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罗宾汉》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罗宾汉》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4-07 03:30: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罗宾汉》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罗宾汉》是一部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罗素·克劳 / 凯特·布兰切特 / 威廉·赫特主演的一部动作 / 冒险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宾汉》观后感(一):另一个罗宾汉的传奇

  这部电影的剧情感觉也不像小时候印象中那样,罗宾劫富济贫,反抗残暴的统治者。到了最后才知道,唉,原来这个只算是个罗宾汉前传。这里的罗宾虽然总在思考“Rise and rise again until lambs become lions”,但最后干的却是一边向统治者争取自由的权利,一边又化解统治者和群众的冲突,一致抵抗外敌。虽然也是英雄行为,但却不是印象中的罗宾。我只能理解为,这部电影是打着罗宾汉的名号,在讲述另一个英雄的成长故事。

  虽然不是罗宾汉的故事,但还算是部对得起观众的英雄故事吧。

  《罗宾汉》观后感(二):古典外衣,英味十足

  挂古典外衣,贩现代主题。既然卖点在传奇,就势必少不了将古典的韵味做深做足。于是,我们看到了色彩浓郁,如水墨流动的英格兰庄园;看到了人随马势,马随风声的金戈铁马;更看到了麻布长裙、长发垂腰,仿若油画中走出的性感女神。当然,Lady Mario的性感与曲线无关,那是一种深入骨髓、英式风味十足的独特气质。教人看了魂牵梦萦,不由感叹圣洁的强力。的确,魁惑妖娆较之于坚韧自信,后者着实更胜一筹。难怪英雄如罗宾,也只能乖乖地拜倒在石榴裙下,与Mario双宿双飞,共同担负起捍卫家园、守护公义的重任了。另外,很欣赏片中反复提及的那句名言:Rise and Rise again until Lambs Become Lions。愿以此为励,与诸君共勉。

  《罗宾汉》观后感(三):建议只看前120分钟

  如果把最后半个小时去掉,这是部难得的好片,本来绿林好汉的武侠片,最多再来点爱国主义主旋律,让大家再憎恨一下法国佬,最后居然拍到了大宪章,成功的改编。。

  可惜只是如果,最后半个小时,主角光环也就算了,200名法军可以乱串整个英格兰也就算了,刚刚东征归来的狮心王一脸富态也就算了,罗宾汉明明是长弓手,最后上马冲进人群玩骑砍也算了,可为什么女主角也能杀进人群割草无双了。。为了替认识不到十天的前夫报仇?

  话说最后海滩狙击战,长弓射完,骑兵整队冲锋,就可以完了,已经足够交代了,偏要让英国人各种冲进人群开无双。。最后海滩上众人高呼ROBIN的名字更是莫名其妙,那帮大小贵族都认识罗宾汉么?是为了给后面失地约翰的背叛做伏笔么。。之前与贵族约定时的那句“我以我母亲的生命担保”我就想笑了。

  线索过多,整部影片不知道侧重点在哪,前120分钟很惊艳,最后败笔。

  《罗宾汉》观后感(四):弓手无敌

  不知道该怎样评价这个一个漫长的电影,虽然是战争片,我比较喜欢的类型,不过拖沓的风格严重影响了我对这个片子的好感,最后的大场面似乎本来还可以拍的更好看一些,但是总感觉有点草草收场的味道。而且也看不出来为何大家都要为罗宾汉欢呼而不是同样奋勇杀敌的国王

