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法外之徒》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法外之徒》影评10篇

2022-04-07 03:02: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法外之徒》影评10篇

  《法外之徒》是一部由拉契得·波查拉执导,贾梅尔·杜布兹 / 罗什迪·泽姆 / 塞米·鲍亚吉拉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法外之徒》影评(一):开头的大屠杀颇煽

  当我们决定有所改变,建造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结果悲哀的发现没有阶级根本就无法进行改变,然后重复着每一次历史,用无法纯洁的开端来进行着一场场无谓的革命。

  以上只是单指理想主义者如果真的要或得成功就要把自己变得不纯粹,否则永远就是炮灰,所以炮灰是可悲的,但是必要的,问题是如果真的知道自己是被利用者,还会坦然的去执行吗?

  人其实只要农妇、山泉、有点田就可以,所以才有了桃花源般的理想,奴役他人乃至民族,只是从霸占的土地上进行不平等的交换,无谓,少点欲望大家都能过得很好,天天打个屁仗啊,打倒霸权主义的欧美帝国,......主义万岁永存。

  不知所谓的不知在讲什么,本片颇闷,可看一次。

  《法外之徒》影评(二):一颗子弹的故事

  这部电影讲述三个兄弟的坎坷生命,这部电影场景繁复、耗资庞大,这部电影由四位戛纳影帝联手演出,这部电影入围201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然而,这部电影参加戛纳影展时,却引起法国民众示威抗议、全城戒备。这是一部法国出资拍摄、法籍阿尔及利亚导演执导的作品,它控诉法国在1945年对阿尔及利亚人进行血腥镇压与大屠杀。对于这部电影,法国人说阿尔及利亚人恶意扭曲事实,阿尔及利亚人说法国人不敢面对现实。

  《法外之徒》的导演拉契得-波查拉出生于阿尔及利亚,但幼年便随父母移民到法国。在2006年时,他所拍摄的《光荣岁月》获得国际好评,一举将片中5位演员推上戛纳影帝的宝座。《光荣岁月》讲述的是阿尔及利亚士兵与法国军队联手奋战,于二战中取得最终的胜利。然而在5年之后,拉契得-波查拉却掉转枪口,用原班人马和法国资金回头控诉法国在二战之后对阿尔及利亚的残暴。

  法国殖民统治阿尔及利亚长达132年,两国之间的恩怨纠葛绝不是一两句话便能概括说明。近年来以此为议题的电影作品不在少数,《隐藏摄影机》和《人神之间》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创作并备受肯定的影片。从传达的意涵和立场来说,《法外之徒》与《隐藏摄影机》相同,都是一面倒地指责法国一方,只是《隐藏摄影机》采取的是抽象概念,而《法外之徒》则写实直白地进行控诉与谴责。

  《法外之徒》与《人神之间》在拍摄手法上完全没有相似之处,然而两者却形成强烈的对比。对于两个国家之间的纠葛,《人神之间》淡化历史与宗教冲突、从“爱”来切入,《法外之徒》则是强调政治纠葛、从“恨”切入。如果说《人神之间》描绘人如何挣扎取舍、最终无怨无悔地投向上帝的怀抱,那么《法外之徒》便是描绘人如何受苦遭难、最终不得不摒弃人性投向恶魔的怀抱。

  从叙事的方式可以看出来,导演尽管赤裸地控诉法国政府对阿尔及利亚独立的打压与屠杀,但仍旧力求淡化立场的鲜明性和议题的冲突性。影片将焦点放在三兄弟身上,细致刻画三个性格和主张不同的人,如何一步步地踏上“恐怖份子”的不归路。事实上,如果撇开历史背景,《法外之徒》给人的印象如同一部黑帮电影,主要阐述的是黑道兄弟的堕落历程。然而,影片对外在事件的描绘,尤其是法国警方的刻画,却又抱持明显的敌意。

  至于老三,在独立照顾母亲时,他选择加入黑帮,却因此被母亲和贫民窟里的同胞所排斥,他最大的心愿便是经营自己的拳击俱乐部,培养出一个成功的拳击手,让母亲能以他为荣。虽然他对以恐怖手段争取独立的方式不认同,但也同意与二位哥哥合作,借由革命游击队的帮助扩大自己的黑道势力,他再从获利当中提出相当比例作为他们的活动资金。

  ■影片中三个兄弟的出发点完全不同,革命游击组织和法国政府的立场相互对立,然而最终的选择和结果却完全相同,这是《法外之徒》这部影片最发人深省的部分。

  老三是三兄弟里头最没有理想的人,他不认为国家独立值得用大量鲜血来换取,在他天真的心目中认为,如果能培养出一个成功的阿尔及利亚籍拳击手,让阿尔及利亚人获得法国拳击冠军,这就能为阿尔及利亚谋得国际的关注,就能荣耀自己的国家。然而,其他人并不认同他的观点,觉得一个爱国的阿尔及利亚人决不能以法国人的身份站上世界顶峰,这是对自己国家的背叛。因此当老三所带领的阿尔及利亚裔拳击手打进冠军赛时,革命游击组织甚至对老三和拳击手下达死亡命令。

