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子12年春节不回家:中国式白眼狼是怎么养成的
加关注
甜蜜的大枣893
北大学子12年春节不回家:中国式白眼狼是怎么养成的
作者/琴台 图片/来源于网络
01
这几天,北大毕业美国留学生王猛(化名)12年春节不归和父母决裂的新闻甚嚣尘上,不少网友对王猛的父母大加指责,作为一个母亲,看了那些指责,一口老血险些喷出来。
王猛的父母的确不完美,但王猛的原生家庭,绝对在正常范围之内,他的父母,也都是正常父母。
奇葩的是王猛。拿着不是当理说,被父母供养成名牌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了,可以从俯瞰的高度来给父母鸡蛋里挑骨头了。
王猛的表现不是个例。我接触过很多高知的80后90后,这些人在职场上知书达理,为人处世也貌似有礼有节,但是,和他们沟通,总有别扭的感觉。
前段时间,写了个婆媳关系文,有读者来沟通,问:“婆婆和媳妇同时掉水里,儿子应该先救谁?”
我还没回答,她给出了答案:“儿媳妇。”
为什么先救儿媳妇呢,原因两点:“第一,按照民法通则的解释,配偶才是第一继承人,夫妻关系最紧密,所以先救媳妇;第二,儿媳妇是年轻人,年轻人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婆婆不如媳妇年轻,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落后生产力PK先进生产力,要淘汰的当然是落后生产力,即婆婆……”
这位读者动辄搬出民法通则来,水平很不一般,这一套套的理论,单从字面意思挑不出太大毛病,但是,把这些理论搬到现实生活中,别扭不别扭?
我一直在琢磨这种别扭的根源,最终想明白了,她说的这些理论,没有半点烟火气。
婆婆和儿媳妇一起掉水里先救谁?正常情况是,谁离得近就先救谁。而不是先去翻翻民法通则或者琢磨一下谁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人活在世上,的确需要讲理论,但讲理论的前提是要有情感垫底。
这样的道理,很多人并不懂,遇事总喜欢讲道理,从理论上说应该怎样怎样,若不怎样怎样,就犯了他们的大忌。坚持用理论来阐释人生,久而久之,会潜移默化的变得冷血。
好比这位王猛同学。
他写给父母长达一万五千字的控诉长卷,我只看了一个开头,就气得不行了。言辞激烈,满屏都是罄竹难书的缺点——“肆意操控”、“冲突”和“炫耀”,因为父母过度关爱以及缺乏亲情,所以他没能树立足够的信心等等。这一顶顶大帽子戴的,当父母的完全可以立刻拉出去枪毙了。
管得多了是过度关爱,管得少了又是没给自己充足的保护,当父母的到底怎样才能让孩子满意呢?
以王猛的性格,父母怎么做都是错。
因为,他压根就看不到父母的付出和爱。
王猛的心中只有自己的感受和痛苦,只有自己的抓狂和无奈,至于父母的感觉,都是咎由自取,都是罪有应得。
生养出这么冷血的儿子,当父母的算倒了八辈子血霉了。
02
下面来看王猛写给父母的长文的开头部分。
咱们先一条条的来看。
母亲两三岁的时候把儿子打扮成女孩儿,不过是大人觉得开心好玩,类似经历不少男生都有遇到过,别人可以一笑而过,当个笑话说说,王猛可不行,他的解读是母亲不能接纳男孩子的刚强、自主等气质,这TM都哪儿跟哪儿啊。
五岁半进幼儿园,母亲总喜欢让他穿很多。我从小到大也一直要求孩子多穿点,老是担心孩子会感冒。这是当妈的爱子心切好不好,怎么就成了喜欢包办事情了?一个五岁多的孩子知道啥啊,当母亲的若不管不问,随便他穿多少,是不是大了之后又会被指责没有行使母亲的职责不合格啊。
一、二年级的时候,学校要求穿短裤,母亲非让穿长裤,这是当妈的糊涂,也是担心孩子冻着,但经过王猛的解读,也成了妥妥的罪证。
这些鸡毛蒜皮的事儿,随便找个孩子都能提出N多来,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没有像王猛那样和父母决裂,反而对父母孝爱相加?
是父母不正常还是王猛不正常,显而易见。
五六年级的时候,王猛对奥数感兴趣,一开始母亲不乐意让他去,一次考试回来,发现携带的文件夹不见了,找回后发现被划坏了,母亲不但没安慰,反而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这个事儿也成了王猛控诉父母的一条罪状,可我不觉得这个母亲哪里做得不对了,她说的是事实啊,在外面就是和家里不一样,作为孩子,必须学会好好照顾自己。很正常的说教,王猛却联系到了当初母亲不愿意让他去这一点。这说明,刚开始自己提出学奥数的想法没得到支持,王猛对母亲意见很大。母亲不乐意他去,后来不也遵从了他的想法让他去了吗?怎么王猛不提这一点,只纠缠文件夹这个事儿上没有充足的安慰呢?