  又:罗素在【角斗士】里似乎看起来更威猛,更像个战士,在这里感觉还是没有足够的气质。就冷兵器的战争场面来说,也是【角斗士】的场面更好看的。

  影片推荐指数:三星,看看中年大叔和大婶的情缘,再附加点战斗的场面助兴。

  《罗宾汉》观后感(五):《大宪章》的影像史诗

  与其寄托于一个寿命有限的偶像国王所给予的自然法上的支持,还不如在成文宪法上赋予罗宾汉以永久的合法性。

  一、平庸中的不平庸

  2010年上映的电影《罗宾汉(Robin Hood)》在很多人看来都是一部比较平庸的作品。根据出品方环球影业公司(Universal Studios)所公布的官方数字,该片的制作费用高达1.5亿美金,乃名副其实的好莱坞大片,票房3.21亿美金,投资回报率超过了100%。但是和该公司同年发行的动画电影《卑鄙的我》相比就显得比较尴尬了,后者7000万美金的投入换来了全球5.43亿美金的回报。更加讽刺的是,剧中扮演罗宾汉的演员、好莱坞著名影星罗素•克劳在10年前另一部环球影业公司发行的电影《美丽心灵》中曾扮演不幸于今年离世的数学家约翰•纳什,两部影片的票房相差无几,但是《美丽心灵》的制作费用还不到6000万美金,绿林好汉的吸金能力完败于传奇数学家。

  10年前,罗素•克劳曾凭借纳什这一角色获得奥斯卡最佳男演员的提名,10年后,他满脸胡子、略有发福的形象却没有得到大多数观众的认同,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不像侠盗”的罗宾汉。剧中另一位澳洲演员、扮演罗宾汉情人玛丽安的凯特•布兰切特也基本上处于可有可无的“花瓶”状态,让人觉得这个刚刚凭借《伊丽莎白2:黄金时代》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的演技派 “女王”有些不思进取,一心只想赚钱。当然,好莱坞演员的名利法则也决定了两种常见的接戏套路:商业大片和文艺片。前者可以挣钱,后者为了获奖。而且讨论像《罗宾汉》这样的商业大片中的演技本身也有些敝鼓丧豚。

  应当说这些批评的立场都是来自商业娱乐或者纯粹的审美艺术,但如果我们从电影史的角度来审视这部看上去比较平庸的影片就会发现它其实并不平庸。自19世纪末电影发明以来,迄今为止,以罗宾汉为主角的电影超过了50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前苏联、日本、印度都曾经涉足过这一题材;类型更是多种多样,动作、历史、魔幻、爱情、歌舞不一而足,甚至连著名动画系列《猫和老鼠》都拍过两部动画版的罗宾汉。但不管是制作年代、国家还是影片类型,这些作品的故事结构大致雷同:

  在12-13世纪著名的十字军东征的时候,英格兰的理查王被俘,留在国内的理查王的弟弟约翰王子趁机篡权,拒绝赎回理查王。而与他狼狈为奸的诺丁汉郡长也趁机强占了忠心于理查王的罗宾汉家的领地,更试图染指罗宾汉的心上人玛丽安。罗宾汉被迫躲进舍伍德森林,他以诺丁汉北部广阔的舍伍德森林为大本营,联合小约翰、温里奥等人,劫富济贫,整治暴戾的路德曼贵族、官吏,并把得来的钱财用于救助贫苦百姓。最终成功赎回理查王,粉碎了约翰王子等人的阴谋。这个劫富济贫、反抗权贵的侠客故事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周冉:《当草莽英雄背负历史重担 侠盗“罗宾汉”的虚幻与真实》,载《文史参考》2010年第13期。)

  如果我们无视罗宾汉的存在,这个故事的架构是基本符合史实的。狮心王理查与其说是一位国王,还不如是一位骑士,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都献给了十字军东征。1192年秋,他在东征回归的过程中被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德五世俘虏并于第二年的春天高价卖给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六世。作为王储的约翰眼见大哥被俘,非但没有筹集赎金积极营救,反而密谋发动叛乱,趁机夺取王位。虽然理查王并不是一位称职的国王,他在位10年间逗留英国本土的时间只有6个月,但是在骑士文化盛行的中世纪,这位传说徒手擒狮、生吞狮心的铁汉君主是全英格兰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有着无与伦比的超凡魅力。所以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均把约翰的夺权视为无耻的叛国行径。他们在坎特伯雷大主教休伯特•沃尔特(Hubert Walter)的领导下对约翰的叛军予以痛击。与此同时,埃莉诺太后亲自出马以15万马克的天价赎金接回了理查王。1194年3月,理查王回到英格兰,约翰立即宣布投降并且得到了赦免。

