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爱哈克比》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我爱哈克比》的观后感10篇

2022-04-07 03:35: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爱哈克比》的观后感10篇

  《我爱哈克比》是一部由大卫·O·拉塞尔执导,詹森·舒瓦兹曼 / 伊莎贝尔·于佩尔 / 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爱哈克比》观后感(一):曲高和寡

  这部片和exstitentialism,deconstructionism和nihilism有很大的关联,必须得对这方面知识有了解的人才能明白I Heart Huckabees的含义。只能说它是曲高和寡了,不过真正明白的人会很喜欢这部片子,它的原创性和独特性是很让人有印象的。

  《我爱哈克比》观后感(二):I (L) COINCIDENCE.

  先表明立場,我並不信巧合這回事。

  複雜得超越千絲萬縷,簡單得也總有一絲連繫,弗氏亦曾提過一個“收音機”的例子,好的就是緣分,錯的就是誤會,不要濫用歸納法,您是在哪一方聽歌的一位?

  用一張白紙說能解釋全宇宙嘛?雖說萬物皆空,但現在至少您在用“一張白紙”詮釋著,千絲萬縷就在您手上的白紙裡,您看到嗎?

  太多問號,太多答案。要知的聽十萬個也不夠,相反一個都嫌煩,忠言逆耳。不要打爛沙盆也不衹留於表面,沒有啟發沒所謂,繼續活下去。

  您到來這裡讀到幾句廢噏也不一定要歸納於“COINCIDENCE”的檔案內。

  quot;You rocks, ROCK!"

  而這句不是很諷刺嗎,如果我這塊石頭都不能,誰能?

  《我爱哈克比》观后感(三):思考吧思考吧

  有的时候,动动脑子,就有好处。

  不知为什么,我觉得I HEART HUCKABEES一片有和Thumbsucer一样的调调。那几段贯穿始终的节奏,又让我想到了ELEPHANT或是类似的电影。

  首先佩服选角导演的超凡眼光。就像STAY中的Ryan Gosling一样,Jason Schwartzman是个神经质的小弯,同样有着穿线的作用。

  其次是Jude Law的角色。不得不说他把PLAYBOY的金字招牌随身挂着,这幅做派无论演什么恐怕都改不了了,但他这次把Brad Stand这个角色演活了。“HOW AM I NOT MYSELF?”这句被反复的台词,正像是JUDE大气的自嘲——让我们暂且抛开f***ing的存在主义云云——我到底是什么?性感偶像?潜在的同志情人?被女人搞得晕头转向?不不不!我们永远要微笑,永远要让身边的人愉快!这就是作为明星或是说演员的痛苦,根本无法解释自己是什么,却需要成日演绎别人。

  让我动了动脑子的电影,这我就很高兴。

  《我爱哈克比》观后感(四):高贵的闹剧

  我敢说有100个人看这部片子99个都头痛,每一个段落中都存在这巨大的冲突,而且是那种基本上常人都不可理解的矛盾,每个人都有着对许多终极问题的巨大困惑,他们不厌其烦的,长篇累牍地试图表达出来并希望赢得理解和寻求帮助,片子中的围绕huckabees这个大型商店的各种人中展开了关于存在主义,毁灭,建设,事物之间的连接性的大讨论。

  而对于我这个没看懂的人谈论这些有什么意义吗?我的理解毫无建设性,毫无理论基础,因为我对这些关乎哲学的命题基本都没有什么认识,而自认为对这些严肃的问题并不反感的我却每每讨论或者介绍这样的相关理论的时候又觉得这样的东西过于形而上,脱离实际,对我的生活并无指导意义,我是怎么也找不到那个切入点啊。我想这并不是一个可怕的虚无主义的倾向,别担心。

  HOW AM I NOT MYSELF?(我怎么就不是我自己了呢?)

  Fuckabees

  http://tygoonray.blogbus.com/index.html

  《我爱哈克比》观后感(五):我爱哈克比的解释

  〈我爱哈克比〉是编剧兼导演大卫·拉塞尔个人自编自导的第四部作品,像宣传语一样,这部喜剧电影讲述的就是——它想要讲述的事情。这是一个关于人生的探讨的复杂问题,它的核心带着存在主义的哲学意味,虽然看上去好象晦涩难懂,但如果你细细回味一下,似乎还是能找到其中便于理解的蛛丝马迹的。

  影片中的哈克比在现实中,真的是一家非常有名的超级连锁百货店。这家创立于1964年的老店的第53家分店在去年成立,这让它的销售网络跨越整个国家。在销售的同时,这家店也相当注意关于社区建设,家庭关系,儿童教育,环境保护等社会公益事业。每年,哈克比都会花费超过4000万美元用于慈善事业,联合各种协会成立公益基金,同时组织有效地回收了700吨废纸,并且在山火和自然流失林地栽种了超过1万4千棵树苗,这些都是哈克比在2004年的环境保护主题活动的一部分。