父母的好一点都不记,满心盯的都是父母的瑕疵,到底是他的问题还是父母的问题?
考上北大,父母安排远在北京的大姨照顾他,这本是父母爱子心切,却被王猛解读为继续控制,这种思维甚至延续到去了美国,父亲拜托了一个老朋友照顾他,父母的殷切之心,到了王猛这里,都成了变相的控制。
这简直是病态的人格啊。谁家孩子出远门,当父母的不希望有熟人或者亲戚帮衬一下,这么简单的人之常情,王猛不理解,不仅不理解父母,也不理解关爱他的大姨,误解人家也要控制他。
别人的爱,在王猛眼中全都是害,明明他心理出了问题,狗屁心理专家还解读他的原生家庭有问题。这才是真正的误人子弟!
03
王猛继续指证父母的,还有以下几件事。
小学时不会剥鸡蛋,被同学取笑,亲戚知道后也取笑。同学们取笑可能有可能,亲戚不是取笑,只是当个笑话说一下而已,心里并没有什么恶意。这种遭际几乎每个孩子都有遇到过,正常父母一笑而过太正常,否则,要他们怎样?因为一句玩笑和亲戚怼起来?
那父母岂不是奇葩。
这种再正常不过的反应,到了王猛这里又成为“家人从来没有保护过我”的理由。
如果连这种事儿都保护的话,岂不和王猛一样都成了玻璃心。而且,保护得过来吗?王猛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要做的是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是去要求别人怎样怎样,父母置之不理,就是希望孩子能够树大自直,可惜的是,王猛不具备这种能力。
读大学前跟父母去旅行,王猛的解读是被迫接受了父母的邀请。但凡当过父母的,都会理解王猛父母为何有这个邀请。孩子苦哈哈读了这么多年书,好容易高考结束,带他出门放松一下,顺便也一家人好好团聚一次,这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王猛却完全不理解父母这份好意。
为什么不理解,很关键的一点是,导游安排房间时随口开了一句玩笑,让王猛和另外两个小姑娘一起住。
这本来是一句无伤大雅的玩笑,王猛却瞬间僵住,过后还为这个事儿质问父母为何不保护自己。父母给出的解释是:“你马上要出去读书了,别人乱说话这种事以后会很常见。”
父母说的是事实,可王猛呢,小题大做到认为父母责骂了他,并由此怀恨在心。
一方面指责父母包办,一方面又抱怨父母不替自己出头。实际上,王猛是想让父母成为完全顺从自己心意的傀儡,不是父母要控制他,是他要控制父母。父母没听从控制,王猛这才恼羞成怒。
高中时,因为座次不满意王猛想要调换座位,父亲反对:“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你学习好?”在我看来,王猛的父亲做得太正确了,不因儿子成绩好就目中无人,这是值得点赞的行为,可惜,王猛不这么理解。他固执己见,高二时又要求去和学校谈谈,父亲依然不支持他,反而建议:“你要学会和任何人相处。”
大约,当父亲的这时也发现了儿子的情商太低,但王猛丝毫意识不到自己有问题,反而认为父亲不给力,并由此又给父亲记上了一笔。
2005年春节,王猛即将大学毕业,小时候取笑他不会剥鸡蛋的亲戚看到他正在做一个塑料模型,说了一句:“原来你只有在玩模型时,动手能力才不那么差。”这本身就是一句玩笑,一直对亲戚怀很在心的王猛猛然站起来怒目相对。他说,这次,父母依然没有保护我,也没有对亲戚说不。
王猛想让父母做啥呢?他一个大四学生,连一句玩笑都开不起?父母保护他?他都多大了?父母对亲戚说不?当场不让亲戚下台?顺服了儿子的心意就正确了?
王猛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一朵硕大的奇葩,却被所谓的心理咨询专家过度解读为“原生家庭有问题。”这种不负责任的解读,除了助长王猛的自私和自我还有什么益处?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解读,他更认为自己找到了和父母决裂的理论依据,所以愈发嚣张。
04
大学毕业后,王猛出国留学,翅膀硬了终于可以高飞,这下,一直藏匿的不满无所顾忌的爆发了,12年春节不归。其中仅回过一次家,那是2015年的春天,整个行程在老家的城市待了6个小时,在家中停留不到十分钟,这还是因为需要向父母拿户口本,否则,十分钟也不可能有。
和父母断绝了关系的王猛就生活幸福了吗?