  如果我们让休伯特大主教换上一身绿色的紧身衣,把家搬到诺丁汉森林,练习一下射箭技术,那么这段历史就可以冠名以“罗宾汉”即刻搬上大银幕了。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罗宾汉电影均结尾于1194年3月。(见图1)当然,罗宾汉作为一个虚构的文学/传说人物,别说1194年,就算是出现于1294年、1394年,甚至中世纪任何一位英格兰国王的时期都是可以的。但问题在于,罗宾汉的电影故事在1194年已经结束了,而约翰王的故事还没有开始。尽管西敏宫外竖立着狮心王的塑像,但是根本不懂英语的理查与英国宪法、议会的起源并没有直接的关系。1199年继位的约翰王才是《大宪章》故事的主角。在1216年10月去世之前,约翰王执掌英格兰政坛长达17年之久。在这17年中作为约翰死敌的虚构人物罗宾汉又是作何反应?有没有参与反抗约翰王的武装斗争?甚至是参与《大宪章》的制定?直到2010年《罗宾汉》上映之前,几乎所有的罗宾汉电影对于这些问题均采取一刀切的回避态度。所以就此而言,2010年《罗宾汉》绝非是一部平庸的作品,它是一部展现英国宪法起源的影像史诗。

  二、罗宾汉的合法性

  通过图1我们可以直观的发现,与2010年《罗宾汉》相比,绝大多数的罗宾汉电影才是所谓的“罗宾汉前传”,那么为何过去这么多的编剧和导演只拍前传,不拍后传呢?笔者认为,这涉及到了罗宾汉的合法性问题。

  罗宾汉最初的原型是1226年约克郡巡回法庭案件记录中的一个叫做罗伯特•胡德(Robert Hod)的罪犯。同时期所出现的类似“Robehod”或“Hobbehod”的名字也都是来自于法庭的卷宗,所以罗宾汉最早的身份就是一个强盗——一个纯粹的罪犯,即英语中“outlaw”。这个单词现在一般直译为“逃犯,歹徒,亡命之徒”,但是它的古典义项却是普通法中的一种严厉的刑罚。一个人被判罚“outlaw”便意味着对其取消了法律保护,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合法地去侵害甚至杀死他。那么作为一个永久隔绝于文明社会以外的“outlaw”,怎么才能得到人民的传颂呢?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对“outlaw”中的“law”进行解释,这种“law”是一种巧取豪夺、欺压百姓的恶法,所以“outlaw”才是符合自然法、道德律的正义之举。这部电影中的第一幕就是这样的一段文字:

  In times of tyranny and injustice when law oppresses the people, the outlaw takes his place in history.

  这句话可以翻译为:

  在恶法欺压人民的暴政施虐、不义横行的时代,绿林好汉就此登上历史舞台。

  (本文所引用中片中字幕的中译文均来自“无极电影网”,个别词汇有所改动。)

  所以自14世纪以后,英格兰的老百姓在数百首民谣的传唱中逐渐的将罗宾汉塑造成了一个杀富济贫、锄强扶弱、替民解忧的绿林好汉和民间英雄,即所谓的侠盗,英语中的“heroic outlaw”。尽管此时罗宾汉的形象已经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但是其格局仍然有些狭小,不过是个偏安一隅的地方侠客,因而他需要突破成为一个能为全民族所共同认可的英雄。同时,他所谓的“侠”、“heroic”这种自然法范畴中的“正义”概念也需要一个更加权威的关照。所以在这种需求之下,就有人开始把罗宾汉与英格兰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的狮心王联系到了一起。狮心王理查不仅自己光明磊落、勇敢善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而且他还有一个可以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邪恶弟弟”——约翰。这样一来,罗宾汉代表底层人民反抗权贵、惩奸除恶的事业就有了终极目标,而不用成为一个与国王为敌的极端的反政府主义者。所以此时的罗宾汉已经不仅仅是侠客这么简单了,他还被赋予了鲜明的金雀花王朝时期的骑士特征。他效忠国王,跟随国王参加圣战,与国王的叛军势不两立,最后又救回了国王,终于彻底的成为了一个民族英雄。

