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笔记06---初心不移与道相感德行第一
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文知霖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指求学之人,中国古代有一日从师,终身若父的情形弟是学生,也是自己的孩子,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辈子的关爱教导照顾负责
孔夫子教育学生有四门基本功课,被称为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这是修学的顺序,首先是德行,如果不修德正心,后面是不允许学的德行是做人的根本人常说做人要有道德,道是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比如太阳东升西落,母亲十月怀胎,草木发芽枯萎,苹果秋天成熟这不是谁有心发明创造,而是我们自性中本有的,它与天地共同运作,简单平凡永恒不变,是万物本来的样子
德就是完全随顺自然运作,按照自然规律建立价值观,以此来思考选择说话做事生活,这是道的体现,也是德行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者也,可离非道也宇宙万物片刻不可离道,离道则是世界末日,违背自己的本性,就是缺德道德德行是自然的,文字和观念是人工的一切表述都是过去式,此刻它已有新的生发和变化,德行如同万物从未停止运作荀子有云:学至于行而止矣仅有知识积累是无用的,唯有实践证明,才能真正得到受用,并当下契入自性
人只能传递信息和知识,心里的快感经验和苦乐堆积分明是时代变化中的幻觉自身体悟落实,知行合一,才有可能进一步突破自我所以中华文化不是硬性的教条,它是不受时空文字形式限制的智慧成果,是活泼且有生命,生生不息的自然之道德行就是人的天然本性,所以儒家的教育目的是让人恢复正常本能,永远保持人性,得到平安喜悦自在
古代在人文文化中有三道:君道臣道师道所谓天地君亲师对本分工作尽心尽力,为人做榜样,就是君以真心关怀照顾他人,就是亲在德行学术技能上引导他人就是师三道是合一的,教育做人政治集于一身,其中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之根本在德行的教化,就是以做人为本
因为一切问题出于人心,以德化人,通达万物的道理,可以突破时空,与自然之道合一无论 无论什么身份和职责,只要尽到自己的本分,做到尽善尽美,君亲师是每个人的本来天职
这样的观念形成尊师重道的精神,所以老师称学生为弟子,就是兄弟亲人朋友,师生之间的道义和感情关系非常深厚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孝悌在前面已讲,这是做人德行之根本在家孝养父母,在外爱朋友社会国家
做到孝悌就能谨而信言语行为谨慎,生活有条理,对人对事时时关怀,言而有信,同时泛爱众就是君亲师,有宽广的胸襟,平等广泛地爱人如己做到这些之后而亲仁再选择有道德学问的朋友老师亲近泛爱众无选择无条件,亲仁则需理智选择以这五事为本,最后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是个人兴趣爱好,文学音乐美术等,可以各自选择,量力而为有好的德行修养为基础,个人文学爱好方面一定展现的是自己内在气质与智慧,把好的为人品质化在生活与自己的一言一行中
如今的教育内容和顺序,更加注重最后一门文学,其实是直接抛弃了德行言语这些扎根的教育弟子规讲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不在为人处事中实际落实体悟做人的基本,而首先学习知识技能和才艺,修学秩序被打乱
教育不符合人道规律,缺德只能增长浮华和虚荣,把智力和知识都用于自私和贪欲,自以为聪明强大,只不过是积累知识然后倒因为果,傲慢且忽略自然,损人害己修学和实践若不同步进行,内心就没有正确而深刻的价值观,不可能成人成才,做利人利己的事情
明确初心后,要时时保持心正行正,不偏不移真正对人有利的才华和智慧超越世俗的成就,人什么都可尝试,什么技能都应学会,但学会后宁愿什么都放下,最终回归一个人内心对道的追求,这是真正的圆满自由和喜悦
如今师生之间已没有尊师重道的精神,利益与竞争的关系对中国文化是一个极大的讽刺人在根本之处没有解决的问题,起点就站在错误的位置,以至于今后成为人生永久的冲突与困惑,对于明了初心更是一个庞大的阻碍最初就是最后,根基错误一切都错了,人生难免越走越吃力心中长期积累的艰辛痛苦超越了限度,人就会陷入无知和无法自控的转变,变得聪明圆滑,抑郁胆小,暴躁极端或者心灵被染污,甚至疯狂绝望最终一一破碎,一无所有我们要明理,逐渐恢复自己的本性和秩序,让身心和谐光明,得到真实成就这就是传统文化的教育
推荐阅读读论语笔记03在巧言令色中明白本性与习性
读论语笔记04做学问是照镜,谦卑内省,明德固本,忠信之至
读论语笔记05敬信爱人,顺应天时,利人利己,圆满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