北大毕业后,王猛进入一家做生物工程科学实验的研究机构上班,专业相合,但他并没有做好这份工作,不到一年就离开了。此后又找了几个工作,也都不顺利。研究生毕业后,王猛回国,又经历了几份不太顺利的工作,最终在一所高校做起了心理学相关的项目研究。
这份工作他能否胜任我不能确定,但王猛的人际关系、婚恋关系一定不会顺利。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就是这个道理。
王猛口口声声父母掌控他的人生,事实上,17岁之后,王猛就离开父母身边了,现年34岁的他,有长达17年独自生活的经历。
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凡事都找别人的毛病和缺点,王猛这种性格,是天生自私还是后天成就的?这一点,应该是很多家长关心的。
我认为,王猛的冷血,有天性的成分。同时,也和父母给予过多的关注和宠爱有关。
王猛的同学介绍。初高中阶段,但凡下雨,王猛的父母都会出现在教室后门,手上必备的就是一把雨伞和一双雨靴。
这种关爱的细节,王猛没有记忆。为什么记不住?因为父母付出的太多了。
得到的娇宠太多,所以认为一切都理所应当,这就好比富人和乞丐的故事一样。今天给十块钱,明天给十块钱,后天给一块钱,乞丐急了——“那九块钱去哪儿了!”
王猛从小学业优异,高考是四川一地级市的高考状元,被北大最好的专业之一生物专业录取,本科后又考入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
这样的孩子,从小到大就笼罩在光环中,特别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如果说王猛的父母有什么错的话,就是对儿子引导不够。
孩子学业有成,是一种骄傲,但是,当父母的不能一味沉浸在骄傲中,他们更应该清醒的认知到,成绩不代表一切。
可惜,太多家长做不到这一点。
一个读者和我聊天,提到一个细节。她感冒了,躺在床上起不来,喊上高中的儿子给自己倒杯水,结果儿子很不耐烦:“没看到我在学习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十七岁的儿子连一杯水都不给自己端,当母亲的很心寒。
是什么造成了孩子的冷血?
根本原因是,从小到大,父母一直给孩子灌输一种思想:“只要学习好,你什么都不用管。”
孩子听从了父母的话,果然什么都不管了,等当父母的看到恶果再想后悔已经迟了。
学习确实是孩子生活的重心,但是,除了这个重心,还有其他东西比成绩更重要。这一点,又有多少父母真正懂得?
儿子拉黑父母十余年,当父母的却没法忘记儿子。王猛的父母这些年搬了四次家,丢掉了所有与自己大学相关的书籍和笔记,但唯独没有丢弃王猛从小到大的所有物品,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手工。
他们很爱他,爱他超过爱自己,但是,儿子心中只有恨。
这种恨的根源在于父母过于卑微过于忽视自我已成习惯。
当父母的把儿子捧成天,天性纯良的,会感念父母的大爱。天性自私的,则习惯成自然,习以为常的享受来自父母全方位无死角的关心。越是后者,往往对父母越多不满。不是父母做得不够,而是人性自私贪婪、欲壑难平使然。
对于护犊情深的中国式父母来说,要学习的不是如何爱孩子,而是如何对孩子说“不”。通过拒绝和约束,让孩子从小就意识到,不是他的所有要求都该被满足。不是父母的所有付出都理所应当。不是只有他需要关怀和爱,父母也需要。
女儿还在很小的时候,我们一起出门,我手上的东西总是她拎着。到现在,女儿已经成人了,我们一起出门,还是这个模式。小宝才六岁,每天早晨起来都要叠被子,有了好吃的不能一人独占,要先给父母尝一下。
这不是要给孩子立规矩,而是让他们懂得,父母和他们一样,也需要被重视被关爱被呵护。
养儿可以不为防老,但父母的心也是需要被温暖的。我养你们小,你们温暖我的老,这才是父母子女一场的真正涵义。而不是当父母的一味鞠躬尽瘁,做子女的索取无度。这样的母爱父爱,太卑微也太窝囊!
最后,我想对王猛的父母说几句话:是儿不死,是财不散,既然已经这样了,索性就当这个儿子死了,老两口也不用去自己身上找原因了,白眼狼已经养成,不可能改变,还是省省力气思谋一下如何好好安置自己的晚年吧。
枣姐接受情感、生活咨询的两种方式:
免费咨询:公众号后台留言,或者加枣姐个人微信zaojieqintai留言,等枣姐得闲再回复。
所有免费咨询均默认为允许使用素材。谢谢。
琴台:《读者》《意林》签约作家。
公众号:甜蜜的大枣
欢
迎
关
注
甜蜜的大枣
原生态集美小店
苹果机宝宝打赏专用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