  分析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了为什么过往的罗宾汉电影均结束于1194年3月,因为那时的罗宾汉达到了个人声望的顶点,是一个民族英雄神话的完美结局。所以对很多编剧和导演而言,在罗宾汉的世界里,狮心王理查是一个绝对不能死的角色,只有他活着,才能不断地为罗宾汉这个“outlaw”提供最为权威的合法性支持。2007年初环球影业公司花了百万美金从伊森•瑞弗(Ethan Reiff )和塞卢斯•沃瑞斯(Cyrus Voris)两位编剧手中购得的最初剧本也是这种常规的神话模式。但是一年之后,雷德利•斯科特作为导演入驻剧组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否定了这个剧本。他要拍一部全新的罗宾汉。

  整部电影长度155分钟,可是开场22分钟,可以赋予罗宾汉合法性的理查王就死了。导演雷德利•斯科特的胆量可见一斑。他要通过这部爆米花的商业大片讨论一个几乎没有人讨论过的问题:没有狮心王的庇护,罗宾汉如何获得合法性?此时的约翰取代了理查成为了英格兰的国王,那么曾效忠于国王的罗宾汉做出反叛国王的举动又要作何解释?他还是不是一个能够被统治阶级和民众双双接受的人格分裂的“民族英雄”?尽管导演表示他并不是一个“罗粉”,但是在它看来,如果始终在狮心王的羽翼之下,罗宾汉是永远不可能独当一面的,现在才是考验这位侠盗的真正时刻。于是斯科特搬出了《大宪章》,与其寄托于一个寿命有限的偶像国王所给予的自然法上的支持,还不如一劳永逸的在制定法上赋予罗宾汉以永久的合法性。换言之,罗宾汉不用忠于哪位国王,只需要忠于《大宪章》。

  凭借爵士的身份,罗宾汉带着王冠来到了伦敦,将王冠交给了埃莉诺太后,太后当场给王储约翰戴上。这一幕的对话相当简洁有力。

  约翰王登基之后看到罗宾汉问:我不认识你。

  罗宾汉:诺丁汉的罗伯特•洛克斯利,陛下。

  约翰王:欢迎你。我哥哥是怎么死的?

  罗宾汉:如他所愿,战死沙场。陛下。

  约翰王:如他所愿。你把消息带回来,应该得到奖赏。跪下。

  打算赏赐。但是……

  约翰王:你说你是诺丁汉人,你的父亲,沃尔特爵士,欠国王的税收。我的王国。告诉他管理国家要花很多钱。人人都需要交税。先交上税再说。

  三、立宪世家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担心仅有男爵叛军还不足以迫使约翰王就范,于是另外还安排了法国军队的大兵压境,意图以国内、国外的双重压力来推进《大宪章》的签订。终于,双方于6月15日在伦敦以西20英里的米尼兰德开始了最后的谈判。

  如果要建立未来,就必须打好基础。这片土地的法律,让人们臣服于国王,国王要求臣民的忠诚,却不给予任何回报。我曾去过法国,巴勒斯坦,现在又回来了。我知道,暴政只会导致失败。你建立一个国家如同平地而建一座教堂。给所有人以权力(Empower),你就会得到力量。如果陛下能给予正义,以自由宪章的形式确立正义,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壁炉前吃饭,不会被毫无理由的定罪,或者没有罪名的监禁,能够靠自己的努力来工作、吃饭、生活,尽量过得快乐。这样的国王才是伟大的。不只会得到臣民的忠诚,也会得到他们的爱戴。

  这段话简直就是《大宪章》的通俗精华版。立刻得到在场所有叛军的认同,而约翰王又刚刚得知法国军队马上就要登陆,急需得到叛军贵族们的军事支持,所以决定签署这份自由宪章,就是30年前托马斯所起草的版本。颇有些遗憾的是,尽管这部电影的主题就是《大宪章》的立法史,但是这个虚构的《权利宪章》和1215年6月15日开始制定的第一版的《大宪章》相比显得有些滑稽可笑,仅仅只有一段,与其说是一部宪政,还不如说是一份声明。不过有一点到是严格遵照了史实,这份《权利宪章》的签署人同样也是25位。

