学,写起了武侠小说乃至于情色小说。究其原因,无非是为五斗米折腰。偶像可是伟大,信仰可以崇高,可是有着伟大信仰和偶像的人,未必同样崇高,品味不能成就一个人,反而成了自负和厌世的助燃剂。一边自我厌恶,一边自我放纵,酒于是就成了刘先生的避难所。

  俗话说,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酒精成了刘先生脆弱和逃避现实的借口,女人因为他的软弱而倾心与他,尤其是烟花女子,多钟情与性情中人,正如杜十娘之于李甲。在酒精的作用下,脆弱和厌世成为了难赋的深情。然而酒终于要醒了,女人比男人来的现实的多,纷纷也因为他的软弱,除了虚无缥缈的感情外什么都给不了而离开了他。刘先生自负海量,觉得从不会醉,事实却是,他从来不醒。

  摄影角度而言,这部片子无疑是很美的,香烟的缭绕,火锅的蒸汽,都给片子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面纱,镜头语言也很现代。许多空镜非常之美,雨打树叶,昏暗的街道,和全篇的气氛非常的搭调。只是一会儿粤语,一会儿国语,一会儿又是上海话的,让人非常的不适应。张国柱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和汪狗二人的上海话对白非常的出彩,但是在酒徒中,却无法显现出主人公的性格和胖导演的交情倒地如何,加上非常的不标准,反而有些多余。以及在有字幕的时候,配上过多的旁白,削弱了电影的特质,书不像书,片不像片。本来想打四星,因为这乱七八糟的旁白只能减去半颗。

  片子的完成度还是很高,结尾的时候,刘先生因为老太太的自杀振作了一瞬间,又开始沉沦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醉过的人才能理解酒的好处,醒了的人才会知道酒杀伤力。没有好的本子,就很难有好的电影,可是相反的,好的本子,反而成了电影的束缚,在电影外给了我们一个难以结束的话题。

  《酒徒》影评(八):出賣理想----是誰的悲劇?

  一個熱愛文學的人,為了一百塊錢而出賣文學,那是屬於他個人的悲劇?還是整個社會的悲劇?

  熱愛文學的人,甚至以文學為職業的人,普遍都有一種傲骨,總覺得自己是與眾不同的。影片初段,主角劉先生也是這樣的人。他雖然未算一個頂尖的大作家,但為了維護文學的理想,他不會濫寫劇本,即使有三千大元的引誘,即使面臨拮据的生活,他也會斷然拒絕。另一方面,煙,他吸得很多、酒,他喝得很兇、身邊的女人也換來換去,他熱愛這樣的生活,亦認為沒有甚麼不妥,因為他認為自己與一般的凡夫俗子不同的,是可以駕馭並且理應這樣的。他留戀奢侈的享受,可是卻不願為這些享受付出(放棄理想)。

  在只有享受而沒有「付出」的情況下,他生活終於出現了問題。他開始為錢動搖自己的理想,寫色情小說。這一步讓他徹底的萬劫不復。可能有觀眾會認為,他昔日的同伴,荷門,曾給了一個拯救的機會,就是邀他為前衛文學投稿,如果劉先生願意答應荷門,說不定可以得到拯救。但我並不這樣認為,一個沉淪了的人,即是有人向他伸手拯救,他也寧願拒絕,選擇沉淪。結果,他的戰友(荷門)放棄了他,再也看不起他了。昔日仰慕他追求理想的紅顏(张丽丽、杨露)也一個個離他而去了。愛護他的人(老太太)也因他的墜落而死。這世上,劉先生已再沒有一個支持他的人了。借用影片中荷門的一話(即使只有一個支持者,亦應該繼續出版下去),如今,劉先生沒有理想,也沒有支持者,還能夠被拯救嗎?這樣的一個人是否十分悲哀?

  然而,這真的只劉先生個人的悲劇嗎?還是.......

  這是一個社會的悲劇。懷抱理想的劉先生,才情横溢,是誰迫使他要寫色情小說?是完全因為他自甘墜落嗎?影片中有這樣的幾個對白:(現在讀者的水準之低,欣賞不了文學的,還是寫色情小說能賺錢)、(現在的電影,劇本隨隨便便就可以了,反正沒人懂欣賞)。

  因此,社會上的人,都有份推劉先生進悲劇的。

  《酒徒》影评(九):电影《酒徒》:小文人脆弱的做人底线

  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78496第二遍看电影《酒徒》,两次相隔不到一个月,还是津津有味的从头看到尾。喜欢这种风格的电影,如《海上花》、《花样年华》……说不上为什么,就是感觉这种电影有味道。酒、女人、金钱都是极具诱惑性的东西,自诩清高的文人一旦陷入三者勾兑的生活里,也是不堪一击,坠入无底的深渊。

