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可以睡午觉,但最好别在下午醒来。
星期六下午三点,我醒过来坐在床上,外面的天气时好时坏,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年迈的老人,特别沮丧。
手头没有工作,也没有约会要赴。感官在这个时刻会被放大,清晰地听到时间走过的声音。
像是与外界隔绝开了,但又无法享受单人的宁静,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莫名的心慌。“又一天被我荒废掉了”,这样的念头会冒出来,然后一直萦绕。
这种感觉,是从大四开始的。
那时候,我找到了第一份实习的工作,是在一家甲方创业公司。
入职之后很快就发现,我手上的工作很少。这样轻松的工作在我看来是自己时间的荒度。
我已经步入社会了,不能再对自己得过且过。我抱着这样的念头去找 HR,跟他说工作适应得很好,只是有一些闲,工作不太饱和。
万万没想到,HR 并没有排给我更多的工作,反而说,“我回来推荐给你几本书看吧。”
我翻看着那几本书,心里却是说不上来的反感。我是来工作的,你却让我看书。
在那之后的工作里,每次的稿子我都会出两版文案,每次的推送我也会给出三到四种风格。甚至对于那些让我反感的书,我也都把每一句金句都记下来,以备不时之需。
我就这样强行地把生活填满,不敢停歇。这种状态,甚至延续到了下班之后。
有时候,周末加班到十二点才回家,我洗完澡躺在床上,想着明天终于可以喘口气好好休息的时候,会习惯性地打开 iPad 看剧,可是每次一看就会看到凌晨。
并不是剧情的吸引,而是觉得有一种很强的使命感驱使着我,像完成任务打卡一般,一集接着一集,甚至习惯了开着两倍速。
昨晚凌晨三点,我突然忍不住感叹,为什么自己连看剧也要这样抓紧时间。
其实并没有谁逼迫我如此紧张,也没有严峻的生存压力或晋升动力推动我。
可自己还是根本不敢停下来,就像是那棵挂在马车上的萝卜,吃不到并不会饿死,但追逐的欲望却一刻不会停歇。
后来,我去到一家广告公司上班,算是忙了起来,对于停下来的恐慌也少了很多。
有个周六晚上加完班,打车回家时司机跟我聊天,“这么晚,加班吗?”
我说是啊。然后他问我:“你们有那么多事要做的吗?”
那一刻没有觉得被冒犯了,而是感觉喜悦。我们就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这些事情好像就是我存在的理由。一想到我的存在这么有意义,就感到幸福。
但这种幸福感很容易被打破。
因为身体不舒服,我请假在家休息,准备大睡一觉养精蓄锐,同时也庆幸自己有了喘息的机会。
第一天,我很开心,不用担心时时刻刻担心有人找我聊工作上的事情,踏实地睡了整整一天。
但到了第二天,我早上十点醒来时,微信群里的同事正在讨论一个项目的安排。
那里面没有我的工作内容,也没有人迫切地需要我,一切还是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我当然知道公司少了我还是会正常工作,但当你真真切切地意识到,原来自己的角色是如此可有可无,随时会被代替时,那一刻,还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失落。
我是世界运转的原因之一,这句话支撑着我不要停下来。但我真正恐慌的是,当我停下来时,却发现世界还是在照常运转。
那一刻带给我的紧张感让我无所适从,尽管病还没完全好,但我还是第二天下午就销假立即回到了公司。
大家都说我热爱工作,但其实我心里明白,不热爱的状态更加恐怖。
我曾经单纯地以为,这种恐慌来源于对“无聊生活”的抵触。但是停下之后就会被忽略的感觉,才是害怕的真实原因。(经典的语句 www.wenzhangba.com)
最近和朋友阿玥聊天,她做销售,每天都要忙到夜里两点多。现在,生活里已经没有空闲一说,但也不必自己努力填充。
有一天事情结束得早,她约我去喝酒。因为隔着好几个城区,懒惰的我并没有答应,只是催促她珍惜时光,早点回家补觉。
晚些时候我试探着问她,“怎么样,休息的感觉爽不爽?”