  几个月之后,危机一过,影片中的约翰王立刻撕毁了宪章,如同历史上所曾经做过的那样,并且宣布罗宾汉是一位“不法之徒(outlaw)”。罗宾汉被迫进入诺丁汉森林,正式开始了绿林生涯,成了一名侠盗。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此时的侠盗虽然没有了理查王在自然法道义上庇护,但是却依然有着极为坚实的合法性基础,那就是罗宾汉亲自参与制定的“大宪章”。凭此,罗宾汉仍无愧于英格兰的民族英雄。

  《罗宾汉》观后感(六):绿林里一个罗宾汉

  时隔十年,罗素克洛不仅添了一身肥膘,军阶也从罗马军团总兵降到了狮心王理查的流氓军队里一个小弓箭手。可怕的是这弓箭手还满脑子他早丧的父亲遗传的普世哲学,一副硬汉外表偏偏包着一颗悲天悯人的玻璃心。一脚甩在老国王脸上(他这辈子算是值了……)之后竟然还有胆吐槽国王的屠杀之举,国王与弓箭手之间的短暂对视下,我还以为他要被晋升,转眼天亮他和一干小伙伴被上了枷锁的镜头让我瞬间喷饭:斯科特大爷您这是在拍搞笑片么?

  不是第一遍吐槽西方史诗片里的战争场面,虽然看着声势浩大,却怎么看怎么愚蠢,人数少得像过家家,战术简单得像猜拳,两边一字阵对砍,一来二去谁剩下的喘气儿的多谁就开始漫天价鬼吼。蕞尔岛国,打个上千人的战役就算大战了吧,想想战国时候,破一个城坑杀的士兵就几十万计的,更别提前线打仗的了,那种场面若是搬上荧屏该是何等的壮阔,只可惜中国的导演都不争气,中国的电影公司都是穷逼,什么时候我能看到中国的史诗片把老外吓尿的场景呢。

  就像港片的经典桥段一样,狮心王幽幽地说,拿下这座城本王就可以回伦敦了,然后他就被一个守城的小卒一箭射死了。历史上的理查好歹也是被偷袭射中然后伤口腐化而死,影片里这个无脑往前冲的求死的二逼真是让我吐槽无能。

  看多了西方史诗片的观众,肯定会被本片采用的套路剧情催眠,英雄落草或者竖子得志,偶遇贵人忽觉原来自己来头挺牛逼的,然后莫名其妙的就有了一大群拥趸,还顺带抱得美人归,让你不得不怀疑是他的人格魅力太盛,还是天生就是管理大师,怎么人见人爱,做啥成啥。

  在这种无聊设定之下,不管主角喊出了怎样振聋发聩的话语,只怕观众都不会买账了,罗素克洛一副常年受了委屈的模样,直面国王要求liberty的时候,气场真是被梅尔吉布森完爆几条街,怎么看怎么像美国导演在借英国英雄输出美国价值观,恍然间站在国王面前的已经不是个绿林好汉,倒像个超级英雄。

  传统印象里罗宾汉应该给人精灵射手的即视感,罗素克洛塑造的罗宾汉只给人一种屠夫的粗蠢之感,不像劫富济贫的侠盗,倒像个畏畏缩缩的猎户了。

  最后想,蕞尔岛国的确也有蕞尔的长处,狮心王长年征战,诸侯雄起,连国王也敢不放眼里,悲催的约翰王只好在左右威逼下签了大宪章,本片结尾除了国王拒签宪章之外,还是落入了“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俗套桥段,似有续集之意,但至今不见动向。

  狮心王,约翰王所在的黑暗时期,中国这边正是歌舞升平的南宋吧,这一类型所有的电影国王的王宫都像用石头简单搭起来的,破败不堪,现实中的伦敦塔也很大气的,为什么拍出来感觉都没有扬州一座妓院华丽呢。