  ■要完整地还原一个历史事件确实非常困难,立场和角度总会影响人们看到的。我们可以比较《法外之徒》和《黑鹰坠落》这两部电影的立场和角度。在两个事件中都涉及一个西方强国和一个落后小国,两个事件中都在落后小国里产生巨大的伤亡人数,在西方强国里产生小量的伤亡。透过《法外之徒》我们看到历史中的因与果,一种以暴制暴的无奈宿命,但在《黑鹰坠落》中我们看到什么?一群英勇无比的美国军人,散发伟大的光辉,为了袍泽之情不惜穿越暴民的重重包围互相拯救,还看到美军强大的火力与部队实力,以及美军脱困后当地百姓那充满感激的脸庞与泪水。

  虽然《法外之徒》在立场上不免有一点偏颇,但与《黑鹰坠落》相比较后,各自影片格局与视野的高下当场便区分出来,导演身为一个文化人的诚意也表露无遗。

  《法外之徒》影评(三):神话里面有魔鬼

  当祖国与自由不共戴天,战旗为谁飘扬?用一位金发美女代表支持FLN的法国精英,编导的好恶一目了然。法国知识界的主流“爱国派”和以加缪、阿隆代表的温和、保守派,与萨特领袖的左翼阵营的论战之激烈,影响之深远,甚至超过了阿尔及利亚战争本身。

  “用行动而不是言词来承担义务”的萨特,仿佛法兰西爱国贼的照妖镜,他公开号召法国人联合阿尔及利亚人反抗殖民者,以爱国就是不让政府伤害祖国的方式唤醒公众。侥幸躲过数次炸弹袭击后,萨特毫不退缩,与坚信“法国的官方政策背叛了法国的价值观”的让松等名流用游行、声明、演讲、输送资金等方式帮助国家的敌人(FLN)。

  日益受到冷落和曲解的萨特,让人想起阿隆所谓的“知识分子的鸦片”,浅薄、随大流并非沉默的大多数所独有。萨特是“躺在资本主义的温柔乡里咒骂资本主义的伪君子”、西方左翼“患有间歇性智力癫痫,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作,在政治狂热的电击之下,陷入迷乱状态”,这些批评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却忽视了萨特真正的价值:反抗纳粹、反对美国种族歧视、批评欧洲在犹太人问题上的虚伪、1964年谢绝诺贝尔文学奖、1968年怒斥入侵捷克的苏军为战犯,因冀望于苏联(萨特后来承认自己在苏联问题上撒谎)而备受诟病的萨特从未改变大知识分子独立千秋的反抗者造型:政府无论做什么、怎么做都是“错”;政府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偏激自有偏激的价值。意识到极权无法创造出公正、平等的社会,站在萨特肩膀上的西方新左派更加激进,反对跨国公司的“统治”、推崇人权高于主权、积极推动国际社会阻止种族屠杀等人道主义灾难的发生,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空袭利比亚都能看见新左派的强硬立场对联合国和北约的影响力。

  在细节处理上,影片的艺术成就或许不值一提,但在肯定阿尔及利亚独立具有合理性的前提下,反思战争双方的恶行,“有如干将出匣,寒光迫人”,令表现爱尔兰独立战争的《迈克尔•柯林斯》(1996年威尼斯金狮奖)、《风吹稻浪》(2006年戛纳金棕榈奖)等著名的欧洲左翼电影黯然失色。(新民周刊)

  《法外之徒》影评(四):阿尔及利亚-法德的恩怨情仇

  难道是德国人资助阿尔及利亚人摆脱了法国的殖民统治吗?主人公是去德国拿到了武器,片中那个给解放组织送活动经费的金发女子是否也是德国人呢?

  法国和德国之间的争夺欧洲霸主的竞争和恩恩怨怨,在二战后,仍然没有终结,阿尔及利亚的解放,难道是二战中战败的德国通过资助阿尔及利亚的抵抗运动而实现的,对法国的报复吗?正如主人公所提到的戴高乐在二战期间的讲话一样,法国人反抗德国法西斯是正义的,那么阿尔及利亚人反抗法国的殖民统治也是正义的。你能说谁对谁错呢?

  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是二战的后遗症,是二战战胜国,对世界的重新瓜分。另一个曾经的法国殖民国家,越南,不就是在美国的资助下,打败了法国殖民者,获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嘛。但如果是脱了虎穴,又入狼窝,那么这样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人民来说,又有何意义呢?

  《法外之徒》影评(五):人造的巴别塔:《法外之徒》笔记

  人造的巴别塔:《法外之徒》笔记

  1、与政治有关

  电影翻译作“法外之徒”,是说反对者们反抗不公采取极端手段不在法理范畴之内。那么如何反抗不义?如何对抗暴行?如何获得正义?如果没有印度抵抗组织,甘地能否在印度成功?在政治领域,现实特别残酷,电影里政治对人性的戕害给人印象深刻。

  《法外之徒》里最坚定的革命者阿布有坚强的意志,将自己的七情六欲降到最低,用革命理想消弭犯罪后的愧疚,最后他回归人性,为了兄弟背叛了组织,结果搭上了性命。阿布这样的人能够成功,却一点都不可爱,如果他活到独立日,会成为领袖吗?靠鲜血和阴谋走上权力顶峰的家伙,成为独裁者的几率有多大?

