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第一部,它真的没有输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终于收官,萧平旌用一枚旧印号令长林旧部勤王,粉碎了萧元启的夺位阴谋,萧元启众叛亲离又败在萧平旌手下,最后被乱枪捅死。萧平旌成功带着林奚小姐姐远走江湖。
虽然后面十来集的剧情明显的有点拖沓,但整体水平还在,没有狗尾续貂,反而宕开了一点新意。
开播成绩大概是8.1,在国剧里算非常不错了,主要还是第一部的剧粉天然的好感。可是因为有黄晓明在,前几集又不是特别吸引人,难免有人唱衰。
但随着剧情展开,黄晓明表现不俗,口碑就又回来了一点。黄晓明控油,刘昊然清新,佟丽娅美貌,还有荀大统领张博,荀首辅毕彦君,长林老王爷孙淳这样靠谱的中青年戏骨压阵,全剧基本没有掉线的。
连小皇帝都完成得相当可以
理论上来说是刘昊然,但在观剧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跟第一部里梅长苏绝对的主角地位不一样,第二部里因为是展现另一个“金陵城里最明亮耀眼的少年”的成长,难以避免地要安排很多群像为他提供土壤。
黄晓明算是前半截的灵魂人物,他睿智果敢又平和谦恭,孝顺父亲友爱兄弟又对妻子情深义重,简直不能更完美。如果他健在,刘昊然一辈子都会是一个飞扬跳脱的“寒潭小神龙”,其他的一切都会不一样。
除了萧平章还有老王爷,他是全剧串联起第一第二部的桥梁,他提到恩师林殊,先帝武靖爷,拿起飞流送给他的金丝软甲,都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他是把长林风骨贯彻得最为彻底的那一个,一生光风霁月,无愧于心。
最让人感慨的,是他到临终都一直在教导儿子不必执念,正因为有这样的交代,萧平旌才没有因为困于“家国情怀”,而逼迫自己留在朝堂。也正因为有这样的父亲在,才能抚养出那样好的两个儿子。
萧庭生是全剧的定海神针,有他在,别人都不敢轻举妄动,长林王和长林军的大旗就不会倒,而他一去,荀家兄妹酝酿已久的夺权计划和萧元启蠢蠢欲动的野心都按捺不住,一并扑向了看起来孤苦伶仃的萧平旌。
萧元启这个反派是很有意思的存在,他跟萧平旌就像同一个事物的不同面,本来无所谓“正反”,但因为各自受到的教导、选择的道路不同,最终走向了无法挽回的对立。萧平旌最后一次回到朝堂,是为了诛杀他旧时的朋友,对于他来说,这应该也并不是什么大快人心的事情。
相比刘昊然弟弟从剧内的众星拱月到剧外的万千宠爱,扮演萧元启的吴昊宸的待遇就不那么好了。
他为颜值和造型所限,一开始就不招人待见,只要一出来弹幕必然刷他丑,最多的就是数落他脖子短。
港真,开始的披发造型看着真的挺别扭的,头套又过于平整,越发显得他没脖子。他本来也不是性格特别开朗的人,又有莱阳太夫人整天在耳朵边唠叨着让他不要引人注意,整个人都显得畏畏缩缩。
吴昊宸自己都吐槽这个脖子~
北京卫视剧集地微博看热闹不嫌事大地还说为小侯爷圆梦了,把萧元启和泰叔都变成了脖长两米。
我开始的时候总记不住吴昊宸的名字,就一直叫他“应勤”,一边看剧一边跟基友吐槽,应勤古装真不好看,应勤在这里比应勤本人还讨厌……可是一切都还是基于他的颜值,对于他的演技,越到最后越觉得厉害,完全不像是个初出茅庐的94年小生,就算跟毕彦君和孙淳这样级别的戏骨对戏,他也没有见到明显的弱势。
弹幕一边吐槽他的脖子和颜值,到最后也是在夸他演得好,还纷纷为他穿队了衣服有脖子了而欣慰~