  而人物的设置中有艾伯特,布莱德,汤米等,而这三人又同时围绕着一个名为空地联盟的环保组织,而其中身为消防员的汤米更自认为是一个哲学智者,而其中最为突出的观点应该是对于发达国家过度开发能源,而对于贫困国家的伤害,这个观点清晰的表现在,他和艾伯特在收养苏丹难民的家中的那一场论战。本来收养家庭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善事,但汤米却认为造成那些国家贫困和动乱的元凶,正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

  即使思路就进行到这里,我联系导演大卫拉塞尔的《夺金三王》,再加上对于存在主义的理解,(存在主义一词的拉丁文existentia,意为存在、生存、实存。存在主义哲学论述的不是抽象的意识、概念、本质的传统哲学,而是注重存在,注重人生。但也不是指人的现实存在,而是指精神的存在,把那种人的心理意识,往往是焦虑、绝望、恐惧等低觉的,病态的心理意识,同社会存在与个人的现实存在对立起来,把它当作唯一的真实的存在。)我脑海中突然有这样一个概念,本片在存在主义的掩藏下,表达的是美国民众在911事件,攻占伊拉克,进行全球反恐背景下的观念冲突和复杂情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凯瑟琳,这个法国女人,她的象征意义应该也是明显的。那这样的思路下,她与艾伯特和泥式的云雨交欢,似乎就比较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表现出一种法国式的散漫和激情,要做爱,不要作战。而她的出现,又导致了艾伯特与汤米之间的疏远和背离,也代表着民众之间观念的对立。

  当然,影片中的隐喻应该是全方位的,而特别是对于三个男人之间既对抗又溶合的象征意义,以我现在的环境,不太可能找到足够多的反映社会思潮的新闻资讯与之对应,而布什政府政策对于国民权利的侵害,相信由于反恐体系对于提高中国在东亚的地位,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所以国内也并无过多的提及,那法国在此次战争中的立场,其背后的深刻含义,由于外交辞令的粉饰和新闻系统的过滤,我实在无从得知。不过,即使因为有着主客观(地头蛇)的种种原因,无法给出证据确凿的完备解释,但相信以上分析还能算是理解本片的一个较好的视角。

  《我爱哈克比》观后感(六):我爱哈克比:How am I not myself ?

  高考季里,看看这部烧脑剧,也是一件蛮有意思的事。

  首 先,看《我爱哈比克》这部电影要先学会一个词叫“潜在喜剧”,就是说看这部剧的时候可能不会让你直接笑出来,但仔细把玩就会觉得很有喜剧效果,介于正剧与 喜剧之间。而所谓喜剧,用鲁迅的定义,就是“喜剧是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把玩这部电影,会发现他的定义用在这里更好一些。这就是这部电影给人 的第二个印象,那就是荒诞奇崛,而且晦涩难懂。说它烧脑,不是像《盗梦空间》那样的在故事情节上绕弯,而是电影本身每一段的展示,都充满了深奥的哲学讨论,在庸常的人生中随时出现的有关宇宙真理以及诗歌艺术,或者有关存在主义,,或者有关毁灭、建设、事物之间的连接性的探讨,让这部片子曾现出一种迷离玄虚的境地。

  看 这部剧,大概100个人之中,有99个会感到头疼。它在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之中的转切,还有过多的对于哲学意义的探讨,都让人无比头大。往前一步,变成 纯粹的哲学问题的探讨,也会很有意思,或者退后一步,变成庸常人生里的杂拌,也比较有意思,但两者的混搭,真的让人看得痛不欲生。起码我看了三分之一时依 然不知所云,到二分之一时才意识到整个片子都会是这个样子,为了加深印象,不得不以快进的形式,重头再看一遍,然后再接着看下去,完了之后还是有一些问题 不得头绪,搁置了一阵子,再去搜寻下有关资料,才算明白了怎么回事。还是忍不住大喊几个F**K。

  不过,这使我对导演大卫·O·拉塞尔刮 目相看。最近几年他的作品从《斗士》到《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再到《美国骗局》,一部比一部精湛,一流的编剧能力,以及一流的演员调教能力,还有对问题意识 的深刻表现,都让人对他的导演功力大家赞赏。不过,也因为在如上几部片子里,他展露出来的批判意识,大都集中于一个小而微的领域,看似缺乏斯皮尔伯格那种 通览寰宇的气概,使得拉塞尔有了“美国冯小刚”的称呼,大意是说只会玩小聪明,有匠心而不大气。但看了《我爱哈比克》,就知道,他完全不缺宏观的眼光,而 且也绝不是玩玩小品就完了。让电影主题深刻起来的功力,他一点都不缺,相反冯小刚一旦玩起深刻,则总是露怯,《夜宴》玩砸了,《一九四二》也砸了。而拉塞 尔则是一路水涨船高,全无颠覆的迹象。单论导演功力,他完全配得上一个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小金人了,只是他的作品,如《斗士》、《乌云背后的幸福线》、《美国骗局》,还是因为缺乏足够的大气而使他吃了一些亏而已。但是同样充满话痨气息的科恩兄弟都已经拿到了小金人,相信拉塞尔也会有翻身的那一天。