  以血还血以牙还牙,这世界上也许只有守恒定律是永恒的,让人流血必然流血,让人流泪必然以泪偿还。劝人以德报怨者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乡愿,阿布的理想没有错,他的手段则让人不寒而栗,不论是对对手还是对自己人,挡路者死路一条。在革命的血路上,敌人越来越多,阴谋成为胜利的主要手段。阿布还将大哥拉下水,在战场上下不了手的战俘成了心狠手辣的侩子手!

  窃国者侯,阿布成为偶像,赛德则被母亲赶出家门,赛德一心想让阿尔及利亚青年获得拳击冠军,但因为他们参加的是法国的比赛,面临着被暗杀的危险,比起暗杀者,赛德更像真正的爱国者,他想让阿尔及利亚人堂堂正正获胜,革命组织者明知道和平示威会引发血腥事件,这些鲜血成为他们的政治筹码。

  2、亲情的热度

  再次感慨一下法国,一部抨击殖民暴行的反战电影居然能参加本国的影展,电影充分反映革命的复杂多样,故事虽然笼罩在阴谋、血腥、暗杀、阴谋中,却不让人觉得恶心,导演的底色纯净,电影就高尚纯净,与故事题材没一毛钱关系。更难得的是这个特别容易洒狗血的话题,导演处理得理智而严肃。

  《法外之徒》影评(六):我们唯有致以敬意

  为了争取自己国家-阿尔及利亚的独立,三兄弟在法国进行着不懈的抗争,那是用鲜血和生命进行的抗争。其实对于那些背叛的,畏缩的本无可指责,因为对于那遥远的祖国,每个身处异乡的人所表达出不同的感情都是可以理解,我们唯有对执念于祖国的独立并为此抛头颅洒热血的人们致以无尚的敬意。没有他们,没有他们有时近乎于疯狂、近乎于歇斯底里、近乎于冷酷无情的执念,独立或者革命都只能是一句笑谈。而他们的执念不仅得到的是人民的爱戴,也得到敌人的尊重。如此得到的尊严,才是国家、民族不可被轻视的尊严。

  此片在亮相戛纳电影节时受到上千法国人的游行抗议,但最终进入戛纳竞赛单元。在如今的法国(2010)对一部描写上世纪60年代法属殖民地人民奋起反抗,争取独立题材的影片,尚会敏感到这等地步,可见其华丽的外表下存在着何等脆弱的神经,歌颂没问题,而掀开那不堪的伤口时,就会触怒相当一批利益的既得者,哪怕是已经久远陈旧的伤口。恐怕没有哪个历史上的强国没有这样的伤口,而对于曾经的罪恶的反思与惩戒才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

  《法外之徒》影评(七):直刺人心的微痛,浮萍命运——少量剧透,慎入

  很好的历史题材剧情片。已经有豆友先发现了,观影时我也强烈感到同《教父》的相似,画面感,时间轴,人物关系,事件发展。。。

  我相信这是贴近历史真相的,而非像《十月围城》一般只宣扬挥洒热血。演员的表演各自都很给力,我没有看过之前他们合作的《光荣岁月》,必须找出来看看。尤其是杜布兹,个子小,又有残疾,却表现出强大的角色气场。

  三兄弟的性格,从小时候被从自己的土地上驱赶那短短的一段中就可以看出来。

  三人的命运随历史展开,并且一直紧密联系。

  老三是最贴近现实的角色。

  最后想想导演真正想表达什么,除了表现兄弟情义 ,记录民族独立的艰辛与牺牲,宣扬独立精神之外,似乎也在表达怀疑和控诉。客观的说,是一种揭露。

  《法外之徒》影评(八):很多时候你要警惕"正义"

  看花絮的时候,三位主演都说这是一部关于阿尔及利亚人为争取自由公正而奋斗的激情之作......我觉得他们上了导演的当,导演放了其他的东西在本片里,这些东西使革命正义的语境复杂,而这种复杂使电影得以极度地逼近历史。

  这个片子会令较多我国观众觉得兴味索然----无论它的观念还是影像风格,借用一个极其恶心的词,就是不给力!为什么?

  如上,我觉得真是本片对国人特别有价值的地方。也许它不够嗨,但它足够理性,它从某个我们不熟悉的角度揭示了革命,而更深一步是可以分享对于暴政的思考----任何不由分说的强制都种下了暴政的种子。

  《法外之徒》影评(九):《法外之徒》

  一个退伍军人、一个政治犯、一个匪徒,三个亲兄弟架构的一部关于阿尔及利亚独立解放“战争”。叙事本身没有问题,但也并非特别出彩。对于阿尔及利亚算是一部主旋律。

  电影从来没法和政治分开,特别是半个世纪前的事情。拉契得·波查拉 Rachid Bouchareb俨然成为了民族主义的代表导演了。影片能在嘎纳入围竞赛单元也说明法国在艺术方面的“自由民主”追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