最后一场戏里,他跟刘昊然对峙,一个强弩之末的失败者的不甘愿和悲愤就这样一字一句地吼出来,口齿清晰层次分明,抑扬顿挫掷地有声,虽然不是原声,但节奏是他的,表演也是他的,加上动作手势,整个表演一气呵成。
坊间一直觉得吴昊宸跟黄轩有点像,我始终都不觉得,可那个当下他真让我有点意外,不是忽然觉得他像黄轩了,而是觉得他似乎真的可以像黄轩那样,担得起更复杂的角色了。
新一代小生里有刘昊然和吴昊宸这样“日天”的演员,真让人高兴啊~~
其实萧元启这个角色已经足够复杂,跟濮阳缨不同的是,我们眼睁睁地看着他一步步走入歧途,人性的复杂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他是遗腹子,父亲死于谋反失败被诛,因为祸不及子孙而保住了母子俩的性命,虽然是正宗的先帝嫡孙皇家血脉,却始终生活在受人排挤的阴影下。
母亲莱阳太夫人自己行事没有让孩子知道,却也没有给他安排很好的教育,只是一直在叮嘱他要小心低调,不要出头争先,少跟长林王府的孩子们玩耍。
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难免有好胜心,每天看着小伙伴如萧平旌被所有人宠爱包容,而自己身为先帝血脉却只能处处低三下四,情绪无从排遣,怨愤和不甘就这样一点点积累起来。
母亲的去世是一个导火索,他知道母亲行为不端,但她到底是母亲,多年含辛茹苦把他养大,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母亲陡然以这样惨烈的方式离开他,加上不轨之徒别有用心地挑拨离间,他内心原本就偶尔闪现的那些邪念就这样萌芽。
为什么不可以呢?他有能力有水平还有血脉,唯一输给萧元时的,就是父亲。但那又如何?父亲是长林王府和皇帝害死的,母亲是墨淄侯害死的,他有足够的理由怪罪别人,顺便向别人讨回公道,所谓的公道,到最后只能是皇位——他觉得那也是他本来应得的。
有的事一旦开了个头就没有回头路,他只能一步步硬着头皮向前,给自己制造各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堂皇理由。
他从濮阳缨那里得到可以对付皇后的证据,转眼就干掉濮阳缨,那当然是不能给对方留下一丝的机会;杀死陪伴自己多年忠心耿耿的泰叔,也只是因为看到了泰叔的夜凌子纹身,为防止他给自己制造麻烦……
濮阳缨临死前跟他说,要再坏一点再狠一点才能成就大业。
萧元启也确实做到了。他不动声色地杀人,手上沾满鲜血,到他可以坦然地用边境十州百姓的性命换取个人的高位的时候,到他毫不犹豫地解决一切阻挠他行事的障碍的时候,不知道他自己还能不能记得起,他也曾经是一个心怀天下的热血青年,第一次杀人的时候全身颤抖,无法接受生命之重与死亡之轻。
面对照顾他教导他的长林王,他始终尊重,并为对方的遭遇感到委屈不甘,临终告诉把自己对东海的记录交给萧平旌,为了报答老王爷的教导之恩;
他深爱妻子,对妻子不能理解自己的雄心而痛苦,荀安如决绝地离去,是对他最为重大的打击,正是趁着他心神巨震的时刻,萧平旌和荀飞盏才得以“偷”回被挟持的小皇帝。
坏人常常因为他偶尔闪现的“人性”而受到同情,但同情归同情,不能湮灭他为恶作恶的事实,何况萧元启用老王爷教导的军务勾结外邦伤害百姓,荀安如之死跟他也有直接的关系。
弹幕里有人说,萧元启若成功就是李世民,失败就是多尔衮,成王败寇而已。可事实真的如此吗?若历史真的由胜利者书写,为什么李世民朱棣有再高的功绩,也改变不了夺权篡位的事实?