她说,“我还在公司,终于赶上了下一波的忙。”
原来她在发现酒局无望后,就索性留在了公司,甚至因为赶上了加班而觉得松了一口气。让我感到诧异的是她的那句“终于”。
“难道你还盼着加班?”我这样问她。
“是啊,至少加班有事做,没事做时我就慌得不行。不骗你说,每次赶上加班我觉得挺庆幸的,不用再去想下班之后的时间怎么填满。”
我突然意识到,必须把生活填满,一刻不敢停下的状态,是我和她的通病。
她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跑步。但她跑步不是为了锻炼、健身,也不是为了发朋友圈,而是为了保持痛感。
“跑到一定程度之后,你再跑下去是会疼的,浑身酸痛。我挺喜欢那种感觉,像是激活了什么,重新把我带回有感知的状态。”
加班、跑步、做一堆琐碎的事,她像是故意给自己的生活“找麻烦”,要给它上满发条然后一冲到底。
这种状态是困难的,但她更害怕某一刻发条突然停住,她就会重重地摔一个跟头。
在我 22 岁生日的时候,朋友不怀好意地对我发来一句祝福:
“恭喜你啊,在奔三的路上又迈进坚实的一步”。虽然是玩笑,但那一刻心里的恐慌感被确实地击中了。
拿到毕业证一个月之后,我就来到了 WYN,想着自己终于来到了属于年轻人的聚集地。可是来了之后我才发现,刚刚毕业的我在这个公司的年纪是排前几名的。
每天看着那些还没毕业,刚刚 20 岁的同事在我身边游弋,我就更加不敢懈怠。在年轻人的聚集地里,我已经没有任何年轻的资本了。
不是杞人忧天,故作成熟,所有的想法都源于我的一个奇怪的认知:
我莫名地坚信,三十岁是人生盖棺定论的年纪。
三十岁对于我来说就像天花板,等到三十岁的零点钟声响起时,砰的一声,你撞到了顶,你再也不会继续上升了,你永远不会知道再上一层是什么样子了,你 29 岁零 364 天时到了几楼,就是几楼了。
所以我每天醒来时,想到的并不是“这又是美好的一天”,而是“我离三十岁又近了一步。”
而我每一个停下来的瞬间,想到的也不是“终于可以放松了”,而是“我又空耗了一分三十岁前的光阴”。
不同的人对于这种莫名的恐慌感有着不同的解释。对于我来说,三十岁这个时间节点就是我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对于其他人,也许有其他的恐惧来源。
我问过阿玥,为什么宁愿加班也不愿意回家虚度时光,她给了我一个意味深长的回答。
“上学的时候我不敢停下来,是因为有成绩有未来挂在我头上,我对它有一种天然的追逐欲望。这种欲望到了工作之后,就变成了钱。我想要维持存款里的金额不断增加,只好卖力干活。”
我理解,这就好像打球时,即使累得精疲力尽了,当你看到球在你前面几步的时候,你还是会下意识地冲向它。
也许人生漫长,但我总觉得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昨天是周六,我像往常一样睡了个午觉。
下午醒来,我有点头晕,下意识地就想要立即回到平时匆忙的工作状态,却突然想起,现在明明就是周末啊。
今日作者
许无
*许无是个男孩子
编辑 / Kitty音乐 / Greyson Chance-Waiting Outside the Lines
配图 / 《重版出来》
今天在微博看到一句让我很有感触的话
也分享给你们:
关注我们,保持好状态
从许无加入我们开始,就有人问他为什么没有头像。今天,我们编辑部决定公开原因:“因为,镜头装不下他的脸。” 所以,你们以后不必再问啦。许无的上一篇文章是,《总有一种状态是留给前任的》,也推荐你看。明天见啊,晚安了。