  罗宾汉率众啸聚山林的差不多同时,隔了大半个地球的东方有一百单八将也被逼上梁山,草莽英雄的脉搏,真是息息相通。

  总体来说,作为一部史诗片,有着还原历史的风范,还算合格。

  听说罗宾汉临死还射了一箭,叛逆了一世也射了一世,纠集了全英格兰的法外狂徒又如何,改变历史的还是逼迫国王签订《大宪章》的领主们。

  英雄迟暮,然而千古流芳,这次无需唏嘘。

  《罗宾汉》观后感(七):罗宾汉前传

  场面就不用多说了,上来必有一场大战先抓住观众,具有互动性的攻防战才好看(但国产大片的战斗场面还停留在你出招时我挨打,你出完招我出招的低级水平),镜头也是斯科特惯用的逆光、冷色调,虽然不花哨不绚丽,却很有种“拳拳到肉”的感觉。各种攻城武器仍旧制作的非常考究、精良。片尾也不是传统的大军交锋,而是一场古代登陆战,看得比较有新意,原来榔头那时候就有了……

  这罗宾汉显然太老,视觉上先把观众吓跑了,但罗素•克罗突然光膀子展现那一身肌肉还是蛮惊艳的。对君主直言,见势不妙立马闪人也算侧面和之后喜闻乐见的人物形象做呼应:爱国并有自己的见地、擅长游击,不正面硬拼。虽然之后冒名顶替、找回自己的情节比较俗套,可对人物性格的形成铺垫的相当合理、舒服:起初不知道什么是“家”,之后从假冒家人,发展成真正的体会到家庭的各种温情,渐渐让他萌发“保卫家园”的意识和思想,对父亲的事迹的觉醒更让他在之后坚定、贯彻了自己的理念。

  两个国王塑造的都不错,狮心王理查表面英勇善战、不拘小节,但寥寥几笔又表现出他顽固偏激、不容意见的负面性格。约翰的处理更让人惊喜,一开始以为也就是个不学无术的野心家、脸谱化的暴君角色,只对女人、篡夺王位感兴趣,继位后果然马上就横征暴敛,听信奸人,排斥忠臣,国家即将陷入大乱。然后……

  然后他竟然发现并承认自己的人事安排错了!

  此时法国通过内奸里应外合准备入侵,北方又被煽动发生叛乱,危难之际,约翰倒不像传统的反派亡国之君那样一边骂人一边坐以待毙,而是亲临前线与叛乱领主谈判,用一通比罗宾汉的演讲更漂亮的总结,重新把叛军又拉了回来。还亲自上阵杀敌,让观众好感大增(“这点距离对理查根本不算什么!”,“所以他死了。”这对话太忍俊不禁了……)。结果国难过去了,他又做出了不合人情,但对他来说很合理的举动,直接导致了地方的不满和罗宾汉以后的反抗,正是因为有如此狡猾难缠的对手,才凸显出罗宾汉的机智和勇敢。

  还有马克思冯西多、凯特女王、强壮哥、威廉赫特,这阵容演一部精良的文艺片都绰绰有余了,放在本片倒有点奢侈。

  片尾那个风格的动画也蛮有意思,不过还没等看完就散场了,以后再收张碟看一遍。

  《罗宾汉》观后感(八):『罗宾汉』观记

  『罗宾汉』观记

  散騎常侍@2010.9.23

  今天看了『罗宾汉』,电影情节和历史传说不一样,和游戏也有出入,还真是怀念以前玩『罗宾汉』的时光啊.

  十字军真是邪恶啊,一路抢回家.看来对基督教的认同要低于对国家的认同,对国家的认同则低于对自己领地的认同.

  一直搞不懂英国的制度,既然是封建制度,怎么还会有郡长,应该在子爵之上直接就是伯爵.虽然同是封建制度,各个国家还是各自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在日本,寺庙就是一个势力,而在欧洲,教会只是精神上控制,中国的士和日本的侍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化,而欧洲的knight一般都不识字.

  这部电影的导演可能中国的武侠片看多了,而没有玩过<骑马与砍杀>,里面的人经常打着打着就要跳下马来肉搏,似乎在地上要比在马上打得爽,而马上最致命,最精彩的长枪冲刺和骑射在电影里居然没有.特别是最后在海边与法国人的决战真是有史以来最糟糕的作战,骑兵全部陷入与步兵的混战.