  有关电影《我爱哈比克》,围绕着哈比克连锁百货商店在一个小镇的扩张,引发了本地人的连锁反应,从而引发了有关生态、城镇化、建筑与人的关系,还有如上所说的存在主义、宇宙扩张、人生的意义等一系列的思考与讨论。哈比克是美国一家创办于1964年的百货连锁商店,它 的销售网络跨越整个国家,在销售的同时,这家店也相当注意关于社区建设,家庭关系,儿童教育,环境保护等社会公益事业。所以,很多人对于哈克比的心态是开 放的,而且是喜欢的。但凡是总有反对,当哈克比在影片中的小镇开建新店时,一个叫做“空地联盟”的环保组织站了出来,积极抵制商店的建设,这个组织的宗旨 是让世界尽可能地保留自然状态的空地,拒绝工业的介入,拒绝城镇化对大自然的入侵。而“空地联盟”的两位核心组织者艾伯特(杰森·施沃茨曼饰)与布莱德 (裘德·洛饰)之间存在着分歧,他们在组织中进行权力斗争的同时,他们自身也各自拥有着自己的问题。先是艾伯特患有严重的中年危机,不断思考自己生活的处 境,认为自己越来越往怀里去。而布莱德则与漂亮的女友坎贝尔(娜奥米·沃茨 饰)生活中存在着严重分歧。然后两人都成为了一家私家侦探所的顾客,这家侦探所是由杰斐斯夫妇(达斯汀·霍夫曼和莉莉·汤姆林饰)开办的,这对夫妇分别开导并记录这两个人的生活轨迹。而后,艾伯特又与消防员汤米(马克·沃尔伯格)搅合在了一起,矛盾越来越大。艾伯特与布莱德的个人问题也跳跃到了更宏大的话题中去,从而是不是就引发一场有关意义的讨论。

  片中更多地出现存在主义的探讨,需要小解释一下。存在主义一词的拉丁文existentia,意为存在、生存、实存。存在主义哲学论述的不是抽象的意识、概念、本质的传统哲学,而是注重存在,注重人生。 但也不是指人的现实存在,而是指精神的存在,把那种人的心理意识,往往是焦虑、绝望、恐惧等低觉的,病态的心理意识,同社会存在与个人的现实存在对立起来,把它当作唯一的真实的存在。

  有关片中具体的讨论,不多描述,仅举两个例子来说一下。其一是作为消防员的汤米,他一直更自认为是一个哲学智者,而其中最为突出的观点应该是对于发达国家过度开发能源,而对于贫困国家的伤害,这个观点清晰的表现在,他和艾伯特在收养苏丹难民 的家中的那一场论战。本来收养家庭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善事,但汤米却认为造成那些国家贫困和动乱的元凶,正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这场探讨,从世界范围内剖析了美国霸权存在的事实。使得原本有关收养有关爱心的小清新变成另一种可供批判的对象。

  还 有一个例子,是艾伯特幼时的一段日记,他这样写道:我从学校回来,妈妈和一个奇怪的女士在厨房里。妈妈让我回房间,我想我是碰到麻烦了。她关上门对我说普 雷被车撞死了。然后她把我带回厨房那个女人面前,她要我拼写单词,证明我识字多。我说我要去洗手间,我爬出窗户,我沿着街一直走,我看见巴尼正在玩沙滩 球,他说我看起来很难过。我告诉他我家猫的遭遇,他说那是件令人难过的事。之后我哭了,我试着掩饰住悲伤,一些小孩在笑我。巴尼告诉我当他的狗死的时候他 也哭了,而那些孩子还是不停的在笑。

  这段话,以一种儿童体的方式被写出来,还带有鲜明的意识流的写法,文字随着意识的流传快速跳动,甚至 情节在叙述上都带有某种不连贯性,但好在还让人可以轻易地读懂。而这篇日记的存在,它描述的事实在于一只宠物猫的死亡,对小孩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悲伤,但 他的妈妈那时候却与莫名其妙的人在谈话,而不在于孩子的心理创伤。在大人眼里看似极小的事,但对于孩子来说,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至于使得在成年之后依 旧存在心理阴影。

  How am I not myself ?是片中裘德·洛的一句台词,怎么才能不是自己,变成超然的存在,这个问题,充满了整个电影之中。我就不多说了,想好好动一番脑子的话,不妨看一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