正如萧平旌说的那样,如果一个上位者成功的途径是制造生灵涂炭,然后再由他亲自挽回局面,营造出不世之功的假象,那么这个人能力再强,也不配为君。
若是皇位当真可以是有能者得,为什么长林王在盛世如日中天,手握重兵,后代个个出色,皇位其实唾手可得的情况下,连普通的朝政都要置身事外?在最需要卷入朝局保护儿子的时候,长林老王爷也选择远离,因为结党不仅是皇帝极为忌讳的局面,更是有了开端就无法安然结束的一盘乱棋。
在临终前老王爷说自己得遇两代明君,从未遭受过猜忌。一方面是在赞誉萧景琰和酒窝皇帝(话说他叫啥名?),另一方面也是在暗示对萧元时的不满。
事实上,在萧元启质问萧平旌,是否真的能看到小皇帝的未来,能确定他是个有作为的明君的时候,萧平旌也肉眼可见的犹豫了。
小皇帝萧元时未必真如萧元启数落的那样软弱不堪,他有他强硬和坚定的地方,但因为自己母亲和舅舅的多年偏狭的导向,他看两代长林王的态度已经产生了偏差。
然而已经卸任的萧平旌凭一枚长林旧印,就能迅速集结起大批军队,虽然目标是去勤王,可勤王完成之后,确实很难让皇帝内心安定。
荀白水的想法并不算错,他是全身心为小皇帝着想,为他扫平一切可能存在的障碍,比如已经坐大的长林王,就像他面对荀飞盏的质问时义正辞严的回答:
可是他心里自然清楚长林王府的忠心,他这样做,不过是在代替小皇帝利用臣子的忠心消除臣子潜在的威胁,是典型的帝王权术。对不安分的臣子确实是有用的,但对于始终高蹈出尘的长林王,这种招数未免显得小人之心。
与此相对的,正是长林王最后一次站在朝堂上教导小皇帝:
制衡之术虽然管用,但这并不是全部的为君之道。
萧庭生到临终还叮嘱萧平旌,不愿归葬皇陵,只愿魂回梅岭。
他从未汲汲于名利,也从未被勾心斗角所困,从最幽暗的谷底中生长,却开出最高洁的花,一生都在追随先师和先帝的英灵。
两部琅琊榜,一部通过谋算人心步步为营最后翻盘得胜,一部又因为人心难测尔虞我诈,把第一部营造下的大好局面被推翻,赤焰军首领从江湖之远走进庙堂之高,长林军首领又从庙堂之高又退居江湖之远。
第一部讲的是一次次地进攻和最终完成的复仇,第二部说的是一次次地失去和最终到来的成长。
每个人都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命运。
可不管是主角林殊和萧平旌,还是靖王、言侯爷、纪王爷、蒙挚,或者萧庭生、萧平章,还有最后才出现的岳银川将军,他们职务不同年龄各异,但都有着共同的特征:
胸怀苍生,悲天悯人,临危不惧,身先士卒,以天下为己任,将生死置之度外。
比其他电视剧更难得的,是剧中对爱情的诠释,没有死缠烂打,也没有狗血滥情玛丽苏,只是点到即止的心心相印。
在《琅琊榜》系列中,从霓凰夏冬,到蒙浅雪林奚,她们都不是为了男人而活。
林奚心中有萧平旌,脚步却不愿意专门为他停留,她心中有比情爱更重要更辽远的事。
蒙浅雪在苦劝萧平章失败之后,没有呼天抢地,而是选择跟他共同面对外界的反对和不解。
世间的风从来没有停过,而人间的很多人和事,也从来没有变过。两部始终延续的,是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风骨”的极力呈现。
两部《琅琊榜》情节和表现都各有不同,但它们都在不遗余力地告诉我们,即使为帝王权术所困所害,未必会青史留名,但一切自在人心。
还是第二部里“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的鸣蝉
(《清平愿》多亮)
女侠鵺话原创
欢迎勾搭,欢迎转发
转载要提前告知
女 侠 鵺 话
一个不求上进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