  要是我指挥这场战,我会这样做:

  1.让步弓手上悬涯,骑兵到海滩右边靠近海的地方布阵,弓骑到海滩右边靠近悬涯的地方布阵.

  2.等法国人有一半人上岸后,步弓手放箭,骑兵和弓骑发起冲锋,兵法所谓"军半渡而击之".

  3.将要冲击敌人时,步弓手停止射击,弓骑放箭,从敌人正前方冲过,向自己右侧面射箭,不要与敌人接触,而骑兵直接从敌人中间冲过,一路冲刺,砍杀,不要停留,一直冲到海滩的左边,这时步弓手放箭.

  4.骑兵再从海滩的左边冲到海滩的右边,如此反复,敌可破也.

  希望拍战争片的导演有时间的话,少搞点潜规则,多看点兵书,历史书,哈哈.如果看不懂书的话,那也应该玩玩<骑与与砍杀>.而像<赤壁>这样的电影,我们是当喜剧片来看的.

  《罗宾汉》观后感(九):不好也不坏

  看来真的审美下降了,没想到豆瓣上吐槽的这么多。史诗、演绎、战争什么的姑且不论。但是我安安生生看完了,我觉得没什么闹心的地方。女猪脚暴力女?小威廉刺客刀?罗宾汉的穿杨箭?还是胖瘦问题。女猪脚可以参考《亨利六世》中马格莱特皇后,贼彪悍的女人,不但上战场,还统兵打仗,而且还打的不赖呢。小盗贼的短刺冲杀确实算弱爆了,不过就闪了那么一个镜头吧。至于别的地方,除了狮心王的死之外,别的基本符合历史传说演绎吧。

  关键可能没出现青衫布衣灵活飘飘潇洒英俊消肩瘦臀的绿林侠客,让很多人失望了。一,不要太臆测英国人的绿林好汉,就是中国版的醉酒侠客。二,这有点前传的意思,也基本按照历史来的。这时候一个威武的骑士形象似乎更比瘦弱的侠客好点。

  《罗宾汉》观后感(十):自由引导人民

  应该叫个《罗宾汉前传》什么的

  一开始看着像《勇敢的心》,以为讲的是罗宾汉带领英国人民争取自由民主平等的故事,看到最后才发现是《水浒》,这么大画卷的铺展,最后弄了个不伦不类:争取自由以国王的出尔反尔告终无果,落草为寇劫富济贫的情节也一点没有开展,原来导演只讲了,罗宾汉是怎么进舍伍德森林落草的

  有必要这么复杂吗,不过才一个小小的罗宾汉,单落草的过程就讲了155分钟,你要拍梁山一百单八将,还不拍死你!所以又一次回味起看电影过程中就嘲笑的英国的小:国不像国,君不像君——不过等于中国的一个省嘛;宫殿那么小,船那么小,太子竟敢顶撞他妈,国王竟然要亲自挥刀上阵,战死之后尸体也不敛回本国,孝也不戴,派五六个人把头盔带回去通知一声就完了,见了他妈竟然单膝跪地,他妈接过头盔往二儿子头上一扣,交接完毕!散了散了,看得我只直想乐

  我相信当年的乾隆嘉庆道光咸丰慈禧也无一不这样嘲笑过这远在万万里之外的弹丸小国吧,可话说想当初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发现当年马格尔尼送给乾隆的大炮枪支竟然纹丝未动的封存完好的时候,大概也笑了吧!可笑别人最终被人笑了

  就是这样的小国,造就了后来的日不落帝国,其对中国的直接影响到公元1997年才表面划上句号,他掀起了全世界飞速进步的浪潮至今不息,其文明的输出造就了当今世界最强大的美国;我想,慈禧西逃的时候,是一点也笑不出来的

  中国可能太多礼教束缚,英国可能自由土壤扎根蒂固,而世界生产力的总体爆发解放也不过才不到200年的光景,比起漫长的人类文明史区区可数,更重要的是走好未来,而这其中,或许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电影还是很好看的,虽然缺里,倒不缺表,看看无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