  张国柱主演的刘先生,是那个时代典型的小文人,卖文为生穷困落魄、居无定所,生活的拮据,有时候需要女人的接济。中国自古就有笑贫不笑娼的传统,文人混得不如舞女、妓女,在尊严上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偏偏张先生又是个酒徒,入不敷出,虽然穿着体面保持着文人的自尊和高雅,但内心的苦闷也唯有自己知道。

  自古名士多风流,酒色之徒向来不分家。面对房东17岁女儿司马莉的勾引,刘先生尚保持着做人的底线,即使在喝醉的时候,依然能做到坐怀不乱。由此可见,文人的乱与好色,并非毫无原则。后来房东家女儿告诉他一个秘密,15岁的时候就堕胎了,他告诫她太新潮了不是好事,司马莉笑他太老派。在新潮与老派之间,他选择了老派,没有向时代妥协。

  但此刻,刘先生的底线已经被腐蚀了。在餐厅里,红颜知己张丽丽将一卷钱塞给他的时候,经过不坚决的推辞后,他还是半推半就的接受了。一个文人沦落到花女人的钱,用他自己的话说,成了吃软饭的。但这只是吃软饭的开始,搬到风韵犹存的王师奶家后,是真的酒后乱性了。文人的弱点在于优柔寡断,虽然和王师奶发生了一夜风流,但刘先生碍于自尊,却不愿与她建立稳定的感情关系。

  在纠结与女房东的感情之际,刘先生的纯文学之路已经走进了死胡同,期望写电影剧本赚点外快,不想却被精明的商人所骗。当王师奶给他钱接济的时候,他的自尊再一次被伤害,唯有选择第二次搬家。实际上,刘先生已经毫无文人的自尊了,只是不愿意承认而已。他住在王师奶家,相比王师奶未必会给他要房钱,提供免费的酒喝、饭吃,试问这与收王师奶的钱有什么却别呢?在“玩弄”了王师奶的感情之后,拍拍屁股走人,害得王师奶吞露滴自杀,此刻的刘先生的底线和人品又降了一格。

  这还没有结束,搬到雷氏夫妇的房子后,刘先生又认识了年轻舞女杨露,当然依然只是逢场作戏的情欲,他是不愿意放下文人的臭架子娶一个舞女的。在事业上,刘先生依然苦闷着,与朋友合办的《前卫文学》,还没有开始就放弃了。为了弄钱喝酒,他写起了不耻的黄色小说《潘金莲与包租婆》,情节发展到这个地步,你说是卖文的刘先生格调高一些,还是卖身的妓女格调高呢?面对未成年的雏鸡,刘先生到底没有沦落为“禽兽”。这是文人的死结,坏的不够彻底,纠结于做个好人,却又向往流氓的实惠。

  刘先生悟到了:越是卑鄙无耻的人越爬得高,那些忠于良知的人,永远被压迫在社会的底层,遭人践踏。在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后,他绝望了沉沦了,躲在酒的世界里浇愁。但“吞的越多,烦恼越多”,酒终究不是灵丹妙药,上瘾了就是毒药。因为酒,他害死了慈祥的雷老太,因为酒,身边的女人一个个离去,因为酒,他的文学梦越来越远。

  心安理得的花雷老太给的3000元钱,最后还喝酒气死了雷老太。在当天的日记里,他写下了戒酒,结果又跑去买酒喝。电影没有交代刘先生的结局,是因为没有必要了,失去了写黄色小说的收入来源,山穷水尽的酒徒还能挣扎多久呢?

  《酒徒》影评(十):既然不能逃离,那就被酒麻痹

  香港2010年的文艺片。

  一个落魄的作家,经历过日军攻占上海的战争,脑海里残留着战争的残酷的记忆。在六十年代的香港,郁郁寡欢,真正的文学没有人看,剧本被剽窃,迫不得已以写色情小说为生,整日酗酒,用酒来麻痹神经。结识的女人,都离他而去。最后,视其为儿子的老太太,竟因为他的醉酒而割腕自尽。即便如此,他仍然解除不掉酒瘾。

  不禁想起《逃离拉斯维加斯》,那里的酒鬼为酒失去家庭,并立志要喝死自己。收留他的妓女,放纵他的酗酒,最终让他幸福的死去。

  对比这两个酗酒的人,虽然动机截然不同,看到是酒瘾对其意志力的强有力的摧残。

  其实不光是酒,任何成瘾性的东西,都能使人沉醉其中而不能自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酒徒》的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